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信仁勇严 - 范文中心

智信仁勇严

07/12

目录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文字释义 文字释义 基本字义 基本字义 详细解释 详细解释 常用词组 常用词组

文化意涵 文化意涵儒家思想中的“智”

儒家思想中的“智” 佛教术语中的“智” 佛教术语中的“智”

基本信息

智 郑码:MAJK

拼音:zhì 注音:ㄓˋ 笔顺编号:[1**********]1

部首:日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四角号码:86600

五笔86&98:TDKJ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67A[1] 仓颉:ORA

文字释义

基本字义

聪明,见识。

比如:智力,智慧,智商,智育,智能,智谋,才智,机智,理智,明智(a.考虑问题周到、严密;b.有远见),足智多谋,利令智昏。[1]

详细解释

形声。字从知从日,知亦声。“知”义为“说的准”、“一语中的”。“日”指“日子”、“每天”。“知”与“日”联合起来表示“每天都能一语中的”。本义:聪明一世、一生聪慧。

〈形容词〉

(1) 会意兼形声。从日,从知,知亦声。“知”的后起字。本义:聪明,智力强。同本义。

然后智生于忧患。——《荀子》引《孟子》

甚智其子。——《韩非子·说难》

不可谓智。——《墨子·公输》

智术浅短。——西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少年智则国智。——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2) 又如:智赛隋何,机强陆贾(二人均为汉、楚时代智囊人物。意为聪明经顶,灵活异常);智数(才智;见识)。

〈名词〉

(1) 智慧,智谋。

智,烛也。——《法言·脩身》

智,性也。——《韩非子·显学》

智者,心之府也。——《淮南子·俶真》

四时能变谓之智。——《管子》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贾谊《治安策》

(2) 又如:智着(智慧;知识);才智(智慧和才能);智刃(智慧之刃)。

(3) 计谋;策略。

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淮南子·览冥》。注:“智故,巧诈也。”

(4) 又如:智计(计谋;智谋);智术(指君主通晓控制和使用臣下的策略、手段);智量(计策,计谋);智算(谋划,计算);智虑(智谋;谋划)。

(5) 知识。

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荀子》

(6) 智士,有智慧的人。

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战国策》

(7) 又如:智地(智士集中之地)。

(8) 春秋时晋国地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市北。

(9) 姓:智姓。

〈动词〉

通“知”( zhī)。知道,认识。

狗犬不智其名也。——《墨子·经说下》

而不智也。——《墨子·号令》

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管子·法法》。王念孙云:“智与知同。”[2] 常用词组

(1)智齿 zhìchǐ

意思:最后面的臼齿, 成年后才长出来。

(2)智慧 zhìhuì

意思:辩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3)智谋 zhìmóu

意思:才智和计谋。

(4)智囊团 zhìnángtuán

意思:指与制定计划和策略有关,并且时常没有官方的或被承认的地位的专家教授们。

(5)智能 zhìnéng

意思:指人的智慧和行动能力。

(6)智勇双全 zhìyǒng-shuāngquán

意思:又有智谋,又勇敢。[2] 文化意涵

儒家思想中的“智”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到了汉代,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确立,“智”位列其中。[3][4][5]

佛教术语中的“智”

音译:若那、阇那。

意思: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

类型:二智、三智、四智、五智、十智、二十智、四十八智、七十七智等。[6]

汉字基本信息

结构

信写真(19张)

笔画数:9;部首:亻;笔顺编号:324111251;郑码:NSVV ,U :4FE1,GBK :D0C5 五笔:WY 主要释义:(a) 诚实,不欺骗:~用。~守。~物。~货。~誓旦旦。 (b) 不怀疑,认为可靠:~任。~托。~心。~念。 (c) 崇奉:~仰。~徒。 (d) 消息:~息。杳无音~。 (e) 函件:~件。~笺。~鸽。~访。 (f) 随便,放任:~手(随手)。~步(随意走动,散步)。~笔。~意。 (g) 同“芯2”。 (h) 姓。 形容词

(1) (会意。从人, 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2) 同本义 信, 诚也。——《说文》有诸已之谓信。——《孟子》 信, 言合于意也。——《墨子经》 信者, 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期果言当谓之信。——《贾子道术》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 信誓旦旦。——《诗·卫风·氓》反贼无信! 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三国演义》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则是无信。——《世说新语·方正》

(3) 又如:信行(信用; 守诺言); 信人(讲守信用的人) (4) 真实, 不虚伪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老子》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事信。——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信官(诚实不欺的官员); 信赏(悬赏); 信赏钱(悬赏金); 信人(诚实的人)

动词

(1) 相信; 信任不我信兮。——《诗·邶风·击鼓》 且单于信女, 使昫人死生。——《史记·苏武传》 不自信。——《战国策·齐策》 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犹信。——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笑而不信。——宋·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 不敢相信); 不信邪; 信得过; 信爱(信任喜爱); 信纳(相信采纳); 信不信由你; 听其言而信其行

(3) 守信用 [keep one‟s word;keep one‟s credit] 已诺不信则兵弱。——《荀子·富国》 小信未孚。——《左传·庄公十年》此四君者, 皆明智而忠信。——贾谊《过秦论》 信义著于四海。——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信义安所见。——《汉书·李广苏建传》虏帅失信。——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 住宿两夜 有客宿宿, 有客信信。——《诗·周颂·有客》子庚门于纯门, 信于城下而还。——《左传·襄公十八年》

(5) 证实; 应验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老子》

(6) 知晓我父母皆仙人, 何可以貌信其年岁乎? ——《聊斋志异》 早信此生终不遇, 当年悔草《长杨赋》。——《蝶恋花》

(7) 又如:信道(知道; 料道)

名词

(1) 信约; 盟约 以继好结信。——《左传·襄公元年》

(2) 符契; 凭证 行而无信。——《战国策·燕策》

(3) 又如:信笼(内盛物品后封口加盖印信的箱笼); 刻木为信

(4)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 宜急追信改书

海报(15张)

。——《资治通鉴》越绝粮, 使素忠为信, 告粜于吴。——《越绝书》 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信使(使者) (6) 通“讯”。音讯 不见眼中人, 天长音信断。——李白《大堤曲》

(7) 又如:信耗(信息; 消息); 信炮(按约定信号所放之炮); 信音(音信; 消息); 通风报信; 凶信; 信鸽; 信鸿; 信鸟; 信问(信息)

(8) 书信, 信件(晚起义。先秦两汉的书信又用“书”字表示) 函使报信。——清·袁枚《祭妹文》

(9) 又如:信局(投递信件的机构); 私信; 挂号信; 平信; 死信; 匿名信; 信箱; 信筒; 信简(书信) (10) 姓 副词

(1) 放任; 随便 要不拿出纲纪来, 信着他胡行乱做, 就不成个人家。——《醒世姻缘传》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信口胡沁(信口胡吣。不顾事实, 随便乱说); 信着(任着; 任凭); 信手拈来; 信步 (3) 果真, 的确若妻信病, 赐小豆四十斛, 宽假限日。——《史记·华佗传》 烟涛微茫信难求。——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信知生难恶。——唐·杜甫《兵车行》信造化之尤物。——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信shēn

笔画数:9;部首:亻;笔顺编号:324111251;郑码:NSVV ,U :4FE1,GBK :D0C5

主要释义: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儒家的“信”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 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 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圣经上所描述的“信”

希伯来书第11章第1-2节

成书时间:公元 60-70年

1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2 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

若不靠着主, 我真的做不到很多事情。

相信( Believe )与信仰( Faith )两者是有区别的。

相信,即无条件接受一个具体的事实或答案。例如,相信 1 + 1 = 2 的事实,这是相当具体的。 信仰,却具有更深一层信心的意义,它是当我们遇到无法理解的现象,甚至尚未发生的未知事件时,敢坦然无惧地信任、完全交托、信靠,是比较抽象的。但必须注意的是,这样的信仰绝非迷信和盲从,而是建立在一稳固且可经验的基础上的。迷信则不一样,不经过思考,没什么理由,无逻辑可寻,反正就是相信,是一种盲目的崇拜,常常是随大流,人云则云,祖宗遗传相信什么就毫不考虑地顺从、接受和相信,这当然是相当危险的。所以,信仰就是根据可验证的基础,建立起对超理性、超科学部分的信心。基督信仰,是绝对经得起情感及理智的考验的。

我们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但是,当风吹过身体时,我们能够清楚地感觉得到;当我们在实验室里测定其空气中的成份时,就会接受并相信这是由于空气中氧、氢、氮等气体的流动而产生风的事实。我们谁也没有看见过电,但是,当我们扭转开关时,灯泡就会发出亮光;当我们在实验室里检测电的机理时,就会接受并相信它是由于正负电子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生活中有无数的事件就是需要我们如此凭借着信心来接受的。所以,信心能扩大我们的视野,看到一些平常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我们所相信的“实底” ,就是救主耶稣基督,他是真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主宰。虽然我们的肉眼看不见他,但却是有“确据” 为依据。这里所说的确据(证据),乃是神用他自己权能的话语,按照他愿意开恩赐予,在我们能够理解、明白的范围,来显示和说明他的存在。

“仁”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目录 基本信息 部首笔画 词典解释基本字义 词典解释详细字义 典故 仁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仁的产生

儒家学派核心——“仁”

论语中的" 仁"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巧言令色 鲜矣仁

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

苟志于仁矣 无恶也

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

不知其仁 焉用佞

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颜渊问仁 仲弓问仁 司马牛问仁 樊迟问仁

刚 毅 木 讷近仁 宪问耻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 当仁不让于师 子张问仁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孔子的仁 第一是态度 第二就是内涵 第三 仁的表现形式 第四 “仁”的实践价值 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注释: 仁的定义就是“做正确的事” 常用词组 基本信息 部首笔画 词典解释基本字义 词典解释详细字义 典故 仁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仁的产生 儒家学派核心——“仁” 论语中的" 仁"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巧言令色 鲜矣仁 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 苟志于仁矣 无恶也 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 不知其仁 焉用佞 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颜渊问仁 仲弓问仁 司马牛问仁 樊迟问仁 刚 毅 木 讷近仁 宪问耻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

当仁不让于师 第三 仁的表现形式

子张问仁 第四 “仁”的实践价值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孔子的仁 注释:

第一是态度 仁的定义就是“做正确的事” 第二就是内涵

常用词组 基本信息

[仁]

拼音:rén

部首笔画

部首:亻 部外笔画:2 总笔画:4

五笔86:WFG 五笔98:WFG 仓颉:OMM

笔顺编号:3211 四角号码:2121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4EC1

词典解释基本字义

1.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义(a.仁爱与正义;b.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爱。~政。~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至义尽。一视同~(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2.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儿。

3. 姓

词典解释详细字义

〈名〉

1. (会意。从人,从二。“二”即“一加一”。“人”与“二”联合起来表示“一个中国之人加一个四夷之人”,或“一个文明人加一个野蛮人”。本义:(文明人)同化(野蛮人)。转义:人与人相互亲爱。说明:“仁”字中的“二”就是“云”字中的“二”。“云”字从二从厶,意为“复制自我”、“拷贝自我”,而其中的“厶”可以指“我自己这个文明人”,那么对文明人进行“复制”、“拷贝”的结果就是扩大了文明人群体的数量,达到天下大同,同一于中华文明的最高目标。“复制文明人”的具体做法就是把文明人与野蛮人进行“一对一”配对,通过结对帮助的形式一点一滴地改造野蛮人的落后思想与习俗,使之接受先进文化,成为新生的文明人,从而能与其他文明人有共同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成为相互亲近的兄弟。唐虞时代把中国罪人流放到四夷去,除了有“不让他继续享受文明生活方式”的意图,还带有“让受过先进文化熏陶的罪人去同化蛮夷”的企图)

2.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benevolence]

仁, 亲也。——《说文》

仁者, 情志好生爱人, 故立字二人为仁。——《春初·元命苞》

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

温良者, 仁之本也。——《礼记·儒行》

仁者, 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

仁者, 可以观其爱焉。——《礼记·丧服四制》

岂无居人? 不如叔也, 洵美且仁。——《诗·郑风·叔于田》

3. 又如:仁人(有仁德的人); 仁术(施行仁道、仁政的方法); 仁宇(在仁德的覆蔽之下); 仁瑞(仁德的瑞兆); 仁朴(仁爱朴实); 仁笃(仁爱笃厚); 仁诲(仁爱的教诲); 仁鄙(仁爱与鄙薄)

4. 有德者之称 [the benevolent]

5. 旧指有仁德的人,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6. 又如:仁人网(传说商汤曾让猎人网开三面。指给予一条生路); 仁者(有德行的人); 仁里(仁者住地); 仁士(仁人。有德行的人)

7. 指事物中有恩于万物生育者, 古代常与五行等相配

养之, 长之, 假之, 仁也。——《礼记》

8. 完美的道德 [perfect virtue]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9. 仁政 [benevolent government]

以德行仁者王。——《孟子》

10. 恩惠 [kindness]

则民与子仁。——《论语》。皇疏:“恩也。”

厚泽深仁, 遂有天下。——鲁迅《伪自由书》

11. 同情, 怜悯 [pity]

呼而怨, 欲望其哀且仁者, 愈大谬矣。——柳宗元《天说》

12. 种子外皮内的部分——常指可以食用的种子和坚果、核果及类似果实的内果皮里边的部分。字本作“人”,明代后改作“仁” [kernel]。如:核桃仁

13. 类似果仁的东西 [something resembling a kernel of fruit]。如:瓜子仁

14. 人 [man(pl.men)]

仁者, 人也。——《礼记·中庸》。注:“人也, 读如相人偶之人。”

仁者, 人也。——《孟子·尽心下》

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论语·雍也》

15. 古县名 [Ren]

又并蒲、 衍、 首、 垣, 以临 仁、 平丘。——《史记·春申君列传》

16. 水名 [Ren River]

乌江, 府东七十里; 源出水西蛮界, 绕府南与 湘、 洪、 仁三江合。——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17. 等于8尺(一说7尺, 也有说5.6尺或4尺的) 的中国古代长度单位。通“仞” [ren]

九成之台, 作于羸土, 百仁之高, 台(始) 于足下。——《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

18. 姓

〈形〉

1. 有感觉能力——与“不”连用, 作否定式 [sensitive]。如:两手不仁; 皮肤不仁

2. 温润 [warm and rich]

汉水重安而宜竹, 江水肥仁而宜稻。——《淮南子》

3. 敬辞。旧时常用于书信中 [Kind; My good;My dear] 。如:仁台; 仁兄

〈动〉

1. 亲爱 [love]

公子为人, 仁而下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陛下] 有仁民爱物之意。——王安石《上时政书》

2. 同情; 怜悯 [sympathize]

将大其声, 疾呼而望其仁之也。——韩愈《后十九日复上书》

3. 思念 [miss]

郊社之义, 所以仁鬼神也;…食飨之礼, 所以仁宾客也。——《礼记·仲尼燕居》 典故

《论语. 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 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仁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

仁字照片集锦(2张)

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

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这就成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认同的现实基础。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这话非常正确。而孔子所给与原有制度的“理论的根据”不是别的,正是仁。全新意义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动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来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孔子之后,在历代儒家不断地浇灌和护理之下,这棵新芽历经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终于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发现仁,并且把礼乐文化植根于仁的基础上,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借助于仁,中国传统文化顺利地实现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转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数千年和孔子之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沟通连接,而没有中绝断裂。 仁的产生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曰:“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国语晋语一》:“爱亲之谓仁”,仁体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爱亲就是孝。《国语晋语二》中申生拒绝逃亡说:“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就是保护小国,救助邻国。此外,仁还有其他含义。如《国语晋语二》说“利国之谓仁”。

可见,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他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当时他已经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伦理道德意义。

1. 同情友爱:仁心, 仁义至尽

2. 果核的最近部分:杏仁儿.

不仁:(1)不仁慈, 无仁德如不仁不义

(2)手足痿痹, 为能运动:麻木不仁, 四体不仁.

3. 人、仁

“最初只有人字,后以二人相爱,人旁加二为仁,故仁由人而来。仁固可作„仁义‟解,也可作人解。我认为„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字,宜作„人‟解。以孔子之话作本论,《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观过斯知仁矣‟、„井有仁焉‟,这些仁字,都应作“人”解。而一般学者以其字之为仁,多曲为之解,求其说,而不得要领。故上例我以„仁‟字应作“人”解。否则,„井有仁焉‟,作仁义之„仁‟解,难以解通。又以其他著作为旁证,可知人、仁同义。例如《礼记表记》说,人也谓施以人以忠恩也。人与仁同义……《论语》所谓„人者仁也‟、„仁者爱人‟,即本此义。皆由于人、仁同出于一源,且关系密切。把仁字均解为„仁义‟,难以自圆其说、令人信服”(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4-46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4. 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的简写。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仁是道的一种。 儒家学派核心——“仁”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

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己欲达而达人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如以仁为本体 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与“仁”的学说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论语中的" 仁"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⑤,本立而道⑥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⑦与⑧?” 注释:①有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若。《论语》里对孔

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有若、冉求、闵子骞四人称子。②孝弟:孔子和儒家提倡的两个基本的道德规范。孝规定了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弟,同悌,规定了弟弟对兄长应有的态度。古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③好犯上者:好,读hào 号,喜爱。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④鲜:读xiǎn险,少。⑤务本:务,专心致力。本,根本。⑥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这里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⑦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范畴。为仁之本,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另一种解释说:为仁,行仁的意思。前者从仁的内容讲,后者是从仁的实行上讲。也有人解释,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⑧与:同欤。语气辞,表示疑问。古注:谦退不敢质言也。

巧言令色 鲜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注释: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古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 注释:①约:穷困。②安仁、利仁:安仁,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于己才去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

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注释:①好:去声,音号。喜爱。②恶:去声,音wù误。憎恨;讨厌。

苟志于仁矣 无恶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①也。” 注释:①恶:有两种解释:一,善恶的恶,与上章恶字不同。二,好恶的恶,与上章恶字同义。

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 ②必于是,颠沛? ③必于是。” 注释:①恶乎:恶,音wū乌。何;怎么。②造次:急遽;仓卒。③颠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不知其仁 焉用佞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 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④。焉用佞。” 注释:①雍:孔子的学生,冉雍,字仲弓。②佞:音nìng 泞。能言善辩,有口才。③口给:言语便捷。④不知其仁:有两种解释:一,指佞人,佞人遭人憎恨,因而不知其(佞人) 有仁道;二,指冉雍,不知冉雍是否仁者。

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注释:①务民之义:《论语集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务:致力。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①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②,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①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两位天子,是孔子推崇的圣人。②譬:比喻。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①,依于仁,游于艺②。” 注释:①德:古注: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②游于艺:艺指孔子教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六艺都是日常所用。游,有不同的解释:一,艺不足以据守和依靠,所以说是游;二,游泳,习艺有游泳自如的乐趣;三,闲暇无事的时候就游憩于六艺之中,游是不匆忙急迫的意思。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①弘毅:弘大强毅。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颜渊问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子曰:“,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注释:①克己复礼:有不同的解释:一,克,克制、约束;复,践行。克制和约束自己来践行礼。二,克,胜;复,返回。战胜自己离开了礼的言行回归到礼的要求上来。两种解释意思相近。②天下归仁焉:有几种解释:一,归是与、赞许的意思,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便会得到天下人的赞许。二,专指君主如果能克己复礼,天下人都会归顺这仁德之君。三,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程子注:“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以第三种解释较合理。这里“克己复礼”的主语似不是指个人,而是泛指众人。即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都归于仁了。③目:条目。④事:从事,实行。 仲弓问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②。”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注释: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接见贵宾和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求谨慎恭敬。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象接见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谨慎,也就是说要敬。②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邦指在诸侯国做官,在家指在卿大夫家做事。无怨有两种解释:一,指仁的效果。做到了前面所说的敬和恕,别人对自己便没有怨恨。二,指自己而言,也是仁的要求。除了做到前面讲的两点,还要不怨天尤人。

司马牛问仁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①。”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①讱:难、迟钝。《史记》记载,司马牛多言而躁。孔子的话是针对他的缺点而说。 樊迟问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①,与人忠。虽之②夷狄,不可弃也。” 注释:①恭、敬:严肃、谨慎而有礼貌,表现在外叫恭,含于内心叫敬。②之:动词,到。

刚 毅 木 讷近仁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宪问耻

宪①问耻。子曰:“邦有道,榖;邦无道,榖,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②”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①宪:孔子的学生原宪。②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这句话是原宪的问话。克,好胜。伐,自夸。怨,怨恨。欲,贪欲。

14·4 仁者必有勇 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①,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注释:①言:言论。有言是说出来,在言论上有所表现的意思。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①。” 注释:①不让于师:师字有两种解释:一,师长;二,作众字讲。遇到众人应做的事,应带头去做而不谦让,当仁不让即是见义勇为的意思

子张问仁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②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的仁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第一是态度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

孔子

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在论语里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孔子论述施仁政于民的为政之道。孔子认为民为邦本,政治管理首重在民。因此,孔子倡导惠民政策的基点是如何利民,但他尽管满怀仁德之心,在当时不可能全心全意为民,因此,“尊五美,摒四恶”体现出对统治者利益和民众利益折中调和兼顾的政策导向。例如,他既要给老百姓实惠,又要让为政者少耗费;既要役使老百姓,又要照顾他们的实际困难,等等。总之,孔子是想既能照顾到统治者利益,又能照顾到老百姓利益。

第二就是内涵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找回了自己才能找到别人, 认清自己才能认清别人, 要教育好别人, 首先得教育好自己, 使自己充实, 自立, 坚强.)

第三 仁的表现形式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第四 “仁”的实践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 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

仁的产生, 在孔子之前就有了.

诗经里洵美且仁

其人美且仁

尚书里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

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 仁对后世是有影响的!

二、“仁”的价值内涵。 在范仲淹《岳阳楼记》

三、“仁”的表现方式。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四、“仁”的实践价值。

柳宗元《天说》

呼而怨, 欲望其哀且仁者, 愈大谬矣。 注释:

①笃志: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②切问:切有几种解释:一,恳切;二,近,指切身有关的事;三,急,急切,急迫。 仁的定义就是“做正确的事”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多年以来,对仁的解释五花八门。《辞海》里说:仁是一种涵盖极广的道德范畴。《新华词典》里说:它是同情、友爱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将所有对仁的解释拿来比较的话,最后,一定会把自己搞糊涂。我们只是觉得仁是个好东西,比如说某某“不仁不义”的时候,肯定不是好话。可仁又不是简单的好,比如说某某“假仁假义”的时候,我们对仁的认识就彻底给混淆了。其实,《论语》的通篇都在阐述什么是仁,何必舍近求远去通过别人的理解来认识“仁”呢。先来看看《论语》中以下四段对“仁”的描述: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为人孝悌而又喜好犯上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犯上而喜好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追寻事物的根本,根本建立后道会自然产生。孝悌就是仁的根本。”)《论语》

第一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将自己克制在礼的范围内就是仁。一旦大家都将自己克制在礼的范围内,天下就达到仁的状态了。追求仁要由自己做起,不能归咎于他人。”颜渊问:“那具体怎样做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说:“我虽然不算聪明,但可以照着这几句话去做。”)《论语》第十二章。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就是仁)《论语》第十二章。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将五种美德推行于天下的就算是仁了。”子张问这五种美德都是什么。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敬可以不受轻侮,宽容可以赢得人心,守信可以得到人的信任,机敏可以建功,恩惠可以领导众人。”)《论语》第十七章。

通过上面四段我们可以看出“仁”似乎和很多概念有关。第一段中有子的话告诉我们孝悌是仁的根本,可见仁不是一个基本概念,它是基于前面讨论的那些基本概念的。第二段中孔子将认识礼,而自觉的受礼的制约称为仁。通过老子与孔子思想的对比可以得知,孔子思想中的“知礼”就是老子思想中的“知止”。知礼、知止是人生要得到“不殆”境界所必须的也是正确的方法。第三段和第四段中,仁又与爱、恭宽信敏惠这些美德联系在一起。于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同“义”一样“仁”也是一个衍生概念。仁里面包括对事物的判断,在这一点上也与义类似。但是仁里面还包含着判断之后的行动,比如第三段中的“爱人”,第四段中的“将五种美德推行于天下”。简单地说,仁就是做正确的事。《论语》第四章中,“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孔子说:“人的过错,各有其原因。审视自己的过错,就知道什么是仁了!“)为什么审视自己的过错就了解仁了呢?过错是人所做的错误的事,了解这些错误的原由,就知道如何做正确的事,也就是知道仁了。 常用词组

1. 仁爱 rén'ài

[charity] 宽人慈爱; 爱护、同情的感情

对谁也不要生坏心, 对所有的人都要仁爱

2. 仁慈 réncí

[kindhearted;benevolent] 仁爱慈善

大将军仁慈不肯发令。——《广州军务记》

3. 仁德 réndé

[benevolent moral integrity] 待人宽厚而好施恩德

4. 仁弟 réndì

[(used to address one‟s younger friend or student) my dear friend] 敬辞, 称比自己小的朋友

5. 仁厚 rénhòu

[gracious] 为人忠诚老实

仁厚的丈夫

6. 仁惠 rénhuì

[benevalent;kind;merciful] 仁慈; 仁厚

孙讨虏聪敏仁惠, 敬贤礼士, 江表英豪, 咸归附之。——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7. 仁民爱物 rénmín-àiwù

[to love all people and animals] 爱护百姓, 爱惜万物。形容官吏廉能爱民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8. 仁人君子 rénrén-jūnzi

[men of good will] 指有道德、人品高尚的人。泛指热心助人的好心人

亘古及今, 仁人君子, 弗合忘本之。——明· 笑笑生《金瓶梅》

9. 仁人义士 rénrén-yìshì

[people with lofty ideas] 有德行信守节义的人

10. 仁人志士 rénrén-zhìshì

[people with lofty ideas] 有德行、有志向、为理想而献身的人

至于仁人志士, 不幸偃蹇于卑投, 竭力以行其所志,…——明· 归有光《送夹江张先生序》

11. 仁术 rénshù

(1) [kindness;humanity]∶仁道

非仁术也。——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carry out humanitarian rule]∶推行仁政的策略

无伤也, 是乃仁术也, 见牛未见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12. 仁心仁术 rénxīn-rénshù

[both with a benevolent mind and art] 谓有仁爱之心, 方能有济世之术。后用作称颂医生医术高明的话 …无伤也, 是乃仁术也, 见牛未见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13. 仁兄 rénxiōng

[my dear friend] 旧时对同辈友人的敬词, 多用于书信

14. 仁言利博 rényán-lìbó

[words benefit universal benevolence] 谓仁爱者的话, 使人人受益

君子曰:“仁人之言, 其利博哉! 晏子一言, 而 齐侯省刑。”——《左传·昭公三年》

15. 仁义 rényì

(1) [kindheartedness and justice]∶宽厚正直

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韩非子·五蠹》

仁义之举

(2) [gentle]〈方〉∶性情温顺, 通达事理

16. 仁义道德 rényì-dàodé

[justice and virtue] 泛指封建社会的一切道德准则, 原先有褒义。后指伪君子的口头禅, 也就有了贬义 今重甲循兵, 不可以逾险; 仁义道德, 不可以来朝。——《战国策·赵策二》

17.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rénzhě jiàn rén,zhìzhě jiàn zhì

[the benevolent see benevolence and the wise see wisdom] 《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 智者见之为之智。”指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

18. 仁政 rénzhèng

(1) [policy of benevolence]∶宽厚待民, 施以恩惠, 有利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

夫仁政, 必自经界始。——《孟子》

(2) [benevolent government]∶仁慈的统治措施

19. 仁至义尽 rénzhì-yìjìn

[most perfectly fulfilled both in love and duty] 表示对人的规劝和帮助已经达到最大限度

虚极静笃道乃见, 仁至义尽余何忧。——宋· 陆游《秋思之十》

读音:yǒng 部首笔画

部首:力;部外笔画:7 ;总笔画:9

五笔86:CELB ;五笔98:CEER ;仓颉:NBKS

笔顺编号:542511253;四角号码:17427;Unicode :CJK ;统一汉字:U+52C7 基本字义

1. 有胆量,敢做:~敢。~毅。~气。~士。英~。奋~。

2. 中国清代称战争时期临时招募的兵士:兵~。劲~。募~。

3. 姓。

4.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论语. 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详细字义

〈形〉

1. (本作勈, 或作恿。形声。从力, 甬( yǒng)声。从力, 与力气有关。本义:果敢, 胆大)

2. 同本义 [brave]

勇,气也。——东汉·许慎《说文》

无拳无勇。——《诗·小雅·巧言》

尔勇伊何。

勇志之所以敢也。——《墨子经上》

勇,文之帅也。——《国语·周语》

知死不辟, 勇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勇于就死。——清· 林觉民《与妻书》

若素名勇。——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兴甚勇。——《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勇而多艺。——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忠勇(忠诚而勇敢); 英勇(勇敢出众); 勇悍(勇敢强悍); 勇烈(勇敢猛烈); 勇夫(勇敢的人); 勇功(勇敢作战立下的功劳); 勇沉(勇敢沉着); 勇果(勇敢果断)

4. 勇猛;凶猛 [bold and powerful]

勇悍果敢,取众率兵, 此下德也。——《庄子》

勇, 天下之凶德也。——《吕氏春秋·论威》

每战, 常陷陈却敌, 勇冠腾军。——《三国志》

5. 又如:神勇(形容人非常勇猛); 骁勇(勇猛); 勇鸷(勇猛强悍)

〈名〉

1. 勇气, 勇力 [courage;courage and power]

可使有勇。——《论语·先进》

勇冠三军。——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其勇过人。——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清代地方临时招募的兵卒, 也泛指士兵 [soldier]。如:乡勇; 勇丁(清代地方招募的士兵); 游勇(指失去统属的士兵)

3. 姓 常用词组

1. 勇敢 yǒnggǎn

(1) [have nerve;brave;courageous]∶有勇气, 有胆量

勇敢精神

(2) [brave person]∶勇敢的人

国中勇敢

2. 勇决 yǒngjué

[brave and decisive] 勇敢而果断

3. 勇力 yǒnglì

[courage and power] 勇气和力量

勇力文武备具。——《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有勇力者。——《汉书·食货志》引汉· 贾谊《论积贮疏》

4. 勇略 yǒnglüè

[both brave and wise] 勇敢而有谋略

勇略之士

5. 勇猛 yǒngměng

[be full of valour and vigour;be bold and powerful] 英勇骠悍

6. 勇气 yǒngqì

[courage;nerve] 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鼓起勇气

夫战勇气。——《左传·庄公十年》

以勇气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刚心勇气。——宋· 苏轼《教战守》

7. 勇士 yǒngshì

[brase and strong wan;gladiator;warrior] 勇敢的士兵。后泛指有力气有胆量的人

勇士秦武阳。——《战国策·燕策》

其人勇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乃勇士头。——晋· 干宝《搜神记》

8. 勇往直前 yǒngwǎng-zhíqián

[strike bravely forward;go ahead boldly;advance courageously] 毫无畏惧地一直向前

从俱摩拳擦掌, 个个勇往直前。——《封神演义》

9. 勇武 yǒngwǔ

[brave have nerve;courageous] 勇猛威武

10. 勇于 yǒngyú

[have the courage to;be brave in] 临事不退缩; 不推委 翻译

brave courageous valiant 康熙字典

【子集下】【力字部】勇 ·康熙笔画:9 ·部外笔画:7

《唐韵》余陇切《集韵》《韵会》《正韵》尹竦切, 涌。《说文》气也。一曰健也。从力,甬声。《玉篇》果决也。《广韵》猛也。《增韵》锐也,果敢也。《左传·文二年》共用之谓勇。《论语》勇者不惧。《老子·道德经》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姓氏

严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少,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五。严忌原姓庄,汉时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为严,后世遂称严忌。汉书说是西汉会稽郡吴县人,实为由拳县(今浙江省嘉兴市) 人。严忌少时与司马相如等俱好辞赋,曾作《哀时令》赋,借哀叹屈原秉性忠贞不遇明主之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吴王刘濞网罗人才,“招致天下喜游子弟”,严忌与邹阳、枚乘俱仕吴,以文辩著名。曾上书谏阻刘濞谋反,未纳。後游历于梁,得到梁孝王的厚遇。为梁孝王门客,世称严夫子(或庄夫子) 。有辞赋二十四篇,今仅存《哀时令》。严忌死後葬吴江西南,故名其地为严墓,即今铜罗镇。严忌墓曾於明末修筑,1919年又重建,并建亭於其上,右边的照片摄於1935年前。 基本信息

部首:一 部外笔画:6 总笔画:7

五笔86:GODR 五笔98:GOTE 仓颉:MTCH

笔顺编号:1224313 四角号码:1020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4E25 字形结构

繁体字:严 异体字:厳 嵓

汉字首尾分解:亚丿

汉字部件分解:亚丿

笔顺读写:横竖竖捺撇横撇 基本字义

1. 紧密,没有空隙:~紧。~密。

2. 不放松,认真:~格。~肃。~正(严肃正当)。~明(严肃而公正,如“赏罚~~”)。~饬(a. 严格命令;b. 谨严)。威~。

3. 郑重,庄重:庄~。尊~。

4. 厉害的:~厉。~苛。

5. 重大:~重。

6. 姓。 详细字义

1. 同本义 [urgent]

事严, 虞不敢请。——《孟子·公孙丑下》

2. 又如:严急(犹危急; 紧急); 严行(急行); 严鼓(急鼓, 急促的鼓声)

3. 严厉; 严肃 [stern;strict]

诛严不为戾。——《韩非子·五蠹》

严限追比。——《聊斋志异·促织》

性严毅。——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4. 又如:严紧(严厉); 严查(严格检查); 严假(期限严格的假期); 严戢(谓严格管理); 严讥(严格查问); 严谴(严厉谴责); 严辞(严厉的言辞); 严罚(严厉处罚); 严察(严厉苛察); 严禁(严厉的禁令); 严愎(严厉而刚愎); 严参(严厉弹劾); 严处(严厉处罚); 严敏(严厉果断); 严重(严肃而持重); 严介(严肃耿介); 严色(严肃的神色); 严直(严肃正

直); 严威(严肃而威重); 严庄(严肃庄重); 严远(严肃而使人敬畏); 严悫(严肃而诚实); 严谕(严肃告谕); 严凝(严肃凝重); 严懔(严肃而使人畏惧)

5. 紧密 [tight;close]

《春秋》谨严, 左氏浮夸。—— 唐· 韩愈《进学解》

驰而不严。——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防伺甚严。——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6. 又如:严严实实(形容严密); 严秘(犹严密, 秘密); 严捕(严密搜捕); 严幄(严密的帷幄); 严备(严密戒备); 严设(谓严密设防); 严紧(严密); 严确(犹严谨, 严密); 严严(紧密严实貌); 严警(严密警戒)

7. 厚 [thick]。如:严冰(厚冰); 严云(浓云)

8. 猛烈, 严酷 [bitter;cruel]

董之以严刑。——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风雪严寒。——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 威严、威信 [majestic;serious]

有严有翼, 共武之服。——《诗·小雅·六月》

2. 又如:严毅(威严刚毅); 严惮(慑服); 严翼(威严敬慎); 严驵(威严傲慢); 严耸(威严傲岸)

3. 对父亲的尊称 [father]。如:严待(母丧父在); 家严; 先严; 严命(对君父、长上之命的敬称)

4. 警戒 [strictry]

严, 戒也。昏鼓曰夜严, 捶一鼓为一严, 二鼓为二严, 三鼓为三严…——《正字通》

5. 姓

1. 畏惧 [fear]

无严诸侯, 恶声至, 必反之。——《孟子》

2. 又如:严惮(畏惧; 害怕)

3. 整饬; 整备 [set to order]。如:严塞(整备要塞); 严驾(整备车马)

4. 尊敬, 尊重 [respect]

严大国之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严父(尊敬父亲); 严敬(尊敬; 敬重)

6. 通“瞰”( kàn) 。远望 [look far into the distance]

内严一家而三不归。——《管子·轻重丁》。丁士涵云:“严乃瞰之借字。” 常用词组

1. 严办 yánbàn

[punish with the utmost severity; deal with inexorably] 从严处理或从严惩罚

2. 严惩 yánchéng

[punish the utmose severity;deel with inexorably] 严格或从严惩处

3. 严惩不贷 yánchéng-bùdài

[will be mercilessly punished] 贷:宽恕。严厉惩罚, 决不宽恕

有违反本命令者, 一律严惩不贷

4. 严饬 yánchì

[careful and precise] 严加整治; 严肃告诫

又向璞玉将人性世故, 民风民俗, 宽仁严饬, 恩威并施等权谋方略细细教了一遍, 说毕命去。——《一层楼》

5. 严慈 yáncí

[tender and strict] 严父和慈母的省称。用来形容两种不同类型的爱护、教育方式

老师像父母一样对他严慈地管教

6. 严词 yáncí

[in strong terms] 用严厉的话表白或陈述

严词谴责 7. 严冬 yándōng [severe winter] 极冷的冬天 8. 严防 yánfáng [be strictly on guard against;take strict precautions against] 小心警惕地防范 9. 严格 yángé [strict;rigorous;stringent] 遵守或执行规定、规则十分认真、不偏离原则、不容马虎 严格的规则 10. 严格 yángé [rigorously enforce] 使严格 严格考场纪律 11. 严寒 yánhán [inclement weather;vigours of winter;bitter cold] 极度寒冷 严寒的北方 严寒天气 12. 严紧 yánjǐn [tight] 紧密坚固安全的 防守严紧 13. 严谨 yánjǐn (1) [stern;strict;rigorous]∶严肃谨慎 说话严谨 (2) [compact;well-knit]∶[结构] 严密 [结构] 严谨的文章 14. 严禁 yánjìn [strictly prohibit(forbid)] 严格禁止 严禁吸烟 15. 严峻 yánjùn [strict;stern;severe;rigorous] 严厉, 严格或苛刻 严峻的考验 16. 严刻 yánkè [strict and biting] 严厉尖刻 措辞严刻 17. 严酷yánkù (1) [harsh;pitiless merciless;pitiless]∶残酷; 残忍 严酷的战争年代 (2) [rushless;cruel]∶冷酷; 无情 严酷的剥削 (3) [bitter]∶严厉; 严格 严酷的教训 18. 严冷 yánlěng (1) [stern]∶严肃而冷峻 一张严冷的脸 (2) [bitter cold]∶特别寒冷 这几天特别严冷 19. 严厉 yánlì [stern;severe] 严肃而厉害; 不宽容

严厉的态度 严厉的答复 一副严厉而近于凶暴的面孔 20. 严令 yánlìng [strict order] 严厉命令 严令缉拿归案 21. 严明 yánmíng (1) [be strict and impartial] (2) 严肃而公正 纪律严明 (3) ——多指法纪 (4) 使严明 严明厂纪 22. 严声 yánshēng [severe voice;sternly;strongly] 声音严厉 严声喝问 23. 严师 yánshī [disciplinary master] 严厉的、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老师 严师出高徒 24. 严实 yánshi (1) [tight;close]∶不透水或气的; 不松或不漏失的; 结构坚固和牢固的 (2) [hide safely]∶不留空隙或出口的 门关得很严实 25. 严守 yánshǒu (1) [closely observe]∶严格地遵守或遵照执行 严守纪律 (2) [lock]∶严密地保守, 决不公开, 守口如瓶 她为他们严守秘密 26. 严霜 yánshuāng (1) [cold frost]∶寒冷的霜 严霜过后, 叶子逐渐落下来 (2) [killing frost]∶一种温度低到足以冻杀大部分露天园田草木和果实蓓蕾的霜 严霜结庭兰。——《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冬与严霜争。——[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7. 严肃 yánsù (1) [strict;serious;solemn;earnest]∶令人敬畏 严肃的表情 (2) [earnest;grave]∶认真 严肃对待 28. 严肃 yánsù [make strict] 使严格 严肃法制 29. 严刑 yánxíng [cruel torture] 极厉害残忍的刑法或刑罚 30. 严刑峻法 yánxíng-jùnfǎ [harsh punishments and strict laws] 峻:严厉。严厉的刑法

虽严刑峻法, 犹不为变。——《汉书·匡衡传》

31. 严讯 yánxùn

[stern interrogate] 严厉审讯

32. 严阵以待 yánzhènyǐdài

[stand in combat readiness;be ready in full battle array] 摆好严整的阵势, 以待来侵犯的敌人。指军队要打仗必须有充分战斗准备

甲辰, 帝亲勒六军, 严阵以待之。——《资治通鉴·汉武帝建武三年》

33. 严整 yánzhěng

[in neat formation] 严肃整齐(多指队伍), 纪律严明, 着装整齐

军容严整

34. 严正 yánzhèng

(1) [be solemn and just]∶严肃正直; 严肃正当

严正立场

(2) [stern]∶措辞严厉

严正警告

(3) [solemn]∶庄严严正声明

35. 严重 yánzhòng

(1) [serious;grave]∶不容易解决的、很重要或很有影响的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严重错误

(2) [grievous]∶惨重的; 令人极其悲痛或恼怒的

严重损失

严重人体伤害

(3) [critical]∶情势危急的

严重关头

36. 严妆 yánzhuāng

[dress smartly] 认真地打扮

鸡鸣外欲曙, 新妇起严妆。——《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1]


相关内容

  • 公司人格否认案例
    [案情] 原告江苏宝丰特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丰公司) . 被告内蒙古智信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智信公司) . 被告乌海市玉祥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玉祥公司) . 被告徐彦,智信公司.玉祥公司执行董事. 原告宝丰公司诉称,2007 ...
  • 2.2直线.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智信教育小班制教案 地址:顺德大良文秀路37号梁銶琚图书馆一楼智信教育 电话:22205799,22200533 1 地址:顺德大良文秀路37号梁銶琚图书馆一楼智信教育 电话:22205799,22200533 2 地址:顺德大良文秀路37 ...
  • 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方案-经典提高核心竞争力案例纪实
    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方案-经典提高核心竞争力案例纪实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少企业也进入了迅速扩张的模式,但是,企业的业务增加,规模扩大,员工数量增多,随之而来的是企业管理层面上的问题,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逐渐变得混乱,部门之间,员 ...
  • 历史上的关羽
    历史上的关羽:身高堪比姚明与曹操争夺美女趣解关二爷超凡入圣封神路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此联出自<三国演义>第77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 ...
  •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1)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毕业论文大纲 目 录 一 序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年申论写作范文:家风·国风
    微信号:shxsydw 2014申论写作范文:家风·国风 材料: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追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5000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有&quo ...
  •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君子是连吃完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能违背仁德的.即使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仁德去做,即使是在流离困顿的时候也必须按仁德去做. [出典]   <论语里仁> 注: 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
  • 郭氏湖北谱字辈分
    第十二榜:湖北区 湖北:启芝定德远,常发万代兴. 湖北:长兴洪如意. 湖北:万邦怀再德. 湖北:德泽大诗书开. 湖北:德修自尔才用治邦. 湖北:在朝礼诗章,明显成天佑. 湖北:增锦洪荣炳均清元宝辉. 湖北:万代兴隆昌,荣华永天长,宗祖方德广 ...
  • 百家姓起名_好听的苏姓男孩名字
    百家姓起名_好听的苏姓男孩名字 诗意的姓苏的男孩名字大全 苏姓父母在给苏姓男孩起名的时候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诗意好听的男孩名字,那么还没有起名的父母可以来这里瞧瞧~ 苏棋石 / <怀博陵故人> / 贾岛 / 雪压围棋石,风吹 ...
  • [膜拜关公]关公留给后人的深深思考,社会需要正能量!
    千百年来,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他勇猛.讲义气.忠贞不二的形象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了,这是因为他早已具备了被神化的条件. 中国有两位光照千秋的圣人,即文圣孔子.武圣关公.孔子以其言论传世,关公以其行为立身.关公忠义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