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散文[目送]的赏读与摹写 - 范文中心

龙应台散文[目送]的赏读与摹写

06/05

【原文】

  

  目 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摘自龙应台散文集《目送》)

  

  【赏析】

   读过不少龙应台女士的杂文,如《野火集》,特别是当中的那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进而也就将龙女士想象为鲁迅先生一样的金刚怒目之士。其实就像鲁迅先生亦是一位自认“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慈父一样,龙应台恰恰也是一位温婉可人的孝女和柔情绵绵的慈母——人是多面的,与“侠骨”伴生的常常是一腔“柔肠”。

   对龙应台印象的扭转乃是缘于她的一篇散文:《目送》。龙女士用她的如椽大笔将人间亲情借助“目送”这一细节渲染得淋漓尽致感人衷肠。细思之,“目送”实在是一个极富意味的动作。在这个世界上,即便是你最最亲近的人,即便你愿意与他厮守终生,而很多时候你只能选择“目送”他们远行:目送父母远去天国,目送子女展翅高飞……不管送别时内心有着何样的感受,这种感受往往只能让它存放于内心。本文正是选择了“目送”这样一个特定的人生场景,写出了一位母亲、一位女儿对亲人离去的感悟,读罢,让人感慨万千。

   文章先由送别儿子写起。作者选取了三个片段:一是目送幼小的儿子初入学堂,此时的儿子对自己万般依恋“不断回头”;二是目送读高中的儿子赴美做交换生,感受到的却是儿子接受母亲送行的“勉强”;三是接送儿子读自己教课的大学,此刻儿子对她已近乎“紧闭”。看着长大的儿子“背影渐行渐远”,绝无渴望中的“回头一瞥”,作者顿悟:“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旋即,作者想到了目送过的另一道背影——父亲的背影。而这道背影因已无法再见而更让她“落寞”。这里,作者也选择了三个片段:一是目送开着小货车送她到大学任教因怕碍着女儿的脸面而抢先离去的父亲,二是目送病入膏肓全无知觉的父亲坐着轮椅的背影的消失,三是最后一次“深深、深深地凝望”,目送父亲永远离开眼前这个世界。行文至此,仿佛一首忧伤的乐曲,作者用泪水和心血凝成的歌再一次奏响:“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自古道:为情造文。我们常常会赞赏某篇文章的表达技巧如何了得,而惟一可以压倒技巧的便是感情。龙应台女士的这则短文最为动人处正是她真挚而略带感伤的情愫。因了这种感情,文章一气呵成,结构精致;文字字字珠玑,不逊宋词中的上品。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捕捉到了看似平淡而常为人们所忽略的细节加以渲染,直入读者之心,唤起读者共鸣。读龙应台这篇美文,是对读者心灵、情感的一次净化,对有意写作者更是一个有益的启发。

  

  【仿写】

  

  目 送

  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 仇越

  

   中年人的沧桑中,总有一种无言的伤痛: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远行,却只能目送,无法挽留。

   ——龙应台

  一

   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见父亲哭,是在奶奶去世的那个午后。奶奶的六个儿女围在床边,密密地遮挡住了午后最炫目的阳光——当年考上大学却因穷困而辍学的父亲也在其中。我想父亲一直以来的些许遗憾也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了吧。奶奶最后将手指向了父亲,父亲轻轻地握住了她颤抖的手,将耳朵贴在了她的唇边。说完了最后的遗言,奶奶带着一丝微笑离世,留下了噙着泪花目送她离开的父亲。父亲说奶奶的遗言是“该上学了”。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儿时总是由奶奶提醒他上学。也许在回光返照中,奶奶又回到了当年,也许让父亲辍学也是她一生的遗憾与愧疚。最终,任凭父亲的感伤与哭泣,奶奶还是走向了一个未知的永远不会再回来的世界。

  二

   父亲将我送到了模拟考试的考场外,在我即将踏入那扇冰冷狭窄的铁门时却叫住了我。他只说了“东西”两个字,瞧我不耐烦的蹙眉便戛然而止。在父亲的欲言又止中,我明白他在担心着我却又害怕影响我的心情而将自己的情绪压抑着不让它有一丝一毫的泄露。最终,父亲将平时严肃的面庞挤成了一张笑脸,故作轻松地说:“考完试又能放几天假了。”可他指间快要燃到指缝的香烟,那香烟上长长的灰烬却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安。我也向他报以微笑,而后转身离开。父亲以为一向能使我高兴的放假此刻能令我安心,但他忘了放假之后的高考才是真正令我不安的根源。我知道我的背后是父亲担忧而又期许的目光,尾随着我直至我的消逝。但我只能离去。

  三

   读龙应台的《目送》时,我想象过父亲送我上大学的场景。父亲一定也会等待女儿给予他深情的一瞥,可我总是不回头,一次也不。就像不会告诉他我模考获得了高分一样,我害怕他期望过高。这不是目送我去旅游,等待我回来高兴地和他描述沿途的风景。这是一次一个人的探险,父亲目送我奔赴的是一个陌生未知的世界。在那里我会渐渐成长。因此我不会回头,不会让父亲看到我眼中的对未来的迷惘和凄惶,我只会留下一个笔直的故作坚强的背影,离开他的视线单飞,告诉他不必追,我会过得很好。

   龙应台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渐行渐远,无法挽留。”我想我们能做的是把身后一个个消逝的身影捂在心口,今生不忘。

  

  点评

   本文以龙应台的《目送》为摹本,但调换了角度,以一个女儿的视角,去描写身后的父亲的目光。与龙应台的《目送》一样,本文也是选择了“目送”这样一个独特的人生场景,但她不是以自己为中心,而是以父亲为中心人物,写出了“父亲”作为一位儿子和一位父亲的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自己对此的解读。一些细节描写精妙而传神,揭示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首尾引用的龙应台的话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亦是对文章主旨的最传神的表达。

  

  母亲

  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 郝凡

  

   6月10日,已是凌晨4点。我一直枯坐着无所事事。电视荧屏上,韩剧里的俊男靓女们依然不厌其烦地上演着王子和灰姑娘的矫情故事;现实中,我结束了残酷的高考,却依旧心烦意乱,不知所措。高考结束的这个晚上,我安安静静地待在家里,一切都那么冷清而无趣。想象中出现过无数次狂欢的场景,却一次都未曾发生。我的后高三生活在这异样的冷清中悄然开始。

   在接下来的数天里,微妙的紧张感时常如小虫般冷不丁地叮蜇着我的心——无法摆脱,纠缠不清。单调而冗长的时间一次次将我拉向了虚空的边缘。有那么一些时候,我甚至完全忘却了时间和空间,似乎回到了一种原始蒙昧的生活状态。我没有因为骤然的放松而失重,反而更加精力充沛,只是无处释放罢了。回头想想,这样的生活,多过一天,都是罪过。

   母亲实在无法容忍我的颓废与无所事事,硬是强拉着我去了不远的一座小城。同行的几个中年妇女都是信佛之人,提议到当地有名的息心寺去捐些香火。出于好奇,更是由于某种难言的微妙心理作祟,我便随她们一起去了。穿过寺庙幽暗的边门,忽然觉得别有洞天。母亲并无向佛之心,但到了这样的地方,也虔诚起来,花了20元买了一炷所谓的“金榜题名”香,不由分说递到我手中。在数次扑灭烛火之后,手中的香终于点燃了,散发出浓郁而香甜的气息。烟雾里的世界,恍惚而神秘,那里也许有我不知道和想知道的一切。

   穿过大殿的时候,我被一个生意人拽住不放,她极力向我推荐一种用来祈福的“幸福扣”,我有些心动。可当我看见这个女人从脚下抽出一只硕大而丑陋的纸箱子,满箱的“幸福扣”上都堂而皇之地写着“祝金榜题名”时,我突然觉得有些可笑。那种横亘在多少家长与学子心中的愿望,与眼前这些某个低矮作坊里成天批量生产出的渺小而廉价的物件实在难以匹配。但是最后我还是付了钱——我知道,我是在为我心中的不安与恐惧买单。

   母亲虔诚地在每一座佛像前跪拜,却懒得过问这些神各是掌管何事,还自慰说佛都是相通的。庙里的长明灯发出温暖昏黄的光晕,一切都那么安宁而祥和。母亲并未细说她的愿望,但我知道,每一个,都与我有关,都与高考有关。后高三时代的生活,不过就是努力让自己浸泡在梦想和意念之中,战战兢兢地活着。还好,有人如此地陪伴我,不着声色。

   公布成绩的那天,我一个人在外地。母亲打来电话,问我是否想提前知道分数。我只说一定要等我回来。母亲在那头答应着,语气里有显而易见的急躁——被我故意忽略的急躁。我赶回家时,早已暮色四合,没有任何好或不好的预兆,家里平静得让人窒息。我拨通查询电话,只有占线声。母亲坐在我身边,安静地看着我。每每到了这样可能伤筋动骨的时刻,我总能显出异常的冷静来,甚至是冷漠。有那么一瞬间,我几乎以为我只是在联系一位久未谋面的老朋友。这样的场景应该在梦里出现过无数次,但没有一次如此刻骨铭心。

   这样的折磨,一辈子一次就够了,所幸的是结果遂了人愿。母亲早已笑靥如花,眼里噙着时隐时现的泪花,宛如秋水,眼角的鱼尾纹如秋日盛开的雏菊,在那一刻撩动了我年少的心。我突然觉得,那些所有的努力和期盼不过就是为了这一刻,和这个女人眼里的那一汪秋水。

   我对考试的成功多少有些措手不及。因为我向来是一个对成功缺乏安全感的人。我总以为,这一刻成功的人在下一刻就会失败。这种想法酿造的结果便是我极力劝说母亲低调再低调。她笑而不语。母亲和外人说话时,语气故作轻描淡写,但骄傲和喜悦早就欲盖弥彰,溢满双眸,渴盼着所有人的钦羡。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所谓的低调正在剥夺着母亲收获祝福的权利以及这一生只有一次的机缘。也许我真的错了。其实那种人为的低调,与母亲理应获得的幸福感受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有时候,成功不过就是一种感受罢了。

   人生得意须尽欢。母亲有时候比我更明白这个道理。

   这样的结果足以让我感恩这场高考。是她真正结束了我19年的混沌生活,为我展开了无限广阔的未来。我失去过,所以更珍惜拥有。我深知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我所能做的就是珍惜,珍惜眼前的无限春色。

   母亲在厨房里用红枣蒸着米饭,再将绽开的红枣仔细地埋进了我的碗里,直到溢出甜味来。母亲看着我吃完饭,硬是要我把红枣吃完,我只能照做。此刻,我的唇齿留香,所有的味道在最后都融为一体,只有香甜。那一刻,包括后来的日子里,我明白,此刻生活的香甜足以消融过往的所有苦涩,一枚红枣,串起了我的后高三时代。

   “其实,那天我在你之前就知道结果了。”夜里,母亲对我轻声地说。

  

  点评

   本文汲取了龙应台的《目送》中冷静细腻的描写与点到为止的议论相结合这一长处,将“我”高考结束到考分揭晓这段时间里母女二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腻入微、逼真传神。像小城敬香、电话查分等场景的描绘更是惟妙惟肖,将母女二人当时那种复杂微妙的心理和盘托出,令人叫绝。尤其是文章结尾,“其实,那天我在你之前就知道结果了”一句话,使得一位有意让女儿自己去体味紧张与幸福的冷静而多谋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言有尽而意无穷。


相关内容

  • 开启心门,与世界相拥
    在成长的岁月中,在图书馆一隅,总有那么一类书在缄默地等待与你相逢,细心的少年展开它,便可以透过它认识整个世界. <目送>就属于这一类书,它看上去是极清雅的一小册,扉页上仅印着"目送"和作者龙应台的名字,没有任 ...
  • 龙应台:有一种寂寞,叫素颜修行
    邂逅一份古典与优雅 编辑:诗词天地(shicitiandi)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龙应台<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 ...
  • 20**年中学生阅读推荐书目
    高中生阅读推荐书目 一.基本阅读 1. 书名: <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 简介:小说描写了公元一八四年到二八零年间的历史故事,上起黄巾起义,下止西晋统 一.它集中地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借 ...
  • 龙应台散文[共老]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共  老 (台)龙应台 我们走进中环一个公园.很小一块绿地,被四边的摩天大楼紧紧裹着,大楼的顶端插入云层,底部小公园像大楼与大楼之间一张小小吊床,盛着一点青翠. 淙淙流水旁看见一块凹凸有致的岩石,三个人各 ...
  • 来一斤母爱
    <读者>杂志2011年第16期-来一斤母爱 八 7th, 2011 | 所属分类: 2011年第16期 字体:大 中 小 作者:陆安琪 对我从小就纵容迁就的你,是不是也很无奈 孙宇说,他从小就不是个乖孩子. 上小学那会儿,他调皮 ...
  • 天使的翅膀
    天使的翅膀 前 言 已是凌晨两点,小子却依然低头呆坐.不时有眼泪滑落,滴落在衣襟上,慌张地去擦拭,偏又倔强着:"我没有哭,只是眼里进了沙子......" 忽然,低低的抽泣就变成了呜咽:"老妈,我真的崩溃了.我是 ...
  • 父母儿女一场,是背影渐行渐远的修行 | 可读
    那个可以整天追着妈妈,要我背,要我抱的时光,也就不过三年. 01 前段时间,学校开学,整个朋友圈弥漫着一股焦虑离别的味儿.看着各种跟孩子分离时的虐心画面,听着孩子们哭得撕心裂肺.这样的情景,仿佛潜意识里给我提了个醒,我的孩子也将在一年后的今 ...
  • 20**年下寒假致家长的一封信及寒假作业
    给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家长: 您好! 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我校从2011年1月22日至2月17日放寒假.为使学生过一个平安.充实.愉快.有意义的寒假,学校建议和相关要求如下,望各位家长予以配合. 一.建议 1.指导孩子制定假期计划, ...
  • 人教版七上[散步]达标训练及答案
    第一单元 第1课 散步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塘(tánɡ) . B.拆散(chēi) . C.粼粼(lín) . D.稳当(wěn) . 2.选词填空. (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_ ...
  • 奶奶和一毛钱
    奶奶被类风湿性关节炎折磨到了骨骼变形.坏死,在颐养之年,上半身也快与地面平行了,可依然十分顽强,选择自己种蔬菜,自己捡柴禾,你可能会认为她的心态已修到了"万事浮动,我心自若"的境界.不,奶奶万事在心,尤其过不了钱这一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