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的说课稿 - 范文中心

绿的说课稿

12/28

《绿》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朱自清的《绿》。(板书,题目加作者。)本课是编排在苏教

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

标),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九年级开始,苏教版的教

材编写突出了读书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教科书的内容和编排以“学会读书”为统领,注重从

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中培养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如借助散文学习“吟哦讽诵”等。

可见,九年级语文重在强化阅读习惯,学会读书,提高欣赏与评价能力。《绿》所在的第六单

元是自由读写单元,提示为“学会读书”之“读书动笔”,所谓的“读书动笔”,就是在书本

的字里行间进行圈点,在文旁、文后或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评论。可见,本单

元对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圈点和评论文章、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绿》

这篇课文中,编者已经运用相关的符号对文本进行了圈点、勾画、旁注、评论,引导学生学

会使用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对指导本单元其他课文以及往后的学

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绿》作为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与本册第一单元四篇散文的

学习密切相关。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朱自清第二次游玩仙岩,惊诧于梅雨潭的绿,透露出作

者对自然的爱,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积极向上的激情。作者通过烘托、对比、人称变化以

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由远及 近、由低到高再到低、先略后详地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梅雨潭的绿的奇异、醉人。行文的

魅力不仅仅在于其优美生动的语言,而且在于它字里行间所洋溢的那一种浓郁的诗味。真挚

充沛的情感,大胆丰富的想象,生动传神的语言,正是《绿》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结合本单元的单元要求以及学生的阅读水平,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圈点

批注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本课生动精彩、富有诗意的描写,本课的教学

难点是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我将通过一

课时教授本课。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散文,对散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过

去的学习主要是以理解内容、感悟思想以及分析艺术技巧为主,尚未上升到具体的阅读方法

的层面上,一些较难的艺术技巧也很少涉及;但是,作为即将升学的初三学生,他们的学习、

理解、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加之前面五个单元“学会读书”的积累,是本课学习的有利条件。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结合九年级学

生的认知结构、学习能力,并且考虑到教学目标应具有科学性、具体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检

验性,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学习文章描写景 物的方法。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体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学会欣赏绿色之美、自然之美。 这也符合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学生能从课文中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学到相应知识

与方法并运用到平时生活的阅读中去。

四、说教法、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教学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

2.默读法:有利于学生正确深入理解全文,培养自觉的阅读习惯和态度。

3.圈点批注法:让学生读懂文章,养成边读书边动脑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批判能力、创造能力。

4.朗读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小组讨论法:打破了课堂单向传递的束缚,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

性和创造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培养其发散性思维。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2-3分钟):使用幻灯片播放梅雨潭、什刹海拂地、虎跑寺“绿壁”、西湖

以及秦淮河,同时播放第三段“我曾见过??我怎么比拟得出呢”的配乐朗读。幻灯片播放的

图片以及背景朗诵, 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就提问学生看完图片、听完朗

诵之后,对梅雨潭的绿有怎么样的感觉?明确:引导学生与别的绿进行对比。

(二)疏通生字词(1-2分钟):踞(jù) 薄(bó)阴 绺 (liǔ) 棱(léng)角 倏(shū) 尘滓(zǐ) 皱缬(xié) 什刹(shí chà) 明眸

(móu)善睐(lài) 挹(yì) 掬(jū)

(三)初读课文(5-7分钟):在导入环节对梅雨潭的绿有个直观印象的基础上,要求学

生默读课文。根据课标:“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扩大阅读范围。”同时要求在默读的时候对照编者圈点、勾画、旁注、评论的相关符号,圈点

勾画出自己觉得重要的、难理解的、有感悟的字词或语句。此时投影上放出圈点、批注的符

号。圈点、批注不是在文章中任意涂写,而是要求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同时要简单、明

了,表示的意义也要固定。尤其给文章作批注时要在认真思考、揣摩体味后才能进行。考虑

到学生初次接触圈点、批注时的一些符号,所以初读课文这一环节的时间相对延长了一些。

此外,在学生默读的时候,老师下去走动,对学生在圈点、批注过程中出现的困惑、错误及

时指正,如果相同的错误出现的比较多,那么在这一环节结束之后,立即向同学们讲明。叶

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可

见,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尤其重要的。因此,圈点批注法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同时又是本文的

教学重点,必须引起学生的重视。

(四)精读课文(20-24分钟):根据课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

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生经过了初读课文这一

环节,对课文有了整体认知。教师在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鉴赏。第一、

第二段略讲,第三段详讲,第四段由第三段带过。 略讲部分:

1.文章先写梅雨瀑、梅雨亭,直到第三段才写到梅雨潭的绿,这样不会使文章显得拖沓

吗?如果不是,有什么作用?(2分钟) 明确:交代周围环境;衬托铺垫。(讲的同时板书亭;瀑;梅雨潭;由略到详。)

2.作者是如何从方位的变化写梅雨瀑、梅雨亭的?用圈点批注法找出相应词语。(2分钟) 明确:梅雨亭:近看;梅雨瀑,远望。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从上面冲下,远望去。(讲

的同时板书坐观、远望、远近。) 详讲部分:

根据课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将朗读与分析结合起来。

3.学生齐读:“梅雨潭闪闪的??秦淮河的也太暗了。”(1-2分钟)提问:结合之前自己的

圈点批注,想想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写出了绿的哪些特点?(5分钟)(这个

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引导学生。) 明确:比喻,绿的光洁、润泽。拟人,绿的可爱。对比,绿的明篇二:《西湖的绿》说课

稿

《西湖的绿》说课稿

说教材:《西湖的绿》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与以

前学生接触到的写景课文和游记课文不同的是,在现代著名女作家宗璞的笔下,西湖就像是

一幅流动着灵韵的山水画,又如一曲赞歌,给人以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迪。这是因为,作

者选取了一个独到的角度,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尽力渲染。所以学习本文,品味文中优美

的语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并学会发现美感受美是学习本课的目标。 说教法: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采用激发兴趣法、

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和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并采用ppt、录音、图片等教学手段,扩大教

学容量,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

力,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说学法: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运用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懂文

章,但由于年龄原因,感悟如此意境深远的散文尚存一定难度。所以我遵循“教师为主 导,学生为主体”的思路作为学法的指导。采取了小组讨论法和练习反馈法。在指导过

程中,首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兴趣,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课题的问题,使学生自主

的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在课后练习中,让学生温习所学并利用所学写一篇游

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说教学过程:由于在课前,我已将让学生搜集了西湖的图片并想象自己心中的西湖,所

以新课伊始,我会以谈话的方式导入,简单介绍西湖后,让学生发言,让学生向同学展示自

己搜集到的图片说出自己心中的西湖。学生说完后,我会告诉同学们有一个人心中的西湖和

大家心中的西湖都不一样,那就是作者宗璞,然后带大家进入课文。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

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课前预习的习惯。 语文学科,其独特之处在于:文字更多地是描绘一种内心感受,形象的“看”只是一种

表面的感受,在阅读教学中,更多应关注的是文本,是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意蕴和情感,

因而,在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立足语言土壤,以读为本,以想象为本,

走进作者所描述的世界。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感受语言字美。同时,让学生划出描写美的词语。在

解决生字生词后,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进一 步感受西湖的绿。(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

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读完课文后,我会让学生分小组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讨

论。讨论的同时,我会给出我的建议,希望大家都说说自己的答案,告诉他们最好在每个自

然段中找到中心句后思考答案。讨论完毕后让学生派出小组代表发言,最后,老师总结学生

的答案并使之准确精炼(1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做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访灵

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

的“绿”; 2雨中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

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古木: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青苔:直

绿得遍体发凉;小溪: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漫步苏堤:树上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

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花港观鱼:满

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茁壮的生命力。)在讲解的过程中,利用板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课

文讲解完毕后,让大家听录音,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录音完毕,我会回到进入课文的一个问题,问同学们作者的眼中的西湖和我们心中的西

湖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这样有利于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进行总结。最后教师总结:是啊,每

双眼睛发现美的角度都是不同的,只是看我们怎么去 观察,怎么去抓住美的特点。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学会观察,学会感受。达到了教育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教学目的。 课后的作业,我就会让学生根据今天所学到的写作特点,写一篇游记。 说板书设计:

西湖的绿

抓特点,发现美,感受美 雨中访灵隐:绿意扑面而来 绿 花港观鱼:活泼的绿色,茁壮的生命力 漫步苏堤:青绿的山水画篇三: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说课稿 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

一、教材简析

苏教版的教材从中年级开始,每一册的开始都是以一首现代诗歌打头,非常有新意。孩

子们也爱读。第十册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首现代诗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它主要描绘了植

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全诗共有八个小节,分三个部分来写: 第一小节为第一部分,主要讲“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第二至七小节为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们”用双手为荒山披上绿装,使动物有了家园,

让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第八小节为第三部分,主要写了“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显示出了“我们”

要绿化祖国山山岭岭的决心和情怀。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诗歌和以往的诗歌存在着不同点,它的意象比较明确,语言

的跳跃性不大,没有使用一些比较深奥的修辞手法,这就为理解带来了方便。但是诗歌的教

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解诗歌的意思。在这篇诗歌的教学中,应该抓住重点词语(如“林涛”

“煎熬”),意象(如“小鸟”、“松鼠”、“小兔”、“小猴”)展开想象,进行情境设置,使学生

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森林美丽的景色、小动物们快乐的生活,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动

物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氛围。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

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美化自然的豪情,激发学

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读出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

呈现。

五、教法与学法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现代诗歌,文字优美。学诗歌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法,

便是读。因此教学本课时,我把读贯穿课堂始终: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

诗歌朗诵——以诵立志。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理清诗歌的脉络。同时引导学生分析

1、8小节,体会诗歌首尾呼应的特点,从而拎出“荒山野岭“青山碧岭”两个重点词语,为

第二课时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主要分五步来教学(一)复习导入、(二)学习三-七自然段、(三)学习第二自

然段、(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五)朗读背诵全诗

(一) 复习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拎出的两个词语,再让他们想像“荒山野岭”和“青

山碧岭”两幅画面,从而在学生脑中形成一种对比。

(二) 学习三-七自然段 3—7自然段主要写了植树造林美化了自然,改变了生态环境。教学这一部分时,着重以

学生自学为主,先引导他们读,在读中感悟,再说说令自己印象深的场景,并通过朗读表现

出来。通过这些场景的体会,来感受植树造林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变化。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这一部分是和上一部分调换了次序来理解的,主要是想通过3-7小节的学习,感受到了

自然的变化,从而顺利引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让学生更深的感受植树造林的好处。教学

时,还让学生再次补充植树造林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保护自然,共同美化环境的思想感情。

(四) 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在学生学完了整首诗歌后,让他们再次看开头结尾,从而更好地来理解学生在一开始便

提出的“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的含义。

(五) 朗读背诵全诗 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朗读背诵是让文本中的美好情感,与学生的精神世

界深深的融合到一起,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化为自己下一步生活的经验,去发现更多

的美好。篇四:绿色的梦说课稿 中班语言活动 散文诗《绿色的梦》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侯某某,今天,我 说课的内容是:中班语言活动 散文诗《绿色的梦》。

一、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而儿童散文诗就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 之间的儿童文学形式。它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形式,注重自然的节 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精悍,结构简单,意境优美,内容贴近幼儿 生活又不乏大胆、奇特的想象,能将孩子带进一个无限遐想的世界, 又能激发孩子欣赏和学习的热情,中班的孩子已经开始留心周围美的 事物,对自然界的变化充满了好奇和幻想,所以,散文诗很适合中班 的孩子欣赏、学习。

散文诗《绿色的梦》是一首很具有美感的散文诗,以特别的 梦为线索,将小兔子、青蛙、瓢虫、小溪、种子和小孩众多动植物和 人物巧妙地串起来,让幼儿在散文诗宁静的意境中,理解散文诗的内 容,学习“??梦到了绿绿的??”句型,激发幼儿对绿色的喜爱之 情。 散文诗《绿色的梦》中会有许多生动优美的形象展现在孩子们 的眼前,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生动逼真的情景中感受和体会作品的意 境美,在理解作品主题的基础上,能学习用比较恰当的动词、绘画等 形式体现诗歌美的方面,并尝试仿编散文诗,在优美的情景中促进幼 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它着重于孩子的发 展,教育目标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也是教育价值的

具体体现。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及成长需求,我 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1.学会“绿茵茵的”“田田的”“晶莹的”等形容词,知道绿色 是环保色。

2.初步理解散文诗的内容,理解角色与绿色的关系,尝试用xx 梦到了xx进行仿编诗句。

3.体会散文诗优美、宁静的意境,表达对绿色的喜爱之情。 中班的孩子,已经

开始留心大自然美的事物和变化,且充满了大 胆奇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在语言表达上,还有所欠缺。中班 幼儿语言领域发展目标提出要求:在仿编活动中要求幼儿通过交 换词句,使诗歌后面出现新的内容。据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难 点定位为:

1、理解散文诗内容,学会“绿茵茵的”“田田的”“晶莹的”等 形容词;

2、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 活动难点:

理解角色与绿色的关系,尝试用xx梦到了xx 进行仿编诗句。

三、活动准备

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游戏性、实践性,使幼儿更好地感受文学 语言的丰富和优美意境,我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1、幼儿有寻找绿色的经验,对生活中的绿色有所了解;

2、自制教具图片:小兔子、青蛙、瓢虫、小溪、种子、孩子、 草地、荷叶、叶子、大山、土地、小岛;

草、小牛、毛毛虫、熊猫、竹子、菜叶等图片;

3、摇篮曲轻音乐一段,绿色大地毯一张;

4.画纸、水彩笔若干;

四、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

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努力 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能动的、 创造性学习。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 次活动中,我采用了:谈话导入法、情景欣赏法、提问法、对应 法和游戏法。

1.谈话导入法:以谈话方式导入梦境,激发兴趣。例如:(小朋 友们,你们做过有趣的梦吗?做过什么梦?把做过的有趣的梦跟 大家分享),可让幼儿自由回答。

2.情景欣赏法:在摇篮曲的音乐声中,用柔美的声音完整朗诵散 文诗一遍。

3.提问法:在这个特别的晚上,大家都做了一个特别的梦,梦里 都出现了谁?他们都分别梦见了什么?大家为什么会做梦?又 为什么喜欢绿色呢?(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明散文诗中 绿色对小动物和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4.对应法:逐一出示角色和梦境的图片,让幼儿把对应的图片放 活动重点: 延伸图片:青

在一起,并把6张延伸图片也一一对应起来。

5.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教育的基本活动,对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具 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佳动力和途径。 铺上绿色地毯,一部分幼儿分角色进行作品的朗读,另一部分幼 儿根据作品内容,在地毯上进行表演,体会梦中的优美意境。

(二)说学法

幼儿园教学以幼儿为主体,我们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幼儿参 加探究活动,运用多种方法获取知识经验、培养能力,使他们在 有趣的气氛和愉快的体验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促进学习方 法的落实,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本次活动中,采用的学法有: 重复欣赏法、跟读法、交流讨论法、创编法。

1.重复欣赏法:结合课件和背景音乐,让幼儿再次欣赏作品。

2.跟读法:出示自制教具图片,在摇篮曲的音乐声中,教师再次 用柔美的声音朗读作品,鼓励幼儿根据图示跟念。

3.交流讨论法:通过引导幼儿适时的交流讨论,聆听幼儿对“绿 色”的了解程度,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幼儿提升和总结“保护绿 色”的观念。(例如:瓢虫梦到了露珠,晶莹的露珠里有什么? 小溪流又做了什么事情呢?绿色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重要性)。

4.创编法:鼓励幼儿大胆创编诗歌,并将新编的诗句融入作品。

五、幼儿创编《绿色的梦》 新《纲要》中指出:“要

鼓励幼儿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 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活动中,我结合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幼儿创编《绿色的梦》这一环节。

1.师:小动物和孩子都有一个绿色的梦,他们的梦可真甜、可真美 呀!小朋友们,你们也有过绿色的梦吗?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幼 儿回答)

教师出示图片,根据图片引导幼儿创编诗歌。

2、出示例句:xx梦到了xx,鼓励幼儿通过交换词句,大胆创新, 使诗歌后面出现新的内容。 师:小朋友们,大家都有一个绿色的梦,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把 自己绿色的梦也编成一句优美的诗呢?教师及时记录幼儿创编的 诗歌,装订成册。

3、师:哇!小朋友们绿色的梦可真美呀,现在,让我们和小动物, 还有那个做梦的孩子,一起再来做一遍绿色的梦好吗? 将新编的诗歌融入到散文诗中,引导幼儿轻柔朗诵。

六、活动延伸:幼儿画主题画我的梦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地球爷爷的外套也是绿色的.有了绿篇五:26那片绿绿的爬

山虎说课稿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二课时 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叫阿丽腾桑,是和静县第四中学的一名双语教师。此时我身后这美丽的景致

便是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肖复兴笔下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设计理念、教学过

程等七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主要是帮助学生体会成长的过程,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那片绿

绿的爬山虎》是本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和 邀请

“我”到他家做客这两件事,刻画了叶圣陶先生认真工作、平易待人的人物形象。在叶老家

做客时,作者两次提及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一是下午刚进院时看到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

二是黄昏时分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两番景色都给人以不同的美感享受,表面是写景色

之美。实则把作者的心情写照暗藏在文字的背后,更让人回味悠长。而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

便是——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

二、学情分析

由于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字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但是,对于双语班的学生来说,在本课的学习中要读出、悟出两处景和两件事的巧妙联系是

个难点,怎样将爬山虎的生机美与叶老的人格美有机地融合起来,突破课文的重、难点,便

是我教学设计的意图所在。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式诵读文章以自我探究和小组探究的方式领会文字背后更深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五、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我确立了两条主体思路。其一,为引起学生

情感的共鸣,为后文的学习打下情感上的基础,我会将“情境教学法”用于教学过程。 其二,品词酌句阅读法:首先我会带领学生通过抓重点词体会句子的意思,然后再引导

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感悟句意,接下来,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这种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课前复习、朗读成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层层

递进,掌握课文内容。

六、设计理念

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教师和同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给

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每一个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促进每一个

学生的发展,并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在学生得到

充分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七、教学过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 第一个环节: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诵读第一课时中所学的词语,在理解、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人物品质。如,本课中“融

洽、规范、春风拂面”等词语,在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读得准确,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词语

表达的意境,这样,既“得言”又“得意”。既复习了本课字词又为学习下文扫清了文字障碍。

第二个环节:抓重点事例,深入探究

(一)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把握重点内容 在这一环节我会主要以问答的方式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首先,

通过一个课堂小填空再深层次的复习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即叶老先生为我修改作文的点点

滴滴,在这一复习导入环节中,我会将着重点放在语言创设情境,问学生:“看到这样认真细

致的修改,你对叶圣陶先生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在学生们踊跃回答的过程中也就再次重温

了孩子们对叶先生能这么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所产生的无限敬佩之

情,同时也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以作者的心情变化为主线体验叶老人格美 列宁说:“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

思考。” 因此,在课堂的伊始我会适当的补充叶圣陶先生资料创设情境,向学生发问:“像叶

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不但认真、细致地修改了我的作文,更令我意外的是,这一年的暑假,

我收到了去叶老家做客的邀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是你,这样一位大作家邀请你去他家作

客,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们的脑海里就会闪现出各种相关的词语:

如紧张、激动、兴奋等词语。这时我便出示一张绿葱葱的爬山虎的图片以及文中第一次描写

爬山虎的文段,结合作者当时的心情进行图文分析引导学生让他们体会到作者一开始紧张、

激动、兴奋的不安心情并了解“借景抒情”这一写作手法。 接下来课件出示文段继续引导发问:“那么叶圣陶先生真的如我想象中一样那么高高在上

吗?” 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

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

到来。

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现场模拟叶圣陶先生和我见面时的场景以及

谈话的内容,以切身的体会理解“融洽、融化”等词语,感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平易近人以及

作者的心情变化并总结出叶圣陶先生的人品——平易近人、亲切、质朴 在有了这样的情感积淀之后接着出示夕阳西下时绿得沉郁的爬山虎图片以及文章中第二

次描写爬山虎的文段,这一次放手让学生们将图、文以及作者此时的心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再次体会叶老亲切、平和的人格美。 爬山虎是本文的文题,也是先生伟大人格的写照。作者在文章结尾写道:“在我的眼前,

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在教学时,只要这样轻轻一点拨,就能将学生的理解引向纵深—

—“孩子们,若干年后,每当作者回忆起多年以前的那个暑假,出现在他眼前的,除了那片

绿绿的爬山虎,还有什么?”学生自然会理解,除了爬山虎,还有叶圣陶先生认真、负责、

平易近人的伟大人格,这时候再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拓展升华,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除了学习领会文章内容,还有一个教学重点——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在这里我会用课件展示出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的作文选段,实际展示、说明各个修改符号的

名称以及作用,并给出一段例文让学生们进行修改练习,加深记忆,掌握修改符号及其用法。

第三个环节:作业布置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与拓展,可以弥补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在本课时中,我将

作业设计为:以“感谢”为主题写一篇小练笔,并与同学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的体会。 第四个环节: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浓缩了的精华,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本课教学

中我是依照文中作者的思路、重点词语和感情,三级交叉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教

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

帮“我”修改作文 文品 ——一丝不苟、认真、细致 叶圣陶先生

邀请“我”去他家作客 人品 ——平易近人、亲切、质朴 在自主互动中阅读文本,紧抓文本感情线索,在朗读中感悟、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让学生悟出写作的方法,感受到“绿绿的爬山虎”背后的温暖和敬意,这就是我这节课所追

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