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语文68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6 - 范文中心

一年级下册语文68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6

01/07

一年级下册语文6——8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阅读课文教材分析

苏教版第二册教材共26篇阅读课文,分为6个单元。选文力求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气息,文质兼美,难易适度。注意儿童化,富有童趣。多为儿童喜爱的诗歌、童话或故事。选文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如《好学的爸爸》、《奶奶的白发》、《放小鸟》等联系了儿童的经验世界,《世界多美呀》、《蚂蚁和蝈蝈》等则联系了儿童的想像世界。

第六单元

本单元共有五篇课文:《鲜花和星星》、《放小鸟》、《这儿真好》、《世界多美呀》、《我叫足球》。这组课文描述了自然之美,也透视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组优美的自然之歌。

《鲜花和星星》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分两部分,分别描写了地上的鲜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对身边事物隔阂美好大自然的关爱与向往。第一节中“这里一朵”、“那里一朵”和第二节中“这里一颗”、“那里一颗”不仅描述了鲜花满地,繁星满天的情景,而且再现了儿童看鲜花、数星星的天真烂漫,充满了情趣。

教学中要注意: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移情美读课文,让学生走进诗歌,与小诗人产生内心的共鸣,从而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借助课文插图,创设一贯充满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使课文内容悄声无息地走进学生的心田。

《放小鸟》通过描写“我”由关养小鸟到经过思想斗争放归小鸟的经过,表现了爱护小鸟、让小鸟自由飞翔的的思想感情。 全文按事情的发展分为三段:第一段,写我得到小鸟,为之着急。第二段,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决定放掉小鸟。第三段,写我放飞小鸟时的情景和心情。

本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适合学生朗读。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形象的表现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这儿真好》这篇课文的关键是让学生感悟到找朋友和种树之间的关系,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文章的中心便是让学生感悟找朋友与种树之间的关系,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小熊一起种了树,亲眼见证了小动物们美满的生活后,点明本课的中心,教育学生保护环境。

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要想让这里永远这样美丽,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这样才能让环境永远造福于我们。

《世界多美呀》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写小鸡在孵化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小鸡在孵化过程中的变化,另一条是小鸡对周围世界认识的变化。

教学时,抓住课文的两条线索,以小鸡对周围世界认识的变化这一线索为主,抓住“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呀! ”“原来世界这么美丽! ”“世界多美呀! ”这三句话,创设情境,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在此过程中穿插另一线索,即小鸡的孵化过程,抓住睡、醒、啄、撑、叫、站等一系列动作,采用读演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们理解。最后,再用多媒体展示各种风光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这个世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我叫足球》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向我们介绍足球运动的起源及发展概况。课文共介绍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足球的形状及产生的时间。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了踢足球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运动。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足球运动的起源及发展概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他们从小热爱劳动。

第七单元

本单元共有三篇课文:《三个小伙伴》、《蚂蚁和蝈蝈》、《古诗两首》。这组课文讲述了劳动的快乐,引导学生懂得合作。

《三个小伙伴》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它们互相配合,各显神通,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栽树任务。课文形象活泼,插图生动传神。

教学中要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要密切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的生活习性。告诉人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本文篇幅虽短,但神态描写十分生动传神。文章通过对比,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教学中要注意结合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还比较弱的特点,让他们借助读物中生动的图画阅读,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帮助他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真切感受到蚂蚁在夏天搬粮食的辛苦与艰难。

《古诗两首》五言绝句《锄禾》《悯农》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做。李绅从小就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亲眼看到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除草,非常辛苦,就写下这两首诗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简洁通俗,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朴实是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这两首诗浅显易懂,深受大家的喜爱。

课文配有插图,可指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词句。现在有些儿童并不知道碗里的每一粒饭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随便丢掉,不知爱惜。我们要通过教学从而使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

第八单元:

本单元共包括5篇课文和一个练习,即:《司马光》、《鲁班和橹板》、《乌鸦喝水》、《咏华山》、《小松鼠找花生果》和练习8。本单元的主题是“遇到困难,动动脑筋,你一定会找到解决的办法。”这几篇课文故事性很强,适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兴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展开想象和联想,进入课文意境,获得情感体验。教学中应以读为本,培养语感、内化语言。

《司马光》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

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鲁班和橹板》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写鲁班仿照鸭子的脚蹼制成一种摇船的工具,让船行驶得又轻快又省力。这个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乌鸦喝水》是一篇优秀的寓言故事。课文讲的是一只聪明的乌鸦就地取材,想办法喝到小瓶子里的水的故事。全文内容生动有趣,通俗简洁,适合儿童朗读和讲述。学习本文不仅要学习一些生字和新词,更

要引导学生感悟到乌鸦的聪明能干,从中受到启发。

这篇童话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正确流利地朗读,并从中丰富语文积累,感悟到乌鸦的聪明,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仍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应突出以读为主,以读促思的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现。

《咏华山》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吟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和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是课文的重点。本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的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教学中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从而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小松鼠找花生果》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告诉小学生花生是在地下结果的。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以小松鼠找花生果为线索:花生开花了——小松鼠想摘花生果过冬——小松鼠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小松鼠怀疑花生果被人摘走了——蚯蚓告诉小松鼠花生果全在泥土里。

教学中细读课文,促进感悟。本课以感情朗读为基本任务,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悟。

二、实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及阅读教学策略:

(一)一下的读书仍应读连贯

一下的孩子,仍属于阅读的起步阶段。所以,一年级下册的26篇课文,要让学生达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用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应属不易,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曾在一年级下册孩子群体中作过阅读水平的调研,发现大多数学生在阅读中普遍存在这样几个障碍。

1、拼音障碍

虽然一上已经学生了汉语拼音,但学生的拼读水平还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看着拼音常常读错的情况还不是少数,这样的学生约占30%,这并不是老师的拼音教学不过关。开学一两个月后,拼音就学得滚瓜烂熟瓜烂熟,这对多数孩子而言是不现实的。我们认为拼音的学习应贯穿于1—6年级。低年级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中有一任务,即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其次,课标取消了对音节直呼的要求,拼音学习的难度降低了,但同时也给学生朗读课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生字障碍

国际本(一下)教材中落实到每篇课文中的生字比较多,平均每篇课文生字达14个,这还不包括因为语境的需要而出现,但并未要求认识的一些生字。无疑,这些生字成为学生阅读的“拦路虎”。

3、理解障碍

因为孩子的人生阅历浅,阅读积累少,理解力跟不上,也常常造成阅读不畅。理解障碍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词语联想力弱。一年级的孩子,脑海中积累的词语很少,词语联想力缺乏,脑海中积累的词语很少,词语联想力缺乏,遇到词语转行或转页,就容易把词语读破。如《咏华山》“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情”在句未,“不自禁”在转页首行,孩子读到“情”和“不自禁”时,常常不能联想到“情不自禁”这一成语,往往读成情/不自禁。有的词语意境很美,孩子不能与生活体验有机联系,就读不出词语的韵味,这些均影响他们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如,“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学生不能想象“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的意境,读不出“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的意味;

二是长句子的逻辑停顿把握不住。教材中有一些长句子,学生一下子读不懂句子的意思,不知道该在哪个语意、语流处停顿、换气,而生理特点又使得他们一口气无法读下来,常常读破句。

如:“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

孩子常读成:“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

再如: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孩子常常一口气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读完,结果读得上气不接下气。 理解的第三个障碍是句子含着的意思读不出。句子含着的意思读不出来,影响对句子的理解,也常常导致读不连贯。“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既含有批评,又蕴着慈爱,而学生在开始读书时,却只能读出第三层意思。

要想解决这三大障碍,除了给足读书的时间外,我们还应提倡加强教师的领读。

现在低年级课堂,教师的领读已不多见,以为学生读得很好,领读实属不必要。真正的平常课、家常课上,特别是第一教时的教学,还需要老师适当的领读。曾经问过有着多年低年级教学经验的老师,孩子读几遍书能够把课文读通顺?答曰:一般的孩子最起码读10遍课文。一下的孩子许多课文恐怕还是需要教师领读的。当然,领读的不一定是整篇课文,要重点领读的内容主要分为这么几类:①长句子,主要引导学生掌握逻辑停顿;②含有生僻词语的句子。如“好几个骑手骑在野性大发的公牛背上,只两三秒钟就摔了下来”(《骑牛比赛》);③含有儿化韵的句子,“小鸡用小尖嘴啄蛋壳儿”(《世界多美呀》);④词语转行或翻页的句子;⑤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要领读好这些句子,教师自己要有读书的真功夫。

(二)入境感悟的基本方法是读书

关于阅读教学,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目前,我们用得最多,常常见诸于报端的一个主题词就是“入境感悟”。入境感悟是对的,关键是“创设情境——感悟意境——指导读书”还是“朗读课文——进入情境——读书感悟”,即是“入境——读书”还是“读书——入境”?听课时发现这么一个倾向: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或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媒体,或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或开展游戏活动,然后在这种情境中引导读书,即引导学生先入境后读书。这种创设的情境说到底是老师心中的情境,是老师对文本的理解。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理解现在不是靠老师的口授给孩子,而是靠老师设计的图片、表演传递给孩子,这种“情境”因为没有孩子的参与而显得缺乏灵性性与诗意。于是就有了表面的热热闹闹,实质上孩子常常游离于“情境”之外。要让学生入境感悟,必须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因为阅读教学的活力在于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我们曾做过一项调查,让学生说说你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够“看到”课文描绘的意境或成为童话故事中的一员。问卷表明,只有当孩子对课文读得非常熟,甚至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时,语言符号才会自然地转化为情境。在课文内容没有熟读基础上的感知的情境常常是混乱的、模糊的,甚至是复杂的。这就告诉我们读书才是孩子入境的根本方法。而且,当孩子读熟课文后,课文中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头脑中的意境往往要比课文中的插图丰富得多。

当然,为引导孩子入境,教师对孩子的读书应加以指导,启发他们边读边想,在读书中想像,在想象中入境,在入境中生情,从而提高读的水平。如《鲜花和星星》,这是一首儿童诗,富有情趣,琅琅上口,很适宜儿童朗读。在学生反复朗读甚至成诵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画画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事先,老师把黑板已装扮成一块硕大的草地)。结果,学生眼中的鲜花色彩之多,形状之多,令听课的老师由衷赞叹。更可喜的是开满鲜花的草地还引来无数的密蜂、小鸟、蝴蝶,美丽而富有活力,这真是孩子心目中的乐园。

这幅透着灵气,溢着情境,充盈快乐的画面远比老师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画面精彩得多,生动得多。添画的过程就是孩子入境的过程。在孩子入境后再要求他们把这种快乐告诉别人,即把入境的感受读出来,已不再是难事了。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优美的课文。曾听一位老师这么指点孩子来启发他们的想象。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老师满怀激情地说“

同学们,老师带你们去看草原。只要你们把眼睛闭起来,根据老师的提示去想象,你们一定会看到草原的。”同学们都闭上了双眼,悠扬的音乐在教室里回荡。老师轻柔的语调缓缓提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草碧绿碧绿的,仿佛要流出油来。空气是那么清新,到处弥漫着野草野花的芳香。此时正是黎明时刻,整个大草原还沉沉地睡着……”老师动情地说着,努力为学生营造一幅草原沉睡图,教室里很安静,同学们稚嫩的小脸露出甜甜的微笑。

突然,老师大声朗读起课文来:“啪,啪”,响应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铺满新绿的草醒来了。”随着老师的朗读,有几个同学不约而同地抬起头,舒展双臂,轻声说:“啊,醒来了!”老师继续朗读,“一只只羊儿涌出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突然一个男同学站了起来,喊着“欧……欧”身体做着奔跑的动作,俨然成了一只奔跑的羊。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了,三个、五个……老师再朗读:“牧民们跨上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此时,教室里已经沸腾了,许多同学手舞足蹈,有的学羊奔跑,有的学牧羊人策马飞驰,有的干脆在原地乱蹦,嘴里欢呼着:欧!欧!欧!一些文静的同学虽然没有站起来,也早已睁开了眼,乐开了花……

在老师的语言描述了,通过启发想象,草原的美景已完全融入孩子心中,他们仿佛臵身在美丽的大草原,蓝天、白天尽收眼底,牛儿马儿追逐嬉戏。这是课文描述的,更是孩子自己感受到的。

(三)当教材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发生矛盾时,教师应该进行正确引导

首先介绍两个案例:

在学习《蚂蚁和蝈蝈》后,老师问:蚂蚁和蝈蝈谁快乐?

大家一致认为勤劳的蚂蚁生活得很快乐。可教室里突然竖起了一只小手,“蚂蚁和蝈蝈都快乐”,理由是“他们各自快活半年”。夏天,蝈蝈在大树下乘凉很快活,而蚂蚁在烈日下搬运粮食很辛苦。冬天,蚂蚁躲在温暖的窝里很快活,而蝈蝈没有食物吃很痛苦。

在学习了《蘑菇该奖给谁》时,课文中大蘑菇虽然奖给了小白兔,但有孩子却有看法,他们认为小黑兔有自知之明,明知跑不过骏马,干吗还要和骏马比呢?再说,兔妈妈又没有规定不得和乌龟比赛,小黑兔和乌龟比赛并没有违反比赛并没有违反比赛规则,蘑菇应该奖给小黑兔。

这是孩子自己的理解,而这种理解与文章的中心大相径庭,相去甚远。

这个案例,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当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发生矛盾时,我们的教师应该怎么办?

由于孩子的知识背景、家庭构成、所处的文化氛围的不一,导致他们对文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接触文本后,对文本有多元的理解,这是正常的,也是允许的。关键是我们的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理解采取怎样的方法。在实践新课标时,我们发现,我们的教学又走到一个极端,即无论学生感受到什么,老师均予以肯定,生怕被扣上“专制”、“一言堂”、“不尊重学生”的帽子。难怪乎杨再隋先生要惊呼:语文教学又怎么了?

只要冷静地想一想,我们必须承认,虽然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

响是深广的。但孩子毕竟是孩子,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局限性,在阅读中有些感受是需要指点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需要老师的帮助。否则,要我们的老师干什么?当然,引导是要讲究艺术的。如果我们的老师只是简单的否定,孩子就会学会隐藏自己的思想,不愿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大家。或许“口是心非”的形成与教育真的脱不了干系。如何引导,不同的案例有不同的引导方法。还以《蚂蚁和蝈蝈》为例,可以引导想象寒冷的冬天,蚂蚁怎样,而蝈蝈又会怎样?(因饥饿难忍,有的外出觅食冻死,有的困在窝里饿死)与学生讨论:为了一时快乐,招致日后如此大的灾难,值得吗?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的教师应理直气壮地利用文本的价值取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其心灵得到净化。要始终记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

(四)打动孩子心灵的表扬才是最好的表扬

还是先举一个例子吧!

有的老师在上课之前做了很多小奖品,课堂上不断地分发给表现突出的孩子,有的孩子一连拿了几个奖品。所以有人说,低年级课堂是“奖品满天飞,奖品大放送!”

是啊,新课标倡导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倡导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现在我们的老师已经认同了这一点,千方百计保护孩子们的自信心,当孩子稍有进步时,便表扬,甚至在出现了错误时,也以一种激励的形式提出。于是乎奖品不断分发,掌声不断响起。以至于,有的孩子对这精美的礼品也不屑一顾了。

其实表扬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只是表现在物化的形式上。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表扬更多的是注重打动孩子的心灵。当孩子有了进步时,他给了一个轻轻的抚摸,一声激励的话语,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个发自内心的鞠躬,让孩子终生难忘。

特级教师孙建峰老师的表扬形式也值得我们借鉴:当孩子读书好时,他说,奖励你接着往下读。当孩子发言好时,他说,你说得比我好,咱们握握手吧。当孩子即席演讲,赢得满堂喝彩时,他很激动,发自内心地向孩子鞠一躬,慌得那孩子还了一躬。于是老师又鞠躬,真诚而又充满真情。这堂课老师没有物质的奖励,可却令听课的学生难以忘怀。真正的表扬应能打动孩子的心灵!而不在乎什么样的形式。

三、优秀课例推荐(见教育中心网)

2007.5.23


相关内容

  • 语文一年级教材研说教材
    小学语文一年级研课标说教材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研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语文全册.我从课标.教材.建议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说课标 课程标准对一年级教材的基本要求: (一)汉语拼音: 上册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
  • 教材分析4-4-2
    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的教材与五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结构.板块设计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五年级上.下册教材中的主句型在 Let's talk 部分只要求达到听.说.认读,在 Read and ...
  •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编排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分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另部分课文后面附有课外知识, 包括语法知识,口语表达,以及一些人物资料介绍 ...
  •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 教材介绍与教学建议 提纲 • 指导思想 • 教材结构 • 教材特点 • 教材疑难 • 教学目标 • 教学建议 一.指导思想与编写依据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下册>是以 ...
  •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1]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册课本共8个单元,每单元4篇课文,8个语文园地.全册共计课文32篇,8个口语交际.每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相对集中:第一单元:春天的发现:第二单元:奉献与关爱:第三单元:爱祖国.爱家乡:第四单元:用 ...
  •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童年"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童年"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当前位置:首页>>小学语文>>教师中心>>人教网研>>&q ...
  • 集体备课心得体会(5篇)
    集体备课心得体会(5篇) 集体备课心得体会(5篇) ------采众家之长,促资源共享 樱桃园中心小学 王艳丽 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 学质量.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加强集体备课 ...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备课 [ 2007-5-8 12:48:00 | By: 青请 ] 第二单元单元分析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要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 ...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 ...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安红强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