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与戊戌变法 - 范文中心

光绪与戊戌变法

04/03

略论戊戌变法中的光绪帝

摘要:光绪皇帝是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所依靠的主要力量,经过康有为多次

上书,光绪帝决心变法,从实行变法的动机到变法的内容以及变法的

效果来看,光绪皇帝的行为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光绪皇帝;戊戌变法;作用以及评价

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

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

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

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

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

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

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多年以来,人们对于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的

关系众说纷纭,肯定这有之,否定者更有之。最早评价光绪皇帝的事梁启

超,在他的《戊戌政变记》中,就把光绪皇帝说是古今中外少有的“至圣

仁人“;而戊戌变法失败后由改良派转变为革命派的章太炎,在他的名著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将光绪皇帝痛斥为小丑,其变法逢则公,而其

心则只以保我权位也。以上这些对光绪皇帝的评价,无疑带有个人的恩怨

和政治因素,不能作为正确的历史结论。我认为,从光绪皇帝实行变法的

动机,在变法中的作用以及变法所产生的效果来看,对光绪皇帝的评价应

该是肯定的,他的行为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爱国行动。

一.实行变法的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出现前所未见的改变。接

连的外忧内患,使清政府及一众知识份子逐渐醒觉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

咸丰、同治年间开始,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

改良生产技术。各地先後引入外国新科技,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

架设电报网,培训技术人材;在军事上亦建立了远东最具规模的北洋水师。

1894年至1895年发生甲午战争,清政府被日本打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证明只靠洋务运动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後。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更基本层

面,包括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维新的声音。马克思在论述各阶级代表人

物的历史活动的动机时说过,主要人物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

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行动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

正是从他们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根据这个原理,可以把实行变法的原因

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严重

甲午海战后,帝国主义凭借在《马关条约》中的特权,在利益均沾的

幌子下,在中国建工厂,筑铁路,开矿山。设银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

面临瓜分的局面。康有为在保国会的演说词中痛切地指出来这种现象:二

月以来,失地失权之事,已二十见。事日方长,何以卒岁?缅甸、安南、

印度、波兰、吾将为其继矣。面对这种局面,就连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也

深感忧虑。1898年,当俄国占领旅大时,光绪就面斥李鸿章说:汝等言俄

可恃,与订约,输与大利。今约期未半,不独不能阻人之来分,为自计愈

盟索也。密约之谓何?

与此同时,社会危机也日益加深。清政府的财政在甲午海战前本已十

分困难,战后,又赔款二亿三千万两白银。造成了国库空虚,在向帝国主

义举借外债的同时,加重人民的负担。1895年,户部就在“筹饷“折中提

出一系列措施,1898年,发行:昭信股票,名义是自由应募。实则强制摊

派。此外,各省地方官吏还另立种种名目,横征暴敛。面对如此繁重的苛

捐杂税,老百姓不堪重负,人民起义不断出现。1898年,广西发生了天地

会首领李立亭领导的农民起义,立誓驱尽洋人,以保卫华。.同年七月,四

川大足县爆发了俞栋成领导的起义。这些起义预示着新的更大规模的危机

正在酝酿。光绪帝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敢于正视现实,日益严重的

民族危机促使光绪赫然发愤,排群异,冒疑难,以实行变法图强之策。

第二、光绪和慈禧间的矛盾

光绪皇帝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一直仍然是

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面对列强瓜分的危险,光绪于1898年(戊戌年)

向慈禧要求实际的权力,让他进行朝政的改革。1861年,慈禧通过辛酉政

变取得垂帘听政的权力,1875年初,咸丰死,立年幼的光绪为帝,目的是

为继续揽权,1890年,慈禧放权,一方面是光绪已到登基的年龄,训政的

把戏已不能再演,更主要的一方面是她的势力已遍及朝廷,完全可以从幕

后控制光绪。大权旁落的光绪,只能博览群书,希望在股经圣典中找到救

国的良方,但是时代不允许他成为汉武帝那样的贤君。于是把目光转向西

学,大量购买西学书籍。这样,光绪虽处宫禁,却能了解世界大事,政治

比较开明,颇想有所作为。因此,光绪皇帝力求摆脱慈禧太后的压制,做

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帝,亲自掌握政权。甲午海战后,此时的光绪皇帝要冲

破一切,决意变法。一向对慈禧比较畏惧的他拿出非常的勇气,愤怒地对

庆亲王奕劻说:吾不能为亡国之君,如不予吾权,吾宁逊位。公开表示对

慈禧把持政权的挑战。这次争权虽然慈禧太后给光绪皇帝下一个新的圈套,

但是光绪皇帝还是从慈禧太后那里得到了一点权柄,正是这些有限之权,

为光绪做出一生中最辉煌的百日维新提供了一个前提条件。

面对着这个腐朽的国家,光绪帝受到他的老师翁同和的影响对于现行

的制度深感痛觉,再回想当年先祖的丰功伟绩,于是决定要改造国家,重

新振兴大清,使大清重登世界顶峰。光绪帝虽然是一个很有进取心的皇帝,

但是他本身没有掌握实权,不幸生活在了落后腐败的清朝末期,所以改革

只能以悲剧收场。

第三、维新思想的影响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

物和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

用。光绪皇帝的变法之志,是同作为外因的变法思潮的影响分不开的。

变法一词甲午战前就由冯桂芬、马建忠等人提出来的,随着危机的加

深,维新宣传活动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爱国救亡活动。康有为在

几次给光绪皇帝的上书中,从理和势两方面反复说明变法的必要性。就理

而论,他说从未有过不变的法度,变则强,不变则亡。若谓祖宗之法不可

变,则我世祖宗皇帝何尝不变太宗文皇之法哉?不变法而割祖宗疆土,驯

至于亡,与变法而光宗庙之威灵,可以大强,孰轻孰重,必能辩之者。

光绪认为内忧外患使清王朝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变则强,不变则亡。夫

秦西诸国之相逼,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也。变法要尽弃旧习,再立堂构。

只要光绪敢于变法,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

霸图定矣。中国之治强,可计日而待矣。否则将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康有

为将变法与清政府的统治命运连结在一起,是最能打动清王朝统治者的,当

光绪皇帝读到康有为所写的求为安布衣而不可得,以及不忍见煤山前事等语

句时,肃然动容,更触动了他的忧危之心和激励了他的图强之念,说:非忠

义肝胆之人,不顾生死之人,安敢以此直言与朕前乎。

康有为为了进一步使光绪皇帝了解变法的道路以及条理次序,还向光

绪皇帝进呈了自己所著的《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考》以及西人所著

名书。光绪皇帝都认真阅读,对西方的变法了解更多,变法的决心也就更

大了。由此可见,维新思想的影响是光绪皇帝决心变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之一。

二、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

甲午海战后,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维新派,企图通过一种自上 而下的改革,来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既然我们肯定戊戌变法的积极作用,那么,就应该肯定参与这次运动的领导人,既然肯定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变法的领导人物,那么也应该肯定的百日维新的实际决策者光绪皇帝,不能因为他是清朝皇帝而否认他在整个变法运动中的作用,而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即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准

绳,按照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观察事件和人物在那种情况下所表现的行为,对社会进步起到了什么作用。根据这个原理,可以把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归纳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支持康有为等人的维新变法要求和变法宣传活动,促

进了维新思潮的发展

在变法的酝酿阶段,维新人士的变法尝试,开始就遭到了顽固的守旧势力的压制和打击,康有为的第一、二次上书均因遭受顽固派的阻挠,不能上达,他们禁止西学传播,焚毁新书,查禁报刊,封闭学会,驱逐维新人士。与此相反,光绪皇帝对康有为的变法要求,一开始就采取了支持态度。1897年12月康有为上了第五次书以后,光绪皇帝准备破例召见之,因大臣以本朝成例,非四品以上官不见为由而加以阻挠未能实现,但光绪即下谕令:自后康有为如有条陈,即日呈递,无许阻格。使康有为得到了直接向皇帝陈述变法主张的机会,上下沟通,加速了戊戌变法的进程。

1894年4月,康有为发起在北京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

旨,对联合维新人士,制造变法舆论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于保国会的活动,顽固派极力造谣攻击,弹劾保国会聚众闹事,阴谋叛乱,必欲处之而后快,军机大臣刚毅准备追究,但光绪很大却加以驳斥:会能保国,岂不大善,何可查究耶?由于保国会的带动,在戊戌变法的前夕,全国各地学会林立,报刊风行一时,维新之风大盛。试想,如果在变法的酝酿阶段,没有光绪皇帝的支持,维新思想能得到这样迅速的发展吗?回答是否定的。

第二、光绪皇帝是变法维新的重要参与者

甲午海战后,以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所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代表着

当时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和要求,由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绝大多数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是从地主、官僚、和富商转换而来的,他们想与政府分权,求得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条件,又与清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愿意与清政府决裂,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所以他们选择了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参政的改革。尽管如此,任然遭受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因此,

他们只好把实现变法维新的希望,寄托于上层当权者尤其是光绪皇帝的身上,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假设维新派看到的不是个开明的、颇有作为的皇帝,而是一个顽固保守的君主,中国的变法虽然不能说因此就不会发生,但至少会改变它的形式或推迟若干年。

作为变法维新的高潮:百日维新,是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不断阻挠下,

光绪皇帝毅然决然与1898年6月11日发布了:明定国是 的诏书,宣布变法。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变法维新运动,从宣传、组织、发动到最后的实际推行,都是通过光绪皇帝的支持而坚持下来的,当时光绪上制与西后,下雍与顽臣,处境非常艰难,但他继续支持变法,意志如此坚定,实属难得。 自从6月11日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开始,到9月21日失败,光绪皇帝接连

发布了一百多道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各方面的诏书上谕,按103 天计算,平均每天颁发17条,最多的9月12 日,颁发71条维新谕旨,可见变法维新的来势何其迅猛,它也体现了光绪皇帝深观时变,力图自强的心情。

百日维新虽然只维持了103天,新政措施由于顽固派的阻挠实行起来困难

重重,但毕竟还是取得了一些有利于当时社会进步的成果,其中突出的如颁布:振兴工程给奖章程。使民间工商业终于冲破了历代封建王朝的限制和禁例第一次取得了合法地位,对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和促进,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由此产生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局面,在整个封建社会还是少见的。

分析了光绪皇帝支持变法的原因,肯定了光绪皇帝在变法中起到的积极作

用,但并不是要否定光绪皇帝在整个变法中所表现除开的妥协性。为了实事求是地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的原因,同样需要对光绪皇帝和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所表现出来的妥协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其根源不在于光绪皇帝的软弱,而在于封建顽固势力的相对强大和资产阶级本身势力的相对弱小。戊戌变法的失败和光绪皇帝的悲剧,说明了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这个使命只能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完成。

参考文献:

(1)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A】. 戊戌变法丛刊(第二册)【Z】. 神州国光出版社,1953,

(2) 中外日报,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十六日【A】. 胡绳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

【M】. 人民出版社,1982,

(3)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M】, 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90,

(4) 张建新,《戊戌变法下的光绪》【A】. 贵州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


相关内容

  • 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
    作者:李喜所 <河北学刊> 2001年09期 [中图分类号]K2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1)03-0074-06 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这不仅表现在维新变法.议会 ...
  • 浅谈戊戌变法的影响
    摘要 本文通过<上清帝第六书>的有关内容,对戊戌变法对我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 戊戌变法 <上清帝第六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拥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然而在其漫长的 ...
  • 汉语拼音创始人王照
    汉语拼音创始人王照 王光军 王祥瑞 王照(1859-1933),字黎青,号小航,又号水东.宁河县芦台镇人.曾祖王锡朋. 王照是我国著名语音学家,汉字改革的先驱者,汉语拼音的创始人.他创造的"官话字母",开注音符号之先河, ...
  • 百日维新练习题
    9.2 百日维新 必做题 一.选择题 1.戊戌变法法令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 A.设京师大学堂 C.废八股 2.下列不属于维新变法法令措施的是( ) A.创办各种专业学堂 C.准许臣民上书言事 B.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
  • 清朝历史简介
    清朝历史简介 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女真族是满族的 ...
  • 维新运动的性质
    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 变法失败的原因 1) 守旧派势力强大,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维新派手中,而紧握在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手中.几位掌实权的显赫人物恭亲王.庆亲王,刚毅几乎无例外地守旧.维新派只少数几个人,而且在朝中没有实 ...
  •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复习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学习目标: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评价:知道公车上书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 ...
  • 大齐坨张氏家族与天津
    河北省丰润县(今唐山市丰润区)欢喜庄乡大齐坨村张氏家族,耕读传家,科举起家,清末以来涌现出一批著名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不小的影响.其声名最著者,包括清末的清流健将张佩纶.两广总督张人骏.大清银行总监督张允言,以及民国的交通总长张志潭. ...
  • 清朝历代皇帝简介
    清朝历代皇帝简介 1.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 2.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 ...
  •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书考试题
    鸦片战争 1. 五四运动首先在(北京)展开 2. 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工人阶级认识到自身的力量) 3. 中国自(鸦片战争起)开始沦为半半社会 4. 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公车上书) 5. 可以进驻北京的条约是(天津条约) 6. 中国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