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概论(自整理) - 范文中心

广播电视学概论(自整理)

02/18

广播电视学概论

前言

当之无愧的“第一媒体”

“地球村”的起点

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

影响人们的知识、道德、情趣乃至社会价值观

第一媒体

● 最大受众规模

● 最普及覆盖率

● 最大的传媒产业规模

● 获取信息的第一选择

● 最强的公信力

●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巨大

普及率

● 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009 年底,我国广播综合覆盖人口率达到96%以上;电视信号覆盖率超过97%,人口覆盖率接近99%。

● 广播电视综合受众超过11忆(4岁以上)。

产业规模

● 2009年,中国广播电台整体广告收入为81.46亿,增长12.79%。

● 2010年我国广播电视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 ● 2010年,我国三网融合正式启动,今年试点实行了“不对称进入”格局,以广电为主,政策全力支持广电进入电信,广电获得了先期发展权,传统广电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正在提速。

主要媒介的公信力

● 电视 57.7%

广播电视基础概念

广播电视的技术界定

中国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

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与劣势

广播电视学的学科性质

广播电视

运用电磁波传导方式把声音和图像传递给广大受众的电子传媒工具,是一种先进的电子通讯手段,是一种更为广泛面向社会的大众传播方式。(技术定义)

广播电视是电子科学发展与人类传播需要结合的产物。 思考:作为新媒体的手机电视的媒介属性。

大众传播媒介

消除了文字符号对大众的限制

符合符号体系呈现了最接近实际感觉的信息

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影响最为广泛、深刻的传播媒介

独特的文化形态

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大众文化的最典型代表

是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

在承载、传播文化产品的同时,自身也创造出许多文化类型,成为独特的文化景观

第三产业

事业性质,企业经营

已经逐渐走向市场

广播电视产业已经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播电视学

广播电视学:研究广播电视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内容包括广电基础理论、广电应用理论,广电决策理论和广电历史研究四方面,研究对象包括节目、受众、传播、管理等。 这几个方面也是本课程的内容构成。

广播电视传播发展的物质基础

电磁波的原理

电磁波是电路衰减形成的振荡波,电路电流的强弱变化会影响电波的特征,这也是电磁波能纪录信号的根本原因

衍射与干涉

衍射原理:当波遇到尺寸与他波长接近的物体的时候,会产生衍射现象,表现为改变直线传播状态,在这个物质周围散射开来 干涉原理:频率相近的两个波相遇,会产生相互干涉的现象,改变原来的振幅

电磁波的衍射与干涉现象在广播电视信号传播过程中会产生负面影响,是应该力求避免的

无线电波的划分

波段名称 波长范围 频段名称 频率范围 超长波 10KM-1000KM 甚低频VLF 30KHz-3KHz 长波 1KM-10KM 低频LF 300KHz-30KHz 中波 200M-1KM 中频MF 1.5MHz-300KHz 中短波 50M-200M 中高频IF 6MHz-1.5MHz 短波 10M-50M 高频HF 30MHz-6MHz 米波 1M-10M 甚高频VHF 300MHz-30MHz 分米波 10CM-100CM 特高频UHF 3GHz -300MHz 厘米波 1CM-10CM 超高频SHF 30GHz-3GHZ 毫米波 1MM-10MM 极高频EHF 300GHz-30GHZ 亚毫米波 1MM 以下 超极高频SEHF 300GHz 以上

收音机主要使用的波段是中波和中短波、短波(MF---HF );而电视一般则采用短波。有线电视则通常使用甚高频与特高频(HF----UHF )

调频与调幅

AM 及FM 指的是无线电学上的二种不同调制方式

AM: Amplitude Modulation称为调幅,而FM: Frequency Modulation 称为调频

AM 的振幅是不稳定的,因此信号强弱也不稳定;而FM 通过限制振幅,稳定频率,因此信号更为稳定。调频所占用的频道资源要更多。

电波的传播方式

1、地波传播

2、天波传播

3、直线传播

4、特殊介质传播

电视的制式

目前世界上采用的电视制式主要有3种:PAL 、NTSC 和SECAM PAL 制式的特点是电视节目清晰、观看效果好,但它的成本是比较高的;而NTSC 制式的优点是成本低,但观看效果较差;SECAM 则是居中。

PAL 电视标准 (制式)

PAL 电视标准,每秒25帧,电视扫描线为625线,奇场在前,偶场在后,标准的数字化PAL 电视标准分辨率为720*576, 24比特的色彩位深,画面的宽高比为4:3, PAL电视标准用于中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NTSC 电视标准

NTSC 电视标准,每秒29.97帧(简化为30帧),电视扫描线为525线,偶场在前,奇场在后,标准的数字化NTSC 电视标准分辨率为720*486, 24比特的色彩位深,画面的宽高比为4:3。NTSC 电视标准用于美、日等国家和地区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展概要

第一节 世界广播的发展

1906年圣诞节前夜,美国的费森登和亚历山德逊在纽约附近设立了一个广播站,并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广播。

广播的内容是两段笑话、一支歌曲和一支小提琴独奏曲。

1916年,弗雷斯特又在布朗克斯新闻发布局的一个试验广播站播放了关于总统选举的消息,可是在当时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收听这些早期的广播。

1920年6月15日,马可尼公司在英国举办了一个以梅尔芭太太主演的“无线电--电话”音乐会,远至巴黎、意大利、挪威,甚至在希腊都能清晰的收听到。有人认为这就是广播事业的开始。

1922年11月14日,伦敦ZLO 广播站正式开始在英国广播每日节目,该站在1927年改为英国广播有限公司,即BBC 。 1922年法国埃菲尔铁塔也正式开始播音。

1927年止,美国国内已拥有737个广播站。这一时期,广播站如雨后春笋在各国中相继涌现。当时,在欧洲广播已被视为一个庞大的通信工具。以后,全世界的广播事业不断发展,现已逐步形成全球性的广播网。

中国广播

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美国人奥斯邦于1923年在上海创办,1月23日晚8时开始播音,50瓦,200米。

中国最早的官方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1926年10月1日开播,在奉系军阀支持下由我国早期无线电工程专家刘瀚主持创建,100瓦,280米,节目包括钱粮行市及音乐新闻等

中国最早的私人商业广播电台: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1927年3月18日开播,50瓦,370米

中国共产党首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党中央于1940年春在延安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广播委员会,同年12月建立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呼号XNCR ,属于新华社的一部分,稿件由新华社提供。标志着无产阶级广播事业及人民广播事业的开端

1978年5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开播,简称CRI

电视的产生、发展

成像技术——电波成像(扫描)——动态图像传播

1930年,英国BBC 首次播出电视剧

1954年,美国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彩色电视节目的国家

当前著名电视机构

● 1、美国三大商业广播公司

全国广播公司(NBC )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

美国广播公司(ABC )

● 2. 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

● 3. 福克斯广播公司(FOX )

● 4. 美国家庭票房(HBO )

● 5. 英国广播公司(BBC )

● 6.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AI Jazeera)

● 7. 日本广播协会(NHK )

中国电视

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1958年5月1日试播,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采用直播方式

1973年,我国开始彩色电视广播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英语缩写为CCTV 。与此同时,各省电视台都以省、市、自治区命名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广播电视事业

● 微波网覆盖面的扩大;从黑白到彩色的普及;卫星电视的普及;数字电视、高清晰节目的开播。

● 1、电视新闻节目主体地位的确立;

● 2、节目形式的多元化;

● 3、经济节目、文艺娱乐节目贴近百姓、贴近生活 ● 4、电视从业迅速扩大,影响日益增强。

● 截止到2008年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57座(比2007年减少了6座)、电视台277座(比2007年减少了10座)、教育电视台45座(比2007年增加了1座)、广播电视台2069座(比2007年增加了76座),电视机、收音机的社会拥有量分别达到4亿、5亿台。广播电视综合覆盖人口率分别达到96.96%和97.65%,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 2009年广播电视总收入预计可达1665亿元,比2008年增长

5.18%(82亿元),其中,过百亿的省市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广告收入预计752亿元,占总收入的45.22%,比2008年增长7.15%(50.17亿元),其中过40亿的省市有广东、上海、北京

● 节目产量位居世界前列;(1100多万小时播出,成为世界最大电视国度。)

电视大国的体现

● 覆盖率的扩大(近98%);

● 电视机拥有量全球第一;

● 电视观众全球第一;

● 节目产量位居世界前列;(1100多万小时播出,成为世界最大电视国度。)

● 已有一批在国际上知名对广播和电视品牌,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广播电视人才。

● 设备先进

缺陷

● 节目形式较为单调;

● 节目质量较差;

● 电视节目在世界上的影响较弱。

广播电视的传播制度

1、国营制度型

2、公共制度型

3、商业制度型

公共型运营体制

● 公有公营型主张广电不应用于商业目的,而应完全服务于社会公益。同时,广电的经营管理、业务政策与节目内容,须接受全体国民之代表的监督与管理。

● 英国广播公司(简称BBC) 是典型的公营体制媒介。BBC 是以国会拨款,收取纳税人“执照费”为经费来源的公营广播电视机构,这种体制决定了其不易受商业力量操纵,能够独立且中立地服务于英国人民。

商业性运营体制

● 民有民营制,是传统的所谓最自由的一种广电制度。在这种体制下,广电事业向民间开放,允许民间自由经营、自由转让。 ● 除负责频道的分配、秩序的维持外,政府对于广电传播不加任何干预。

● 广电以赢利为目的,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广告收入。 ● 以美国为代表的私营传播制度与公营体制截然不同,其主要特点是媒体为私人所有,广告收入是支持媒体运作的主要来源。

国营型运营体制

● 国有国营型盛行于社会主义世界。

● 在奉行这种体制的国家,电视台、电波频道被视为国家财产,广电从业人员是国家干部,广电台是执政党、政府重要的宣传机构,并被臵于执政党的严格管理之下。

● 广电传播与政府、执政党的高度一致。

● 国有国营型体制下的媒体制作的节目品位高,严肃,少或无刺激性内容;广电传播配合政治动动、经济建设的展开,使媒介的社会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形成民主讨论的政治气氛;党委、政府对广电传播的管理过于严格,使广电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作用;过分重视政治宣传与政治功能,忽略其他功能;内容过分严肃,削弱了广电的社会作用。

讨论

崔永元曾经说:如果说央视是商业电视机构,那么它就是世界上最差的商业电视台;如果说央视是公共电视台,那么它就是世界上最烂的公共电视台。我们如何理解这两种电视传播制度的区别,并对他的观点进行批驳?

中国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沿革

●1、建国初期以来的国营模式:

● 广播电视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全部或者大部分经费来自政府拨款;由党和政府来任命广播电视机构领导人;规定广播电视工作的具体业务。

● 1958年到1983年 广播电视事业由国家垄断向行政性垄断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电视指导方针是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 ● 1983年在广播电视机构的性质和职能问题上,提出了“双重职能”的思想,即中央和地方各级广播电视机构既是新闻宣传机关,又是事业机关,中心工作是宣传,形成了新闻宣传、事业建设和行业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2、改革开放以后

● 改革开放以来,广电体制改革成为广电事业的一条核心主线。广播电视机构从过去单靠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逐步过渡到成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且能自我发展的传媒产业。

● 1983年,第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确定“四级办”体制。 ● 四级办:即由“国家——省——地市——县”四级行政机构“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

● 1985年到1999年 广播电视事业行政性垄断下的相对自由竞争阶段。

● 1985年上海市广电局开始在上海电台、电视台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拉开了广播体制改革的序幕。1997年上海市政府授权市广电局作为上海广电系统国有资产的委托代理人,对国有资产进行运营管理。1999年,我国第一家广电集团——无锡广电集团挂牌成立,采用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

● 2000年至今 广播电视事业从相对自由竞争向经济性垄断过渡阶段。2001年中办、国办《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规定: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属于事业性质,发行集团、电影集团属于企业性质。

● 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成立的广电集团都采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在广播电视领域企业单位主要有国有独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上市公司等企业形式,主要从事影视剧、音乐、科技、体育、娱乐等节目制作以及广播电视传输介入活动。

● 广播电视所有制改革的目的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明确产权关系、优化资源配臵、重组管理体制,在整体上以经济性垄断代替行政性垄断,从而应对入世后,国外传媒的渗透和冲击。

产业转制背景下的中国广播电视

● 公有制的优势

保证国家意志的实现,宣传的统一一致;

保证人民的利益,使舆论权不受个别利益集团控制;

保证广播电视方针政策和管理体制的贯彻和施行,也利于国家行政手段的调控的实现。

2、广播电视转制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 广播电视产业系统内部,由于实行高度的垄断,无法展开竞争;由于人治管理体制,法律难以发挥作用;由于决策者的个人权力太大,广播电视产品(特别是电视产品)交易难以公平交易,由于人为地破坏广播电视产品的公平交易,既造成了严重浪费,又挫伤了广播电视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要求

●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 广播电视产业是信息产业的一种分支产业,它是信息社会条件下的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其所有制结构必须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否则,不仅不利于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也是不利的。

3)应对国际传媒市场挑战的要求

● 就我国广播电视媒介市场来说,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它的产品不仅要占领国内市场,而且还要占领国际市场。 ● 为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加快国内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扩大广播电视产业经营规模外,最根本的就是建立符合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产业制度。

4)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 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被认知,而且经营的范围越来越宽,其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 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广播电视产业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以便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

产业转制应把握好的原则

● 建立新型的广播电视产业制度模式需要有一个过程,应根据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有计划地、分步骤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产业制度模式。这就要求在转制的过程中。

● 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弄清楚广播电视媒介的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楚广播电视媒介的产业功能和喉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不断增强实践观念、群众观念、市场观念和创新观念。 ● 其次要在政策上要充分注意到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带的差异性,充分注意城乡的差异性,充分注意广播电视产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差异性,根据这些差异性对广播电视产业进行科学分类,区别对待。

● 对于已经转制的广播电视产业,一定要面向市场,要实行自主经营、自主发展。

●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这里所说的实际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宏观实际,即全国范围内的广播电视产业的实际和国际广播电视媒介市场的实际;二是本地区和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实际。

产业转制的途径:可经营性资产的剥离

● 要实现转制,实行“制播分营”,允许和支持民营电视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电视产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当前我国电视产业急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可经营性资产的剥离,这是实施转制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 根据目前我国电视台的状况,其资产投资可由六部分组成: ● (1)国家投资;

● (2)电视台自有资金投资;

● (3)职工投资(内部股份制);

● (4)实体投资(公有制企业和民营企业);

● (5)引进资金(包括国外实体投资和国内其他行业的投资); ● (6)赞助费用。

1)、节目性质剥离

● 电视节目可区分为两类:商品性节目和非商品性节目。可以说,除新闻节目以外的其他电视节目都是商品,均可以走向市场。 ● 运用电视节目性质剥离法不仅可以把电视产业的经营业务区分开来,而且又可以把电视产业经营人员和资产剥离开来,目前是实施资产剥离的最佳策略之一。

● 电视节目制作部门除了属于电视节目播出部门的新闻节目制作部门外,其他电视节目均可以走向市场,实行产业化经营。

2)、机构剥离

● 首先,要科学地界定我国现行电视台的机构构成,明确它不是指单一的电视节目播出机构,而是一个既生产节目、营销节目、播出节目的综合性电视产业机构;

● 其次,要明确未来的电视台只执行着电视节目的播出任务,除新闻节目制作外,不承担任何商品性节目的制作;

3)“断奶”剥离

● “断奶”是一种形象说法,意思是说,媒介是一种产业,应该通过自身的经营获得经营收入,自己养活自己,国家不再投资。 ● 一句话,电视节目制作部门除新闻节目外,其他电视节目制作者都能够逐步实行自负盈亏。

产业转制过程中应避免的问题

● 1)、把媒介产业走向市场误认为是媒介产业私有化; ● 2)、把民营企业可以经营电视产业误认为是把电视频道出卖给民营企业;

● 3)、把“制播分营制”误认为是削弱电视台的喉舌功能; ● 4)、混淆电视产业机构与主管电视新闻宣传机关之间的界限; ● 5)、把实现可经营性资产剥离当作一种政府行为,企图用行政手段完成剥离;

● 6)、过早忙于操作,忽视对电视台可经营性资产剥离的可行性研究;

● 7)、对可经营性资产剥离过程考虑得多,对其后果研究得少;

广播电视媒介特性

是传播迅速、信息量大,在突发事件中不可代替

受众多,覆盖面广

伴随性收听、移动性收听

声情并茂,引发听觉联想

技术简便,成本相对低廉

广告便宜,相对回报比较实惠

广播传播的局限性

转瞬即逝,不易保存

容易产生歧义

线性传播的制约性

视听兼备的多元信息符号。

现场感强。

家庭式的收视。

电视媒介传播的明星效应。

现场转播的“共时空效应”。

电视的传播局限

转瞬即逝,不利于保存。

线性传播,选择性差。

和其它媒介相比,不良电视节目给社会的负面影响更为直接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广播电视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大众传播媒介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标准

统一的传播网络,较强的系统优势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大众媒介

公有制特色,由各级政府主办,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广电部门办台;集体性质办站;国有大中型企业参与非内容性传媒经营活动;产业集团化经营;整体纳入国民经济计划;) 社会主义性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种所有制既能保证社会舆论不会受到社会利益集团的控制,也最能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大众传播媒介

必须经过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批准

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

国家禁止设立外资经营、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的广播电台、电视台

国有大中企业可以参与非内容性的传媒活动

广播电视传媒属于国家所有;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党委和政府对广播电视机构有领导权; 随着民营经济涉足传媒领域,但国家对新闻有绝对的控制权 在我国一元化领导、分层次管理的广播电视体制下,各级电台、电视台作为舆论宣传喉舌,必须保持舆论宣传的一致性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广播电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是我国广播电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努力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

中国广播电视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本质和显著的特征就是使广播电视充分发挥党、政府、人民的喉舌作用。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党性原则

党性原则是指意识形态领域坚持所属政党、阶级的指导思想,宣传它的纲领意志、政治主张、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且在组织上接受它的管理。

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

坚持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全面准确生动的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全面准确生动的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使之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3、坚持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纪律。 ● 4、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 5、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与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本质区别, 防止滥用新闻传播自由权利的现象。

“政治家办台”

要加强党对广播电视的领导,就要培养和选拔哪些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原则性强、思想觉悟高、能按广播电视规律办事的优秀干部来充实和加强广播电视队伍的领导力量。

四、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者的内在联系

“双为”宗旨的共同目标表现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就是为了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注重节目内容的丰富多彩

坚持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在节目制作的新颖性上下功夫,努力做精品节目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道德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精品节目

● 这是广播电视传播先进文化时,各类题材、各种节目都应努力达到的目标。

五、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 中国广播电视在自身发展中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的体现: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突出中国自身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特色,全面提高广播电视艺术水平。

● 广播电视节目应该承担起自己的导向责任,发挥文化功能,在自觉地抵制过度娱乐化倾向的同时,增强新闻类节目采制能力和播出总量,扩大经济、文化、科教、服务、少儿、纪录片等多种类型节目的播出比例,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平台的职责。 ●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和思想文化的复杂化、多层次,既为电视节目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同时也对电视传播尤其是卫视黄金时段节目的文化功能提出了诸多挑战。

● 在实现电视综艺节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理想目标过程中,当下的广播电视(特别是卫视黄金时段)是否在“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的操纵下,失去了平衡,迷失了方向,已经成为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 对目前卫视黄金时段节目存在过度娱乐化倾向,应该做到: ● 弘扬主旋律

● 明确频道、节目定位和宗旨

● 建立科学全面的节目综合评价体系和综合频道节目播出调控制度

● 加强行业自律、社会监督

主旋律

● 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精神;提倡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提倡诚实守信、艰苦朴素的思想精神。 ● 可以净化社会风气,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精神。

● 思考:在当前的形势下,发挥广播电视的社会导向功能,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及时、全面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新政策、法律;二是要所有的言论主义正确的舆论导向,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的要求,符合国家法律,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本要求

● 1、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 2、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 3、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 4、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还要敢于善于回答群众面临的焦点、热点、敏感问题。

● 同时,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必须把好关,把好度,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政治观念、责任要求。

● 把好关就是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出发,正确判断那些该报道,那些不该报道,哪些应该多报、详报,哪些应该少报、简报,从而正确的引导社会舆论。

● 把好度就是要把握分寸、力度,把握报道的时机。要审时度势,了解大局,要因时因人因地,因事制宜。

舆论监督与正确的舆论导向

●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 舆论监督的实质舆论监督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是公众运用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其是实质就是人民的监督。

如何开展舆论监督

● 1、要重视建设性监督,处理好监督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2、要注意监督的科学性,把好适时适量适宜的原则。 ● 3、要遵纪守法,在法律制度政策社会道德允许范围内实施监督。

提高舆论监督水平

● 划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舆论监督与新闻媒体是第四权力等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界限。

● 2、坚持党性原则。

● 3、要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 4、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抓住本质、打中要害。 ● 5、要在党委领导下有序进行。

正面报道为主与舆论监督

● 正面报道是一种表扬性报道,而舆论监督是一种批评性报道,好像两者对立,其实不然。因为舆论监督的目的,就是为了鞭挞丑恶,弘扬正气,它与正面报道是统一的;从广义上讲,也属于正面报道。

● 舆论监督就是通过评价或抨击方式对社会的偏差行为进行矫正和制约,以期维护公共利益,因而,也属于正面报道。舆论监督作为实现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一种方式,代表着公众的话语权,是维护公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

● 无论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关键是要把握住舆论导向。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下,把舆论监督与群众呼声结合起来,伸张正义,扶持正气,同样也是在弘扬主旋律

● 让舆论监督成为正面报道,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怀着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胸中有大局,心里有热情,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抓住那些人民群众关心,党和政府重视,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为切入点,着眼于推动工作、着眼于加快发展、着眼于社会和谐。

关于负面新闻的报道

● 媒体在进行曝光时,也要讲究策略和方法,特别应体现人文关怀,给人以关心、体谅、信心,富有人情味、亲和力,才容易让被曝光对象接受,被受众所拥护。

● 同时还要做到适时适度,避免炒作,这样有利于稳定人心、化解情绪、缓和矛盾、疏导思想、解决问题。这样的曝光帮忙而不添

乱,起到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正面作用,当然应该属于正面报道了。

● 报道应该是建设性的。以解决问题为宗旨,而不能是为了激化矛盾,发泄个别利益的不满情绪。

● 新闻报道应该整体真实,不能以偏概全。

● 报道应该适时适度,避免某段时间负面新闻报道过于集中。

六、统一的传播网络,较强的系统优势

“四级办”体制

1983年国家电视部第十一次全国工作会议上,国家确定“四级办”体制——即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县市——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

“三级办”

国家、省、地级市三级办台,县市台转播

中央台为核心,以省台为骨干支撑,以地市台为补充

2008年全国有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机构3343家;全年开办广播节目2436套、电视节目3199套、付费广播17套、付费电视138套。 全国有500多万公里的有线电视网和3亿多有线电视用户。 中国有线网络公司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组建。

强大的系统合力,央视与地方台的分工合作,地方台与地方台的合作;

统一的政治标准形成无可比拟的舆论强势;

集约化的经营优势,产业集团化(专业频道的发展和广电集团的建设)。

中国广播电视的基本功能

拉斯韦尔、赖特的社会功能理论

默顿的功能失调说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的正负功能说

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

拉斯韦尔、赖特

环境监测

社会整合

文化传承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娱乐功能(赖特) ——《大众传播:一个社会学视角》

默顿的功能理论

功能失调(dysfunction )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manifest function and latent function) 功能替代(function alternative)——《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

二者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书中提出了“三功能说”

授予地位

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

模拟社会环境(麻醉功能)

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

《舆论学》

现实环境

拟态环境

观点:1、人们对拟态环境越来越失去验证能力。

2、媒介有意无意歪曲环境描述。

3、人们将拟态环境视为现实环境而展开实际行动。

广播电视的基本功能

新闻传播功能

社会教育功能

信息服务

文化娱乐

新闻传播功能

新闻传播是广播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的骨干,广播电视以特有的技术和专业化信息处理的优势,要提供最新、最活、最快,并能跟踪事件,及时进行深度广度开发的深度报道。 新闻立台

新闻传播功能的具体表现

信息传播

沟通功能

导向功能

监督作用

社会教育功能

广播电视因其传播的快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普及性,成为我国实施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无论新闻节目还是文娱节目、信息服务节目,都体现着社会教育的功能。

社会教育节目则是这一功能的集中体现。

广播电视社会教育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它借助电子媒介,进行教育,提供文化教养,向社会成员传授维持社会发展所需的社会规范和知识,帮助社会成员认知各种问题。

被誉为“空中教室”、“没有围墙的学校”。

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表现

1、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

2、普及科学知识;

3、传播文化知识。

社教节目的特点

1、综合性

2、灵活性

3、市场性

娱乐休闲功能

娱乐休闲功能的重要作用

广播电视文化娱乐休闲功能的体现

广播电视娱乐节目的特点

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将有更多的空余休闲时间,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他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新闻传媒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

功能的体现

1、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

2、满足受众的娱乐休闲需求;

3、广播电视擅长文化娱乐功能的发挥。

娱乐节目的特点

1、兼容性

2、渗透性

3、综合性

4、连续性

5、创造性

娱乐节目的发展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多出精品节目

讨论

联系当前广播电视节目,谈谈你对广播电视娱乐节目的低俗化倾向的认识。

广播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批判

● 泛娱乐化倾向是指传媒娱乐节目的媚俗化、低俗化,是以形式上的浮华炫目、手段上的嬉戏热闹、表现上的玩耍爆料等来解构审美取向、降低文化品位、消解人文精神。

● 泛娱乐化也指的是一股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介为主要载体(电视、戏剧、网络、电影等) ,以内容浅薄空洞甚至不惜以粗鄙搞怪、噱头包装、戏谑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滥情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的思潮。

● 娱乐的本质在于它是人在生存中放松精神、愉悦身心的基本需要。而在泛娱乐化时代,大众传媒却把制造娱乐当成获取商业利益的一种手段。它们利用人们对娱乐的需求制造过多的娱乐,制造低级品位的娱乐,挤压了人们利用媒体实现自我满足娱乐需求的空间。在消费主义原则的支配下,娱乐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 最早提出“泛娱乐化”概念的美国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写道:“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泛娱乐化倾向的成因

● 首先,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思想观念的转变,大众文化的兴起,多元的价值取向使得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和结构都发生了变化。

● 娱乐化倾向是大众传媒发展中的一个必然阶段,这种倾向带来了高收视率、高回报,各个媒体纷纷跟风效仿,因而导致了娱乐的泛滥与庸俗。

● 其次是受众对于美的追求。受众的审美一般都具有时代的特征,如今,低俗化的娱乐似乎更能吸引眼球,可以说受众的口味决定了传媒的报道内容和方式。

泛娱乐化倾向的主要表现

● 1、娱乐节目的极度膨胀和媚俗化、低俗化。

● 2、新闻报道的过度娱乐化与肤浅化。

娱乐节目的极度膨胀和媚俗化、低俗化

● 创新娱乐节目的开山鼻祖当属湖南卫视,其秉持“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率先提出全力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早期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等节目获得了大众的一致肯定。自从2004年湖南卫视的《快乐女声》一炮打响,《我型我秀》、《绝对唱响》、《红楼梦中人》等节目纷纷跟进,选秀节目红火了好几个年头,但同样也造成了同质节目泛滥成灾、节目品质下降的问题。

新闻报道的过度娱乐化与肤浅化

● 新闻报道的职责是向广大受众传递新鲜、重要的信息。一些大众媒体为了使新闻更具观赏性而给新闻穿上了娱乐的外衣,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一味地追求娱乐或戏剧效果而抹煞了新闻报道的本来面目,不能只看到经济效益而放弃了社会效益。

泛娱乐化倾向的负面影响

● 1、弱化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职能。

● 2、降低了大众的审美认知能力。

● 3、造成了社会文化精神的缺失。

弱化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职能

● 众所周知,大众传媒具有传递信息、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提供服务等社会职能,而如今严重的泛娱乐化倾向弱化了大众传媒的这些积极职能。

● 娱乐元素的极度膨胀和泛滥不仅夺人眼球,还可能挤压那些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的传播数量和范围。

降低了大众的审美认知能力

● 长期沉浸于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倾向的低级审美品位中,很容易造成大众审美认知能力的下降和认知结构的简单化、平面化。

● 大众视域中的娱乐是建立在放弃意义追问和现实思考的前提下的,这种娱乐大多缺乏理性的光芒,只是大众文化流水线上的一道工序而已。

● 市场竞争下的商业运作决定了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娱乐具有功利目的,对他们来说,赢得观众就是赢得经济利益,于是利用制造噱头、大肆渲染炒作、刺激受众敏感神经等一系列一味迎合大众低级趣味的手段来制造所谓的“大众娱乐大众”的娱乐狂欢。

造成了社会文化精神的缺失

● 波兹曼认为,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可见庸俗过度的娱乐将会给文化带来怎样的损伤。

● 当下的娱乐是复制的、模式化的,大多缺乏文化气息或者扭曲了社会价值观,随着泛娱乐化现象的不断升温和膨胀,折射出的是文化原创性的缺失、艺术创造力的匮乏以及审美感悟力的滞后,其结果很可能是我们的文化精神被娱乐的狂潮逐渐冲淡。

● 一个社会需要有主流的秩序、共享的价值和情感。大众传媒要找到一个使娱乐既能宣泄情绪、又不破坏人格与社会之间良性关系的支点。我们需要娱乐,但不能忘记责任。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知识界,不能被大众一时间的满足与陶醉所淹没。

案例:《非诚勿扰》

● 《非诚勿扰》的争议、话题也是最多的,不少人对它持批判态度,称其根本“不诚”,不仅嘉宾身份造假,某些节目内容也很虚假。节目中还充斥着拜金女、富二代等噱头,某些女嘉宾的言论更是大胆出位甚至低俗化。

● 比如“我闻到了钱的气味”、“他给不了我住豪宅的梦想”、“听你说话,我就觉得你欠抽”、“我还是坐在宝马里边哭吧”等等。 ● 国家广电总局月初正式下发的两份文件中,对相亲节目的整改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 “严禁伪造嘉宾身份,欺骗电视观众”、“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

广播电视要率先抵制“三俗”

●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 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

● 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 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太华表示,广播影视工作要始终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传播和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要坚持新闻立台的理念,坚决履行广播影视引导社会、教育人民、促进发展的职责;要全面、科学看待广播电视收听收视率,不把收听收视率作为评判节目的唯一标准;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广播影视的“四个双重”规律,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信息服务功能

信息服务功能的表现

1、为受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2、为经济生活服务

3、为全面的信息交流服务

信息服务的特殊节目形式——广告

广告: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销售、树立商品或企业形象为目地,并通过广播电视向公众进行商品或劳务性质的有偿宣传形式。 广告的作用:起到指导生产、扩大流通、促进销售、引导消费的作用,方便人们的生活。

广播电视要进一步增强信息服务的功能

1、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展开信息服务功能;

2、在技术的进步中求得发展。

广播电视语言系统

符号学基本常识

广播传播符号系统

电视传播符号系统

言语与语言

在符号学上,语言与言语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

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言语活动是异质的,而这种活动规定下来的语言却是同质的,它是一种符号系统。

个人本身不能创造语言,也不能改变语言,它只凭社会成员间通过的一种契约而存在。

第十三章 广播传播的语言符号系统

人声

音响

音乐

广播语言符号系统的构成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表情性

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的不同组合作用于人们的心理,使声音产生了丰富的内涵,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

声音的心理性

同样的声音,在不同的人听来,由于心理因素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就是声音的心理性。

语言(人声)

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等等。

广播语言是语言中的一种(声音语言)

人声是广播语言的主体

一、广播语言系统的诸种构成模式

1. 纯有声语言的构成模式

2. 语言+音响类的构成模式

3. 有声语言+音乐的语言系统结构

4. 有声语言+音乐+音响的构成模式

广播语言的功能

播报信息

营造节目内容过渡

营造特定艺术情境

营造作品情节

录音要注意的问题

1、对声音的形象性要有准确的判断力;

2、善于捕捉典型音响;

要求:

衔接自然,音量适中,配合和谐;声音清晰,有层次,平衡、丰满;复制后不失真,不混入杂音;

复接处要做到六个一致:音量大小一致、音色一致、音调一致、节奏一致、录音速度一致、背景音响一致。

二、广播传播对语言的要求

1. 广播的语言必须是口语化的语言

2. 广播的语言应力求形象化

3. 广播语言应该规范化

4. 广播语言应具有清晰的感知性

5. 广播语言应简洁明快

6. 广播语言应是质朴的语言

电视语言符号的构成

电视语言符号系统的构成

第一节 语言符号系统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没有符号,信息是无法完成传播的。 电视语言符号:抽象音响语言 文字语言

一、抽象音响语言的分类与作用 (一)播音语言及其作用

播音语言:指电视新闻的专职播音人员用以传播新闻内容的声音语言。它是电视新闻报道的主线。

1、叙述事实

由于时间限制,电视新闻画面很难完整地叙述事实,所以在绝大部分的电视新闻中,播音语言承担了对新闻事实的叙述功能,连贯而完整。

2、展示资料

由于时间的限制,电视新闻画面不可能对时过境迁的事实进行再现。电视语言符号可以超时空的展示相关资料,使电视新闻报道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拓展,弥补了画面的不足。

3、表达理念

播音语言可以超越电视新闻画面的“低智力门槛”,进而表达新闻六要素之外的更为深刻的含义或意义,从而使电视新闻建构同报纸新闻相媲美的深度报道成为可能。

(二)现场语言及其作用

现场语言:是指新闻拍摄现场有实质性内容的语言声音。包括:新闻现场的所有语言。其主要作用在于: 1、增强真实性和信任度

和新闻播音语言相比,现场语言是新闻现场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是未经过任何加工处理的有声语言,使新闻更加真实可信。

2、提高权威性和客观性 和单纯的播音语言相比,在批评性和揭露性报道中,来自现场群众的声音更能代表观众的心声,更加接近事实,更加客观。

来自现场的权威发布和评论则减少了播音语言的主观性和牵强性,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3、加强参与感和融合感

现场语言交流赋予了大众传播的双向交流、直接互动的亲切感,减小了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受众的参与心理和感情融合。从而使新闻容易被接受。

4、突出节奏感和层次感

单一的播音语言使得电视新闻变得枯燥,单调,也容易使观众疲劳而厌倦;而穿插使用现场语言,并且使两种语言有机融合起来,可以改变电视新闻语言的节奏,也使观众的感知节奏富有变化。

二、文字语言的分类与作用 文字语言:是指出现在屏幕上的各类文字:一是后期制作的文字,即屏幕文字;一是前期拍摄的文字,即画内文字。

(一)屏幕文字及其作用

屏幕文字:是根据新闻内容表达的需要,后期制作时叠加在画面上的内容。其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作用有:

1、提炼主题,强化记忆

电视的优势在于形象、具体、可感,而屏幕文字则在这种优势的基础上对电视新闻画面展示的事实进行理性的概括,继而提炼出主题;同时视听双通道感知新闻信息,可以加强记忆。

2、插入信息,丰富内容

电视新闻可以在不影响正常播出的同时,借用屏幕文字这种常用的手段插播或滚动播出突发新闻,在同一时间极大地丰富了电视新闻的内涵,拓展了新闻信息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求快的心理 3、美化版面,引申含义

屏幕文字作为电视新闻画面构成要素之一,承担了一定的造型功能,通过字形、字色、字号标点符号及其特殊符号的选择利用,起到了美化版面的和加强新闻意义表现的作用。

(二)画面文字及其作用

画面文字:是在拍摄时捕捉在视频之中的,它可以简明扼要地表达新闻要素,有时还可以画龙点睛、突出报道中心的作用。同时,运用得不好反而会与新闻播音相互矛盾。拍摄时应注意构思和恰当运用。

第二节 非语言符号系统

电视新闻非语言符号:造型语言和具象音响语言是构成电视新闻画面和音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造型语言的分类

5、空间语言

是指在人际交往、事物转换的过程中形成的无形距离所蕴含的语意。 空间语言以其特有的方式生动地传达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种种关系。

空间语言在电视新闻中可以增添画面的活力,传达某种深层的意义。

画面景别的功能

景别——是指画面范围和构图对象在画面中所占据的比例大小,由视距或镜头焦距变化而形成。

视距——就是从不同视点到被摄主体的距离。视距远,景别范围大;视距近,景别范围小。

视距不变,镜头焦距短,景别大;镜头焦距长,景别小。

景别不同,画面包含内容或多或少,说明摄影师通过镜头的运动变化对拍摄内容范围的取舍。

景别的划分,按照拍摄范围以及人物在画面中所占的位臵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五种。

1 、远 景

远景是表现开阔空间的画面。如果表现的是人物则人在画面中所占面积极小,成为画面中的一个点状。

远景又可细分为大远景和远景。

大远景表现的是大自然极其开阔的空间,像巍峨的群山浩瀚的大海,无限的草原,广阔的田野。

远景,较之大远景来说,一般着重展示人物活动的大环境,人在环境中只能隐约见其形体,如城市概貌、村庄位臵。

2、全 景

全景是表现环境全貌和人物全身的画面。

随着不同事物构成的场景所占空间的不同,很难用一个具体的尺度来规范全景的大小。

一般说来,以人物成像为全身镜头,或者是一个完整的被摄体全部出现在画框内,表现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场景画面就被称为全景画面。

全景能真实地反映人物活动的现场情景,完整地表现同一时间的事物和场景的全部形象,观众对事物和物景的感知和把握最无间隔的,具有不可臵疑的实证性。

3、中 景

中景——表现事件场景局部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画面。

中景重视的是情节和人物动作。

中景是一个叙述性很强的景别,在人物访谈节目中常用中景镜头。 人物在交谈时,可以使观众清晰看到人物上半身动作和情绪的交流,排除了环境场景的干扰,一些重要的动作情节,人物之间的关系,大都在中景画面内交待得清清楚楚。

4、近景

近景——表现物体局部或人物胸部以上的画面。

近景是描写人物情感和细节的主要景别。

近景中,人物和物体的环境作用已大为降低,人物形象或被突出的物体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它对观众造成一定的指向性。

近景在人物肖像中运用较为频繁。

人物在近景时,眼晴成了重要的形象元素,同时也成为视觉语言的重心。 在新闻节目中,表现节目主持人和被访对象的谈话时,多以近景表现,给人一种面对面说话的亲切感。

5、特 写

特写——表现被摄物体细部和人物肩部以上的画面。

特写将生活中事物不常见到的部分放大,充满整个屏幕,给人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特写通过排除一切多余形象,实现事物最有价值的细部、强化观众对所表现形象的认识。

由于特写将人物或物体某一局部呈放大状式地充满画面空间,使画面形象单

一、鲜明,视觉上给人以一种醒目的效果,容易引起观众对画内形象的注意,从而有强调的作用。

特写在描写事物细节方面,能突出事物的细部特征,从而达到透视事物的深层,揭示事物的本质的目的。

按照人物划分的特写还可以分为:

中特写——胸部以上,即近景,常用于人物对话的分切。

特写——头部以上,表现人物脸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以生动地描述人的内心世界。

大特写——是以最近距离拍摄景物目标的镜头,只突出某一局部,如人的眼晴、鼻子或嘴角,能带来强烈的情绪感染。

电视节目是由镜头组成的,镜头是由不同的景别和长度所组成的,它们有各自不同功能和表现力。

景别的有机组合是镜头画面表现人、事、物、景的有力手段,能发挥写景、抒情、叙事、刻画人物的作用。

6、图表语言

能够承担一定叙述功能的表格、图片和漫画等语言符号。 在电视新闻中,图表语言往往用来对过去的、无法获得影像资料的新闻事实或背景作复述,起到辅助的作用。

图表语言不如现场画面生动,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质与量的控制,注意与新闻现场的配合。

7、特技语言

是指通过特技处理电视新闻(声音和画面)时所产生的特有的表述语言。包括淡变、化变、划变、色键、定格等等。

在电视新闻中,特技语言可以表达一定的寓意或传达一定的指向。

(二)造型语言的作用

1、表情达意

虽然电视新闻画面不具备播音语言的叙事能力,但是,其造型语言同样承担了部分表达功能。新闻画面中的各种实体因素都能以各自的特有方式从不同角度强化信息,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广延度。

2、感染升华

具象的造型语言总是比播音语言更能打动观众的心,触发观众的联想,使观众在心理上产生冲击,在情绪、情感上产生变化。

如:生离死别——悲壮,颠沛流离——怜悯,惩治腐败——痛快……

3、证实确定 电视新闻造型语言提供形象可感的画面,配合播音语言,共同建构电视新闻文本,完成电视新闻报道。同时,造型语言提供了确定无疑的佐证,证明播音语言的真实有效,为观众提供了真实可信、心理接受的依据。

二、具象音响语言的分类与作用

具象音响语言:是指随前期拍摄同期记录的,对新闻内容不作直接说明的现场声音和后期制作时的配制的音乐。

具象音响语言分为:现场音响 音乐

(一)现场音响的分类与作用

1、现场音响的分类

①自然音响:风、雨、雷、涛等。

②动物音响:叫声、行走声、咀嚼声等。

③机具音响:机器车辆飞机工作的声响等。

④人 声:说话、叹息、哭泣、叫喊声等。

⑤音 乐:现场同期拍摄到的音乐。

⑥噪 音:现场与新闻内容无关的干扰音。

2、现场音响的作用

① 突破限制,扩充信息

现场音响具有突破画框限制,增加画面的信息含量,能将人们的认知意向引向画外,激发受众的联想。

② 渲染气氛,创造真实

现场音响可以加强传播效果。它可以烘托现场气氛,增加真实性,可感性,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③ 连接画面,协调情感

电视新闻画面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大多采用了块切的转场手法,这种手法往往在视觉上造成了较大的跳跃感,视觉信息不流畅。为了缓解这种状况,在专题性新闻节目中多用声音转场。

(二)音乐的作用

音乐有现场有源音乐和配制的音乐,现场音乐作为新闻内容之一,具有渲染现场气氛、交代环境和衬托主题的作用;唤起观众在思想、感情、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和共鸣。

例证:奥运、婚丧、庆典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流行一种倾向,为新闻配音乐。这种情况多表现在一些娱乐新闻中。目的在于增加新闻的幽默性、娱乐性,使新闻报道软化,让观众在高密度新闻信息浏览后,松弛情绪,愉悦心身,调节观看的节奏。

例证:宠物展示、稀有物种关注、自然界中富有情趣的事件、新歌推介、实用信息资讯、新闻中穿插特色节目预告等等。

第三节 电视语言符号的双主体构成 电视新闻中的各类传播符号必须按照一定的结构原则组织起来,形成系统的电视语言。这些传播符号之间的结构关系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

一、生理感知通道与声画符号传播

(一)声画关系

在电视新闻中,任何只强调一面(只强调画面或只强调声音)的观点都是片面的。必须遵循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不能将画面和声音随意剥离并加以处理。电视新闻的声画关系必须建立在“多类符号综合传播新闻”的基础之上。

(二)声画关系双主体论

1、画面的主体地位

(1)确定画面的主体角色

A、受众心理驱动:看的需要(百闻不如一见)

佐证的需要(眼见为实)

B、高效传播的需要:

多种符号综合运用: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多种通道共同感知:视觉和听觉

(2)巩固画面的主体地位

用有表现力、感染力的细节来充实画面的内涵。

细节作为建构人物个性、体现事件发展、展示社会环境的细小环节,增强了画面的魅力,也增强了电视新闻的人情味。

细节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和主体思想的表达,要生动具体反映事物的特征,增强画面的感染力。

切忌:没有细节、漫无目的的纯技术性的镜头运动。

2、声音的主体地位

(1)声音的主体地位

A、受众心理驱动:听的需要

B、完整传播的需要:叙事的需要 概括的需要

(2)声音主体地位的巩固

声音通过与画面的有机配合建构电视媒体特有的新闻文本,消除人们对于事实不确定性的认知。

声音必须承担完整而富有逻辑的表述任务,发挥其概括能力,并与画面相互补充、相互协调。

电视节目后期制作语言双主体组合基本模型

图像符号:人物情感+人物动作+人物场景+屏幕文字

声音符号:独白对白+同期声+画外解说+音响

二、声画符号的结构功能 (一)声画符号的结构形式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声画合一与声画对位。 1、声画合一

声音和画面同时同步指向统一对象的结构形式。

(1)画内声画合一

形式:记者出境报道、记者现场采访、新闻人物出境。 功能:增强现场感受,使新闻内容更加可信。

障碍: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文化水平、表达能力、社会背景和生活阅历等。(经验水平和共同经验率)

(2)画外声画合一

形式:节奏缓慢、内容简单、信息集中的会议报道

运用画外音解说的纪录片和艺术片 功能:增强了新闻报道的针对性,简洁明了。

障碍:捕捉富有特色的画面,写作要有针对性,与画面相对应。(一一对应)

2、声画对位 声音和画面围绕同一主题、同一内容,运用各自独立的表现形式,再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手法。

声画对位中的声音和画面不是同步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声画对位有声画分立和声画对立两种形式。

(1)声画分立

声音和画面不同步,不对应,形式上互不相关,内容上统一于同一主题。

画面:人的表情(焦虑)

声音:脚步声……

(2)声画对立

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在形式上是对立关系,声音与画面在相互反衬的特殊情景中表现同一主题。

画面:老将王义夫擦拭泪眼

声音:雄壮的国歌……

(二)声画符号结构原则

1、声画结构的基本原则

(1)指代对象保持一致

无论是声画合一,还是声画对位,它们必须在指示上和内涵上保持一致。

(2)声画主体灵活组合

说声音和画面在电视新闻中都是主体角色,但并不排斥它们之间灵活多变的组合方式。根据实际需要,一条新闻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或多种声画组合方式,来为主题服务。

(3)信息传播相互补充

声音和画面在电视新闻中应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使新闻信息显得丰满,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2、声画传播的不同效应

(1)共振效应:声画有机融合,协同传播的效果大于声音或画面单个形式传播效果之和。1+1〉2

共振效应就是电视新闻传播中声音与画面相互配合的正效应。 (2)互消效应:电视新闻的声音与画面没有配合,在传播中,它们的结构关系是混乱的,双方的优势相互抵消。1+1〈2(甚至小于1) 互消效应就是电视新闻传播中声音与画面之间的结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负效应。


相关内容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复习详解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复习详解 今天凯程老师详细的详细给广大考生讲解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复习内容,同时文章也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就业,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辅导,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参考书,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凯程就是 ...
  • 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第一阶段实施方案(20**年)
    安顺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第一阶段实施方案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让大学生深人实际.深人社会生活,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方面.<中 ...
  •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方向如何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方向如何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就业实践多,学生动手能力强,且南京大学在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名气非常大,校友众多,就业不是问题. 据南京大学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介绍,南京大学每年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整体需 ...
  • 考试科目-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部
    考试科目 211 翻译硕士英语 考试范围 211 张汉熙, <高级英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修订本 333<教育学原理>,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中国教育史>, ...
  • [新闻学概论]小抄
    新闻学概论考试重点 题型: 填空题(10个左右):名词解释(5个左右,每个3,4分),简答题(5或6个30分,比名词解释更详细):辨析题(2个相互对立的观点):材料分析题1个:论述题考查基本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不要局限于老师所讲的内容,有 ...
  • 武汉理工[概论]课实践教学报告模板doc
    2014-2015学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教学报告书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教师评分: 教师签名: 目 录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 ...
  • [信息管理概论]
    <信息管理概论>参考 1 . (4分) 信息如物质和能源一样,在宇宙形成之间业已存在. 对 2 . (4分) 信息是虚无飘渺的,是无时.无处不在的.错 3 . (4分) 数据作为客体属性的记录,必须有一定的物理载体. 对 4 . ...
  • 史学概论笔记
    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 编辑:李逸凡 原文提供:李晓婷 考试内容题型: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4个40分):论述(2个40分) 重点在第二.三.五章 史学概论的特定任务: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概括地论述史学在发展中为自己提出的重要 ...
  • 旅游学概论教学大纲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 时 数: 32(理论学时:22 实践学时:10) 先修课程:无 开课部门:管理学院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旅游 ...
  • 20**年专升本艺术概论复习资料
    2012专升本艺术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美育:即"审美教育",是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正式提出的.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