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空间方位词_上_的认知语义构式体系 - 范文中心

汉语空间方位词_上_的认知语义构式体系

07/22

2008年3月第24卷第2期

田一球j善学珑学招

JournalofSichu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

Mar.,2008V01.24

No.2

汉语空间方位词“上”的认知语义构式体系

刘国辉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30)

提要:空间方位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导标,一般来说每个空间方位词都有一个构式体系,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上”所构成的每个构武只能兑现其一个侧面义,如“接触关系”、“包容关系”或“距离关系”.在这些构式义中“接触关系”较具原型性。但它与方位词“下”并未形成绝对的“对称”关系。并且与方位词“里”也有一定通融性。

关键词:空间方位词;“上”;‘‘下”;“里”;认知语义;构式体系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8)02—0013—05

OntheConstructionSystemofCognitiveoftheLocalizer“Shang"in

uUGuo—hu/

Abstract:Thespatiallocationisthevitalguideforhumanbeings

er

Meanings

Chinese

Mandarin

to

recognizethisworld.Generallyspeaking,eachlocaliz-

one

possesses

systemofits

Call

own,So

doesthe

localizershanginMandarinChinese.Theauthorarguesthatonly

profiled

meaningof

localizer

be

realizedthrougheachconstruction,such明“touching”,。inclusiveness”or“distance”,of

not

whichthe“touching”ismoreprototypical.However.“Shang”has

formulated

an

absolute“symmetric’’relationwith

thelocalizer“Xia”。anditsharessomethingwiththelocalizer“Li”,tosomeKeywords:spatial

extent.

localizer;“Shang”;“Xia”;“Li”;cognitivemeaning;constructionsystem

1.引言

空间方位的认知是人类原始思维的出发点,是其它概念或事物认知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虽然空间关系作为客观世界的一种存在关系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表征手段或处理方式,如日语和韩语用格助词、英语用介词、俄语用介词和格语法范畴,芬兰语用名词词尾的格标记表达(崔希亮,2002a),但其中三个基本要素必须参与:存在物、空间方位和存在方式。石毓智(1995)谈到认知语言学主张“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体系,它是客观现实、人的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也证明了这样一条重要原则:语言的结构受人类认知特点的制约,人类总是从自身与外界事物互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出发,去观察和理解客观世界,语言的意义“并非植根于客观的真值条件或严格、精密、符合科学认识的知识,而是某个言语社团(或整个人类)共有的日常经验”(张敏,1998)。

方位词“上”之概念及研究现状;(2)汉语空间方位词“上”的认知语义构式体系;(3)汉语空间方位词“上”的隐喻性表征与方位词“里”的通融性。

2.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之概念及研究现状2.1空间方位词概述

作为表示方向、处所或事物相对位置的空间方位词,最常见的有14个、分5组,它们是:A.上、下;B.东、西、南、北;C.里、外、内、中;D.左、右;E.前、后。根据储泽祥(1996)的研究,这些方位词中“上、下”不但产生早,表方位早,构成的方位短语历史也最长。其次是“内、外、中”,“东、西、南、北”虽出现早,但构成“名词+方位词”的方位短语要晚一些。“左、右”所构成的方位短语没有发展,“前、后”是后来才表方位的,因而整个方位短语类别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已引起不少学者的重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有一系列的论文和专著问世,如方经民(1987)的《现代汉语方位参照聚合类型》、廖秋忠(1992)的《现代汉语篇章中空间和时间参考点》、刘宁生(1994)的《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储泽祥(1998)的《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齐沪扬(1999)的《现代汉语空间问

13

本文所探讨的汉语空间方位词“上”的认知语

义构式体系正是出于以上这种认识所进行的一种尝试性探索,主要拟从三个方面考察:(1)汉语空间

万方数据 

四Jll;'l,语学院学报

题研究》等,说明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系统和成熟。但作为一个语法范畴,其词类地位仍存争议,如张志公、文炼把方位词看作名词的附类,即带有虚词性的实词;丁声树、刘月华等把方位词看作名词的次类;赵元任、朱德熙把方位词跟名词、处所词、时间词和区别词等并列为体词的一类;张谊生把方位词归为虚词;郭锐把方位词、处所词和时间词合称为位置词,跟名词并列;刘丹青则把方位后置词与前置词一起归为介词(转引自方经民,2004)。不管人们对此的争议如何,主体对于空间位置的表征主要存在三种方式:(a)自我中心表征,即用主体自身与目标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来标明目标物的具体位置;(b)地标表征,即用环境中的其它物体与目标物之间的关系来标明目标物的具体位置;(c)去自我中心表征,即利用~些抽象的形式(如地图)来描述目标物的位置。通常情况下,这三种空间位置的表征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且每种方式有所侧重。从认知发展角度看,儿童对其掌握的先后顺序不同,大致排列为:自我中心表征>地标表征>去自我中心表征。主要由于去自我中心表征涉及抽象手段,所以掌握最迟(陈英和,1996/1997:206—209)。尽管表征方式各异,但空间方位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定位的系统,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如“上”的存在必以“下”的存在为前提.“左”的存在必以“右”的存在为前提。

2.2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之概念及研究现"-R汉语中的“上”在最初形成阶段是一种纯空间概念,这可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字得到证明。甲骨文中的10个单纯方位词(东、西、南、北、上、下、中、左、右、后)中,就有“上”字。在甲骨文中,该字形是在一条长横的上面刻画一条短横,长横代表

基准,短横代表“上”的位置,即——,这种意义表

征是我们理解“上”概念时最先想到、最常想到的第一基本要义。《古代汉语词典》(2004:1369)上列举了“上”的12个义项,它们分别是a.位置高的,上面;b.时间次序在前的;c.上等、上品;d.尊长、上级;e.君主、帝王;f.指天;g.登上、升上;h.向前、上前;i.进献、送上;j.方位词,指时间、处所等;k.通‘尚’;1.命令、劝勉。《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9:1105—1106)则将其分为三大类别:(I)形容次序或时间在前的;d.皇帝的;e.向上面;(2)动词,时间开始工作或学习;In.达到、够数量/程度;(3)方14

万 

方数据2008年第2期

围以内;c.表示某一方面。以上这些是人们对空间方位词“上”的基本要义所做的概括性描述。

至于空间方位词“上”的研究和论述,到目前为止主要有:(I)“上”所指位置既可能不属于参考点的一个部位,也可能是参考点的一部分,“上”所指位置可由典型事例推断(廖秋忠,1999);(2)“上”表示在物体的表面,在某种事物的范围内(吕叔湘,1997:1106);(3)几乎所有的强形态名词都可构成“N+上”结构,“上”表示N的内部形态、外部形态以及广延形态(储泽祥,1998:214);(4)表示“点、线、表面”等非三维空间范围的大多用方位词“上”(齐沪扬,1999:44);(5)“上”与所附对象的形状有关。所附对象是实心的点状、面状、空心无边际的物体时用“上”(张谊生,2000:299);(6)“上”是个不确定位置的多义空间标记,包含四个空间义项:a.在物体表面;b.在物体内里:e.在物体上空;d.在物体周边(徐英平,2004)。

3.汉语空间方位词“上”的认知语义构式体系3.1空间方位词“上”的认知语义构式体系构式语法理论有一个基本主张,那就是构式作为基本语言单位必须有些非构成性语义存在,即构式义不是源于其构成成分(参见Goldberg。1995;

Croft,2005;Fried&Boas,2005)。以“spilled

the

beans”(泄露秘密信息)为例来说明其生成机理,其构式是[[spill

the

beans]/[DIVULGE

THEINFOR—

MATION]],“spill”对应“DIVULGE”,“beans”对应“INFORMATION”,但并不是说在没有“beans”时,“spill”就有“DIVULGE”之义,在没有“spiH”的情况下。“beans”还能对应“INFORMATION”。双方各自语义的存在完全取决于对方的存在。而双方又必须在VP框架之下共存才可能,才会产生“泄露秘密信息”之义。这里需要注意。如果将“spilled

the

密信息”之义就不复存在了。因此,该构式的意义Construction),而非“强构式”(StrongConstruction),前者表示构式对其+“上”,在此“上”可能存在认知语义的变化(与最词,表示a.位置在高处的;b.等级或品质高级的;c.表示a.由低处到高处;b.到、去(某个地方);c.向上级呈递;d.向前进;e.出场;f.把饭菜等端上桌子;g.添补、增加;h.安装;i.涂;j.登载;k.拧紧;1.到规定位词,表示a.表示在物体的表面;b.表示在某物范

beans”中的“spiH”换为“spit”或“eat”,恐怕“泄露秘并非完全源于构式本身,与构式成分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是一种“弱构式”(Weak构成成分有一定程度的依存,如“学习上”=“学习”初的空间始源义相比),但“学习”的基本意义仍保存。本文所探讨的空间方位词“上”构式就属于此。而后者则没有一点所谓依存关系,即构式义与构成成分之间的关联,这就是所谓的“上什么坡唱什么歌”,已经框定好了。也许汉语中的句式可列人此。如“虽然……但(是)……”、“不管……仍然……”等。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同是一个空间方位词“上”,但其构式义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构式中,“上”的各种语义只能兑现一部分或一个侧面,最终的构式义如何,关键取决于构式结构模式,如(李玄玉,2003):

(1)a.嘴上1:这个人嘴上说得好听,心里却非常毒辣。(与心理相对)

b.嘴上2:她的嘴上涂了唇膏。(嘴巴的表面)c.嘴上3:她的嘴上有一个黑斑。(与嘴下相只,-j-)

d.嘴上4:嘴上没毛,做事不牢。(嘴巴的

周围)

(2)a.身上1:周瑞家的道t“身上不大好呢。”宝玉听了,便和丫头们说:“谁去瞧瞧”。(身体)

b.身上2:我身上来了。(女子的月经)c.身上3:你身上有钱吗?(随身)

d.身上4:所以帮闲文入虽为志士所不齿.但平心而论,他们的身上倒没有杀人的血腥味。(人的秉性)

e.身上5:愈是身上脏的人,愈喜欢人家给他瘙痒。(身体的表面)

现在笔者根据我们的认知经验进行抽象概括,空间方位词“上”与地标(依附的实体)构成一种认

知“图形一背景”构式关系,这些关系主要利用点、

线、面、体和向,体现为A.接触关系;B.距离关系;c.包容关系;D.方向关系和E.交错关系。如图1所示,左右这条横线之上部分都是“上”范畴所涉,其中的a.b.C.d.e.f.这些点一方面不同程度离开地

标横线。另一方面它们可连接起来构成不同形彬

方向的线和体。

上。

一-

下1

图1空间方位词“上”的认知语义构式体系

A.接触关系(与地标表面的接触方式)(3)a.树尖上的鸟(“点”接触)b.桌子上的书(“面”接触)

C.岸上的树木长得不错(“线”接触)~d.花盆上的花开得很好(“体”接触)

B.距离关系(离开地标的空间距离)

(4)a.天上l:天上的小鸟(空距1)

b.天上2:天上的云层(空距2)c.天上3:天上的云彩(空距3)

万 

方数据2008年第2期

d.天上4:天上的飞机(空距4)e.天上5:天上的月亮(空距5)f.天上6:天上的星星(空距6)c.包容关系(实体与容器地标之关系)(5)a.车上乘客坐满了(容器关系)b.树上的鸟在叫(类容器关系)‘c.锅上的水没有了(类容器关系)D.方向关系(地标上之实体面向)(6)a.左墙上有一张画(面向右)b.右墙上的钟不见了(面向左)c.天花板上的灯没亮(面向下)d.地板上的灯坏了(面向上)

E.交错关系(实体与地标表面一定程度交错)(7)a.水上的野鸭(交错1)b.长江上的游船(交错2)C.墙上的小洞(交错3)‘d.山上的防空洞(交错4)

以上这些是对空间方位词“上”的认知语义构式体系的基本解读,这个体系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呈现一定的排列模式:接触关系>距离关系>方向关系>包容关系>交错关系,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种模式呢?笔者认为这与我们的ICM理想认知模式有关,因为“接触关系”较典型,最能隐含“上下关系”。而“交错关系”则让人较难想像这种“上下”关系的存在。下面将其与空间方位词“下”、“里”进行比较。进一步准确定位“上”的构式体系。

3.2空间方位词“上”与“下”之比较

虽然“上”与“下”有些对称性用法,如(吕叔湘,2004:471)所言,汉语中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上有老,下有小”之说,但它们之间并非能随意对称运用,能同时与“上”、“下”结合的名词{l/'A-"。更不能随便类推,如(一陈满

华,1995)(文中的木表示不可接受性):

(8)a.会上会下课上课下。

b.}事上母事下・考试上幸考试下

(9)a.席上毕业典礼上

b.木席下车毕业典礼下。

a.婚礼上开幕式上

b.・婚礼下毒开幕式下

根据缑瑞隆(2004)的研究,“上”主要有两个基本义素[+接触]和[+附着],而“下”则只有[+接触]。没有[+附着]义索,因而我们可以说(10),不能说或很少说(11):

(10)a.长在手背上

(11)a.书长在手背下b.长在脚板上b.毒长在脚板下C.写在黑板上

c.宰写在黑板下

d.印在报纸上d.幸印在报纸下

15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e.穿在身上

e.术穿在身下

以人体器官为例,“上”与“下”也不一定呈现反义关系。

(12)a.身上串身下b.心上阜心下c.眼下毒眼上d.嘴上串嘴下e.背上凇背下

f.脸上

木脸下

g.头上宰头下h.掌上幸掌下

如果从“上”+VP结构看,很难对称,如(13):

(13)上学术下学

上升半下升上吊车下

上访水下访上告木下告

但如果从“上”+NP结构看。“上”与“下”还可对称,如(14):

(14)上、下班上、下台阶上、下级上边

下边

再从认知语义角度看,“上”与“下”的确有别(卢华岩,2001):A.等级差异:由低到高,用“上”,反之,用“下”;B.南北定位:北为“上”,南为“下”;C.内外定位:由内向外为“上”,反之,为“下”;D.发达定位:发达地区为“上”,落后地区为“下”。这样我们不难理解为何说“上北京、下深圳”,“上厕所、下厨房”。最后。从儿童语言习得方面看,它们之间同样有差异。孔令达等(2004:39—47)认为儿童通过与客体的接触,不仅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概念,而且在对客体进行探寻的过程中,形成了最初的空间意识。借助趋向动词的方向性作用,逐渐形成了对垂直方位的心理表征能力,获得了对上下方位的最初把握。名词与方位词“上”的组合在2:0时出现,如:

(15)(被试看见取样人手里的笔和纸,对取样人说)坐在板凳上写字。

(16)(被试散步时指着一棵大树,说)树上有

小鸟。

然而与方位词“上”相比,“下”的组合功能发展缓慢,3:6时才和少数名词组成方位短语,如“山下”,时间上晚了1:6时,差了近一倍时间。

3.3汉语空间方位词“上”的隐喻性表征

至于汉语空间方位词“上”本体空间义一般较易理解,在此不用赘述。我们主要就其隐喻性表征做一点初步考察,看(17)例:

(17)a.思想上准备好b.记在心上c.报刊上已经处理

d.掌上明珠

该例对方位词“上”从整体上进行隐喻性把握和运用,将“点、线、面、体”等认知语义抽象化为“方面”、“范围”和“方向”等范畴来理解,似乎显得简洁、明了,具有意象图式化效应。如图2所示,“a.b.e.d.e.f”等“点”或“线”就构成了一个抽象的

】6

万 

方数据2008年第2期

“面”、一个抽象的“范围”或一个抽象的“方向”。这些简化的图式似乎正符合人类行为经济省力原则,便于操作和运用,自然很容易扩展并运用于语言的各种交际目的或意图表征中。只要把握这些最基本的图式,就不难理解(17)例中的不同含义。

上。

豸羽一

下1r

图2空间方位词“上”的隐喻性表征

4.空间方位词“上”与“里”之通融性

上面所涉“上”之认知构式体系与方位词“里”有些关联。根据崔希亮(2002b:246—264)研究,方位词“里”最初之义是表示居住之所,慢慢发展为表示有边界的空间范畴,后逐渐扩大为表达具体方位、环境、机构、氛围、时间、内容、情感等内容。也就是说,里(1):空间范围,无参照体系,有物理边界,有内外且有清晰界限;里(2):方位处所,有参照体系,有物理边界,有内外但界限不清晰;里(3):环境氛围,无参照体系,无实在边界,有内外但内外的认知是基于心理图式的;里(4):抽象事物,无参照体系,无实在边界,无内外但通过隐喻与核心意义相联。这些不同的表征方式只是一个意象图式范畴。实际上空间方位词“上”与“里”并非水火不融。在对事物的空间语义认知上,由于汉语的“面”空间所标记的事物范畴比“体”空问所标记的要广,因而经常有“面”空间标记替代或等同于“体”空间标记现象,这就必然导致方位词“上”的语义外延大于只能标记“体”空间、标记“里”的语义外延,即在语用过程中,可用“上”替代“里”或等同于“里”,如“阳台上”可替代“阳台里”、“公交车上”可替代“公交车里”(徐英平,2004)。葛婷(2004)认为“上”与“里”的主要差异在于面(平面)与体(容体)之别,“上”的使用侧重于开放空间与平面;而“里”的使用则侧重于封闭的容器与空间。但由于“里”的封闭性强弱不同,有典型与边缘之别,因而在边缘地带它们之间发生重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i)物理空间,当x具有[+底面]、[+三维]和[+侧面]的语义特征,如“火车、飞机、汽车”等;(ii)隐喻空间,如身体部位类(如心上/心里,手上/手里)、媒介类(如书上/书里。广告上/广告里)和机构类的词语(如部队上/部队里。区上/区里);(iii)语用选

四)llJ,I,语学院学报择空间,关键在于观察者或描述者侧重一维的“平

面”还是三维的“容器”视角选择,如:“墙上有洞一一墙里有洞”,它们可互换。

5.结语

本文通过对汉语空间方位词“上”的认知语义构式体系考察,认为每个空间方位词都有一个构式体系。“上”的每个构式只能兑现其一个侧面义,如“接触关系”、“包容关系”或“距离关系”等,在这些构式义中“接触关系”较具原型性。但它与方位词“下”并未形成绝对的“对称”关系,而且“上”(不排除其它方位词)的构式体系还可进一步扩展为隐喻性表征。最后,“上”与方位词“里”也存在一定的通融关系。

参考文献:

[1]Croft,W.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M].Cam—

bridge:Th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5.

[2]Fried,M.&H.C.Boas(eds.).Grammatical

Construc・

tions:Back

tO

the

Roots[C].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nstruction锄M

Company,2005.

[3]Goldberg,A.A

Approach

to

Argu-

mertt

Structure[M].Chicago:-The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5.

【4]陈满华.从外国学生的病句看方位词的用法[j].语言

教学与研究,1995,(3):6l一76.

[5]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1997.

[6]储泽祥.汉语空间方位短语历史演变的几个特点[J].

古汉语研究,1996,(1):57—61.

[7]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8.

[8]崔希亮.空间关系的类型学研究[J].汉语学习,2002a,

(1):1—8.

[9]崔希亮.汉语方位结构“在……里”的认知考察[c]//

语法研究和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b.

[10]方经民.现代汉语方位参照聚合类型[c]//语-言研究

(第13期).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7.

[11]方经民.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J].世界

汉语教学,2004,(2):5一15.

万 

方数据2008年第2期

[12]葛婷.“x上”和“x里”的认知分析[J].暨南大学华

文学院学报,2004,(1):59—68.

[13]缑瑞隆.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

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04,(4):69—75.[14]孔令达等.汉语儿童实词习得研究[M].合肥:安徽大

学出版社。2004.

[15]李玄玉.人体名词和“上”、“下”[J].新疆大学学报,

2003,(2):138—142.

[16]廖秋忠.现代汉语篇章中空间和时间参考点[c]//廖

秋忠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17]廖秋忠.空间方位词和方位参照点[J].中国语文,

1999,(1):9—18.

[18]刘宁生.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J].中国语

文,1994,(3):169—179.

[19]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加]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4.

[2l】卢华岩.由“到”义动词“上/下”构成的动宾组合[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3):18—22.

[22]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

社。1999.

[23]石毓智.“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

什么奥秘”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5,(2):17—22.[24]徐英平.俄语棱镜下的汉语静态空间“N+上”结构

【J].中国俄语教学,2004,(1):49—53.

[25]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8.

[26]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0.

[27]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4.

[2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

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收稿日期:2007—1l一25

作者简介:刘国辉,男,四川人,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和英汉对比研究。

责任编校:冯革

17

汉语空间方位词"上"的认知语义构式体系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刘国辉, LIU Guo-hui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30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2008,24(2)7次

参考文献(28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19992.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 古代汉语词典 20043. 张谊生 现代汉语虚词 2000

4. 张敏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 1998

5. 徐英平 俄语棱镜下的汉语静态空间"N+上"结构[期刊论文]-中国俄语教学 2004(01)6. 崔希亮 汉语方位结构"在……里"的认知考察 2002

7. 崔希亮 空间关系的类型学研究[期刊论文]-汉语学习 2002(01)8. 储泽祥 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 1998

9. 储泽祥 汉语空间方位短语历史演变的几个特点 1996(01)10. 陈英和 认知发展心理学 1997

11. 陈满华 从外国学生的病句看方位词的用法 1995(03)

12. Goldberg A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199513. Fried,M;H.C.Boas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Back to the Roots 200514. Croft W 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 2005

15. 石毓智 "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介 1995(02)16. 齐沪扬 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 1999

17. 卢华岩 由"到"义动词"上/下"构成的动宾组合[期刊论文]-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03)18.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 200419. 吕叔湘 现代汉语词典 1997

20. 刘宁生 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 1994(03)21. 廖秋忠 空间方位词和方位参照点 1999(01)22. 廖秋忠 现代汉语篇章中空间和时间参考点 1992

23. 李玄玉 人体名词和"上"、"下"[期刊论文]-新疆大学学报 2003(02)24. 孔令达 汉语儿童实词习得研究 2004

25. 缑瑞隆 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期刊论文]-语言文字应用 2004(04)26. 葛婷 "X上"和"X里"的认知分析[期刊论文]-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4(01)27. 方经民 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期刊论文]-世界汉语教学 2004(02)28. 方经民 现代汉语方位参照聚合类型 1987(13)

引证文献(7条)

1. 俞理明 "上厕所"的来源和它的理据[期刊论文]-语言科学 2010(2)

2. 杨子. 淡晓红 "上"、"下"动词性组合搭配的认知优选机制[期刊论文]-语言科学 2010(4)

3. 邓文超 方位词Down和"下"的空间概念及隐喻层次分析[期刊论文]-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4. 余云峰. 马书红 介词"on"和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语义对比分析[期刊论文]-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7)5. 轩治峰 空间认知理论与"上"字的空间语义认知及英译[期刊论文]-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9(4)6. 杨子. 王雪明 "上"、"下"动词性组合的不对称性解析——缘何不能说"下厕所"与"上馆子"[期刊论文]-语言科学2009(1)

7. 刘国辉 近三十年来反义词现象研究思考及非对称性反义词表征考察[期刊论文]-外语研究 2008(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cwyxyxb200802003.aspx


相关内容

  • 空间方位隐喻认知解析
    青春岁月 空问方位隐喻认知解析 口管凌云(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将抽象的概念用基本简单的概念表达和解释的工具.空间方位隐喻就是人们运用基本的空间概念去理解一些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 ...
  • 将来时的概念结构及其词汇来源
    2007年1月第39卷 第1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bimonthly)Jan.2007Vol.39No.1 将来时的概念结构及其词汇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石毓 ...
  • 词义类型学研究_张莉
    2013年7月 第33卷第3期 语言研究Jul., 2013Vol. 33No. 3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词义类型学研究 张莉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近年来词义 ...
  • 58-附件2_
    附件2: 重大研究计划"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 2008年度项目指南 与人类视听觉感知密切相关的图像.语音和文本(语言)信息在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迅猛增长.这类信息可被人类直 ...
  • 西蒙效应的含义_刺激 反应一致效应
    西蒙效应的含义 刺激反应一致效应 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空间一致性是影响认知操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 当靶刺激的特征(如位置在左或左朝向的箭头) 与所要求的反应(如右手) 不匹配时, 其反应时一般要长于刺激特征(如位置在左或左朝向的箭 ...
  • 体育新闻报道用语特征研究_以新华网体育新闻报道为例
    新闻大学 XINWEN AIHAOZHE ·200912(上半月) 体育新闻报道用语特征研究 ---以新华网体育新闻报道为例 □张 珂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及成功举办,我国的体育事业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体育新闻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直接促 ...
  • 语言学纲要复习资料
    语言学纲要复习资料 导言 语言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所谓 "五段" 是指 "语文学" . "历史比较语言学" . "结构主义语言学" . "形式语言学&q ...
  •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的诊治指南
    中国痴呆与认知功能障碍诊治指南(一)--------痴呆诊断流程 1. 证据分级: Ⅰ级:有力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人群具有代表性,结果评价明确可靠:或者基于以上资料的系统性综述.满足一下条件: a随机.盲法 b.主要观察指标明确 ...
  • 语言文字网(2)
    著 作评介 认识非自主动词的语义特性和句法组合规律. 袁明军的<程度副词和动词的类>一文细致地考察了程 度副词和动词(包括动词结构)组合的情况.该文通过对大 量语料的分析得出:不同小类的动词对程度副词的选择是不 同的,在划分小类 ...
  • 语言学理论及流派,最全
    语言学流派 布拉格学派 狭义的布拉格学派是指本世纪20年代后半期以来,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以及在学术观点,学术活动上跟这个学会有密切联系的一批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广义的布拉格学派则包括参加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等语言学团体,继承布拉格语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