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命运论文 - 范文中心

中国文化的命运论文

08/18

浅谈中西文化

摘 要:《中国文化的命运》一书是梁漱溟先生的遗稿,由其子梁培宽整理并编辑出版的,其中有三分之二是未曾公布于世,时隔数十年之后,第一次呈现在广大的读者面前。此书从中西方文化的视角观察它们的根本不同点,主要议论的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对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几十年前的见解在当今社会得到了充分证实,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文化的命运》一书是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预防针。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宗教;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及经济的进步,我国逐渐在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我们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当代的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上,文化“东风”愈刮愈猛。然而在上个世纪,我国正面对文化冲击。在这场文化的较量中,延绵数百年的中华文化险些被灭种。但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里,有一个冷眼观天下的人、有一个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的人、有一个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他就是梁漱溟先生。他针砭时弊的指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并明确的指出中华文化今后的发展道路。

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笼统地说,从社会的角度讲,文化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但同时从历史角度看,文化又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了解文化便是了解一个国家的奠基石。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强国的关键。但具体到某些国家,例如中国,文化又有其时空的相对性与独特性。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在中国的历史洪流中,中华文化又是如何演变的?文化当中的哪些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都是我们首先要探求的。

依照通常观念,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共同人生,是一大群集体的人生,是经过长时期变化酝酿而来的。大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孔子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是当时文化的精神领袖,其著作一直为后世所传诵。孔子和孟子一切以自然为宗,眼光是动的、玄学的、正在运行中的、不可分的。仿佛有点看中自然,不看重人文。尤其是孟子所传学派,更是这个路数。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乃在“教人怎样做一个人”。做人的道理和理想,应该怎样做人,是中国

文化最爱讲的。此种观点深入人心。在周孔教化兴起之后。中国文化的中心便有所改变——由宗教文化转为周孔文化。这便导致中国几乎无宗教这一独特的文化特征。既然中国无宗教,而孔子又注重教化人类的理性,总教人自省,自己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力,从此便走上孔孟教化代宗教之路。然而,从长远看,自律万万不可代替宗教对于社会的职务。因为在古代,宗教几乎凌驾于政治之上,又容于礼俗法纪之内,社会稳定有序的运行全依靠与它。鉴于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乃在“教人怎样做一个人”,由此观之中国文化重在“践行人道”

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中华传统文化视“和”为宇宙万物本然的状态,儒家对于宇宙人生,总不胜赞叹其和谐。有道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孔子态度敦厚,处处教人用心回醒,反思自己,求诸于自己的理性;孟子态度偏激,更偏向愤世嫉俗,但总而言之,都推崇理性,寻求“理性至上”。在儒家的领导下中国逐渐有向上之强心和相与之厚情。儒家认为,人生的意义价值,在不断自觉的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但此时并未演化为“存天理,灭人欲”。中国古语“亲亲而人民,人民而爱物”“伦理观系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这无疑指向天下一家。一个人的生命,是有伦理关系的。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形成于礼俗之上,多由儒家倡导而来,但不是孔子最初着眼点。伦理社会看中彼此间的互相尊重,时时为了照顾旁人而忽略自己。

二、浅谈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中国文化的发展兴盛早于西方,西方文化分崩离析,中华文化统一合整。但为何到如今,在世界文化中,西方文化一枝独秀?这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分歧造成的。

梁漱溟先生认为,宗教问题是中西方文化之分水岭。虽然在人类文化的早期阶段,东西方都由宗教开端,但以后却有着极大的差别。西方是有基督教开出集团制的生活,而中国是由周孔教化开出的家庭制生活。

西方社会中基督教独尊的地位及超家庭、家族的团体----教会的成立,人们组织纪律,观念、国家观念都十分的强烈。而中国从周孔时期,文化的中心便转到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上,以前祭天祭祖等宗教形式只能构成周孔教化的一个条

件。他由此得出:西方的集团生活,是由基督教开始的;中国的家庭生活,是从周孔教化而来的,从而形成了宗教与非宗教两种不同的文化的差别。

而我则认为,中国是大陆的文化,西方是海洋的文化,大陆文化是指以大陆为生成背景的文化,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为生成背景的文化。这两种不同的生成背景,包括地域地貌、气候气象、自然生态、风土民俗以及历史文化等等差异而形成显著的区别。主要区别有:大陆文化是一种以农业为主的文化,海洋文化是一种以商业为主文化,两者代表着人类社会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之发展水平。

中国的古代文化发源于大河流域则属于农业文明,人民比较安分守己,因为他们会依靠一块土地来生活一辈子,有着比较保守的传统文化底蕴。西方的古希腊文化是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性文化,况且欧洲的农业远不如中国的农业,在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去探索,西方文化比较的外向。

总之,中国的文化讲大局,西方的文化只讲自己。

三、中西社会的构造不同

导致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部分则来源于中西社会的构造不同。

我认为中西社会构造的不同表现在于:“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而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阶级对立。”第一,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所谓伦理的本位,意思就是说:“中国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以伦理纽带相维系的天然关系。”梁漱溟先生认为:“社会最为基本的构成部分是团体、家庭和个人,三者在社会中位置的轻重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构造体系。”这一点的区别是:在中国,家庭处于显然的位置,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则轻松若无物;在西方中,团体和个人是两个实体,家庭几乎为虚位。中国因注重家庭的演变成伦理本位的社会,西方则因团体生活形成个人本位的社会。个人与集体是对待而立的,有集团生活才能显示出个人之地位。第二,中国的社会职业分途,西方社会阶级对立。所谓职业的分途,则是指依据人们服务社会的途径不同。分为农工商等各种职业,维持中国社会的秩序,靠的是社会的礼俗,人与人之间的亲情,重在教会而不是法律。

就中西社会之构造而言,伦理本位在于中国,个人本位在于西方,只是一个方面罢了。另一方面是,西方的社会有阶级对立而中国社会则是职业分途。我认为,在中国缺乏形成阶级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及政治条件。首先,在经济上,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使得土地集中没有在中国社会形成“没有经过产业的革命”,且“遗产诸子均分”等观念,而使资本难以集中,中国的工商业“总不外是些小工小农”。这就使中国在经济上缺乏形成阶级对立的土壤。而西方社会经过产业革命后,资本集中的土地集中,工商业发达,随之阶级对立之势形成。其次,在政治上,因孔子而有的开放的读书会,使得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读书考试踏上仕途,士与农“期间气脉浑然相同但不隔”,政治上无形成对立的条件。由此得出:中国只有士、农、工、商四个不同社会阶层,不存在阶级的对立。而在西方社会,集团生活产生了严格的等级森严制度,官职与身份是世袭制的,不同等级之间是绝对禁止通婚的,因此,无论是中古还是近世,西方社会都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对立。

伦理之本位,即使是家庭亲子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涵盖了整个社会得人际关系,“三纲五常”已成为国家政治道德及社会的秩序的根本原则,因此中国社会缺乏西方式的团体组织和团体生活,而只有伦理关系网络形成的生活习俗。若中西比较言之,在社会方面西方重视法律,而中国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侧重于礼俗。“近代法的权利,中国礼俗之本则情与义也。”在经济的方面,中国家庭是以农业自然经济生产、消费、分配的单位。

四、对待人生的态度

我们在每天忙碌的生活中,可能没有时间抽出来去思考人生态度的含义,华夏民族与其它民族对待人生态度的不同,而中国特有的人生态度,可以说部分程度上是受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些传统的文化也深深印刻在了每个华夏儿女的思想中。

在我看来,人生态度是每个人对待人生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人生态度包括人生认知、人生情感和人生意向的三种成分。人生认知是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人生情感是对人生的内心体验和评价,人生的意向则是人生的行为趋向,人生认知是人生态度的首要基础,人生情感是人生态度的核心成份,人生的意向是人生

态度的最高追求。一个人如何认识人生,就会产生对人生的不同感受,就会怎样去对待人生。

在东亚两大文明的古邦印度、中国,传统的人生态度有很大不同。印度传统的人生的态度更注重超现实性,印度诸家学说中尚称“中庸”,既反对以苦行自我的折磨态度,又反对纵欲主义,持不苦不乐的中道之观。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民族传统之人生态度,则以乐生、贵生的实用理性主义为特征。《中庸》中的“赞天地之化育”,被用以来概括华夏民族的基本人生态度,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主动参与创造和改造现实世界为人应尽之天职,以取法于天地之道的伦理纲常为人必须恪守之绝对要求。国人以一种功利的、理性的、审美的严肃态度对待现实中的生活,把全部的关怀都倾注于现实利益的获取上,满足于通过生产斗争在自然界得到的生存权利,和努力奋斗而在社会上得到的生存权利,缺乏对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不大追求来世幸福之安慰。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道教的“贵生”,集中的表现了华夏民族传统的现世主义的文化心理需求。表现出浓厚的中国味。

当然,华夏民族的文化也是多层次的,作为以儒家为主的极端现世主义思想的补充,也有像庄子那样极富超越性的自然主义人生的态度。深受这种文化熏陶的中土文化的精英们,往往内道外儒,在内心生活上具有超越性的追求,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碰到挫折后,也会产生出世之想,尽管这种出世未必是隐遁之山林、追求来世,而多分为即世间而出世,所谓“身在庙堂之上,心在山林之中”。

另一方面,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就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它是在批判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的实践中产生的,其与儒、道之争,逐渐改变了华夏文化独尊的观点,中国风尚大为改观。尤其是佛教禅宗,几乎完全中国化,成为中国人的经典思想,影响和改变着中国士大夫阶层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甚至是民族观念,极大地冲击了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从理论上、思想上和情感上对士大夫知识阶层的心理结构上产生了影响,从而在他们的文艺创作、审美趣味和人生态度上产生了精神影响。

作为对极端现实主义的必然补充,中国人也会产生追求神佛护佑、憧憬来世幸福的宗教需求,尤其是深受剥削的压迫、不得人生幸福的劳苦大众和乱世之民们更多如此。外来佛教、菩萨救度及往生净土的思想,适应了中国人在这一方面

的需要,与此相应的是民间乃至上层社会念佛禅的盛行。对佛菩萨的崇拜及对死后往生乐邦的追求,当然会产生忽视现实的幸福争取的消极作用,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也是苦难大众们唯一可安慰心灵的方式,对于平衡社会的心理、淡化社会的矛盾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另一角度来讲,华夏民族的极端现实主义、物质主义和乐天安命之人生态度,易产生腐化堕落与知足保守两种极端的倾向,国外学者有人指出,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上的致命弱点所在。佛禅对人生冷静深刻的反省,对人欲横流从认识论、轮回说、伦理观方面的批判,也作为一种补充的思想,无不激发人们向上的追求,使堕落者警醒回头的良性的作用,使民族文化心理具有多方面的内涵所在,对维持漫长的封建社会的社会心理的平衡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总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态度要取其精华,吸收并用于我们自身中。在遇到问题时要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反省,切勿因社会的浮躁而影响我们最初的对待人生的态度。

 《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1

 《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5

 《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5

 《中庸》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5

 《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1

 《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1

 《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1

 《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5

 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1

王艳玲.佛教禅学与王维诗风. J.《安顺学院学报》, 2009.04


相关内容

  •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
    2010年第3期姓才论毖 No.3.2010(总第221期) THENORTHERNF1CIR切Ⅵ TotalNo.22l [史学博上论坛]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 黄 蕾 (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33) [ ...
  • (英语毕业论文)英汉道歉语对比研究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 ...
  • [中国文房四宝]
    <中国文房四宝>国家级 一.期刊介绍 (一)<中国文房四宝>创刊于1989年,由国务院原副总理方毅题写刊名,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国务院国资委批准,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管,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主办的国家级权威性文化.教育 ...
  • 夹缝中的奋斗者
    夹缝中的奋斗者 文史纵横 夹缝中的奋斗者 --于连和高加林形象比较 韩文妍 (宝鸡文理学院图书馆陕西宝鸡721007) [摘薹]本文比较研究了19世纪30年代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红与黑>与20世纪舳年代中田新时期文学的获 ...
  • 论穆时英新感觉派小说的抒情特征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卷第)期 论穆时英新感觉派小说的抒情 ...
  • 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
    比较中西方神话的异同 姓名: 谢金鑫 学号:[1**********]8 班级:10信管 摘要:中国的神话故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样西方的神话故事在西方的文化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整体来看中国的神话故事和西方神话在一些方面 ...
  • 浅析西部牛仔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探讨星巴克多样化顾客关怀及其推广性 2 <白鲸>与<老人与海>中的海之意象分析 3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 4 浅谈商务合同 5 浅议中西 ...
  • 光华管理学院-从历史看管理(7期)
    从历史看管理 HISTORICAL INSIGHTS FOR MANAGEMENT (7期) 目录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张维迎教授寄语 牛大勇教授寄语 学习时间 课程费用 核心价值 课程对象 课程体系 课程教授 报名信息 ...
  • 论穆旦晚年诗歌的美学倾向
    论穆旦晚年诗歌的美学倾向 戴惠 摘要:穆旦晚年的诗歌写于一个特殊的年代,这是在非正常的岁月中写出的非凡的诗篇.它们显示了穆旦诗歌创作的发展和变化.如果说穆旦早期的风格可用深沉雄健来概括,那么,穆旦晚年的诗歌则有着另一种美学追求,这主要表现为 ...
  • 曹丕和刘禅的才能.性格与命运--读[三国]
    作为两大枭雄曹操与刘备的后代和继承者,曹丕与刘禅在<三国演义>中都是被作者基本贬抑.否定的角色:前者与兄弟争位,又逼汉献帝"禅让":后者昏庸愚昧,最后降魏,葬送了父亲奋斗大半生创下的基业.与曹操.司马昭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