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有关的记忆 - 范文中心

与书有关的记忆

07/11

来源:《文学界》 作者:晏建礼 时间:2009-01-16 点击: 254

与书有关的记忆

我这三十年,经久不衰的喜爱,当属书。而对书的喜爱,最初却缘于收音机里播放的评书。那时正念小学,与学校毗邻的一户邓姓人家有一台台式收音机,在刚刚进入八十年代的乡下,那可是奇货,比现在的私家车神气多了。收音机置于堂屋中央的饭桌上,上面蒙着薄薄的纱巾,既显尊贵,又能阻挡灰尘入侵,一举两得。每天中午,我在家里丢下碗筷就撒腿奔它而去,天天如此,让母亲好一阵奇怪。在邓家听评书的同学不止我一人,但迷恋最久间断最少的却是我,即使我哪天因故没去,好客的主人也会把收音机早早打开,直到评书播放完。那些日子,我听完了长篇评书《岳飞传》、《杨家将》,以至“由鞍山市曲艺团刘兰芳播讲”这句烂熟的开场白,近三十年来还屡屡在耳边莫名响起,让我感到神秘而又诡异。

认识一些字了,便有了阅读的冲动。只是,书在当时是稀有之物,特别是经过文革的焚烧和清洗,“红宝书”以外的书籍就象让我们嘴馋的苹果一样难得。偶尔在亲友家发现一两本残缺不全劫后余生的《岳飞传》、《西游记》之类的书,那真是如获至宝一样。我匆忙而又饥渴地去书中寻找熟悉的英雄豪杰,久违的金戈铁马,还有让我恨牙痒痒的妖魔鬼怪,既忐忑,又惊喜。薄一点的书,三下五除二就给生吞活剥了;遇上厚一点的,只好再三恳请主人借阅数日。借钱就象借命,借书就象借钱,都是要如期奉还的。家里穷,不仅节衣缩食,而且节油省电,晚过十时就得熄灯,否则必挨父母的呵斥。于是,偷了爷爷的手电筒,蒙在被子里如饥似渴地赶进度,过书瘾。以至如今有时候想起那些钻进被子里读过的故事和情节,往往还能感到一阵阵浑浊、闷热的空气味儿穿过自己的鼻息。

喜爱一种东西就象喜爱一个人,无理可讲。如果硬要找出一点理由来冠冕堂皇,那只能说明两者之间有契合之处,恰如这散发着习习墨香的书籍很适合我的性格。念中学的时候,学校连个阅览室也没有,所以每当我看到现在学校阅览室里那么多码得齐齐整整的书籍,内心常常对学生们充满艳羡。说来也凑巧,姐姐这时找了男朋友,一个文化单位的小伙子,他单位图书室开始陆续添置了一些七十年代末出版的书,大都是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巴金、朱自清的著作。间或从城里到我家做客,他便捎几本带上。当看到我接过书那一霎那的喜形于色,他的眼睛便透露出得意,如同给饥寒交迫的乞丐以布施。我喜欢他,这恐怕是最要紧的原因。后来语文课本里所选的现代文学作品,很多都是我曾经的旧识,为此,上课时我常常掩饰不住内心的窃喜。

对于书籍,我渐成“瘾君子”。于是,进入大学后,泡书店成了我的习惯。只是,父母供养一个自费生已经很不容易,再因买书向父母伸手,我于心不忍。想了个不得已的办法,就是从父母每月给我的生活费中节约一点出来,一月一月累积成购书所需。人家一顿两个菜,我大都只吃一个菜,而且是荤素相间,比如中餐如果食荤,而晚餐必素。那时,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去长沙的袁家岭和五一路,因为那里有省城两家最大的新华书店。还有黄泥街,长沙城里最不显眼的一条小巷,却因为书籍的附丽而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真是“书香不怕巷子深”!即使后来书市从黄泥街迁走,但仍有许多“书虫”慕名而来,使它周遭依然书魂缕缕,缱绻不散。而师大对面的河西新华书店,则更是我学习期间逗留最久的地方。有些书过于昂贵,以当时的办法就是不吃不喝也不可能全部买下。所以,我经常象木桩一样老钉在面积不算很大的书店里,一天读不完的,第二天接着读。虽然有些显眼,但我一泡在书本里就物我两忘了,既忘记了肚肠的空洞,也忘记了无钱的尴尬,更无视营业员频频投来的异样的目光。我的心甚至早已超出低矮的书店,进入书中无边的霄壤,真似“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当然,偶遇书之珍品,我也有“狠心”的时候。二十岁生日时,我第一次向父母多要了三十元钱,加上自己节约下来的,共四十四元三角,去河西新华书店买下了那套我观望、抚摸、徘徊、犹豫不下数十回的《莎士比亚全集》。回想起这些,我常心生愧疚,因为那些节衣缩食用来购书的钱,完全可以缓解一些父母的辛劳。

我至今仍然记得我领了第一次工资一百五十元钱后,站在新华书店门口那自信的样子,那感觉比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飞船都要骄傲。从此,我在书店门口不再盘桓犹豫了,面对书店工作人员的询问不再吱唔嗫嚅了,捧着喜欢的书时也用不着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甚至到最后就象烫手一样猛地扔下逃之夭夭了。我在书架间穿越的心态也起了根本变化,以前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店里的书籍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恨是因为自己囊中羞涩束手无策。而现在,面对明码标价的书,我如同流连在那些绝色女子间的贾二爷,既不卑微,亦不亵慢,相互欣赏,从容不迫。怪不得人家常说钱能壮胆,我第一次发现,钱还有那样可爱的嘴脸。

从此,不单本地书店,每当出差,我还会想方设法寻找便当,去出差城市的书店书市驰骋一番。北京西长安街的图书大厦,上海福州路上的上海书城,青岛位于香港中路的青岛新华书店,都曾在我差旅疲劳之中宽容友好地接纳过我。我是这些书店里千万书虫之一,浩如烟海的书籍之中,人们虽摩肩接踵,但相敬如宾,极少喧闹,这给了我许多异样的况味,好象对知识的敬畏之感,减少了人与人之间浅薄的纠葛与争斗,于是我知道,知识的力量不可低估。因此,每每出差,我带回家的往往不是当地的奇珍异宝或风味小吃,而是一捆一捆的书,为此我没少挨老婆的责怪。好在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老婆也对我出差是否会带回什么漠不关心,若哪回一反常态带回点异乡特产什么的,反倒能引来她丝毫不加掩饰的惊喜。

买书的过程犹如赴李白的“桃李园夜宴”,不仅有阳春烟景,还有群季俊秀,甚至还能使陌生人引为知交。省作协王开林先生是写作上给予我多年悉心指导的老师,每次去长沙办事之余,我都会去“打扰打扰”他。方便的时候,他总是拉着我和他的同事远人、清华诸兄一起去逛书店,并美其名曰:“淘书”。他们尤喜欢逛旧书店和特价书店,而且一呆就是一个上午或者下午。时间长了,我也耳濡目染了旧书店和特价书店的可爱之处。只要有心,不仅能从中淘到许多断版的旧书,而且能买到很多价格便宜且差不多九十成新的特价书。人民路、八一路、展览馆路以及开林老师谓之“蜂巢”的定王台书市,林立着许多旧书店和特价书店,进去立马就能把人的心魂给钩摄去。开林老师知道我对宋代文人士子的集子兴趣浓厚,对长沙书店熟悉如自家厅堂的他,常常会拣古籍多的书店去,我因此所获不菲。他们熟谙旧闻新趣,对时事亦不乏独到洞察与识见,淘书之中常会迸出连珠的妙语。既有书香抚面,又有友情溢满心胸,并佐以风生谈议,实在是人生难得乐事。

随着网络资讯时代的到来,一个偶然的机缘,我买书买到了网上。曾经有两本书我梦寐以求,一是余彬先生著的《张爱玲传》,一是周汝昌先生著的《红楼夺目红》。余先生的《张爱玲传》是旧著,九十年代初出版。周先生的《红楼夺目红》是新著,2003年出版,且一年内曾重印八次。为这两本书,我曾多次去书店找寻,均无所获,令我沮丧不已。有一次,听朋友说有网上书店买书比新华书店更方便,说不定有。一查,果然。立马汇款,书在两周内就如期而至。当我打开邮包,凝视躺在邮包中酣睡如婴儿的书籍,兴奋异常的我,大有众里寻她千百度,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慨。之后,网上书店成了我频频光顾的地方。无论是友人推荐的好书,还是手头工作需要查阅的资料,我都会去网上书店搜寻一番,大都一找即中。有些书即使一时销售告罄,但过一段时间又会在网上书店浮出水面,仿佛与我曾经有过预约。有时即使没什么搜寻目标,光在网上书店看看书目,也是极佳的享受,如同票友之于剧场,富人之于会所。

网上也多有旧书店。那些图书馆过期的书,那些藏匿在新华书店一角无人问津的书,那些因搬家不得不当废品变卖的书,那些被目不识珠者任意抛弃的书,都通过一定的流通渠道,百川归海一般齐刷刷汇集网络之上,成为一种蔚为大观的书籍海洋。其中虽有品相不佳、质量不好的“大路货”,但也不乏沧海遗珠。当然,衷情利禄货财者是不会把几本破书当珠,更不会为书稍费心思的,宝珠只衷情识珠之人,好书也只青睐慧心慧眼。我曾读过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一些著作,甚为喜爱。《中国现代哲学史》是冯先生最后的哲学著作《中国哲学史新编》的第七卷,某出版社出版该书时只出版了前六卷。据说,《新编》第七卷成书之后,有关方面认为出版不妥,所以第七卷直至1992年才由香港中华书局以《中国现代哲学史》为名出版。冯先生1990年写完《新编》第七卷时已是九十五岁高龄,且在未及出版的当年10月就去世了,让人扼腕。《中国现代哲学史》是冯友兰晚年回归自我、“修辞立其诚”、“海阔天空我自飞”的产物。他对朋友们说:“如果有人不以为然,因之不能出版,吾其为王船山矣”,并以“文章自有命,不仗史笔垂”自负,显示出一位哲学大师的自省精神和抗争勇气。我对此书兴趣,缘于此。后来听说广东人民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了它的简体横排本,于是,上网找。当时搜索了很多网站,最终在一个旧书网,发现了她羞羞答答地瑟缩于书网一角,而且仅此一本,真是沧海遗珠。

我这三十年,对许多人标榜和执着的所谓大事,均劳心不多,惟衷情几本残书,期间与书发生的一些点点滴滴的快乐,常常溢满我的心间,偶尔搜寻得一两本好书,则往往胜于拾到金帛和银帛。

让作文不再难写

○本报记者 宋洪昌

一个以前从不交作文作业的小学生,后来在语文老师的影响和指导下,竟然喜欢上了作文,并且还创作出了近万字的童话作品。

还有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写出了一万余字的童话《镜子小仙女》,并且将其发到了互联网上,吸引了不少的小读者。

这样的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市康成小学。教这两个学生的语文老师是王香兰。

“作文难”是个老大难问题——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教师不知道如何让学生喜欢写作文。然而在康成小学,与许许多多的学生一上作文课就愁眉苦脸不同,王香兰的学生却盼着上作文课,学生们常问她的一句话是:“老师,我们什么时候上作文课?”

在康成小学,记者同几名小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们喜欢上作文课吗?”

“喜欢。”

“为什么喜欢?”

“作文课有意思。”“我们喜欢王老师这样教作文。”

“你们不愁写作文吗?”

“不愁,我们可写的东西太多了。”

……

从原来最喜欢的课是体育课,到后来最喜欢的课是作文课,从原来怕写作文,到后来喜欢写作文,这些变化都发生在王香兰这位语文教师所教的学生的身上。而引发这些变化的,是王香兰的“作文生活化”教学改革。

两场雪与作文教学改革“试水”

王香兰“作文生活化”的尝试,开始于10年前那个冬天里的两场雪。

第一场雪后的那天早上,王香兰上班时经过学校附近一家农户门前的小菜地,被菜地里奇美的景象所吸引:那些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白菜上落着雪花,一圈雪白,一圈翠绿,层层叠叠,美不胜收。这么美妙的景象,为何不带学生们去看看呢?“冲动”之下,她把这天的语文课堂搬到了这块小菜地里。“既让孩子们欣赏了美景,又让他们获得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岂不一举多得?”她为自己的这个创意而得意。可是,接下去,学生们在这“课堂”上的表现却给她泼了一盆冷水:面对堆银叠翠般的美景,他们既不知道“看什么”,也不知道“怎么看”。全班四五十个学生把小菜地围了一圈,面面相觑,一脸茫然地问老师:“看什么?”老师启发了他们半天,结果是,在老师看来“妙不可言”的美景,学生们竟然用干干巴巴的“白菜上面有雪”六个字作了总结。

这堂本该成功却没有成功的作文课使王香兰感到失望,也让她反思:学生们为什么不会写作文呢?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皱眉头”、“咬笔杆”成了作文课上学生们最常见也是最普遍的表现。学生们害怕写作文,得了作文“恐惧症”;语文教师愁着教作文课,得了作文“焦虑症”。“我给学生们布置一篇500字的作文,可学生们还是跟我‘讨价还价’,希望字数再少一些。即便是写这样短的作文,大多数学生也是像‘挤牙膏’似的凑字数。”当年的“作文难”让王香兰记忆犹新。

学生们为什么觉得没的可写?为什么放着身边现成的素材不写,而去绞尽脑汁乱编呢?王香兰去问学生,学生们实话实说:“作文哪有什么真事,都是胡诌乱编凑字数。”

原来如此。很显然,面对本该给学生带来创作快乐与满足的作文,学生不愿写,没的写,不会写,主要根源在于教师的作文教学导向和学生的作文创作取向走入了误区。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和生活割裂,教师脱离生活去教作文,学生脱离生活去写作文。没了生活的基础和意韵,作文中就难免充满空话、套话、废话、假话,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对症下药,王香兰决定彻底改变作文教学的方式,让作文教学同生活接轨,她将此概括为“掘开生活源泉,引来创作活水”。

改革的第一次尝试,还是让学生看雪,写雪。

当第二场雪到来的时候,王香兰把学生们领出教室,教学生们观察千变万化的校园雪景。为了让学生们明白“看什么”和“怎么看”,她像导游一样带着学生一边走,一边指点,一个劲地启发、开导。学生们经过开始的一段沉默之后,开始叽叽喳喳了。“老师,红房顶变成白房顶了。”“您看,那被雪覆盖的瓦片,多像一本本打开的书啊!”“不对,横着看像,可竖着看,倒很像打开的本子。”“哎,您说,这瓦片是不是也想把这场雪写进书里,记在本子上呢?”“快看,梅花鹿披上白披风了,真逗!”“仙鹤长新羽了!”“大熊猫在吃冰淇淋呢!”……一时间,学生们一个个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人群中炸开了锅。

“老师,这次就让我们写1000字吧!”这些经常为“写500字”还是“写600字”而讨价还价的学生,这天的表现让王香兰感到有些诧异。

第二天,作文交上来了,出奇的齐,出奇的长。读着一篇篇充满生活气息、散发着思维灵性的作文,这时的王香兰由诧异变成了愕然:“真想不到,走出教室,孩子们的思维竟是如此活跃,似乎是心有灵犀,一点就通。他们的联想竟是如此丰富,他们的感悟竟是如此深刻,他们的表达竟是如此准确。是什么焕发出孩子们的写作热情?是什么点燃了孩子们创作的火花?是这场小雪,是这次室外赏雪的活动,是生活。”

于是,“作文生活化”教学改革由此正式展开。

作文与生活“接轨”

“把学生引向生活,把生活引入作文。”这是王香兰对她的“作文生活化”的定位。

她和学生一起走出教室,走出教材,走进生活,品读生活这部无字的大书,从生活中找到作文的“下锅之米”。她尝试着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从引领学生细心观察、热心体验生活入手,并且细心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看点”,引导学生观察、实践、体验,让学生把观察、实践、体验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角落,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获得写作的灵感,享受写作的快乐。

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看一看,感受自然之美,感恩大自然。王香兰经常和学生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中的精彩瞬间,并引导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用眼睛随时随地“拍摄”亮丽的风景:晴空丽日,白云悠悠,草舞树摇,杨柳依依;喷薄的红日,如血的残阳;皎洁的月光,闪烁的星星……学生因收藏而富有,作文因生活的回放而精彩。她会在风起、雪舞时引学生到窗前,会在雨停、雪住后同学生一起漫步校园。于是,学生胸中有了“落叶热身”、“天女散花”的才思,文中有了“玉碟溢珠”、“粉妆玉砌”、“玉树琼枝”的生花妙笔。

听一听,体味大自然的美妙。王香兰经常把自己听到的自然界中和生活中的各种美妙的声音告诉学生,引领学生去聆听,让其感受声音的奇异美妙:蛙声虫鸣,春燕呢喃,百鸟欢歌,春雨沙沙,泉水叮咚;书声琅琅,掌声雷动……种种以往对学生们来说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声音,如今对学生来说变得那样的美妙和神奇,它们传到学生的耳朵里,收纳到学生的内心里,融汇到学生的作文里,赋予学生作文生动的灵性。

种一种,感受生长的神奇。教室里,窗台上,一年四季,盆盆罐罐,琳琅满目;花花草草,异彩纷呈。学生们在花盆里种豌豆、黄豆,播小麦、谷子,育油菜、香菜,栽辣椒、西红柿……一棵花,一株庄稼,从播下种子栽下苗,到开花结果收获,每个学生在一天天观察其生长的规律。他们在了解了其生长规律、感悟着“成长”内涵的同时,也水到渠成般地收获着一篇篇有声有色的作文。《苍天也负苦心人》、《爱过了头就是害》……这些从观察花草、蔬菜、庄稼生长过程而“顿悟”出来的思想,“引申”出来的深刻内涵,创作出来的文章,让学生们深深体会到了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表达的快乐作文之道。连他们的老师也感叹:“真的没有想到,一棵小菜苗,让学生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探索,学会了发现,学会了表达。我们种的哪里是菜苗,我们‘种’的是作文。这堪称一本鲜活的习作教材啊!”

养一养,感受生命的律动和精彩。在养小昆虫、小动物的过程中,学生们除学会了观察,获得了大量的写作素材,练习了表达之外,还学会了细心、耐心,体会到了“关心”的意义,“责任”的分量。

访一访,感受心灵之美。学生们走向街头巷尾,观察摆摊者,采访农民发明家、退伍军人、进城打工的农民。于是,在学生的作文里,有了对民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风里来雨里去”忙碌奔波的感慨,有了“名人与凡人的差别就在于名人有更强的耐挫力”的发现,有了“简单的做好了就不简单,平凡的做好了就不平凡了”的认识升华。

搭建平台,做一做,悟一悟。为了让学生“动”起来,王香兰组织学生春游校园、广场,兴高采烈地带他们到操场上放风筝,到学校幼儿园的小种植园“作客”,跟踪小蜜蜂的行踪,测验小蚂蚁的智商,摇呼啦圈,观看瓢虫“走钢丝”、“飞檐走壁”;发挥智慧和才艺,自办各种展览……一系列学生们喜欢和投入的活动,丰富了学生作文的素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活了他们的情思,为他们的作文注入了源头活水。

就这样,通过组织学生“看看、做做、想想、说说、悟悟、写写”的十二字作文法,学生的作文和生活实现了接轨,从根上解决了“没的写”的问题。同时,通过“再看、再做、再想、再说、再悟、再写”的十二字教学法,把作文教学和生活的接轨进行到底,解决了“不会写”的问题。

“有的写”了,“会写了”,学生“不愿写”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文生活化”教学改变了学生们对作文的看法和认识。在学生们的眼里,如今的作文似乎变了个模样,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原来作文与生活的关系这么密切,原来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认真地写出来,就是作文,并且会写成很精彩的作文。有学生感慨地说:“我真想告诉我们的老师,多带我们出去走走、看看吧!生活的书,我们太缺乏了。离开生活,我们的思维会僵化,我们会耳不聪、目不明。生活是我们思维的源泉啊。”

说实话,抒真情,见真理

一旦真正走进生活,感受到生活的丰富与多彩,学生们就不再是“要我写”,而是变成了“我要写”,用王香兰的话说就是:“因为生活太丰富了,生活太精彩了,生活太让人感动了。”

新鲜的作文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思,使得原来对学生来说“视而不见”、平淡无奇、“没什么好写的”的东西,如今在学生们的笔下是那么有趣和多彩:“有的玉兰花花苞戴着小帽子,有的帽子戴得端端正正,这时的花苞像个严肃的小老头儿;有的帽子却戴得向一边歪斜,这时的花苞又像个装酷的毛小子;有的帽子戴得乱七八糟,这时的花苞更像个糊里糊涂的小孩儿……昨天还是穿毛衣戴帽子的小丫头,今天又成了穿着白色纱裙的大千金。”在这个六年级小学生的笔下,春天的景色还是这样的美妙:“柳树告诉我,春天是醒目、稚嫩的绿色。一根根绿色的枝条随风摇摆,多么像一串串珠帘,荡出了春天的旋律……”

激活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灵感,是王香兰给自己的作文指导确立的原则和目标。她认为,学生只有在不把写作文看作是一种负担或者是不得不完成的单调作业,而是有感而发,释放自己的表达欲望,体会写作的成功和快乐的时候,作文水平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王香兰要求学生作文要说实话,抒真情,见真理,写自己眼中看到的景,写自己想到的事,抒自己心中涌动的情。

观察雨后校园里的水洼,欣赏花草树木上的雨滴,这些都成了王香兰作文课上的内容。通过这样的观察与欣赏,她引导学生远离“胡编乱造”、无病呻吟、抄作文选的作文写作之路,让他们学会从有中看到无,从无中看到有,领略发现的快乐,享受想象的愉悦,在具体的观察中学会观察,在具体的联想中学会联想,在“用自己的话写自己所见、所思、所悟”的过程中领会写作之道。

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有感而发,王香兰在周五放学时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自己动手做一个风筝,并去放风筝,下周一举行全班放风筝比赛。这样的作业令学生们感到新鲜有趣,他们去书店查资料,去风筝市场观察风筝制作方法,然后找材料,忙扎制,有的连家长都跟着忙活起来。而全班的风筝放飞比赛,更让学生神采飞扬,流连忘返。学生们既写出了充满童真童趣的作文《别具一格的风筝展览会》,也收获了终生难忘的快乐。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坚信,今天的风筝展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小、展品最少、质量最差的展会,但却是最令我难忘的。”

把学生引向生活,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提升了学生深入思考生活的能力,也使学生的作文中有了真话,有了真情。学生们走向生活,生活中的“亮点”拨动了他们的“情弦”,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于是,学生们眼中有物,胸中有情,笔下有文,一滴水中看世界,一朵花中品芬芳。学生们走向街头巷尾,摸一摸修鞋、修车师傅手上的老茧,看一看路口摆摊者黢黑的肤色、干裂的嘴唇、蓬乱的头发,于是,对他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生活场景让他们有了另一种感悟,酸、甜、苦、辣,人生百味皆成文章。

作文中缺乏想象,这曾经是学生们作文的一大“病症”,也是曾经困扰王香兰的一个难题。从观察生活入手,她巧妙地引导学生们去想象,为他们打开一片放飞想象的天地。在康成小学,王香兰的学生有一项不是作业的作业:做“思维操”——通过思维“回放”,让学生在创作中回放“曾经”的生活,培养“收藏”生活、剪辑生活、感悟升华生活的能力;通过思维“放飞”,编童话,写寓言,创作动画片,让思维插上翅膀,让作文充满想象。

想象的翅膀一旦展开,学生们的想象力会让我们惊奇。

“这颗绿豆芽像一条令人恐怖的眼镜蛇。”

“像一只正在捕食的水鸟。”

“还像游动的海马。”

“刚冒出小白芽的小绿豆像蝌蚪。”

……

几棵小小的绿豆芽,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居然变得如此生动,如此多彩。

收获,不仅仅是作文的精彩

“想不到,生活这部无字书他们读得竟如此认真,如此痴迷。”作文与生活接轨后,学生们所发生的变化让王香兰颇有感慨。

面对生活,学生们久已麻木的神经仿佛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不再“视而不见”,不再“听而不闻”;他们的思维不再迟钝,想象不再贫乏,语言不再干巴。王香兰说:“有很多东西连我自己都想象不出来。学生们的潜力太大了,学生们的可塑性太强了。他们不是没有想象力,而是没有被激活。”王香兰用“精彩”来概括学生的作文。

“幼儿园楼后的连翘花开似金,李子树花放如雪;篮球场边的樱花似锦,足球场旁的紫荆花灿若云霞。草地上,蒲公英、苦苦菜撑开大大小小的金色遮阳伞;墙角边,蓝的,白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数不胜数的小野花在悄悄闪动它们明亮的眸子……”

“蒲公英虽没有玫瑰的鲜艳,樱花的美丽,桂花的芳香,但是它那似笑脸的花朵,真是惹人喜爱。它的花是往下垂的,显得那么娇弱。它像一盏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玲珑台灯,又好似过年时家家户户喜庆的烟火;它像一座花瓣的喷泉,又像一个世界上最小最小的向日葵;它像老人慈祥的笑脸,又像一个带着睡帽的婴儿。”

“有的雨滴像银珠,从枝茎的顶端一直滑到底端,从叶根滑到叶尖,从叶针上滴落到叶片上,倏然间不见了。雨姑娘就像一群春天里顽皮的孩子,在滑滑梯,捉迷藏,跳蹦蹦床……”

像这样文字优美、想象丰富的作文,在孩子们的作文本中俯拾即是。就连一个原来作文语言总是很干巴的学生,居然在一段短短的文字中用了五个生动的比喻。

当然,学生们收获的不仅是作文的精彩。

他,得了严重的“作文恐惧症”、“厌烦症”,害怕写作文,从来不交作业——这是王香兰教过的一个“特殊”学生。王香兰教他之后的第一次作文课,他好不容易在家长的帮助下“凑”了一篇500字的作文。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王香兰在他的作文中找出了闪光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香兰指导他如何观察,如何写作。随着作文的点滴进步,他对作文的兴趣和写好作文的自信日渐增强。一个学期之后,他能正常交作文作业了。再后来,他一发而不可收,喜欢上了作文,写出了近万字的童话故事。更可喜的是,他对学习有了信心,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流水账”不见了,套话不见了,空话不见了;作文课上有了笑声,学生的习作中有了精彩……“作文生活化”为作文教学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同学生一样,王香兰的收获不仅仅是没有了作文教学难的苦恼,她对学生也有了另一种认识。

“正是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我的作文教学才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啊。”王香兰如是说。

(来源:2008年4月8日《现代教育导报》)

八种最常用的读书笔记方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笔头勤。”勤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读书的效果,克服边读边忘的毛病,避免重蹈熊瞎子掰苞米的覆辙。这里向大家介绍八种读书笔记的写法。

一、摘录式。读书时,把书报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语句、重要的片断摘抄下来。摘录时要注意,不能全抄,而要把书中的优美词语按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类等摘抄下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写作文需要时,就可以从“词语仓库”里搬出来,参考使用。

二、体会式。读书之后,有自己的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等,再联系自己实际写下来,这叫读书体会或读后感。这种体会式的笔记,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地引用原文作例证,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写出真情实感来。如有位同学读了《少年毛泽东》一文,感受最深的是毛泽东放牛,把一份草送给穷孩子的事,从中总结出毛泽东从小同情、关心穷人的好思想。联系到“我”与小伙伴一次偷西瓜的事,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同少年毛泽东一比,心里很惭愧、内疚,这样联系实际合情合理,真实感人。又如李贺的《史纲评要》,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皆是这样的著作。体会也可以是札记。札记多为旁征博引,辩证考订;体会多为引申阐发,借题发挥。沈括的《梦溪笔谈》,茅盾的《读书札记》,马克思的《数学手稿》,就是用的这种方式。这是写笔记的一种高级形式,要求有更多的个人创见,难度也较大。但它却是创造的半成品或完善的精制短篇,一旦需要时,就可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价值的作品。

三、提纲式。盖房子要按图纸搭好框架,框架搞好,再进行房子装修;写文章也一样,要先想好文章的主要内容、层次结构,这叫做列提纲。我们读一篇文章,要逐段地把作者隐含的提纲找出来,记下来,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编提纲可以采用文中语句和自己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写,提纲的语言要简洁扼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提纲式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中心,记住要点,理清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读了《妈妈的“病”》一文,可按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路编列提纲:(1)妈妈犯了一种“怪”病,既不上“医院”,也不让人说;(2)妈妈给奶奶送年礼是一只又瘦又小的鸡;(3)妈妈给外婆送年礼是四只又大又肥的鸡和一大包的年礼;(4)作者抨击少数妇女对母亲和婆婆的两种不同态度——孝敬与不孝顺。这样列提纲,对文章内容了如指掌,印象深刻。如《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亚里士多德

四、批注式。在阅读自己订阅的报刊和购买的书籍时,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边读边在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写写画画,把书中的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标记勾划出来,或在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意见,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是一种最简易的笔记作法。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就常用这种笔记方法在书头批注。拉法第在回忆马克思读书时说:“他常折迭书角、画线、用铅笔在页边上作满记号,他不在书上写批语,但当他发现作者有错误的时候,他就常常忍不住打一个问号或一个惊叹号。”(《回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读书时常在字里行间画着五颜六色的记号,在书的空白处,往往还有评语。毛泽东在读《伦理学原理》一书时,全文逐字、逐句用朱墨两种色笔圈圈点点,遇到他认为观点正确、文字优美的地方,就批上“此论颇精”、“此言甚合我意”,认为不对的地方就画“×”,或批上“不通”、“荒谬”之类词句。

五、书签式。平时读书时,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可以记在书签上。把书签夹在课本里、放在口袋里或插在房间专放书签的袋子里,一有空就读一读、念一念、背一背,直到背得滚瓜烂熟,记得牢为止,再把它存放起来。这种书签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如此反复,脑子里积累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了。

六、卡片式。就是用厚纸剪成大小一样的卡片。读书时,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分门别类地摘记下来,再按书卡分类存放。存放的位置还要按类别,编上号码,写出标题,以便使用时查找。卡片还有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每天拿出几张卡片读一读,背一背,日积月累,脑子积累的词汇材料就越来越丰富。写作时,就可以从脑子的“储蓄库”里搬出来用,就不愁写不好作文了。做卡片时有四点小的要求:一是每张卡片最好只写一个问题,一个事例。这样既灵活,又不乱,便于分类整理装订成册。二是每张卡片须注明资料来源、书名、篇名、版本、卷首、页码等,便于查找。三是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应注意积累卡片向某些方面集中,使之更加系统化和深化。四是一定要养成定期整理的习惯,按性质或需要把卡片编上页码,分类插放。既为查找使用提供方便,又可在整理过程中使自己平时分散、零碎的知识系统、条理起来。

七、剪报式。凡是遇到处理的废报、废书,在完全抛弃之前,可以检查一下其中是否有适合留下的文章。不管是一句名言还是一幅图画,都可以剪下在粘贴在自己准备好的剪报本上,空闲时象翻相夹那样随意阅读,也是一种享受呢。

八、索引式。即写下有关的论文题目或书名等。在阵习中可能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看到某些东西感到十分有用,但内容却太多,上述三种笔记法又都不易采用.或者是这个内容,你本身就有这本书,所以也不必采用上述方法。但是往往到要用这个内容时,你却忘记了或找不到了。诸如此类问题,只要搞好素引,便可顺手拈来。自学成名的史学家陈垣曾说:“教学和研究要从目录学入手”,“目录学就好象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所以,平时应把所有的资料,按照内容本身的性质搞出一个索引来,以备查用之便。索引笔记只需要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

读书人是幸福人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们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损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拥有自己经历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不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骏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好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以从喜爱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读书使人完善自我。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王崧舟的课诗情洋溢、浑厚大气,王崧舟的文章充满激情、富于思辨。王崧舟是怎样成长的?当王老师如数家珍、如品佳肴、如谈挚友一般讲述他和他的书的时候,我们因此知道:名师是这样炼成的。

我读书的三句话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演讲摘录

我爱读书。有人问:“王老师,读书是不是你的业余爱好?”我说:“错了,应该把‘业余’二字去掉。”读书是我全身心投入的爱好,于我而言,读书跟吃饭一样,跟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

关于读书,我有三句话——

第一句:为己读书。

孔老夫子在《论语》中说过:有两种学问,一种叫“为己”的学问,一种叫“为人”的学问。他认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什么意思?老夫子认为,古时候的君子读书是为了他自己,为了修炼自己的身心,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能量,为了提升,为了超越,为让自己活得更好,所以他才读书,他才做学问、做研究。

所以我们读书为什么?为自己,不是为别人,为别人读书的人时刻想着我今天读了一本书,明天我在人前炫耀一下。为了炫耀,为了显示自己有学问,或是为了外在的一些目标,如我要做一个课题,我要拿一张文凭,于是我不得不去读书。这样的读书,跟生活、跟生命是相隔离的。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处于一种“隔”的状态,是两张皮。而我认为,真正的读书完全为自己,就像吃饭。你为什么要吃饭?我要活着呀。你为什么要呼吸?我要活着呀!你为什么要读书呀?我要活着呀。道理就这么简单!

第二句:天天读书。

人的生命有三个:生理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生理生命主要通过吃饭和呼吸来解决,社会生命主要通过交往来解决,而精神生命的成长,我认为主要是通过读书来解决,所以你非得天天读书不可。黄庭坚说过:“士大夫一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乏味。”三日不读书是否面目就可憎,这很难说,语言是否很乏味,也很难说,但是我相信,一日不读书,尘俗一定生其间。一个人心里装的诗书多了,书卷气就浓了;尘俗多了,市侩气就重了。一个老师,尤其是一个语文老师,在他的举手投足之间能不能少一点市侩气?能不能多一点书卷气?取决于什么?取决于能否做到天天读书。我可以很自豪地说:“这一点,我做到了。”

第三句:随性读书。

我读书,漫无目的。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在回忆钱钟书读书生涯的时候,有过这样一句话,她说“钟书自从摆脱了读学位的羁束,就肆意读书”甚至“随遇而读”。那是一种多么迷人的读书境界——随性读书。

我的藏书大概有六千多册,我的书房里,顶天立地的都是书。我自己拟了一幅对联挂在书房,上联是:明月一帘无心照,因为我书房的窗外是开阔的地带,有小河,有廊桥,流水淙淙,杨柳依依,风景这边独好。晚上能看到月亮从东边升起来。下联是:诗书半斋随意读。

到书店,我拿到书,只要对这本书有感觉,我看一下目录,或看一下章节,就买下来,一定读。我读书没有计划,很随意,很随便,比如——

流行的书,我读。于丹的《论语心得》,读!易中天的《品三国》,读!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已经出了第三部了,读!全部都读过!很多人骂于丹,说于丹是化神奇为腐朽。不瞒各位说,我是喜欢于丹的,我觉得于丹讲得不错。她很聪明,她讲的是“于丹论语心得”——我讲的是我自己读《论语》的心得呀!这有什么不可以呢?解构主义的哈罗德·布鲁姆不是这样讲过吗,一切阅读皆“误读”。我就是这样理解论语的,为什么就不能把我的心得跟大家交流呢?

流行的书读,不流行的书也读。汪荣祖的《史学九章》卖不动呀,滞销的书,也读;钱穆的《晚学盲言》是先生晚年,在眼睛失明的情况下,由他自己口述,他的夫人、他的弟子帮他整理的一本书,写得好!核心内容谈中西文化传统的异同,你想把握国学的精要,可能这是一本最好的入门书。杨成寅的《太极哲学》很难懂,说老实话,我到现在还读不懂,但我爱读,越是读不懂就越是想读下去,一种好奇的欲望吧。

人世的书,帮助我更好地活在俗世的书,我读。比如台湾傅佩荣的《哲学人生》,这书写得好,深入浅出。早几年卡耐基的《积极的人生》,帮助我克服了自己的焦虑,帮助我看到了自己人性上的弱点。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什么系统思考啊、共同愿景啊、自我超越啊、心智模式啊、团队学习啊,很难读,没办法,就是爱读。

出世的书我也读。六祖慧能的《坛经》,这个好读,读起来有味道。南怀瑾先生的《如何修证佛法》,这本书真好!你要坐禅,你要修行佛法,你要求开悟、求解脱,最好的入门书就是南先生的《如何修证佛法》。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好!临终关怀,全都实实在在地写在里面了,告诉你怎么走得坦然、走得从容。人生最大的两门学问,一门是出生的学问,一门是死亡的学问,这本书专讲死亡的学问。

教育类的书,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我推荐给我们学校的老师。我到杭州市拱宸桥小学当校长,给老师的见面礼就是送给大家人手一本书,书名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们读了一个学期。田正平先生的《中国教育经典解读》,一册在手,中国教育的经典思想、经典理论全部都在里面了。石中英写的《教育学的文化性格》,视野宏阔,学养深厚,是迄今为止我读到过的最有文化底蕴的教育类专著。

非教育类的书我也读。比如范曾的《吟赏风雅》,写得洒脱,写得雅致!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一边读一边偷着乐,黑色幽默,写得真好!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试图回答困扰所有当代人的一个重大问题——性伦理的问题,尽管读得艰涩、读得云里雾里的,但还是读着,因为我依然困惑。

语文课程类的书我读。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写得好!我的语文教育思想一多半受他老人家的影响。潘新和先生的《语文:表现与存在》,上下两册,洋洋一百多万字,这是我所看到的迄今为止中国当代语文课程理论方面最有建树、最有见地的一本书。王荣生先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那叫真做学问,那种理论的涵养,那个思辨的功底,真叫过硬,确确实实是科班出身。

非语文专业的书也读。比如兰色姆的《新批评》,我建议我们的语文老师都能够学会文本细读,这“文本细读”的理论和技术就是新批评学派提出来的。韦勒克的《文学理论》,美国人写的,搞文学理论的人都知道,在全球范围内,这是一本最为经典的文学理论教材。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真好!文字的功夫已经到了出神人化的地步。在中国作家中,他的文字风格我最喜欢。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半自传体的小说,史铁生小说的核心思想深受刘小枫先生神学思想的影响,你要读懂史铁生,你就要读懂刘小枫。

学术类的书我也读。比如朱光潜先生的《诗论》,太好了!我教《长相思》,在这个课里面,最核心的教学思想就是受了朱光潜先生《诗论》的启示,朱光潜先生认为诗是不可解的。诗最重要的是一个“见”字,你只有“见”到它,你才能深得诗之三昧。你可以把《红楼梦》和《诗论》对照起来读,形成一种互文式的“参读”,能更好地体会朱光潜的观点。《红楼梦》里有个语文特级教师,谁?林黛玉!她教香菱作诗。那真叫教得好。香菱初学诗时,喜欢陆游的诗,林黛玉对她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次。”你一开始一定要读最经典的:老杜的诗读一百首,青莲的诗读一百首,摩诘的诗读一百首。这三个人,一个是诗圣,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佛。你看林黛玉教香菱的方法就是“先学后导”。果然有一天,香菱来找黛玉,汇报读书心得。她说,诗的好处就是想来你有嘴上说不出的,但闭上眼睛一想,好像这个景就在眼前似的。想来这个地方似乎没有什么道理,但你倘若要找一个别的什么字来代替,却不行。她说这就是诗的好处。比如王维的《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这个烟怎么会直呢?可闭上眼睛,仿佛这景就真的在眼前,想来这个落日自然是圆的,这个“圆”字似乎用得太俗,想找个字来换,可再怎么找也找不出比原字更恰当的字。这个时候贾宝玉来了,听了香菱的话说,既然这样,也用不着看诗了,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你看,林老师的教学效果多好!

王元化先生的《文心雕龙讲疏》,这本书厉害,是极品。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看得我三日不知肉味啊,好书!

国学经典类的书我也读。王阳明的《传习录》,是王阳明传心法给弟子们的各种言说,由弟子记录下来的。阳明的学问是致良知的学问。他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用。心念一动,就有善有恶。知善知恶、为善去恶,这就叫致良知了。他认定每一个人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让人做善的事情。

西方经典的书我也读,比如: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尼采的哲学有很多可取的地方,他强调人是一种唯一需要超越自己的动物。天地万物当中,只有人会不断地超越自己。再比如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说老实话这本书我读不懂,读得我头都大了,还是读不懂,但我有种瘾,想读下去的瘾,这种瘾,可能比读得懂更过瘾。再比如说汉默顿的《思想的盛宴》,把西方两千多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家、科学家、文学家的代表思想都汇编在这本书里,值得一读。

儿童的书我也读,比如《小王子》,比如《爱的教育》,再比如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很有味道。

读书是为自己受用

来源:《特别关注》2010年第5期 作者: 时间:2010-04-23 点击: 249

读书是为自己受用

读书是自己受用之事,故而多读不算荣,少读亦不可谓耻。多读如果不求甚解,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则犹如漫游十里扬州,玉堂金殿,虽珍奇满目,眼花缭乱,却徒手而归;少读如果彻底,读而思之,却也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提高修养。

读书要学以致用,故须读行如一,若日日诵读圣贤之语,行的却仍是自家思想,这等读书虽闭门十年,破卷五车,亦无所用。

读书譬如生命,数量与质量不可兼得,之于生命,惟愿保证质量之时,再求数量,如此方为不枉来世上一遭。读书亦如是。

读书不妨杂,杂则面宽,但杂须有度,要杂而不乱。

读书者既要自知,又要知书。知书故能瞻前顾后,统筹全局,知何处为精华,何处为糟粕;自知故能寓读于乐,人书合一,知精华之所以为精华,糟粕之所以为糟粕也。

读书者要知修养之由来(积累)与特性(不可伪装性),如此方知“持之以恒”为读书之要义。

读书者之于读书切不可失去主见,盲从别人,人读亦读;也不可受书中连带(即所读书中提到的其他的书)之影响太甚,要结合自身,有自己的方向,如此方能时时有在读之书,刻刻有待读之书,否则不可谓为自己读书。

读书者要有疑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此圣贤之谈也;然疑心太重者,则如人之无信而无所立也。

读书者之于所读之书,须有精读泛读之分,精读者,须能背、能写、能讲、能用;泛读者,懂则即可。此等事虽小,然却非易事,惟精读泛读并行共用而不生乱者,方为善读之士。

读书者之于序言后记,不可轻视。序言者,或介绍、或评论,或作者自录、或请人捉刀,多中肯之言也;后记者,概多言成书之过程,读之亦颇有益处。

读书者要善治文,并将所读之精气贯注其中,否则眼高手低,志大才疏之气一旦成焉,则万劫不复!

读书者须知读书乃是对自身的追问,心有此念者,可称之曰智也。

读古人文章,学其精气神者为最上,耽于其辞藻者为最下。舍本逐末者,长此以往,文虽至工,骈散收放自如,然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读古人诗词,既要原古人之初心,又要出其初心。原其初心故能得其精髓,获其真谛;出其初心故能灵活致用,与时俱进,否则僵死一团,日久则糜烂也!

读古人文论,要知自身修为,修为不够则读之若醉酒,浑浑噩噩,不知所云,徒弭再读之念,故修为不够者不可强之;然修为足者则不可不读,否则则生不知天高地厚之念,如此修为则百年如一日,少有所长。读书论、画论、诗词论亦然。

读古人札记,凡精要处必用笔录之,如此读完,则至死不碰此书可也;然事后对所录之精华,要时常温习,否则为无用之功。

读古人传记,必要有自惭形秽、相形见绌之念;然之所以要有慧眼者,盖因传记中所录之事例与所传之人多有张冠李戴、牵强附会之处,更有甚者朝代不符;故读此类书籍,书中所彰之修身养性定要潜意勤勉之,至于事例是否出自所传之人,要有怀疑念头,如此方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也。

“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涉水,肆意酣歌”,读书可谓天下第一等乐事。然世上好书甚多,读之难尽,而劳生有涯,故而每每偷得一时半刻,局促与斗室之内,埋头与深灯之下,便觉此等辛劳是值得的,此等乐趣也是无穷的。


相关内容

  • 2月17日 人脑的高级功能
    2月17日 人脑的高级功能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下列各级中枢功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是呼吸中枢 B .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C .语言中枢的H 区受损,患者不能听到别人说话 ...
  • 初中生物学法指导
    初中生物课的学法指导 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有幸站在这里跟同学们交流一下生物课的学习方法感到很高兴. 三. 学习<生物>的主要环节 课前预习.上新课.及时复习是学习<生物>的主要环节其中上新课又是学习< ...
  • 学生专用计算器使用说明书
    目录 取下和装上计算器保护壳........................... 1 安全注意事项............................................. 2 使用注意事项................ ...
  • 与疼痛有关的温暖记忆
    医学是一门有温度的科学.一个有温度的医生,应该是一个尊重生命.对患者痛楚深怀同情心的仁爱之人.这十几年,我一直都在帮助患者治疗痛疾,而来自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感谢,也时时让我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温暖的情怀,可以说,它们是与疼痛有关的温暖记忆 ...
  • 基于小波分析的中国股市高频长记忆研究
    基于小波分析的中国股市 高频长记忆研究 侯守国,张世英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摘要:本文以小波变换为工具,借助于小波方差研究股市高频数据收益率和波动率的长记忆 性.结果表明,沪市高频数据的长记 ...
  • 英语单词识记方法
    有些同学一提到背单词就抓耳挠腮,有的背过了单词却是金鱼记忆!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下记单词的各类方法,帮你记得快而且能记得牢. 1形象比较 例如,glass(玻璃杯) 和grass(草地) 两个词的词形相近,很容易混淆.记忆时可以对两个单词中不同 ...
  • 趣味记忆英语单词
    趣味记忆英语单词 1. look v. 看:望:看起来 可形象记忆:两个"o "就像两只眼睛,要看人或事物当然离不开两只眼睛. 2. family n. 家:家庭 将句子"Father and mother, ...
  • 翻转课堂完整教案
    学科 教师英语2013级Raziya(热则耶)教学内容Clothing课时1课时(40分钟) 一,教学内容分析 1.Whatareyouwearingtoday? 2.Wear,fit,matchcloth四个动词 3.日常生活中关于Clo ...
  • _临床精神医学杂志_投稿说明_
    ·214· 续状态等 [1] JClinPsychiatry,2015,Vol25,No.3 .本例在睡眠中开始发作,完成复杂的杀人.分疗病情完全缓解,若擅自停药后疾病复燃再次作案,属于明知故犯,应从严评定其责任能力,但笔者不敢苟同 [6] ...
  • 高考英语必备3500词汇学生版[共30页]
    3500词汇 备课稿 Day 1 holiday n. 节日,假期 [记忆] holy + day 神圣的一天(西方人大多信教,最早时候的节日多和宗教有关,如复活节,圣诞节等,所以人们称它们为神圣的日子) [区分] holida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