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质与关系的唤醒 - 范文中心

关于物质与关系的唤醒

02/02

关于物质与关系的唤醒------关于中国漆艺术的讲稿2008-04-21 20:59:45

归档在中国漆艺——中国制造 | 浏览 198 次 | 评论 0 条

我近两年花了很多时间喝茶,我想梳理出两个对象,一个是中国茶,一个是中国漆。茶和漆在某种层面上是完全一样的,这是我的心得。

从这两个对象延伸到美术教育范畴,那就是关于“中国物质”的唤醒,这将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漆艺术专业要作的重要工作甚至是历史使命。“中国物质”这个话题比较严重,也比较复杂,我为什么会讲到那么复杂的一个话题,或者看上去那么崇高的话题,是因为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很重要的国际化背景,就是中国制造,或者中国设计,中国设计和中国制造没有对称关系,制造和设计是对立的关系,或者二元的关系,所以我想这问题比较麻烦。我们现在中国制作的潜台词就是垃圾货,或者便宜货不安全的,所以我会在这个话题上跟漆引发话题。 假设中国制作确实存在负面价值的话,那什么东西可能是正面的呢?假设有一种形态可以跟中国制造来匹配的话,我想有两个东西可以和它对接,那就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物质”,可能有很多的东西中国人已经遗忘了,而这些东西在当代生活中可能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我指的是产品及其使用方法,它可能不具备中国制造的负面,比如说低级、廉价、不安全,中国有这样一大批的东西具有价值,其中包括中国漆、中国茶,这是物质。假设我们从物质出发,我们会进一步引发对物质的文化规定和审美规定甚至是制作管理规定,我们需要在理论层面上把漆梳理清楚,同时我们需要在形式层面上的问题处理清楚,我还希望企业从产品层面把这个问题解决掉,通过产品的实践,从一个个体的艺术家和一个个体的院系,从这个层面引发出我们所谓的社会消费,这样的话一个教育机构,作为一个推广的机构它的价值在我看来它才成立,而不是单一的艺术层面,所以我的站位和创作(漆艺术家)的站位是不完全一样的。我需要的是两个板块的价值体现,一个是单体的艺术创作,第二个板块是它可以引发出的大众消费,我们所针对的大众消费就漆的范畴讲,有一个参照的对象那就是日本。 首先,关于物质层面,西方学者对于美术的基本站位之一是形式,形式是概念,它是把材质剥离出来的,油画也好,雕塑也好,建筑也好,色彩,构成,线条,平面,立体,二维,三维,这几个词跟物质是不对接的,一直到格林伯格开始,它开始有意识地探讨材质,所谓的媒介,开始提出形式和媒介一种等同的关系,这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事情了。而中国人大多数讲材质如水墨、书法,我们一讲书法这个词对应的必然是纸笔墨和一只手;建筑,这个词是很空的,我们通常不用建筑这词,用的是庭院,亭,榭,台,阁,厅,殿,寺,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明确的,它跟物质直接挂钩,跟物质挂钩的同时,它必然引出形式问题。 近一个世纪来,我们的主流理论站位是西方理论,西方理论的根本站位是柏拉图的理念,柏拉图不讲材质,他全面否定材质,柏拉图经典的命题是“理念中的床永远不等同与现实中的床”,柏拉图所谓最高的艺术是理念,也就是不含物质的床,而这又成了我们(包括我自己)过去十年或者二十年的研究、创作或者学习的基础。我们很多的美学家,包括康有为、李泽厚等等一大批,他们在寻找东西方哲学的对应甚至是等同的关系,有人会找出柏拉图跟庄子的关系,在西方中心主义的背景下,一些美学家和艺术史家,他们会用庄子的一句话来和柏拉图的这样一个完整的理念,理论系统作对接,那就是这句话“形而上为道”,当我们只用这句话来做一个命题或理论的延伸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有很强的合理性,形而上,思辨,思辨是什么?思辨是不具备物质的,人的思考,思辨的程序是从概念到概念,

假设我们的站位是物质,这个是一个大的站位,如果说按照传统的中国哲学逻辑,我们将不得不反过来思考,假设传统的中国哲学逻辑是庄子的逻辑,形而上的逻辑,我们的哲学家还是美学家,很多都忘记了一个逻辑的完整性,即使是以西方的逻辑来看庄子我们也需要完整,也就是对庄子需要完整的理解,而完整性是什么概念:“形而下为器”,也就是说庄子开出了一个二元结构,道和器,当我们讲器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庄子在意的是物质和形象,所以在庄子大量的文字中,我们会发现,庄子证明道的方式不是科学逻辑的方式,也不是以概念的

方式,他是以比喻的方式,什么是比喻,用明确的物质来讲话,“无用之用”——一棵树因为木质太差或形状不规整而被放弃使用,它因此变成一个大树,它可以活千年,这是比喻,一只鱼在桥地下游啊游这叫逍遥,它没有用形式,没有用色彩,没用构成,没有用平面,没用立体的这些属于概念范畴的属于逻辑范畴的词,它用的是非常具体的物质。我们发现庄子的上半句和下半句的关系是一个因果关系,由于有了物质的因,我们才会得出对物质延伸的道,或者果,形成“得意忘形”的因果逻辑,根据“得鱼忘筌”的前提,“形”必需是物质形象。

中国文明跟西方文明,或者说这两个文明之间的差距在于,西方文明演进的模式是断裂性的,所以会出现革命这个词;东方文明演进方式是连续的,即所谓的传承,一脉相传,这是新儒学的基本逻辑,照此逻辑,去研究漆或说研究中国的文明,我们必须要用物质用逻辑去证明中国的文明如何不断的延续,在这个连续的文明进程中,中国的物质,中国的形式,哪些是延续的,伴随中国的文明不断,哪些是在中国的文明进程中消亡的,哪些是新生的。比如说书法,书法是全面伴随中国的文明,我们客气地假设七千年,中国漆七千年,中国陶瓷七千年,也就是说这样一些东西它直接承载了中国不断裂的文明的演进,这是中国物质。

从完整地逻辑出发,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出发,我们要做的是“唤醒”工作。我发现自己最近这两三年都在不自觉的用这个词,我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跟我们近百年来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可以对应:“启蒙”,唤醒跟启蒙的本质的区别是有和无之间的差别。针对一个人或一个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唤醒这个词的语境在于是指把过去的记忆、过去的思维方式,过去关于对象、关于审美关照的方式苏醒过来,把已有的复苏;启蒙是什么?给三岁小孩以全新的知识,这个叫启蒙,也就是说把一个全新的东西加给一个全空的智慧,一个空脑袋你给它装进去东西,这个叫启蒙。由于政治的问题、经济问题,由于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我们有一百年企图做启蒙。1919年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被当时的文学家、思想家称之为中国的启蒙运动,七十年以后1989年在北京的所谓文化精英(哲学家、美学家、作家),他们借89的学生运动提出了一个新的词“新启蒙”,这是两次中国文化界的有意思的事情,现在我们反过来问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启蒙吗(记得我的老师朱青生多年前就提出了一个关于东西方关系的质疑:我们需要被教育吗?)。我们需要的是“唤醒”,我们要自觉自醒。 当我们站在“唤醒”的角度关照自身,我们才发现过去处于边缘状态的那些新儒家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新儒学的站位是我的文化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最极端的代表人物梁潄溟,他们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在这个站点上,刚才我们是一个理论层面,在这个站点上我们需要的“唤醒”,就我们在座的人而言,我们的职业或专业或工作是做漆,对漆的唤醒需要哪些,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对漆唤醒,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不会去讨论腰果漆,不会讨论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因为腰果漆这样一种材质不具备关于唤醒的承载力,也不是唤醒的引擎。

漆在前年中国首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论证过程当中,有几大项都进入非物质文化范畴,如福州的脱胎漆器,厦门的漆线雕,平遥的推光漆以及北京的金漆等,总共有七项漆的材质相关的技艺进入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它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501项中的比例相当大。我们现在讲非物质文化,可以明确地对非物质文化做一个定义,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非物质形态,它最大程度上折射出这个文明的演进,它变成这个文明的载体,否则它就不是这个文明的非物质文化,如果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的话,中国政府开始做非物质文化的战略意图是很明确地,那就是作中国身份,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自我的身份特征但是还没有进入产业层面,在这样一个国家策略当中,当我们在中国身份层面上把漆做一个定位的时候,我们就具有了人文层面的文化使命感(这是皮道坚先生好几次跟我讲的话题),而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漆艺术而言,此时的发言方式是一个整体方式,就是以中国美术学院这样一个整体的方式来发言,在座各位除了用我们的专业,还要用我们的生存方式,我们的行为

方式,通过我们的创作、教学,及各种活动给出一个整体的反射,这个专业,我们这样一个群体、团队在做中国,在通过一种物质的形式唤醒中国。

回到我们的教学,我们的专业,我们要做的也是唤醒,这是我们大的人文定位;接下来第二个层面,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唤醒,或者说我们唤醒的是什么?这变成两个问题,这时候我要跟大家讨论形式问题,

从一组特别简单的用词开始讨论形式问题,针对西方艺术(以古典艺术为主),中国美学理论家创造出一组相对应的概念: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我们不妨再来研究一下这组概念,我们发现西方艺术在做焦点透视,是在科学概念下做的,通过人的眼睛、照相机的方式,这是一个光学系统,是科学系统,科学逻辑延伸出来的西方的审美——焦点。中国人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合理性,从四五十年代开始到今天,还有很多理论学家在为中国作“搭车”,根据焦点透视的逻辑,中国人找了一个散点透视,散点透视是非科学的,至少在经典科学层面,这两个词是不对称的,焦点是科学观,散点透视是非科学观,它们是不能放在一起,强行放在一起。在视觉层面,西方作品是单体的,单体是什么?以《蒙娜丽莎》为例,她的单体是那双(会讲话的)眼睛,再放大,那一个人,一个个体,所以蒙娜丽莎有三个东西是可以切下来让大家看,曾经有一次塞尚画的苹果被人看中说这个苹果画得很好,塞尚同意把它切下来拿走,也就是说这个单体具有价值,而把蒙娜丽莎的眼睛割下来它有价值,蒙娜丽莎的嘴巴有价值,蒙娜丽莎的双手有价值,单体具有价值,而大量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蒙娜丽莎的背景,所以我们看《蒙娜丽莎》这张作品的时候看眼睛,看嘴巴,看手,我们没有看一张画。一直到所谓的西方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这句话,塞尚一直在做整体,但他的站位仍脱不了单体。再用散点透视来关照中国艺术,它的概念因该是几个物象在一个空间中共同呼应而形成一个整体对象,它不止一张脸,还是一个平面结构,一张作品的母题,山水、人物等,这一系列物象组合而成的整体的艺术品,这个是散点透视在形式上的结果,如果我们在这层面往前探究,我们会发现东方跟西方的人文结构的差异,焦点透视是个人主义,单体;东方的是集体主义,群体。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为什么中国的文化通过多少世纪的演进,精髓没变:灭人伦存天理,灭掉个体价值,让整体呈现价值。如果焦点透视与单体价值对应的话,将引发西方启蒙运动的“人权”概念、个人价值就是一个单体概念。而集体概念是无数的个体如何有机的形成整体价值。有西方学者把这样一种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按西方逻辑表述为模块,模块之间的有机组合形成价值。而一旦从人的角度上讲那就是人的有机组合形成价值,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一种关系而形成整体,这个时候我们回到“关系”概念,我建议朋友随便抽一张山水画,讲关系,物象和物象之间的组合逻辑,关系逻辑,轻重缓急,大小比例,色彩等一系列形式的关系,这时候我们发现关系等于形式,而我们需要整体,一个整体通过这样一种关系的组合形成的价值。回到创作,从材质到形式到关系,最终可能引发很大的系统,我们所希望建设的系统,唤醒的中国视觉构成系统。

在中国的经典艺术中,八大山人的作品是具有典型性的标本,通过研究我们会理解,八大的创作是做关系,八大的价值在于构建和处理关系并达到平衡,通过平衡创造出价值,八大把关系做得最复杂,在一种最容易断裂,最容易不平衡的过程中做到一定的平衡,所以他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个案。我中学时代当时西南师范大学的教授就跟我说八大山人的石头很不稳,圆的,看八大山人的鸟就一只脚,都往下倾斜,我们回顾教授讲过的话,他只讲了前半句,他还没有认识到八大山人,因为这个石头不稳,这个鸟倾斜,它们就会找出一个比喻说象征了清王朝的不稳定,这个没有逻辑关系的。当我们把这只不稳的鸟和不稳定的石头,和这只很奇怪的题跋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发现八大山人在追求平衡。

几个物体之间的大小在不同的组合下如何形成整体的平衡,在一个既定范围中如何平衡。我们的既定范围是什么,一块板子,一张六尺宣,一张手卷,在这个大关系当中获取平衡。“平衡”可以转化为另外一个形容词“和谐”,中国政府已经在做和谐,已经在用传统方式治理

国家,外电不断报道“中国以传统文化治理国家以及处理国际事务”。

回到物质,如何通过物质来解决让拟定的关系平衡,,以漆为例,中国的漆,楚文化,从战国到汉,这几百年的时间,漆是非常突出的,但是,在研究这一阶段的漆艺术的时候,我们有一个主题一直忽略——人,人被忽略掉了,我们大量的学者在研究中国的漆器,他们会给出一个一致的结果是说,“一屏万人之工”,我们发现做一个器需要一个团队作业,也就是说在人的层面上,他不是单体,需要的是一个团队,如何有机地把这些团队“人”平衡?首要的是工作程序的设置,谁做什么,谁做什么,这些程序是不能缺失的,如果一旦缺失,这件事情不能往下走,一个程序断掉了,比如说,13个程序中一个程序断掉了,这件产品就做不出来了,这件漆器就不能形成了,所以我们发现在物质层面上,中国的管理方式和思维方式是通过对人的有机分工和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中国人需要人,需要人需要对物质做管理。

在创作层面,我们构建关系,色彩关系,形式关系,物像关系,这几个关系的组合,它形成我们的作品,形成我们的理念,一旦把这样一种形式理清的话,我们才会理解孔子的话:“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是艺术家?这个层面上,我们获取了艺术家的一个身份,这是个大逻辑,材质,中国的材质或物质,中国艺术都是以物质的形式出现的,水墨最有代表性的,它处于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可是水墨画最后变成一种精神画的代表已经是五四新文化时期了,可以想象,那时候的理论参照已经明显的具有柏拉图的背景了。但水墨也是物质,物质通过人手,在一种关系层面上,有机地组织和运用,极端的是书法,因为物质,物质层面上的水墨,它最后还有形式,一个人,一座山,书法把这个东西消解了,书法完全不需要,书法讲究的是间架结构,章法布局等,这些词我们可以提取出它的筋(按照中国中医的说法是经脉)——关系,平衡不平衡,局部平衡,整体平衡,整体形成的一种气质,90年代中国的很多做水墨的理论家所提出一个词“张力”,张力是间歇性的,平衡是永恒的。

平衡是一个世界观,物质不灭,这是平衡,物我之间的物我两忘,这是一个完全的交融和平衡。如何用一种材质获取平衡?漆和水墨要做同样的工作,也是我们通过教育需要唤醒的,中国式的价值观——平衡。

漆是这样一种物质,它在空间上最大的形式可能性是建筑,这是中国美术学院漆屋(漆专业实验室)的基础。微观形式是一个杯子,还有一种形式是平面的绘画,我们才会在这样一个逻辑下开出中国漆艺术学这个专业,它的自身的规定,我们要解决的是刚才的那一系列关于平衡和关系的问题,这是个专业构架或者学科构架。


相关内容

  • 八.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建议:课程·教材·教法
    ● 柯领 引言:教育跟着社会跑,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是当代世界教育犯的一个严重错误.在 我看来,教育应该用唯美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普世价值来引领社会发展,而不是跟着社会跑.课程的本质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而是人格,是一种"野性而 ...
  •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进校园的提案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进校园的提案 中国经济新闻网 2012-03-04 17:14:44 本报北京讯(记者胡亮)"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化)保护现状,除需增加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投入力度之外,还应增强全社会的非遗 ...
  • 试论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看个体的道德需要
    论文关键词:个体道德需要 马斯洛 归属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超越性需要 论文摘要:本文从马斯洛人的需要理论来探讨道德需要与个体各个需要层次的密切关系,从而说明关爱.利他.真诚等各种美德不仅是社会的强制性道德要求,而且与人的各个层次 ...
  • 孙中山先生的汉字观
    中山先生的<治国方略>一文中,有"以作文为证"一章,主要阐述了文法.文理之学的重要性,而开头部分,作者则用了占全章三分之一的篇幅,对汉字的历史功绩.汉字的作用.汉字与汉语的关系等,作了精当的概括性阐述,今天读 ...
  • 长征胜利是坚持群众路线的胜利
    长征胜利是坚持群众路线的胜利 作者:柯大文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26日 11版)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长征既是对中国红军将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考验,也是对党的路线方针的考验.在这场苦难行军中,党领导红军将 ...
  • 晋宁四中开展节约用水宣传教育实施方案
    晋宁四中2011学年开展"节约用水,抗旱保教"宣 传教育活动方案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环境要素,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人类可饮用的淡水储量仅占全球总水量的 ...
  • 有关社会的名言
    有关社会的名言 1.社会荣誉源自物质占有,而有时它又更像是获得这种占有的跳板. --弗兰克·帕金 2.社会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给它自己每个成员以必要的福利,保证每个成员能够满足自己真正的需要,而每个成员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则是为大众福利贡献自己的 ...
  • 本戴尔.卡耐基
    本书的中心理念应该是: 把自己当成一间公司来经营,把自己当成一个企业来投资. 初看到封面这句话时,不免心想不会又是讲一些什么泛泛的所谓"大道理"的吧.其实不然,里面列举了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例子,用以阐述那些独到的观点,还 ...
  • 感恩公益演讲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由于流行文化的冲击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网瘾.早恋.暴力倾向.性格孤僻.懒散消沉.自私麻木.贪图享受.盲目攀比.不合群.反叛父母师长.缺乏责任心等问题.这些学生问题的存在,困扰着望子成龙的父母,困扰着 ...
  • 成长,教育的一种定义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成长,教育的一种定义 李建成 教育定义很多,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定义教育是为了能够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和把握教育的本质,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价值.近年来,我们从未来社会需要.教育发展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