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 - 范文中心

中医基础知识

08/11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五音 味 色 化 气 方 季 行 脏 腑 官 体 志 液 脉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泪 弦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汗 洪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涎 缓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涕 浮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唾 沉

【我克者为“所乘”,克我者为“所不乘”;相乘,克;相侮,反克】

相生规律

╭滋肾养肝 滋水涵木法

补┃健脾补肺 培土生金 泻╭清心火治肝火旺 肝火泻心法

母┃滋养肺肾 金水相生 子╰泻胃火治心火旺 心火泻胃法

╰温肾健脾 益火补土

相克规律

抑╭疏肝健脾 抑木扶土 扶╭温脾治水 培土抑水

强╰滋阴降火 泻火补水(心肾) 弱╰泻肝清肺 佐金平木

种类 概念 生成 分布 与脏腑关系 特点 功能

元气 为人体元始之气 以先天精气为根 藏于肾中,以 肾中精气 是生命活动 推动人体生长发 、根本之气 基,赖后天之精 三焦为通道, 的原动力 温煦和激发脏腑 气充养 流行全身 经络的生理功能 ━━ ━━━━━━━ ━━━━━━━ ━━━━━━ ━━━━━ ━━━━━━ ━━━━━━━ 宗气 为聚于胸中之气 肺吸入的自然界 积于胸中 心肺之气 与呼吸、心脏 走息道以司呼吸 清气与脾胃运化 贯注心肺 搏动、语音密 贯心脉以行气血 的水谷清气在胸 上走息道 切关系

中结合而成 下注气街

━━ ━━━━━━━ ━━━━━━━ ━━━━━━ ━━━━━ ━━━━━━ ━━━━━━━ 营气 为行于脉中,富 由中焦脾胃的水 行于脉中,营 出于中焦 精专柔和属阴 化生血液 有营养作用之气 谷之精气化生 运于全身 (脾胃) ,具营养作用 营养全身

━━ ━━━━━━━ ━━━━━━━ ━━━━━━ ━━━━━ ━━━━━━ ━━━━━━━ 卫气 为行于脉外,之 由中焦脾胃的水 行于脉外,布 本源于下焦 慓疾滑利属阳 护卫肌表 具有保卫作用气 谷之悍气化生 散皮肤、分肉 滋生于中焦 ,具保卫作用 温养脏腑 、肓膜、胸腹 宣发于上焦 调控汗孔 ↑→┃←↓┗┏┣┳┫┓┛┌└┼┘┐╭╰丨╯╮

五脏 六腑 奇恒之府

脏腑名称丨 心、肺、脾、肝、肾 丨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丨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形态特点丨 实体性器官 丨 管腔性器官 丨 形多中空,类似于腑 功能特点丨藏精气(生化和贮藏精气丨 传化物(受纳和传导水谷) 丨 内藏精气,类似于脏 运动特点丨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丨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丨 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职能比喻

阴阳属性

五行属性

与季节相同

生理特性

生理功能 心 君主之官 阳中之阳 火 通于夏气 为火脏;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主血脉

主藏神 肺 相傅之官 阳中之阴 金 通于秋气 为娇脏 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

大肠

水谷之海

受纳水谷;

腐熟水谷

人以胃气为

本;主通降;

喜润勿燥

食欲异常;

消化失常;

胃气不和 小肠 脾 仓懔之官 阴中之至阴 土 通于长夏 喜燥恶湿 主运化; 主生化气血; 营 肉 口 涎 思 唇 意 胃 大肠 传道之官 肺 肝 将军之官 阴中之阳 木 通于春气 体阴而用阳 主疏泄 主藏血 血 筋 目 泪 怒 爪 魂 胆 膀胱 州都之官 肾 贮藏尿液; 排泄尿液 肾主膀胱开合 小便失常 肾 作强之官 阴中之阴 水 通于冬气 为水火之脏 主藏精;主一身之阴阳; 主水;主纳气 精 骨 耳、二阴 唾 恐 髪 志 膀胱 三焦 决渎之官 —— 通行元气; 运行水液; 运行水谷 为孤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水液潴留 为相傅,主治节 以升为降 为刚脏,主升发 主封藏; 主行水;朝百脉 主升清;主统血 所藏 在体 在窍 在液 在志 其华 藏神 合腑 职能比喻 合脏 生理功能 胆 中正之官 肝 贮藏排泄胆汁; 主决断 生理特性 胆主发升; 胆汁宣降 病理变化 胆气上逆; 胆汁外溢; 胆怯不宁

受盛之官 心 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 主液 升清降浊 以通为用; 以降为升 消化吸收障碍; 二便失常 大便异常 神 脉 舌 汗 喜 面 神 小肠 传导糟粕; 主津

起于中焦 首穴)中府 肺 中 末穴)期门 脏腑病变按诊常用腧穴

少商┌—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大敦 肺病 肺俞、太渊、中府 手食指端丨 迎香 瞳子髎 丨足大趾外端 大肠 大肠俞、天枢

商阳└→手阳明大肠经┐鼻 目┌→足少阳胆经━┘足窍阴 胃病 胃俞、足三里

承泣 丨翼 外丨 丝竹空 脾病 脾俞、太白、章门 历兑┌━足阳明胃经←┘旁 眦└━手少阳三焦←┐关冲 心病 巨阙、膻中、大陵 足大趾端丨 大包 天池 丨无名指端 小肠 关元

隐白└→足太阴脾经经┐心 胸┌→手厥阴心包经┘中冲 膀胱 中极

极泉 丨 丨 俞府 肾病 气海、太溪

少冲┌—手少阴心经←┘中 中└—足少阴肾经←┐涌泉 胆病 胆俞、日月

手小指端丨 听宫 目内眦 睛明 丨足小趾端 肝病 肝俞、太冲、期门 少泽└→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至阴

冲、带、维、跷脉主治要点和【交会穴】

冲脉 月经不调、经闭、崩漏、少腹疼痛等 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 阴都、通谷、幽门

带脉 带下、阴挺、腹胀、腰软无力等 带脉、五枢、维道

阴维脉 心胸痛、胃痛、腹痛、呕吐等 筑宾、期门、府舍、大横、腹哀、天突、廉泉

阳维脉 头痛、眩晕、寒热往来等 阳交、肩井、阳白、本神、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 脑空、风池、金门、臑俞、天髎、风府、哑门

阴跷脉 月经不调、咽喉干痛、嗜睡等 照海、交信、睛明

阳跷脉 头痛、眩晕、癫狂、目内眦痛、不寐等 申脉、仆参、跗阳、居髎、臑俞、肩髃、巨骨、地仓、 巨髎、承泣、睛明、风池

【八脉交会穴】配合主治

列缺、照海 任、阴跷脉 肺系、咽喉、胸痛病证

后溪、申脉 督、阳跷脉 耳、目内眦、头项、肩胛、腰背

公孙、内关 冲、阴维脉 心、胸、胃

足临泣、外关 带、阳维脉 耳、目外眦、侧头、颈、肩、胸胁

【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膻中)血(膈俞)筋(阳陵泉)脉(太渊)骨(大杼)髓(绝骨)

六经外接六气内接脏腑,根本在四肢,标结在胸腹。因为四肢末端穴位稀疏,互不干扰,四肢末端是阴阳经气交汇的场所,所以五输穴主全身疾病,胸腹的穴位,多主局部的疾病。

【五输穴】是四肢末端向肘、膝关节方向排列的五个特定穴位。“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源头,所溜为荥(经气稍盛,所注为输(渐盛灌注,所行为经(愈盛流经,所入为合(充盛汇合。” 井 主神识昏迷(病在脏者取之井,井主心下满) 多位于四肢末端爪甲旁

荥 主热病 (病变于色者取之荥,荥主身热) 指掌、趾跖关节

输 主关节痛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输主体重节痛) 腕、踝关节

经 主咽喉病 (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主咳喘寒热) 腕臂、踝胫部

合 主肠胃病 (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合主逆气而泻)肘、膝关节附近

“阳井金少商、阴井木商阳”、“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阴经木)阳经金)井少商 商阳 厉兑 隐白 少冲 少泽 至阴 涌泉 中冲 关冲 足窍阴 大敦 火) 水)荥鱼际 二间 内廷 大都 少府 前谷 足通谷 然谷 劳宫 液门 侠溪 行间 土) 木)输太渊 三间 陷谷 太白 神门 后溪 束骨 太溪 大陵 中渚 足临泣 太冲 金) 火)经经渠 阳溪 解溪 商丘 灵道 阳谷 昆仑 复溜 间使 阳池 阳辅 中封 水) 土)合尺泽 曲池 足三里 阴陵泉 少海 小海 委中 阴谷 曲泽 天井 阳陵泉 曲泉

【六腑下合穴】 上巨虚 足三里 下巨虚 委中 委阳 阳陵泉

脏腑: 肺 大肠 胃 脾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胆 肝

【背俞穴】 肺俞 大肠俞 胃俞 脾俞 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肾俞 厥阴俞 三焦俞 胆俞 肝俞

【募穴】 中府 天枢 中脘 章门 巨阙 关元 中极 京门 膻中 石门 日月 期门

【原穴】 太渊 合谷 冲阳 太白 神门 腕骨 京骨 太溪 大陵 阳池 丘墟 太冲

【络穴】鸠尾 长强 列缺 偏历 丰隆 公孙 通里 支正 飞扬 大钟 内关 外关 光明 蠡沟 首穴 会阴 长强 中府 商阳 承泣 隐白 极泉 少泽 睛明 涌泉 天池 关冲 瞳子髎 大敦 ↓ ↓ ↓ ↓ ↓ ↓ ↓ ↓ ↓ ↓ ↓ ↓ ↓ ↓ 末穴 承浆 龈交 少商迎香厉兑大包少冲听宫至阴俞府中冲丝竹空足窍阴期门 任脉→督脉 太阴→阳明→阳明→太阴→少阴→太阳→太阳→少阴→厥阴→少阳→少阳→厥阴

【郄穴】共十六个 孔最 温溜 梁丘 地机 阴郄 养老 金门 水泉 郄门 会宗 外丘 中都 阴跷脉(交信)阳跷(跗阳)阴维(筑宾)阳维(阳交)经脉之气深聚的部位,可缓急止痛

太阴:主湿 主水液的代谢 ┌————————————————————┐ 手——→头(阳) 厥阴:主风 主阴血的储存 丨手 ┌→阳明大肠—→——阳明胃经→┐足丨 ↑ ↓ 少阴:主热 主宰人体的元气 丨 └←太阴肺← ←脾←—┘ 丨 胸 腹←足

阳明:主燥 维持人体的干燥程度丨 丨

少阳:主火 主人体的气机舒展 └←少阳三焦←厥阴心包 肝←少阳胆←┘ 手↓

太阳:主寒 主人体腠理开闭营血运行 ↑头↓

┌←少阴心 ←肾←—┐ (阴)胸腹↓

└→太阳小肠—→——太阳膀胱→┘ ↑足 0.任督脉共同主治:神志、脏腑、妇科病

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部;水沟、素髎清神志、苏厥逆;百会治中风、晕厥;神道治心悸

任脉:具有回阳、固脱、强壮作用;气海脐下1.5寸,促垂体,升血压抗休克;关元脐下3寸,治精子缺乏症,直刺1寸左右。

1.手三阴:胸→下循→手 主治:胸部及局部病症

前】太阴肺经:主治肺、咽喉病;尺泽、鱼际治肺热咳血;孔最治急性咳血

中】厥阴心包:心、神志、胃病;曲泽治瘾疹;内关、曲泽、间使、大陵治疗胃痛;劳宫治口疮

后】少阴心经:心、神志病;阴郄、郄门(心包)治吐血、衄血;少海治瘰疬

2.手三阳:手→上循→头 主治:头面五官、热病及局部病症

前】阳明大肠经:前头、鼻、口齿病;合谷、肩髃治瘾疹;曲池治一切皮肤病

中】少阳三焦经:侧头、耳、胁肋病;后溪(小肠)、液门、阳池治疗疟疾

后】太阳小肠:后头、肩胛、神志病;少泽、前谷治产后乳少;腕骨、支正治消渴

3.足三阳:头→下降→足 主治:头面、神志、热病

阳明胃经: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病;上巨虚之大便脓血;内廷治赤痢;历兑治鼻衄

少阳胆:侧头、耳、肝胆、胁肋病;阳陵泉治一切筋病

太阳膀胱:后头、目、项、背腰、痔疮、脏腑病;委中治鼻衄;肝俞、承山治转筋;昆仑治小儿惊风

4.足三阴:足→上升→腹 主治:妇科、前阴病

太阴脾经:消化、脾不统血的血症;隐白治月经过时不止、崩漏、吐血、衄血、血尿、便血;太白治大便脓血;公孙治肠风下血,血海治月经过多

厥阴肝:头目、胸胁、肝胆、胃肠、妇科、前阴;太冲治痴呆、呕血;

少阴肾:肾、膀胱、前阴、咽喉、肺疾;太溪治咽喉肿痛、咯血、失眠;复溜、交信治盗汗

经络作用顺口溜:容易感冒拍肺经;人要无病肠干净;求生必须通胃经;疲劳透支找脾经;心烦心痛找心经;吸收不好小肠经;颈肩腰背膀胱经;精力不足找肾经;失眠多梦找心包;奇难杂症找三焦;废物积滞找胆经;情志抑郁找肝经。人生关键任督通,三焦百脉经络通,全身通!

1.太阴经:太渊配太白具有补益肺脾益气化湿的作用。

尺泽配阴陵泉合主逆气而泻。功效:升脾降肺。主治:降逆消肿胀、利湿

2.少阴经:主阴份的出入转枢,泄火清热。多用于热邪内闭、疮疔火毒,心络脑络的瘀阻。

通里配照海主治中风后的语言不利、脑萎缩

3.厥阴经:为阴份之里,养血调经,育阴安神多主风

内关配蠡沟(络穴)主治月经周期紊乱、更年期失调

4.太阳经:主宣发升阳,温阳解表

京骨和腕骨(原穴)主治阳气不足的肩背酸痛。后溪和申脉主治脊髓病变瘫痪。

5.阳明经:腐化水谷主传导

商阳和历兑可清泄阳明郁热,主治胃火牙痛。手三里和足三里可补益胃气,主治慢性消化不良,腹泻。 6.少阳经:主筋骨募原之间,有清泄疏泻的作用

支沟和阳陵泉可疏泄少阳,主治气滞便秘、胁胀。外关和临泣可清泄少阳

┏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络

正经━┃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筋脉,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联系的作用

┏系统━┃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 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有连缀 ┃ ┃ 肢体、关节,主司运动的作用

┃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与体表的皮肤分区

经脉┃ ┏督脉、任脉 ┓

┏系统┃奇经━┃冲脉、带脉 ┃有统率、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经┃ ┗系统━┃阳跷脉、阴跷脉┃

络┃ ┗阳维脉、阴维脉┛

系┃ ┏十五别络——从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大包穴)

统┃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系统┗孙络——最细小的络脉

肾水轮——瞳孔;肝风轮——黑睛;心血轮——两眦;脾肉轮——眼睑;肺气轮——白睛

舌象描述 舌苔 所主病症 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 淡红舌,薄白苔 薄白 风寒表证,病情清浅;亦见于常人

淡红舌,薄白滑苔 薄白而滑 外感寒湿;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淡红舌,白厚干苔 白厚而干 痰浊湿热内蕴

淡红舌,黄腻苔 黄腻 湿热证;痰湿内蕴;食积化热

淡红舌,积粉苔 白厚而积粉 感染瘟疫,或有内痈

淡红舌,薄黄苔 薄黄 热邪轻证,风热表证;风寒入里化热初期

淡红舌,黄白苔 黄白相兼 外感表邪,化热入里

淡红舌,白厚腻苔 白腻而厚 痰浊湿热内蕴

淡白舌,光莹舌体瘦 光莹而舌瘦 气血两虚

淡白舌,湿润舌体胖 湿润而舌胖 阳虚,水湿内停

淡白舌,白燥苔 白燥 脾气虚证,燥邪伤肺证

淡白舌,黄腻苔 黄腻 脾胃虚寒,复感湿邪

淡白舌,黄滑苔 黄滑 素体阳虚,感受湿邪

淡白舌,黄燥苔 黄燥 气血虚兼气分热甚

淡白舌,黑润苔 灰黑润滑 阴盛阳虚,痰湿久郁

红舌,白干苔 白而干燥 邪热入里伤津

红舌,白燥苔 白而燥裂如石 邪热炽盛、津液大伤

红舌,黄腻苔 黄腻 湿邪内蕴;痰热互结

红舌,黄燥苔 黄燥 热甚津伤

红舌,黄瓣苔 黄瓣 燥热内结肠胃

红舌,焦黄苔 焦黄 热盛伤津,燥结腑实证

红舌,黑干苔 黑而干燥 热极伤阴,阴虚火旺

红舌,焦黑苔 焦黑干燥 热极津枯

红舌,霉酱苔 黄黑如霉酱 湿浊宿食,积久化热;燥湿夹瘀

鲜红舌,少苔,无苔 少苔、无苔、裂纹 阴虚内热

绛舌,黄燥苔 黄燥 热如营分

绛舌,白粉苔 状如白粉 瘟疫邪陷营分

绛舌,少苔或无苔 少苔、无苔 阴虚火旺

紫舌,黄干苔 黄干少津 邪热壅盛;邪入营血;气血壅滞

紫舌肿胀,白腻苔 白腻 酒毒内蕴

全舌青紫,白润苔 白润 全身性血瘀;阳衰寒盛

浮类脉 浮 轻取即得,重取稍减而不空 表证

洪 脉幅宽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 邪热亢盛

濡 浮而细软,不任重按 主虚又主湿

散 浮散无根,稍按则无 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

芤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伤阴,失精

革 弦急中空,如按鼓皮 亡血,失精,小产,崩漏

沉脉类 沉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

伏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 邪闭,厥证,痛极

牢 沉按实大弦长,坚牢不移 阴寒内实,疝气,癥瘕

迟脉类 迟 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 寒证,亦见里实热证

缓 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湿证,脾胃虚弱

涩 往来艰难,如轻刀刮竹 气滞血瘀,精伤血少,痰食内停

结 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 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

代 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脏气衰微,跌仆损伤,惊恐,痛症,也主风证

数脉类 数 一息五至以上,来去较快 热证,亦主虚证,久病阴虚之虚热内生

促 脉来急数,时见一止,止无定数 阳盛实热,气滞血瘀,气血虚衰

疾 一息七止以上,脉来急疾 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动 脉短如豆,滑数有力 主惊,主痛

虚脉类 虚 举之无力,按之虚空 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微 极细极软,似有似无,至数不明 阴阳气血诸虚,阳虚危候

细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

弱 柔细而沉 气血不足

短 首尾俱短,不及本位 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实脉类 实 举按均有力,来盛去亦盛 实证

滑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主痰饮,食滞,实热(妊娠,不为病脉)

紧 脉来绷急,如转绳索 主寒,主痛,主宿食

长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阳气有余,热证

弦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

╭饮溢肌肤——溢饮 ╭心——心悸、失眠、神昏、癫狂

四饮丨饮在胸胁——悬饮 丨肺——胸闷、咳嗽、气喘、痰多

(清稀)丨饮在胸膈——支饮 停滞脏腑丨胃——脘痞、呕恶

╰饮在肠间——痰饮 组织经脉丨胆——失眠多梦、惊悸、目眩

╭——无形之痰————中,无形丨头——眩晕、头重、耳鸣

丨 可见,无丨咽喉——喉中异物感(梅核气)

痰丨 处不到 丨胸胁——胀满疼痛

(稠浊)丨 丨四肢——麻木疼痛

丨 ╰瘰疬、痰核、阴疽、瘫痪——经脉筋骨

╰——有形之痰————为可咯出或呕出体外的有形可见的痰涎

口张:即口开而不闭,属虚证;

口噤:即口闭难开,牙关紧急,属实证;

口嘬:即上下口唇紧缩,多为正邪交争所致;

口㖞:即口角向一侧歪斜,多为风痰阻络;

口振:即口战栗鼓颌,口唇振摇,为阳衰寒盛或正邪剧争;

口动:即口唇频繁开合,不能自禁或口角挚动不止,多属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 七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六淫——————性质————————致病特征—————————————————

风 风为阳邪, 风性轻扬,升散,向 1..易袭阳位,常侵犯头面、肺脏、肌表等部位,如头项强痛、鼻塞 邪 轻扬开泄 上向外 咽痒、咳嗽、面肌麻痹等;2.导致腠理开泄,如汗出、恶风等 善行数变 行无定处,善行走窜 1.病变部位不定,如荨麻疹,行痹

,变化迅速 2.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

主动 风胜则动,动摇不定 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抽搐等

为百病之长 易与他邪相合,为外 易合他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

邪致病先导

寒 寒为阴邪, 阴胜则阳病 寒象明显,如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脘腹冷痛等

邪 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胜则痛,主痛 气血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寒性收引 收敛挛急 1.肌腠闭塞,汗孔收缩,如恶寒、发热、无汗等

2.筋脉经络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筋脉拘挛作痛

暑 暑为阳邪 阳热亢盛 阳热症状明显,如高热、目红、面赤、心烦、脉洪大等

邪 暑性炎热

暑性升散 耗气伤津 1.伤津:如汗出、口渴喜饮、尿少短赤

2.耗气:如气短、乏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暑多夹湿 湿与热合 暑热致病,常见胸闷脘痞、四肢倦怠、便溏不爽等湿阻症状 湿 湿为阴邪 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1.气机阻滞,如身困、胸闷、脘痞等

邪 2.阳气损伤,尤以损伤脾阳为著,如泄泻、水肿等

湿性重浊 沉重重着,秽浊垢腻 1.症状有沉重的特点,如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关节重着等

2.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如面垢.眵多.尿浊.下利黏滞.带下等 湿性黏滞 黏腻停滞 1.症状具黏滞性特点,如大便不爽.小便涩滞.分泌物黏滞.舌苔腻等

2..病程具缠绵性特点,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缠绵难愈 湿性趋下 湿类于水,水性趋下 易伤及人体下部,如下肢水肿、淋浊.泻痢、妇女带下.男子水疝等 燥 燥性干涩 损伤津液,失于濡润 干燥症状明显,如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毛发干枯、 邪 易伤津液 大便干结、舌苔干等

燥易伤肺 损伤肺阴,失于清肃 常见肺脏病症,如干咳、痰少,或痰黏难咳,痰中带血等

火 火为阳邪 阳胜则热 1.表现一派阳热征象,如高热.恶热.肌肤灼热.面目红赤.脉洪数等 邪 其性炎上 火具燔灼、躁动、升 2.头面部火热症状突出,如口舌生疮糜烂.牙龈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等 腾、上炎之性 3.易扰心神,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

伤津耗气 阳胜则阴病 1.伤津:如汗出、口渴、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 气随津耗 2.耗气:如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

生风动血 热极生风 1.生风:如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 迫血妄行 2.动血:出现各种出血症状

火邪夹毒 血热肉腐 1.易致痈疽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火性燥动 易扰心神 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

【1-6个月体重(kg)=3+0.7X月龄,7-12个月=7+0.5X(月龄—6),1岁以上=8+2X年龄】新生儿体重约为3kg。出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约0.7k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约0.5kg。1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约2kg。

【1-6个月身长(cm)=50+2.5X月龄,7—12个月=65+1.5X(月龄—6),2周岁以上=85+7X(年龄—2)】新生儿身长约为50cm。1周岁内以逐月减慢的速度共增约25cm,一般前6个月每月增约2.5cm,后6个月每月增约1.5cm。第2年全年增长约10cm。2周岁后至青春期前,每年增长约7cm。

前囟在生后12-18个月内闭合。后囟约25%儿童在初生时已闭合,其余也应在生后2-4个月内闭合。

新生儿头围约为34cm,出生后6个月增长约9cm,7-12月增长约2cm,1周岁时45cm,第2年增长约2cm,5岁时增长至50Cm,15岁时接近成人,为54-58cm。

【乳牙数=月龄—4(或6)】新生儿一般无牙。通常出生后5—10个月开始出乳牙。出牙顺序是先下颌后上颌,自前向后依次萌出,唯尖牙例外。乳牙20个约于2-2。5岁出齐。出牙时间推迟或出牙顺序混乱,常见于佝偻病、呆小病、营养不良等。6岁后开始乳牙脱落,换出恒牙,直至12岁左右长出第二磨牙。

【小儿望诊】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面呈青色(主痛、惊风、寒凝、血瘀)【青色】经脉瘀滞,气血运行不畅。主寒证、疼痛、瘀血、惊风、肝病 面色青白,哭闹不安,主腹痛 面色淡青,多为虚寒证

面唇青紫,呼吸急促,为肺气闭塞 气血瘀阻之重证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心胸憋闷疼痛者,多属心阳 面青而晦暗,神昏抽搐,多见于惊风、或癫痫发作 虚衰兼心血瘀阻的胸痹

小儿高热,若见眉间、鼻柱、唇周色青者, 若心悸、胸痛反复发作,突发剧烈胸痛,面色青灰, 多属惊风或惊风先兆 口唇青紫,冷汗不止,肢凉脉微,属心阳暴脱

面呈红色(多主热证) 【赤色】多因热盛而脉络扩张,面部气血充盈或虚阳浮越所致。主热证、戴阳证 面红目赤,咽痛红肿,为外感风热 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火热炽盛的实热证 满面通红,身热气促,口渴尿黄,为里热炽盛 两颧潮红者,多属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面红隐现青色,双目斜视,多为热极生风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颧红如妆,游移不定者,为戴 午后颧红,潮热盗汗,阴虚内热 阳证,多因久病脏腑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浮越 两颧艳红,肢厥汗冷,为病情严重之虚阳浮越

面呈黄色(主脾虚、湿证、疳积)【黄色】多为脾虚不运,气血不足,面部失荣,或湿邪内蕴所致。主脾虚、湿证 萎黄,形瘦纳呆,脾胃气虚 面色淡黄而晦暗不泽者,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 面黄肌瘦,腹部膨隆,脾胃功能失调、多见于疳积 运化无力,气血不足

面黄无华兼白斑,磨牙腹痛,多为肠寄生虫 面色淡黄而兼虚浮者为黄胖,属脾气虚衰,湿邪内盛 面目俱黄,黄而鲜明为湿热内蕴之阳黄; 面目一身俱黄者,称为黄疸,阳黄其黄色鲜明如橘皮, 黄而晦暗为寒湿阻滞之阴黄 湿热熏蒸,阴黄其面黄晦暗如烟熏,寒湿郁滞

面呈白色(主寒证、虚证) 【白色】多由气虚血少,或阳气虚弱,无力行血上冲于面所致。 主虚证(气虚、血虚、阳虚、寒证、失血)

面白无汗兼有表证,为风寒外束 面色淡白无华,伴唇舌色淡者,多属气血不足; 面白无华,唇爪淡白,主血虚 面色晄白(面白而虚浮)者,为阳虚或阳虚水泛 面色皓白而浮肿,主阳虚水泛 面色苍白(白中带青)者,多属阳气暴脱之亡阳证,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淋漓,多为阳气暴脱 或阴寒凝滞、血行不畅之实寒证,或大失血之人

面呈黑色(主寒证、肾虚、中邪毒) 【黑色】多因肾阳虚衰,血失温养,脉络拘急,血行不畅,或肾 精亏虚,面部失荣所致。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

面黑如烟熏,主中邪毒 面黑暗淡者,多属肾阳虚,水寒不化,血失温养所致; 面色青黑,四肢厥冷,阴寒内盛 面黑干焦者,多属肾阴虚,阴虚火旺,机体失养所致 面色黑而晦暗,肾气虚衰 眼眶周围色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两颊黯黑,多为肾虚水浊之气上泛 面色黧黑(黑而晦暗),肌肤甲错者,多为瘀血久停所致 三关测轻重,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紫热 红伤寒,青惊 白是疳】

指纹偏红,属外感表证、寒证;指纹紫红,属里热证;指纹紫黑,为血络瘀闭,病属危重;

指纹色青,主痛、惊风;指纹淡白,属脾虚、疳积。

哮喘:中府配天突、膻中、尺泽;孔最、鱼际电针平喘;鱼际缓解支气管痉挛;大杼、膻中、中府、丰隆 哮喘急性发作:鱼际、天突、大椎、肺俞;

喉头痉挛:少商、天突、合谷;

咳喘、胸痛:中府、肺俞、尺泽;

咳嗽气喘:孔最、肺俞、风门;肩中俞、膻中、肺俞

肺热咳血:尺泽、鱼际、孔最;

热病无汗:风池、关冲、商阳

热病:少冲、曲池、大椎、关冲;

热病、疟疾:间使、大椎、后溪、大杼、液门;

外感热病:鱼际、肺俞、大椎、风池、合谷;

高热惊厥:重症肺炎,较快退热少商点刺放血;

无汗、多汗:内关、复溜;

鼻衄:孔最、上星、风池、合谷、迎香、内庭;

鼻炎:迎香、上星、印堂、合谷

戒烟:孔最;

口疮:劳宫、内庭、太冲;

阴虚咽喉干痛、失音:列缺、太溪;

失音:肺俞、肾俞、间使、神门、合谷;少商、内关;

声音嘶哑:列缺、照海;

舌强肿痛:中冲、水沟、廉泉;

舌强不语、癔病失语:通里、廉泉、涌泉;

急性咽喉肿痛:尺泽、少商、鱼际、商阳、合谷;少泽、关冲、内庭

急性咽炎:鱼际、

瘰疬:少海、天井、曲池透臂臑、臑会、翳风;

痄腮:合谷、风池、翳风;角孙穴灯火灸

腮腺炎:患侧翳风强刺激;颊车、翳风、合谷

化脓性中耳炎:翳风悬艾;

耳鸣、耳聋:阳溪、翳风、听宫、后溪、中渚、会宗、外关、耳门;

暴发耳聋:合谷、听宫、翳风;

牙痛:合谷、颊车、下关、内庭;

牙龈肿痛:听宫、颊车、合谷、翳风、外关

呃逆:内关、天突;压翳风;睛明;攒竹、膈俞

急性吐泻:尺泽、委中;

呕吐:曲泽、内关、中脘、间使、足三里;

腹痛、腹泻:手三里、足三里;

胃痛:梁丘、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

胃病:中脘、间使、胃俞、足三里;

胃下垂:气海、关元、天枢、足三里、中脘

溃疡病急性穿孔:足三里、中脘、梁门、天枢

泄泻:曲池、足三里、天枢;

痢疾:曲池、内关、天枢、上巨虚、下巨虚、中脘;

手指痉挛:后溪透刺合谷;

腕下垂:神门、列缺、大陵;

腕关节痛:阳溪、阳池、阳谷;

肘臂挛痛屈伸不利:尺泽、合谷;

肘关节疼痛:少海、曲池、肘髎、手三里;

肩臂痛、上肢不遂:极泉、肩髃、曲池、外关、合谷;

肩周炎:患侧中渚,条口透承山

手足抽搦:尺泽;

急性腰扭伤:水沟、后溪、养老、命门

踝关节扭伤:对侧外关;

落枕:后溪、养老、风池、合谷、天柱、悬钟

头痛:列缺、风池、大椎、曲池、合谷;头维、五处、上星、后溪;申脉、金门

失眠、多梦:心俞、神门、三阴交、内关、足三里、足窍阴;

心悸、心痛:极泉、神门、内关;心俞、内关、少冲、大陵、曲泽;

心悸、怔忡、心痛:通里、内关、心俞、神门、巨阙;

心悸、心绞痛:郄门、神门、心俞、内关、厥阴俞;

冠心病:神门、曲泽、间使、内关、合谷;

心动过速:左侧极泉弹拨60次/分,5-10分钟可缓;少府、通里、厥阴俞;

急性咳血:孔最、肺俞、膈俞;

咳血:郄门、尺泽、肺俞;

呕血:郄门、中脘、膈俞;

便血:承山、复溜、太冲、太白;

糖尿病:列缺、气冲、太白;曲池、三阴交、阳陵泉;膈俞、肾俞、足三里、脾俞;

口眼斜:合谷、地仓、颊车;

面瘫、三叉神经痛:迎香、阳白、四白、地仓、翳风、颊车、下关、合谷、巨髎穴、鱼腰、颧髎 面肿:迎香、水沟、合谷;

面部痉挛:后溪

中风:水沟、内关、三阴交、太冲;

中风昏迷、中暑;少商、水沟、太冲、合谷;劳宫、水沟、涌泉、丰隆、中冲、关冲;历兑 中风昏迷:少冲、十宣、水沟、百会;

小儿惊风:中冲、少商、商阳、合谷、中冲、关冲;

癫证:少海、神门、心俞;间使、水沟、后溪;百会、水沟、太冲、劳宫;

癫痫:通里、神门、阴郄、百会、大陵、大椎、丰隆;阳谷、涌泉、支正、会宗、五处、太冲; 精神病:冲阳、百会、大陵、合谷、神门、后溪、心俞;

痉挛性结肠炎:少海、外陵;、

慢性肠炎: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关元、行间、外陵、

胁肋痛:支沟、外关、阳陵泉、期门

胆绞痛:右侧天宗、天容

胆石症:肝俞、胆俞、腕骨、阳陵泉、足临泣、行间;

胆道蛔虫症:迎香透刺四白,半小时可缓;胆俞、阳陵泉、内关;中脘、四缝、阳陵泉 黄疸:胆俞、肝俞、脾俞、阳陵泉、阴陵泉、内庭、太冲;

镇痛:合谷;

镇子宫神经痛:关元、中级

镇痛甲状腺手术:扶突、足三里、太冲

眼科镇痛:中渚、列缺、

胸部手术镇痛:三阳络透郄门

高血压:内关、曲池、足三里、人迎、风池

低血压:内关、素髎;百会、人中、人迎、关冲、膈俞、脾俞、肝俞

肠麻痹:天枢、气海、大肠俞、支沟、足三里;

胰腺炎:内关;

阑尾炎:曲池、阑尾;合谷、上巨虚、关元、天枢

肾炎:水道、肾俞、膀胱俞、三阴交

尿潴留、膀胱炎:水道、关元、中极、三阴交、阴陵泉、次髎、委阳

腹水:水道、水分、足三里、三阴交、脾俞

遗尿:关元透中极、百会

遗精:气海、三阴交;中极、肾俞、命门、横骨、气穴

前列腺炎:秩边

水肿:丰隆、足三里、关门、脾俞

疝气:气冲、曲泉、太冲、阴市、伏兔、水道

痔疮:次髎、长强、会阳、承山、二白;

血小板减少:内关、合谷、足三里;

脚气:足三里、三阴交、悬钟、上巨虚、伏兔

荨麻疹:风池、大椎、曲池、合谷;风门;风市

隐疹:曲泽、曲池、合谷、肩髃

斑秃:曲池、足三里

腱鞘炎:阳溪、列缺;

青光眼:承泣、睛明、风池、曲池、太冲;

乳痈、乳房胀痛:天宗、膻中、鹰窗、乳根、合谷、少泽;足三里、地五会;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滞产:合谷、三阴交;

经闭:气海、血海、中极、石门;

痛经:气海、关元、中级、三阴交;

胎位不正:至阴

产后乳少:少泽、膻中、乳根、合谷

回乳:光明、足临泣;

原发性不孕:中极、三阴交、大赫

阴道炎:次髎、中封、中极、大赫、血海、三阴交

习惯性便秘:支沟、足三里、天枢、照海、丰隆

少商:清心泻火,+劳宫治心火亢盛所致诸症(心烦、口臭、舌疮、衄血、尿赤、尿血、阴痒、掌心热) 少冲:清心、开窍、醒神。

内关:调心率,降压,

后溪:头项强痛、肩背痛、目赤肿痛、落枕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素问·骨空论》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难经·二十八难》

《灵枢·经脉》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

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相关内容

  • 卫生院中医工作总结
    XXX中心卫生院 2010年度中医药工作总结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抓好中医工作的宏观管理,健全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分院.村卫生室二级卫生网络功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初级卫生保健中的作用,满足广 ...
  • 中医全科医师培养模式与发展探讨
    摘 要 我国全科医学发展较晚,目前培养的全科医师数量远远不足,中医全科医师更是严重缺乏,不能满足临床医疗服务的需要.如何开展中医全科医师培训,加强中医全科医师队伍建设,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是中医全科医学当前亟待解决 ...
  • 500中医药代表发表"广州宣言"
    500中医药代表发表"广州宣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3日01:20 金羊网-新快报 500中医药代表发表"广州宣言" "中医是伪科学" ...
  • 重点专科中医护理专科申报表
    甘肃省中医药重点专科(中医护理)建设项目 申 报 书 申请项目名称: 风湿骨病中医护理 申请项目类别: 中医护理学 申请单位名称: XXXXXXXXXXXXXX (盖章) 单位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 单位通讯地址: 单位邮政编码: 电话: ...
  • 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新进展
    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新进展 高密市中医院 赵艳 电话[1**********] 邮箱:www.zhaoyan632194180@163.com 摘要:充分运用中医适宜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中医特色突出的优势科室.推广应用中医适宜 技术" ...
  • 20**年重点专科中医妇科工作总结
    2012年重点专科中医妇科工作总结 2012年我院继续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基层中医民族医与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桂卫中[2010]37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基层中医民族医重点专科中医妇科建设与管理目标及中医妇科项目建设三年实 ...
  • 现代中医药的发展
    当今,中医药现代化热潮正旺,作为中医药学人,有亢奋有喜悦.但是,什么是中药,什么是中药现代化,中药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中医理论能否及如何指导中药的研究与应用--这些问题都属于学术概念问题,但不仅仅是学术概念问题,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学 ...
  • 浅谈中药知识产权保护
    浅谈中药知识产权保护 柳永青(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中药应用开发系 110163) 摘要:随着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人们逐步认识到保护中药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现分析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加强中药知识 ...
  • 全国医学各具体学科最好的大学
    全国医学最好的大学: 基础医学: 复旦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口腔医学: 北京大学 四川大学 中医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复旦大学 药学: 北京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中国药科大学 第二军医 ...
  •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1.哲学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尤为如此.中医学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直接地大量地引用气.阴阳.五行.形神.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