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的天职 - 范文中心

大学教师的天职

10/01

我国历来是一个教育大国,有着“尊师重道”的传统。源于西方的现代学校制度,在我国虽只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近30多年来,学校的规模,数量发展很快,大学教师日益增多,对社会各方面发生重要影响。所谓“天职”,按荀子的说法是:“不为而成,不求而得。”(注:1)就是本来的自然的职责。教师的本来职责,简要地说,就是“教书育人”。只是大学教师的本来职责,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也蒙上了层层雾障,需要清理多种关系,切实把握几个本质的方面:

一.置教学于首位

大学教师既要通过教学来培育人才,又要不断地从事学术研究,才能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说到底,一所大学,特别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它的品位就在它的学术水平,学术氛围上。1810年,德国教育家洪堡与哲学家费希特创建柏林大学后,倡导学术自由,并且首创了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张。1918年,蔡元培在北大指出:大学是“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 在校“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注:2)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教育是什么》中说:“大学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注:3)又说:“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学术勃发的世界。” 大学教师无论就教学质量或社会责任而言,都有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担当。可以说,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教师的双重职责。

然而,大学与专门的科研机构,大学教师与专门科研人员的职责,显然又是有区别的。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育人才,是组织教学;大学教师的首要而直接的职责,是从事教学和育人。在学校里,教学便是教育的最主要的手段,教育不能离开教学。在现代大学里,教学更是全校的中心工作,其他方面应是围绕教学,并为教学服务的。教师首先要认真对待教学,充分准备,把课讲好,并且利用各种教学环节,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结合教学,服务社会与科学发展的需要,还必须严谨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与科研这两个方面,如果处理得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学实践中提出和发现的重要问题,可以促进科研的深入开展;而科研的过程与成果,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反之,教学缺乏科研的支撑,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而科研完全脱离教学,也会牵制教学精力的投入。那些学术造诣深,教学效果优异的教师,多半都是成功地挑起这双肩任务,使二者高度结合的。

但是,在当前的某些制度,条件下,教学与科研容易发生矛盾。在许多教师中,轻视或勉强对付教学的状况,经常发生。教师未将主要精力投入教学中,是当前教学质量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1. 科研项目的题目往往是上面布署的,教师申报获取不易,教学内容则是由当前课程体系决定的,教师难以合理选择,二者时常脱节;2. 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比较难于评估,只从课时上计算工作量,科研的著作与文章则可一一纪录在案,并可作为提职,评奖的直接依据。一些教师便把科研看作“硬任务”,把教学看作“软任务”。逐渐形成轻此重彼的风气;3. 教学是默默无闻的工作,而科研成果则与名利密切相关。在时间与精力上互相牵制时,有的教师便对教学采取了放松或马虎对待的态度。

教学工作还常与教师的社会活动,社会兼职,校外兼课,以及出国讲学,开会等发生矛盾。有的教师对此处理不当,也有轻视和松懈教学的倾向。比如,经常找人代课,让研究生主讲,上课时迟到或缺席,甚至有个别教师在课程尚未结束时,便中途对学生不辞而别,出国另有安排了。蔡元培在北大任校长时,曾建立限制教师校外兼职,兼课和严格考勤等制度,如今则缺乏制度或执行不严。某些教学管理制度,多半是管学生的,很少严格要求教师。这就造成了教学职责上的一些漏洞。

对学生负责,把教学置于首位,聚精会神地做好教学工作,应是大学教师的首要天职。教师应当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等其他任务的关系,努力保证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应当严格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健全和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形成普遍重视教学的风气。只有这样,大学才能真正完成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任务。如果教师普遍轻视教学,不把主要精力置于教学上,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教学和课堂秩序松松垮垮,尽管其他“业绩”不少,并把“创建一流大学”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也只会流于空谈。

二.把“人”字写端正中国的哲学和教育,富于人文主义的传统,历来重视治学与做人的关系。古代和现代的两位大教育家孔子和蔡元培,首先是人文主义的大师。一部《论语》的核心思想,可以说是一个“仁”字,“仁”乃“诸德之全”,要求“当仁不让于师”。孔子所要培养的“君子”,也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是内外兼胜的“文质彬彬”者。蔡元培一直主张高深学问与道德修养的融合。他在北大倡导美育,组织道德促进会,要求德,智,体,美育相融合,培养一种“健全人格”。他是希望从大学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学问家,科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但他们同时应是道德高尚的人。

中国历史上文人讲究“尊德性”与“道问学”。儒家经典《中庸》里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注:4)达到这两方面的高度结合,正是“君子”或学者的理想境界。1175年在江西鹅湖寺举行过一次学术盛会,正值南宋时期,理学代表人物朱熹与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就“尊德性”与“道问学”关系,发生了直接对质与争议。应当说,二人都是既“尊德性”又“道问学”的,只是侧重方面有所不同。陆九渊认为,尊德性,即修身养性,是发自内心,而道问学,即治理学问,则是由外入内,他侧重于尊德性。朱熹则认为,在尊德性的同时,还有许多事要做,他喜欢研究学问,故侧重于道问学。这种争议,持续了好几百年。可见处理好这两方面关系,达到学问与道德的高度融合,臻于完美,并非易事。

我国现代学校的学制,主要来自西方。西方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便有人文主义思潮的复兴,近代更有科学主义思潮的盛行。英国思想家斯宾塞在十九世纪50年代明确提出“智育”,“德育”和“体育”的概念。从总体上看,西方的教育传统,仍以科学主义为主导。蔡元培的大学理念和教育方针,既吸取了西方的先进经验,又继承了我国文化传统的优秀遗产,要求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学问与修养,治学与做人高度结合起来。而且他身体力行,达到了学问家与道德家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他德高望重,令人敬仰的魅力所在。

六十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和大学,在前三十年里,多半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强调“又红又专”,往往以“红”代“专”。这里的“红”,是个政治概念,并不包含道德成分。在长期反复的政治斗争中,在人际关系上,既冲击了传统的伦理观念,也使许多教师放弃了学术的专攻。在后三十多年里,教育逐渐步入正轨,大学快速发展,学术的元气也在恢复。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关注物质,经济的增长,却忽视了人文道德的修养,急功近利的风气盛行,教师中许多人动摇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治学传统,校园内普遍出现学术浮躁之风和教学滑坡之势,甚至师德沉沦,步入歧途。试问在那些徒具形式而诸多重复的“研究中心”里,在那些竞相申报而设法谋取的“重大课题”中,在那些名目繁多而官味甚浓的奖项,职位,头衔上,究竟有多少艰辛治学,探究真理和实至名归的成分呢?实际上大都是竞相争取高额经费,争名逐利之举罢了。

大学的学术水平和道德风尚,往往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标志。大学教师的科学精神与文化精神不仅直接导引学生,而且对社会发生重要影响。一个名符其实的大学教师,应当既严谨治学,又认真做人,既有真才实学,又有道德情操。应当力避社会劣俗,官场腐败的浸染,清除浮躁,虚夸之风的影响,直道而行,首先把“人”字写端正,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从而达到德才兼备,德艺双馨。

治学不易,做人实难。二者都需要经磨练,下功夫,决不是短期内可以一蹴而就的。有时二者也会发生某些抵牾。有的人在埋头做学问时,也可能迷失自身的价值取向,或者忽视对学生和他人的人文关怀;而有的人在热心于社会公务或社会评价时,又忽视了应有的学术准则或学术功底。当然,对于学者或大学教师来说,严格的治学与做人,是相互统一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是实现人生理想和人文关怀的保证,而人生理想和终极关怀又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探讨的价值目标。

不论是治学或做人,在要求“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严于律已,宽于包容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的精神品格。一个真正的学者,或者一个有学者风度的大学教师,就当坚持这种学术的尊严和学者的品格。学术是追求真理的崇高事业,具有永久的价值,它不应当受外在力量的干扰,不应当受某种暂时的局部利益的干扰。学术一旦受到这种干扰,一旦成为政治的工具或奴婢,就不再是真正的学术。大学教师就是要以学术,真理为重,坚决克服治学上的某种依附性,不依附于政治,不依附于权威,不依附于他人,甚至不顾迫害与打击,甘受寂寞与孤立,始终坚持学术的独立思考与研究。

大学教师有学者中的佼佼者,可称“独立知识分子”的。陈寅恪在所作王国维纪念碑文中指出:“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注:5)正是揭示了这类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当代中国学界之陈寅恪,熊十立,梁漱溟,马寅初等人,堪称典范。如今大学教师之许多人难免陷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要在精神上超凡脱俗,实在是相当艰难的事情。这也是当今大学很难出现“大师”或杰出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教师应当刻苦治学,但决不是要闭门书斋而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并不是要做困守象牙之塔而脱离政治的纯学究。大学教师的多数仍属于当今所称的“公共知识分子”,应当以公众为对象,能够就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公共性质的问题发表意见,但不是安于陈规陋习,随俗沉浮,不是人云亦云地随声附和,而是维护公民的正当权利,以公民的平等,自由,公平,正义为准则,依法据理地敢于向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僵化的观念教条挑战,起着振衰解蔽,启迪思路的作用。同时也可就实现人民的梦想,民族的复兴积极地提出改革,建设和创新的主张。

总之,大学教师应当既是一个诚实的学者,又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公民。

三.视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是大学里两支最主要的队伍和力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教学中谁是主体?从教学形式上看,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似乎教师才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但若从教育实质和培养目标上看,教育是要发掘和实现人的潜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人的潜能与个性愈是得到发掘和发展,创造性活动就愈能激发出来。教学能否达到积极效果,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就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可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是共同研究学问的主体。

说学生是主体,决不轻视教师的重要作用。唐代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到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通过讲课来传授知识,传播学问是十分必要的。但知识与能力可相互促进,真正的教育还在于智力的锻炼,即思维能力的锻炼,韩愈也讲到“解惑”。这样,课堂上的讲授,就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像注水入瓶式的满堂灌,而应加强引导与启发,善于提出问题,留有余地,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教师可以把自己攻读专业,研究学问的认识,体验和方法,与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这才是视学生为主体。那种满堂灌和照本宣科的方式正好相反。

怎样看待学生的地位?这是教育史上的重大问题。孔子说:“君子不器。”他所看重的“君子”,是不能当作器具的。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教育上强调所有的人都是主体,彼此不可将对方当作工具。蔡元培曾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注:6)这些话很值得我们警悟。

视学生为主体,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导,启发,比传授,灌输要难得多。蔡元培对教师的要求是:“积学”与“热心”。一要“积学”,就是积累学问。自己严谨治学,把学问做好,有丰富的积累和深厚的功底,自然就会对讲课内容很熟悉,讲起来就会生动而流畅,游刃有余,富于自信,善于把握要领,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自己不认真做学问,对所讲内容不熟悉,缺乏见解,东拼西凑的讲稿,拿来照本宣科,显然不会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二要“热心”,就是忠诚于教育事业,对学生满腔热忱。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要始终关心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现在有些教师,只把讲课当作“差事”上课来得慢,下课走得快。平时视学生为路人,对学生的情况不闻不问。这样的教师,业务水平再高,也并不称职。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作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表率,用自己美好,善良的心灵去影响学生,使之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师在认真治学,不断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要关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所在,才能把课讲得更为生动,更能因材施教。在学术上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共同讨论和研究问题,共同探索真理,而且要有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说的那种虚怀若谷的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注:7)

一所大学,如果有比较浓厚的学术氛围,又有这种富于人文情怀的师生关系。学术水平比较高,教学效果比较好,那么,高质量,创新型的人才就比较容易脱颖而出。附注:(1)《荀子》“天论篇”第十七。(2)蔡元培:《北大一九一八年开学式演说词》,见张汝伦编:《蔡元培文选》,第318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3)(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第150页,北京:三联书店,1991。(4)《中庸》,《四书章句集注》,第35页,北京:中华书局,2010。(5)陈寅恪:《王国维纪念碑文》。(6)蔡元培:《教育独立议》,见张汝伦编选:《蔡元培文选》,第352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7) 韩愈:《师说》,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第155页,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张翼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9年后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现为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辩证法思想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命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哲学问题探索》、《理论视角的重大转移》等。

360docimg_0_


相关内容

  • 老师应该如何教育学生
    老师应该如何教育学生 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师承担着教育人的这一伟大天职,教师的工作是光荣的,同时又是劳心劳力的,非常辛苦的.教师教育学生靠的是博爱的人格,厚重的文化知识魅力,教育的智慧和对教育的执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工作实践和大量的学 ...
  • 小学师德师风学习个人总结
    师德师风学习个人总结 谢文萍 转眼间,一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现将本学年师德情况总结如下: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因此,必须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职业观念.只有有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并能对学生严格要求.做一个同事满意, ...
  • 教师资格证申请书
    教师资格证申请书 姓名:苟会 性别:女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88年03月15日出生 政治面貌:团员 申请所教学科:中小学英语 专业:会计电算化 毕业院校: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本人树立教师理想已有十年之久,十年之中挫折失败皆未使我动摇, ...
  • 人民教师师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_吴文华
    DOI:10.13718/j.cnki.xdsk.2012.05.023 第38卷 第5期 Vol.38 No.5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SocialSciencesEditio ...
  • 辅导员演讲稿
    平凡的工作,不一样的体会 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站在这里和大家倾心交流,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平凡的工作,不一样的体会>.师德是教育之魂,辅导员的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师德是一种精神,支撑着人的躯体和灵魂:师德 ...
  • 政治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政治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作者:韩志琴 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05期 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素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 ...
  • 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最新考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的是( ). A .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B .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C .吸食.注射毒品 D .杀人 2. ...
  • 优秀学子报告会个人资料
    个人总结 如果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那么学习就是学生的天职,我始终坚信,对于现在的我们,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我们医学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们不能有半点马虎.所以我只要一有空就呆在自习室里学习.由于我习惯读出 ...
  • 20**年人才培养方案
    2016年人才培养方案 2016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本职工作 (一) 教书育人方面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教学工作是各项工作的核心.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全方面发展.具体计划如下: ...
  • 综合素质写作
    1.以"表扬"."赏识教育"为话题进行队员.这个接力赛的总长度是人类的整个时间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终身难忘的表长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悠悠无尽头.下.这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