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萧萐父先生 - 范文中心

悼念萧萐父先生

09/14

悼念萧萐父先生

发表时间:2009-3-1 12:44:00 阅读数次: 15

在长期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他提炼出了二十字方针:“德业双修,学思并重,史论结合,中西对比,古今贯通。”

悼念萧萐父先生2008-09-30 00:09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沉痛地宣告:国际知名学者、我国著名哲学史家萧萐父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二〇〇八年九月十七日十六時三十分,萧萐父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中南医院闔然长逝,享年八十四岁。

萧萐父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曾历任武汉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周易》学会顾问,国际道联学术委员,国际儒联顾问,中国文化书院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等校访问、讲学。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编著有:《中国哲学史》上、下卷,《哲学史方法论》、《中国辩证法史稿》第一卷,《王夫之辩证法思想引论》、《玄圃论学集》、《众妙之门》、《传统价值:鲲化鹏飞》等;出版专著有:《船山哲学引论》、《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明清启蒙学术流变》(合著)、《王夫之评传》(合著)、《吹沙集》三卷、《吹沙纪程》等。其中,《中国哲学史》曾经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萧萐父先生于1982年被评聘为教授,1986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先后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等,于1999年离休。

萧萐父先生于1924年1月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一生经历两个社会、多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关切国事民瘼,思考世运国脉。在大学期间,他参加学生进步组织,发起、编辑《珞珈学报》。1947年在武汉大学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六•一”惨案时,他任武大学生自治组织的宣传部长,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1947年毕业后,回到成都华阳中学任教,同时并受聘为尊经国学专科学校讲授“欧洲哲学史”,主编《西方日报》“稷下”副刊,积极参加成都地下党组织的活动。1949年5月入党,12月受党组织委派作为军管会成员参与接管华西大学,后留任该校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1956年进中央党校高级理论班深造。同年,应李达校长的邀请回武汉大学重建哲学系,1957年正式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并从此长期担任哲学系哲学史党支部书记、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一职。在这个岗位上他兢兢业业地工作了40年,以此为基地逐步建立和形成了具有武汉地区特色的中国哲学史学术梯队,在全国文科理论界,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文革”期间,萧萐父先生被定为李达“三家村黑帮”,横遭迫害。虽经历被抄家、挨批斗、住“牛棚”,但他矢志不改,在襄阳分校住牛棚放牛劳动改造的日子,他已开始《王夫之》一书的写作、已开始对中国从明清之际到现代思想启蒙

之坎坷道路的思索。

1976年到1988年的十多年里,萧萐父先生与中国广大知识分子一样,迎来了学术的春天,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论文,并于1978年接受教育部组织九所高等院校联合编写哲学系本科生《中国哲学史》教材的任务,担任主编。该教材出版后,分别被译成韩文与英文,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80年代,在《中国社会科学》先后发表了《中国哲学启蒙的坎坷道路》、《对外开放的历史反思》等重要文章。特别通过对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王夫之哲学的研究,探寻中国现代进程自身的源头活水,认定中国有自己的现代化内在的历史根芽。在中国新一轮的文化大讨论中,独树一帜地提出了自己的“明清启蒙史观”,深受海内外学者的关注。

1990年以后,随着国内与国际学术环境的变化,他更站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全局来思考东方现代化的特殊道路,他把经济的一体化和文化的多元化视为全球化的双翼,强调文化多元化的发生和发展,突破欧洲中心主义,论定人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源发生、多元并存、多维发展的,他用“漫汗通观儒释道,从容涵化印中西”的诗句来概括这一思索,这一思索体现了萧先生的历史深度和自信,以及他的广阔视野。这时他倡导的“启蒙”已不仅仅是挨打者的反思和落后者的追赶,更是伟大的民族文化的自我振兴,有勇气对传统文化进行解构和重构,有信心吸纳涵化优秀的外来文化,有力量参与世界性的“百家争鸣”,从而为人类文化的新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萧先生的文化哲学思想,在国际国内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萧萐父先生是伟大的人师。他学风严谨、被褐玉身、浩然正气;教书育人,重在身教,杜绝曲学阿世之风。自1978年招收硕士生,1987年招收博士生以来,他先后开设了“哲学史方法论”、“中国哲学史料学”、“中国辩证法史”、“明清哲学”、“佛教哲学”、“道家哲学”、“马克思的古史研究”、“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等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为中国哲学史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究与教学人才。在长期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他提炼出了二十字方针:“德业双修,学思并重,史论结合,中西对比,古今贯通。”这二十字已经成为珞珈中国哲学学派的精神纲领,先生以他的人格魅力深受珞珈学子的爱戴。

萧萐父先生还是当代中国哲学史界少有的诗人哲学家。他晚年一再强调中国哲学的诗性特质,执著地探索Logic(逻辑)与Lyric(情感)的统一,并认定这一特质使得中国哲学既避免了宗教的迷狂,也避免了科学实证的狭隘,体现出理性与感性双峰并峙的精神风貌。他自叙以诗歌升华人生、歌哭由我的超迈:“书生自有逍遥处,苦乐忧愁尽化诗。”

晚年萧先生满怀对中国文化和武汉大学的深情,将自己的诗集、文集及与夫人卢文筠教授合作的书画集,辑集交由武大出版社出版,这套精美的《萧氏文心》四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武汉大学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

萧先生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火凤凰吟》,如今先生凤凰涅槃,魂升天国,然先生留下的丰厚精神财富和不尽慧命,如珞珈香樟,四季长青;定将庇荫杏坛,嘉

惠学林。

先生不死,风骨峥嵘!

萧萐父远行 珞珈师贤少一人

2008-09-25 08:49:34 来自: hutuworm(杭州)

楚天都市报 本报记者朱玲 通讯员龚文德 实习生徐全雅 张伟

秋菊簇拥,照片上的皓首老人笑容慈祥。灵前肃立的,不少都是学界名人。9月17日,我国著名哲学史家、武汉大学教授萧萐(此处读“jie”)父先生安祥离去,享年84岁。昨日举行的追悼会上,三百多人前来送行。灵堂入口放着两块展板,上面是萧先生各个时期的照片,在展板一角,是先生站在一株姜花旁的照片,下题:一生最爱姜花。而姜花象征纯朴。

桃李满天下,开创珞珈中国哲学一派

“萧萐父先生一生经历两个社会、多个特殊历史时期。他关切国事民瘼,思考世运国脉„„”在介绍萧萐父生平时,有白发老人悄悄拭泪,低声恸哭:是想起了与萧先生的学术讨论,还是忆及了萧先生的谦和达观,让人不忍细问。

萧萐父于1924年1月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老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后拒入官场,以教书为生,母亲也善诗词、工书画。萧萐父从小耳濡目染,大都是左、孟、庄、骚之类,名家字幅、经史典籍激起萧萐父的好奇,也成为他日后求知的起点。

1943年,萧萐父考入西迁乐山时的武汉大学哲学系,后在四川工作。1956年,他应李达校长之邀回武汉大学重建哲学系。

执教珞珈四十多年,萧萐父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他为学校中国哲学学科的系统建设费尽心血,他提炼出了二十字方针:“德业双修,学思并重,史论结合,中西对比,古今贯通。”这二十字已经成为珞珈中国哲学学派的精神纲领。

治学严谨:本科论文参考文献几乎全是英文原著

今年59岁的武汉大学教授李维武是萧萐父的首届博士生,萧萐父读本科的一篇论文让他感念至今:“1947年,武大发生‘六·一’惨案,当时是进步学生的萧老师上了国民党黑名单,被迫离校回川,他将来不及誊抄的毕业论文留给了同学。1995年我从档案馆借到了萧老师这篇3万字的论文。竖排稿纸、蝇头小楷、丝线装订„„萧老师这篇论文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英文原著,提出的观点在当时实属前沿。”

对学问的专注与尊重,也让萧萐父形成了教育学生的“炙烈风格”。“你

们来这里,应该是想来做学问的,不是想来学当官发财的。如果想学做官发财,我们没有办法教你们,就请赶紧去别的地方。”萧先生的研究生,多半听过这段话。萧先生讲这话时不苟言笑,非常严肃,与他讲座时文采飞扬,时不时吟颂一首诗来的平和判若两人。

刚直不阿:课堂上领诵《爱莲说》

据萧萐父儿子萧远的朋友吴遇在唁电中回忆,“文革”时期,李达被打成“武汉大学‘三家村’村长”之后,萧萐父没有选择沉默,而选择了不平则鸣。 “可以说,那是我人生经历中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正义,什么叫为真理而斗争。那时的萧伯伯自己身上也有不少麻烦,他一介书生,除了靠事实讲话之外,就是一腔正义的热血了。”“国家级教学名师”、武汉大学博导郭齐勇教授说:“我初入师门时,先生手书周敦颐的《爱莲说》,并与我们一道诵读。他一生追求并希望我们这些后学体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意境。”

善为人师:建议学生读古文献

郭齐勇教授在传承老师做学问的方法。“萧先生亲自批解我们的习作,告诉我们如何修改完善,特别细心、耐心。这些已化为我今天带学生的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何建明教授清楚地记得,一次他与萧老师说起,从小读古文,怎么读对古文的读解能力似乎没有多大长进。萧老师哈哈一笑:“读标点好的课文并不是学习古文最好的办法,不如直接读没有标点的文献,一遍一遍地读,逐渐断句,直到读懂。我小时候学习古文,就是我父亲让我拿一本没有标点的《汉书》来,让我每天都读一读,你不妨试试。”

诗家哲人:夫人作画他题诗

萧萐父能诗善书,他的书法独成一体,既有水样飘逸又有山样浑朴。他也是中国哲学史界少有的诗人,所著的《吹沙集》、《吹沙二集》、《吹沙三集》书后均附有诗词,共三百余首。

萧萐父与夫人卢文筠是武大同学。卢文筠教授爱梅并擅长画梅,她的梅画经常由萧先生题写诗句,“筠画萐诗”成就一段琴瑟和鸣的佳话。

晚年,萧萐父与夫人卢文筠教授合作编著出版了《萧氏文心》四卷,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火凤凰吟》。他自叙以诗歌升华人生、歌哭由我的超迈:“书生自有逍遥处,苦乐忧愁尽化诗。”在诗与哲学的差异中求统一,是萧萐父向往的精神境界。

各界评说

“一代学人逝去,是为学殇”

昨日追悼会上,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章开沅教授前来送别。

老友仙游,章开沅教授慨然而叹:“萧老师学贯古今中西,诗词歌赋皆通,我很佩服他。他对真理的执著、对学术操守的坚持、对学术自由的追求和对学者尊严的维护,有士大夫的品格,其风范、气度影响了几代知识分子。一代学人逝去,是为学殇。”

“先生的人格美和博通最令人感动”

萧萐父的学生、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郭齐勇说:“萧先生对我们的身教与言教,令我们最为感动的,一是他的“人格美”,二是他的“博通”。”

相关链接

萧萐父简介

萧萐父教授是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学术带头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曾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道联学术委员,国际儒联顾问,中国文化书院导师等,著作等身。萧萐父是我国著名哲学史家,他独树一帜地提出和论证了“明清启蒙史观”,深受海内外学界关注。

萧萐父诗作选登

蓟下烽烟笔仗雄,胸悬北斗气如虹。洞观古史知难产,发掘新芽续启蒙。细案船山昭学脉,钟情四梦寄幽衷。百年风雨神州路,永记前驱播火功。

——萧萐父赋诗怀念哲学史家侯外庐


相关内容

  • 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救人溺亡事件幕后隐情浮出水面
    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救人溺亡事件幕后隐情浮出水面 愤怒的一幕.惋惜的一幕.敬重的一幕.伤心的一幕.谢谢!谢谢! 谢 谢 管 理 员! 真实: 下午两点多钟,在荆州市沙市区长江边两名十二三岁男溺水,当时十几名大一学生见势组成人梯下水救人,其中还 ...
  • 怀念周总理:120多个国家致电哀悼,联合国降半旗
    [中华史林]怀念周总理:120多个国家致电哀悼,联合国降半旗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周恩来逝世联合国安理会开会时全体起立默哀 全体起立默哀 1976年联合国为周恩来下半旗志哀7天(超出规定时间),时间之长是史无前 ...
  • 死去与活着:缅怀乔布斯.瞻仰孙中山
    时值辛亥革命100周年,在国庆假期,徒步上中山陵瞻仰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那日前来瞻仰孙中山先生的人数超乎想像,在中山陵里,人群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游客超过8万人次.当你站在最顶峰,遥望威严屹立的松柏,面对一生执着追求民主共和的革命先行者, ...
  • 一篇锦瑟解人难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忆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相信每一个古典诗词的爱好者,没有不知道这首诗的. 这首诗历来受到诗人.诗评家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可能是李 ...
  • 科学之路没有终点--怀念谢家麟院士
    ■记者崔雪芹/文 2016年2月20日8时12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谢家麟先生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6岁. "谢家麟", ...
  • 六上重点词语解释
    人教版六(上)重点词语解释 <山中访友> 1.幽径:幽,僻静.--隐蔽.僻静的小路. . 2.德高望重:德,道德.品行.望,名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 3.津津乐道:道,说.--很感兴趣地谈论. . <草虫的村落 ...
  • 5怀念鲁迅
    怀念鲁迅 有一天去坐校车,一个男生插了队,同学说:"我一直排在他后面."那男生道:"我是加拿大人."好一个"我是加拿大人."果然"拿大"果然"大人&q ...
  • "失败英雄"梁从诫_
    "失败英雄"梁从诫 2010-11-02 15:26:37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北京) 跟贴 19 条 手机看新闻作为自然之友的创会会长,梁从诫先生堪称民间环保的先驱人物.梁从诫先生的多年挚友.著名环保人士.绿家园创办 ...
  •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1936) 6 ,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说明"无常" 四. 他所做的一切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