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书评 - 范文中心

[海边的卡夫卡]书评

07/11

《海边的卡夫卡》

——叫卡夫卡的少年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如多数人一样,第一想到的是意识流的卡夫卡,毕竟那种难以捉摸的意识流在我们脑海中所留下的印记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被时间抹去的。但即便如此,村上春树的名头依然响当当的挂在书的封面上,不可忽略。于是乎带着一种异样的崇敬之情去读了这本书。

书的一开头就是“叫乌鸦的少年”,15岁的“我”正在做着出发前的最后准备。但奇怪的是,这本书中有两个章节的标题叫做“叫乌鸦的少年”,而其他章则是以序数为标题。读完书后很久我都以为“叫乌鸦的少年”是“我”最好的伙伴,但又总让人觉得有些虚幻,再细细品味,看了他人的解读后,才反应过来那“叫乌鸦的少年”不就是“我”吗?真为自己的愚笨感到可笑。从始至终,那名“叫乌鸦的少年”都在“我”——田村卡夫卡的身边。每当卡夫卡犹豫时,叫乌鸦的少年都会提醒卡夫卡,鼓励卡夫卡去做他想做的事,找寻自己的人生。面对未知人生时的不安与恐惧,卡夫卡内心中的“乌鸦”就是另一个自己,对未来道路的憧憬与向往,这种前进与后退的纠结感一直充斥在卡夫卡的心中。但他终没有负自己所望,勇敢的选择走下去。 书中卡夫卡为了逃避父亲的诅咒而离家出走,尽管这是避无可避的命运。“乌鸦”在日本象征着幸运,但叫乌鸦的少年却从未给卡夫卡自己带来过好的运气。卡夫卡在离家出走的路上一直在和乌鸦——另一个自己交流,不断的反省,有时鼓舞、有时指引、有时认可,甚

至在田村词穷时可以跑出来帮肋完成高深的对白。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个叫乌鸦的少年,这是与我们所表现出来的我们自己不同的一面,有时这一面我们不想表现在人前,有时我们无法把这一面表现在人前,我们内心存在的这不为人知的一面潜意识里引导我们做那些应该做的事情,让我们不至偏离预想的人生轨迹。但在第二个“叫乌鸦的少年”章节中,“乌鸦”却从卡夫卡的身体中飞了出来,飞向了田村的父亲——琼尼沃克,而琼尼沃克似乎也是父亲身上的另一个类似“叫乌鸦的少年”的角色,他们在那里完成潜意识的愿望,一个想杀死父亲,一个自己想死。

15岁的卡夫卡力图逃脱自己的命运,但就像一开始叫乌鸦的少年所说的一般,“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变换脚步力图避开它,不料沙尘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样变换脚步。你再次变换脚步,沙尘暴也变换脚步——如此无数次周而复始,恰如黎明前同死神一起跳的不吉利的舞。这是因为,沙尘暴不是来自远处什么地方的两不相关的什么。就是说,那家伙是你本身,是你本身中的什么。所以你能做的,不外乎乖乖地径直跨入那片沙尘暴之中,紧紧捂住眼睛耳朵以免沙尘进入,一步一步从中穿过。那里面大概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方向,有时甚至没有时间,唯有碎骨一样细细白白的沙尘在高空盘旋”。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有自己既定的命运,只是在还没到那个时间点钱,我们中也许没有人会相信那就是我的命运,于是每个人都变着法的走自己的路,走着走着,却总是被一道无形的墙阻拦了回来,于是,向着能前进的方向走着。终于

还是来到了命中注定的地方。当然这些只是我自己的猜测,事实是怎么样的,还要很久我才会知道答案。但我知道,没人会愿意自己的命运是既定的。尤其是在预感到自己的命运方向时。即便挣扎是徒劳的,亦不会放弃。所以,“我”选择了默默的走进命运的沙城暴,捂上耳朵,闭上眼睛,一步一步的从沙尘暴中走出去,即便那个自己将不是自己。面对已知的命运,却无力逃遁,这种无力感让人绝望。但卡夫卡选择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内心中的自己要求自己不去变的懦弱。

最终的结局是卡夫卡选择回到学校完成自己的学业。仿佛是做了一场关于追寻的梦,梦醒了,便接着做自己手边的事情,但是一切又不同于梦醒前,因为那些已经发生过的梦,我们心里实实在在的多了些东西,可以让我们更加从容的做自己的事情。

回想自己的15岁,还有一些不太清晰的印象,那时候的自己是怎样的呢?“我觉得十五岁生日是最适合离家出走的时间。这以前过早,以后又太晚。”这句话我一直不太明白,也许没什么意义。但因为15岁时那些不太清晰的印象,所以将这句话记得很清楚。然而无论如何,卡夫卡还是回到了学校,回到了原来的生活。也许那个时候的我也想过离家出走,也想去做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却因为种种因素,最终放弃了。卡夫卡的离家出走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勇气,追随自己的心,做想做而又有意义的事。卡夫卡是我们内心中的另一个自己。

因为有太多不明白,而自己也不是有大智慧的人。所以完全的读

明白这本书依然很难。但我依然明白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要幸福的活在当下,时刻提醒自己“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同时还要为明天而努力的活着!


相关内容

  • 关于卡夫卡城堡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堡>文献综述 引言: 弗朗茨.卡夫卡,一个天才的艺术家,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是一位有着犹太血统的德语作家,被誉为欧洲文坛的"怪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一切活动都与犹太民族和欧洲各 ...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概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18张情结概括 第一章 十二岁那年,保尔•柯察金离开了学校.因为补考的时候,他把烟灰撒在了瓦西里神甫家做的复活节蛋糕的面团上了.不得已,保尔跟着母亲来到车站的食堂干活,在这里,他被老板打发到洗涮车间,负 ...
  • 外国文学史+试题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 古代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荷马史诗"两部作品的篇名是( ). A.<伊利昂纪>.<俄底浦斯王> B.<美狄亚>.<奥德修纪> C.< ...
  • 关于弗洛伊德和他的思想著作
    今年是弗洛伊德诞辰150周年.不知为什么国内媒体对这样的纪念日出奇地冷淡,只有<中国新闻周刊>做了一个封面故事<弗洛伊德的幽灵>.回想上世纪八十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他的书夸张地说"要比今 ...
  • 理性思维5
    机制3093 冯海刚 我刚上线,QQ 对话框就跳出一段话:"半年了都不见你上网?"是我一 位高中同学,我立即回复"其实我每天都在线,只不过隐身而已""噢!原来如此"他的对话框也是灰 ...
  • 拒绝"拍卖灵魂"的狄金森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92)生前默默无闻,只公开发表10首诗,还有一说是7首,不管怎样,她生前发表的不到她诗作的(现存她诗作1775篇)百分之一.然而现在她被推崇为与惠特曼齐名的美国一流诗人,并且被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视为先驱,开 ...
  • 南极一片净土教学反思
    反思一:南极一片净土教学反思 教学时,首先,我引导学生运用默读.朗读等方式,读通.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2.边读书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为了使南极永远是一片净土,人们是怎样做的? ...
  • 视觉传播概述
    视觉传播概述 "读图时代"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信息的爆炸,信息传播和接收的有效性变的尤为重要.本文结合个案,从作者获得的切身体验出发,分析了两种基本的视觉传播形态的传播效果.并提出综合运用静态和动态两种视觉传播形式,建立 ...
  • [戊戌变法史事考]的书评
    关于对<戊戌变法史事考>的书评 最近拜读了茅海建教授的论文集<戊戌变法史事考>,虽然对于戊戌 变法史只略知皮毛,对书中的诸多学术观点不能妄加评论,但是仍有一些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在这里和老师同学们分享一下. 在中国近现 ...
  • 密室的生活高二语文教案
    密室的生活--评安妮·弗兰克著<安妮的日记> 教学目标 1. 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的情感和思考,感受她在厄运中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对人性善的深信不疑. 2. 学习.了解书评的一般写法,尝试写评论性的文章. 说明: 本文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