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 范文中心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05/23

《中国历史地理》权威答案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3、

丝绸之路:1877在《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丝绸之路”。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A. 在

4、八大古都:是指由中国古都学会通过并经国内史学家承认的古代都城。包括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六大古都,后加上安阳和郑州。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文字历史已经有数千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出现了不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尤其是历代的国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兴土木,着意修建。这些古都,无论在建筑规模、建筑模式或建筑风格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往往表现了同时代最高的建筑水平,对全国其它城市的建筑有特殊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各大古都的建筑沿革史,就是一部较完整的城市建筑史。

5、长城: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融汇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故此,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

古迹,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力量与智慧的结晶。 6、行政区经济是因行政区划分割而形成的行政壁垒对区域经济形成的一种刚性约束,从而与区域经济一

体化相悖的现象,它主要具有地方政府企业化、企业竞争寻租化、要素市场分割化、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资源配置等级化、领域效应内部化等特征,是一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 之典范。

8、秦代疆域:“”(《史记•秦始皇本纪 》

9、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

·王制》中就说道:“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

10

”所谓“各有分地”,指的就是匈奴各部分区放牧之事。《史记》的记载讲得很清楚,“各有分地”与匈奴各级首领的领地有关。依匈奴之制单于之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

以各有分地为规则的游牧生活维系着草原上分区游牧的秩序,维系着草原上的和平,但和平不是永久的,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和平常常为战争所中断,草原上的人们也同样经历着战争的蹂躏。

11、古都长安:西安古称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陕西省省会,是我国文化名城,名胜古迹最多的地方,有着世界天然博物馆的美称。西安浓缩了中国历史的精华:从奴隶制社会的顶峰西周王朝、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秦、中国第一个盛世王朝西汉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唐朝,西安书写了中国历史最华彩的篇章。

12、侯仁之(1911.12.06~2013.10.22),男,1911年12月16日生于河北省枣强县,籍贯山东恩县(现平原县恩城镇)。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称号。1999年为表彰侯仁之在历史地理学领域的卓越贡献,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他“乔治·戴维森勋章”, 侯仁之成为全世界获此殊荣的第6位著名科学家,评价他是中国学术成果最丰富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之一。1950年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第一次在中国从理论上阐明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区别及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率先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52年,侯仁之在北京大学正式开设中国第一个“历史地理学”专业。[2]主编有《北京历史地图集》,出版有《侯仁之文集》。

14、《河山集》《河山集》一至七集,陆续出版于1963年至1999年间,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的学术文集,收录了史念海先生的绝大部分代表性学术论文。《河山集》的名称是已故史学大师白寿彝先生命名的,史念海先生十分珍重这一命名,并将自己的论文集依次题作《河山集》“二集”、“三集”、“四集”、“五集”等等。早在“文革”后的l978年1月2日,他在给先严的信中写到:“瑚公亲家吾兄如晤:„„白公有信来,说是可将历年存稿印一小册子,因而顿生悬想,打算再印一本河山续集。前些时,为这一河山之名颇受委曲,所以再作此打算,以示这一名称还是应该有的。”可见“河山”二字在史念海先生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这不但是他终身致学的目标,也是他与白寿彝先生将近七十年友谊永固的写照。

15地的养分无法补充,变成完全不能恢复农作用途的旱地,我们叫这种现象做「沙漠化现象」。

16、荒漠化,因此,也叫“沙漠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退化”。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据图回答

1.据图填出丝绸之路中段五条道路的名称并指出其形成的朝代(10分):

•二、据图回答•1.据图填出丝绸之路中段五条道路的名称并

指出其形成的朝代(10分):

北新道(唐)

新北道(东汉)

西域北道(西汉)

吐谷浑道(南北朝)

西域南道(西汉)

2.10分)

3、根据下图列举秦代边郡名称

4

填充北宋时期中国版图上各政权名称

黑汗国

西州回鹘辽西夏

吐蕃诸部

大理北宋

填充南宋时期中国版图上各政权名称

蒙古诸部

西辽

西夏金

吐蕃诸部

南宋

大理

6、据图填写古代陕西-四川的道路

答: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故道、祁山道、阴平道、洋巴道、米仓道、金牛道。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冷暖变化(10)

1.1100aBC-850aBC(西周前期),短暂的寒冷期 ; 2.770aBC-公元初第二个温暖期(春秋、战国、秦、西汉)。 3.公元初-600aAD第二个寒冷期 (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 4.600aAD-1000aAD第三个温暖

期 (隋、唐、五代、宋初) 5.1000aAD-1200aAD第三个寒冷期(两宋间) 6.1200aAD-1300aAD第四个温暖期(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

答: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五千年来温度变化上,可以明显地总结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1.第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商时代。甲骨文记载当时安阳人种水稻是阴历二月下种,比现在早一个多月。北京附近的泥炭层分析表明,五千年前那里生长着大量的阔叶林,代表着相当温和的气候。 2.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的情况,说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寒冷。 3.第二个温暖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东周到秦汉温暖期。《春秋》中有鲁国“春正月无冰”、“春二月无冰”、“春无冰”等多次记载。《荀子·富国篇》和《孟子·告子上》载齐鲁地区农业种植一年两熟。 4.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资治通鉴》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5.第三个温暖期从公元600年到公元其间公元650、689、678年冬季,长安无雪无冰,当时气候温暖可见。 6.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年到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年、1178 7.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温暖期。1225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 8.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严寒期。此间,1329寒冷期交替变迁,其时间上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

2.列举我国古代的地理总志及作者(15)

答:-1692)撰;

《元和郡县图志(上下)的地方总志。写成于唐宁宗元和八年。

,以行在所临安府为首,所记仅 《舆地纪胜》作者宋 《括地志

3.

•地理志》:“”

清朝: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的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4.简述我国古代地理学发展的各阶段及特点 。

答1:中国地理学史是对中国地理学发展过程的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学知识萌芽很早,至春秋战国时代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战国以后,逐渐形成传统的地理眩,即“方舆之学”。明中叶以后,徐霞客等注重实地考察、探讨自然规律,开辟了中国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但是,中国近代地理学是在西方近代地理学传入后开始的,张相文、竺可桢、翁文灏等为中国传统地理学向近代地理学的转变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地理学在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答2:(秦汉至南北朝,公元前3世纪末 ~公元6世纪) 战国之后,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经过积累形成为

一门学科──中国传统地理学,即明清时候所谓的“方舆之学”。

东汉以前,已有两部区域地理名著问世《尚书·禹贡》和《山海经》。《山海经》中地理价值大的是《山经》部分,其写作时代是汉代之前。它对黄河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外广大地区(地域范围远比《禹贡》为大)的自然条件以“山”为纲进行了综合性记述。《山经》总共记载447座山,先按方位分为中山经、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和东山经五大区,每一区又分成若干山系,每一山系都方向道里把一个个山岳连接起来,对每一山岳都记述位置、水系、天然动植物和矿产资源,所记当然不尽正确。《禹贡》和《山经》都是地理著作,但都未以“地理”命名,且体例也不相同。及至东汉班固著《汉书》,“地理”命名的篇章,即“地理志”域外地理和方志等方面取得较大成就。

5.列举汉武开边设立的边郡。

答:武帝继位后,在其前四十年(公元前140~前100)

① 北方疆域的开拓。 公元前127收复了河南地,置朔方、五原2郡;云中、雁门2

② 置河西4郡。公元前12167年间陆续分置了张掖、敦煌、武威3郡,合称河西4河西5郡。

③ 南方的扩展。公元前111年又平南越, 九真、日南、象82郡。 以上扩展。

公元前138,年汉朝灭闽越,又迁其民于江()、回浦(今浙江临海东南)2县,属会稽郡。

④ 西南7郡的设置。 ~前109,在夜郎、且兰、邛、□、冉□、白马氐、劳7郡,除了武都郡在今陕甘2,西南界达到了今四川邛崃山和云南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一带。

⑤ 108年灭了由燕人卫满在朝鲜半岛上建立的卫氏朝鲜,以朝鲜及其4郡,把东北疆界推至朝鲜半岛中、北部,东至日本海,南抵汉城以北 ⑥ (今帕米尔)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远至中亚或更远至欧洲东部和北非地区。 公元前2138、公元前119102年又远征在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获胜。 自此西域震恐,多遣使来贡。于是在敦煌至罗布泊之间设立交通亭站,在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渠犁(今库尔勒)等处屯田。这时汉朝只控制到天山南路。北路自乌孙以东犹在匈奴控制之下。至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天山南北才完全摆脱匈奴的统治。汉朝置西域都护府于乌垒城(今轮台东)。都护辖区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乌孙、帕米尔地区的无雷和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等。

6.以三国为例简述川陕间的交通情况。

答:川陕甘间的交通,以南北为主,盖因秦岭、大巴山(米仓山、南山)大致东西走向。经常提及的古道,如陈仓、故道、褒斜、傥骆、子午、石牛(金牛)、米仓、荔枝。陈仓、故道、石牛以外,道路所经比较清楚。

7.概述关中的地理形胜(16)

答: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械千里,天府之国也。 答:关中形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如下:

一,农业发达。关中腹地为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周人首营关中,对于八百里秦川开发较早。此地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纵横分布,战国末期又曾开挖过郑国渠,土地肥沃,灌溉便利。

二,四塞为固。关中山河四塞,南有秦岭横亘,西有陇山延绵,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及晋西南山地,更兼有黄河环绕,可谓山川环抱,气势团聚。关中四面有山河为之险阻,几处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关以守之。其地位重要者,函谷关扼崤函之险,控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往来通道;武关控秦岭东段之险,扼守着关中东南方向的进入通道;散关扼秦岭西端之险,控制着关中与汉中、巴蜀之间的交通咽喉;萧关扼陇山之险,守备着关中西北通道。

8.概述我国古代地理文献的发展状况(15)

答:《汉书 地理志》1983年《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贺次均辑校的版本;任乃强的《华阳国志校注图补》本;1955合撰的《水经注疏》本;;《太平寰宇记》今流行的是民国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四、论述题

1.答: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气候和资源等)和人文环境(包具产业特色的地理区域。

2000万至清末增加到4亿。2.粮食120斤,明清中上地亩产150-200斤。人口增加与粮 食产量

答: 之中。

(一) 农业技术的萌芽时期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二) 农业技术的初步形成时期夏、商、周(约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这一时期,中国发明了金属冶炼技术,青铜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开始兴建。农业技术有了初步的发展。(三) 精耕细作的发生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和科技文化大发展时期。炼铁技术的发明标志着新的生产力登上了历史舞台,铁农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四) 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时期秦、汉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这是中国北方地区旱地农业技术成熟时期。耕、耙、耱配套技术形成。多种大型复杂的农具先后发明的运用。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写作大型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五) 南方水田精耕细作的形成时期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术配套技术形成。水田专用农具发明与普及。棉花在中国逐渐推广。出现众多农书。土地利用方式增多。南北方农业同时获得大发展。(六) 精耕细作的深入发展时期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这一时期中国普

遍出现人多地少的矛盾,农业生产向进一步精耕细作化发展。美洲新大陆的许多作物被引进中国,对中国的农作物结构发生重大影响。多种经营和多熟种植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农业以高科技应用为基础,取得了更为辉煌的成就。中国以只占7%的土地,养育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农业科技方面,中国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已经从1949年20%提高到42%

2.简述我国从沿革地理学到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状况。

答: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主要是因为其前身沿革地理学的形成至少可上溯至两汉时期;说它年轻,主要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迟至本世纪50年代初才得以确立。纵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不难看出,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也最优秀的沿革地理著述是东汉班固所作的《汉书·地理志》··记·河渠书》的影响(注:史念海:〔j〕, 1989年第3辑。) ·

固的《汉书·式,应在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之上。

内容,这样一来,应该承认,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和《史记·《汉书·地理志》将研究视角集中在地名沿革·地理志》的撰述体例为准绳,虽代有新

3..

结果。

从秦灭六国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地方行政区划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3年,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约800年。称郡县时代。

第二个阶段是道路时代,即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583一1276年,约700年。

第三个阶段是元明清民国时期,从公元 1276年至1949年,近700年,是行省时代。

答案二:答:从我国历史上看,县的出现要比省早得多。西周时期是典型的分封制时期,它是把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来的政治体制。西周晚期其弊端日益显现,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和进步。一般说来,作为地方行政区域的县,最早出现于春秋初期,春秋中后期以来一种新的权力集中于国君的体制正在形成。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经相当普遍。在春秋末年,晋国出现了郡,秦以后郡县制成为地方的基本建制。在秦以后二千多年里,县级组织相对稳定。

秦始皇统一后分天下为36郡,郡县两级体制确立后,县是统治地方的基本单位,郡县制度改变了世卿世禄的领主制政治秩序,为我国后来的行政区划管理树立了样板,在秦成为定制以后为后世继承和发展。“

两汉时期,西汉郡(国)、县二级制至东汉后期已成州、郡(国)、县三级制,东汉末年州牧普遍设置.州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两级制政区于是转化为三级制。

在三国时期,州—郡—县三级政区成为正式制度。隋文帝罢天下诸郡,使行政区划回到二级制上来。重新统一中国后,州—县二级制就推行到全国。”

[l]唐朝前期承隋制为两级建制,只是将郡改为州。公元627年又分设道一级监察区。道后来逐渐演变为成为地方更高一级长官,唐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逐渐由州、府—县两级制向道—州、府—县三级制的体制转变。安史之乱后,节度使便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建制。

路辖县,以府辖县等种种形式。从行政区划沿革来看.省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3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加强对西南地区的关,其职务主要是掌管内外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的蒙、回、藏族事务,诸如政令、爵禄、朝会、刑罚等。在民族行政区域方面,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外蒙先后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掌管喀尔喀蒙古军政大权;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在西宁设青海办事大臣,专掌青海军政;征服准噶尔部后,设立伊犁将军,统一新疆;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乱,设置驻藏大臣;雍正时期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和有计划地改土归流,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府、厅、州、县,实行和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

民国初年,行政区划体制变革,裁府撤州,以道作为省县之间的一级政区,成为省—道—县三级制。北洋政府时期统县政区以新道制为中心,北洋政府时期道逐渐成为正式、唯一的统县政区,每道辖县的数目,各因其人口疏密、政务的繁简而定。但民初的道并未真正起到行政区划的作用,始终只是省县之间的公文承转机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绝大多数省区于1928年前后陆续废道,行政区划改为省县两级

制,完全恢复到与秦代郡县制类似的省一县两级制。省的数目相对较少,而县的数目相对较多。每省所直辖的县有数十上百,管理幅度过大,1936年3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公布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暂行条例》,正式确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性质为“省政府之辅助机关”,在江西省首先分区设行政督察专员,不久各省照此办理,形成省—专区—县的虚三级制。在整个国民政府统治期间,地方制度虽然在名义上仍为省、县两级制,实际上己成为“省—行政督察区—县”三级制。另外,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市组织法》,规定“特别市”不入省的行政范围,直接由中央行政院辖,称为院辖市,或者直辖市)

4.论述中国古代各朝代经济发展、政治事件与各朝代气候变化的相关性(20)

答:气候与人类文明有必然的联系,它既可以促进人类文明,也可以使人类文明出现倒退。

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

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繁荣:“石器时代”的称呼被考古学家用来表示冶金时代以前的漫长此当被提及到时,并没有一个确定统一的“石器时代”

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

唐代农业经济发展创造了环境基础 7722万,每平方公里20多人。

族长期处于一种高压状态,威胁中

大,综合分析:5.(20)

11


相关内容

  •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策略初探
    在历史复习中,学生最头痛的就是历史头绪多.覆盖面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古今中外,方方面面,难以准确地记忆理解.要在最短暂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历史学科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效果,笔者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 一.让学业水平测试说明进课本 ...
  • 浅谈九年级历史教学的方法
    浅谈九年级历史教学的方法 孔集乡第一初级中学 张霞 尊敬的各位历史老师们 大家好 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 我是来自孔集乡一中的一名普通历史老师.首先感谢华老师给我这一次来之不易的发言机会.下面我就简单谈两点 一我平时是怎样教学历史课的. 二关于 ...
  • 高中历史教学案1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 2009-10-21 编辑: 小柔 [ 我来纠错 ] [ 我来说两句(1) ] [字号:大 中 小]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通史概要: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首先,教师引导 ...
  • 史学概论笔记
    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 编辑:李逸凡 原文提供:李晓婷 考试内容题型: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4个40分):论述(2个40分) 重点在第二.三.五章 史学概论的特定任务: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概括地论述史学在发展中为自己提出的重要 ...
  •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精讲-知识结构详解
    地理必修1高考复习之知识结构详解 第一部分:如何复习好必修1(自然地理) 一.抓住主干,夯实双基──基础 由于自然地理试题中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与空间定位.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海水的温度与盐度和洋流.自然灾害与自然资 ...
  •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首次发布!历史学科有哪些?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16年版)>榜单为今年首次发布,根据作者转载数据和同行专家评议的结果,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卫兴华.高放,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欧阳哲生.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骆郁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
  • 20**年十堰市中考地理考试说明
    十堰市201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作者:李大明 文科综合考试地理学科说明 一.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地球与地图 ⒈地球和地球仪 ⑴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①知道地球的形状,并能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②记住地球自转和 ...
  • 巧用地理教学的工具--地图
    巧用地理教学的工具--地图 [作 者]孙祖勤 字数:2435 来源:现代教育探索 2011年1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在初中所设置的课程中,地理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阻碍的一门学科.其实,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做好地图的教学和应用 ...
  • 清末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浅析清末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摘要: 20世纪初期, 中国社会处于教育转型的关键时刻, 这时期清政府进行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废科举.改学制以及新的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和教育结构的整体规划等, 这些措施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近代教育制度终于 ...
  • 20**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卷分析及反思
    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卷分析及反思 文科综合组 侯中华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在试题结构.题型.能力立意等方面都保持了去年的风格,整体难度基本与去年持平,且稳中求变,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今年的试题体现了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