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学综述 - 范文中心

变态反应学综述

05/19

变态反应学综述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也叫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变态反应的发生需要具备两个主要条件:

一是容易发生变态反应的特应性体质。这是先天遗传决定的,并可传给下代,其机率遵循遗传法则;

二是与抗原的接触。有特应性体质的人与抗原首次接触时即可被致敏,但不产生临床反应,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就可发生反应,其时间不定,快者可在再次接触后数秒钟内发生,慢者需数天甚至数月的时间。

根据其发生机理,变态反应可分为四种类型:

Ⅰ型变态反应 即速发型,又称过敏反应 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IgE与靶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牢固地吸附在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与IgE抗体结合,就会引发细胞膜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启动两个平行发生的过程:脱颗粒与合成新的介质。①肥大细胞与嗜碱粒细胞产生脱颗粒变化,从颗粒中释放出许多活性介质,如组胺、蛋白水解酶、肝素、趋化因子等;②同时细胞膜磷脂降解,释放出花生四烯酸。它以两条途径代谢,分别合成前列腺素、血栓素A2和白细胞三烯(LT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各种介质随血流散布至全身,作用于皮肤、粘膜、呼吸道等效应器官,引起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嗜酸粒细胞增多、浸润,可引起皮肤粘膜过敏症(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消化道过敏症(食物过敏性胃肠炎),全身过敏症(过敏性休克),小结:由于IgE多由粘膜分泌,所以I型多引起粘膜反应。 Ⅱ型变态反应 即细胞毒型 抗体(多属IgG、少数为IgM、IgA)首先同细胞本身抗原成分或吸附于膜表面成分相结合,然后通过四种不同的途径杀伤靶细胞 。(1)抗体和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IgG/IgM类抗体同靶细胞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后,经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最后形成膜攻击单位,引起膜损伤,从而靶细胞溶解死亡。(2)炎症细胞的募集和活化:补体活化产生的过敏毒素C3a、C5a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趋化作用。这两类细胞的表面有IgG Fc受体,故IgG与之结合并激活它们,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水解酶和细胞因子等从而引起细胞或组织损伤。(3)免疫调理作用: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IgG抗体Fc片段同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以及C3b促进巨噬细胞对靶细胞的吞噬作用。(4)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靶细胞表面所结合的抗体的Fc段与NK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它们活化,发挥细胞外非吞噬杀伤作用,使靶细胞破坏。

Ⅲ型变态反应 即免疫复合物型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大多数可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如果因为某些因素造成大量复合物沉积在组织中,则引起组织损伤和出现相关的免疫复合物病。

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几个:

(1)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大小:这是一个主要因素,一般来讲分子量为约1000kD沉降系数为8.5—19S的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易沉积在组织中。

(2)机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它同免疫复合物在组织中的沉积程度呈反比。

(3)抗原和抗体的理化性质:复合物中的抗原如带正电荷,那么这种复合物就很容易与肾小球基底膜上带负电荷的成分相结合,因而沉积在基底膜上。

(4)解剖和血流动力学因素:对于决定复合物的沉积位置是重要的。肾小球和滑膜

中的毛细血管是在高流体静压下通过毛细血管壁而超过滤的,因此它们成为复合物最常沉积的部位之一。

(5)炎症介质的作用:活性介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了复合物在血管壁的沉积。

(6)抗原抗体的相对比例:抗体过剩或轻度抗原过剩的复合物迅速沉积在抗原进入的局部。

常见的Ⅲ型变态反应疾病有:Arthus反应、一次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

Ⅳ型变态反应 即迟发型 与上述由特异性抗体介导的三型变态反应不同,Ⅳ型是由特异性致敏效应T细胞介导的。此型反应局部炎症变化出现缓慢,接触抗原24—48h后才出现高峰反应,故称迟发型变态反应。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T细胞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使机体处于过敏状态。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时,致敏T细胞识别抗原,出现分化、增殖,并释放出许多淋巴因子,吸引、聚集并形成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甚至引起组织坏死。

常见Ⅳ型变态反应有: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多种细菌、病毒(如结核杆菌、麻疹病毒)感染过程中出现的Ⅳ型变态反应等。

变应性疾病的发病主要涉及变应原、过敏性抗体(主要是IgE)、细胞、受体和细胞成分五个环节;三个阶段,即致敏阶段、发敏阶段和效应阶段;两个反应时相,即急性相和迟发相。-----《变应性疾病基础研究若干进展》许以平

免疫反应的基本原则是认识和保护机体、识别和排斥异体。机体自环境保护自已依靠生理屏障(皮肤和粘膜)和两种不同的免疫机制:

1、天然免疫:即辨认外来物质和抗原并产生吞噬作用的能力,天然免疫不需要预先暴露于抗原,也不因暴露而加强其反应;

2、特异性(获得性)免疫:是一种细胞和分子功能的完整系统,首先,特异性免疫系统能记忆曾遭遇到的抗原和微生物,当再次遇到同一抗原和微生物时能引起有效防御机制的加强;其次,特异性免疫系统能通过直接的和“聚焦”的机制,作用于抗原和微生物,从而放大天然免疫机制。

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是极复杂的,包括不同的血液系统的细胞和上皮、内皮细胞等,这些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发生急速的相互作用,当抗原或微生物一旦穿透机体的生理屏障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免疫学反应,依次是识别相(诱导相)、激活相和效应相;主要的病理学改变是炎症反应。

识别相:所有免疫反应均由识别抗原和微生物开始,在免疫反应中,单核吞噬细胞和C 淋巴细胞是重要成分,巨噬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结合抗原,并传递抗原信息给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间的相互生理作用是激活特异性免疫反应所必需的,故将巨噬细胞称为抗原传递细胞。抗原识别与表面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糖蛋白有关,表面糖蛋白能移行到细胞表面与异体蛋白结合并识别其为异体。

激活相:抗原和微生物被机体识别的结果是引起一系列生理现象,包括淋巴细胞克隆增殖、免疫调节、细胞毒性C 淋巴细胞和抗体的形成,以及炎性递质、淋巴因子和细胞因子等的产生。

效应相:递质、细胞因子等可介导和调节炎症反应,激发效应器官(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的效应器官分别为鼻腔和支气管),吸引新的巨噬细胞到抗原所在部位,并刺激它们分泌水溶性物质以破坏抗原,达到消除入侵抗原和微生物的目的,但这一目的是难以达到的。递质

和细胞因子都有“放大器”的作用,可特异性地针对某一种或几种抗原,活化不同的效应机制以清除抗原;递质和细胞因子也能调节免疫反应的大小,以活化或抑制炎症反应。

特异性免疫系统包括体液和细胞介导两大类免疫反应,前者是由体液中的分子(免疫球蛋白)介导,可导致特异性识别和清除抗原和微生物;后者是由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识别和清除。

可以认为变态反应是一种错导的免疫反应,为免疫反应过高的表现。特应性个体对于一般来说无害的外来物质,如某些食物、花粉、药物和真菌等发生了剧烈地排斥反应,或将自身组织错误的当作外来物质而进行排斥,从而导致组织的损伤,并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变应性鼻炎及其相关基本知识的再认识》顾之燕 顾瑞金

至2006年,变态反应学已走过了100年的发展历程。

而中国的变态反应学起步于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徘徊于六十年代,复苏于七十年代,发展于八十年代,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更以其活跃的姿态逐步向国际接轨,步入世界变态反应学界之林。-----《舷半世纪中国变态反应学的发展轨迹》叶世泰

变态反应学发展史

上世纪初,奥地利儿科医师Clemens von Pirquet观察到,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可使很多外伤患者避免发生破伤风,但同时又会使不少人在再次注射这种血清时出现强烈的反应,严重者甚至会死亡,von Pirquet将这种反应称作变态反应。这种现象表明,变态反应不仅不能像免疫接种一样对机体提供保护,还会导致对机体造成损伤的病理生理反应,这是变态反应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von Pirquet也因此被视作变态反应学之祖。他于1906年首次在Allergie一书中提出Allergy(变态反应)一词,因此,1906年也被视为变态反应学发展的元年,人们现将这门学科称作Allergology(变态反应学)。

1902年,法国生理学家Charles Richet 在印度洋旅行时接触到了一种海葵后,发生了全身荨麻疹。此后,Richet提取这种海葵体内的物质注入狗体内,这只狗在首次注射后并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但连续注射20 天后再次注射0.1 ml上述提取物数秒后,狗便出现喘息、烦躁不安、不能站立行走、腹泻、吐血性物,继而昏迷,25 分钟后死亡。Richet认为这种现象是一种“失保护”状态,并把这一现象命名为anaphylaxis(严重过敏反应),这是首次成功创建过敏性休克实验动物模型。自从他在法国科学院报告了这一发现后,各国学者竞相用多种动物(包括狗、兔、豚鼠和大鼠等)及不同的抗原物质(包括蛋清、牛奶和菌苗等)进行类似试验,且均得到了相似结果。从此,anaphylaxis一词被广泛用于形容动物过敏性休克,目前,此术语已被用于描述人和各种动物发生的速发型过敏反应。Richet因这项发现获得191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Victor C. Vaughan于1907 年指出,变态反应与免疫反应可能是人体以相似的途径产生的不同形式的反应。Meltzer在1910 年指出,豚鼠发生过敏性休克时肺的膨胀性改变与哮喘患者的肺脏病理改变相似,与此同时,许多学者也开始认同: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1911年,Schultz和Dale用致敏动物的离体子宫进行了试验,他们将致敏子宫置于Ringer液中,当加入致敏抗原后,子宫会收缩,并释放一种类似组胺的化学物质。这一现象被称为Schultz-Dale反应,该方法后来成为检测组织致敏状态的经典方法。此后,许多学者对组织胺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给事先未经致敏的动物吸入或注射组胺可人为引发过敏性休克。人们因此一度认为,过敏反应的发生完全是因组胺所致。同年,Noon首次用小剂量花粉浸液注射治疗花粉过敏性鼻炎获得成功,开创了免疫治疗的先河。变态反应学者根据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过敏性鼻炎患者在首次发病的一段时间后可能发展为过敏性哮喘,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临床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变应性疾病免疫治疗的指导性文件中指出,特异性免疫治疗

是目前唯一能够阻止变应性疾病自然进程的方法。

1937年,Daniel Bovet首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抗组胺药物,并证实该药在体内外均具抗过敏活性,他也因此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1964年,荷兰大气生物学家FTM Spieksma与R Voorhorst共同证实,尘螨为房间内灰尘中最重要的致敏成分。1967年,石坂夫妇从Ragweed花粉症患者血清中分离出抗花粉AgE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并将其命名为免疫球蛋白E(IgE),这对揭示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有重大意义。

变态反应学发展方向

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在30个国家进行的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国家总共12亿人口中,有2亿5千万人(22%)患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为引起人们对过敏性疾病流行的重视,该组织规定从2005年起,将每年的7月8日定为世界过敏性疾病日。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过敏原可能导致过敏,这成为新的医学课题和问题。气传过敏原可导致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气传过敏原导致的症状不仅包括过敏性鼻炎和结膜炎,还包括支气管哮喘。1997年,美国的Grossman明确提出的“同一气道,同一疾病(One airway, One disease)”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对过敏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是世界变态反应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如将各种致敏蛋白质重组后进行研究,其中,对烟曲菌293 菌株基因组的研究已完成,结果于2005年发表在Nature上。建国初期,作者曾用国外医师使用的过敏原诊断我国患者的过敏性疾病,后来在医疗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中国人所患过敏性疾病有自己的特色,因此要用产自本土的过敏原来诊断并治疗,这也成为今后我国过敏原研发的主要方向。

一百年来,变态反应学在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均取得了一些进展,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后,变态反应学也必将得到更长足的发展。-----《变态反应学走过百年》叶世泰

皮肤变态反应是发生率较高的过敏反应,当外界致敏原刺激机体时,往往首先在皮肤出现过敏症状。神经系统通过神经递质对皮肤细胞发生作用,具有调节皮肤生理和病理生理的功能。特异性的神经递质拮抗剂可以通过影响该网络的受体一配体结合和信息传递而介入疾病的病理过程,发挥相应的治疗作用。P物质(Substance P'SP)是速激肽家族成员。通过与其受体NK一1R结合,参与了皮肤变态反应的发病机制,与皮肤免疫与皮肤炎症密切相关。-----《皮肤变态反应中P物质的调控机制及药物作用研究》刘继勇

过敏性皮肤病是指由变应原通过变态反应机制引发的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在各类皮肤病患者中的构成比约为50%左右。由此可见,过敏性皮肤病相当常见。从新生儿到中老年人各年龄阶段都有可能发生,没有明显的性别倾向,但有明显的遗传性倾向。包括湿疹、痒疹、药疹、荨麻疹、过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共同症状有皮肤发生红斑、丘疹、水肿、水疱、渗液,若继发细菌感染可出现脓疱,自身感觉瘙痒。其发病与免疫系统有关,是人体的免疫系统消灭抗原引发炎症的过程。抗原第一次进入人体,体内产生大量的抗体或抵抗细胞;抗原第二次入侵,抗体和抵抗细胞进行抵抗一一引发炎症一一红斑、水肿、丘疹、疱疹、皮下出血、水疱破裂则流水。过敏性皮肤病是只有过敏体质的人才会发生的过敏反应,是第二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才会发生的,有一定的潜伏期。----- 《敏脱乐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王胜强

皮疹常呈全身性、对称性和泛发性。其原发性皮肤损害以斑疹、丘疹及水疱为主,继发性皮肤损害以糜烂、表皮抓破、皲裂、斑块及鳞屑为主。除皮肤损害外,患者多伴有消化系

统及心脏损害。消化系统以肝损害为主,常表现为转氨酶增高、黄疸及肝脏增大。转氨酶一般以丙氨酸转氨酶增高较明显。心脏损害则主要表现为心肌酶升高及窦性心律失常。-----《三氯乙烯所致药疹样皮炎50例临床分析》夏丽华 黄汉林 邝守仁 刘惠芳 孔凌珍

荨麻疹是一种伴有瘙痒的皮肤一过性的局部水肿,是真皮肥大细胞释放出的以组胺为主的各种化学递质的作用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强所致。皮疹反复发作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慢性荨麻疹,其病因复杂,迁延难愈。荨麻疹可大致分为变态反应机制和非变态反应机制所致。由环境因素引起的荨麻疹可认为是环境因素为抗原,通过I型变态反应而产生的皮疹。其临床表现可分为4类:(1)荨麻疹局限于远处损害,亦无系统损害。(2)荨麻疹并有血管性水肿。

(3)荨麻疹及哮喘、鼻炎、结合膜炎、胃肠道或喉功能障碍并存。(4)荨麻疹及速发过敏。慢性荨麻疹原因不明,反复发作且受地区、季节的影响较大,春、秋季节为发病高峰,可能与粉尘螨、花粉过敏的发病季节重叠有关,环境因素的长期存在,是慢性荨麻疹发生和迁延难治的主要原因之一。慢性荨麻疹病人在高敏状态时.可同时对多种变应原产生过敏。-----《慢性荨麻疹500例常见变应原检测结果分析》刘丽娟 王琪 张晓鸣 靳玉荣 王建军

皮炎湿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病因不明,反复发作,一方面可能与机体的过敏性体质有关,外界因素如食物、吸入物、气候、生活用品也可成为本病的诱发因素。其发病机制中有I型和IV型变态反应的参与。对于复发性皮炎湿疹患者有必要同时进行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的检查,只有这样才能筛查出尽町能多的变应原,从而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皮炎湿疹的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检测分析》刘莉萍 许辉 赵建华 李遇梅

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是皮肤和外物接触后诱发的急慢性皮肤炎症反应。包括由化学性捌激引起的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Ⅳ型变态反应引起的过敏性接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新进展》文利平 叶世泰

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ic purpura,AP)又称舒一亨综合征(Henoch-Sehonlein purpura,HSP),是常见的儿童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并以侵害皮肤、消化道、肾脏、关节为主,以出现在躯体部的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主要特征,多发生于青少年,且男性多于女性,春冬季节发病较多。其病因不明,常与感染、食物、药物等有关。AP病变是良性的,平均病程在2~4周,最长可持续2年。其中皮肤损害可出现于所有的患儿,是诊断AP的必要条件。对于拟诊AP患儿,在皮肤损害尚未出现时,可行消化内镜检查,以明确消化道受累程度,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生。AP的长期预后主要取决于肾脏累及的程度,随着肾脏损害的程度加重、复发次数增多,病程延长,预后不佳。------《188例过敏性紫癜及其肾脏损害的临床分析》郑文军

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成人哮喘至少有中性粒细胞性和嗜酸性粒细胞性两种表型的存在,而且发现受累下呼吸道中除了细胞浸润外,细胞因子在患者中也可能存在差别。在不同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中全身细胞因子的表达存在差异,并可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测缓解情况。-----《过敏性鼻炎与细胞因子》陆汉强 程雷雒

哮喘在人体是由IgE介导的变态反应,外源性的变应原通过吸入等途径进入易感体内,在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协助下,由B淋巴细胞合成特异性的IgE,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再次接触变应原时,IgE与变应原发生“桥连”结合,形成变应原复合物,从而激活肥大

细胞和巨噬细胞,并通过一系列细胞内外酶反应,导致细胞膜变构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诱发炎症反应。IL-4是活化的T淋巴细胞分泌的B细胞生长因子,对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和活化具有重要作用,能调节IgE、IgG.、IgM 的合成,可促进Ⅰ型变态反应和气道高反应性的进一步发展。-----《哮喘模型豚鼠变态反应机制的实验研究》张全爱

变应性鼻炎属于I型变态反应,由吸人性或食人性变应原引起,是1种通过IgE介导的鼻黏膜慢性炎性反应性疾病,临床上检测针对不同变应原的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SIgE)可以明确具体的变应原因。SIgE存在于人血清中,是机体对变应原致敏的结果。测定变应原SIgE,是明确具体致敏变应原的客观指标。致敏的变应原主要分为吸入性和食人性2大类,对于成人患者,可先检测吸人性变应原SIgE,如结果阴性再行食人性变应原检测,这样可节省费用。对于儿童患者特别是婴幼儿,应同时检测吸人性和食人性变应原SIgE,同时结合病史综合分析,可提高对变应性鼻炎的确诊率,并可及时嘱患者避免进食食人性变应原.从而避免变应性鼻炎发作。-----《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食入性变应原SIgE的研究——附41例分析》黄健聪 杨钦泰 黄雪琨 陈玉莲

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是在同一气道内的,同一种持续性炎症性疾病。它们具有相似的流行病学模式,相似的免疫病理过程和发病机制。吸入变应原的体积是引起变应性鼻炎、变应性哮喘和气道高反应性的关键因素,鼻和上呼吸道粘膜的保护机制可以清除较大的颗粒,只有那些直径小于9μm 的颗粒才可到达支气管和肺泡。诱发常年性鼻炎的尘螨直径在8 ~9μm之间、真菌孢子直径 8 ~9μm,容易沉入下呼吸道引起哮喘。花粉直径大于8 ~9μm,不易沉入下呼吸诱发哮喘;而结膜和上呼吸道更容易接受大剂量花粉,引起变应性结膜炎和鼻炎的症状。至于少数花粉引起的哮喘,则是因为雷雨季节,强大的上下气流使完整的花粉颗粒破裂成可吸入下呼吸道的小片断而引起哮喘。-----《夏秋季花粉症患者合并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尹佳 岳凤敏 王良录 何海娟 徐涛 张宏誉 李宏 文利平 孙劲旅 顾建青 韩少梅 叶世泰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是多基因遗传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中Thl/Th2免疫平衡失调是发病的重要环节之一.1112反应起着关键性作用。当特异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辅助性T淋巴细胞被激活、增殖、分化为Th2细胞,产生IL4、IL5、IL.9、IL-10、IL-13和GM—CSF等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及Ig类型转换,产生IgE;后者通过高亲和力IgE受体(FceR I)与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相结合;当致敏个体再次接触变应原时。变应原与靶细胞表面的IgE结合而产生“桥联”,导致组胺、自三烯、前列腺素等化学介质以及各种细胞因子的释放.引起组织炎性反应和临床症状。在早期,这种变态反应大多数发生在鼻腔,随着变应原暴露的增加,可引起哮喘的发生。-----《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新疗法》陆美萍 程雷罐

结核性变态反应综合征又称结核免疫反应性疾病、结核变态反应、结核性风湿症、风湿样结核病、结核变态反应性关节炎、Poneet综合征,是结核菌作为感染因子,启动自身反应性细胞,产生自身抗体,抗原与抗体反应,产生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结核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类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以体液免疫为主导作用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反应,属Ⅲ型变态反应。该病可无肺结核或肺外结核的表现,故易被临床医师所忽视,造成漏诊、误诊,以致不能较好治疗,延误病情。对原因不明的骨关节疼痛、皮肤结节性红斑、黏膜溃疡长期不愈、疱疹性结膜炎等经常规治疗无效者,应考虑到结核性变态反应综合征的可能及早、积极完善。-----《结核性变态反应综合征10例》缪丽 高冰 袁希彦 徐光华 卢家泉

变态反应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到遗传、感染、机体免疫、环境、心理、过敏等诸多方面。有三种变态反应疾病(过敏性湿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存在家族史。父母双方所患同一种变态反应疾病,其子女患该类疾病的概率为78.0%;如果仅一方有变态反应疾病,其子女患病概率为35.0%。有变态反应疾病家族史的婴儿,给予纯母乳喂养,且母亲在哺乳期不食用易致敏的食物,该类婴儿发生过敏性湿疹和食物过敏的可能性小。 变态反应疾病在婴儿期表现为湿疹、消化道过敏性疾病,随年龄增长,湿疹及消化道过敏性疾病逐渐减少,幼儿期后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变态反应疾病(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世界变应组织变应与变应性哮喘预防指南》提出了变应/哮喘的三级预防措施,其中一级预防应该做到:回避被动吸烟;防止室内空气污染;新生儿完全母乳哺育4~6月,不喂固体食品:降低高危幼儿吸入性变应原的暴露(尘螨、蟑螂、长毛宠物)等。如果我们能较好做到一级预防,将会避免在幼儿期以后出现呼吸道过敏,这是变态反应疾病防治策略中的重要一环。-----《影响变态反应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研究》张晓波

影响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婴儿期主要是食物过敏,之后以吸入性过敏原过敏为主)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自身特应性体质、喂养方式(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发生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危险性较小 P、婴儿有湿疹或荨麻疹史、婴儿有喘息性疾病史)进行必要的监测和一定的饮食干预和环境控制措施,将可能避免以后出现吸人性过敏原的过敏,显著减少儿童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相关因素研究》张晓波 陆爱珍 王立波 张灵恩

小儿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与呼吸道感染在本质上迥然,但两者关系密切。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小儿第一位非感染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多种炎性细胞参与及炎症介质相互作用的慢性气道非特异性炎症,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气道高反应性与气道上皮受损,感觉神经末梢暴露以及致敏有关.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第一位感染性疾病,感染导致气道上皮损伤,神经末梢暴露,引起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大分子物质其本身就是完全性抗原,进人机体可形成特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即构成变态反应的基础,且呼吸道感染增加哮喘患儿对变应原的迟发相哮喘反应的发生率、增强胆碱能神经功能、降低交感-肾上腺素能受休功能、使神经-受体失衡。-------《支气管哮喘与呼吸道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林娜 刘运广

变态反应性疾病,也称过敏性疾病,包括变异性咳嗽、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变态反应性皮炎等。免疫治疗是目前治疗变态反应疾病的根本措施。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可塑性很强,过敏性疾病治疗越早越好。SIT和SCIT是过敏性疾病对因治疗的两种方式,是让患者由低剂量开始接触变应原制剂,剂量逐渐增加,达至维持量后持续足够疗程,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该变应原的耐受,当患者再次接触该变应原时,过敏症状明显减轻或不再产生过敏症状,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和预防过敏性疾病进展,疗效可持续多年甚至终生。-----《儿童变态反应疾病脱敏治疗的依从性研究进展》杨红叶

虽然老年支气管哮喘有其特有的临床表现和变态反应特征,但变态反应是重要而不是唯一的发病机制。 病死率增高可能与老年哮喘患者对支气管收缩警觉性降低有关。这可能与老年人的化学受体对低氧敏感性降低、张力受体的数目或活性降低或与外源性所引起的呼吸道阻性负荷感觉受损有关。-----《老年与成年支气管哮喘临床表现与变态反应特征比较》陈

迎春 朱本洪

药物具有双重性,主要是利用其正效应,针对其适应症;另一方面又可发生非预期的负效应,常引起药物不良反应(ADRs)。后者的作用机制有的简单,有的却很复杂;多半发生于局部,也有全身;时间有的缓慢,有的却很迅速,错综复杂,难以掌握。为此,医师与药师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谨慎从事。药物不良反应所产生的症状及疾病种类,其数量之多出乎人们意料。其中,除一般常见的恶心、呕吐、头晕、发热、皮疹等简单症状外,复杂的如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及超敏反应出现频率也较多;而且这3种反应有其共性,也有其差异,犹如孪生姐妹,不易区别,以致临床上常有交叉替用变态反应 对某种特异抗原(变应原)过敏的人,当其接触到该种抗原时可发生典型症状的一种疾病,不论是吸入、摄人或其他方式接触抗原均可发生。通常情况下抗体在血液和组织中与特异抗原发生作用并将其破坏而不至再致病。不过对一个具有变应体质的人,一旦变应原与组织结合的抗体(反应素)发生作用也可导致一种副作用,如细胞损伤、组胺和血清素释放、发炎以及某种变态反应的全部症状。不同的变态反应危害不同的组织,并可引发局部的或全身的效应,例如哮喘和枯草热以至严重的皮炎、胃肠炎或严重的休克。变态反应常见的有细菌性变态反应、物理性变态反应、药物性变态反应、食物或胃肠道变态反应、遗传性变态反应、花粉变态反应及多价变态反应等。

过敏反应 机体再次接受特种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一种异常反应,这是由于抗原与致敏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上IgE(免疫球蛋白E)结合,使之脱颗粒释放组胺和其他血管活性物质并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症状。临床表现多为皮肤瘙痒,出现红斑或荨麻疹、咽部水肿、胸闷气急、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特别是较少见但更严重的过敏性休克,表现为支气管痉挛、心力衰竭、血压下降以至昏迷和虚脱,甚至短时间内因休克而致死。过敏反应亦有很多种类,常见的如获得性过敏反应、凝聚物过敏反应、全身性过敏反应、局部性过敏反应及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等。

超敏反应 机体反应性发生改变的一种状态。对外界特种抗原具有异常的反应倾向,它可引起各种组织反应,从血清病到变态反应(如枯草热)不等;最严重的可致过敏性休克。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中可能有10%属于超敏反应。-----《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及超敏反应》张紫洞 熊方武

化学药物多属半抗原,在进入体内后必须先与组织中某些蛋白质组分共价结合成为全抗原(半抗原一载体复合物)才能发挥作用。药物抗原性的强弱与其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一般认为高分子量的或具有苯核或嘧啶核的药物其抗原性强。

抗痛风药别嘌呤醇致重型药疹的发生机制可能是机体对药物的一种超敏反应(变态反应)。别嘌呤醇是体内的次黄嘌呤的异构体,化学名称是4一羟吡唑嘧啶,其化学结构本质上是嘌呤碱。嘌呤碱是其母体化合物“嘌呤”的衍生物,而嘌呤本身则是由一个嘧啶环和咪唑环合并而成。由此可推断:别嘌呤醇是一种抗原性强的药物,故进人体内后易与某些蛋白质组分结合成全抗原而诱发变态反应。别嘌呤醇引起重型药疹的机理也可能有非变态反应机制参与。后者可能与重复应用致敏药物有关。重复应用致敏药物时诱发更为严重的药疹,且愈演愈烈,迁延难愈。-----《别嘌呤醇致重型药疹3例临床对策》陈辉 张秋子

药物变态反应是药物不良反应中的一种,有别于其它药物不良反应。过量反应、副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等药物不良反应,本质上为药物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但是当易感个体发生药物特异性免疫学反应时,其产生的临床症状与该药的药理学作用完全无关。变态反 应诱发剂量低、作用快、后果严重,是临床上危害最大的一种药物不良反应。但是其发病具有多系统性,常与其他疾病同时存在,容易与病情进展、药物的其它不良反应症状相混淆,

诊断较复杂;一种药物可引起多种表现,多种药物可引起同一种反应;缺乏理想的实验诊断方法,缺乏相应的基础药理实验手段。-----《中药注射剂变态反应研究亟待加强》赖宇红 陈浩桉 杨卫荣

地塞米松系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抗休克、免疫抑制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常用于各类过敏性疾病,然而有关其变态反应的报道却屡见不鲜。地塞米松的变态反应以皮肤变态反应症状和过敏性休克为主,严重者可致死。关于地塞米松的变态反应机制尚不清楚,有人认为这种反应是免疫性的或非免疫性的,可能与药物中的杂质、污染物、添加剂、特殊代谢产物的形成及激素本身有关。预防措施:①提高医务人员对于地塞米松等抗变态反应的药品也可能引起变态反应的认识。用药前应认真询问变态反应史,对高敏体质者,用药应慎重;②对其他糖皮质激素有变态反应者应慎用地塞米松;③用药30 min内应严密观察,注意连续用药过程中发生的过敏性休克;④慎与其他药物混合给药;⑤配备相应的抢救药品及器械;⑥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治疗:一旦发生变态反应,应立即停药,过敏性休克应就地抢救,首选肾上腺素,同时给予抗组胺药物,避免再次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致变态反应62例分析》潘代勇

青霉素是一类重要的β 原内酰胺类抗生素,它适用于敏感菌所引起的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梅毒等。由于其抗菌效果好,对人体细胞的毒性很低,因此临床仍大量使用。但由于其存在变态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临床使用应慎之又慎。因此青霉素皮试前应备好急救药物,注射后严密观察,一旦出现异常反应,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即使皮试阴性者,在首次用药或每次注射后的园援缘澡内,亦应警惕。-----《青霉素皮试30分钟后变态反应1例》陈琼莉

头孢曲松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感染药物之一,以其抗菌谱广、效果显著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用药期间如果饮酒,易发生变态反应。头孢曲松钠进人人体主要是由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即肝药酶代谢,如果头孢曲松钠静脉点滴后饮酒,易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实质是乙醛中毒反应。有些药物包括头孢曲松钠能抑制肝脏线粒内的乙醛脱氢酶,使乙醇在体内氧化为乙醛后不能再继续氧化分解,导致乙醛在体内积蓄,引起乙醛中毒反应,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心慌、呼吸困难、出冷汗、心动过速及血压改变等。此外,由于肝脏线粒体内的乙醛脱氢酶一旦被抑制常需要4~5 d方可恢复,故停用上述药物4—5 d内仍需禁酒,否则仍有可能发生双硫仑样反应。临床医师在使用头孢类药物时除了询问有无过敏史外,还应交代患者,用药期间及停药后至少1周内绝对不能饮用含有乙醇成分的饮料,更不能饮酒,特别是白酒。-----《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后饮酒出现变态反应3例》徐进

碘造影剂变态反应机制根据变态反应与造影剂使用的剂量、浓度、注入时间、方法以及速度有无关系而划分为特异性反应和物理一化学反应,前者常见恶心、呕吐、潮红、发热及局部疼痛等症状,可能是由于其高渗透压、较差水溶性、对血液的电荷以及黏稠度的影响以及其本身的化学毒性所致;后者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发生时也因人而异,其发病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可能是由于组胺与5一羟色胺的释放,而伴随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最新研究发现,超过90%的病人发生变态反应时,其体内的组胺等会迅速升高,这说明组胺可能是引起病人发生变态反应的重要因素。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造影剂的变态反应并不属于经典的变态反应,因病人根本没有既往的过敏原暴露史。造影剂可能作为一种半抗原与机体的蛋白质结合,从而引起由IgE介导的I型速发型超敏反应。 ----《碘造影剂变态反应的预防及护理》伍少娇 舒勤

樟脑酚液在口腔内科治疗中应用较多,常用于窝洞、根管的消毒以及开髓孔处的安抚止痛。樟脑酚中含有酚醛类物质,多种酚醛类物质均为半抗原物质,可引起组织的变态反应。银汞合金由于其毒性作用,易引起组织反应。口腔科除口服药物或静注、肌注药物引起变态反应外,其余变态反应较为少见,出现变态反应,容易误诊或遗漏致敏原,所以平时要注意可疑病情,遇可疑患者询问药物、食物、油漆过敏史,避免误诊。-----《口腔科材料引起变态反应病例分析》赵云刚 高翔

开展中药注射剂变态反应的临床研究,不仅有学术价值,且有极大的应用价值。通过上市前后研究的有机结合,多视角审视,多种研究手段的运用,中药注射剂变态反应的临床特征、类型及发生机制的认识,会变得越来越清晰、全面,这有助于减少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中的风险,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中药注射剂变态反应及其相关研究探讨》王海南 唐健元

风湿痛喷雾剂是由洋金花和细辛的粉末经常规乙醇渗漉提取制得,具有祛湿镇痛、消肿解痉之功效。外用主治风湿性、类风湿性及局部关节、肌肉、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各种炎性肿胀及疼痛,疗效确切,质量稳定。风湿痛喷雾剂中洋金花主要成分莨菪碱可改善微循环,增进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减少关节渗出,减少致痛物质堆积,解除风湿肿痛;细辛具有镇静、镇痛、解热及免疫抑制作用。----《-风湿痛喷雾剂急性毒性局部刺激及过敏性研究》王昌华 黄信葭

变态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异常增高引起的病理现象,它表现为机体通过吸人、口服、注射或皮肤接触某种过敏原后,出现皮疹、药热、哮喘等异常反应,严重者甚至过敏性休克致死。

1拮抗过敏介质的药物 抗组胺药、白三烯类拮抗剂、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花生四烯酸的酸性代谢物。

2糖皮质激素类 糖皮质激素是临床常用的抗变态反应药物,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最有效药物,其抗变态反应的机理:①抑制过敏反应的多个环节,使过敏介质释放减少,活性降低,抗体生成受抑;②诱导磷脂酶A2抑制蛋白,抑制磷脂酶A2,使花生网烯酸不能从膜磷脂释出;PGs和uj台成减少,发挥抗炎作用;③增加口2受体数量,增强儿茶酚胺类的作用。糖皮质激素因全身应用副作用较多.因此在局部过敏反应时应用为多。

3抑制过敏介质释放的药物 色甘酸钠(DSCG):DSCG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介质释放抑制剂,目前认为DSCG可能影响肥大细胞胞浆内一种分子量为78KD的蛋白质的磷酸化,抑制肥大细胞对Ca2+的摄取和利用,从而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4支气管扩张剂 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是冶疗哮喘的一类重要化台物,代表药物奶沙丁胺醇,报丁胺醇、克仑特罗等。药物的作用主要是对肺的拟交感效应,由于&受体与腺苷酸环化酶偶联,&受体激动剂使cAMP合成增加,致使胞浆内瞄+减少.其松弛平滑肌及抑制过敏介质释放与cAMP增加有关。此娄药物通过松弛平滑肌,迅速减轻急性支气管痉挛和增加纤毛的粘液清除率,对气管有保护作用。②茶碱类:氨茶碱是一个广泛用于治疗哮喘的药物,其扩张支气管的作用可能是由于茶碱类能与腙苷竞争腺苷受体及A2受体,抑制腺苷引起的支气管收缩。茶碱具有中度的气管保护作用,也能缓解变应原攻击引起的早晚期肺部反应。由于安全范围小,限制了茶碱的应用。③抗胆碱药:己酰胆碱能引起被动致敏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如预先用阿托品处理致敏的细胞,则能抑制该释放反应。Ipratropium bromide可抑制因刺激气道受体后的迷走神经反射,也可抑制组胺及SRS—A引起豚鼠肺组织产生TXA2。Cefiodil是非阿托品娄抗胆碱药,能揶制磷酸二酯酶.增高cAMP,产生抗

过敏作用。

5、影响离子通道的药物 ①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s):肥大细胞内Ca2+增加,可导致过敏介质释放,Ca2+进人胞浆也可导致支气管平精肌收缩,抑制Ca2+内流则可抑制过敏性支气管痉挛。因此,CCBs有可能被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堆拉帕米、硝苯地平等能抑制肥大细胞或肺组织释放组胺或慢反应物质,均能抑制抗原或运动诱发的哮喘。但CCBs抗变态反应所需剂量大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剂量,因此,限制丁此类药物用于变态反应疾病。②钾通道开放剂(Potassium channel openers,PCOs):Pcos是一类特异性增强细胞膜K+通透性的化合物,钾通道开放,促进K+外流,可以产生以下作用:细胞膜超极化,使电压依赖ca、Na+、cl一通道不易开放1K+持续外流,可对抗神经递质及激素的去极他作用;膜超极化,阻止胞内ca2t储存部位对ca2+的摄取、储存和释放:促进Na+一ca2+交换排出ca2+,从而使细胞内Ca2+降低。气道平滑肌上有K+通道,K+通道开放产生超极化可有效松弛气道平滑肌。克罗卡林-b•(Cromakalln)和匹那地尔(Pinacidil)能有效对抗多种生物活性物质,PGE2、LTD4、5一HT和组胺等引起的支气管痉挛。口服克罗卡林0 5—2 0mg能有效防止哮喘患者的支气管收缩,由于它的半衰期长,可用于治疗夜间哮喘发作。有报道Pc魄能抑制4一氟基毗啶及抗原引起的肥太细胞释放组胺[z2.,23j,提示PCOs是~类新的肥大细胞组胺释放抑制剂。近叉研究证明,PCOs具有抗过敏作用。㈨,米诺地尔能抑制太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拮抗5一HT引起的丈鼠皮肤血管通透性增高。二氮嗪和米诺地尔均能抑制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的过敏性收缩。以上研究为PCOs治疗哮喘提供丁新的药理依据,也为开发一类治疗变态性痰病的新药展示了有希望的前景。-----《抗变态反应药物的研究进展》王佩 徐建华

气管粘膜比较敏感,全麻气管插管术后粘膜常见不适反应为咽喉部干痒、疼痛、粗糙感,痰液分泌增多,个别可因声带水肿而声音嘶哑。麻醉诱导插管时支气管痉挛发生率为8%左右。术后患者喘息往往在手术后l、2天发生,此时正是气管插管后粘膜肿胀反应期,如同咽喉疼痛、声音嘶哑一样,支气管痉挛可能也是插管反应的一种表现,是气管对炎性因子的一种过敏激怒反应。而且喘息呈持续状,停平喘解痉药,气喘很快复发,直到3~5天后,随气管粘膜炎性水肿反应消退症状也逐步好转。由于麻醉术后气管高反应性患者发生率并不是很多,且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因此临床容易忽视,特别是初起时,常被拟为肺部感染,以至未能快速正确处理,导致出现支气管痉挛危象。支气管痉挛危象是气管收缩引起气道阻力峰压上升,重症患者出现气体潴留和自身呼吸末正压(PEEP),胸腔过度扩张而顺应性下降引起。自身PEEP来自呼气时间缩短及呼气时气道受压导致的呼气不完全。严重者可显著减少静脉回流而导致低血压。由于分泌物和支气管痉挛导致气道关闭,使肺泡通气不足,Sp02下降,气道压进一步上升,这时,必须进行气管插管应用高动力的呼吸机治疗。否则,患者会缺氧而迅速死亡。-----《全麻插管术后支气管反应性痉挛患者的护理》王玉梅 陈敏 朱俊

目前各大医院安装的制冷、暖中央空凋为初效过滤装置,仅能过滤空气中较大的尘埃粒子,开启空调后空气中的粉尘、悬浮颗粒夹带螨虫、真菌等生物因子随空调尘埃吹出,使接触该环境的人群发生变态反应,表现为暴露于空气中的皮肤出现过敏反应。且在使用空调时,一般门窗关闭,室内通风不良,空气交换不足,易引起空气污浊。提示应对装用中央空调的病区空气定期进行细菌监测,以及时发现并有效减少空调环境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为了保持室内空气洁净度,即使足在使用空调的情况下也应定时开窗通风,引进新鲜空气,减少室内空气中微粒及细菌含量。有研究显示,使用空调后真菌检出率明显增高。-----《中央

空调导致105例群体性皮肤过敏事件的控制与管理》赵雪芳 吴晓川 黄金娥

调节性T细胞是一种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T细胞,其数量减少和(或)功能下降与自身免疫、变态反应疾病有关,其数量的增加和(或)功能增强则与慢性感染、肿瘤等有关。近年研究发现,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激素)、雷帕霉素、维A酸、维生素D,类似物、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等可上调或不影响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和(或)功能,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CD25单抗等均可下调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和(或)功能。了解这些药物对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有利于上述药物在自身免疫、变态反应、肿瘤、慢性感染等疾病中的应用。

上调或不影响调节性T细胞数量和(或)功能的药物

2.1肾上腺皮质激素

激素与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后进入细胞核,与靶基因结合,一方面增加抗炎因子基因转录,另一方面抑制致炎因子的基因转录,同时诱导致炎症细胞发生凋亡继而产生抗炎作用。经激素治疗的SLE、多发性硬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的比例升高。因此,激素的作用机制可能既可抑制效应性T细胞,又可上调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也可能因增强了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从而达到全面抗炎的作用。

2.2雷帕霉素

雷帕霉素的结构与他克莫司相似,但由不同的细胞因子受体阻断信号通路传导,阻断T细胞及其他细胞由Gl期至s期的进程,从而发挥免疫抑制效应。常用的雷帕霉素衍生物有西罗莫司(sirolimus)和依维莫司(everolimus),临床常用于预防肾移植后排斥反应。体内外实验证实雷帕霉素可选择性地扩增调节性T细胞,同时抑制Thl7细胞的分化一J。经腹腔注射雷帕霉素后C57BIM6小鼠的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升高,且不损伤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抑制活性,经雷帕霉素治疗的肾移植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也升高,机制可能与雷帕霉素通过TGF一13诱导Foxp3的表达有关L5.7.8J。

2.3维A酸

维A酸主要有全反式维A酸和9-顺.维A酸,其与细胞核内的维A酸受体结合后,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如提高多种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B细胞抗体的类型转换,同时可抑制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维A酸可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生成,同时抑制11117细胞的生成而抑制炎症反应,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TGF.13/Smad蛋白信号通路诱导roxp3+体,干扰素调节因子4、白介素-23受体而抑制Thl7细胞的生成一_10 J。在接受全反式维A酸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结肠组织活检标本中,也发现Foxp3表达上调⋯’“。。

2.4维生素D,类似物

维生素D主要包括维生素D:和维生素D,,其中1,25.二羟维生素D,是体内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与靶细胞核内的维生素D的受体结合后,作为转录因子调控基因转录,不仅调节机体的钙磷代谢,控制细胞增殖和分化,同时参与免疫调节。维生素D,类似物可诱导抗原特异性调节性T细胞的生成,抑制非肥胖型糖尿病种系小鼠发生糖尿病,抑制二硝基氟苯引起的接触性皮炎-l 3j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中1,25一二羟维生素D/25一羟维生素D 比值与调节性T细胞呈正相关,显示维生素D可能通过提高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降低发生多发性硬化的风险‘”。。

2.5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

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可阻断细胞周期,诱导分化和(或)凋亡。常见的有曲古抑菌素、丙 戊酸、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等,具有镇静、抗癫痫、抗肿瘤活性,在脓毒性休克、SLE、移植物抗宿主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动物模型中还具有抗炎活性。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可诱导小鼠调节性T细胞的生成,增强调节性T细胞介导的抑制功能,从而控制炎性肠病,也

可明显降低胶原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小鼠的发病率和疾病严重程度,其与雷帕霉素的短期联用有助于心脏和胰岛移植物的持久存活:16•仃j。

3 下调调节性T细胞数量和(或)功能的药物

3.1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通过抑制钙调磷酸酶,阻止核因子一KB的激活而抑制白介素一2和其他相关致炎因子的生成。临床常用的有环孢素、他克莫司等,常用于器官移植后的抗排斥反应。 环孢素可抑制小鼠调节性T细胞的扩增,导致其外周血、脾、胸腺组织中的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并可降低骨髓移植后小鼠的存活率,钙调磷酸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白介素.2的生成可抑制CD4+CD25。效应性T细胞,经环孢素治疗的肾移植病人调节性T细胞也下降1 18,19]。

3.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常用的有伊马替尼(imatinib)、舒尼替尼(sunitinib)、达沙替尼(dasatinib)等,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特殊形式的肿瘤如Ph染色体阳性的白血病、胃肠道间质瘤、转移性肾细胞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非小细胞肺癌等。伊马替尼能降低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达沙替尼在体外可通过阻断G0/G1期细胞分裂,下调转录因子Foxp3、GITR、CTLA4,抑制信号分子如Src和核因子NF-KB等途径来抑制调节性T细胞的增殖和活性删’。

3.3抗CD25单抗

CD25不仅与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存活有关,还是调节性T细胞表面重要标志之一。临床常用的有抗CD25单抗包括巴利昔单抗和达(克)珠单抗,常用于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和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动物实验发现应用抗CD25单抗去除CD4+CD25+调节性T细胞后,可诱导自身免疫性胃炎等的发生。达(克)珠单抗可下调多发性硬化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及其抑制活性,其中2例患者出现了溢性皮炎合并银屑病,l例患者出现光化性皮炎,l例患者出现复发性风湿病,这些并发症可能与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减少和(或)功能减弱有关。21|。

4 小结

由于调节性T细胞在自身免疫、变态反应、肿瘤、慢性感染等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了解药物对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此外,认识这些药物对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可帮助我们发现药物的一些新的应用价值,如利用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对调节性T细胞的上调作用,可能有助于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炎[12]性肠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对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唐旭华 章星琪

食物过敏是一种较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免疫机制在本病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机体对食物过敏原发生不恰当的免疫变态反应,引起胃肠道和(或)其他组织器官的结构及功能改变。主要由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占多数,胃肠道肥大细胞是这一免疫过程的重要中间环节。其他免疫机制如细胞因子、补体、T细胞以及非免疫机制如神经、胃肠调节肽、间质细胞等也参与了发病。少数疾病部分由l班机制介导或由非I班机制介导。迟发型变态反应机制不明,可能与细胞免疫有关。由免疫异常介导的食物不耐受或副反应称为食物过敏,是一类较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速发型超敏反应主要包括食物抗原暴露、IgE介导、肥大细胞参与等过程。机体暴露于食物过敏原后,产生反应性抗体IgE,与肥大细胞等效应细胞结合,使之致敏,再次抗原刺激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存储及新合成的各种介质,引起各种病理生理学改变。-----《食物过敏疾病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蓝程 唐承薇

对过敏疾病的预防应当从传统的治疗和缓解过敏急性发作时的症状转移到加强预防发作,保持患者的长期相对稳定,提高生命质量上来。预防过敏疾病工作,最受患者及家属的

欢迎,这样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与精神负担,更能减少患者及家属的误工时间及医疗费用,而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因此,在“过敏之家”活动中要充分讲解过敏疾病尤其哮喘的病因、诱发因素,如何正确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等等,以提高患者的自我处理能力,提倡立足家庭预防,充分调动患者本人及家属的积极性,故自参加“过敏之家”活动期间仅有2例因急性发作到急诊看病,而无住院者。-----《“过敏之家”是实现过敏疾病防治目标的新形式》

秦洪义 韩路 李冬梅 徐丽 郭亚苏

变态反应病是指由变态反应机制导致的疾病。如变应性哮喘、变应性鼻炎,以及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咳嗽变异型哮喘等。特异性脱敏治疗是当前在临床上针对变态反应病最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是一种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兼有预防与治疗双重意义变态反应病的脱敏治疗是一种针对病因的特异性疗法,治疗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干预措施,使患者对疾病的基本知识有充分的了解,树立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本研究显示,护理干预的实施。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保证了治疗的持续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干预对变态反应病患者脱敏治疗依从性的影响》那美玲


相关内容

  • 读书报告题目怎么写(共8篇)
    篇一:读书报告怎么写 它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1.要读书. 具体注意事项: 一. 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二.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读书,应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甚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 三. 不止读一本书 要把一 ...
  • 紫杉醇不良反应综述
    紫杉醇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用药综述 摘要:紫杉醇是20世纪末开发的来源于植物的具有新型骨架的广谱抗癌药.近年来被证实对卵巢癌.乳腺癌.肺癌.胃癌.前列腺癌等有明确疗效.但其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机体正常细胞有杀伤作用.本文通过维普内网及CN ...
  • 美拉德反应产物的研究现状
    谢嘉宾1,谢 青2 (1.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41:2.四川省兽药监察所,四川成都610041) 中图分类号:S8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64(2010)01-0029-03 摘要:本文对美 ...
  • 循证医学基本概念
    名词解释 循征医学: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权利.价值和期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以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 系统评价:是一种综合文献的研究方法,即按照特定的问题 ...
  • 半导体光催化
    半导体光催化 一.光催化的机理:半导体或金属氧化物在光的照射下,被能量大于或等于禁带宽度的光子所激 发,产生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和空穴,这些电子和空穴在半导体或金属氧化物颗粒内部以及界面之间的转移或失活.当它们到达半导体或金属氧化物表面并与其 ...
  • 发酵罐综述
    发酵罐综述 学 院: 生命科学学院 专 业: 生物工程 班 级: 2014级 学 号: 2014021168 学生姓名: 汪裕强 任课教师: 谢 和 2015 年 5 月 22 日 摘要:本文阐述了发酵罐的结构.操作.规范及保养等,介绍了酶 ...
  • Ag在碱性介质中作氧还原催化剂综述
    Ag 在碱性介质中作氧还原催化剂综述 本文较为全面地归纳了氧还原反应中使用的各种银基催化剂:纯银.碳载银.银合金.银-过渡金属氧化物.论述了催化剂的机理.优缺点.此外,简要阐述了银基催化剂的一些合成方法,并介绍了催化剂的形貌.PH 值.成分 ...
  • 论罪犯再社会化文献综述
    论罪犯再社会化文献综述 一. 什么是罪犯再社会化 罪犯再社会化是通过发挥刑罚的矫治功能和教化作用,使犯罪人得以改过迁善,再度适应社会;罪犯再社会化的实质就是通过发挥刑罚的矫治功能和教化作用,使犯罪人得以改过迁善,再度适应社会.罪犯再社会化的 ...
  • 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粉及性能表征
    粉体纳米技术综述 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粉及性能表征 魏智强1,2,夏天东2,冯旺军1,王 青1,戴剑锋1,闫鹏勋3 730050: (1.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2.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3.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 饲料抗营养因子的研究进展_吴建忠
    ・14・ 专题综述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5年(第30卷)第5期 饲料抗营养因子的研究进展 吴建忠1,冯定远2 (1.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广东 广州 510225:2.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摘要:饲料抗营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