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20-公元1929年 - 范文中心

公元1920-公元1929年

10/30

公元1920年

[天文学]

发现轨道似于土星的小行星海达尔戈(Hidelgo),这是目前知道的最远的小行星(美籍德国人 巴德)。

首次用干涉仪直接测量恒星的直径(美国 迈克耳逊、比斯)。

提出新的月球运动理论,编成精确的月离表(英国 厄·布朗)。

发生卡普坦宇宙和沙普勒宇宙的大争论。

建立恒星大气构造的电离理论,推出热平衡下气体的热电离度和温度的关系式(印度 沙哈)。

[化 学]

提出高分子长链的概念,认为淀粉和纤维由葡萄糖失水,蛋白质由氨基酸失水缩聚而成,打破长期以来把高分子看成由许多小分子缔合成胶束的观点,促进高分子化学的建立(德国 斯托丁格)。

提出范德华力是诱导偶极间引力(荷兰 德拜)。

发现乙烯能自行结合成四碳、六碳的化合物,并进而形成具有一定橡胶性质的巨大分子,对支持斯托丁格高分子理论及发展合成橡胶起了重要作用(美籍比利时人 诺威兰德)。

1918~1920年,发明极谱分析法,它可以对多种可氧化,还原物质同时进行灵敏的定性定量测定,可应用于水液、非水极性溶剂及熔盐。于1926年,与志方益三发明自动极谱仪 (捷克 海洛夫斯基,日本 志方益三)。

发现重要香料麝香和香猫酮为16及17元的大环化合物,大环形化合物的环可以不在一个平面上,打破半个世纪前拜耳(1883年)提出的有机物只能形成平面小环的假说(瑞士籍南斯拉夫人 拉齐卡)。

二十年代左右,发现非液晶分子溶于液晶物质时,溶质分子会和溶剂分子一样,处于排列成行的状态(德国 沙普)。

提出氢键的概念,认为氢键是一种较弱的“键”,用以解释水等物质的性质(美国 莱悌默)。

[生物学]

发现植物的光周期现象(美国 加纳、阿拉德)。

提出氧分子的激活是生物氧化的见解(德国 瓦勃)。

发明通过酸化的途径,贮藏新鲜饲料不变质的方法(芬兰 威尔坦能)。

公元1921年

[物理学]

发明利用原子束在不均匀磁场中偏转的方法测量原子的磁矩,为量子论中空间方向量子化原理提供了证据(德国 斯特恩、盖拉赫)。

首次发现类似于铁磁现象的所谓铁电现象(美国 瓦拉塞克)。

[化 学]

1921~1923年,从研究酸和碱的催化作用,提出共轭酸碱的理论(丹麦 勃朗斯台特)。

提出电解质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计算法(美国 吉·路易斯)。

发现四乙基铅为良好的汽油燃烧抗爆剂,开始了抗爆机制的研究(美国 米吉莱)。

[地 学]

发现大气圈的臭氧层,量少,但吸收大量紫外线,使生命体免受损害(法国 法布列)。

开始珠穆朗玛峰探险(英国皇家地理协会探险队)。

公元1922年

[数 学]

提出数学要彻底形式化的主张,创立数学基础中的形式主义体系和证明论(德国 希尔伯特)。

[天文学]

发明温差电偶法测定行星的温度(美国 科布伦兹)。

具体提出无限等级式宇宙模型,认为星系是第一级天体系统,并证明这种结构是不存在“光度佯谬”和“引力佯谬”(瑞典 卡·查理)。

[物理学]

实验第一次精确证实重力加速度和落体成分无关(德国 厄缶)。

提出液体中密度热起伏引起光散射的理论,后被用到液体声测量中(法国 布里渊)。

提出用石英压电效应调制电磁振荡的频率(美国 卡第)。

[化 学]、

提出所有催化过程形成临界络合物,由络合物的形成和分解决定反应的速度,并推得反应方程式(丹麦 勃朗斯台特)。

将液晶分为三大类:向列相液晶、胆甾相液晶、近晶相液晶(德国 基·费莱德尔)。

[生物学]

发表《筋肉收缩的化学及新量论》,开创了细胞生理代谢的研究工作(英国 阿·希尔,美籍德国人 迈耶霍夫)。

提取出胰岛素(加拿大 班丁、白斯特)。

[地 学]

发现深源地震的存在(英国 透纳)。

算出火成岩的平均化学成分(美国 弗·克拉克)。

公元1923年

[数 学]

提出一般联络的微分几何学,将克莱因和黎曼的几何学观点统一起来,是纤维丛概念的发端(法国 厄·加当)。

提出偏微分方程适定性,解决二阶双曲型方程的柯西问题(法国 阿达玛)。

提出更广泛的一类函数空间——巴拿哈空间的理论(波兰 巴拿哈)。

提出无限维空间的一种测度——维纳测度,对概率论和泛函分析有一定作用(美国 诺·维纳)。

[天文学]

编成精确的新月球运动表,为天文年历上所采用(英国厄·布朗)。

[物理学]

提出物质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概念,标志着新量子论的开始(法国 德布罗意)。

提出经典统计力学中的准各态历经假说,用以代替不能成立的各态历经假说(意大利 费米)。

用旧量子论研究原子谱线的反常塞曼效应,发现角动量决定谱线分裂的g因子公式(德国 朗德)。

在X射线散射实验中发现波长改变的效应,提出自由电子散射光子的量子理论(美国 康普顿)。

提出空间周期性引起粒子动量改变的量子规则,用以解释释光栅对一束辐射的衍射效应(美国 杜安)。

[化 学]

提出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互吸理论,认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每个离子被带异性电荷的离子氛包围,从而影响了离子的运动及其他性质,由此推出离子的活度系数是离子强度的函数(荷兰 德拜,德国 休克尔)。

首次确定辅酶的结构,认识到维生素及铜、钴、镁、钼等人体所需的微量金属都是辅酶的部分(瑞典籍德国人 欧拉·钱儿宾,英国 哈顿)。

用X光分析法,发现化学元素铪(丹麦籍匈牙利人 赫维赛,德国 考斯特儿)。

开始用放射性铅来跟踪它在植物组织体中的吸附和分布,确立了研究有生命过程的放化分析原则,但因铅有毒未被应用(丹麦籍匈牙利人 赫维赛)。

[地 学]

建立元素的地球化学分配法则(挪威 戈尔德施密特)。

进行地槽的分类(美国 舒舍特)。

公元1924年

[天文学]

发现恒星的质量—光度关系。认为很大质量的星体由于辐射压超过引力收缩,故不能存在(英国 爱丁顿)。

分辨出仙女座大星云和其他几个旋涡状星系的边缘为一个个恒星,揭示了河外星云的本质,并发现仙女座大星云的外层旋臂上有造父变星,利用它测定了这个星云的距离(美国 哈勃)。

发现恒星运动的不对称性现象(美国 斯特隆堡)。

[物理学]

首次用德拜—体克耳电解质理论研究电离化气体(英国 罗斯兰德)。

发现光量子(光子)服从的统计法则,据此用统计方法推出普朗克的辐射公式(印度 玻色)。

发现服从玻色统计法则的体系在温度为绝对零度附近时,其粒子都迅速降到基态上的现象,即所谓爱因斯坦凝结 (瑞土,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

推出光折射率的量子论公式,即克雷默兹—海森堡色散公式(荷兰 克雷默兹,德国 海森堡)。

各自发现磁控电子管能自动发生高频电磁振荡,随着性能良好的磁控管问世,引出微波技术的发展(德国 哈邦,捷克 查契克)。

[化 学]

提出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即波尔—梅因史密司—斯通纳构造原则,使周期律的解释建立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丹麦 尼·波尔,美国 梅因史密司,英国 斯通纳)。

发明超离心法(十万倍于重力),研究胶体粒子和高分子的大小及分布,首次测定了蛋白质的分子量(瑞典 斯维特伯格)。

确定罂粟碱、尼古丁等重要生物碱的结构,并开始了从简单分子合成复杂天然有机物的工作(英国 鲁滨逊)。

从光谱发现双原子分子中的电子状态相似于原子中的电子状态(德国 索末菲)。

提出软球分子模型的吸引、排斥近似位垒公式,广泛用于推导物态方程及计算原子、分子问的作用(英国 林纳·简斯)。

以醋纤代替硝纤(1889年开始用的)作照象底片,解决了底片易燃的问题(美国 伊斯特曼)。

[生物学]

创立数理群体遗传学(英国 荷尔登)。

首次提取出植物激素(苏联 赫洛特内,荷兰 范恩脱)。

[地 学]

《形态分析》出版,提出“山前阶地”理论(德国 瓦·彭克)。

根据地壳收缩说分析综合世界的造山运动,发表造山论 (德国 汉·斯蒂尔)。

提出岩浆岩相的概念(苏联 乌索夫)。

提出地质时代气候变迁的原因是地轴发生周期性偏倚的见解(德国 寇本、魏根纳)。

公元1925年

[数 学]

创立概周期函数(丹麦 哈·波尔)。

以生物、医学试验为背景,开创了“试验设计”(数理统计的一个分支),也确立了统计推断的基本方法(英国 费希尔)。

[天文学]

提出河外星系的形态分类法(美国 哈勃)。

首次提出银河系由许多次系合成的观点(瑞典 林德伯拉特)。

建立疏散星团的分类法(瑞士 特朗普勒)。

发现天狼伴星光谱线的引力红移,证实白矮星上存在高密度物质(英国 华·亚当斯)。

确定行星状星云光谱中的特殊发射线是在密度非常稀薄状态下氧两次电离所产生的禁线,从而否定了新元素存在的推测(美国 鲍温)。

[物理学]

在气体放电研究中发现等离子体静电振荡,引起的电子反常散射现象(美国 兰米尔)。

提出矩阵力学,一种强调可观察量的不连续性的新量子论(德国 海森堡)。

提出电子自己有自旋角动量和磁矩的概念,用以解释光谱线的精细结构(荷兰 乌仑贝克、古兹米特)。

提出两个电子不能共处于同一量子状态上的不相容原理,用以解释光谱线在强磁场中的反常分裂(奥地利 泡利)。

发明符合计数法,用以确定宇宙射线的方向和性质,用符合计数法,证实光子电子碰撞过程中能量守恒律、动量守恒律都成立(德国 玻蒂)。

发明光电显像管,是近代电视照像术的先驱(美籍苏联人 兹渥里金)。

提出铁磁性的短程作用模型,假定影响磁化的仅是最邻近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美国 伊兴)。

[化 学]

确定吗啡的结构式(英国 鲁滨逊)。

提出分子价电子的能级在所有主要方面与原子价电子的能级基本相同(美国 儿·贝尔格)。

发现化学元素铼,属周期系中最后一个稳定元素,以后发现的均为放射性元素(德国 依·诺台克、瓦·诺台克)。

[生物学]

发现第一个南方古猿的化石(南非 达特)。

发现细胞色素,并指出其在活组织生物氧化过程中起电子传递作用(英国 凯林)。

[地 学]

根据气候因素进行土壤分类(苏联 瓦·威廉斯)。

提出大地构造的放射性轮回说,确立大地构造过程的周期概念,用地壳中放射热的堆积解释地壳运动的周期性(英国 乔利)。

提出生物地球化学的概念(苏联 维尔纳德斯基等)。

根据气候型与地理景观作出气候的分类(苏联 列·贝尔格)。

公元1926年

[数 学]

大体上完成对近世代数有重大影响的理想理论(德国 纳脱)。

[天文学]

提出造父变星光变的脉动理论(英国 爱丁顿)。

第一次国际经度联测。

[物理学]

提出物质波的波动力学,一种强调物质波性的新量子论,把电子看成一团电荷分布,即所谓电子云(奥地利 薛定锷)。

提出薛定锷波动力学中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德国 玻恩)。

提出受泡利不相容原理限制的粒子所服从的统计法则 (意大利 费米)。

指出电场和磁场对带电粒子运动路线的透镜聚焦作用,是电子光学研究的开始(德国 布希)。

用狭义相对论力学说明为什么电子磁矩是一个波尔磁子而不是半个(美国 托马斯)。

精确地测定了光的传播速度(美国 迈克耳逊)。

提出飞行体后湍流的尾流理论(德国 普兰特耳)。

设计并发射以液态氧和汽油为推进剂的火箭,首次携带简单仪器进行高空研究,随后提出多级火箭理论,企图射到月球(美国 戈达德)。

[化 学]

1910~1926年,确定醣类具有五环糖和六环糖两种基本结构(英国 霍沃斯)。

提出活化中心的吸附催化假说(美国 兰米尔、塔勒)。

提出中介论,认为有些分子的真实状态不能用任何一个经典结构式来表示,而是介于两个或多个“极限结构”之间的中介状态(英国 英果尔德)。

分别提出磁性盐低温去磁法(美国 吉奥寇,荷兰 德拜)。

[生物学]

发现赤霉素(日本 黑泽)。

首次制成结晶的尿素酶,开辟了酶化学发展的道路(美国 萨姆纳)。

发表《基因论》,使基因遗传理论系统化(美国 托·摩尔根)。

[地 学]

提出干燥指数,并绘制干燥指数的世界分布图(法国 德马东)。

提出中国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脉动说(中国 竺可桢)。

公元1927年

[数 学]

建立动力系统的系统理论,是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 毕尔霍夫)。

[天文学]

提出球状星团的分类法(美国 沙普勒)。

发现银河系的自转并算出太阳绕银心转动的速度和银河系的总质量(瑞典 林德伯拉特,荷兰 欧尔特)。

首次发现恒星的自转(美国 奥·斯特鲁维,苏联 沙因)。

发明石英钟,后人用作标准时间,证实地球自转有起伏(美国 马里逊)。

明确提出用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以解释月球运动的某些偏差(荷兰 德希特)。

[物理学]

根据质谱仪测量结果,揭示出同位素质量偏离整数规则的变化趋势,后人据此指出释放原子能的可能性(英国 阿斯顿)。

提出所谓“双重解理论”,作为薛定锷波动力学的决定论因果解释(法国 德布罗意)。

分别用晶面反射法、薄膜透射法观察到电于束的衍射效应,证实电子的德布罗意波性(美国 戴维森、杰默,英国 汤姆森)。

根据波粒二象性,推出测不准关系,即所谓不确定性原理 (德国 海森堡)。

提出波粒两观点互相补充的并协原理,成为哥本哈根学派的基本观点(丹麦 尼·波尔)。

提出电磁辐射场的(二次)量子化理论,以及辐射的吸收和发射的初步理论,进一步体现光的波粒二象性(英国 狄拉克)。

提出空间宇称(左右对称性)守恒的概念,用以解释光谱 (美籍匈牙利人 维格纳)。

发现电离层上层反射无线电短波。澄清在大气电离层的等离子体中无线电波传播的理论,即“磁离子理论”(英国 阿普尔顿)。

提出固体量子论中的能带概念(德国 斯特拉特)。

发现宇宙射线的纬度效应(荷兰 克雷)。

在云雾室中发现几乎不受磁场偏转的高能量带电粒子,为数足以解释宇宙射线引起的电离作用(苏联 史考贝尔金)。

用磁粉溶液涂于纸带上,干后用作电信号记录,后即发展成磁带录音机(美国 奥尼尔)。

[化 学]

提出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理论(荷兰 德拜,美国 盎萨格)。

提出支链反应的理论,用以说明燃烧爆炸过程(苏联 谢苗诺夫,英国 欣谢尔伍德)。

通过X光分析,证实液体的结构是分子近程有序,远程无序,液体分子间存在着利于分子运动的空穴(荷兰 德拜)。

用原电池过程来解释金属的多相催化反应,并用极化和去极来说明催化毒物及催化促进剂的作用(英国 阿姆斯特郎)。

[生物学]

分别用果蝇和玉米为材料,第一次利用射线人工诱发突变(美国 赫·穆勒、斯塔德勒)。

开始发掘中国猿人——“北京人”,1929年12月2日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中国 裴文中等)。

[地 学]

证实深源地震的存在(日本 和达清夫)。

发现菲律宾海沟中的爱姆登海渊,深度为10,830米,后订正为10,400米(德国 爱姆登号军舰)。

公元1928年

[数 学]

提出解偏微分方程的差分方法(美籍德国人 理·柯朗)。

首次提出通信中的信息量概念(美国 哈特莱)。

提出拟似共形映照理论,在工程技术上有一定应用(德国 格罗许,芬兰 阿尔福斯,苏联 拉甫连捷夫)。

[物理学]

提出强电场下金属发射带电粒子的量子力学隧道效应理论(英国 佛勒、诺德海姆)。

发现透明物质散射的光中有频率改变的效应(印度 钱·拉曼)。

提出符合狭义相对论要求的电子的量子论,成功地得出电子的自旋和磁矩(英国 狄拉克)。

应用量子力学中粒子穿透位垒的隧道效应,解释原子核的 衰变现象,取得和盖革—纳托尔经验公式形式上的符合 (美籍俄国人 伽莫夫,美国 康登、格尼)。

应用费米和狄拉克的量子统计法发展金属的自由电子理论(德国 索末菲)。

提出韦斯铁磁性理论的量子力学解释(德国 海森堡)。

提出决定一体系占有某量子状态几率的时间变化率的基本方程(奥地里 泡里)。

[化 学]

提出范德华力是色散引力的见解(德国 弗·伦顿)。

提出氢分子结构的量子力学的近似处理法,进而推广到其他分子结构的研究,首次把量子力学应用于化学(德国 弗·伦顿、海特勒)。

提出多相催化的电子假说(苏联 罗金斯基)。

1926~1928年,分别对分子中的电子状态按原子轨道进行分类,并初步得出选择分子中电子量子数的规律(美国 马利肯,德国 洪德)。

用原子轨道的线性加和法讨论了氢分子的电子状态,这是分子轨道法的原形,并用轨道重叠的大小来判断键合的能力 (美国 鲍林)。

提出处理多电子原子体系问题的“自洽场”近似方法(英国 哈特里)。

1928~1939年,从氮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水分子等近二十种单质及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量热数据,分别求得熵的结果相符,使热力学的统计理论得到有力的支持(美国 吉奥寇)。

发明二烯合成反应,是从链烃合成环烃的重要反应(德国 阿德儿、迪尔斯)。

人工合成氯丁橡胶,是最早切合广泛实用的橡胶,在战争中开始大量代替天然胶(美国 卡罗瑟,美籍比利时人 诺威兰德)。

[生物学]

提出植物阶段发育理论(苏联 李森科)。

[地 学]

提出地壳变动的地下对流说(英国 阿·霍尔姆斯)。

提出气团理论(挪威 贝吉隆)。

提出电离层形成的紫外线电离说(英国 赫尔本特)。

1928~1930年,第一次南极陆上探险,乘飞机到达南极上空(美国 拜尔德等)。

公元1929年

[天文学]

提出关于天体起源的引力不稳定理论(英国 金斯)。

发现星系发光度和其谱线红移之间的关系,说明来自星云的光呈现谱线红移,其数值和星云距离成正比(美国 哈勃尔)。

[物理学]

把电磁场看作动力学体系,提出电子和电磁场相互作用的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是量子场论的先驱(德国 海森堡,奥地利 泡里)。

提出超声波在气体中被反常吸收的理论(美籍奥地利人 赫茨菲,美国 弗·赖斯)。

首次实现彩色电视的试验(美国 伊夫斯)。

提出等离子体的高频率静电振荡理论,用以解释放电管中反常电子散射(美国 汤克斯、兰米尔)。

发明高频直线加速器,成为后来共振型加速器的先驱(挪威 维德罗)。

各自发明油扩散真空泵,可得千万分之一乇(千万分之一毫米汞柱)的真空(英国 伯奇,美国 希克曼)。

提出极性分子理论,确定分子的偶极矩,对测定分子中原子间实际距离提供了可能,并可以预测分子的介电性能及电介质在交变电场中引起功率损耗的弛豫(荷兰 德拜)。

[化 学]

分离得两种维生素K,并确定其结构(美国 多伊赛)。

提出晶体场理论,认为在离子晶体中,由于周围离子形成的晶体电场,引起中心离子电子轨道的变化,导致晶体的稳定 (美籍德国人 贝蒂)。

提出多相催化的多位假说(苏联 巴兰金)。

用X光确定硅酸盐结构可形成一维长链、二维网格和三维网格(美国 鲍林)。

1921—1929年,逐渐确定正铁血红素的结构是由四个吡咯环所组成的复杂分子(德国 汉·费歇)。

1909—1929年,发现核糖(五碳糖)存在于某些核酸中,发现脱氧核糖,它存在于另一些核酸中,认识到核酸就分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这两类(美籍俄国人 勒温)。

发现天然氧是氧的三种同位素的混合物。从此物理学上改用氧16作为原子量标准,而化学上仍用三种同位素的平均值作标准,到1961年国际上改用碳12作为统一标准 (美国 吉奥寇)。

[生物学]

在北京周口店,发现“新人”——“山顶洞人”的化石(中国 裴文中等)。

发现有杀菌作用的青霉素但尚未医用(英国 亚·弗来明)。

第一次记录人的脑电图(德国 贝格)。

发现三磷酸腺苷(ATP)(德国 罗曼)。

[地 学]

在《东亚的几个特别构造型》一文中提出地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中国 李四光)。

根据太阳辐射量的变化说明第四纪冰期的成因(英国 辛普森)。

从乱流扩散说明大气运动的理论(德国 德范特)。

从地球化学观点说明地球内部的构造,从此矿物学不再是纯粹的记事性科学了(挪威籍瑞士人 戈尔德施密特)。

——【来源:大科普网】


相关内容

  • [中国历代美术家资料大全]
    [中国历代美术家大全] 两宋宋徽宗<摹唐张萱捣练图卷>(37x147cm)(局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南北朝顾恺之<女史箴图卷> 元代赵孟頫 纸本设色<人骑图>(30x5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美术 ...
  •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考试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下面哪一项不是霍金的主要成就?()1.0 分 A .霍金辐射 B .奇性定理 C .面积定理 D .弦理论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2以下哪个事件与赵匡胤没有直接关系?()0.0 分 A . ...
  • 欧洲历史年表
    公元前 2000 年 米诺斯文化时期的克里特岛:青铜时代 公元前 1250 年 多利安人开始迁徙 公元前 1100 年 迈锡尼城邦鼎盛时期 公元前 1050 年 特洛伊城被毁,铁器时代开始 公元前 776 年 首次奥林匹克运动会 公元前 7 ...
  • 人大西方经济学考研题库(下1)
    a )农户们总收益是__ (b )当每公斤的价格处于2元时,消费者得到的小麦总量是__. (c )政府购买部分是___,支出的费用总额为__ (d )在供求均衡点上,消费者的购买量是___, 每公斤的价格是__,支出的费用总额是___. 2 ...
  • 近代郑州的城市规划方案及其比较
    [摘 要]1906年京汉铁路修通之前,郑州只是一个颓败的小县城.1906--1908年,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汴洛段先后竣工通车交汇于郑州,使其一跃成为中原交通的枢纽.1922年郑州被正式开辟为商埠,并由此带动了新市区的兴起,促使郑州近代城市规 ...
  • 中外广播电视史复习要点
    中外广播电视史复习要点 广播电视事业的诞生 一 广播事业的诞生 1 1906年 ,费辛顿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进行广播 [广播时代的开始] 2 1920年11月2日,KDKA电台报道总统选举中的票数 [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日] 3 1922年底,美 ...
  • 50本必读书
    50本必读投资的书!(2008-06-02 22:11:23)标签:杂谈 第1部 <聪明的投资者> [美国] 本杰明·格雷厄姆(1894-1978) 第2部 <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 [美国] 沃伦·巴菲特 ...
  • 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自由放任"的美国 [知识与能力] 了解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繁荣的原因及其与美国政府 " 自由放任 " 政策的关系 :认识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必然性和深刻影响:认识自由市场经济的解体和资 ...
  • 英国的政党
    英国的政党 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英国两党制的形成.发展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辉格党与托利党先后执政时期 1714年乔治一世即位后,英国逐渐形成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由议会多数党领袖主持内阁的宪法惯例,从而使内阁被议会多数党控制.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