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2自由贸易理论1 - 范文中心

Chapter2自由贸易理论1

04/16

第一章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与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二、国际贸易的分类

1.出口,进口,过境

2.直接,间接,转口

3.有形,无形

4.自由结汇贸易,易货贸易,补偿贸易

5.一般贸易,加工贸易

6.水平贸易,垂直贸易。或。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

7.单证贸易,无纸贸易

8.总贸易体制,专门贸易体制

对外贸易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是一

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

重。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对外的依赖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或GNP)×100%

本课程的核心问题

决定两国贸易的基础是什么?

进行国际贸易的后果是什么?

旨在提升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各项对外贸易政策措施的经济效果如何?

Chapter 2 自由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1776年3月9日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中,为了论证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经济政策,批判重商主义(mercantilism),倡导

自由贸易,提出了绝对优势学说(the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所谓绝对利益或者说绝对优势,是指在某一商品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

低于另一国,在生产效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斯密的绝对利益说指明,一国出口的是那些在本国进行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而

进口的是在国外进行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这样贸易双方国家较之各自闭关自守时能

交换到更多的商品量,从而都从贸易中获得绝对的好处。

绝对优势理论

(一)绝对优势

假定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每种产品的生产只需投入劳动一种生产要素,在此

状态下,中国和美国生产计算机和棉布的劳动效率如表所示:

表 中美两国生产计算机和棉布的劳动效率与绝对优势

可见,绝对优势指两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中,各自在一种产品生产上处于有利地

位的优势。

(二)绝对优势决定的分工与贸易模式

表 按绝对优势分工中美两国贸易前后生产、消费状况(单位:单位/年)

可见,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处于绝对劣势的

产品,这样可以给各国都带来利益。

(三)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差是促使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相对价格指以另外一种商品来表示的商品的价格

三、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绝对优势理论奠定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科学基础。

绝对优势理论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反对重商主义,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斗争提供

了理论武器。

绝对优势理论应用范围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比较优势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1817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

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中,批判地继承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

论,提出了解释国际贸易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假定前提条件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是产品生产投入的唯一要素。我们称其为

2×2×1模型。

市场是完全自由竞争的,实行自由贸易。

劳动在国内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

每种产品的生产成本都是固定的,不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不存在技术变化。

贸易按物物交换方式进行。

劳动价值论(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补充内容:劳动价值论

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

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homogeneous);

每单位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劳动投入维持不变;

任一商品的价值或价格都完全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

(二)比较优势决定的国际贸易模式

1、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李嘉图认为,决定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或比

较利益。也就是说,即使一国与另一国相比,在商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本国

集中生产那些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而另一个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但只要

本国集中生产那些绝对优势最大的产品,即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

则,进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同样不仅会增加社会财富,而且交易上方都可从中获益和

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2、比较优势决定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结构

我们仅将分析绝对优势理论时的例子稍加改动,就可以用来说明比较优势决定的国际

分工和贸易结构状况。

图 中美两国生产计算机和棉布的劳动效率与比较优势

按照比较优势分工,中国将专门生产棉布,美国专门生产计算机。

表 按比较优势分工中美两国贸易前后生产、消费状况(单位:单位/年)

结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和贸易结构是由比较优势决定的,即贸易双方各

自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对各国都有利可图。

3、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对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为国际贸易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1)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奠定了更加广泛的基础。

(2)比较优势理论具有重要的比较方法论价值。

(3)比较优势理论为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提供了理论根据。

(4)比较优势理论忽视了其他生产要素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5)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静态的优势观念,而且忽视了对长远利益的分析。

(6)比较优势理论没有考虑需求方面的因素。

补充内容:对古典比较成本学说的修正

1)对古典理论假设的修正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是放在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之下的,有很大局限性。

从19世纪末开始,一些经济学家将比较优势理论放在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框架之下来

进行分析,从而使国际贸易理论框架更为严密。

这里使用到的分析工具主要是: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

2)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

3)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的李嘉图模型

成本不变条件下的比较优势模型

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优势模型

补充内容:确定比较优势的方法

方法一:相对劳动生产率;

方法二:相对生产成本;

方法三:机会成本;

方法四:商品的相对价格

相互需求理论

经济学家将需求要素引进李嘉图模型,形成了一种新的贸易分析模式——相互需求模

式或称相互需求论(reciprocal demand theory)。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约翰•穆勒和阿弗里德•马歇尔。

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一、相互需求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主要论点:

(一)比较成本确定互惠贸易的范围

在世界市场上,两国商品的交换形成一个国际交换比例(即贸易条件),这一比例只有

介于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贸易双方则都可以获利。

(二)贸易条件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

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不利,本国分得的利益

越少;相反,国际间交换比例越接近于对方国家的国内交换比例,对本国越有利,分得的

贸易利益就越多。

(三)相互需求状况决定具体的贸易条件

穆勒提出了相互需求方程式,又称国际需求方程式。其基本含义是:在国际贸易中,

两种商品交换的比例(即贸易条件)决定于贸易双方对对方商品的需求程度,即每一国的

出口量正好等于对方的进口量。

即,贸易一方的出口量正好等于对方的进口量是贸易条件惟一确定的条件。

对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的评价:

穆勒对比较优势理论作出了两点重要的补充:

1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补充了国际贸易能够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问题。

2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补充了贸易利益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

马歇尔的相互需求理论

(一)互惠贸易条件的范围

(二)提供曲线及其性质

提供曲线(offer curve),也称相互需求曲线(reciprocal demand curve),它表示一国为

了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三)商品相对价格的决定与贸易均衡

贸易条件

在相互需求论中,贸易条件(the terms of trade)是指商品的物物交换比例,是以商品表示

的贸易条件,仅适用于抽象的理论分析。

现实中常用的是以价格表示的贸易条件,是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

比值。在多种商品条件下,贸易条件定义为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该国进口价格指数的

比值。

贸易条件有四种不同的形式:

(1)商品贸易条件或净贸易条件(commodity or 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商品贸易条件

(N)指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x)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Pm)之比,其公式为:

Px

N= ---------- • 100

Pm

(2)收入贸易条件(income terms of trade)。以出口量指数(Qx)与商品贸易条件相乘以

表示总贸易量变化的指数成为收入贸易条件(I)。其公式为:

Px

I= ----------- • Qx

Pm

(3)单因素贸易条件(single factoral terms of trade)

在商品贸易条件基础上,考虑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Zx)的作用所得到的贸易条件称单

因素贸易条件(S)。其公式为:

Px

S= ------- • Zx

Pm

(4)双因素贸易条件(double factoral terms of trade)

双因素贸易条件(D)是在商品贸易条件的基础上,考虑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变化和进口

商品劳动生产率(Zm)变化后贸易条件的变化。其公式为:

Px Zx

D= ---- • ------ • 100

Pm Zm

相互需求论的评价

(一)理论意义

1相互需求决定论加固了比较优势理论的科学基础。

2为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增添了新的表达方法和研究手段。

(二)局限性

1穆勒关于相互需求强度决定贸易条件的论点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2马歇尔的边际效用论和生产费用论对提供曲线的解释不尽合理。

第二节 新古典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

其基本内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用生产要素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

模型;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包括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一、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

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F. Heckscher, 1879-1952) 发表了题为《对外贸易对

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他的观点经其学生、瑞典经济学家伯蒂尔•俄林(Bertil G. Ohlin,

1899-1979)在1933年发表的经典著作《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阐释和发展,创立了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即H-O原理。

1977年,俄林由于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移动理论作出的创造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

济学奖。

二、与要素禀赋理论有关的几个概念

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

要素价格(factor price)

2、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是指商品生产中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投入比例。

3、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度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可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的各种生产要

素的总量。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

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1、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

1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

2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即同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3x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即不存在生产要素密集度逆

转的情况。

4两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5两国进行的是不完全专业化分工。即两国都是大国;

6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7在两国中,两种商品和两种生产要素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8一国内部的生产诸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但在两国间不能自由流动;

9假定没有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其他阻碍自由贸易的障碍。

2、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又称H-O定理或H-O模型,也称要素比例或要素禀赋理论。

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

要素密集型的商品。

3、要素禀赋理论的一般均衡框架

4、要素禀赋理论的进一步说明

5、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评价

1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把商品生产由一种要素的投入扩展为两种要素的投入,更加符合

经济现实;

2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提供了一个直观判断比较优势的办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生产要素禀赋论为资源小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

4生产要素禀赋论忽视了技术因素的重要作用;

5生产要素禀赋论将一种生产要素视为同质的假定与经济事实不符;

6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主要从供给方面分析,忽视了来自需求方面因素对国际贸易结构

的影响。

6、要素禀赋理论与各国的贸易现实

四、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y)可表述为:在满足要素禀赋理论

的全部假设条件下,国际贸易会使得各国同质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

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

当代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创始人,第四届(1973年)诺贝尔经济

学奖获得者。他的代表作为《投入产出经济学》。

一、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检验—里昂惕夫之谜

二战后,美国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资本最雄厚的国家,按照H-O理论,其对外贸易应

当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但里昂惕夫的实证研究结果却表明,美国出口的是相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则是

相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结论显然与H-O理论的推断相矛盾。这便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

谜”(Leontief Paradox),又称“里昂惕夫悖论”。

1953年里昂惕夫运用他首创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1947年美国200个行业的出口产

品和进口替代产品的资本——劳动要素比率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发现美国生产进口替代

产品的资本要素密集度是出口产品的1.3倍,大大高于出口产品。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不同解释

1、劳动者技能水平的差异。

2、人力资本说

人力资本是指用于提高劳动者劳动生产效率的教育投资、工作培训、保健等方面的费

用。

3、贸易壁垒的存在

又称关税结构保护说。

4、自然资源因素被忽略

5、要素密集型逆转发生

6、资本密集型的需求偏好说

7、研究与开发说

三、里昂惕夫之谜引发的启示

1在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中首次引进了实证的数量分析方法。

2里昂惕夫之谜拓宽了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问题研究的视野,丰富和发展了比较优势

理论。

3里昂惕夫之谜真正的科学价值,在于预示了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已经不能完全解释

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现实,宣告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时代的结束。

4因此,国际经济学界把里昂惕夫之谜誉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第三节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theory of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也称规模收益递增理论,是著

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与艾翰难(Helpman Elhanan)合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

贸易》(1985)一书中提出的。

克鲁格曼是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认为对规模经济效益的追求也是国际贸易产

生的基础。

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贸易模式

一、规模经济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单独起因。(见下页图1)

二、规模经济分工下国际分工的确定问题:

1.取决于先行优势的获得;(见下页图二)

2.协议性分工或政策扶持

三、学习曲线

我们把描述成本减少与特定行业产出规模不断扩大之间关系的曲线成为学习曲线。它

表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有一个积累知识、准备条件的过程。

见下页图3。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和学习曲线的意义:

1揭示了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

2证明了规模经济的竞争优势同传统的比较优势的重要区别。

3揭示了专业化分工和低成本之间存在两种不同的关系。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

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产业内贸易兴起于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之间。到20世纪70年代末,发达国家和新兴

国家贸易中有一半为产业内贸易;到90年代,其产业内贸易接近60%。(见下页图)

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并不基于要素禀赋差异,因而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挑战。

主要观点有:

林德(B. Linder)的偏好相似理论;

克鲁格曼(Krugman)的规模经济理论;

格鲁贝尔(H. G. Grubel)和劳埃德(P. J. Loyd)的差异化产品理论。

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见下页小资料)。

2、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见案例)。

3、偏好相似

小资料:差异产品

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goods),指可以替代但又不能完全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的

产品。

差异产品可以分为水平差异产品(指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差异)和垂直差

异产品(指由于新技术的使用,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

差异产品的创造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改变产品的设计;二是制造名牌;三是通过广

告制造出本产品与其他同质产品的不同特点。其中,第一种情况属于客观差异;第二、三

种情况属于主观差异。

三,产业内贸易指数

产业内贸易程度可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B)来测量。

X MB 1.0XM

其中X与M分别代表属于同一产业的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B的最大值为1,最小

值为0。当某一产业产品的进口、出口相等时,B为最大值1;但当某一产业只有进口没有

出口或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即没有产业内贸易时,B为最小值0。

四,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

1、产业内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和市场不完全竞争为基础,标志着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产

生和发展。

2、产业内贸易理论为国家干预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3、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适用于工业国的制成品行业内贸易,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及初

级产品贸易。

技术差距论

一、技术差距论的提出

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innovation and imitation

theory),由波斯纳(M. A. Posner)首创,他于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

了这一理论。

该理论认为,技术差距也是国家之间开展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技术差距论的主要内容

三、对技术差距论的评价

1技术差距论说明了技术差距的存在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论述了产品贸易优

势在创新国和追随国之间的动态转移。

2但技术差距论只是解释了差距为何会消失,而无法充分说明国际贸易量的变动与贸

易结构的改变。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之一。1966年,弗农在其《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技术变化作为国际贸易的又一个决定因素,试图解释国际贸易形态的动态变化特征。

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指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将产业转移到次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从而带动移入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例如,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西方工业化国家向外转移,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不失时机地承接了这次国际产业大转移,借此实现了工业化过程。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假设

1、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传递受到限制;

2、生产函数是可变的,而且当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后会产生规模经济;

3、产品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所表现的要素密集度特点是各不相同的;

4、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需求和消费结构是有差异的。

二、产品生命周期论的主要观点

1、产品生命周期

该理论认为,由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制成品和生物一样,也具有一个生命周期。 制成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大致划分为5个阶段:

2、产品生命周期决定的贸易模式

该理论认为,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要素密集度不同,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同,并把企业的区位选择与海外生产及出口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动态分析。

补充材料 产品生命周期决定的贸易模式

由于技术的传递和扩散,不同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变化。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转移和扩散像波浪一样,一浪接一浪向前传递和推进。

目前美国正在生产和出口计算机、宇航、生物和新材料等新兴产品,其他发达国家接过汽车和彩电等产品,而纺织品和半导体则通过前两类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落户。

3、比较优势的动态模型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把比较优势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变化概括为亚洲经济发展的“雁行模式”,迈耶则称为“爬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就像在比较优势的梯子向上爬一样前进。

三,对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的评价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把动态的比较成本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新要素理论结合起来的一种理论。

2它运用动态分析方法,从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动态扩展。

3这一理论对解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技术转移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偏好相似理论

偏好相似理论(theory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又称需求相似论,是著名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 B. Linder)在1961年出版的《贸易与变化》一书中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流向与规模由两国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决定。

上图说明,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存在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两国之间的重叠需求越多,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

重叠需求贸易理论的意义:

偏好相似理论理论从需求的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格局,对于解释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迅速发展的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具有特别的意义。

补充内容

1、恩格尔定律:家庭用于购买食物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在家庭总支出的比重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降低。

2、消费示范效应:指收入水平较高国家的消费模式及其演变,对收入水平较低国家消费模式产生的引导作用,或消费水平较低国家对消费较高国家消费模式的模仿。

存在性理论

存在性理论(availability theory),亦称可获得性说,是美国经济学家克拉维斯1956年在《可获得性与其对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

该学说认为,各国对某种商品的获得可能性的不同,即可获得与不可获得的差别,亦即供给弹性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拥有可获得性商品的国家将出口这种商品到不可获得这种商品的国家,对某种商品供给弹性大的国家将向对该商品供给弹性小的国家出口这种商品。

评价:

可获得性理论只能用以解释少部分、特殊的贸易事件,而无法用以说明一般的贸易现象。因此,一般的产品贸易还是必须借助成本的差异来说明其发生的原因。

人力资本说

一、人力资本说的提出

人力资本说(human capital theory)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 W. Schultz)创立的。

该学说用人力资本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开展国际贸易的模式。

二、人力资本说的主要内容

该理论认为,商品生产中的资本除了包括物质资本以外,还应包括人力资本。高素质的劳动力是一种投资的结果,是过去资本支出的结果。

一般来说,人力资本丰富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和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人力资本比较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上则处于劣势地位。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论”,并先

后出版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三部著作,分别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角度论述了“竞争力”问题,指出: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未必具有竞争优势。

二、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

波特认为,一国在某一行业取得全球性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四个基本要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情况(一国的国内需求);相关和支撑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

这四个基本要素连同两个辅助因素(机遇与政府作用)共同决定了一国是否能创造一个有利于产生竞争优势的环境。

图 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

三、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

1要素推动阶段;

2投资推动阶段;

3创新推动阶段;

4财富推动阶段。

四、竞争优势理论的意义

1该理论超越了传统理论对国家优势地位的认识;

2该理论对于解释二战以后的国际贸易新格局、新现象具有很大说服力;

3对于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五、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1理论前提不同;

2研究角度不同;

3涉及范围不同;

4原因不同。

Chapter3 保护贸易理论及其应用

保护贸易理论的演进

重商主义→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现代保护贸易理论→新贸易保护主义

第一节 重商主义保护贸易

一、重商主义概述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经历了早期和晚期两个发展阶段。

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1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

2在一国范围内财富的绝对量不会增加;

3国际贸易中贸易双方利益的得失是“零和”的;

4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必须实施奖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的政策,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二、早期重商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称为货币差额论或重金主义,其主要主张是强调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禁止金银输出。

三,晚期重商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称为贸易差额论,主要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其代表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以便从国外获取大量货币,但仍然坚持少买多卖的原则。

四、重商主义的局限性

1重商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世界资源的静态观,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

2重商主义将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将研究领域局限于流通领域,认为财富和利润产生于流通领域。

3重商主义贸易政策是一种高度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妨碍了商品的国际流通,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

第二节古典保护贸易学说

一、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

1、理论背景

2、主要思想与政策主张

(1)阐述了保护和发展制造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论述了发展制造业的直接和间接利益。

(3)为了保护和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汉密尔顿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主张。

3、政策影响

1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对美国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开创了后起国家保护新兴产业的先河。

3标志着从重商主义分离出来的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两大流派已基本形成。

二、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

1、理论的提出

著名的德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派的主要先驱者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1841年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The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

在这部著作中,李斯特系统地阐述了幼稚工业保护论(infant-industry argument)。

2、主要观点

(1)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忽视了经济发展的民族特点(见下页节选1)。

(2)发展生产力是国际贸易政策的出发点(见下页节选2)。

(3)贸易政策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

3、政策主张

(1)保护对象(见下页资料)

(2)保护手段

(3)保护程度

(4)保护期限

补充资料 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

1、穆勒-巴斯塔布尔-肯普标准

2、小岛清标准

所保护的幼稚产业要有利于潜在资源的利用;

对幼稚产业的保护要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动态变化;

保护幼稚产业要有利于要素利用率的提高。

4、简要评价

意义:

(1)李斯特强调了一国动态的比较优势。

(2)幼稚工业保护论对落后国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有重大借鉴意义。

局限性:

(1)保护对象的选择问题;

(2)保护手段的选择问题。

第三节 现代保护贸易理论

一、背景介绍

现代保护贸易理论,又称超保护贸易理论,最初兴起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已经不复存在。凯恩斯及其追随者们提出了轰动一时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the theory of foreign trade multiplier)。

二、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凯恩斯主义者将投资乘数原理应用至对外贸易领域,认为出口增加国内需求,进口减少国内需求,贸易顺差具有净增加国内需求的效应,该需求增量引发的国民收入的增加同样为贸易顺差的若干倍。

外贸乘数理论为在存在闲置资源的情况下实施贸易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超保护贸易政策

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保护政策相比,超保护贸易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1保护对象扩大;

2保护目的改变;

3保护措施多样化;

4保护从国内延伸到国外。

四、凯恩斯主义贸易保护论与重商主义的异同

1两者的出发点不一样;

2两者重视贸易保护机制的作用过程不同;

3两者主张的保护期限不一样。

凯恩斯主义贸易保护论也可以说是“萧条经济下的贸易保护论。

第四节 保护贸易新理论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提出

战略性贸易政策(strategic trade policy)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种新的贸易政策理论。该理论放弃了传统理论关于自由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

这方面的主要贡献者是美国的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E. Helpman).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论点

1由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存在,本国政府可以通过关税等措施来分享垄断企业的超额利润。

2在存在外部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的保护政策可以协助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并使整个国家受益。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政策主张

1、不完全竞争市场方面的战略性政策干预

主要包括给予本国企业生产补贴、对外国竞争产品进行征收关税和对本国消费者予以补贴等措施。

这可能会转移一部分纯经济利润,并产生一定的反托拉斯效果,从而提高本国福利水平。

2、战略出口补贴——“波音”与欧洲“空中客车”的竞争模拟

表 实施战略补贴前的竞争态势(单位:百万美元)

四、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意义

1战略性贸易政策扩充了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的范围。

2战略性贸易中政策理论修正了贸易理论的内涵。

3对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和相关产业政策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五、保护贸易新理论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性

1、意义:表明了政府干预对外贸易的必要性,并强化了政府干预的理论依据;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产业政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局限性:关于如何解释政府干预的方法还有待完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发达国家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相关内容

  • 徐美荣外贸英语函电Chapter2所有知识点及课后答案
    Notes 1. owe-to- 将-归功于 承蒙-告知你方名称和地址 We owe your name and address to the Chamber of Commerce in your city. to be indebted ...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后习题答案chapter2
    习题2.1解答 1.现有10件产品,其中6件正品,4件次品.从中随机抽取2次,每次抽取1件,定义两个随机变量X.Y如下: 1,第1次抽到正品;1,第2次抽到正品; Y 0,第1次抽到次品.0,第2次抽到次品. 试就下面两种情况求 ...
  •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作者:郭俊华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9年04期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获得了显著的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历史的车轮驶入90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外贸体制和外贸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以求 ...
  • 美洲经济一体化中的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
    美洲经济一体化中的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 从理论到实践 ·高静 内容提要 美洲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包括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的动态发展过程.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由西蒙·玻利瓦尔提出的拉美地区经济联邦的构想,还可追溯到联合国拉美经委会思想.泛美主义等.美洲 ...
  • 电大国际贸易原理平时作业答案
    <国际贸易原理>平时作业(一) 二.单项选择题 1.国际贸易额指用货币表示的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的( D )的总和. A.对外贸易额 B.商品贸易额 C.进口贸易额 D.出口贸易额 2.贸易逆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B ). A. ...
  • 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与局限
    第19卷 第6期 JournalofYunnanFinance&EconomicsUniversity Vol.19,No.6 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与局限 吴 俊 (云南财贸学院经济研究院 国际经济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1) ...
  • 安财国际贸易学试题
    <国际贸易>模拟试卷八(命题人:曹慧平) 一.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小题后的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的序号. 1.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自然条件 B.国际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力 D ...
  • 国际贸易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国际贸易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题目仅供参考,可以加以修改,也可以自拟) 1.WTO 贸易救济措施研究 2.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思考 3.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4.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 5.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构建 6. ...
  • 世界经济概论课后习题及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课后习题90%完成版和部分重点强调 [更新记录] Jan.5th 00:57 更新国际直接投资五个动因理论的详细定义(是重点,但建议选择性记忆„) Jan.4th 22:00 更新经济全球化定义 22:22 国际货币定义调整为书 ...
  •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总结
    1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2国际分工产生的时间,每个阶段对应的时间: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60-19.60 3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