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 范文中心

3.2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09/15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研究新考标 明确新目标】

1. 自主学习:一轮资料。

2. 自主阅读下发资料,着重理解,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完成练习题 【构建知识网络 形成基本体系】 1。本节课的章节地位

2。通过课的预习你能构建节内知识联系的网络地图吗?

3。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前后知识的联系)

【重点突破 提升技能】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活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考点专项训练★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地形、植物和土壤等组成

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 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 【答案】B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物质交换的一般情况看,图中各代号表示的物质分别是: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

(2)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 作用进行的。

【答案】(1)

①N 、P 、K 等营养元素和水 ②

植物残体和排泄物 ③动物残体 ④游离氧 ⑤水分 ⑥氧气(02) ⑦二氧化碳(CO2) ⑧二氧化碳(C02) ⑨氧气(02) ⑩二氧化碳(CO2) 、重碳酸盐、腐殖质等 (2)光合

★小结:

1.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岩石) 、大气、水、土壤、生物。 2.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

地壳物质循环等形式来进行的,现将它们的概念、环节、意义等一并总结如下:

1.改造大气成分,改造大气圈。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了大气中的CO 2放出 O 2。

2.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态。生物从陆地水中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释放另一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绿色植物通过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的水分状况。 3.改造岩石圈,促进土壤的形成。4.改变地球面貌,形成地理环境。

6.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活动:1。简述成土母质是怎样形成的?

2.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关系?

3.简述气候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及性质的?

4、热带地区的土壤厚度比温带地区的土壤厚,为什么?

北方的黑土地和南方的红土地,哪个更加肥沃,含有质多?

5.简述土壤的形成过程?

6.森林下的土壤有机质<草地下的土壤有机质 为什么?

7.说明地形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的?

8.完成教材P75中的活动

★考点专项训练★1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少

B 温暖湿润的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较快 C 温暖湿润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教多

D 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生物在成土过程中作用表现在( )

A 提供土壤矿物质 B 保证土壤蓄水保温 C 减少养分元素 D积累有机物,形成土壤肥力 3 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是( )

A 矿物颗粒大小 B透水能力的大小 C透气状况 D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4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展成深厚的土壤的原因是( ) A 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慢 C 光热条件太差 D 水分条件太差

5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 土壤与工农业生产关系都很密切 B 土壤退化与人类不合理的耕作经营活动无关 C 南方是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有关系

D

(一) 成土母质和土壤

1. 着土壤的成土的开始。

2. 成土母质≠土壤: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3. 了解成土母质的粒度和化学成分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自主阅读教材72~73页的阅读材料) (二) 气候和土壤

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和大气之间的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的性质与强度。

2 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生物和土壤

1. ★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风化作用 低等生物(如苔藓类) 高等生物(草本、木本植物) 2. 3. 生物与土壤的有机质的关系(如森林下的土壤有机质<草地下的土壤有机质 为什么?

--阅读教材74页“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三) 地形和土壤

1. 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了不

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物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变化

(四) 人类活动和土壤

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农业种植,吸收土壤中的有机物,施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质。 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地,如水稻土 消极影响:过度利用,导致土壤退化,如盐碱化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的综合利用◆

(自主阅读76页,结合实际例子,重点理解三句话)

1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 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 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气体环境要素

【学会考试 实践运用】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做1—4题。

1.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 .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B .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C .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D .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2.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 ( ) A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加强 B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 .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D .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

3.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 ) A .引起海平面下降 B .腐蚀建筑物 C .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D .皮肤癌患者增多 4.图中所示的各项内容之间的平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规律性 D .不均衡性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

5.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 .①③②④ B .②④①③ C .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6.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 B .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 不稳定性特征 7.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产生土壤盐碱化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下降 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①②④

8.我国南方季风区,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发育多外流河,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A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 .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景观的差异性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绝灭。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据此回答9~10题。

9.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 最准确的说法是 ( ) 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 C.水的变化 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10.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 )功能在起作用。 A .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

(2008年上海卷)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回答11-12题。

11.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 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 A .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13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为加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近年来,许多大城市纷纷将乡村、山区的大树至百年以上的古树移栽进城。大树移植成了不少城市绿化美化的时髦作法。武汉实施“大树进城”计划,每年从郊区和外地山区移植3000-5000颗大树。

(1)大树进城,绿树成荫。绿地在改善城市环境中有哪些作用?

(2)在下图中添加箭头,表示建筑区与绿地之间的环流状况,分析其对建筑区气候的影响。 (3)大树移植引起人们的争议,你认为有何弊端?如何解决?

14.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独特地域单元。它的隆起是近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中国科学家在隆起过程与环境变迁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许多开拓性的进展。读青藏高原隆起前后大气环流图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无青藏高原时的环流状况

材料二:高原季风环流纬向剖面示意图

7月 1月

材料三: 隆 起

(1)下列A 、B 、C 、D 四个选项表示材料三中序号的含义,请将选项填写在相应序号后的空格内(填字母,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① ,② ,③ ,④ 。

A.阻挡印度洋、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 B.中亚、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高原 C.改变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 D.东亚、南亚形成最强盛的季风区 (2)根据材料探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东部地区气候的影: 。 (3)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性,这种特性表现在: 。

15下图所示是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图中小圆圈表示特定时间内该种群的个体数) 。请分析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岛屿上的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有什么特点?

(2)对自然界中的种群来说,种群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下去? 为什么

?

16. 读“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示意图”。试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建议。

17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 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 。 (2)图中A 、B 、C 、D 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 ,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 ,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 ,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 。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 【学会计划 统筹安排】

1.巩固:本节课你还有哪些想不通问题、哪些不太熟练的知识、哪些没记住的知识。 3、预习 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学会反思 及时巩固】

1、本节课应作重理解什么、记住什么、了解什么。 2、课后我还要作重理解什么、记住什么、巩固什么。 【答案反思 形成满分】 【答案】(1).D (2).D (3).C (4).A5.C 6. A 7.D 8 A 9D 10.D 11.A 12.D

13(1)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2)绿地空气下沉,建筑区空气上升,建筑区与绿地之间形成小型的热力环流。使建筑区的气温降低,湿度增大,从而改变了局部小气候。

(3)技术要求高,移植成活率低,易造成绿色资源的浪费;容易对生长地生态造成破坏。有计划、有指导地进行科学移植。

14(1) ①—C ②—D ③—A ④—B

(2)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其周围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风(或高原季风);即冬季高原面上出现冷高压,气流从高原向四周流动;夏季高原面上出现热低压,气流从四周流向高原;高原季风环流方向与东亚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方向一致,两者叠加,使得东亚季风势力特别强盛。

(3)整体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的改变: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周围区域环境状况的改变。 15 (1)在引入初期,绵羊数量连续增长。若干年后,绵羊的数量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保持稳定,这时种群数量将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上。

(2)不能 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由于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下去。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即平衡功能。

16从自然条件方面看,全球变暖是主要原因。由此导致蒸发增加和地温上升,使河流补给(冰川融水、土壤水)减少,导致部分河段干涸,环境恶化。在人类活动中,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得生态平衡破坏,鼠害日益严重,再加上过度放牧,是破坏植被和最终造成草场沙化的两大因素。制止对有益野生动物的滥捕滥猎,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畜牧业管理水平,是防止该地区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主要措施。 17.1.(1)整体性 生物(植被) (2)C A B D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区域地理中的整体性案例 1.中亚地区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深居大陆内部的地理位置是中亚地理环境的核心,由于远离海洋使得干旱成为该区最主要的气候特征。在干旱的气候下多沙漠景观;多内流河和内流湖;有水源的地区发展灌溉农业,种植棉花;没有灌溉水源的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主要牲畜是羊。深居大陆内部的位置还使本区成为沟通东西方的交通通道,古有丝绸之路,今有欧亚大陆桥。 2.青藏地区“高寒”为主的自然特征


相关内容

  • 海洋污染来源及防治对策
    海洋污染来源及防治对策 摘要: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沿海岛屿6500多个,海洋国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而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发生严重的海洋污染事件,这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海洋污染. 关键词:海洋:污染:可持续发展 海洋面积辽阔,储 ...
  • 公园景观设计报告
    "生态"在公园规划中得体现 生态" 序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有了明显的提 高, 进而人们对生活的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人们对周围的生活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的 ...
  •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研究探讨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重庆市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安星美 一.课程标准 关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地理1中第三个标准提出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即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 高一地理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地理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地理组 一.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虽然在初中已经学过两年的地理知识,但由于地理科目不参加中考等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普遍较差,而初中地理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因此,高一学生会感觉地理难 ...
  • 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技术问题与对策
    摘要:指出了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提升森林防火工作科学技术水平.分析了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介绍了信息化技术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加强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几点建议,以期为我国森林 ...
  • 海洋保护论文
    关于海洋污染来源及防治对策 近年来,随着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京城的加快以及石油的开发等,部分海域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环境质量不容乐观.这对海洋生物以及海水质量以致人们健康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要调查海洋污染的来源,并及早的寻 ...
  • 浅谈非地带性分异规律1
    浅谈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地球上的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和海陆位置不同,热量.水分组合不同,又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研究自然带,能得出地理环境的两大特征,即整体性和差异性.整体 ...
  •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地球 地球轨道面:在地球轨道上并通过地球中心的一个平面,地轴并不垂直于这个轨道面,而是与之成66o33´交角.(P28) 黄道:太阳位于地球轨道面上,从地球上看来,太阳好像终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这就是太阳的视运动.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 ...
  • 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及治理对策
    DOI:10.16003/j.cnki.issn1672-5190.2009.02.080 畜牧与饲料科学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2009,30(2):48-49 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及治理对策 慕 ...
  • 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储存量的研究
    [摘 要]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碳库,土壤碳库是森林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碳储量的调查.测算.分析,得出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整体呈先减后增趋势,这主要与森林经营导致的森林面积改变有关. [关键词]土壤 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