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 - 范文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

02/19

第28卷第3期2013年9月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8No.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

普布次仁

(西藏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西藏拉萨850000)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泉。文章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建立和发展过程,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指出中国梦的提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分析了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及其重大意义;探讨了中国梦实现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738(2013)03-005-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

[1]

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率领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2013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他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3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

[2]

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此,中国社会主义有了自己鲜明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从此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

收稿日期:2013-07-02

作者简介:普布次仁,男,藏族,西藏山南人,西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5-

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与任何理论形态一样,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也有它的渊源,这个渊源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过程,而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于空想社会主义。从思想史的角度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500多年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

第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的发表为标志。空想社会主义本身又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早期即16世纪和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二是中期即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三是晚期即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是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及其全部基础,启发了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的觉悟,对未来社会提出了积极主张和有价值的设想。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第二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9世纪中叶,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激化,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次完整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创立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作了科学的预测。

第三阶段:列宁在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的具体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列宁领导伟大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同时进行了以新经济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和理论的初步探索。

第四阶段:苏联模式的形成、发展和终结。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6-

中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苏联模式终结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

第五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理论观点,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道路,形成了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认识,创造了物质基础。在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由于认识和实践的局限,走了一些弯路。

第六阶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和国家的工作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性科学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1992年,党的十四大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确立了这一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并明确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了21世纪。

江泽民同志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认识。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了高度评价,

并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正式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和基本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更加系统的阐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由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总任务和基本要求构成。

(一)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作了精辟而科学的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

[3]

持、不断发展。”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个方面集中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的统一整体。党的十八大报告对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内涵又作了精辟而清晰的阐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

[4]

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是一个新的重要理论概括,这样的概括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党领导人民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探寻、实践,最终找到了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坚持和发展这条道路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正确处理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中国道路与苏联道路的关系,中国模式

[5]

与其它模式的关系。”这条道路的历史方位是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条

道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始终坚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这条道路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和一系列具体道路构成的道路体系。这些具体道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等。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理论自觉的政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党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进程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每个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这个理论体系成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当代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指明了方向。这个理论体系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形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和新的理论观点,成功地解决和正在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民选择的结果。这个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新中国诞生以来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了社会主义制

-7-

度,逐步形成和健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

系,在实践中充分显示这个制度的优越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的政治制度、基本的政治制度同基本的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构成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是根本的政治制度,处在整个制度体系的最高层次,这是由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第二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三个层次。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高度,以理论创新的全新视野,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这样的科学概括和深刻的阐述,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依据和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包括以世界上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为基础,对国情和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做出了当代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在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的报告中都作过系统的阐述,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的实际,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总开关。当代中国的国情从更宏观的层面上讲最基本的就是两条: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二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考虑一-8-

切问题,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中国国情的清醒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制定提供了前提、依据和出发点,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党的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战略部署,确定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基本政策和奋斗目标,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发展成五位一体,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彰显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趋于完善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生态建设是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创中华民族的新辉煌,是中华各民族自近代以来共同的信念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90多年的艰苦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

[6]

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进程和发展潮流,同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新中国诞生以来党对中国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基础。党

提出的“两个百年”的历史任务中第二个百年的历

史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具体发展战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在科学总结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八项基本要求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上这八项基本要求涵盖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地位、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内在要求、根本原则、本质属性、必然选择、领导核心等各个方面,彰显了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认识成果,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

三、中国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注入新的内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民族的伟大事业,是党领导人民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最重要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的中国梦,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高昂的旋律和精神旗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大的新能量,进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及其重大意义

中国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鲜明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系统地阐释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随后在出访和多次会议的讲话中又进一步作了论述。于是中国梦这个词,成为今年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主题,成为国际国内社会关注程度极高的一个词汇。为什么中国梦会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反响,其重大和深远意义何

在?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时代的召唤,人民的期盼。

首先,中国梦的提出顺应了当今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坐标。科学判断时代发展的大趋势,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出鼓舞人心的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是党带领人民推进伟大事业的鲜明特征。我们党从推翻“三座大山”到建设新中国,从“实现四个现代化”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两个百年”的历史任务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宏伟蓝图,每一次纲领目标的提出或历史坐标的设计,都照亮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奋斗的前程,凝聚了人民团结奋进的力量,在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写下了让世界惊叹的“中国故事”。尤其是经过长期的探索和艰苦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逐步由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强国迈进,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由低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由此可以说中华民族正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进入了比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目标的时代。

其次,中国梦顺应了中华民族创造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反映了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共同心愿。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据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估算,从公元1000年开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占到世界五分之一以上。但进入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落后、挨打、屈辱和抗争的历史。从此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开始了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从孙中山先生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到我们党提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道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道出了中华儿女的心声和渴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底,烙印在民族记忆的深处,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旗帜。

第三,中国梦顺应了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展示了中国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的意愿。当下时代中华民族以奋发向上和开放包容的姿态

-9-

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

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走向,分享中国的发展机会、发展成果。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的民族复兴之梦,也是人民携手共进、同各国和谐合作的共赢之梦。从某种意义上讲复兴之梦也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中国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意味着世界和平与发展力量的增强,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什么是中国梦,它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要解读清楚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理解中国梦的第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非常清晰而透彻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这个重大问题。以富有创建的思想观点,阐明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实现的路径和实践要求,需要我们认真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

[7]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高度概括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凝练了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是我们党对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精神的充分彰显。国家、民族和人民这三个问题,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执政党必须面对和正视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担当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不管是“两个百年”还是“两重任务”都是围绕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主题前行的。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中国梦科学内涵的第一要义。中国梦首先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梦。我们这个国家曾经历过辉煌的历史,让人骄傲和自豪,也经历过悲惨和耻辱的历史,让人心痛和屈辱。在这两个巨大的反差中中国人积攒了一股促进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劲头,也就开始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振兴中华”并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觉醒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战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国人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国家和民族进入了一个扬眉吐气的最好的历史时期,人民富裕起来了,国家强大起来了,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幸福梦。实现中国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正如习近平总-10-

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每个

[8]

中国人的梦”,这是中国梦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广泛的共鸣和巨大反响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梦最终是人民幸福的梦,也就是说中国梦最终落实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上。这是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人民是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和力量源泉,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对

[9]

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那么,老百姓的梦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10]

……。”这些都是中国老百姓最关心、最期盼的事情。只有解决老百姓关心的具体事情,才能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中国梦是真切的、能够实现的,愿意为实现中国梦而付出、去奋斗,才能使中国梦真正成为凝聚人民、激励人民的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

(三)中国梦实现的基本路径

中国梦既是一个理论命题,也是一个具有丰富实践内涵的命题,同时也是一个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高度统一的科学命题。它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把深刻道理融入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中,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实现中国梦的好处,自觉认同中国梦,实践中国梦,为实现中国梦去奋斗。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有机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要求。

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探索出的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人民选择、实践选择、历史选择的结果。这条道路来之不易,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伟大实践中不断地拓展这条道路,使这条道路越走

越宽广,越走越成熟,越走越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精神就是支柱,实现中国梦就要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理想信仰的民族,无论拥有什么样的物质条件,都谈不上真正的民族复兴。只有梦想插上理论的翅膀,才能闪耀思想的光芒,从而产生巨大的力量。中国梦的提出,就是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高扬理想旗帜的战略号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精神绵延不断,成为照耀民族奋勇前行的灯塔。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思想意识领域也相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仰危机、道德缺失、精神懈怠等危险,严峻地摆在党的面前,对这些问题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成为中国梦提出的深层次依据。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魂,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育,同时要进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

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力量就是保证,力量是我们伟大事业成功的动力源泉。实现中国梦就要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的力量就是全国各族团结奋斗的力量,是13亿中华儿女的力量凝聚而成的,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

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

[11]

无比强大。”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真正的英雄,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我们必须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的价值追求,为老百姓实现实实在在的梦想创造条件。倾听老百姓的呼声,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回应老百姓的新期盼,使改革发展的成果公正地惠及全体人民,稳步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的一条主线,也是推进伟大事业的一条主线,中国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都是我们党的理论旗帜和执政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广阔的理论、道路、制度、精神和力量。中国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和能量,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理论的自信、制度的自信。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N].2013-01-06(1).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大事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55-56.

[3][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李忠杰.永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J].求是,2013(6):7.[6][9][10]人民日报[N].2012-11-30(1).[7][8][11]人民日报[N].2013-03-18(1).

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and"ChineseDream"

(ThePartyAffairOfficeandthePresident'sOffice,TibetUniversity,Lhasa,Tibet850000)

PubuTsering

Abstract:Scientificsocialisttheoryandpracticeisthesource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Thisar⁃ticledescribsthecourseoftheestablishmentanddevelopmentofthesocialisttheory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andpointsoutthat"ChineseDream"injestsnewmeaningintothemaintaininganddevelopment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Therealizationof"ChineseDream"istoachievethegreat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ation,nationalprosperity,nationaldevelopmentandpeople'shappiness.Thisarticleanalyzestheback⁃groundandsignificanceof"ChineseDream",anddiscussestheapprochesofrealizing"ChineseDream"aswell.KeyWords:scientificsocialism;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ChineseDream"

[责任编辑:蔡秀清]

-11-


相关内容

  • 我们党对道路问题的科学回答
    作者:徐光春时间:2013年4月1日 来源:<求是>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深刻领会"八个必须"基本要求,是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中之重.关键所在: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辽宁 沈阳110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030-01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 ...
  • 创建中国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创建中国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考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一个新的概括.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特别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与演进,系统梳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
  • 民主党派人士学习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民主党派人士学习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中共十八大报告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报告,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回应了人民的关切,体现了人民的期盼,是中国共产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和发展, ...
  • 论"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
    作者:朱炳元 长白学刊 2015年12期 [中图分类号]D6: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78(2015)05-0001-04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 ...
  • 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党章知识竞赛题库
    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党章知识竞赛题库 1.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在________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海) 2.中共二大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________的民(反帝反封建) 3.1945年4月23 ...
  • 第一章马克思复习题
    第一部分 单选和多选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 1. 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具有代表 性的早期领导人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瞿秋白 D.毛泽东 2.在 ...
  •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2017-09-20 10:14 来源:贵州日报 2017-09-20 10:14:48来源:贵州日报作者:责任编辑:秦超 作者:新华社贵州分社原副总编辑 龙文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提高.仅用 ...
  •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三要素
    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胆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是人们在一定社会语境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