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朝鲜族的含义_金元石 - 范文中心

关于中国朝鲜族的含义_金元石

10/03

2003年12月

第13卷 第4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China ' 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Dec . 2003Vol . 13No . 4

关于中国朝鲜族的含义

金元石  本文从民族来源、历史范畴、民族特征、地理特点、国家属性等五个方面, 全面论述了中国朝鲜族

的含义, 提出了中国朝鲜族不是土著民族, 而是迁入民族; 不是古代民族, 而是近现代民族; 既是世界

朝鲜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朝鲜族是一个跨界民族; 是

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等观点。

关键词 朝鲜族 少数民族 跨界民族

作者金元石, 1951年生,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州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地址:吉林省延

吉市, 邮编133001。

就目前来看, 对中国朝鲜族概念的理解在学界或社会上尚未完全取得一致的看法, 因此, 正确认识中国朝鲜族的含义不仅在理论上很有必要, 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亦颇具重要的实践意义。笔者撰写此文, 就此发表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如有不妥之处, 恳请读者不吝赐教。

一、从来源看, 中国朝鲜族不是土著民族, 而是迁入民族

有一种意见认为:“古朝鲜的发祥地, 高句丽、渤海的疆土, 就是延边, 古朝鲜的后裔, 就是现今居住在中国, 生活在延边、黑龙江、辽宁省的200万朝鲜族。他们有悠久的历史及险恶的时代, 他们在唐、辽、金代的残酷压迫下没有被同化, 在元、明、清代的漫长岁月中, 顽强地保持

①了民族精神和民族魂, 为保卫自己的故乡而战斗”。笔者认为, 这种观点毫无史实根据, 延边

不是“古朝鲜的发祥地”, 中国200万朝鲜族更不是“古朝鲜”的直接“后裔”或者自古以来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土著民族。

箕子集团是在西周初年(前1046) 由我国的辽西一带迁入朝鲜半岛西北地区的殷商遗民。当时, 朝鲜半岛西北部是“良夷”的分布区。箕子集团的首领是殷朝“三贤”之一的箕子。箕子曾因劝说纣王而获罪被囚, 周武王灭殷而释放了他。但是, 由于箕子被传统的“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所左右, 不甘心殷朝的灭亡, 亦不愿意为新生的周政权服务, 于是就率领一部分殷人逃往朝鲜半岛。周武王为了怀柔殷朝遗民, 便顺水推舟, 就势封箕子为朝鲜侯, 并破例允许箕子不必履行臣子的义务。但是, 箕子认为, 既然自己被封为侯, 就应当按照当时的礼法制度办事, ①高永一等:《延边移民史与朝鲜族自治州》,《韩民族移民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0) , 第63页。

35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3年第4期

于是就在第二年(前1045) 到中原向周天子述职, 而在路过殷朝故墟时, 大发感慨, 并写了《麦秀诗》, 以抒发悲伤的思想感情。公元前1043年, 周武王崩逝, 周成王继承天子之位。由于以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首的殷商遗民以及山东半岛的东夷诸族的反叛, 中原发生动乱。虽然这场动乱被周人平息了, 但这种政治气候的变化对箕子集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后作为“箕子之国”的国君箕子及其后继者再也没有到中原朝见天子。但是, “箕子之国”的历代“朝鲜侯”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原天子分封的一个侯国, 其“尊周”的政治意识一直到战国晚期尚且非常强烈。但是, 由于中原势力不断向东北扩展, 箕氏朝鲜曾先后臣服于战国七雄的燕国以及秦皇朝, 只是到了西汉之初, 为东来的卫满集团所消灭。各种迹象表明, 所谓“古朝鲜族”, 实是由辽西及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殷人同当地的土著民族“良夷”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 而箕氏朝鲜的疆域是以今平壤为中心的大同江中、下游地区, 亦即后来“汉四郡”中乐浪郡的管辖地区。

箕氏朝鲜在战国中期由于中原政治气候的影响, 曾将“侯国”改为“王国”, 自然其国王不叫“朝鲜侯”而改称为“朝鲜王”了。但是, 到了西汉之初, 亦是由于中原地区的动乱造成了卫满集团东迁朝鲜半岛推翻箕氏朝鲜统治并建立卫氏朝鲜的重大历史事件。卫氏朝鲜建立之后, 虽然亦向汉朝称臣, 却没有按照汉天子的旨意办事, 而是借助于汉朝的威力以及物力而征讨其邻近的其他部落, 征服了其南邻真番以及其东部的东沃沮(活动于今朝鲜咸镜南道) 和临屯(即东秽, 活动于今朝鲜江原道地区) 两个土著部落, 使其统治范围远远超过了箕氏朝鲜的疆域。但是, 无论从文献学还是考古学的角度看, 卫氏朝鲜的领域向北没有越过今清川江和摩天岭。及汉武帝执政之时, 为了解决卫氏朝鲜问题, 曾采取过两次重大措施。其一是于元朔元年(前128) 以大商人彭吴行商于朝鲜(指“古朝鲜”本土) 和秽貊(指东秽和南北沃沮) 为契机, 设立了苍海郡, 其辖区除了东秽和东沃沮之外, 还包括北沃沮地区, 即今我国延边地区、牡丹江东部地区以及朝鲜的咸镜北道、俄国的滨海地区。其二是元封二年(前109) 发兵进攻卫氏朝鲜; 翌年在卫氏朝鲜本土设置了乐浪郡, 在真番地区设置了真番郡, 在东秽地区设置了临屯郡; 而在第三年又在东沃沮地区设置了玄菟郡。

大量的事实证明, 无论是箕氏朝鲜还是卫氏朝鲜, 皆是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权, 而其疆域向北皆未越过今清川江和摩天岭, 而大同江中、下游一带一直是华夏族及其后裔以及汉族政权统治的地区。在卫氏朝鲜灭亡以后, 这一带的“古朝鲜族”除了一少部分迁入“三韩”地区及日本列岛之外, 大都融入“乐浪”地区的汉族之中。所谓“古朝鲜族”, 亦是一个在历史上“消失”了的民族, 她同现在的朝鲜人或中国的朝鲜族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那种将中国朝鲜族同“古朝鲜族”联系起来的做法, 是十分荒唐的。至于延边地区, 在古代一直是肃慎及其后裔沃沮、挹娄、勿吉、、渤海、女真、满族的发祥地及其家园。在公元19世纪中叶之前迁入中国的朝鲜半岛居民, 皆未在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共同体延续下来, 这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再说, 古代朝鲜民族应当是以三韩及其后裔新罗、伽耶、百济等为主体发展起来的, 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也有华夏族及其后裔汉族以及东北诸少数民族(高句丽、渤海、女真、契丹、蒙古族等) 在不同时期数量不等地融入了朝鲜民族之中, 但这都不是主流。其实, 真正了解朝鲜半岛历史的人都会知道, 现今朝鲜半岛的朝鲜民族之中, 存有汉族血统的人比起高句丽、渤海血统的人来说, 只能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使这样, 我们也不会说汉族在朝鲜民族的发展史中占主导地位。因此, 那种用血统论看问题的做法, 是站不住脚的。

有些论者认为, 现居住在辽宁省台安、辽阳、海城、铁岭一带的辽东高姓居民是距今约1500年前高句丽第20代长寿王的后裔, 民族意识、血统意识很强。因此, 他们的祖先是我国

关于中国朝鲜族的含义

最早的朝鲜族, 现今中国朝鲜族的历史应该是1500多年, 他们的历史就是“中国朝鲜族历史的

①序幕”。这种提法也不符合中国朝鲜族历史的实际, 因而也不能成立。

高句丽在历史上曾经是地跨现今中朝两国国界的中国少数民族割据地方政权。公元7世纪高句丽灭亡之后, 高句丽民族的成员主要融入了汉族、渤海族、新罗民族和突厥族等四个其他民族共同体之中。据文献记载:“高宗总章二年己巳(669) 二月, 高句丽王之庶子安胜率四千余户投新罗。夏四月, 高宗移三万八千三百户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

②地”。《旧唐书·高宗纪》作:“移高丽(指高句丽———笔者注) 户三万八千二百”, “量配于江、淮以南及山南、并、凉以西诸州空闲处安置”。据《旧唐书·高丽传》和《唐会要·高句丽》记载, 留居故地的高句丽人, “分投突厥及等”。内徙中原各地的高句丽民族, 后来逐渐融入了汉族共同体之中。因此, 曾经居住在东北地区的高句丽民族遗民同现今中国朝鲜族没有血统上和民族属性上的直接延续性, 她的一部分仅仅是成为朝鲜半岛朝鲜民族形成的一个来源而已。可见, 古代东北地区的高句丽人, 除了流入朝鲜半岛的之外, 留在中国境内的, 不管其流向如何, 最终都被同化为他民族而绝迹, 并没有在中国东北成为中国朝鲜族形成的一个来源。高句丽民族是历史上早已消失了的民族, 因而其后裔只能有“血统意识”或“祖先崇拜意识”, 不可能有高句丽“民族意识”, 这两者不是同一个概念,“高句丽人的后裔”与现今中国朝鲜族也不是同一个概念。那种将朝鲜族同高句丽族相提并论并在他们之间画等号的做法, 显然是错误的。

实际上, 中国朝鲜族来源于朝鲜半岛。她是朝鲜民族在朝鲜半岛形成之后, 到特定历史时期迁入中国的“外来民族”。尽管是“外来民族”, 但她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经过长时期风风雨雨的洗礼, 逐渐形成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二、从历史范畴看, 中国朝鲜族不是古代民族, 而是近现代民族

在中国古代史上,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 有很多朝鲜人迁入中国东北或关内居住, 唐、辽、金、元、明、清(至19世纪初叶) 的各个时期, 几乎都有朝鲜人大批迁入或少量迁入定居的事实。但这一时期的朝鲜人, 除了返回朝鲜半岛的外, 都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融入其他民族共同体而绝迹。当然, 这些古代朝鲜民族的后裔还在中国大陆存在数万人, 例如, 明初迁入东北地区的朝鲜人李英的后裔, 现在在我国的有数万人, 分布在辽宁、吉林、山东、山西、广东、河北、北

③京、台湾等省市, 距今已约有600多年的历史。其中, 生活在辽宁省铁岭市崔阵堡乡小屯等

④地的有200多户、1200多人。明末清初迁入而现今生活在辽宁省和河北省一些农村中的所①

③参见金扬:《鸭绿江流域朝鲜民族与抗日斗争》, 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第4页。《三国史记》卷22。参见曹龙浩、朴文一主编:《迈向21世纪中国朝鲜族发展方略研究》, 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第

参见金扬:《鸭绿江流域朝鲜民族与抗日斗争》, 第5页。26页。④

37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3年第4期①谓“朴姓”朝鲜人后裔, 距今约有380年左右的历史。关于“朴姓”居民迁入中国的起点问题,

除了从1620年前后迁入的“明末清初”说②外, 近年来还有新的提法。韩国族谱图书馆朴堡村族谱编纂委员会于2000年6月12日发表的《辽宁省朴堡村族谱编纂白皮书》认为, 辽宁省本溪县山城子乡朴堡村“朴姓”后裔在中国的历史起点应为公元1500年以前, 从而提出了他们的历史为500多年的观点。照韩国学者的观点, “朴姓”后裔在中国的历史, 比“明末清初”说提出的380年左右, 还早120多年。另外,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 上述“朴姓”后裔是唐代移居中国

③东北的朝鲜人“遗民”, 距今约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说, 现居住在辽宁省凤城县徐家堡的

徐氏、文氏、崔氏、白氏、金氏等37户居民, 也是朝鲜人的后裔, 大约是在300年以前迁入中国

④的。

这些古代迁入中国的朝鲜移民的后裔, 长期在中国生息、繁衍、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但这些人早已被满、汉等其他民族共同体分割包围, 在不断地同其他民族杂居、通婚的过程中, 不但丧失了其最早祖先血统的延续性, 而且丧失了其原古代朝鲜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和特征, 因而他们已经不是古代朝鲜民族群体的一部分。他们的历史同近代迁入的朝鲜民族群体的历史是有区别的, 前者走上了同化的道路, 后者则在新的历史环境中, 走上了中国朝鲜族的形成道路。

现今中国朝鲜族是在近代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境内的朝鲜民族及其后裔, 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迁入时间是从1850年前后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为止的100年间。从1850年前后至今, 中国朝鲜族已走过了150年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近代朝鲜民族迁入中国东北的历史, 可分为东北弛禁、开禁和沦陷三个时期。1850年前后至1881年为东北弛禁时期, 是朝鲜移民由“冒禁潜入”逐渐过渡到“合法”迁入的时期。据社会历史调查, 现今生活在珲春市防川村的41户朝鲜族农民和珲春市敬信乡圈河村的郭姓朝鲜族, 都是在1850年前后从朝鲜

⑤北部迁入延边定居的朝鲜移民的后裔, 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1881年至1931年“9·18”事

变以前为东北开禁时期。从总体上讲, 这一时期是朝鲜民族“合法”迁入中国东北的时期。这一时期又可分为1881年东北开禁至1910年“日韩合并”以前的“合法”迁入阶段和1910年“日韩合并”至1931年“9·18”事变以前的“合法”迁入阶段。1931年“9·18”事变到1945年抗战结束为东北沦陷时期, 是朝鲜民族在日本帝国主义殖民政策下迁入中国东北的时期。这一时期①所谓“朴姓”朝鲜人后裔, 指现辽宁省本溪县山城子乡朴堡、久才峪、化皮等村1234名“朴姓”居民, 辽宁省盖州市陈屯乡朴家沟村277名“朴姓”居民和河北省青龙县八道河子乡塔沟村、大丈子乡孟家窝铺村等地的350多名“朴姓”居民。他们是以“朴姓”是朝鲜人的独有姓氏为依据, 按照所谓的“朝鲜人血统”更改族籍的人, 但实际上并不是由纯粹的“朴姓”人组成的群体, 而是除了“朴姓”人外, 还有30多个汉族、满族姓氏的混合体。于是, 出现了姓氏是汉族或满族, 民族成分却是“朝鲜族”的复杂现象, 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由汉族、满族和所谓的“朝鲜族”组成的多民族混合体家庭。从实地调查中看, 现在的“朴姓”人仍然按照他们前代的惯例, 同当地的汉族或满族通婚, 他们早已丧失古代朝鲜民族的文化和特征, 同近代迁入的朝鲜族群体形成显明的对照。当地的汉族或满族居民都说“朴姓”人和他们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等方面没有区别, 早已“汉化”或“满化”了。“朴姓”人自己也承认他们早已同化。

③参见延边大学民族研究所编:《朝鲜族研究论丛》1, 第1—77页。参照韩俊光主编的《中国朝鲜民族迁入史论文集》(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中关于上述“朴姓”居民的调查报告及论文, 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④参见金扬:《鸭绿江流域朝鲜民族与抗日斗争》, 第25—27页。

参见崔锡升:《防川风云》, 金泽主编:《吉林朝鲜族》, 第65—69页; 金元石:《朝鲜族迁入史调查资料》, 第56页; 高永一:《社会历史调查资料》, 韩俊光编:《朝鲜族迁入史资料汇集》, 第99页。⑤

关于中国朝鲜族的含义

又可分为“自由”迁入阶段与强制迁入和非强制迁入并存的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1945年8

①月, 居住在中国东北的朝鲜民族人口达1692342人。其后, 朝鲜民族向中国东北的迁入历史

基本结束。同时, 曾经居住在中国东北的朝鲜移民中, 回到朝鲜半岛的有60万人左右。1949

②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东北朝鲜族人口为1100657人。

近代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移民的历史充分证明, 他们同明末清初迁入的“朴姓”人及其“后裔”, 是同源异流, 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从“源”上看,“朴姓”人与近代朝鲜移民都是从朝鲜半岛迁入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 可称两者都是“迁入民族”。从“流”上看,“朴姓”后裔是在明清之交的1620年前后迁入的古代朝鲜人战俘或“被掳掠者”的后裔, 至今有380年左右的历史; 近代朝鲜移民是在1850年前后至1945年的100年间迁入的以贫穷的农民为主体的移民群体, 而其中大部分是在1910年“日韩合并”至1945年的35年间移居的。近代迁入的朝鲜移民中, 最早迁入的移民(如现居住在珲春市防川村、圈河村等地的朝鲜族的祖先) 有150年左右的历史, 而最晚迁入的只有50多年历史。这就是说, “朴姓”祖先迁入中国的时间比近代朝鲜移民群体移居时间大约早230年至330年, 然而后来他们都融入东北各民族群体之中, 因而在现今中国朝鲜族群体中, 找不到他们的后裔。据社会调查, 近代朝鲜移民及其后裔定居中国的时间虽然不算太长, 但其中有一部分人也已经融入汉族或满族等其他民族群体之中。尽管如此, 不能否认这一近代迁入的朝鲜移民群体的主流已经成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名副其实的中国朝鲜族。

由于两者所处的背景不同, 时代不同, 所经历的历史进程不同, 当近代迁入的朝鲜移民在近代中国的历史环境中, 从“外来民族”逐渐形成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时,“朴姓”人及其后裔根本没有和近代朝鲜民族形成“合流”, 相反, 他们却在当地汉族或满族共同体的汪洋大海的分割包围之中, 经历了380年左右的漫长岁月, 走上了同化的道路。从历史上看, “朴姓”后裔始终没有具备能够维系和发展古代朝鲜民族固有特征的主客观条件。因此, 他们和同时期被清军(含后金军) 强制迁入的其他成千上万的朝鲜人战俘、被掳掠者的命运一样, 融入满族或汉族共同体之中是很自然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趋势。当然, 他们中有极少数人至今有“寻根”意识和祖先崇拜意识, 认为自己是“朝鲜人的后裔”。这种意识, 不只是存在于“朴姓”后裔之中, 而且存在于同样被同化为汉族或满族的其他朝鲜人后裔之中。譬如, 早在明初迁入的辽宁省铁岭市催阵堡乡小屯等地的“李姓”后裔, 至今还认为自己是“朝鲜人的后裔”,

③他们“血统意识、根子意识”很强。甚至现今居住在辽东地区的高句丽第20代长寿王的后裔

———“高氏”居民, 也搞了所谓的“寻根运动”, 同样具有强烈的“血统意识”和“祖先崇拜意

④识”。但是, 我们绝不能把这种意识同民族意识混同起来, 更不能因为有些古代朝鲜移民的后裔具有血统意识, 就说他们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要知道, “血统意识”与“祖先崇拜意识”不仅在现今已成为汉族或满族的朝鲜人后裔中存在, 而且在当今许多身为古代中国人后裔的韩国人中也存在, 中韩建交之后, 到中国来寻根问祖的人难道还少吗? 因此, 对那种用“血统”关系划分民族属性的做法也只能付之一笑。①

④参见松江省政府编:《东北统计汇编》(1947年) , 第4页。参见东北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处编:《各种统计表》(1950年) 。参见金扬:《鸭绿江流域朝鲜民族与抗日斗争》, 第13页。参见金扬:《鸭绿江流域朝鲜民族与抗日斗争》, 第4页。

39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3年第4期那么, 更改“朴姓”居民族籍的主要依据和理由是什么呢? 就是所谓“朝鲜人血统”。例如, 1983年9月3日, 本溪县山城子公社管委会在《关于我社朴堡大队朴氏居民要求恢复朝鲜族的请示报告》中说:

“我社朴堡大队以及散居我社其他大队的朴氏居民确系朝鲜族。其理由有如下七方面:

1. 朴门姓氏是朝鲜族和汉族唯一有区别的姓氏, 即朝鲜族有些姓氏同于汉族姓氏, 唯独朴氏只有朝鲜族存在。

2. 朝鲜族风俗是同姓不同婚, 据现有家谱查证, 我社朴堡大队及散居在我社的朴氏居民十五代未有通婚现象。

3. 朴门家谱有头戴马尾冠, 身着高丽服的朝鲜族神头。

4. 据一些老人和化皮峪大队王君弟回忆, 老朴家过去结婚时, 先拜高丽坟, 后拜祖坟。

5. 在朴堡大队周围及其他一些地方, 多年来经常发现朝鲜人坟里的石臼以及经专家鉴定的高丽陶器等遗物(朴堡大队尚有留存) 。

6. 据朴文善老人回忆, 过去曾保留过高丽铜碗, 现已散失。

7. 从移居到我地区的移民时间看, 朴氏十五代, 吴氏(满族) 十三代。”

根据这一请示报告, 本溪县人民政府在批复中同意朴堡大队朴姓居民恢复朝鲜族民族成①分。

在这七条理由中, 关键是第一条, 朴氏是“朝鲜族”独有的姓氏。除了第七条讲了迁入时间外, 其余六条实际上都是为了证实他们是古代朝鲜人的后裔。这里提到的“同姓不通婚”的问题, 并不是“朝鲜族的风俗”, 同姓同本不通婚, 才是朝鲜族的婚姻习俗。即使是同姓, 如本贯不同, 就可以通婚。“朴姓”后裔只知同姓不通婚, 而不知同姓同本不通婚, 这就说明他们不懂得朝鲜族的婚姻习俗。据调查, 他们连自己的本贯都不知道, 这怎么能相沿朝鲜民族的婚姻习俗呢? 再说, 同姓不通婚, 也是满族的习俗之一。满族把同姓视为同一家族, 因而忌讳同姓通婚。“朴姓”后裔长期同满、汉族杂居, 也曾经长期受到满族王公贵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同化政策的影响, 因此按满族的同姓不通婚的“清规戒律”进行婚配是很自然的。这只能说明他们在婚姻问题上已经“满化”了。请示报告根本没有正确地反映他们现有的民族特征属于哪个民族的问题。从中看出, 有关部门在更改他们的族籍时没有考虑他们的血统早已被满族或汉族血统融合这一历史事实, 也没有考虑他们早已丧失古代朝鲜民族特征这一历史事实, 更没有考虑他们和现今中国朝鲜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

笔者认为, 对“朴姓”后裔按他们最早祖先的血统更改族籍是不妥当的, 其理由是:

第一, 前文已述,“朴姓”人及其后裔和近代朝鲜移民及其后裔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前者是早已融入他民族共同体中的古代朝鲜移民的后裔, 因而作为一个保持和发展古代朝鲜民族的文化和基本特征的独立的古代朝鲜民族一部分不再存在了。现今中国朝鲜族是由近代朝鲜民族移民及其后裔构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群体。因此, 不应把前者“硬拉进”近现代朝鲜民族群体之中, 也就是说, 两者不能“合而为一”。

第二, 更改民族成分的最重要标准和基本依据是现有的民族特征, 而不是血统。“朴姓”后裔的民族特征同当地满族或汉族的民族特征相同, 同近代迁入中国的朝鲜族形成显明的对照。参见金元石:《关于朝鲜族历史上限的几点思考》, 韩俊光主编:《中国朝鲜民族迁入史论文集》, 第217—218页。①

关于中国朝鲜族的含义

第三, 血统问题, 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为不可否认血统的延续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维系和发展民族特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 在一定的条件下, 民族成分取决于其民族血统, 民族血统的延续性决定其民族特征的延续性。比如, 在一般情况下, 父母是汉族, 其儿女是汉族, 其孙子孙女也是汉族。意思是说, 在更改族籍时不是一点不看血统, 问题在于如何看血统。拿已更改族籍的现在的“朴姓”后裔来看, 其最早祖先的“朝鲜人血统”早已被满族或汉族的血统融合了, 也就没有原来血统的延续性了。因此可以说, 与其说他们是朝鲜人的后裔, 倒不如说是满族或汉族的后裔。

第四, 如果按照第一代的血统或血统的“根”更改民族成分, 会造成许多混乱现象。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融入汉族共同体之中, 也有众多的汉族融入了少数民族共同体之中, 也有少数民族的部分成员之间互相融入对方共同体之中。从现实生活中看, 在很多汉族中有朝鲜族的姓氏, 在不少朝鲜族中也有汉族的姓氏。如果按最早祖先的血统更改民族成分的话, 这些人不管其民族特征如何, 都得更改现在的民族成分。这必然会造成民族成分与民族特征不相适应的情况, 就会给民族工作带来严重的后果, 就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就会在学术界造成严重的意见分歧。“朴姓”人以他们是“朝鲜人后裔”为依据, 将其民族成分改为“朝鲜族”之后, 史学界围绕着中国朝鲜族的历史上限问题, 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激烈论争, 使得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加复杂化, 造成不应有的不良后果, 以至于造成现今中国朝鲜族的特定概念陷入了被严重歪曲的地步。当然, 确定民族成分, 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因此, 有关部门在开展民族识别工作时, 尤其是在如何识别古代迁入的“朴姓”人的民族成分问题上, 难免发生失误, 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 已同化了的古代朝鲜移民的后裔, 还有数万人, 这些人按所谓“朝鲜人血统”更改民族成分, 不应该是现行政策允许的范围。否则, 因此而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

近代朝鲜民族迁入中国东北, 是中国朝鲜族形成的基本前提。现今生活在中国的作为少数民族的200万朝鲜族, 是一个具有特殊时代概念的民族共同体, 是一个既保持朝鲜民族血统的延续性, 又保留并发展近代朝鲜民族的文化和近代朝鲜民族特征的, 既区别于比她早230多年至330多年历史的所谓的“朴姓”后裔, 又区别于比她早450多年至550多年历史的“李氏”后裔的特殊群体。可以肯定地说, 作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的朝鲜族, 从其历史与现实看, 属于近现代朝鲜民族范畴, 而不属于古代朝鲜民族范畴; 其历史也理所当然地属于中国近现代史范畴, 而不属于中国古代史范畴。一句话, 中国朝鲜族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的概念、特定的民族实体。

三、从民族特征看, 中国朝鲜族既是世界朝鲜民族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 中国朝鲜族是在朝鲜半岛形成单一的朝鲜民族之后迁入中国的民族。迁入中国以后, 她还继续保持了同朝鲜的朝鲜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改革开放以后, 还同韩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朝鲜民族保持了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在这个历史进程中, 中国朝鲜族至今保持了朝鲜民族的基本特征。据韩国外务部1996年统计, 全世界朝鲜民族人口为7302万, 分布在144个国家和地区。朝鲜民族在韩国有4485万人, 在朝鲜有2296万人, 在朝鲜半岛以外的世界各地有520多万人, 其中在中国有200万人。在朝鲜半岛以外的142个国家和地区的朝鲜民族中, 中国朝鲜族是保留和发展朝鲜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化意识最好的群体。41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3年第4期

另一方面, 中国朝鲜族在迁入中国后的150年历史中, 由于长期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 由于不断地吸收汉族等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及民族要素, 同中国各民族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同中国各民族的共同性越来越多, 逐渐具备中华民族所共有的民族要素和民族特征。这样, 中国朝鲜族成为具有双重民族特征的民族。

四、从地理特点看, 中国朝鲜族是跨界民族

跨界民族指跨国界而居, 其分布地域连成一片, 具有不同国籍的同一民族群体。跨界民族和跨境民族或跨国民族有所不同。跨界民族只是跨境民族或跨国民族的一部分, 跨境民族或跨国民族, 是一个比跨界民族更宽的概念。中国是世界上跨界民族最多的国家。在我国, 居住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有33个, 其中30个是跨界民族。中国朝鲜族、朝鲜半岛的朝鲜民族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朝鲜民族, 是跨国界而居、分布地域连成一片的同一民族群体, 在国籍上又分属各主权国家, 因此, 中国朝鲜族是典型的跨界民族。跨界民族是十分敏感的民族群体, 她融文化意义上的民族属性和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属性于一身。中国朝鲜族作为跨界民族, 应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 处理好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祖国与邻国的关系, 为边疆的稳定和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从国家属性看, 中国朝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1. 她既是东北边疆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踊跃参加者。从迁入伊始, 中国朝鲜族就同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开拓了东北边疆, 不但开发了大量的旱田, 又开发了大面积水田, 还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同时, 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她是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和付出巨大代价的民族之一。中国朝鲜族与兄弟民族一道, 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创建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接着, 又进行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山山金达莱, 村村烈士碑”。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府统计, 延边的革命烈士就有14740人, 其中朝鲜族烈士占92%以上。

3. 她是在中国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和享受党的各种民族政策待遇的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中国共产党在1952年和1958年先后建立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当时称自治区, 后改为自治州) 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从此, 中国朝鲜族享受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接着, 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 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先后建立了50个朝鲜族乡、镇(包括民族联合乡、镇) 。中国朝鲜族同国内各少数民族一道, 共享党的各种民族政策所赋予的权利与待遇。

4. 她是具有中国特色朝鲜民族文化的民族。中国朝鲜族在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 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 吸收汉族和其他民族先进文化养分, 从而形成了既区别于朝鲜半岛的朝鲜民族文化, 又区别于中国的汉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民族文化体系, 从而在世界朝鲜民族社会中, 形成了可同韩国和朝鲜的文化并列的“三足鼎

关于中国朝鲜族的含义

立”的崭新文化。

5. 她是立足中国, 同韩国、朝鲜以及世界各地的朝鲜民族进行友好往来和取得广泛联系的民族。中国朝鲜族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的那天起, 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把中国当成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活动舞台, 甘心情愿把自己的血汗洒在中国大地上。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的朝鲜族同中国各民族建立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兄弟关系。与此同时, 中国朝鲜族正因为不仅保留和继承了朝鲜民族的文化和特征, 而且在东北各地, 尤其是边境地区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民族聚居区, 再加上人文关系和地缘关系, 她和朝鲜、韩国的朝鲜民族有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往, 同时与朝鲜半岛以外的世界各国的朝鲜民族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从而促进了中国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及中国同相关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和往来。

6. 她是加入中国国籍的合法的中国公民、中国人, 是属于中国的民族, 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近代朝鲜民族移民形成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有一定的历史过程, 不是一迁入就成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没有中国政府的认定, 没有法律上的确认, 近代朝鲜民族移民不可能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 清朝政府、东北军阀当局、伪满政府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政府, 都没有真正把朝鲜族当成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例如, 清朝政府的“剃发易服”政策和限制或不予以土地所有权的政策, 民国时期的“归化入籍”政策和限制或不准获得土地所有权的政策以及东北军阀当局的迫害、驱逐政策, 日伪政府的“统治与利用”政策和“创氏改名”等民族同化政策以及奴化政策, 使朝鲜族整体得不到在中国的合法公民地位和民族平等权利, 往往被看作是“外国人”、“侨民”或“日本帝国臣民”。当然, 清朝统治阶级和东北军阀当局曾经一定程度上承认过“归化入籍”的朝鲜族, 但由于各种原因, 入籍者很少, 绝大多数未入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正确地估计了朝鲜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早在1928年7月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民族问题决议案》中, 明确指出“满洲的高丽人”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 ①并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 对他们采取了平等、团结的政策。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种政权并存的局面, 即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解放区的朝鲜族人民与各族人民一道,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参加地方政权建设和土地改革运动, 成为各级人民政权和土地的真正主人。但是, 国民党统治区的朝鲜族人民还没有获得在中国的合法公民地位和民族平等权利, 国民党政府始终不承认居住在中国的朝鲜族是属于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后, 国民党政府设立韩侨事务处, 并把朝鲜族当成“韩侨”, 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歧视政策和遣送回朝鲜半岛的政策。仅1946年4月至9月间, 被国民党当局及当地封建势力没收的朝鲜族农民的耕地达69730多公顷, 被

②国民党政府没收或查封的朝鲜族工商企业就有1516家。仅1947年, 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朝

鲜族人民中, 有8468人被捕、2042人伤亡, ③数万人流落为难民和流浪者, 处于“衣不蔽体, 食

④不果腹”的悲惨困境。国民党东北行辕还制定了遣送东北朝鲜族回朝鲜半岛的政策, 由于各①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 7—1949. 9)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第87

《韩侨事务》1947年第2期。

《韩侨事务》1947年第3期。

参见《韩侨事务》1947年第2期。页。②③④

43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3年第4期种原因, 只组织了两次遣送活动。国民党政府在无法完成他们的遣送计划时, 在其统治区要求13岁以上(后改为7岁以上) 朝鲜族, 必须领取国民党政府核发的“居留证”。经过解放战争, 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 迎来了大陆的解放。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朱德海以朝鲜族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会议。会上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 明确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实行团结互

①助”, 成为“相互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随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全体朝鲜族人民最终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的合法公民, 正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朝鲜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在法律上得到了正式确认。

从此, 留在中国并加入中国国籍的朝鲜族, 以其堂堂正正的中少数民族和中国公民的名分, 与定居中国的朝侨、居住在朝鲜半岛的朝鲜人和韩国人明确区别开来, 因而不再是被人们随意称呼的“外国人”、“韩国人”、“朝鲜人”了。但是, 新中国成立已过半个多世纪的今天, 在社会上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习惯地称朝鲜族为“朝鲜人”或者“生活在中国的朝鲜人”。不但有不少的朝鲜族人们称自己为“朝鲜人”, 而且还有不少汉族或其他民族的人们也称朝鲜族为“朝鲜人”。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朝鲜族”和“朝鲜人”是同一概念。实际上, 确切地说, 在当今之世, 朝鲜人就是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当然, 朝鲜人、韩国人和中国的朝鲜族都是同一个民族即朝鲜民族, 但从国籍上讲, 朝鲜族是中国的公民, 是中国人, 而不是“朝鲜人”。要把朝鲜族与“朝鲜人”区别开来, 那些不切合实际的错误的理论以及错误的习惯有必要逐步纠正过来。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朝鲜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 紧紧地维系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又牢牢地融合于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创造活动,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的繁荣昌盛, 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本文责任编辑 阿拉腾奥其尔〕①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 7—1949. 9) , 第1289页。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to fo rm . At last , it also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 een these mea -sures and the nationalities of central plains .

Kew Words :Eastern Turks  Forces of Central Plains  Relation

The Problem of Torgouts in Sino -Russian Foreign Dispute during the

Reign Qianlong ………………………………………………………Chen Weixin (28)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o rgouts issues in the reig n of Qianlong , such as the causes fo r Tor -gouts ' return to China , the policy of Qing Dy nasty to Torgouts and the nego tiation between Qing Dy nasty and Russia . It concludes that Torgouts ' decision to return back to China is based on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and its reason is to get living space for the tribe .

Key Words :Torgouts  Return back to China  Qing Dynasty  Russia

BO RDERLAN D NA T IO NA LIT IES

On the Signification of China ' s Korean Nationality ………………………Jin Yuanshi (35)

This paper makes a com 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eanings of China ' s Korean nationality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 namely , nationality o rigin , historical category , nationality characters ,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national attribute . It mak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 eg , China ' s Korean nationality is not a native nationality , but a immigratory one ; it is not an ancient nationality , but a modern one ;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wo rld Korean nationality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integrant of China ; China ' s Korean nationality is a transboundary nationality and also one of China ' s minority .

Kew Words :Ko rean  M inority  Transboundary

ST U DY ON THE RELA TIO NS BETWEEN CH INA

AND HER N EIG HBO RS

On the Problem of Natio nalism in Central Asia ……………G ao Yongjiu  Xu Yaqing (45)

This paper m akes a com 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tionalism in Central A -sia , and especially expatiates the consciousness of main nationality in each country . It reaches the following co nclusio ns :thoug h the autism of the nationalities in Central Asia helps to improve the coacervate fo rce of each main nationality , it leads to produce contradiction betw een main national -ity and minorities , and even to form dissident forces to harm these countries ' safety . The thoug ht of nationalism in central Asia has been affecting the social stability of central Asian region , and has also been making negative influence upon the social stability of northwestern China . Now , the countries of Central Asia have realized the harm of nationalism , and they are taking measures to resist the flooding of nationalism . They are also wo rking together to strike the ”Three Forces ”,


相关内容

  • 南北饮食文化差异
    南北饮食的差异 ,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 ...
  •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主题试题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试卷 姓名 班级 选择题(每题2分,共38分) 1.操纵巴黎和会的三个帝国主义大国是( ) ①美国 ②英国 ③德国 ④法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性 ...
  • 我国外交政策和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知识梳理: (一)我国外交政策 1.外交政策的含义: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法和手段. 2.我国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我国的__________ 和__________决定了我国奉行__________外交政策. 3 ...
  • 世界现代史历史人物及简介
    世界现代史历史人物及简介人物 1. 简述要点温斯顿·伦纳德·斯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1940年至 宾塞·丘吉尔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领导英国人民赢 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 ...
  • 金元散曲般涉调套曲及曲牌源流考
    作者:陈文革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04期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871(2016)02-0042-11 作为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重大疑难问题,燕乐二十八调曾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近年来,有学者认 ...
  • 1.1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设计 教学科目:信息技术 教学课题: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明确信息的一般性特征: 2.情感目标:通过对信息特征的认识,知道信息交换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 ...
  • 介绍春节习俗
    介绍春节习俗 What does the holiday mean? 这个节日有什么含义吗? The term 中文中"过年"这个词组用以表示对春节(中国新年)的庆祝."年"这个字在中文里是一种恐怖的 ...
  • 韩国留学信息韩国8月15日国庆之光复节
    韩国留学信息韩国8月15日国庆之光复节 对于韩国来说,每年的8月15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韩国的独立纪念日.1945年8月15日,朝鲜半岛从日本的殖民统治中解放(1948年8月15日,大韩民国政府成立). 为了纪念这一天,韩国政府 ...
  • 导游考试传说典故:狮子岩的故事
    传说很早辰光,桃花岛上有个财神菩萨,十分吝啬,却很有钱.金呀银的,珠呀宝的,堆成了山.钱多了,也不好受,整日里提心吊胆,生怕别人来抢来偷,弄得他饭也吃不落,茶也难咽下,就差没生病了. 财神菩萨思来想去,没有办法,只得化重金雇佣两只金狮子来看 ...
  • [学习材料]民族团结
    学习材料 民族团结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我们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