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毕淑敏文本作品中的精神内涵 - 范文中心

论毕淑敏文本作品中的精神内涵

08/07

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论毕淑敏文本作品中的精神内涵

摘要:毕淑敏是当代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恒星,是一位颇具实力与影响力的女作家。她有着一颗治病救人的医者之心,也有着对人生、对生活、对女性等独到睿智的思考与见解。她用一支文人的笔书写着医者之心,她的作品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浑然天成,散发着温暖清新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生活经历 人生观 价值观 教育观

每位作家对生活、对人生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有着与众不同的写作观点与创作特点,这些都离不开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位好的文人一定有着与他人不同的生活经历,有着正确的生活态度。毕淑敏的创作就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她通过作品诠释了自己对生活、对亲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爱。在其文本作品中,毕淑敏更通过字里行间把自己的精神内涵传达给了读者,她的精神内涵囊括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些精神内涵主要通过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对女性人格的关爱、对儿童教育的关注以及自己对幸福与爱的理解体现出来。

一.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幸福的家庭生活

1952年,在一个幸福的军人家庭有一位可爱的小女孩来到了这个世界,她就是毕淑敏。毕淑敏父母有三个孩子,她是长女。在她不满十岁时,父亲从总参谋部调往新疆军区,父亲只身奔赴祖国的边疆,照顾三个孩子的重任就落到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母亲忙碌于工作与家庭之间,从那时起,毕淑敏就开始为母亲分担家务,照顾弟弟妹妹,任

[1]劳任怨,没有半点怨言。

毕淑敏是一个孝顺的女儿,每次从外地回来都不会忘记带回各式各样的小吃让父母品尝,无论身在何处,心里总是怀揣着对父母的感恩与爱。母亲是女儿在世上最依赖的支持力量,正是这种亲人间的依赖,使女儿更加热爱自己的母亲。毕淑敏在长篇小说《女心理师》的序言中就写下了这样情深意切的话语:“爸爸妈妈,我再不能对你们诉说我的悲喜,永远都不能再喊“爸爸妈妈”这无比温暖的称呼,从此与我永诀。深重的痛彻,直达骨髓。亲情枝叶在寒冬飘落,感情的金字塔被风雪掩埋。不会再有人在我的路口叮咛不止,说那些亲密和激励的话了。”

当今社会,有些人认为,如果女人太强,家庭一般都不会很幸福。但是毕淑敏却有着一个和睦温馨的三口之家。毕淑敏的丈夫也是军人出身,相似的经历使他们有着共同的生活习惯与交流话题。毕淑敏不仅是一位好妻子,更是一个好母亲,她与儿子的关系是平等友善的,她尊重儿子自己在学习、事业上所做的决定,对儿子给予理解与支持。毕淑敏对儿子教育的独到认识,使她的儿子上学时成绩优异,工作后业绩出众。从她儿子的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毕淑敏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成功的,成功的生活经验也体现在小说创作中,于是就有了《一厘米》、《妈妈福尔摩斯》等优秀的短篇小说。

(二)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

孝顺的女儿、体贴的妻子、和蔼的母亲这些都是毕淑敏在家庭中所担任的角色,她的工作经历对其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毕淑敏于1969年孑身一人来到了青藏高原当上了一名卫生员,成为藏北某部队第一批女兵。严格的军队纪律加上恶劣的高原环境使她们的身心都得到了磨砺与锻炼。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毕淑敏得到了很多战友、领导、老乡们的关爱。正是这段不同寻常的高原生活经历促使她创作出了“昆仑系列”小说,于1987年、1989年和1993年分别发表了《昆仑殇》、《补天石》和《阿里》三部中篇小说。毕淑敏说过:“我属于不怎么会虚构的作家,经历为我的创作染上了浓厚的背景。”她写作的初衷就是想将自己经历的鲜为人知的昆仑山的故事讲给人听,把自己的高原军旅生活讲给人听。所以毕淑敏“昆仑系列”小说写的真情流露,荡气回肠。

毕淑敏曾经是一名内科大夫,但是她却弃医从文,走上了写作的道路。“因为有话

[2]说,才拿起笔来,假如有一天,我的话说完了,就回去当医生,治病救人。”毕淑敏弃

医从文在中国的文坛上不是个例,著名作家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池莉、余华等人都有着类似的经历,都由医生的角色转换到了作家的行列中来。

鲁迅弃医从文是想改变国民身上的“看客”精神,想用自己的笔杆当作武器,来唤醒更多愚昧、麻木的中国人;冰心曾经因为母亲的病而致力学医,五四时期转到写作;池莉的小说《霍乱之乱》就是根据自己的医生经历为背景而创作出来的。而毕淑敏解释自己弃医从文说“说实话我不喜欢当医生,因为医生看到的永远是愁眉苦脸,每天一开门看到的不是捂着肚子就是一瘸一拐的人,从没有谁快快乐乐地来看病的,我当时想当医生很倒霉。”“我感到人民并不真正了解西藏,那里的一切都太遥远了,可是我真的不甘心让那些我亲眼所见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轻易被山风吹散,我就想一定要记下来。现在

[3]看来那种冲动也是一种本能吧。”

毕淑敏当上专业作家后,又先后到临终关怀医院、戒毒医院去体验生活,并完成了两部力作—《预约死亡》和《红处方》。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内科医生,毕淑敏对医生职业、医生心理、医生的生活都非常熟悉,因此我们在毕淑敏的创作中经常可以看到以医生为主角的典型人物的塑造,如毕刀、石若溪、简方宁等等。如果没有丰富的医学知识,也就不可能有《红处方》中对切除大脑蓝斑的精彩描写,简方宁的自杀也就不会为读者呈现出强烈震憾力的悲剧美了。

二.人生观——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每个生命都有它终结的一刻,生与死共同铸造了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但是中国人从古至今对死亡都有所惧怕,更加不敢去正视死亡。毕淑敏十六岁来到了藏北高原当兵,她在花季年龄就目睹了死亡,一颗年轻的心也随之震撼,她也开始对生命进行了审视与

[4]思考,她对生命有着强烈的悲悯与惋惜,但这丝毫不影响她对生活的热爱。

毕淑敏在高原部队生活时目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天葬”场面,这是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生命,也使她对生命有了思考,让她第一次明白了什么是生命。二十余年的医生生涯也让她看到了太多的死亡,这使她更加有勇气去直视死亡,去面对那些在死亡线挣扎徘徊的人们,她把这份难得可贵的经历体验由最初的悲悯,到为之震憾,最后升华成为笔下那壮丽而动人心弦的悲剧美。她冷静细致地观察着人的生理、心理在面对死

亡时所产生的变化,并通过朴实的语言将这种变化惟妙惟肖地展示给读者,使读者从其作品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生命的渺小与高大,脆弱与坚韧。

毕淑敏在面对生命终结的悲剧时,没有去刻意的回避死亡,更没有夸大死亡带来的恐怖与消极。她是用一颗最平常的心去面对这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努力客观、冷静地为读者呈现死亡的本来面孔。她将医学与文学合二为一进行对死亡的叙述描写,以引导人们用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死亡,培养健康的死亡情感,用科学的角度、人道的观点、艺术的笔触构建死亡及其文化。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毕淑敏的小说中所描绘的死亡,有正义凛然的英雄之死,也有小人物的平淡离世。小说《昆仑殇》中,昆仑防区进行大拉练,全军死亡惨重,他们的牺牲令人为之叹息悲痛,但是他们为国捐躯的英勇献身精神是值得称赞与弘扬的。他们抛头颅洒热血,铮铮铁骨保家园,当作者把这种悲怆壮烈的情感进行艺术渲染时,便形成了一种强烈的震慑人心的力量,使人们读后不只是为英雄的死亡而惋惜,更多的是内心深处的反思与感动,这种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献身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读者。

而在《红处方》中塑造的主人公简方宁则是一名普通的戒毒医生,但是命运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他遭人陷害不幸染上了毒瘾,在他得知治疗这种毒瘾的唯一方法是切除大脑蓝斑的时候,他的内心是纠结不安的,因为蓝斑是主管人的快乐与痛苦的感觉中枢,切掉蓝斑就意味着他今后的人生不会再有快乐和痛苦,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快乐与痛苦的权利,那么活着的只是一副躯壳而已,于是简方宁平淡的选择了自杀。他在给好友沈若鱼的遗书上写道:“我爱生命,但当我不可能以我热爱的方式生存时,我只好远行。”当我们为他逝去的生命感慨时,也从中看到了他的坚持,看到了他向罪恶进行的抵死抗争。简方宁的死是悲剧的,但是他用自己的死向世人呼唤着坚持与不屈,这是平凡人中的英雄。但是对于怎样“死”,毕淑敏强调的是“自然”,她希望每个人都尊重自己的生命,“死亡是一个自然现象,就像秋天的黄叶飘然落地”,她主张生命的终结要遵循它固有的规律,不要轻言放弃生的权利。

毕淑敏笔下的死亡不是恐怖可怕的,她对死亡的描写悲凉且凄美,在《女心理师》中,他对乔玉华的死是这样描写的:“她的身体已经严重萎缩了,曾经清秀的面庞如今好似一朵极小的山花,低敛着花瓣。她的话在空调吹出的风中变为百合之香,然后凋为尘埃。一种不知名的香气袅袅浮动,犹如鬼魅一般贴着地板游荡,沁人骨髓。”读到这里,我们也许会产生错觉,觉得这不是一个人生命的终结,而是一朵花的凋零,眼中不自觉的浮现出了一副凄美幽静的画卷。

这是毕淑敏小说中的死亡,不仅有着崇高的文学价值,更有其现实的社会意义及令人深省的哲学内涵。死亡作为生命的终止,折射出了生命的悲凉与无可奈何,但是毕淑敏却借着死亡来书写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她努力通过作品最大限度的体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文本的表面上讲述的是一个又一个死亡的故事,但却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从容大气。一个敢于直视死亡的作家,塑造的人物、讲述的故事才会更加具有生命的感染力,在生与死形态存在的背后,是毕淑敏对生命存在的向往,

[5]对永恒的追求,对人生的探索与关爱。

三.价值观——对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关爱

毕淑敏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在她的小说创作中不仅表达了对死亡背后生命真谛的探索,也表现了一个阅历丰富的女作家对女性独立人格的揭示,对世界、对人生的真诚思

考。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女性应该遵从“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这些封建道德紧紧地束缚着女性的思想和行为。女性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而是男性的附属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人成为了一件生育的工具。“女子无才便是德”使女性的思想受到了禁锢。这种对女性的不平等的观点已渐渐的沉淀成了一种文化,浸透到了人们的心灵。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思想的解放,社会生活的不断进化与发展,现今人们提倡男女平等,但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女性依然对男性存在着依赖感,有很多女性生活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男人依然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

毕淑敏站在女性的角度上,通过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地富有个性的女主人公形象,她们在社会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她们有理想、有追求,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勾勒一个专属于自己的人生。这是一群思想独立、人格独立、经济独立的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她们中有人为了家庭舍弃自己的事业,也有人为了事业而把爱情婚姻当作通向成功的踏板。这些女性在毕淑敏的笔下变得鲜活动人,她们不一定拥有美丽的外貌,但是她们通过对生活婚姻的体会,重新的认识自己,找到一个独立生存的自我,显示了当代女性敢为人先的动人的生命力。

在小说《拯救乳房》中,毕淑敏塑造了多个女性的人物形象。她们的经历、个性、学识都有所差异,但是他们通过乳房拯救心理小组走到了一起。其中安疆是一个把丈夫当作神来服侍的女人,她没有自己的生活,丈夫就是她的全部。当丈夫去世后,她依然保持着丈夫活着时的生活习惯,得知自己患有乳腺癌之后,她没有积极的治疗,因为她觉得这是丈夫对她思念的呼唤。当安疆在治疗小组里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遭到了大家的质疑:“你到哪里去了?政委过了他的一辈子,你的一辈子在哪里?”在小组成员的鼓励与帮助下,安疆在生命的最后终于找回了自我,“自由自在的作了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梦。”安疆是那些以丈夫为天,对丈夫完全依赖以至于失去自我的女人的一个缩影,毕淑敏通过安疆的人物塑造意在唤醒那些自我意识封闭的人们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人生。与安疆相比,《拯救乳房》中心理学博士程远青就显得独立的多。她曾经为了陪丈夫到国外读书,毅然放弃自己的事业,但当丈夫学成抛弃她时,她没有进行无休止的悲哀与埋怨,而是努力在美国考取了心理学博士学位,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毅然的回到了国内。在组建心理治疗小组的过程中,她的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与认同。她通过自己的婚姻事业,深刻地认识到了女人自身独立的重要性。作品中虽然塑造了许多鲜明对比的个性人物,但是毕淑敏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告诫女性朋友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遗失了自我,女人不仅属于家庭,更要有属于自己的事业。她的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动人的女性形象,她追寻着女性的经济独立、人格独立。作者寄予了她自己心中的女性的理想人格,这是对女性主体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优秀的女人首要是该善良,其次应该是智慧,还需要勇气,最后是美丽!”毕淑敏从一个女性的角度给优秀的女人下了这

[6]个定义,深刻而不浮华,凝练又不失道理,给女性朋友上了一堂生动的道德修养课。

毕淑敏的小说对女性自身、女性的内心世界进行了认真的剖析与重新的审视,完成了女性认识的一次成功的飞跃。也使女性读者从作品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使她们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

毕淑敏曾经说过:“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上苍只有一次的馈赠,女人要格外珍惜生存的机遇,我们是为了自己而生活着,不是为其他的任何人。”珍爱自我想法,充实内心感受,这是毕淑敏对女性的关爱及对女性问题的积极的回答,让争做“优秀女人”成为女性朋友们前行道路上的一座明亮的灯塔。

四.教育观——对儿童教育的关注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立国之本”,而教育的关键时期是对儿童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教育都牵动着每一个家庭。毕淑敏作为一个母亲,她从父母的视角出发,经过认真的分析与研究,并结合自己对儿子教育的亲身体验,写出了许多关注儿童成长、关心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优秀文学作品。

毕淑敏身体力行的为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毕淑敏的儿子学习期间名列前茅,我想这与她对儿子的示范作用是离不开的,作为一名作家,她每天的阅读时间是必不可少的,孩子在她的身边逐渐耳濡目染了母亲的这种好读书的好习惯,家里和谐的文化氛围也为

[7]孩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毕淑敏在《给我一粒脱身丸》中也揭示了家庭环境

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这本书讲述了三个学生在家中找了几本书带去学校应付检查的故事,毕淑敏意在告诉我们:一个只有《手相大全》、《麻将高级打法》这样的书的家庭,是不会培养出爱学习的孩子,模仿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种方法,如果想让孩子喜欢读书,爱好学习,家长首先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起到榜样的作用,这样孩子才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现在有许多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孩子的成长道路设计出来,孩子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有了一条父母为其铺设的所谓的阳光大道,他们没有考虑过孩子自己的感受,在这些父母的眼中,孩子还小,没有自己选择的能力。但是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们不希望自己的时间都被沉重的学习时间所占据,孩子的玩耍的天性都被家庭、学校的应试教育剥夺了。毕淑敏在短篇小说《跳级》中描写的孩子小约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她被母亲逼着努力学习,终于使小约如母亲所愿的跳级了。父母越俎代庖的行使了孩子的权利,但是他们没有想过,这样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失去一颗纯洁活泼的童心,也会在孩子小小的心灵涂上那难以抹去的阴霾。

毕淑敏的作品以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经验为基础,为读者列举了当今社会、家庭对儿童的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她的作品更多的吐露了孩子的心声,呈现了难得一见的人性美,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更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的健壮美,这是一种在平实的语言中体现出细腻而真实的情感的美。

五.世界观——对幸福的诠释,对爱的升华

每个人都会不经意的问自己:“幸福是什么?”有人说是拥有金钱与名利;有人说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人说是拥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而毕淑敏说:“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它只是你心灵的感觉。”

毕淑敏在作品中不只一次说到了“我很幸福”,在她看来,出行前母亲的一句简单的叮咛就是幸福,疲惫时爱人送上的一杯热茶就是幸福,忙碌时儿子脸上灿烂的笑容就是幸福,拆读读者寄来的一封封信笺就是幸福。是啊,就如清代诗人石成全说的一样:“有时候薄酒饮几杯,有时候好书读几篇,有时候散步明月下,有时候高歌好花前。随处皆故里,到处是桃园,无荣也无辱,快乐似神仙,如此足矣,更望何焉。”

其实幸福是朦胧的,却又真实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但是要通过自己的注意才会发现。毕淑敏以生活中的细小平常的事情,来揭露人生的道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人们提醒幸福。她在散文《路远不胜金》中描写了她与先生一段生活中关于金子的看法,她说到:“作为一个女人,如果我们拥有天空和海洋,如果我们拥有知识和事业,如果我们拥有自信和尊严,如果我们拥有亲人对我和我对亲人的挚爱,我们的生命就很完满。”使人

读后少了一份愤世嫉俗,多了一份安贫乐道,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拥有已太多,无金又何妨”,她用一颗“知足常乐”的平常心告诫着自己,劝慰着别人。

正如毕淑敏写的那样:“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

毕淑敏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不是强加在读者的身上的,也不是居高临下的,她用着朴实真诚的文字,诉说着那颗真挚古朴的心,她不同与其他作者,她在自己的文字中灌注了自己的爱,用爱去关心人,用爱去感染人,读者通过品读她的文学作品,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幸福是一种心境,一种意识,有时候会具体可感,有时又会抽象朦胧,所以我们要像毕淑敏笔下的主角一样,怀揣着一颗平常心,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小小幸福。

六.精神内涵对其文本意义的升华

毕淑敏曾经这样总结自己的高原生活:“阿里的雪峰星空赋予我生命的信念”,她的高原生活如同一把钥匙,为她开启了写作的大门,但是高原给予毕淑敏的不只是那独特的生活经历,也培植了毕淑敏勇气与意志、信念与坚持,这也是她区别于其他作者的精神品质。

喜欢她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本没有意义,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毕淑敏的作品犹如那涓涓的流水、轻浮脸狭的微风,使人读后可以荡去身上的尘埃,她的文字是当今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她不是用自己的笔在写作,而是用自己的心在诉说。她运用自己的智慧,使人原本烦躁的心得到了沉淀,读罢毕淑敏的文章令人心中充斥着满满的爱,这份爱把文本的意义从小说、散文的文学性质上升到了为人开导的心理医书,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打了一支镇静剂,鼓舞着人的精神,她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指导着读者,更帮助读者找到了生活奋斗的方向与人生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鞠晶晶.文学界的白衣天使—论毕淑敏对爱的诠释[D].山东大学.2007-11-06

[2]毕淑敏.那座山,虎啸龙吟[M].

[3]李冰.毕淑敏—弃医从文写心灵[N].深圳特区报,2006-08-24

[4]王颖超.谈毕淑敏散文对生命本质的思考[N].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01):31-32

[5]任怡.论毕淑敏小说的“生命关怀”[D].武汉大学.2006-05

[6]黄勇.温情主旨与清馨哲理—毕淑敏散文的精神内涵[J].襄樊学院学报,2007,

(28):48-51

[7]李桦.论毕淑敏母爱散文的精神内涵[D].蚌埠学院.2010-07-25

IN THE FIELD OF ANGELS

- Bi Shu-min Text Works of Theory of Spiritual

Meaning

WANG He

Abstract:

Keywords: Life experiences;Outlook on life;values;education


相关内容

  • [我很重要]教学设计(2)
    <我很重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议论文的结构,论证结构及议论文的层次关系: 2.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尊.自信,教育他们热爱生命.欣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议论文的结构与论证结构 三.教学手段:讲授 ...
  • 离太阳最近的树
    六.离太阳最近的树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提炼要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揣摩关键语句,探究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珍爱自然.尊重生命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 ...
  • 剥豆教学实录
    <剥豆教学实录>二 设计理念: 1. 坚持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有重点的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 ...
  • 红处方-毕淑敏文集
    首页 小组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九点  书籍 电影 音乐 小组 成员 活动搜索  热评 排行榜 分类浏览 你好,请 登录或 注册 红处方-毕淑敏文集 放在你的blog里! 作者: 毕淑敏 ISBN: [1**********]85 页数 ...
  • 人教版必修5课标解读_语文_课标解读_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5课标解读 一.构成 语文必修5由小说.古代散文.文艺学论文.自然科学论文四个单元构成. 二.要求 <课标>对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提出了以下八个方面的要求: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 ...
  • [父母的心]说课稿
    <父母的心>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父母的心>.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说板书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 ...
  •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主要流派提纲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当代西方文论: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俄国形式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直觉主义.新批评.存在主义.原型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解释学.接受美学.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空间研究 英 ...
  • 大学生要看的书
    <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美国总统的首席经济学家--曼昆,翻译者为中国经济学家梁小民 先生,写的好,翻译的也好,是了解经济学,让你了解生活中时刻发生的经济行为的好书. . <人生 ...
  •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 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 ...
  • 文学概论重点
    文学概论重点 第一编 导论 1.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