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诗刊]的两件事 - 范文中心

忆[诗刊]的两件事

12/05

  人大会堂的盛会

  

  1961年,时在杭州的毛泽东主席,和克家同志有过几次通信,其中谈到新诗,主席说他有些想法,等回京后,约克家同志去谈。主席回北京后,一直抽不出时间,于是就有了朱总司令、陈毅副总理、郭老参加,在人大会堂福建厅召开的诗歌座谈会。

  座谈会的时间是1962年4月19日,当时说周总理也要参加这个会的,后因有外事活动,没能来。

  除当时不在北京的郭小川和贺敬之(小川去了新疆,贺敬之好像也去了新疆),北京的主要诗人都参加了。

  座谈会开得很热烈,一直到长安街的华灯亮起,才在依依不舍的气氛中结束。

  座谈会上,朱总司令、陈老总、郭老都有很长的讲话。诗人中,柯仲平、肖三、冰心、常任侠、饶孟侃也做了发言。

  为了记人大会堂这次盛会,编辑部决定发一篇《诗座谈记盛》。闻山被指定为执笔人。闻山既搞评论,又写散文,适于写这类文章,但这篇不长的“记盛”,闻山写得很苦,改了不少遍。比闻山更苦的,还有为“记盛”提供发言记录的吴家瑾和我。会议之前,葛洛就指定我和吴家瑾做会议记录,叮嘱我们一定要“记得详细”,但会场上能记下的,顶多三分之二,且很多地方不详细、不准确。为了弥补,座谈会结束之后,我们借来会议的录音磁带,把速度放到最慢,一句话一句话,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对,弄了快两天,才把详细、准确的发言记录整理了出来。

  《诗座谈记盛》的校样排出来后,送给了陈老总审阅。陈老总看得很细,改动了一些,并写了这样一段结尾:“我们的座谈会并没有结束,诗歌座谈刚开始,我们希望《诗刊》的读者以及爱好诗歌的同志们也来发表意见,鲁迅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子,也便成了路。”与送审校样一起送回的,还有陈老总的一封短信,除其他内容外,还有这样的话:“那两个做记录的同志真厉害,把我的每句话,每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都记下来了。”陈老总当然不会知道,这中间,还有那么一段“隐情”。

  

  胡乔木与诗歌朗诵

  

  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初,北京的诗歌朗诵红火过一些日子,当时朗诵之兴,最初源自胡乔木。

  在给《诗刊》那封著名的信中,毛泽东公开支持新诗,说应以“新诗为主”,但在另外的场合,又有给二百块大洋也不看新诗之说,故新诗的前途,仍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胡乔木对新诗一直很关心,那时在养病,想对诗歌的情况作些调查研究,就委托诗刊社为他组织一些朗诵。朗诵的有“五四”以来有代表性的新诗,有翻译的外国诗,还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吟诵。演出的地点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礼堂,胡乔木穿一件深灰夹呢大衣,每次到得都很准时。参加的人,除胡乔木外,主要是在京的诗人和作家。记得有一次,何其芳忘了带票,门卫不让进,急得满面通红,一遍一遍地说:“我是何其芳”、“我是何其芳”,门卫还是不让进,还是我作为诗刊社的工作人员,去作了说明,门卫才让他进去了。

  这种朗诵、吟诵活动,搞了两次。最后一次,胡乔木还简短地讲了讲话,对参加朗诵、吟诵的学者、艺术家表示感谢,对组织这一活动的《诗刊》编辑部,也表示了谢意。

  通过以上的活动,积累了一些朗诵节目,《诗刊》编辑部就产生了搞公开演出的想法。

  最初是试探性的,谁知在音乐厅演出的第一场,海报一出,售票窗外就排起长队,票很快就卖光了。由于受到欢迎,朗诵就不定期地举行。每次既有保留节目,又有新的节目。还动员诗人上台与观众见面,朗诵自己的作品。那时郭小川已调人民日报社,但还住在和平里作家协会的宿舍,晚上我和宛清去他家串门,好说歹说,硬是把他动员上了台,朗诵他刚写的的《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小川才华横溢,但不擅长朗诵,《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他只是照着稿念下来的。诗人中朗诵最好的是贺敬之、李瑛、蔡其矫。贺敬之的朗诵我没有听过。李瑛的则听过多次。蔡其矫已去福州,一次他来北京,我们“抓住”他,上台朗诵了他刚写的《郑成功》的片断。那次是在中山公园的音乐堂,场地大,又太敞,效果不算太好。

  编辑部为这些朗诵活动,付出了不少精力。首先要选适合于朗诵的诗,选好后,又要去找适合于朗诵这些诗的演员。甚至朗诵的场地,接送诗人和演员的车,都要编辑部安排。艺术家们热情地支持了这些活动,如北京人艺的苏民、朱琳、董行信、周正,还有青艺、电影制片厂的许多艺术家。通过这些活动,还产生了一些朗诵的名篇,如陈毅《冬夜杂咏》中的《大雪压青松》,贺敬之的《三门峡――梳妆台》,郭小川的《乡村大道》,刘征的《海燕戒》、《老虎贴告示》。

  朗诵的票都在剧场公开发售,《诗刊》编辑部只留一小部分,赠负责同志和在京的诗人、作家。负责同志中王震最热心。有一次,他要秘书打电话来,说票不够,希望再给他找两张。票找到后,按电话的约定,我在北京音乐厅门口等,一辆黑色的吉普车按时到达,门开了,秘书走来把票取走了。

  六十年代初,即六二、六三,两年左右的时间内,北京的诗歌朗诵活动很经常、很红火。朗诵又分两类,一类从诗歌和朗诵艺术考虑,这类最多,也最经常,另一类是配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如支援古巴,支援越南。第二类少些,但难度更大,因为相对而言,可选的诗少,而动员诗人自己上台的却要多。参加这类朗诵的诗人中,编辑部印象最好的,是袁水拍。首先,邀请他时,他答应得最爽快。再之,他从不要编辑部安排车,到时候,自己骑一辆自行车就来了,朗诵会结束,自己骑上自行车就走了。

  诗歌朗诵搞得最红火的那些日月,不仅在北京公开卖票,还曾组织过去工厂和农村的朗诵。参加这一活动的艺术家中,我记住了“文革”后当了文化部副部长的英若诚。就朗诵而论,他当时不是最好的,能记住他,是一次去郊区朗诵回来,在大巴上,他和青艺的两个演员大声地谈《李秀成之死》,英大着嗓门嚷:“嗨,哥们儿,要演就赶快,不然黄花菜就凉了!”英说的“黄花菜凉了”,指的是戚本禹批判李秀成的文章已经见报。这之后,大地上空的乌云越来越浓,“文革”的风暴越来越近,诗歌朗诵这朵花,和许多曾有勃勃生机的事物一样,也开始枯萎,并终于在“史无前例”中陨落。


相关内容

  • [解剑诗刊]昨夜丨闻道洪杨多死战,相看子弟几生还
    [闻道洪杨多死战,相看子弟几生还] 至益阳与白跑堂.深南.小二.一笑诸兄访会龙山栖霞寺,白跑堂云该寺始建于晋,传建文帝于靖难之变后曾长期挂单此处. 灵山终古得霞栖,岳色南临北势低. 僧杖闻传资水外,帝乡已在楚云西. 涤尘梵唱飞花雨,向晚江声 ...
  • 我的身体是一座迷人的小镇(组诗)
    黑枣,原名林铁鹏,1969年生.作品散见于<诗刊><人民文学><十月>等,并入选多种选本:20D3年参加诗刊社第19届青春诗会.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诗集<亲爱的情诗>和<诗歌集&g ...
  • 法国现代诗歌杂谈
    叶汝琏 从现状说起 法国对诗的关注是有传统的,每隔l0年,甚至二三年,报刊都发表深度不一的阶段性评论.在对外交流或报导的层面上,政府文化和外交有关部门也定期同文学报刊取得协调而推出评介专刊.1987年文学杂志<法国诗五十年>专刊 ...
  • 国旗下讲话稿(读书)
    国旗下讲话稿<关于读书> 亲爱的老师们,孩子们: 上午好!很高兴能在今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和大家交流读书的感悟.我渴望,今天会因为书这个人类共同的朋友,让我们的彼此的心走得更近. 金庸先生说:"只要有书读,做人就幸福 ...
  • 南子:隐身术之歌
    南子,生于新疆南部地区.2007年参加<诗刊>社第23届"青春诗会",2008年就读鲁迅文学院第八届(青年作家)高研班.著有诗集<走散的人>.出版有散文集.历史人文随笔集.长篇历史小说.长篇风俗小 ...
  • 各地报刊编辑博客
    (2013-02-02 12:44:12) 转载▼ 各地报刊编辑博客 A -艾克拜尔·米吉提 中国作家 -艾  英 常州晚报 -阿  莹 莫愁 - B -白凤德 辽河 -白  麟 宝鸡日报 -白  琳 山西文学 -白云亮 人民代表报 -包  ...
  • 21年前的今天,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著名诗人艾青逝世
    (万象特约作者:一一) 21年前的今天,1996年5月5日,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著名诗人艾青逝世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浙江金华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其成名作为<大堰河- ...
  • 高一语文雨巷5
    <雨巷>学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重难点分析 1. 诗 ...
  • 海外诗吟 | 冬日可否更冷一点,我想你时有着更多的温暖
    栏目主持:初雪 邮箱:uspoem@gmail.com 陈美作品 [简介]美籍华人.其中文和中英诗选散见海内外报刊,平台,网站,包括<诗刊>.<中国诗歌>.<人民日报海外版>.<金陵晚报>.美 ...
  • 遥远的村庄(外一篇)
    跨越喧嚣,远离霓虹,穿过一道道车水马龙,走过一条条城市街巷,远方有一座属于我的村庄.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我梦中常思常念的故乡. 那里没有人声鼎沸,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灯火辉煌,却有葱茏的绿色,芳香的泥土,清清的野风和无尽的田野. 爷爷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