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胜古迹楹联荟9 - 范文中心

中国名胜古迹楹联荟9

04/29

中国名胜古迹楹联荟萃·闽

福建省

福州西湖李纲祠

林则徐

进退一身关社稷

英灵千古镇湖山

1829年,林则徐主持的福州西湖疏浚完工后,将原在越王山麓已倾圮的李纲祠,移建于西湖荷亭,并题下这副对联。上联写名将的出仕或隐退,事关南宋政权的安危。下联写英雄虽死,但其英灵却永远维护着中华河山。一“关”一“镇”,两字相配,既赞颂了李纲的丰功伟绩,又表达出对他的由衷敬仰。联语字字含情,文情并茂。 (丁 仪)

福州鼓山

林则徐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福州鼓山,在闽江北岸,登山观海,可以望见金门诸岛。海是无边的,可以越过金马台澎,甚至越过诸大洲诸大洋。天作岸,就是确认大海的汪洋无边,根本没有岸头,这正比喻英雄的素抱、壮士的胸怀不可限量,再沉的担子,再大的困难,也能承受得了。山是高的,但山有顶,到了绝顶,就数我比它高了,这不是教人狂妄任性,而是指人的精神境界应该可以逾越任何难关险阻,叫高山低头。上下两联简洁集中,峻拔高亢,铿锵有力。 (何以聪)

福州鼓山喝水岩

江水长流,想见高风终古在

云山如画,依然诗思逼人来

喝水岩,在鼓山灵源洞上侧,临深涧,面闽江。相传五代时开山祖师神晏于此念经,因有恶水打扰禅心,遂喝之,水即逆流于东涧,西涧乃涸。出句“江水长流”,叙闽江水奔流不息,也喻神晏“喝水改道”的“高风”如闽江流水,千古长存。“想见”两字,倾慕之情顿现。对句“云山如画”,言此地古木参天,景色幽美绝伦,历代题咏之作颇多,“诗思逼

人”,不吐不快。“依然”两字,写出胜迹之世代不灭,与江山风月同在。 (张君宝)

福州于山大士殿

朱海谷

筑寺俯双江,莫辜负山雨浦云,朝飞暮卷

设亭临九曲,是最好春风秋月,汐去潮来

大士殿位于福州市中心于山(又名九仙山)上,相传战国时古民族“于越”氏一支居此而得名。山上有云鳌胜迹和二十四景,自古为游览胜地。大士殿又名观音阁,原为宋嘉福院遗址,殿内有乾隆御题“人士出山图”碑刻。联用“俯双江”、“临九曲”概括大士殿的位置。上联俯视闽江、岱江,从而写出于山之高,朝飞山雨暮卷浦云,写出了一种高美的景色。下联写水,对仗工切,意象纷呈,用春风、秋月、潮汐等典型风物来点染于山胜景,托出了一种情趣盎然的意境。 (姚梅乐)

福州涌泉寺山门

净地何须扫

空门不用关

寺在福州市鼓山半山腰的白云峰下,五代时建,后屡有修葺,规模雄伟,以藏经著称,为福州五大禅寺之一。作者巧妙地选取了两个佛教用语“净地”与“空门”,加以别解:既然是永远干净的地方,何必再去打扫;既是悟空之门径,也就无所谓关与开的问题了。此联言辞简洁,切景切情,自然妥帖。 (谢燕华)

福州涌泉寺弥勒殿

王廷琤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来由 “携空布袋”,据说五代梁明州奉化县有一游方和尚,自名契此。常以杖挑一个布袋入市行乞,随处寝卧,癫狂难测,世称布袋和尚,死于后梁贞明三年。后来寺庙多塑其像,遂被说成是弥勒佛化身(参见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檀越,佛教对施主之称。信心,指诚意、心诚。头陀,佛教对行脚乞食僧之称,亦泛称和尚。通过对弥勒简朴乐观的神态性格的描绘,启示人们处世要清心寡欲,豁达开朗。联语诙谐寓于庄重之中,“大肚宽肠,……用何物供养”;“欢大喜地……是甚么来由”,写出了神与人、神佛世界与凡

尘的区别。 (吴关镛)

福州林则徐祠堂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依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林则徐,清末政治家,鸦片战争时期,为禁烟派代表人物,以虎门销毁鸦片见称于世。因受投降派诬陷,被充军新疆,后起用为陕西巡抚,云贵总督,1850年在赴桂时病逝军中。其祠堂,在福建福州市澳门路。此联一说系左宗棠所撰。联语缅怀林则徐,盛赞其忧国如家的高尚品质。上联从侧面写林的人品:附和他的人不全是正派之士,进谗言者必定是奸邪小人,林公秉性耿直,直行其道,终不免被诬革职,二百年后的今天,尚可想见其遗风。下联直颂其声誉:朝廷依靠他为坚强支柱,乡野的百姓视他为及时雨,叮惜出战尚未取胜。八千里外征程中竟半途病逝。出师未捷,指1850年奉派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在潮州途中病逝。八千里,自福建闽侯至广西约八千里。联语表现手法巧妙,欲赞其为君子,不直接写,却用“附公者”及“间公者”来反衬。语言抑扬顿挫,曲折跌宕。末尾“出师未捷”两句尤觉哀惋动人。 (谢燕华)

福州梁章鉅黄楼

余小霞

白傅早归,一代福人居福地

苏公再现,千秋黄巷重黄楼

清人梁章鉅之福州旧居在黄巷,为唐校书即黄德温故里,即黄巢所称儒者之宅,相戒勿犯之地。黄巷新宅之西有小楼,梁氏五十八岁引疾归里,有口号“择里仍居黄巷宅,辞官恰及白公年”,因葺而新之。黄巷中以此楼为最古,号“黄楼”。梁在此集同人诗作张之,稿寄余小霞,余为题此联。白傅,即白居易。梁引疾归里,与白同龄。福人福地,既指白傅,亦称梁氏,语意双关。苏公句,指苏东坡。秦观初次晋见苏于徐,为赋黄楼,苏公称其才比屈贾。联即指此事。此联运典通于古今,并以白傅、苏公拟梁氏,又同属黄楼,故极工巧。 (周 监)

厦门鼓浪屿重怀旧垒

出没波涛三万里

笑谈今古几千年

厦门鼓浪屿的最高峰称日光岩,山上巨石嵯峨、叠成洞壑,石壁上刻有“闽海雄风”四字,为三百年前郑成功水操台故址。“重怀旧垒”是岛上名胜之一。上联开头用动词“出没”,使无生体变为有生体,其主语当指“重怀旧垒”名胜,因四面环海,言随波上下,有搏击海涛三万里之势。下联用“笑谈”进一步把石垒人格化,说它笑谈古今几千年的历史变化,点明时间的悠久。联语对水操台旧垒的凭吊,使人想像三百年前郑成功率军从厦门渡海赴台湾,赶走荷兰侵略者,搏击时代风云的飒爽英姿。联用拟人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 (商启予)

厦门中岩

中隐春深飞野鹤

岩泉石瘦响寒林

中岩在狮子山万石岩石丛中,近处有“醴泉”,故联语有“中隐春深”之说。上联说春草没膝,岩石深藏,野鹤出没,一派天然景象。

下联写岩泉潺潺,奇石嶙峋,寒林传来一阵阵飕飕之声,这里作者用“瘦…„寒”写石写林,带上感情色彩,“响”字传达了天籟之音,振起全篇,全联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表现了山野朴素的自然美,使人如身临其境。上下联开头分别用“中岩”两字嵌入,亦妙。 (陈永泉)

漳州开元寺

朱 熹

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

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

开元寺在漳州市西北的芝山上,建于唐代。联语扣住“开元”

(即新年之意),将大地复苏之际的气氛用典型的景物表现出来。上联把鸟作为春的使者,鸟最能领会春天将至、季节转换时的奥妙,是它及时将春“衔”来,在花丛中飞翔。下联的笔触从空中转向水面,游鱼也富于季节的敏感,在春回水暖之中逗弄着月影。从鸟、鱼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生动地描绘出来。用笔细致,有诗意,有色彩。

以闹春为基调,用飞鸟、游鱼、鲜花、银月等点缀,写活了融融的春意。“衔”、“弄”、“挹”、“吞”等动词的运用也别出心裁。 (王明珍)

福建漳州白云岩书院

朱熹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

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上看

白云岩义名云洞岩,在漳州龙海县蔡坂村,宋代学者朱熹任漳州知府时建立书院,并在此讲学。上联写仰视所见,山岩高峻峭拔,比喻书院所处地位清高超俗。“日月肩上过”,想像奇特。下联写俯视所见。“门庭开豁”,喻此地人文之盛。自明代理学家蔡烈隐居读书于此之后,四方名士访道问业,接踵而至。“江山掌上看”,谓江山舒掌可观,与上句“日月肩上过”一起刻划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形象。联语以夸张想像之笔,把书院写得气魄宏大,极富神韵。 (张君宝)

福建漳州芝山书院

左宗棠

经始问何年,果然逃墨归儒,天使梵王纳士

筹边曾此地,大好修文偃武,我从漳海班师

明清书院盛行,是藏书讲学的处所。芝山书院原为开元寺。

作者当年曾督办福建军务,自梅州班师过此,适书院落成而题此联。上联说,原先是佛家寺院,今天开设了书院,用以弘扬儒家为主的文化。果然,表示愿望的实现.孟子曾言: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孟子.尽心下》)。意为离开墨子一派的,一定归入杨朱这一派来;离开杨朱一派的,必归回儒家。后人以“逃墨归儒”表示儒家一统天下的思想。梵王乃指佛界无所不在的天神,竟也收纳儒家子弟。下联说,我曾在此筹划军事,现在修明文教,偃息战争的理想也可以实现了,可以班师回总督府了。联语今昔对比,借景抒情,言近而旨远。 (俞水生)

晋江安海镇草庵

李叔同

草积不除,便觉眼前生意满

庵门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

草庵在晋江县安海镇华表山苏内村,内供摩尼教教主浮雕石像,为我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草庵濒临海滨,林木幽深﹒草积不除,点出这里行人常年不到、寂静深邃的环境。生意,犹生机、生命力。上联谓荒野之地,草木丛生,反有无限生机。下联写

庵之远离尘嚣,法师人已出家,但仍关心人间疾苦,“毋忘”两字,道出作者心境的另一面。联语采用鹤顶格,分嵌“草庵”两字于句首。 (张君宝)

邵武熙春山

龚正谦

放开眼孔,看朝日才上,夜月正圆,山雨欲来,溪云初起

洗净耳根,听林鸟争啼,寺钟答响,渔舟唱晚,牧笛催归

山在邵武县西,其中峰建有憩亭,登亭俯瞰,城郭景色,尽收眼底。上联领字“看”,开拓了视觉境界:那朝日刚刚上升,夜月正在团圓,山雨快要来到,溪云开始浮动,组成一幅气象万千的生动画面。“山雨”两句见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下联领字“听”,开拓了听觉境界:那林鸟相互争鸣,寺钟先后应和,渔舟傍晚对唱,牧笛催犊归去,凝成一篇协调和谐的乐章。渔舟唱晚,见唐王勃《滕王阁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联语中副词“才”、“正”、“欲”、“初”以及动词“争”、“催”等对景、情、人、事作了最优选择,凸现了熙春山景物色声兼美。运用古诗文中的典故,更丰富了联语的内涵。 (唐 音)

南安郑成功庙

沈葆桢

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

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庙在南安郑成功故里石井镇。一说在台南市东。郑成功,福建南安人,是反清复明名将。曾引军直逼南京,因误信郎廷佐奸计,战败撤退,嗣又收复台湾,1662年病卒。联语评价了郑成功一生事迹,上联“得未曾有”四字赞扬了郑成功做了一桩前人未做过的大事业,在海外留下台湾这一片土地、作为明朝遗民的世界。下联中“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指南明诸王分立,彼此不和,使复明大业未成,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这一遗憾只有还给天地。但郑成功不失为一有开创精神的完人。联语通过具体分析,对郑的功绩与遗憾,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用语贴切,颇合庙主生平的功德事业与精神境界。 (康斯馨)

武夷山桃源洞

喜无樵子复观弈

怕有渔郎来问津

武夷山在福建崇安县南15公里处,是我国著名风景区。在武夷山六曲北岸苍屏峰与北廊岩之间,有洞称小桃源,因风光似武陵桃花源而得名。上联用了南朝《述异记》所载神话,传说晋时王质入石室山伐木,见童子数人弈棋,置斧观之。不久,童子催归,质视斧柄已烂尽,归家方知已数十年。下联则用《桃花源记》所载渔夫探武陵桃源的典故。津,原指渡口。问津,指问路,引申为探访。

联语借用典故赞小桃源风光美如仙境。上联之“喜无”、下联之“怕有”四字用得十分精妙。石室山尚有樵子闯入,桃花源亦有渔郎探访,这里却没有人到。“喜无”、“怕有”盛夸此中的风光比石室山、桃花源更好,可谓匠心独运。 (康斯馨)

题福建南平渡口亭

胡云章

莽莽红尘,一息各分南北路

盈盈绿水,三篙频送往来人

上联谓人们远道而来,在热闹的南平渡口暂时停留。莽莽,长远无际貌。红尘,飞扬的尘土,指繁华热闹之地。一息,喻时间很短。下联谓沙溪河水清如镜,艄公撑篙忙碌着迎送南来北往的客人。盈盈,清澈貌。绿水,此指沙溪(闽江上游之河,流经延平)。 三篙,几竿。古汉语中“三”和“九”往往不是具体数字,而是泛指多次。此联用疏落之笔,写都市、渡口、河水之景象,写过河人和撑船人之忙碌,蕴含人生如匆匆过客之意,情由景出,属对亦工。 (希建华)


相关内容

  • 妙裁诗词入楹联
    妙裁诗词入楹联 诗词和楹联均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丽奇葩.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以至唐诗.宋词.元曲,其悠久的历史.多姿的风格.深厚的思想.丰富的情趣,让人目不暇接.心醉其间:而几乎从诗歌诞生的那时起,楹联 ...
  • [楹联大辞典]
    [对联]亦称楹联,我国传统上特有的文学体裁,与汉字有密切关系,其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春联]指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 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婚联]又称喜联,是嫁娶的专用联语.例:琴和瑟静/花好月圆 [寿联]为祝贺生日而作 ...
  • 20XX年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大纲
    2017年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为国家和社会选拔合格导游人才的全国统一的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考试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目的是检验考生是否具备从事导游职业的基本素养.基 ...
  • 描写风景名胜的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名胜古迹联,是指为某一名胜古迹撰写.镌刻的楹联.名胜联,多用于亭台楼榭.殿阁寺庙.名山大川等古迹处.描写风景名胜的对联不在少数 ...
  • 半山亭,一页龙城的禅机
    半山亭,一页龙城的禅机 作者: 来源: 点击: 159 山东有座泰山. 龙城没有泰山,只有半山亭.在泰山可观日出,于半山亭可赏万倾碧荷. 仙山有蓬莱.相传玉帝御驾醉览蓬莱,乘云至龙城,见城外陂塘海子烟波浩淼,奇景胜于蓬莱,但龙城其时未扬名, ...
  • 关于申报全省诗词进校园先进单位的请示
    (本稿经冯磐石先生修改) 湖南省诗词协会: 株洲市四中是一所具有50多年校龄的省示范性高级中学.学校坐落在湘江之滨,校园里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环境幽清,是文人学士谈天说地.怡情玄览.舞文弄墨的较好去处.学校有近50个建制班级,360多名教职 ...
  • 对联的创作与谋篇
    对联的创作与谋篇 古人将对联的创作称之为"属对"."属",类也,"对",配偶也.意思就是以类字配成偶句以成的文体.由此可见其"属对"二字的内涵所在.对联的独立单 ...
  •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淘便宜
    扬州不似苏杭,景色好,但不似苏杭那般人头攒动,着实影响体验.在暖冬重游江南,不用穿秋裤也可以肆意行走,游人较少,实在惬意.今日扬州,虽再无巅峰时期的繁侈,甚至在省内都稍显低调,不过一日半的走马观花,也在碧水与梅影间,略略体会了淮左名都的风华 ...
  • 彰显衙署文化,突出地方特色--南阳府衙楹联综述|内乡县衙博物馆
    彰显衙署文化,突出地方特色--南阳府衙楹联综述 [来源:原创] [作者:李陈广] [日期:2011-07-26] --> 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五代十国时期,明清两代尤为兴盛.明代,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 ...
  • 八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民间采风活动,了解农村民间文化,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美术.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