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简史 - 范文中心

中国教育简史

03/21

浅谈中国教育史的发展

内容摘要:中国教育史,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有虞时代舜所设庠,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汉代以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但在其发展的的历史长河中,它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先进,有其落后。但从整体来看是在曲折中前进,本文主要从三大方面阐述: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历程,曲折中前进,及其带给我们的反思及中国教育现状带来的反思。

关键词:中国 教育史 发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教育发展的起点,可追溯至远古的原始社会。可以说,随着早期人类的产生,教育活动就在中华大地上萌芽了。

一 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历程

上古:舜时,设庠为教,分下庠,上庠,七岁入下庠,庶老为师,十五岁入上庠,国老为师。

先秦到汉初:先秦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春秋时期,孔子办学,开启了私学教育。

夏商时期的教育萌芽:相传在夏朝,国家就设立了以“序”为形式的官方学校,到了商代中华文明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积累,并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始出现新的学校形式“瞽宗”。从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发现当时的学校还被称为:大学、右学等,教育的对象主要面及贵族子弟,学习内容以文武、礼仪、乐舞等为主,在天文、历法方面也多有涉及。而老师则由巫师、乐师或者政府官员充当。

西周: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而此时的教育依然一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出土于西周初期的《大盂鼎》记载,“女妹辰又大服,余隹即朕小学,女勿克余乃辟一人”,意思是大孟年纪很轻时父亲就死了,他继承了父亲的官职。康王就对他说:“你年纪这么轻就做官,我要你进我的小学。”。 在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以中国古代的太学为例,它不仅为历代封建王朝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并且对其他国家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在唐朝,中国曾以高度发达的文化吸引了朝鲜、日本等国的大批学生前来中国留学。中国古代书院也具有很大的特色,它注重学生的自学和

讨论,有成套的规章制度,有多种多样的分科和独特的学风。它不仅培养了一批有用的人才,而且对当时的学术、学派的发展和形成,甚至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风尚都发生过重要影响。

在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更是名师辈出。从古代的孔丘墨翟孟轲荀况、王充、韩愈朱熹,到近代和现代的蔡元培、杨贤江、徐特立、陶行知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古代,不仅有《论语》《孟子》荀子等蕴藏着丰富教育资料的典籍,而且还有像学记这样精深的教育专著古代教育家们还概括了“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温故知新”,“言行一致”,“改过迁善”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这些都是中国教育思想遗产中的瑰宝。

到了近现代,中国曾积极向外国学习,在教育制度上学过日本、德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向苏联学习过。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曾引进西方的政治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技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在向外国学习的过程中,走过了一些曲折的道路,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最大的教训是在吸取时没有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加以分析、鉴别,忽视了中国的特点。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教育史研究来说都是一笔财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创立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经验是丰富的,在教育方针学制、课程和教育方法上都有很多创造,需要认真地研究和总结。

二 中国教育史在在迂回曲折中前进

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也是为当时社会服务的。无论从原始社会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初期已经初步建立起的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还是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兴起与衰落,以及近代和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无不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并与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经济等活动结合在一起,并为当时的社会服务。尽管期间的教育政策不断发展、变化,但总是在继承基础上改革,在改革中不断补充完善。

继承中发展,改革上完善

对于中国教育史,我认为它始终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否则就会被其它的新事物取而代之。例如:汉代建立察举制来选拨人才,但由于察举的选举权在主管官员手里,主管随意性强,就产生了许多弊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便被九品

中正制取代;到魏末晋初后,中正官又逐渐被士族垄断,九品中正制终于被隋朝的科举制度替代。科举制度发展1300多年后,时代的列车到了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又由于积弊太深而完全废除终止,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在以上文教政策的变迁之中,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当初统治者制定这一政策时都对当时的社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是在这一政策的实施中被某些阶层某些权势垄断,新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便在继承先前文教政策利于社会统治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实施新的文教政策。教育的发展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离开传统的教育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教育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这27年的时间,在实现由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转变,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历程中,成就卓著,失误严重,经验丰富,教训深刻。为以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积累了宝贵财富”。二是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确立以邓小平为首的新领导集体,开始了创建有中国特色德尔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从拨乱反正,到恢复高考制度,建立学位制度提高教师地位,走向了探索和深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中国的教育在一届届新一代领导人的领导下,一步步走向教育的春天,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完善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三中国教育史带给我们的反思

在回顾近百年教育史研究挫折与成就的同时,我们该如何适应教育科学改革实践的需要,努力促进21世纪我国教育史学科健康良性发展呢?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教育史学科必须打破史学、教育学的界限,从教育学中走出,进入历史学,在教育学、历史学之间寻找跨越的桥梁,确立全面的教育史观以促进教育史学的理论更新。而且我认为要做好以上,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其一,要深入研究教育史,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基本原理及教育哲学素养。新的教育理论不但会使我们对教育史有新认识,找出研究新视角,发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而且还会使研究者具有其他历史学者无法具备的专业理论素养。具有良好的教育理论是教育史研究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教育史研究不同于其他历史学科的一个显明特

其二,要深入研究教育史,还应该打好史学基础,借鉴史学研究成果,使教育史学体系科学化,从而提高教育史研究的理论水平。

(二)从中国教育史的整体发展历程来看,我认为今后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应从以下几大方面进行研究:

①加强断代史的研究,如先秦教育史的研究、宋教育史的研究等。②对著名教育家思想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如孔丘教育思想研究、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等。③加强专题教育史的研究,如师范教育史高等教育史少数民族教育史地方教育史的研究等等。

1989年3月4日,邓小平同当时的中央负责人谈话,指出中国不允许乱。同时指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得不够。”弹指一挥间,16年过去了,让我们看看中国的教育现状吧! 反思之一:溺爱,中国家庭灭杀孩子的头号刽子手

每当我们踏过校门口,会发现中小学校门口每到中午、下午放学时间,都在上沿着当年八路军进城时的热烈相迎的盛大场面。无论是寒风肆虐的冬天,还是酷暑难当的夏天,这一出出戏是常演不衰的。我们称之为“陪行”。

我想说:不要再以“爱”的名义来束缚孩子了;不要再让孩子背负一个原本不属于他们心灵的重担了;不要再等到悲剧发生是咋哭声中呼喊你们的爱子爱女了……

反思之二:中国“格式化”的教育

看着中国学生在世界各项竞赛中获得金奖的确值得我们欣慰,但我们的学生从没有获得诺贝尔大奖也是不争的事实。难道中国学生却是缺少创造力,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一些问题呢?

走进中国的教学课堂不难发现,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格式化”的过程。所有的人都在全力以赴的记忆那些僵死的、芜杂的公式,使用同样的方式说话,用同一个模式去思考问题,做同样玩文字或者数字的游戏题目。于是“生产”出了大量思维僵化、创造力枯竭的学生。看看试卷上一样的答案,看看画纸上一样的图案,这难道不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国家自然科学奖曾4年出现一等奖空缺的现象,不又说明了我国教育的僵化吗?

教育不单单是靠老师传授知识,还要靠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身教育的相互配合。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是的,真教育应是在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教育,是自身对自身的理解;是老师对学生的理解;是家长对孩子的理解;是人类对社会的理解。人格只能用人格来铸造,情感只能以情感去点燃,只有拥有一片奉献之心、一片理解之心、一片平等之心、一片责任之心,才能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掩卷沉思,倍感今天社会主义教育形式的来之不易,倍感在经历3000多年变迁发展后中国教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呈现的勃勃生机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深刻感觉到了时代赋予我们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肩上的重任,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努力为建设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奋斗,为“科教兴国”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李宗棣: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中国文化出路探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2]崔运武:舒新城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3]蔡振生: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3).

[4]孙培青:沈灌群传略[A].沈灌群教育论稿[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朱英:在开拓创新中发展,近20年来中国近代史新领域、新课题研究述评

[J].史学月刊。1998,(6).

[6]杜成宪: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试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7,(7).

[7]田正平: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召开第六届年会[J].教育史研究,1998,(4).

[8]马立武:20世纪的中国教育与教育史学[J].教育评论。1999,(4).

[9]刘海峰:在教育与历史之间——高等教育史研究四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1,(3).

[10]施克堂: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考证问题[J].教育史研究,1999,(3).

[11]周愚文:百年来教育史在我国师资培训课程中地位的演变[A].林玉体。跨世纪的教育演变[C].台北:文景出版社,1998.

[12]李大钊:史观[A].李大钊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13]王剑:美国中国近代史观的展现及其他—关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的思考

[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3).

[14][英]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15]廖其发:论21世纪我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方向和任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3).

[16]张传燧:教育历史的反思与重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3).


相关内容

  • 论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音 乐 鉴 赏 论 文 学院:资环学院 班级:采矿114班 姓名:张郁山 学号:20110130 论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面对21世纪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能够促进 ...
  • 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
    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 2012-6期末考试 (75.00分) 选择题(60分) 1.<天体运行论>的作者是? (3.00分) * A.哥白尼 * B.布鲁诺 * C.伽利略 ...
  • 化学发展简史
    化 学 发 展 简 史 中国化学发展史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关于化学的进展,我国古代在化学的发展过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 献,体现在冶金.造纸.陶瓷和中草药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中国化学发展迅速,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上有相当影响 ...
  • 中国美术简史测试题2
    试卷代号:084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2003-2004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中国美术简史试题 2004年1月 一.名词解释(20分) 1.<人物龙凤帛画> 2."吴带当风" 3. 黄筌 4.扬州画派 二.判断题 ...
  • 中外美术简史论文
    中国各时期绘画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的绘画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本来简略明晰的绘画变得繁复起来.作为绘画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画家这一身份逐渐地进入了历史书籍的撰写之中,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具体表现为:人物画有了新 ...
  • 尔雅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考试题目和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的发现使得20实际后半叶人类可以再分子水平上对生命进行干预.1.0 分 A. DNA结构和功能 B. 酵母菌人工染色体 C. 核糖核酸 D. 锌指蛋白 我的答案:A 2中国古代所有思想文化 ...
  • 考试科目-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部
    考试科目 211 翻译硕士英语 考试范围 211 张汉熙, <高级英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修订本 333<教育学原理>,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中国教育史>, ...
  • [人类简史]有感
    读<人类简史>有感 这几天读<人类简史>,很震撼.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很客观鸟瞰智人发展史,也对以后人类的发展作出一些假设,发人深省. 第一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客观的对智人的发展进行解说,智人是一步步从偶然走向现在的必 ...
  • 历史系必读书目
    [教 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 ...
  • 一个人的生命简史
    堑 一 蔓 个人的生命简史 赵婧 王清学 何静 ( 燕山大学 , 河北 秦皇 岛 0 60 ) 60 4 摘 要: 当代作 家碣 石的散文 可以说是 作者 自我演绎的直观 与奥义的 生命 简史, 但是有 关他 的散 文确鲜 有评论.本 文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