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未来 Word 文档 - 范文中心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未来 Word 文档

03/08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的历史变迁、发展及现实走向

20世纪社会主义为什么经历了那样的曲折和挫折?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改弦易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经验教训?应当怎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对这些基本的社会主义理论、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不少,但从现代化视角的研究还没有到位。从世界现代化的视野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找到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反思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上的经验教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现实走向,对于我们深刻地消化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拓展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解读:社会主义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方位

20-21世纪社会主义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是世界现代化潮流。只有放眼这个波澜壮阔的世界性历史进程,同时深入到马克思恩格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才能找到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进而全面而深入地认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

“现代”与“现代化”及其世界历史进程:作为时间尺度,“现代”泛指从中世纪结束以来延续至今的一个漫长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个新时代的曙光最早可以上溯到16世纪地理大发现时,其起点就是始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其终点就是传统社会转换成为现代社会。“现代”只是一个大转变大飞跃的历史阶段,绝非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超越了这个阶段,进入后现代社会。

作为价值尺度,“现代”是指区别于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时代精神,即现代性。现代性不仅有定性分析,还有定量标准。从定性方面看,主要包括市场化、社会化、工业化、城市化、多元化、民主化、法治化、信息化等。定量标准主要有1960年8月底在日本箱根举行的近代日本研究会议上提出了8条社会现代化标准i [i],20世纪 70年代阿历克斯·英克尔斯提出了10项现代化评判标准和指标体系。ii [ii]“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结果或者目标。对于已经实现

现代化的国家来说,现代性是一种基本的结果与状态;对于正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性是一个目标体系。

关于“现代化”的界定,见仁见智,表述都不尽相同。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标志、以科学技术为根本动力的一种社会变迁,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从历史角度看,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从内涵上看,现代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心理结构从传统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的过程。从地域上看,现代化是一个从欧洲开始扩散到全球的全球化过程。从价值上看,现代化过程中尽管伴随着矛盾和问题、痛苦和代价,但总体上看是一个文明进步的过程。

世界现代化进程启动后历经了5个世纪的演进。自从18世纪后期开始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出现过三次现代化的大浪潮,推动着农业文明世界分区分批地向现代工业世界过渡。第一次现代化浪潮始于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向比利时、瑞士、法国和德国的部分地区推进,然后扩展到西欧和北美局部地区。第二次现代化浪潮发生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工业化在西欧取得成就,并向北欧、中欧、东欧、北美和东亚的日本推进,美国崛起。中国等东方国家被卷进世界现代化潮流,也开始回应西方殖民主义的挑战,探索防御性的现代化道路。在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之间,即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二战结束前,是西方现代化进程受阻和徘徊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出现的阶段。第三次现代化浪潮发生于20世纪下半叶二战结束后至今,是一次真正全球性变革的大浪潮,全球现代化全面加速发展,大多数地区将被整合进工业世界。那些走在最前列的发达国家已大体上完成了工业化,探索从工业社会过渡到后工业社会之路,后现代社会因素不断增加。那些现在仍处于社会转型还没有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根本任务是实现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传统社会中的现代因素也在不断增加。

历史表明,世界现代化潮流是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大约启动于 1500年。资本主义现代化一直占着先机和制高点。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出现于1917年,曾经创造了高速增长的奇迹,并在20世纪中期扩展到东欧、中国等国。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早发国家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起步晚,起点低,在国内外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艰难推进。

实走向

二、现实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变奏

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苏联、东欧和中国等前现代社会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全新的社会主义实践。这些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首要的根本的任务就是实现现代化,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现代文明基础上。然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现代化潮流中,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结合起来,完成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这是个需要探索的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新课题。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曲折发展,都没有解决好这个课题。社会主义在与现代化自觉不自觉的碰撞、变奏中推进,得失成败交织,经验教训并存。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尽管有其历史必然性并且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但是既不符合现代化一般规律又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最后被抛弃了。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上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

(一)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与现代化

苏联在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环境中,根据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需要,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现代化战略和与之相适应的一套体制,用新的资本积累和资源调配方式开拓了不同于早期工业化的道路,在资本主义发展危机的年代里创造了高速经济增长的历史记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被推行到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曾取得过历史成就。但是,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这种现代化模式的历史局限性日益显露,并最终成为导致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不符合世界现代化规律。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是集权型的现代化国家结构+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指令与有限市场结构。iii[ix]这种模式基本上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即:分权型的国家权力结构+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现代化早发国家政权与市场、社会组织形成三足鼎立架构,相互制约和协作,在社会经过较长时间酝酿后自下而上地平稳渐进地推进现代化进程;而苏联集权型的国家政权便于在全社会范围获得广泛的社会动员和控制能力,自上而下启动现代化进程,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现代化条件不足的困难,比较快速地推进现代化进程。现代化早发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战略是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本后,再发展重工业;苏联实行优先发

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早发国家现代化进程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主要国家大致花50-100年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而苏联实施工业赶超战略,只用了20年时间就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但是以军事工业为主的畸形的工业化。早发国家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下利用市场经济机制推进现代化进程;而苏联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生产资料大规模国有化、计划经济等)创造工业化所需要的条件。早发国家凭借工业文明的强势到全球进行殖民扩张,凭借世界各地的资源和市场加速现代化,利用外部调节器转移内部矛盾和危机;而苏联在斯大林的“两个平行市场”理论指导下,在世界市场体系之外用高度集中的计划手段配置资源。可见,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是根本不同的。

以国家威权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赶超、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脱离国际市场等为主要特点的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是在非常态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有其客观历史必然性,也曾发挥过巨大的历史作用和优越性。但是,苏东剧变的事实表明,这种模式的优越性是有条件的,超越了那种非常态的历史环境,就必然丧失其工具性价值。遗憾的是,这种模式被当作优越于资本主义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固化了。现在看来,一种模式是否优越,不能仅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签来判断,也不能靠理论来推导,而应当在把它放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审视,看它是否适合历史条件,是否符合现代化规律。还应当根据实践经验和历史事实来判断。历史经验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多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不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而是因为它适合西方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推进了市场化、社会化、工业化、城市化、多元化、民主化、法治化、信息化等现代性趋势。而苏联模式没有顺应时代潮流、世界形势和各国国情的变化而得到及时、有效地调整,结果在世界现代化的严峻挑战面前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苏东剧变的事实还表明,不符合现代化规律的苏联模式终究是要被世界现代化潮流所淘汰的。苏东国家改弦易辙,正是以一种非常态的形式,用沉重的社会代价适应了市场化、社会化、工业化、城市化、多元化、民主化、法治化、信息化等现代性诉求。

其次,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就是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上。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不顾经济

文化落后的现实,没有在马克思恩格斯预示的那个社会主义中找到自己的理论定位,也没有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找到自己的历史方位;既没有分清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又没有搞清楚未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与在现代社会基础上实现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区别。而是在把科学社会主义教条化了的情况下,用现实形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按照理想社会主义目标,进行现代化建设,实际上主要是搞工业化,并且为了工业化的单一目标,不断地进行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文化战线的革命,造成了一系列偏差和失误,结果严重地束缚和扭曲了现代化,也葬送了社会主义实践。

过去长期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首先在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高于资本主义,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优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机制。科学社会主义预示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和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经济,但这是在资本主义大生产充分发展,并且不能被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容纳的时候才能实现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小生产占绝对优势的社会条件下就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而且不断地提升所有制水平,并且认为所有制水平越高、指令性计划越集中就越社会主义,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有关理论的曲解。实际上,实行单一公有制结构是实行计划经济的需要,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因此,这种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产物。这种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单一公有制结构,这种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是暴力手段来管理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国家资源不充裕的情况下,能够集中使用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保证重点项目建设,但从长远看,这种社会主义模式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抑制了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延误了现代化进程。

最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东欧国家国情不同于苏联,苏联却根据自己的全球战略把苏联模式强行推广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中断了东欧各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导致现代化进程受阻并一再出现危机,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种模式在东欧走到了尽头。这时苏联自己也逐渐陷入了发展性危机,并且引起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规模变革。苏联、东欧

国家在政治上推进民主化、自由化,在经济上推进私有化、市场化,在社会全面危机的过程中开始社会全面转型,为新的社会转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对苏东剧变的教训众说纷纭。现在看来,苏联剧变和解体绝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失败。东欧剧变与其说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在东欧40多年实践中的失败,不如说是被强制地从外部移植过来的苏联模式在东欧的失败,总而言之,是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失败。由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适应工业化模式建立的,因此,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失败,从根本上说,又是苏联现代化模式的失败。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上的偏差。对社会主义与现代化这两个重大问题含混不清,既没能真正理解社会主义,又真正理解现代化,更没有准确把握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而把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等同于现代化规律并且认为优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忽视落后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而偏重强调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模式,却又没有区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与实现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而是从教条式的社会主义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是双向选择,相联并进,互为内涵。这种双向选择、相互交融和促进,既是历史事实,也是现实进程。在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双向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对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理解也有偏差和失误,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曲折中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逐步明确起来。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始阶段的主题,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由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拓展和深化而越发显示出中国特色。

首先,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选择和现实要求。十九世纪中期,中国在西方列强的炮舰和世界现代化潮流冲击下启动了现代化。追求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旋律,但中国现代化运动充满了艰难险阻。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进程陷入深刻矛盾和危机的时候选择的。中国现代化在艰难推进过程中呼唤出了社会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才开辟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证明: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iv [x]。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

会主义既是现代化实践的理论指南,也是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还是现代化的制度保障和最佳价值选择。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始终强调,中国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经过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我国社会发展蒸蒸日上,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坚持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从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

其次,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相联并进的过程有得有失。毛泽东开创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建设相联并进的道路,但是,毛泽东领导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尝试终未成功。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代表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及时地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强调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确定了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拓了一条新路,取得了巨大成就。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总体上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上,我们越来越突出了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也越来越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初级阶段的特色。这是中国没有步苏联、东欧后尘的根本原因。但是,客观地看,我们对“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及其关系的认识仍然没有到位,往往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等同于社会主义,并且主要用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解读现代化,就难免有时在“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之间游移,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尚未充分突出来。

最后,在重新认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个概念包括“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在时间段上是不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现代化只是这个长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中国在现代化实现之前,现代化建设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目标和任务、战略和途径等方面是重合的、一致的;在实现现代化之后,中国还要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直到实现共产主义。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相联并进,无疑是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要充分地体现这个特点,就必须搞清楚的一些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现代化?“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哪个是主体?科学揭示出“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各自的地位和功

能,逐渐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到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起点和生长点和着力点。三、现实走向:现代化主旋律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谐互动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包括“现代化”和“社会主义”两个基本层面。如何把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仍然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只有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各自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地位,抓住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遵循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和价值取向,才能在新的平台上不断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新境界。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旋律是实现现代化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相联并进,互为内涵,但是,二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是有主次之分的,功能上也是有差异的。过去长时间,我们曾离开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侧重于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理解社会主义,而把市场化、社会化、城市化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看成资本主义的专利,从而把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对立起来,造成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分离与脱节;或者弱化了社会主义所应包含的现代化内涵,只是把“现代化”简单地附于“社会主义”之后;或者将“现代化”只是当作实现或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方式或手段,或者把“社会主义”只是当作中国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现代化”的一种形式或手段。这些模糊认识都有失偏颇。

应当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理论依据,明确二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主次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因此,在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根本上就是实现现代化。邓小平在新时期反复强调这一点。他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 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 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 “ 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总任务,或者叫总路线”、“ 政、治路线”、“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 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 代表着人民的

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 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v[xi]、“整个工作的重点”、“ 基本路线”vi[xii],“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就是努力把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vii[xiii]可见,邓小平是十分突出强调“现代化”的,他强调“社会主义”也是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只有把“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始阶段的主题、主体,才能使中国社会主义从“不够格”到“够格”。

(二)从现代化的视角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要求全党努力做到三个“解放出来”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三个“解放出来”,归根到底就是从传统思想观念和体制中解放出来,把我们认识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角转移到现代化上来。中央要求全党同志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由于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今时代的潮流,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所以,“三大规律”中最重要的规律就是现代化规律。中央还要求全党同志深刻认识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其阶段性特征,这也是要求我们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去科学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方位和特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中国现代化所处的历史方位、发展阶段和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从社会转型这个大视角深刻分析我国社会问题和矛盾,解决当代中国重大现实问题。我国在19世纪下半期起被世界第三次现代化浪潮卷入现代化进程。但是,直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现代化进程才真正起步,用传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进行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探索新的现代化模式,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目前仍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现代化的后发性和时代条件决定了我国社会转型兼具双重使命,即既要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又要由传统的现代性向新型现代性转变,因此,社会转型的任务特别艰巨而复杂,遇到的难题可以说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没有的。现阶段我国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如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和

完善政府职能、加强执政党建设等等,都是前进中的问题,也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只有从现代化的大视野,用现代化理论框架进行分析,吸收借鉴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才能提升我们认识这些重大问题的层次和境界,提出面向未来的应对之策,着力解决这些问题,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其次,必须遵循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现代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中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一定根据自己的情况,依靠自己的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是,这种选择一定要放眼世界现代化,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历史经验表明,市场化、工业化、社会化、城市化、多元化、民主化、法治化、知识化、信息化等一系列“化”都是现代化的基本趋向,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没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分(差异只在于实现这些“化”的模式,因时空环境不同而不同)。马克思曾经说过:“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viii [xiv]所有这些“化”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景象”。发达国家现代化历经几百年,在世界现代化的先机和制高点上为所欲为,达到了今天的现代文明。他们在这些“化”上走在前面,处在高位,向现代化后发国家展示了发展前景。现代化早发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充满了问题和矛盾、危机和灾难,也为后发国家展示了许多经验教训。我们学习研究现代化理论,了解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就能避免一些弯路,减少发展的成本和代价,实现跨越发展。

(三)在现代化进程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随着传统社会的市场化、社会化、工业化、城市化、多元化、民主化、法治化、信息化,我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跃迁。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会逐渐被消解,现代性因素不断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在新的平台上不断彰显新貌。

这种在现代社会基础上推进的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呢?这是个有待探讨的重大课题。目前能够明确的是,这种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基本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始终,科学社会主义规定的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价值就是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体应当具有的功能和意义,包括共富、公正、自由、平等、民主、和谐、友爱、互助等,

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反映,是进步人类的共同理想和永恒追求。在现代化进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在明确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表明,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社会分化,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利益关系多元化,人与人的关系复杂化,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容易恶化,社会组织模式和秩序规范体系向现代转化。在社会转型时期,保障行动主体和权益主体的权益,平衡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才能保障传统社会安全、健康、平稳地向现代社会转型。这种在现代社会基础上推进的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等应当是什么样的?尚需探讨。我们谨牢记恩格斯所说的“要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基础上”ix [xv],牢记列宁在1918年讲的“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x [xvi]可以预见,现代社会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肯定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有别于理论上的社会主义。


相关内容

  • 问卷调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谢传海
    郑州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问卷调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姓名 学号 院 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计算机可与与技术 年级班级 2016年5月20日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 ...
  • 制作电脑小报教学案例
    制作电脑小报教学案例 东台市廉贻中学 杨春龙 一.背景分析 <制作一份电子报>是检查学生对Word操作操作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完成了Word文档制作学习的相关五个任务),基本掌 ...
  • 电影社会学Microsoft Word 文档
    电影社会学 电影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和范畴研究电影的理论.社会学研究人类以个人和群体形式形成社会关系.参与社会行动和发生相互影响的原因与结果,研究因人的交往而产生的风俗和制度. 电影社会学的使命是:研究社会需求如何影响和制约电影艺术家的 ...
  • 通货膨胀会计 Microsoft Word 文档
    浅论通货膨胀会计 日期:2009-09-30 来源:夏贵华 摘要: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关于通货膨胀会计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借鉴发达国家对通货膨胀影响的处理方法,针对公司通货膨胀会计的四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通货膨胀:物价变 ...
  •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
    <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实验报告手册 学院 年级 专业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上机地点 (以上由学生填写) 实验教师(签字)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计算机基础教育系 年 月 日 一. 实验说明 本课程实验分为一般性实验 ...
  • 型钢悬挑脚手架与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区别_0
    型钢悬挑脚手架与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区别 > 近十多年来,落地式外脚手架.吊篮和外挂脚手架因其耗时.耗工.耗材和安全保障及经济性等多方面原因逐渐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淘汰,特别是高层.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取而代之的是悬挑脚手架和附着升降脚手架. ...
  • 建筑工程师述职报告_0
    建筑工程师述职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上午好!时光荏苒,转眼来到公司已经近一年半的时间,回顾2011年一年的工作历程,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学生渐渐融入集体并掌握设计咨询工作的各项技能,在党小组及公司领导的指导和关心下,全公司同事的 ...
  • 信息技术备课
    二00七年度信息技术教学 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 通过上学期四川省农村远程教育的大力投资及实施,再加上之后的进一步教学,让学生更能准确的输入字母.符号.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输入法及WIN9X及XP操作系统,但由于操作时间及硬件的限制,还有待于 ...
  • Office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教学大纲
    <Office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Office advanced application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Office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 英文名称:Office advanced application 课 ...
  • 案例长文档排版素材
    Word2010新功能 第一章 引言 无论您是一个Word专家还是新手,您都会对Microsoft Word 2010 能给您带来什么新功能进行了解,并且看到这些功能如何发挥作用. 您是否希望以更简单的方式创建更美观的文档来帮助您凸显重要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