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滑极限量规设计 - 范文中心

光滑极限量规设计

08/17

设计目的及要求:

“机械设计与制造”方向课程设计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学习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等专业课程和“机械设计与制造”方向课程之后进行的一个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巩固和加深理论教学内容,锻炼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工艺装备设计(专用道具、专用量具)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方向课程设计,应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初步掌握非标准刀具的设计内容、步骤和方法。

(2)初步掌握光滑极限量规的设计内容、步骤和方法。

(3)学生绘制非标准刀具、量具的工作图,真确标注技术条件。

(4)学会使用各种设计资料、手册和国家标准。

一.拉刀的设计

1.1零件的图样及工艺要求分析

题图(1.1)

+0.025其中:工件材料:50Cr ,内孔直径φ500,公差等级IT7、表面粗糙度1.6;倒角

1×45°。

热处理:正火,HBS≤229。

1.2拉刀结构式及材质

(a)拉刀结构式的确定

由于工件要加工的部位是φ50内孔,故本设计的拉刀为圆孔拉刀;又根据拉刀的分类形式,根据被加工的材料来选择拉刀,一般情况下,在拉削韧性比较

大的金属材料时选用综合式拉刀。

(b) 拉刀的材料确定

根据工件的材质50Cr,属于高合金钢,具有高的强度和高的耐磨 性,故根据根据常用拉刀的材质选择,选用拉刀材料:W6Mo5Cr4V2

1.3 校准齿的直径(以角坐标x表示校准齿的直径)

根据公式:

d ox = d mmax + δ

式中:δ—收缩量,根据《金属切削刀具课程设计指导书》表4.16 查的δ=0.011 则d ox = 50.025+0.011=50.036 mm

1.4拉削余量的确定

(a)按照经验公式法

根据《金属切削刀具课程设计指导书》表4.1查的。当预制孔采用钻削加工时,A的初始值为

A=0.005dm+0.1L

式中:dm = 50mm、L=50mm 则 A=0.096mm

(b)采用极限法

由于采用的是φ49的钻头,故最小的孔径为d wmin =49mm,拉削余量为:

A = d ox - d wmin =50.036-49=1.036mm

1.5各部分齿升量的确定

齿升量的确定一般原则:

1)粗切齿齿升量 为了缩短拉刀长度,应该尽量加大,使得各刀齿切除总

余量的0.6-0.8。

2)精切齿齿升量 按拉削表面质量要求选取,一般在0.01-0.02mm。

3)过渡齿齿升量 在各齿上是变化的,变化规律在粗切齿与精切齿之间递

减。

4)校准齿齿升量 一般取0,是起修光和校准拉削表面作用。

再根据相关数据推荐值,故取粗切齿的齿升量为 af = 0.04mm

故其余各齿升量 fz(Ⅰ-粗切齿 Ⅱ-过渡齿 Ⅲ-精切齿 Ⅳ-校正齿 ) 选fzⅠ=0.04 fzⅡ=0.035、0.030、0.025 fzⅢ=0.020、0.015、 0.010、0.005 fzⅣ=0

过渡齿与精切齿切除的余量为: 0.5

Ag + Aj = 2×(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05)=0.28mm 由于粗切齿的第一个齿升量为零,故粗切齿的齿升量为:

Zc=(A-(Ag + Aj))/2af +1=10

粗切齿、过渡齿、精切齿共切削余量为:(10-1)×2×0.04+0.28=1 mm

因为总的切削余量为1.036mm 故还留有加工余量 0.036mm因而要多加一个精切齿;再调整各个精切齿的加工余量可以得到如下图(1.2):

按照《金属切削刀具课程设计指导书》表4.15查得取校准齿为7个,则可确定粗切齿为10个、过渡齿3个、精切齿5个、校准齿7个,共25个。

1.6确定拉刀的几何参数

(a)前角γ0:根据加工材料性能选取,按照《金属切削刀具课程设计指导书》表4.2可查得取γ0=15°,精切齿与校准齿前刀面倒棱,bγ1=0.5-1mm,γ01=5°. (b)后角α0和刃带宽ba:根据切削原理中后角的选择原则,应取较大的后角。但后角过大,刀齿直径减小,拉刀寿命下降;故按照表4.3可得粗切齿后角α0=3°,倒棱宽ba1≤0.2mm,精切齿的后角α0=2°,ba1=0.3mm,校准齿α0=1°,ba1=0.6 mm。

1.7计算校核容削槽

1.7.1 计算齿距

根据《金属切削刀具课程设计指导书》表4.8查得,粗切齿与过渡齿齿距为:

P=(1.3~1.6)×L0.5=10mm

根据粗切齿齿距来确定精切齿和校准齿齿距:(Pj代表精切齿齿距 )

Pj=(0.6~0.8)P=7mm

1.7.2校验同时工作齿数

根据《金属切削刀具课程设计指导书》表4.8查得公式:

A)最小同时工作齿数 Zemin=Lmin/P =50/10=5

由于最小工作齿数为3 故在合格范围内

B)最大同时工作齿数 Zemax=Lmax/P+1=50/10+1=6

由于最大工作齿数最大值为8 故在合格范围内

1.7.3设计容削槽形式及尺寸并校验

(a)设计容削槽

根据《金属切削刀具课程设计指导书》表4.9 选择容削槽的形状为曲线齿

背。根据表4.9可查得选择基本槽形,故粗切齿和过渡齿的容削尺寸为:h=4mm、g=3mm、r=2mm、R=7mm;精切齿与校准齿尺寸为:h=2.5mm、g=3.5mm、r=1.3mm、R=4mm如图拉到工作图所示

(b)校验容削槽

根据校验证公式:

h≥1.13(K×2afL)

0.50.5 式中:h=4mm,按照《金属切削刀具课程设计指导书》表4.11查得K=3,故计算可得1.13(K×2afL)=3.8≤4,在允许范围内,校验合格。

1.7.4设计分削槽

本次设计的是圆孔综合式拉刀,故选择粗切齿和过渡齿为弧形分削槽,精切齿和校准齿为三角形分削槽。根据《金属切削刀具课程设计指导书》表4.12和

4.13查得:

槽宽 a = d0minsin90°/nk-(0.3~0.7)

式中:d0min=49mm,nk=12,故计算得a=6mm

三角形分槽数 nk =(1/7-1/6)πd0

式中:d0=50,故计算可得nk=24,槽宽b=1~1.2mm槽深h′=0.5mm。

1.8设计拉刀其他部分设计及校验

(a)前柄部分设计

由于设计的是圆孔拉刀,故采用2型-A式无周向定位面的圆柱形前柄,根据《金属切削刀具课程设计指导书》表4.18查得选用d1=45mm、d2=34mm。 (b)拉刀其余部分设计

根据《金属切削刀具课程设计指导书》表4.20,取前导部分直径d3 =

dwmin=49mm,前导部分长度L3=L=50mm

后导部分直径d7= dxmin=50mm,长度L7=(0.5~0.7)L=30mm。

前柄端面到第一齿的距离为:

L1′= L3′+m+Bs+A+l4

式中:L3′=110mm,m=18mm,Bs=100mm,A=50mm,

l4=50mm 故计算可得L1′=328mm。

拉刀颈部直径d3 = d1-(0.3~0.5)=45-0.4=44.6mm

过渡锥的长度取15mm

由于拉刀的直径只有φ50,比较较小,故不设计后柄部分。

(c)计算和校验总长度

粗切齿和过渡齿的总长度 L5 =(10+3)×10=130mm

精切齿和校准齿的总长度 L6 =(5+7)×7=84mm

拉刀的总长度L = L1′+ L5+L6+L7= 328+130+84+30=572mm

最后确定拉刀的总长度为580mm,修正L1′=336mm。

1.9校核拉刀的强度及机床的载荷及技术要求

(a)校核拉刀强度及机床载荷

根据《金属切削刀具课程设计指导书》表4.21拉削力公式为:

Fmax=Fz∑awZemaxk0k1k2k3k4×10KN

式中:1)∑aw=1/2πd0 其中d0—拉刀直径;

′′2)Fz按照表4.23选取,按照1倍的粗切齿齿升量查得Fz=296N/mm; ′-3

3)根据表4.23查得k0=1.1、k1=1.1、 k2=1.13、k3=1、k4=1;

4)Zemax为最大工作齿数,故其值为6

因此Fmax=F′

z∑awZemaxk0k1k2k3k4×10=296×1/2×50×π×6×1.1×1.15

-3-3×1.13×1×1×10=199.3KN

按照《金属切削刀具课程设计指导书》表4.25查得拉床工作状态系数k,新拉床0.9,较好状态的旧拉床0.8,不良状态的旧拉床0.5~0.7,这里取值k=0.6 再根据表4.24查得L6140公称拉力为F=400KN,故拉床允许的拉力为:

F×K=240KN﹥199.3KN

因此拉床载荷校验合格。

柄部的最小断面处为危险断面,故应该校验其拉应力:

根据公式 σ= Fmax/Amin

其中,Fmax为最大拉力,Amin为拉刀最小断面截面积,故

σ= 4×199.3/34×π=0.22GPa

按照表4.26,许用拉应力为0.35 GPa故拉刀的许用应力校验合格。

2

(b)制定技术条件

1.拉刀材料:W6Mo5Cr4V2

2.拉刀热处理硬度:到齿及后导部HRC63~66;前导部HRC60~66;前柄部HRC40~52;允许进行表面强化处理。

3.No18~25齿外圆直径尺寸的一致性为0.005mm,且不允许有正锥度。

4.No1~16齿外圆表面对A-B基准轴线的径向圆跳动公差0.030mm。

5.No17~25齿外圆表面对A-B基准轴线的径向圆跳动公差0.007mm。

6.拉刀各部径向圆跳动应在同一方向上。

7.拉刀按GB 3381-83验收。

二.光滑极限量规的设计

2.1被测零件分析

题图(2.1)

+0.025其中:工件材料50Cr ,内孔直径φ500,公差等级 IT7、表面粗糙度1.6;

倒角1×45°。本次所要测量的是内孔直径φ50+

00.025设计塞规要达到在零件大

批大量生产时,快速测量工件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2.2确定量规的结构式

根据被测孔的零件图可知,选择全形工作塞规;再根据《量具设计手册》可得选用“三牙锁紧式圆柱”塞规;塞规的轴向尺寸根据《量具设计手册》选取,

详细可见零件图。

2.3量规工作尺寸的计算

(1)原始条件:内孔直径φ50+

00.025mm、长度50mm 、公差等级HT7 。

(2)确定制造公差T位置要素Z值

根据《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表5.2可得:T =3、Z=4

(3)计算各种量规的极限偏差或工作尺寸

孔:ES=+0.025mm

EI=0

塞规制造公差T=0.003mm

塞规位置要素Z=0.004mm

塞规形状公差T/2=0.0015mm

参照量规公差带图计算各种量规的极限偏差:

(a)“通规”(T)

上偏差=EI+Z+T/2=0+0.004+0.0015=+0.0055mm

下偏差=EI+Z-T/2=0+0.004-0.0015=+0.0025mm

磨损极限=EI=0

(b)“止规”(Z)

上偏差=ES=+0.025mm

下偏差=ES-T=0.025-0.003=+0.022mm

(c)φ50+

00.025mm量规公差带图,如图2.2:

图(2.2)

2.4量规的技术要求

1.量规的测量面不应有锈迹、毛刺、黑斑、划痕等缺陷。其他的表面不应有锈斑和裂纹。

2.量规的测头和手柄联结应牢靠,在使用过程中不应松动。

3.量规表面通常用淬火钢制造,其表面硬度应为58~65HRC。

三.参考文献

[1]、徐嘉元,曾家驹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97.8

[2]、李硕根、莫雨松主编《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中国计量出版社

[3]、熊良山、严晓光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

[4]、王娜君主编《金属切削刀具课程设计指导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5]、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图学教研室编《机械制图》第六版


相关内容

  • 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
    JGJ82-91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连接设计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摩擦型连接的计算 第三节 承压型连接的计算 第四节 接头设计 第五节 连接构造要求 第三章 施工及验收 第一节 高 ...
  • 设计信息技术教学的量规评价
    设计信息技术教学的量规评价 高要市第二中学 韦吉小 [摘要] 做好教学评价,不仅是教学的常规工作,而且是提高教学的一个重要举措.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有多种,量规评价法是其中常用的一种.本文阐述的是笔者根据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况谈谈如何设计信息技 ...
  • 学生范例评价量规
    <走进名著,浸润书香>学生演示文稿评价量规 评价要求 评价指标 资料的收 集(20) 优(100-85) 研究课题明确,能根据 课题研究的要求,围绕 古典名著中的故事准确 的搜集资料,并完整地 注明资料出处. 能从自己对名著中人 ...
  •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校准方法
    能量色散X 射线荧光光谱仪校准方法 1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新生产.使用中和修理后的能量色散X 射线荧光光谱仪的校准. 2 引用文献 JJG 810-93 波长色散X 射线荧光光谱仪检定规程 3 术语和计量单位 3.1 分辨力 检测器的分辨力 ...
  • 机械制造基础知识
    机械制造基础知识.配合尺寸等 机械是由多个部件和零件组合而成的.大规模生产时,要求由不同工厂.不同车间.不同工人生产的相同规格的零件具有互换性,以便在装配时不需要特意选择.修配和调整就能组成机械或仪器.为了实现零件的互换性,必须保证零件的尺 ...
  • 材料力学性能-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单向静拉伸力学性能 1. 解释下列名词. 1弹性比功: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一般用金属开始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吸收的最大弹性变形功表示. 2.滞弹性:金属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称为滞 ...
  • 高中微积分教学探究
    高中微积分教学探究 张哓波(B00111623) 导师:林磊副教授 [摘要]在上海的高中阶段,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已经试点了好几年微积分的内容.但于全国而言,从2001年推广的试验本教材才第一次出现微积分,并将在2004年的高考试卷中 ...
  • 5.极限法(高中物理解题14法)
    五.极限法 方法简介 极限法是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和极小或极左和极右,并依此做出科学的 推理分析,从而给出判断或导出一般结论.极限法在进行某些物理过程的分析时,具有独特作用,恰当应用极限法能提高解题效率,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思 ...
  •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定义
    资源准备 1.1: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定义 狭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指的是以数字形态存在的教学材料,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数字化的素材.教学软件.补充材料,等等. 广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还包括数字化教学环境,即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 ...
  • 金属材料缺口拉伸试验
    金属材料缺口拉伸试验 一.试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一).对中拉伸(不偏斜,即偏斜角为0 º) 1.计算机数据: s (MPa)Stres Strain 图1 钢缺口拉伸试样光滑平行段应力-应变曲线 lgS lge 图2 钢缺口拉伸试样光滑平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