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深空探测情况 - 范文中心

世界各国深空探测情况

12/27

当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1号迈出深空探测第一步,抵达38万公里外的月球时,美国的“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了4万个地月距离,已经到达太阳系的边缘。而另一边厢,日本的“隼鸟”号探测器失而复得,在小行星上成功采样并返回地球,完成了美国也未做到过的壮举。在比月球更遥远的深空探测领域,中国

目前还是一片空白。

中国探测器数量远远落后于欧美及日本。美国探测器的最远飞行距离大约是中国的4万倍。

世界主要航天国家深空探测数据对比

数据说明: 从上图数据中可以看出,美国深空探测器的最远飞行距离大约是中国的4万倍。无论从探测器数量和探测过的天体数,中国都远远落后于美国、欧洲、前苏联以及日本,且未进行任何采样返回。日本

成功从小行星带回样本,美国亦不曾做到。综合实力:★★

美国四颗正在试图飞越太阳系的探测器:旅行者1号、2号,先驱者10号、11号。

我们知道“嫦娥”2号这颗探测器本身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月球卫星行列,但以“嫦娥”1号、2号为代表的中国深空探测第一步,是否也迈在了航天列强前列呢?非也——在深空探测的决心与实践上,中国目前严重落后于美国、苏联(俄罗斯)、欧洲、日本。

前苏联:火星探索屡败屡试

苏联第一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之后,美国和苏联都认识到了太空竞赛注定要蔓延到航天的方方面面:人造地球卫星需要竞赛,探月需要竞赛,载人航天需要竞赛,火星金星需要竞赛,寻找外星人也需要竞赛……

除了探测月球,第一个将火箭瞄向更远天体、更深宇宙的,就是自恃火箭技术拥有巨大优势的苏联。 1960年10月1日,苏联为了抢夺“率先探测火星”的纪录,试图向火星发射一颗探测器——“战神”1号,但是发射失败,随后的“战神”2号也发射失败。接下来,准备飞往火星的“人造卫星”22号也失败,“火星”1号失败,“人造卫星”24号失败……

2010年4月天文学家发现了苏联时代“月球车”1号留在月球的反光镜。

从此以后,苏联的深空探测开始和“失败”二字紧密相联,怎么也甩不掉。苏联往火星、金星发射了非常多的探测器,多得让人目不暇接,更让人怜惜,苏联的火星、金星任务几乎每次都失败。

直到1973年,苏联甚至还没找到去火星的道儿。这一年,它又发射了四个“火星”系列探测器,但均遭失败。1988年,苏联又发射了最后两颗探测器,也同样归于失败。之后,苏联解体,苏联(俄罗斯)再也没有触碰过火星。它似乎“五行缺火”,与火星八字不合。

苏联在金星着陆的金星4号。

1959年9月,苏联又发射了“月球”2号,两天后它飞抵月球,成功撞击了月球,是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类使者,首次实现了从地球到另一个天体的飞行。

同年10月,苏联“月球”3号飞往月球,三天后环绕到月球背面,拍摄了人类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1966年2月,苏联的“月球”9号抢先在月球成功软着陆,又是人类第一次。

苏联的“金星”7号探测器。

苏联(俄罗斯)后来出版了很多书,回首那段痛苦的深空探索岁月。V·G·帕米诺夫就是其中一位。他是苏联火星、金星探测器的主要设计师,他在一本名叫《通往火星的坎坷之路》中,讲述了苏联在深空探测路上匪夷所思、数量惊人的失败。

归根结底,苏联的技术还是粗糙了些,深空测控网差点意思。但苏联开创、引领、坚持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人类深空探测热潮。

美国:覆盖整个太阳系

美国对太空高级生命存在非常好奇,他们在“旅行者1号”上的金属碟片留下给外星人的信息。

在深空探测竞赛中,美国不甘落后,与苏联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深空探测竞争。苏联人的太空雄心,一再刺痛美国人。美国看到苏联对金星的野心持续不断,格外着急,立即决定兵分两路,在准备登月的同时,拿出一部分人力和财力来探测太阳系行星。于是,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开始对“徘徊者”月球探测器进行改造,制造出了“水手”系列行星探测器。1962年7月22日,美国宇航局第一颗金星探测器——“水手”1号发射。很不幸,携带探测器的火箭起飞后竟鬼使神差向不该飞的方向飞去,无奈之下,只能被美国空军摧毁了。

细算起来,美国共组织过10次对金星的探测,而苏联进行了32次,欧洲航天局进行了1次。总体上来讲,苏联获得了较多的金星成果,属于百折不挠型。不过,苏联的金星资料我们很少看到。

美国“海盗”探测器拍摄到著名的“火星人脸”。

在火星探测上美国很有感觉。1964年11月,美国宇航局从“水手”计划中抽调“水手”3号进行火星探测。这是美国首次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同苏联一样,它也以失败告终。紧接着,“水手”4号也于当月发射,它于1965年7月14日抵达距离火星表面不到9800千米的地方,拍摄了21张火星照片,同时探测到火星大气压还不到地球的1%,终结了所有“火星人”的科幻小说。“水手”4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1975年8月和9月,美国“海盗”1号、2号探测器相继发射,成功在火星表面着陆。通过对火星物质的检验,发现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不过,这次探测发现了一个日后风靡全世界的东西——火星人脸。

“海盗”火星探测计划之后,美国宇航局预算逐渐吃紧,只得集中全力搞航天飞机和天空实验室,无人探测活动基本不受重视,火星探测被迫停止。没想到,这一停就是17年。直到讨厌载人航天的新局长丹尼尔·戈尔丁上台,才重启火星探测,于1992年9月发射了耗资9.8亿美元的“火星观察者”号探测器。

然而,“火星观察者”太不争气,飞到火星后拍了一张黑白照片便失踪了。火星探索被迫再次中止,又搁置了四年。这期间有阴谋论者认为“火星观察者”根本没有失败,美国宇航局刻意隐瞒了“火星观察者”的目的,它其实是专门去研究“火星人脸”的,并大有收获……对此,美国宇航局则矢口否认。

“火星观察者”失败之后的四年间,又发生了一件令火星探索不能停止的重大事件。

1996年8月,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大卫·麦凯宣布,火星陨石ALH84001含有小虫子(微生物)化石。该陨石是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陨石搜寻小组成员罗伯特·斯科尔1984年在南极捡到的。这就是说,火星上有生命。

这个消息像“火星人脸”一样,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支持美国宇航局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美国宇航

局正巧顺势于当年发射了“火星全球勘探者”和“火星探路者”探测器,恢复了对火星的探测。

“火星全球勘探者”是美国宇航局新“火星探索”计划的先遣兵。新出炉的“火星探索”计划要在

1996—2005年间每隔26个月(火星每隔26个月靠近地球一次)发射两颗无人火星探测器,最终确定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1996年11月,美国宇航局发射了“火星全球勘探者”,12月4日发射了“火星探路者”探测器。

“火星全球勘探者”一年后进入火星轨道,首次竟然利用太阳能帆板进行了刹车。它利用高分辨率成像系统绘制了火星地图,帮助未来的“精神”号和“机会”号火星车寻找着陆点,为后续的探测器提供中继通信服务。“火星全球勘探者”传回的数据显示火星两极存在大量的冰,甚至可能有液态的水,这预示着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勘探者”异常长寿,至今仍在工作。

美国“火星探路者”号着陆后拍摄的火星全景照片。

美国的“勇气号”火星车。

“火星探路者”经过7个月的飞行,于1997年7月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然后用遥控火星车进行了考察。

它发回了蔚为壮观的火星全色全景照片,使人类对火星地表景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深入研究了火星气候,对火星岩石和土壤也有了初步了解。

1990年,发射“尤利西斯”号太阳探测器,着重对太阳两极进行近距离观测;

1995年,发射与欧洲合作的“SOHO”太阳探测器,着重对太阳活动和日地空间的研究,天文爱好者常用“SOHO”的图片搜寻小行星或彗星;

1998年,发射“深空”1号彗星探测器,该探测器第一次使用离子发动力,既轻便又持久,它先后探测了小行星1992KD、威尔逊-哈林顿彗星、博雷利彗星;

1999年,发射“星云”号彗星采样返回探测器,该探测器耗时五年,终于在距离地球3.8亿千米的太空中与“怀尔德-2”彗星尾部“相撞”,获取了彗星尘土样品,并于2006年1月返回美国,它将帮助研究太阳系起源问题;

2001年,发射“起源”号太阳风探测器,该探测器用高纯度蓝宝石、硅、金和金刚石等制成的收集装

置,于发射三个月后采集太阳风粒子样本,2004年9月返回美国;

2002年,发射“等高线”彗星探测器;

2003年,发射“星系演化”探测器,对银河系以外的天空进行第一次紫外线测量,对宇宙中的若干星系的演化进行研究;

2004年,发射“信使”号水星探测器,将对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进行细致的探索,搜集水星地质和大气组成方面的数据;

2005年,发射“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并释放撞击器,成功与“坦普尔-1”彗星相撞,利用撞击掀起的彗星物质进行研究,之后母船继续飞往另一颗名叫“坡辛”的彗星。不过,此次撞击也招来了一场跨国官司。一名俄罗斯女占星家以撞击彗星“破坏宇宙平衡”为由,将美国宇航局告上了俄罗斯法庭,索赔3亿美元精神赔偿。

美国的“新视野”号冥王星探测器。

2006年,发射“新视野”号探测器,目标是行星冥王星及更远的太阳系边缘,但该探测器还在赶路时,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就开除了冥王星的“行星”资格。“新视野”号速度飞快,现已经飞越木星;

2007年,发射“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将对盘踞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尤其是谷神星和灶神星两颗最大的小行星进行探测,以研究45亿年前太阳系早期的情形和演化过程;

美国的太阳系探索计划,对它航天超级大国的促进,丝毫不比登陆月球来得少。现在看来,对太阳系、对宇宙深处的无人探索是那么必要、恰如其分,甚至载人宇宙飞行都不及。试想派一个机器人到外星

球抓一把土拿回地球做研究,与耗巨资、冒大险、派浑身净事儿的地球人登陆拿回的样本有何不同?

出发点为冷战竞赛的美国宇航局,经过这么一折腾,不自觉地拓宽了人类的见识,日后它将秉承此理念,继续走在探索宇宙的前列。

概括而言,美国各方面的技术基础较好,行星际探索成功率要比苏联高,探测也最丰富、有效、震撼,令人叹为观止。

欧洲:“哈勃”太空望远镜为人熟知

欧美与1978年联合发射The International Cometary Explorer。

欧洲不发展载人航天,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深空探测。他们的原则就是和美国绑在一起做事,取得了很多经验,成果斐然。

1978年12月12日,欧洲和美国联合发射了The International Cometary Explorer,又名ISEE-3号,飞越哈雷彗星,探测了太阳风。1985年7月2号,发射Giotto,再次探测哈雷彗星。

“哈勃”太空望远镜。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经典星云照片。

1990年,和美国联合实现“哈勃”太空望远镜升空,“尤利西斯”太阳探测器发射。

1995年,和美国共同发射“SOHO”太阳探测器。

1997年,和美国联合发射“卡西尼-惠更斯”土星及土卫六探测器。

在取得一定技术和经验积累后,欧洲开始独立操作一些深空探测项目。

2003年,独立发射火星探测器“火星快车”,获得成功。但是随船携带的“猎兔犬2”号着陆器着陆后行失败。

同年,欧洲又独立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器——SMART-1,取得了成功。

2004年,发射“罗塞塔”彗星探测器,预计2014年到达轨道。

2005年,发射“金星快车”进行探测器。

与此前美苏深空探测相比,欧洲的探测起点很高,定位精准,技术扎实,合作伙伴可靠,成功率是航天大国中最高的,同时它也比较有特点,就是面铺的比较广,对月球、火星、金星、彗星、太阳都有探测,尤其是它和美国合作的“哈勃”望远镜,极大的促进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另外欧洲与美国、俄罗斯的关系也是左右逢源,远非中国所能比拟。

日本:成功取回小行星微粒样本

日本“先驱”号彗星探测器。

航天技术总是和军事技术密切相关,日本航天一直在犹疑中前进,也没有国家愿意帮它。一定程度上它也是自主发展。它和欧洲一样,不发展载人航天,很重视的也是深空探测。

1985年,日本先后发射了“先驱”号和“行星-A”两颗探测器,探测了哈雷彗星和太阳风的关系。 1990年,发射“飞天”号月球探测器。

1998年,发射“行星-B”火星探测器,最后入轨火星时失败。

日本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失而复得,并采样返回地球。

日本“隼鸟号”带有小行星微粒的返回舱成功着陆,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回收工作。

2003年,发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这次任务比较有趣,在两颗小卫星失败的情况下,母星亲自降落,一度与地球丧失联系,控制人员宣布任务失败,后来又奇迹复活,破天荒地取到了小行星样本,并于2010年返回地球,降落在澳大利亚。“隼鸟”号取得的成就包括利用耗能低的离子引擎,电离氙气喷射提供动力,实现了长距离运行;近距离的拍摄了小行星的照片,研究了小行星结构,以及从小行星上抓取了岩土样本等,但是对样本的研究目前尚未有重大的科研进展的消息传出。

2006年,和美国合作,发射“日之出”太阳探测器。

2007年,赶在中国之前,发射“辉夜姬”月球探测器。

可见,日本在深空探测上相当有建树,和欧洲水平相当,已经远远地将中国、印度抛在了后面。 中国的火星探测:搭俄罗斯“便车”

中国第一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外观效果图。

作为日本的紧邻,此前中国因为航天事业重心和他国不一样等原因,深空探测一直没怎么开展起来。直到今天的嫦娥一期工程才算迈出了深空探测第一步。

从“嫦娥”2号的技术水平来看,中国的探月水平上升很快,但是更长远的深空探测计划不明朗。只有一颗小卫星“萤火”1号打算跟随俄罗斯的火星探测器“福布斯”飞赴火星。

“萤火一号”是中国自行研发制造的首个火星探测器,身长、身宽均为75厘米,身高60厘米,太阳能帆板张开时为7.85米,体重110千克。而美国“勇气号”、“机遇号”为180千克,今年美国计划发射的新型火箭车体重达600千克,与它们相比,“萤火一号”是火星探测器家族中名副其实的“小个子”和“轻骑兵”。

承担发射任务的“天顶”号运载火箭,将中俄联合探测器送至圆形地球停泊轨道;在停泊轨道上飞行2圈后将转移到过渡椭圆轨道上,飞行1圈后被送入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在转移轨道上经过10—11个月的巡航段飞行后到达环绕火星轨道。

约3.8亿公里的行程中,“萤火一号”主要将带“四大件”探火星——等离子体探测包、光学成像仪、磁通门磁强计、掩星探测接收机,还有两台摄像机。“萤火一号”将开展如下目标任务:探测火星的空间磁场

强度、电离层和粒子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探测火星大气离子的逃逸率;探测火星地形、地貌和沙尘暴;探测火星赤道区重力场;探测火星上水的消失机制等。

但是俄罗斯(苏联)在火星的失败记录令人忧心,该计划也被推迟。至于金星探测、水星探测、木星探测……对中国人还是影子。2010年,当日本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失而复得,并采样返回地球时,给了中国航天人一个激励。中国深空探测计划必须要长远考虑了,否则,面对的就是落后。中国必须勇于面对挑战。

结语

2007年11月6日,当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1号迈出深空探测第一步,抵达38万公里外的月球,最远完成了1个地月距离时,美国的“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了4万个地月距离,目前已经到达太阳系的边缘——这就是中美深空探测上的巨大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探测器什么时候能够追上美国“旅行者”1号的成就,中国才真正地赶上了美国。

当然,侧重点不一样,中国一直将有限的资金用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及其他民用航天项目上,当然还有地面更重要的各种民生工程,一直未能腾出空来好好琢磨更深更远宇宙探索。然而,未来航天趋势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航天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关注与支持,获得真正的魅力,获得经济动力,值得中国思考。

综合实力:★★


相关内容

  • 解密嫦娥三号探测器
    解密嫦娥三号探测器 嫦娥三号探测器研制技术跨度之大,设计约束之多,攻关过程之艰辛,令很多参与任务的设计师刻骨铭心. 随着嫦娥三号任务的开启,人们的目光又一次聚焦中国航天.作为我国首个在地球以外天体实施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的航天器,嫦娥三号探 ...
  • 信息化在"嫦娥一号"卫星上的应用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IT的领军人物们,上午好! 非常高兴,我有机会在今年的CIO年会上介绍一下信息化技术在"嫦娥一号"卫星上的应用. 我做关于信息化的演讲,开个玩笑,是不太适合的,因为我本身是"嫦娥一号&q ...
  • 中国火箭可送3吨载荷进太阳同步轨道为印度3倍
    中国火箭可送3吨载荷进太阳同步轨道 为印度3倍 据印度媒体报道,当地时间5日下午2时38分,印度首颗火星探测器在南部安德拉邦的斯里赫里戈达发射场由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C25)发射升空,开始了其为期约300天.长达6.8亿公里的漫漫旅 ...
  • 八年级下册浙教版科学期末试卷
    八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卷 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说明:1.全卷共10页,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 2.考生答题必须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
  • 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
    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 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着力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不断丰富知识产权(IP )核和设 ...
  • 4.引力波问题
    4.引力波问题 <自然杂志>19卷4期的 '探索物理学难题的科学意义'的 97个悬而未决的难题:4.引力能否被屏蔽?7.引力子,你在何方?. (一)引力波问题的广义相对论基础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引力波的主要性质有:① 在真 ...
  • 百科学院:我们为什么要探索海洋?
    最近中国各种火箭卫星纷纷成功发射上天,科学家们真是上天入地无法不能,这不最近中国科学院"探索一号"船使用自主研制深海装备,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了我国第一次万米深渊科考活动,取得一系类重大成果!那深潜科考有怎样的意义呢? 首 ...
  • 长征二号F火箭将承担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发射任务
    2011年03月03日 21:45:59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任沁沁.罗沙)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3日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长征二号 ...
  • 轨道科学公司的新秀
    2008年美国航宇局(NASA)和两家公司正式签订了商业补给服务合同,其中之一的太空探索公司先发制人,不仅率先完成了"猎鹰"9号火箭的研制和试飞,而且开始向国际空间站发射货运飞船,执行正式的货运补给任务.轨道科学公司虽然 ...
  •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214.05.20
    一. 在双方共同坚定努力下,中俄关系已提升至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 双方将保持和深化高层战略互信对话,提高现有双边政府.议会.部门和地方间合作机制效率,必要时建立新的合作机制,确保全面快速发展的务实合作.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取得更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