走进古人的乡愁 - 范文中心

走进古人的乡愁

01/11

走进古人的乡愁 ——羁旅诗鉴赏案例

【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高三总复习

【学情分析】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所谓的“评价”大多是判断写了什么,进而对内容是消极还是积极作出判断。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学生对于诗歌的情感内容判断时有判断不准甚至出现混淆情况。本次案例,将以羁旅诗的教学作为探究对象。

【教学目标】

1.熟悉羁旅诗内容的分类。

2.掌握羁旅诗中常见意象的寓意。

3.掌握羁旅诗中表达技巧的使用。

【教学重点】

1.掌握羁旅诗中常见意象的寓意及表达技巧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是个起于黄土之上的民族,我们从出生的呱呱坠地到死亡的叶落归根,都离不开土地。当我们离开那一片土地的时候,我们便会产生一种深深的眷念。我们尚可有很多方式可以开解,但是古人却没有办法寄托。也感谢这种无法,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羁旅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人的世界,去探寻他们的乡愁。

二、温故知新:

我们在高二年级的《唐宋诗词选读》中曾接触过不少羁旅诗,其中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比较典型,以齐诵回顾并重拾古人的羁旅心情。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师:这首诗里有一个字很关键,若能找到这个关键字,我们对这首诗情感内容的把握就会比较完整而正确了。

生:“早”。首联里的“晨”字照应了“早”字,而颔联和颈联则紧紧围绕早晨景物的特点,突出了这个“早”字。所以这首诗反映的应该是羁旅途中的劳苦。

师:对,也正因为这么“早”,才反映出诗人归程的心切。羁旅诗有这样几种分类:①行役艰难、漂泊辛苦。②思念亲人、去国怀都。③渴盼安定、向往幸福。

三、 预习展示:

(依照前面提出的分类,分别选取对应的例题加以佐证和练习。通过课前相关高考真题的练习,初步感知高考诗歌考查。课堂上展示学生课前预习成果,由其他同学通过小组讨论得出成果,对展示成果进行评价,并为下一环节中方法的概括作出准备)

1.《除夜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①除夕之夜,诗人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这一意象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②沈德潜评论第三句话“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为什么说

生1:除夕之夜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是为了渲染旅馆的清冷,表达诗人此时独在异乡的凄凉孤寂。

生2:诗句想象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虚实结合,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因而“愈有意味”。

师:这两个问题答题都比较规范,第一题中我们所须注意的是一些比较常见的关键意象,这些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寓意,对于情感的鉴赏是个关键。第二题尤其要注意“虚实相生”这种手法的使用,诗人在表达自身情感的时候,往往会从思念对象的角度出发,互相辉映,使得情感更加的真挚而深沉。

2. 04全国(3)晏几道《鹧鸪天》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何要写杜鹃的啼叫?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生1:“行人”走在春色绚烂中忽闻杜鹃哀啼,而杜鹃的啼叫是凄凉之声,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免勾起思念之愁、作客之伤。即以杜鹃哀啼衬托思家之伤。

生2:末二句意思即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对归家难的无奈之情。

生3:我觉得不仅有归家难的无奈,还有对人生难以掌控的苦楚。作者心中想要归家,但是却回不了家,好像我们在曹文轩的《前方》里面所学到的一样,也是一种人生之苦。

师:看来大家对表达技巧的使用已经相对熟悉,但是在情感的把握上,还是需要互相交流和合作,才能比较完整的解答。

3. (06江苏)《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 魏初

去年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圜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圜(音“环”)

①“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表达技巧有何特点?请略加分析。

②有人认为词的末二句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生1:①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归巢的乌鸦与飘零在外的人相比,突出人的孤独。

生2:②上末二句以平实的语言道出作者此时的平凡愿望,更显得思念之深刻。

生3:我觉得生1所说的“对比”并不准确,应该是“反衬”。

师:很好,我们在诗歌鉴赏过程中,会碰到很多术语,有些比较容易混淆,“对比”和“反衬”就是。对比是两者对列,强调两者反差。而“反衬”则不一样,两者有主次之分,要突出其中一者。所以,在这首诗中应该是“反衬”比较合适。

生4:最后两句感人还在于,前面几句以哀景作铺垫,此处抒情,更显深情。 师:对,诗歌语句的鉴赏,不能割裂开来看,有时须联系全诗。末二句的鉴赏,一则是因为前文写景的铺垫,二则是语言的朴实,二者共同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情感。

四、方法探究:

(要求学生以前面三首诗歌的练习为基础,通过合作讨论,对羁旅诗情感的切入点进行总结)

生1:挖掘关键信息。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空”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生2:还要关注注释,这也是一个重要提示。

生2:留心常见意象。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月”“鸿雁”“杜鹃”“高楼”“芳草”等等。

生3:注意表现手法。羁旅诗惯常用的技巧有“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乐景衬哀情”等。

学生通过以上几题的练习,可以比较完整的总结出诗歌情感鉴赏的切入点。但是答题的规范尚需提高。在其答案展示的基础上,纠正概括答题步骤如下:

①简要概括情感。

②抓住意象,构建图景。

③找准技巧,组织语言。

五、当堂反馈:《寄 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本诗后两句诗人情感发生怎样的变化,又是如何表现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生: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而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师:这个答案比较规范的完成了问题所需要涉及的方面,由“情感的变化”到“如何表现“到最后结合诗歌进行简要的分析,过程完整而规范,正是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的。

六、课堂总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以考察学生掌握程度)

生:本节课主要通过对常见羁旅诗的情感进行分类,并且对羁旅诗情感的切入进行探讨,比如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去掌握诗歌的情感。另外就是逐渐完善自己答题的完整程度。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聒躁 融会贯通 瘦削xiāo 纵横捭bǎi阖

B.宣泄 磬竹难书 攻讦jié 怙恶不悛qūn

C.甄别 原形毕露 剽piāo窃 扛gāng鼎之作

D.赎职 嘻笑怒骂 旋xuán涡 沸fèi反盈天

2.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的历史,它增添了普罗大众的生活滋味,寄托了文人骚客的浪漫情怀。 在我国,茶与佛教可谓( )。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僧人旷日持久地坐禅,有时( )某种兴奋剂的支持,茶恰好具有提神驱眠的功效。茶的清苦,正好配合了茶的清修,故而僧人种茶,饮茶,蔚然成风。一些名山大岳的僧道寺院附近,常垦辟有茶园。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加之精心的采制,以致出现许多奇种名丛,故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

下列词语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A.息息相关 须要 B.休戚相关 须要

C.休戚相关 需要 D.息息相关 需要

3.将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两句依次填入语段中划横线处,选项是

①茶文化则糅合了儒释佛各家理念,独成一体,成为饮食文化园囿中一缕最富诗意的清泉。

②儒释佛各家则糅合了茶文化理念,独成一体成为饮食文化园囿中一缕最富诗意的清泉。

③不但寺庙自产、自用、自销茶叶,也成了生产、宣传和研究茶叶的文化中心。

④寺庙不但自产、自用、自销茶叶,也成了生产、研究和宣传茶叶的文化中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下列句子依次填入语段中划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夜空像是被墨汁浸透, ,一道闪电,紧跟着几声雷鸣,一阵暴雨便像无数条长鞭一样横扫过来,抽打在人们的脸上、身上。借着闪电刺眼的白光,我们可以看见一张张肃穆庄严的面孔,和一个 ,在这个特定的时刻,他们的血已经被激情点燃。

①幽幽的有些瘆人,风把远处的电线刮得咝咝作响

②风把远处的电线刮得咝咝作响,幽幽的有些瘆人

③巍然屹立在风雨中的方阵——那是几百名热血男儿组成的方阵

④那是几百名热血男儿组成的方阵——巍然屹立在风雨中的方阵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C2D3B4A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晏子蹴然改容曰:“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 公湎而不听。少间,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举则先饮。公怒,色变,抑手疾视曰:“向者夫子之教寡人无礼之不可也,寡人出入不起,交举则先饮,礼也?” 晏子避席再拜稽首而请曰:“婴敢与君言而忘之乎?臣以致无礼之实也。君若欲无礼,此是已!” 公曰:“若是,孤之罪也。夫子就席,寡人闻命矣。”觞三行,遂罢酒。盖是后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

晏子朝,杜扃望羊待于朝。晏子曰:“ 奚故不朝?”对曰: “君夜发不可以朝。”晏子曰:“何故?”对曰:“梁丘据扁入歌人虞,变齐音。” 晏子退朝,命宗祝修

礼而拘虞,公闻之而怒曰:“何故而拘虞?”晏子曰:“以新乐淫君。” 公曰:“诸侯之事,百官之政,寡人愿以请子。酒醴之味, 金石之声,愿夫子无与焉。夫乐,何必夫故哉?” 对曰:“夫乐亡而礼从之,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国衰,臣惧君之逆政之行。有歌,纣作北里,幽厉之声,顾夫淫以,鄙而偕亡。君奚轻变夫故哉?” 公曰:“不幸有社稷之业,不择言而出之,请受命矣。”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日:“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 ”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中华书局1962年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色变,抑手疾视曰 疾:速度 B.臣惧君之逆政之行 逆:背离

C.公被狐白之裘 被:披着 D.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循:巡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臣以致无礼之实也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顾夫淫以鄙而偕亡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乃令出裘发粟 臣乃敢上壁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A.群臣固欲君之 / 无礼也力 / 多足以胜其长勇 / 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B.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 / 力多足以胜其长 / 勇多足以弑君 / 而礼不使也

C.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 / 力多足以胜其长 / 勇多足以弑君而礼 / 不使也

D.群臣固欲君之无 / 礼也力多足以胜 / 其长勇多足以弑君 / 而礼不使也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礼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准。“人而无礼“,人就成了禽兽。一国之君,如果带头不讲礼,国家的根本就会动摇。

B.晏子既敢谏也善谏,他以自己“出人不起,交举则先饮”的行为激怒景公,使其切身感知不讲礼的后果,从而接受劝谏。

C.景公夜听新乐而“不朝”,对此晏子以拘捕歌人虞表示了反对。因为他认为君王如果喜爱音乐会导致礼法废弃,国家灭亡。

D.景公“被狐白之裘”诧异三天大雪而天不寒冷,晏子以古贤君的做法批评景公不知百姓饥寒困苦,促使景公施行了善政。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盖是后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4分)

(2)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夫子无与焉。(3分)

(3)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3分)

1A2C3B4C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题目。(8分)

梅花落

南朝·鲍照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小题1】“问君何独然”的“君”指 (2分)

【小题2】本诗咏梅,为何写到杂树?请简要赏析。(6分)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荆轲刺秦王》)

(2)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 。(《氓》)

(3)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 。(《赤壁赋》)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兵不血刃(xuè) 风尘仆仆(pú) 胡诌(zhōu) 肉脯(fǔ)

B.切中肯綮(qǐng) 澄清溶液(dèng) 道行(háng) 肄业(yì)

C.前倨后躬(jǖ) 力能扛鼎(gāng) 铜臭(xiù) 凋蔽(bì)

D.咸与维新(yù) 戛然而止(jiá) 混淆(xiáo) 处暑(chù)

2.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开学典礼上,为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牢记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将士,同学们响应长沙市文明委的号召,胸前佩戴抗战胜利花以____ .

(2)-个人如果虚荣心太强,当取得一点成绩而受到表扬的时候,心里往往就会暗暗 ,而滋生骄傲情绪。

(3)我国自行研发的这种太空降落伞主伞面积为l200平方米,它除了保证飞船有很好的减速效果外, 便于空中和地面搜救人员及时发现降落时的飞船, 能够迅速组织和展开救援行动。

A.致哀 白许 而且/从而

B.志哀 白诩 还/进而

C.致哀 白诩 而且/进而

D.志哀 白许 还/从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考察中国国情可以预见,中国今后的民主法制建设不太可能全盘引进两方理念,而更可能采取立足民牛、务实渐进,逐步实现制度的进步和升级。

B.近年,联合同粮农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不断发出全球面临粮食危机的警告:2014年全球饥民人数已高达10亿之巨。

C.苹果公司不仅为广大用户提供创新产品及相关解决方案,更重视用户的应用体验,凭借专业精深的技术帮助用户加速采用以及有效使用苹果系列产品。

D.在城市建设中,既要有超前意识,义要从保持城市个性、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立场出发,秉持循环经济的理念和依法治理的要求,建设和规划。

4.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有些地方表达不简明,去掉哪一组最合适

我们学校今年①全校有90%的学生②自己自行订阅了③各种报刊和④各种杂志。这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⑤实在是令人欣慰的事情。但是,由于目前⑥社会上的出版物良莠不齐,不少学生缺乏鉴别力,因此,⑦学校的老师应对学生加强指导。

A.①②④⑤⑦ B.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⑥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范雎说秦王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 )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 )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①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②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菱水③,无以饵其口,坐行蒲服④,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

“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

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蔺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⑤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 )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注释】①骨肉:这里指宣太后与秦昭王的母子关系。②厉:通“癞”。③菠水:即溧水,在今江苏省西南部,邻近安徽省。④蒲服:同“匍匐”。⑤ 慁(hùn):打扰,烦劳。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庭迎 庭:通“廷”,在朝廷上

B.范雎谢曰 谢:道歉

C.皆匡君之事 匡:纠正

D.无以饵其口 饵:食物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人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A.以 而 所以

B.乃 与 有以

C.乃 而 有以

D.以 与 所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请范雎赐教,范雎接连三次说“好,好”,却义不具体陈述,主要是他认为自己客处他乡,与秦王关系疏远,想要面陈却不知秦王的心意。

B.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关系牛疏。文王却一与他交谈,就任命他做太师,最终,据有大下而成为帝王。

C.范雎担心自己像伍子胥那样进献谋略,却被禁闭起,义担心自己会得到像箕子、接舆那样装作发狂的耻辱,因而不敢向秦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D.范雎认为秦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没法洞察奸佞,可能会导致王室覆火,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是他最感到害怕的。

8.下列用“/”给文中划波浪线音|5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B.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C.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D.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独恐臣死之后,大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4分) 译文:

(2)秦王跽曰:“先牛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牛乃幸至此,此大以寡人慁先牛,而存先王之庙也。”(6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读长恨辞 [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的感慨,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4分)

答: (2)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 ,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 。(屈原《湘夫人》)

(2)熊咆龙吟殷岩泉, 。云青青兮欲雨, 。(李白《梦游大姥吟留别》)

(3) ,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相关内容

  • [散文随笔 - 月圆中秋]
    [散文随笔 - 月圆中秋] 图文:网络     编辑:小丝 中秋,那一轮清朗的明月,从古到今,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她千年守候着人间万户,温暖着游子思妇,抚慰那烛光下慈母的织补.她沐浴古人,光华来者,她挥洒淡雅的水墨,将明净无尘的灵韵馈赠人间 ...
  •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 一.诗歌的意境 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q ...
  • 20**年3月最新时事评论作文素材原创整理
    一个人改变一条河的环保启示 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有这么一位"名人",近10年期间,他自讨腰包百余万元做公益事业,其中大部分的钱用在了"五水共治"上,他的名字叫沈援朝.从2008年到2010年,沈援朝 ...
  • 20**年军队院校招生统考 士兵高中军考 语文真题详解
    ★二〇一五年语文真题与详解二〇一五年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一考试 士兵高中语文真题与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加线字的读音,有错误的是( ) A .字帖ti è 勾当g òu 干涸h é 着舰zhu ó B .殷红 ...
  • 地方课程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 春日(共3课时) 一.教学内容简析. 在本单元中,本次学习的目的是诵读<春日>,分别为北宋词人秦观的<春日>,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春日>和南北诗人朱熹的<春日>. 二.教学目标. ...
  • 诗歌鉴赏总教案
    古代诗文阅读与鉴赏 知识目标: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 [精品]以"走近"为话题的作文导引与例文
    以走近为话题的作文导引与例文 以走近为话题的作文导引与例文太子头上的 以走近为话题的作文导引与例文 走近书籍,我们丰富了知识,受到精神上的熏陶:走近自然,我们学会了平等,受到思想上的启迪:走近生活,我们收获了感动,受到心灵上的震撼:走近古人 ...
  • 高考满分作文8月光曲
    月光曲 浙江一考生 丰富指数:☆☆☆☆ 深刻指数:☆☆☆ 文采指数:☆☆☆☆ 创新指数:☆☆☆☆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月光如曲,和着婉转悠扬的故乡之歌,飘荡在夜空之下,如同最温柔美丽的梦境 ...
  • [转载]诗歌鉴赏中的常见意象解读
    近几年语文中高考都新增了一种新题型--诗歌鉴赏.对古典诗歌积累不多的高初中学生而言,难度不小.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走进古典诗歌?首要任务是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无论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采用的意象纷繁复杂,一下子把握不太容易,但是有些意象,在古 ...
  • [乡愁]课堂实录
    上课班级:丽水市莲都外国语学校九(8)班 执教者: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    邱慧(衢州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 整理者:郑建周 说明:仅凭借课堂笔记和回忆整理而成,肯定多有疏漏之处,遗憾! <乡愁>教学目标: 1. 理解内容,借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