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研究 - 范文中心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研究

12/24

摘 要:随着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各国在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联系更加密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如果以贸易开放度作为衡量标准,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也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但结合我国金融的发展状态可以发现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会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2000年至2015年的相关数据对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展开研究,为更加全面的认识对外开放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出努力。

关键词:对外开放;金融发展;抑制效应

对外开放即国家主动的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并对封闭国内市场或国内投资的保护政策进行放宽或消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现阶段大部分国家均坚持开放型经济发展;而金融发展指金融结构的短期或长期变化,金融结构通常由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共同决定,在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的过程中会对金融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而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大致平行的关系,所以对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现实意义突出。

一、建立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的动态模型

1. 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的动态模型分析

金融发展主要通过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业的竞争程度三个指标进行衡量,当将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相关指标分别视为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情况下,结合动态效应可以建立动态模型:

此模型中,i 和t 分别代表区域和时间;fd 代表金融发展的具体指标;tro 和fo 分别代表贸易开放度和金融开放度;gov 代表政府的支出;state 代表国有企业产值的比重,enroll 和rgdpgr 分别代表毛入学率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而代表随机的干扰项。为避免实践效应等使该模型发生内生性问题,需要利用动态面板数据广义矩方式对模型中的相关参数进行估计,在具体的估计使需要利用迭代循环计算和横截面权重法分别对系数和权重矩阵的收敛、广义矩权重进行计算,以此保证对相关参数的估计具有稳健性。

2. 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的动态模型相关指标的确定

金融发展可能对资源分配效率以及国际竞争格局等产生影响,所以笔者对其三项确定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例如金融发展规模指标可以细化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金融相关比率,如对国家货币化程度进行衡量的麦氏指标,其通常通过货币存量/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获取;对国家经济金融化程度进行衡量的戈氏指标,其通常通过某时点现金金融资产总量/国民财富计算获取。其次,金融发展深度,其通常通过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获取;再次,国民储蓄比率,其主要通过金融机构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名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获取。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指标表示,首先,储蓄投资转化率,其主要通过资本形成总额/地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计算获取,计算结果直接正向反映地区金融创造财富的实际能力;其次,存贷比,其主要通过区域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和其年末存款余额之间的比值进行计算获取;再次,非国有企业获贷比,其通常通过此类型企业所获取的贷款额和银行总贷款额之间的比值计算获取,此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金融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的实际效率,非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实际情况决定,其应该获取较大比例的资金供应。金融市场竞争程度,现阶段主要通过非国有金融机构吸收存款额/所有金融机构的吸收存款额计算获取。除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外,还需要对金融开放、贸易开放、控制标量等进行明确,现阶段对金融开放的计算方式并不明确,但考虑到我国外资流入较长时间使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所以利用区域的直接投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评估金融开放程度。贸易开放度主要通过进出口总额/名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获取;而控制标量,主要包括政府支出、毛入学率、国有比重、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表示。

现阶段相关研究已经证实,政府支出、教育体系优化对金融发展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区

域国有部门比重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国有部门贷款在金融机构贷款业务中更加占有优势,所以在理论上,我国区域中国有部门比重越高,其金融发展的效率和金融竞争程度会越低,但实际中,受国有企业贷款优越性的影响,其区域比重和金融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二、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的影响验证与分析

1. 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的动态模型数据代入

由于我国2001年进入世界贸易组织,2000年开始进行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所以笔者从《中国对外贸易年鉴》《各省统计年鉴》等资料中获取相关数据,对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展开研究。针对相关结果计算发现,金融相关比率、金融发展深度、居民储蓄比率在2000年至2015年的均值分别为2.41、1.02、0.9,标准差分别为0.8、0.3、1.1;储蓄投资转化率、存贷比、非国有企业获贷比在2000年至2015年的均值分别为0.75、0.76、0.79,标准差分别为0.239、0.125、3.62;金融市场竞争程度在2000年至2015年的均值为5.9,标准差为2.7;金融开放和贸易开放在2000年至2015年的均值分别为0.03和0.33,标准差分别为0.025和0.42;政府支出、毛入学率、国有比重、实际经济增长率在2000年至2015年的均值分别为0.16、0.50、0.99、0.15,标准差分别为0.066、0.20、0.02、0.07。

2.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分析

对以上结算结果进行广义估计,可以发现,首先,金融发展的规模指标、效益指标以及贸易开放度的回归系数小于0,只有非国有企业获贷比和居民储蓄比率的回归系数表现的比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表面2000年至2015年我国贸易开放程度虽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对金融发展规模和储蓄投资转化率并未产生较明显的推动作用,这并未受到城镇居民储蓄比率、资金配置效率等指标的影响,所以在此期间贸易开放程度实际上对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次,计算结果中所获取的贸易开放回归系数虽然都在0以上,但其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虽然贸易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金融竞争程度的提升,但这种推动作用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再次,结合回归计算的结果可以发现,居民储蓄比率的固定效应回归系数为0.36,在0以上,而其他金融发展规模指标和金融开放度的回归系数均在0以下,但并不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金融开放对兼容发展规模的扩大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这种抑制作用的显著性并不高;另外,在回归计算中除非国有企业获贷率的回归系数为-0.02外,其他的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业的竞争程度指标的回归系数均在0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融开放对储蓄到投资的转化效率、金融业的竞争等方面具有推动作用,但这种推动作用的实际力度并不高,但金融开放会对金融资源的分配效率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除此之外,可以发现储蓄投资转化率的系数为-0.31,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政府支出会推动金融发展规模的殴打,提升金融发展效率,但并不会对金融业的竞争程度产生明显的影响。而计算中大部分国有比重的回归系数在0以上,且具有显著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国有部门的比重上升的同时会一直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而且对金融发展效率的提升和金融竞争水平的提高等方面也会起到较明显的一致作用;真实经济增长率的回归系数计算结果中大部分数据小于0,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和金融发展效率的提升并不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而且也不会对金融竞争程度产生明显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贸易开放程度不断提升的同时,并未明显的带动金融发展,而且金融开放程度提升的过程中,对金融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也并未达到较高的程度,知识对存储向投资的转化效率和金融竞争程度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对资金分配效率的提升抑制作用较明显,在国有部门比重不断提升的同时,金融发展规模却表现出一定的缩减趋势,虽然在2008年前后发生了与此相反的情况,但这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对外开放的影响具有密切的关系,可见上述对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稳健性和可靠性。

3.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分析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贸易开放除对城镇居民储蓄比率具有积极的影响外,对我国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都会产生较明显的抑制效应,换言之,在我国贸易开放程度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我国金融业的竞争程度会有所提升,但金融发展的规模和金融发展的效率,在此过程中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发展。这与现阶段部分理论研究存在一定的不相符,现阶段相关理论认为国家贸易开放的程度提升会为金融发展创造条件,而且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会推动资金全球性的流动,金融机构为获取经济效益会进行自我完善,但我国在对外开放的程度提升的工程中,受外部冲击、贸易竞争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国内投资发生了较明显的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发展,而且我国的金融发展和贸易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并不理想,前者的发展相对后者明显滞后,这在衣服那个程度上会使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使投资、金融等方面的需求量减少,这也是导致我国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产生抑制效应的重要原因。结合发达国家在2000年至2015年对外开放和金融发展的关系可以发现,虽然我国和发达国家在此段期间的对外开放度整体上都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我国在大部分时间的贸易开放度要高于发达国家,但我国的金融开放度却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这与我国金融机构在金融中间体系中的垄断地位具有密切的关系,这说明我国贸易开放度与金融开放度之间的不协调,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加明显,这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产生抑制效应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外商投资企业。私人和民营企业在我国贸易开放过程中的推动作用,相比国有企业更加突出,成为推动贸易开放的主体,而我国金融支持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两者之间的比协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一直对外开放推动金融发展。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对外开放是时代发展的主流趋势,但由于我国的贸易与金融的开放程度不协调、结构不匹配,使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为我国的金融结构调整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相关内容

  • 论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方向
    作者:路妍 财经问题研究 2000年07期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国际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流动,增加了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更使人们认识到当前应改革现行的国际 ...
  • 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看紧缩流动性
    蔚耍:本文从譬鳕菠动性舶角度分析7近年来摄高若定准备盒率的动机与效应,通过分析影琦货币乘数变动的因素,褥出近期法定准|金率I关的主要a标是鼍合公开市场操作I具回笼基础货币.收缩金麓体系过蔫漉动性曲结论. 关键词:法定存款准|金率:超颧存款准 ...
  • 证券投资学论文
    证券投资学学年论文 学 院 经济学院 专 业 经济学 年 级 2013级 姓 名 论文题目 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分析 指导教师 职称 讲师 成 绩 2015年 12月 12日 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分析 [摘要]我国证券市场在过去十年的长 ...
  • 我国不同性质通货膨胀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
    2010/4 我国不同性质通货膨胀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 刘萍萍 摘 要:本文首先提出了通货膨胀与股票价格波动关系的理论,然后分析了我国1991年以来3次通货膨胀的性质及原因,最后采用5变量VAR模型对我国3次不同性质通货膨胀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
  • 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
    1. 国家干预主义是西方国家公共管理职能发展的一个阶段,主要是指反对自由放任,主张扩大政府机能,限制私人经济,由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控制,并直接从事大量经济活动的那样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国家干预主义最初集中表现为欧洲封建社会晚期的重 ...
  • 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国际比较及启示
    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国际比较及启示 2012年10月22日09:59 尹兴中 盛朝晖 来源:金融时报 发 表评论 [字号:大 中 小]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反映了一个经济体金融业价值创造能力和经济结构.当前,国内不少地区都把扩大金融业增加 ...
  • _供给侧改革与消费需求扩张
    <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第4期 供给侧改革与消费需求扩张 汤向俊1,马光辉2 * (1.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212003:2.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710049)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令人困惑的现象:一方面制造业 ...
  • 金融学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 1.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及其各自特点 货币市场:是指以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其特点主要有:交易期限短.流动性强.风险相对较低. 资本市场:是指以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交易活动 ...
  • 成为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有多诱人
    一旦失去最主要储备货币地位美国将受到极其猛烈的冲击 具有一定实力的国家,无不渴望自己的货币能够成为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并努力提高其在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中的份额. 看看美国从中得到了多少好处.自美元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以来,推动 ...
  • 商业银行经营体制创新
    商业银行经营体制创新:全能化趋势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问题 在西方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关于混业与分业的争论一直贯穿始终,从未中断. 分业者将金融业分成了风险不同.机构分设.客户不同.功能各异的几块,中间有 防火墙,其中一块出了问题,体系不会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