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要做句法分析_以杜甫_咏怀古迹_之三为例_王俊鸣 - 范文中心

读古诗要做句法分析_以杜甫_咏怀古迹_之三为例_王俊鸣

06/22

文本研读/wbyd2012@163.com

读古诗要做句法分析

———以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为例

■王俊鸣

古诗的语言有别于散文,但也有一些基本规则。所以,它的语言是可以分析的。要真正读懂一首古诗,往往需要明晰的句法理解;而许多对古诗的误读都是缘于对句法的蒙昧。

且以杜甫的《咏怀古迹》之三为例。诗曰: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首诗,有两处涉及“是主语还是状语”的问题,而又都久被误读,具有典型的意义。

开篇第一句,“群山万壑”是做主语还是做状语?这似乎不成问题,因为历来的选家、注家都不曾从这样的角度提出过疑问。不过,同是把它看作主语,在理解上还是产生了分歧。

明代胡震亨认为:“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杜诗通》)———他说这样的起句应该用来描写英雄人物,用在王昭君这样女子的身上不合适。

他同时代的黄周星反驳道:“昔人或‘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固哉斯—他说言!美人岂劣于英雄耶?”(《唐诗快》)——胡震亨的说法太偏执了,美人并不比英雄差,所以用“群山万壑”这样的起句没有问题。

而质疑之声并不因黄周星的反驳而止息。到了清代,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坚持说:“首句是极大好句,但施之于‘生长明妃’之上,则佛头加冠矣。故虽有佳句,失所则为疵纇(lèi,缺点、毛病)。”———他坚持说这样的起句虽为“佳句”,但用的不是地方(“失所”),就像给佛头戴

上帽子一样。

不过,“钟灵毓秀而出佳人”之说在清代还是占了上风:胡以梅《唐诗贯珠笺》:“起句虽赋江山之景,然荆门、虎牙,收锁江势于秭归之下流,犹言江山结束秀气,出此绝世佳人。”杨伦《杜诗镜铨》:“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吴瞻泰《杜诗提要》:“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朱瀚曰:“起处,见钟灵毓秀而出佳人,有几许珍惜。”

直到现在,专家学者们仍然传承着这样的见解。廖仲安先生说:“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为什么不能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呢?”(见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

为了肯定“群山万壑”为主语(也许是不自觉的),为了肯定起句的“郑重”,就不能不把王昭君往“英雄”的行列里推,所谓“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这还不够一个“英雄”的称号吗?但,问题是,杜甫此诗是把王昭君当作英雄来写的吗?

关于王昭君的事迹,“盖其事杂出,无所考

备课·设计

31

2013.7

证”(宋代韩驹《题李伯时画昭君图序》)。既是“其事杂出,无所考证”,后世之作者就不免各取所需以抒怀抱,很有点“六经注我”的味道。我们不妨看几首咏昭君的诗。

昭君墓周围有很多诗碣,其中一首诗碣刻的诗是:“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归朔汉,万里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纵使承恩宠,焉能保始终。至今青冢在,绝城赋秋风。”“卫霍”即汉朝的名将卫青和霍去病,诗人把王昭君与“卫霍”相提并论,对她可说是高度赞扬了。诗中虽没明言,但显而易见,诗人笔下的王昭君是抱着“自我牺牲”的精神主动去和番的。

当然,对昭君的出塞也有不同说法。《彊村丛书》中有一首咏昭君的词,就说“王嫱以无宠自请行,诚一污贱女子耳”。王安石的《明妃曲》说昭君出塞不免“芳心自喜”,既然没有机会见到汉元帝,倒不如远嫁匈奴,得到知心夫婿了。这就是说,不是“昭君怨”而是“昭君乐”。

杜甫此诗是依照怎样的“记载”来写的呢?从杜甫诗的内容看大体是依照着《西京杂记》的记载:汉元帝宫中宫女很多,帝不能一一面选,于是就按画像召见。因此宫女都贿赂画工。昭君不肯行贿,画工就把她画得很丑,当然得不到召见。后来匈奴使者来朝求婚,元帝就遣嫁昭君为呼韩邪单于阏氏(读yānzhī,相当于王后)。临行前,昭君被召见,元帝才发现她是后宫第一美人,后悔不及,就把画工毛延寿杀掉了。后呼韩邪单于亡故,其长子即位,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昭君再嫁。而据《琴操》载:昭君拒绝再嫁,“乃吞药自杀”。王昭君去世后,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相比之下,可以看出杜甫笔下的昭君既不是“英雄”,也不“快乐”,更不是什么“污贱女子”,而只是一个被选入宫而又无辜远嫁的女子。她的出塞,不是主动的,她更没有什么超人的民族意识和高远的志向,而是被迫的,无奈的,不得不听天由

命的。在杜甫笔下,她是一个受害者,她的一生是个悲剧,她的心里所有的只是“怨恨”。既然如此,“钟灵毓秀而出佳人”之说就站不住脚了。

对昭君村,白居易在《过昭君村(村在归州东北四十里)》诗中说道:“灵珠产无种,彩云出无根。亦如彼姝子,生此遐陋村。”他倒是称昭君是“灵珠”“彩云”,但仍实事求是地说昭君村是个“遐陋村”,与“地灵人杰”之说恰恰是反调。

其实,问题很简单,从汉语语法的角度看,“群山万壑”几个字在句子里不是主语,而是状语,修饰“赴”字,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式。杜甫的这句话是说:(我为了探寻昭君遗迹,)不惜穿过了群山万壑奔赴荆门。其结果呢,皇天不负苦心人,昭君出生、生长的那个小村庄还真的存在!“生长明妃尚有村”,是庆幸,是欣喜,这完全是经历一番艰苦跋涉而终于得偿所愿的语气。

这里又会产生一个问题:杜甫的这首诗应该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写的?先看看一些专家教授们怎么说。

霍松林主编《名家讲解唐诗三百首》:“此诗作于杜甫经过昭君村时。”

张碧波、邹尊兴编著《新编唐诗三百首译释》:“这首七律是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时所写。”

韩兆琦《唐诗选注集评》:“《咏怀古迹》共五首,分别吟咏五个与三峡有关的历史人物的古迹”,昭君村“在长江三峡范围内,故杜甫吟咏及之”。

关于此诗写作时间和地点,前面所引廖仲安先生说得非常细致。但是,“咏古迹”而靠“遥望”,也许当代的某些人会这么做,像杜甫一类的古代文人决不会走这样的捷径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那时候知识分子的修养功夫,是他们的生存状态。从组诗的其他作品看,除了第一首,也都有明显的“现场”情味。“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其二)“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32

备课·设计

文本研读/wbyd2012@163.com

(其四)这哪里是靠“遥望想象”写得出的?对于这组诗的内部关系,清代浦起龙有过很好的分析:他认为第一首“此‘咏怀’也,与‘古迹’无涉,与下四首亦无关涉……诗中止言‘庾信’,不言其宅,而宅又在荆州,公身未到,何得咏及之?”,“此下四首,分咏峡口古迹也”。第二首“因宅而咏宋玉”,第三首“因村而咏明妃”,第四首“因庙而咏蜀主”,第五首“因像而咏诸葛”。(《读杜心解》)除了指出“第一首”与下四首“无涉”,浦起龙特别强调杜甫是“因宅而咏宋玉”,“因村而咏明妃”,等等。“公身未到,何得咏及之?”是啊,没有亲身到那里,怎么能“咏及之”?

“此诗作于杜甫经过昭君村时。”大体不错。但不如说:此诗是诗人经历千辛万苦,穿越群山万壑,终于探访到昭君村后所作。

此诗还有一个句子涉及“是主语还是状语”的问题。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对于出句,理解上没有分歧,自觉不自觉地都把“画图”二字看成状语,翻译过来就是:通过画图怎么能真正认识宫人的美貌呢?但对于对句,所有的选家、注家又都把“环佩”二字看成主语,说是“代指昭君”,翻译过来就是:在凄凉的月夜/风里响着环佩/那是你归来的思念故国的一缕游魂。陈增杰先生说:“下句(环佩句)说,昭君眷怀故国,死后她的魂魄仍然乘着月色夜归。”并引朱鹤龄云:“月夜归魂,明其始终不忘汉宫也。”(《唐人律诗笺注集评》)———这样的解说是不能成立的。

从杜甫笔下昭君形象的特点说,昭君是一个受害者,她生不得享人伦之乐,死不得返归故乡,她对“汉宫”能是什么态度?“分明怨恨曲中论”!什么“眷怀故国”“不忘汉宫”,完全是脱离杜甫诗作的臆说。从律诗对句相偶的格律说,对句与出句的结构应该是一致的。古人虽未必有“语法”概念,但他们在实践中是完全遵循语言规律的。特别是杜甫,只要不是存心写所谓“拗体”,在格律上是从不马虎的。既然出句的“画图”做状语,对句相应位置的“环佩”也应该是状

语。再从章法的逻辑说,全诗四联,起承转合,严整顺畅。颔联承上写昭君一生的遭遇,颈联一转,写汉帝的荒唐与懊悔。如果把“环佩”一句看作写昭君,章法就全乱了。

当然,把“环佩”一句看作写昭君,还与句中的“归”字有关。根据习惯思维,“归”不就是“归来”吗?而能与“归来”搭界的,自然只有昭君之魂。这显然是在“熟词”面前犯了错误。事实上,“归”应解作“怀”。《经籍纂诂》:“归,或为怀。”《中文大辞典》:“归,怀也。《礼记·缁衣》:‘私惠不归德。’注:‘归,或为怀。’”出句“省识”的主语是汉帝,对句“空归”的主语也是汉帝,只不过主语都省略了。而元帝“发现她是后宫第一美人,后悔不及”的记载就是杜甫说他“空归月夜魂”的根据。

以上两处“状语”的问题解决后,我们才可以说是“读懂”了这首诗。笔者试把此诗的内容表述如下:

翻越千山与万壑,不辞劳苦赴荆门。汉宫故事唐人想,我要一探昭君村。僻远破败幸犹在,天公未负苦心人。遐陋村庄生姝女,彩云映日本无根。山脚下,溪水滨,我自徘徊自探寻。昭君一生如影像,影像目前甚清真。离乡背祖入宫门,宫中万千百媚人。君王临幸凭图画,画师贪贿总失真。保边卫国男儿事,男儿无赖靠和亲。灵珠被弃赐匈奴,君王始见美昭君。一别汉宫从此去,大漠腥膻无人伦。此身虽在心已死,含悲饮鸩入孤坟。入孤坟,对黄昏,声名后世更纷纭。传说汉皇君去后,一宫佳丽俱不亲。对月伤怀怀昭君,想见昭君月夜魂。昭君魂魄飘塞外,永世不见汉宫人。只留胡曲传千古,曲中怨恨动鬼神。当然,句法分析不仅仅会涉及主语与状语的问题,还有宾语与补语、音组与义组、紧缩与拆分等等的问题,有志者不妨做一点探讨。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高中部

100071)

备课·设计

33


相关内容

  • 徐元杰湖上阅读答案
    篇一:徐元杰湖上阅读答案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注释] 湖:即西湖.红树:开满了红花的树.乱莺啼:形容很多黄莺在鸣叫.平湖:指风平浪静的湖面.白鹭:一种水鸟.前两句说,在一棵棵开满红花的树间,无数只黄莺在不停地鸣叫:波平如镜的湖 ...
  • 古诗知识竞赛题0
    高一级古代诗歌知识竞赛200题 1.<蜀道难>中既像是描写蜀道野兽凶猛,又像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是哪四句?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2.<咏怀古迹>中写了哪位古人?王昭君. 3.杜甫诗中有&qu ...
  •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高分技巧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高分技巧! [基础须知] 古典诗歌的分类(一)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 ...
  • 杜甫诗三首教案i
    杜甫诗三首教案 余中田玖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 2 .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 3 .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4 .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 ...
  • 高考诗歌鉴赏之古诗的人物形象
    (2006-09-11 11:31:14) 转载▼ 分类: 教师手记 1)鉴赏诗歌中的他人形象.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析]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 ...
  • 精读唐诗三百首篇目之七律
    唐诗三百首之七言律诗 精读篇目 1.遣悲怀三首·其一(元稹) 2.遣悲怀三首·其二(元稹) 3.遣悲怀三首·其三(元稹) 4.赠郭给事(王维) 5.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王维) 6.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王维) 7.积雨辋川庄作(王 ...
  • 采薇 必修二
    采薇 相关链接 王夫之<姜斋诗话>:知"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国"之妙,则知"杨柳依依""零雨其濛"之圣于诗,司空图所谓"规以象外,得之圆 ...
  • 通晓诗家语攻破读懂古诗的难关
    通晓诗家语攻破读懂古诗的难关 读懂古诗的难关是诗家语.所谓诗家语就是古诗中所独有的,一般古代散文中没有或少有的特殊语言现象.因此破解诗家语,才能攻破读懂古诗的难关. 一. 比兴语 比兴语即富有比喻象征意味的古诗意象系统.古人作诗继承了屈原& ...
  • 不同类型诗歌主要表达的情感
    不同类型诗歌主要表达的情感 诗的分类 一.按形式分: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 ...
  • 关于月亮的诗句及赏析
    <描写月亮的诗句>赏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塞下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