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自然主义 - 范文中心

19世纪自然主义

05/07

自然主义文学家们早期都曾深受近代法国文学中根深蒂固的现实主义的影响,对巴尔扎克、

司汤达和福楼拜十分推崇。左拉认为巴尔扎克描画了整个世界,创建了现代小说,是自然主

义小说之父。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则被自然主义者尊为典范,尽管福楼拜本人在更大

程度上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作家主张要像福楼拜那样,完全消失在叙述后面,做一个冷漠

的解剖学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自然主义文学力图事无巨细的描绘现实,给人一种实录生

活和照相式的印象。 自然主义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一些理念,但在具

体创作中却与现实主义有极大不同。首先,自然主义忽略典型人物的创造,只追求人物的气

质特点和精神变态心理,这和现实主义原则大相径庭;其次自然主义文学淡化情节,不追求

戏剧性的曲折变化,追求“没有波折”的境界,只向读者提供生活的记录,这也是违背现实

主义原则的。自然主义文学对社会异化现象的感知的深度是现实主义文学无法企及的,这一

点深刻的影响了20世纪的现代文学。 评价

自然主义是西方近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也是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化

的过渡流派,对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诸思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主义文学追求非理性、无意识的境界其实就是从自然主义处继承而来。自然

主义作为连接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桥梁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自然主义否定现实主义的创作技法,又不似现代主义创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存在时间很短暂。许多自然主义作家都在后期转投其

他流派。法国的自然主义文学在1870年代-1880年代达到颠峰,之后便逐

渐衰落。在法国以外,自然主义思潮影响并不非常显著,很快就被新兴的

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所超越。尽管如此,自然主义的重要性却是勿庸置疑

的,因此在西方文学史上将自然主义文学看作是和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

义文学并举的重要流派。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①反映生活的真实性;②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③人

道主义思想;④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法国——现实主义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首先形成于法国,其奠基人为司汤达和巴尔扎克。其后的雨果、大仲马、福楼拜、莫泊桑等

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并得到发

展,四、五十年代达到高潮,出现了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夏洛蒂、勃郎台等一

大批作家。 俄国——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普希金在创作上完

成了俄罗斯文学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接着出现了果戈理、车尔尼雪夫斯基、屠格

涅夫、冈察洛夫、奥斯特罗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大师。 美国

——马克·吐温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中挖掘现实最深、批判性最强的作家。其后有欧·亨利、

杰克·伦敦等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细节的真实性

著名油画传达出来的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

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

二是形象的典型性

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

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生活现

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彩的

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

和典型的环境。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

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

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

《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中期法国作家福楼拜的成功作与代表作。它被看成自然主义的奠

基之作,被左拉视为自然主义小说的典范。自然主义在《包法利夫人》中得到运用和实践。

本文简要分析自然主义在此书中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自然主义;真实感;非个人化

一、背景

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以法国的农村、小镇为背景,发生在“七月王朝”和

第二帝国时期。书中女主人公包法利夫人对上流社会糜烂奢侈生活的向往和幻想,正是深受

此时期享乐之风的毒害。

二、《包法利夫人》的自然主义表现

1.追求真实感

自然主义文学创作方法要求将真实感作为文学的最高标准,反对古典主义传达观念的叙

事方式。这里的真实感非真实性,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现象,强调对生活素材的加工和

提炼。

福楼拜出生于医生世家,具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冷静的分析能力。创作观念上,他格

外重视艺术描写的客观真实性。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夏尔、

包法利的原型是实习医生欧解德拉玛。他先和一位比他大六岁的寡妇结了婚,寡妇去世后又

与一位比他小十岁的农家女德尔芬、蒂丽叶(包法利夫人爱玛的原型)结了婚。德尔芬天生

貌美,受过修道院熏陶,但生性风流,向往贵族夫人的生活方式,对婚后平庸生活感到厌倦

和不满,搞了两次婚外恋,最终在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服毒自尽。就连爱玛的女佣人也

是根据德尔芬的女佣人塑造的。[3]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福楼拜进行了加工、提炼和再创

造,成功打造了《包法利夫人》,并从中影射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法国底层人物、平凡人物

的真实生活场景和情形。

2.人物形象的“非英雄化”

自然主义之前的西方文学作品中,往往是英雄式人物或说教式的话筒人物。自然主义作

家对真实感的追求,决定了文学人物必然要返回到平淡生活中。用左拉的话来说就是:“小

说家如果接受表现普通生活的一般过程这个基本原则,就必须去掉‘英雄’。我所谓的‘英

雄’,是指过度夸大了的人物,木偶化的巨人。”[4]

福楼拜塑造了一系列平凡的小人物,他笔下的人物摆脱了传统的典型人物,而是来自真

实生活中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其中平庸的代表人物就是夏尔�9�9包法利,他的一生中

没有波澜壮阔的大事,脑子里想的是尽职尽力出诊挣钱,用平庸的医术供养美丽的妻子爱玛。

但安于现状的平凡的人不但没有得到应得的反而失去了更多。夏尔明知自己不懂复杂的外科

手术,但在药剂师鄂梅和妻子爱玛的鼓动下,给金狮饭店的跛脚伙计开刀,最终不得不另请

高明把患者的腿锯掉;在药剂师的挤兑和算计下,他的生意逐渐被抢走;爱玛死后,他偶然

发现妻子的奸情,不仅表示不生对方的气,反而把过错归于命运。夏尔逆来顺受,是当时社

会风气的真实产物。尽管如此,但夏尔并不是一个像松了气的气球似的干瘪的人物形象。在

平庸的背后,他有一颗善良的心,老实本分,他尽到做丈夫的义务,爱自己的妻子,以家庭

为重。

此外,作者还塑造了一些形形色色的卑劣角色,如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鄂梅;狡猾毒辣的

商人兼高利贷者勒儒;勾引妇女的地主鲁道尔夫;反应迟钝的神甫;百无聊赖的小资产者毕

乃;道貌岸然的律师等等。这些鄙俗丑恶的人,却逐渐得势。这种现象是对当时社会的极大

讽刺。

3.小说叙事的“非个人化”

自然主义创作要求在创作中注意“非个人化”,要求作家在自己的文学文本中消失。“‘非

个人化’,从根本上说乃是自然主义作家为了确保“真实感”而刻意实施的一种叙事策略”

[5]。

福楼拜的艺术主张之一便是追求客观态度。在《包法利夫人》的叙事方式上,充分体现

了其“不动声色、不偏不倚、客观冷静、拒绝主观倾向”的小说特点。“采取客观中立的叙

事姿态之第一要义是杜绝作者的‘议论’;采取客观中立的叙事姿态之第二要义便是杜绝作

者的‘说教’。”[6]这两点《包法利夫人》都做到了。例如爱玛的用餐场景:“她坐在楼下的

小房间里,炉子冒烟,门嘎吱作响,墙往外渗水,石板地也很潮湿。人生的苦痛都好像一齐

盛在她盘子里似的,闻了牛肉味,她从灵魂深处泛起一阵恶心。”[7]这是作者的叙述,但是

作者没有以“我”的身份介入故事发展过程,全是爱玛的眼中所见和心理感受。虽然作者没

有发表任何议论,也没有下任何结论,但是我们能从中感受到爱玛的无聊和内心的痛苦。

在作者把自己从文学文本中抽离出来之后,采取了更加高超的叙事手法。第一是间接引

语的自由使用。他巧妙地把人物语言和叙述者语言相融合,交替出现。[8]“她不再弹琴了。

干吗还弹呢?有谁听她呀?她永远也不可能穿一件短袖的丝绒袍子,在音乐会上出现„„

‘有什么用?有什么用?’针线活儿也使她心烦。”先用第三人称讲述,然后是人物的内心

独白,最后又回到第三人称。自然巧妙而又不露痕迹。第二是叙述视角的自由转换。[9]小

说开头以第一人称“我们”开始行文,接着是“睡着的学生都惊醒了,每个人都站起身来,

仿佛正用功时给打扰了似的”,又换成了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自由转换交替,

更加灵活。

4.情节淡化,注重细节描写

自然主义的小说和戏剧创作中,情节冲突在很大程度上被淡化了,而琐碎凌乱的细节则

缤纷绽放。[10]自然主义作家创作方法的要求之一是情节淡化,他们认为在上帝面前,脆弱

渺小的平凡人,没有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

小说总体描写了爱玛的悲剧故事,情节框架基本存在,但是趋向淡化,并且没有传统小

说中尖锐的矛盾冲突。爱玛的故事也不是连贯始终的,而是由大量平平常常的生活细节组织

起来的。细节描写越来越突出。例如描写爱玛对莱昂的喜爱:“在他的领带和脖子之间,衣

领稍稍松开,露出了他白皙的皮肤„„他蓝色的大眼睛,望着天上的云彩,在爱玛看来,比

群山之中映着蓝天的湖水还要清澈可爱。”[11]作者站在爱玛的角度,从细处着笔,从莱昂

的具体情态捕捉爱玛眼中的莱昂,美丽动人。

《安娜· 卡列尼娜》现实主义分析

《安娜· 卡列尼娜》是列夫· 托尔斯泰最重要的作品之 渥伦斯基和他那深情、顺从

的面孔,回想起她和他的一切

一,作者以现实主义笔法刻画了19 世纪后半期新兴资产 关系”,

通过 描写安娜与列文这两个时代背景下具有反叛思想的人物, 几乎使她笑出来了。表达

出作者对当时俄国政治、经济制度以及贵族阶层思想道德观念的反思。 小说由两条线索组成,其一是安娜与卡列宁、渥伦斯 列细致入微的动作及心理活动,是安

娜内心混乱、矛盾的

基的婚姻爱情纠葛,另一条线主要写了列文与基蒂的爱情 细致体现,年轻英俊的渥伦斯基燃起了她压抑已久的生气、

以及他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农业改革的故事。两条线互相 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然而作为贵族阶层的有夫之妇,安平行,又互相关联,共同构筑了这部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作。 托尔斯泰更是通过真实性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 型人物形象、保持主体态度客观性等手法,使《安娜· 卡列尼娜》成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一、描写的真实性

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进行写作,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 故事背景便是对这种社会环境的典型再现。资本主义的迅

二、人物及环境的典型性 的首要原则,也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真实性的保证。现实主义文学 进行精细描绘,达到再现、逼真的效果。 的典型性包括两个方面,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社会

。当基蒂· 谢尔巴茨基公爵小姐预料列文将来向自己求婚时,对于她内心的一系列描写令人印象深刻。一方面她为列文对她的爱感到快乐, 但另一方面,她又为渥伦斯基的温文尔雅着迷,托尔斯泰对安娜人生经历的描绘,使安娜

成为争取自由与人权、勇于追求幸福生活和个性解放、勇

敢地与虚伪专制的封建礼教进行抗争的典型人物,具有鲜

明的时代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反对主观随意性,而强调遵循客观规律,力求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客观原因。 堪压力踏上死亡,间接反映上流社会的制度、道德对人性

安娜这个典型人物的形成,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是有 的压制与毁灭,揭露其对试图打破陈规而追求人性解放的

密切关系的。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 先进人士的无情戕害。甚至对主人公安娜,作者的感情也

算是不偏不倚,没有一味地赞扬或贬责。他让安娜为了

“要爱,要生活”勇敢地出走,又让这场出走以安娜的自

杀告终,这就表明,托尔斯泰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安娜

,这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安娜心中被压制 把评判的权利交给读者,让读者自由体会。

腐朽的封建思想在贵族中依然根深蒂固,这在卡列宁和社 实主义显得质朴、简单,但这简单质朴中却蕴含着深刻的

思考和理性的批判,无情揭露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托

尔斯泰用现实主义来架构《安娜· 卡列尼娜》这部作品,

三、主体态度的客观性

作家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 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

尔斯泰在《安娜· 卡列尼娜》中,并没有直接正面抨击上 流社会的虚伪、败、泯灭人性,而是通过叙述安娜的遭 遇,叙述她的受压抑,她的反叛,她受到蔑视侮辱。

包法利夫人与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分析

包法利夫人与安娜卡列尼娜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她们生活的时代相近,都有 表面似乎幸福而实际并不和谐的婚姻家庭,

两者共同的悲剧 爱玛和安娜的结局都是自杀,爱玛在破产的绝望中服毒自尽,安娜在对爱情的绝望中卧 轨。福楼拜通过爱玛的悲剧批判社会的冷漠,爱玛的悲剧,在于展现爱玛从天真浪漫到堕 落,由堕落走向毁灭的悲剧,揭露金钱至上的社会戕害人性、腐蚀灵魂的罪恶。福楼拜塑 造了一系列所谓头面人物的丑恶嘴脸,他们将爱玛推向死亡,爱玛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在另一个层面上, 福楼拜也通过爱玛的浪漫理想的破灭埋葬了浪漫主义。与之相比, 安娜的悲剧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悲剧,是对无能为力的人性的深刻批判和反思。

《安娜·卡 列宁娜》描绘的是俄国“一切都犯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的社会风貌,安娜的故事是其 中的一条线索,另一条线是列文的一系列矛盾和探索。同《包法利夫人》一样有着深广的社 会意义,然而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在社会批判的同时,更可贵的是他深入微观 世界,审视人的灵魂,安娜无力对抗上层社会虚伪的道德压力,又无法脱离贵族 社会,在极其矛盾的情况下走向自杀。我认为真正是爱情曾有的激情不可避免的消退。安娜她追求真爱的理想破灭,这是真正的爱情悲剧,导致这个悲剧的罪魁祸首是人性中的某 些弱点。事实上作者安排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站台上的第一次见面就已经预示着他们的结局 了。

托尔斯泰在这部作品中描写了形形色色的死亡,列文一直想自杀,列文哥哥的死,安娜 的卧轨,渥伦斯基想去战场吃子弹,全书闪现着噩梦,死亡和宿命的影子,在这里,安娜的 自杀不单单是对社会的反叛,更是托尔斯泰对人生的深层思考。

同是出现在十九世纪的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托尔斯泰 的《安娜·卡列宁娜》都成功地塑造了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主人公形象,

《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宁娜》在众多的男性作家的作 品中是较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两部作品,福楼拜甚至说“包法 利夫人就是我。”福楼拜和托尔斯泰在作品中都试图深入到女性的内心世界,福楼拜被称为“自然主义的 先驱”,注重冷静客观的描写,还原生活的原貌,托尔斯泰认为“没有细节就没有作品”,这 两位现实主义作家都注重通过细节的描写刻画人物内心。《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心理活动 完全是在她的行动和语言以及一些细节描写中不动声色的展现出来的,而在《安娜·卡列宁 娜》中,安娜的心理除了一些细节描写外,还有一些直接的心理活动描写,除此之外,托尔 斯泰还通过梦境来展现安娜内心的焦躁不安。但在作品中有一些细节的描写还是有些出于性 别因素产生的误解,例如,《包法利夫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艾玛由于对夏尔·包法利不 满,看到自己的女儿,觉得女儿竟然也长得那么难看,甚至当蹒跚学步的小女儿走向她的时 候,她嫌恶的推开自己的女儿,摔破了女儿的头。这位“客观性艺术”大师在这个细节的设 置时却是不符合客观现实的,尤其是不符合女性的心理特征,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性别误读。 有一些误解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存在着一些偏差,这两部作品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还是做 出了很大贡献。

三、一样的悲剧 艾玛和安娜的结局都是自杀,艾玛在破产的绝望中服毒自尽,安娜在对爱情的绝望中卧 轨。对于死亡的描写福楼拜作了精彩的自然主义风格的描写,艾玛怎样服毒,怎样痛苦的挣 扎,怎样断气,写了好几页,非常逼真,福楼拜出生于里昂一家著名的医生家庭,对各种病 痛非常了街,福楼拜还曾亲眼目睹自己的妹妹死亡的过程,在对艾玛

的死亡的描写中投入了 强烈的哀思,然而始终运用冷静客观的白描,作者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而不溢于言表,将丑 恶的生活现象照实描绘,这为19 世纪后期的自然主义开辟了道路。托尔斯泰对安娜的自杀 的描写带有那么一点现代主义色彩——这一切好像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她去车站并不是为 了自杀,而是去等候渥伦斯基。火车进站的鸣笛让她突然想到了死,于是她就走下了站台, 她当时表现得异常“清醒”,她甚至感到自己手提包被什么东西挂了一下,又从容地解开了 它,但这种清醒未尝不是一种悲哀的迷惘。安娜想惩罚他的情人,想让自己的死使对方感到 悔恨。安娜认为这是她唯一能做的了,她做了最后一次反抗。同样的关于自杀的描写反映出 这两位现实主义作家的各自的特点: 福楼拜的的作品大多是篇幅不算长的长篇小说,而又非 常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为此,他十分注意观察事物,搜集材料,注意细节的真实。他通常用 白描手法,运用简洁的语言抓住特征,烘托气氛。他特别强调语言的重要作用。为了锤炼语 言和句子,常常反复推敲。他认为,“没有美好的形式就没有美好的思想,反之亦然”。因此, 他用词精粹、明晰而准确。他曾是莫泊桑的导师,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读者公认的语言艺 术大师。 然而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不只在于再现,而且在于表现,特别是表现人内心的 微观世界。他洞察人的内心的奥秘,在世界文学中空前地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 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潜意识。

福楼拜通过艾玛的悲剧批判社会的冷漠,艾玛的悲剧,在于展现艾玛从天真浪漫到堕落,由堕落走向毁灭的悲剧揭露金钱至 上的社会戕害人性、腐蚀灵魂的罪恶。福楼拜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头面人物的丑恶嘴脸,他 们将艾玛推向死亡。在另一个层面上,福楼拜也通过艾玛的浪漫理想的破灭埋 葬了浪漫主义,昭示了浪漫主义的末路。与之相比,安娜的悲剧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悲剧, 是对无能为力的人性的深刻批判和反思。《安娜·卡列宁娜》描绘的是俄国“一切都犯了个 身,一切都刚刚安排”的社会风貌,安娜的故事是其中的一条线索,另一条线是列文的一系 列矛盾和探索。同《包法利夫人》一样有着深广的社会意义,尔斯泰在社会批判的同时,更可贵的是他深入微观世界,审视人的灵魂,在这一方面,俄 国作家走的要早一些,与托尔斯泰同时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也都开始深入人的微观世 界。有些评论说安娜无力对抗上层社会虚伪的道德压力,又无法脱离贵族社会,在极其矛盾 的情况下走向自杀。

这两个人物形象反映了福楼拜和托尔斯泰两位现实主义大师的文学风格和人生思考。


相关内容

  •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http://hhbvic.blog.163.com/blog/static/[***********]358495/?fromdm&fromSearch&isFromSearchEngine=yes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 ...
  • 外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外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51133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学分:2学分 学时:36学时 开设学期:第6学期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并认识外国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基本掌握外国教育 ...
  • 面向21世纪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编写原则和特点
    经过自1994年上半年开始,至1995年底的一年半时间,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相衔接的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终于形成了送审稿.等待国家教委有关领导审批后,将于1996年在全 国颁布试行.并根据此大纲,从1997 ...
  • 再析帝国主义瓜分非洲高潮形成的原因
    作者:张世伦 历史学习 2002年11期 在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在分析"19世纪晚期欧洲殖民国家瓜分非洲高潮形成的原因"时,都是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学参考书>的说法:" ...
  • 建筑设计风格
    中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本质上看是因中西文化的不同.按一般的理解,中国文化重人,而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等等.文化传统的不同反 ...
  • 20**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详细知识点汇总
    2016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世 界 历 史 (第 一 册) 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人类起源 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发展而来. 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 分类 中国人类学家把"完全形成的人&qu ...
  • 西方文化概论试题集
    绚丽多姿的希腊神话是不同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其中主要是地中海世界神话与北方印欧语世界神话融合的结果.在"黑暗时代"末期对杂乱无章的希腊神话传说进行编纂整理工作的两位重要人物是( )和( ). 希腊神话中的三代神王分别是乌 ...
  • 自考外国文学史模拟试题
    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乌龟和兔子>.<狼和小羊>.<农夫和蛇>等的故事出自( ) A.<神谱> B.<理想国> C.<伊索寓言> D.<埃涅 阿斯纪 ...
  • 文艺复兴发生的背景及对欧洲的影响
    文艺复兴发生的背景及对欧洲的影响 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其实质是反对封建观念.摆脱中世纪宗教教义和封建思想的桎梏,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它的 ...
  • 九上历史各单元复习提纲
    世界古代史复习 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 一.内容概述:主要讲述了人类形成的过程和亚非欧最早人类文明古国的发展概况. 二.基础知识点: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1.人类形成的过程:(三个阶段)攀树的古猿 正在形成中的人 完全形成的人 ★2.目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