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论文 - 范文中心

中外教育史论文

04/24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摘要】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

通过兴办教育进行反清革命活动, 坚决清除封建教育中的专制主义因 素,规划明国教育的未来,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 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 尤其是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从自由民主的原则出发对北大进行的改革 是卓有成效的,这也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 的贡献。 【关键词】 蔡元培 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 改革

一、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 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都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 举。这也是 1912 年初蔡元培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育的不同 要求,从“养成共和国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所提出的思想, 下面我就介绍下蔡元培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一)军国民教育 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 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 1.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 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2.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 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可见,蔡元培主张

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 当时是进步的。 (二)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 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 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 展国民经济,国家 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三)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 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何谓公民道 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道德之要 旨,尽于是矣。” 由此可见, 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 主张用自由、 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 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时, 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 道德思想, 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 平等、 博爱”的道德观念, 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毋庸讳言,这种比 附是牵强的,然而,他这样做,又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他主张广泛吸 收国外文化,同时,他又强调,吸收国外文化时“必择其可以消化者 而吸收之”,并且“必须以“我”

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 他批评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 外人”。 (四)世界观的教育

世界观的教育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创的, 受到康德哲学 的影响,它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进行世界观教 育就在于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 对实体世界则抱积极进取态 度,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 界这个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下,然而,他要求人们遵循思想自由, 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要被束缚于某一学说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打破几 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的解放作用。 (五)美育教育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倡美育的“唯一的中坚任务”。 他认为美育 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 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 界所必经的桥梁。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源于其特点,从他看来,人从现 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存在的障碍不外两种意识,一是人我之差别、二 是幸福之营求。“有人我,则于现象中有种种之界画,而与实体违。 有营求则当其未遂,为无己之痛苦。及其既隧,为过量之要索,循于 现象之中,而与实体隔。”因此,仕人我之见,泯营求之念便是从现 象世界走向实体世界的关键,而美感教育的特性恰恰就在于此,他说 在现象世界,人人都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不过这种情感 随着人的离合、生死、祸福,利害等现象而改变,但美感教育,使人 “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人进入这种境界则“已接触于实体世界 观念矣”,后来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这种 特性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 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正

因为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特性。因此 蔡元培认为:“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 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 受到康德美学思想 的影响较深, 他反复宣传美感的普遍性和超越性, 也显然是超阶级的、 超现实的,过分夸大了美感教育的作用,主张在教育人对美感教育 “应特别注重”,这些都是正确的。 以上的五种教育,蔡元培认为尽管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养成 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所缺一不可的,同时 他又指出,这五种教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必须以公民 道德教育为根本,“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 完成道德,而军

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以公民道德教 育为中心的,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有一定的先进性的。但是,他 也有它的片面和局限的地方,首先,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 两部分,又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于超轶于政治两类,认为军国民教 育、 公民道德教育、 实利主义教于隶属于政治, 而其他的超轶于政治, 这种划分不科学。 其次, 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现世的幸福, 而是为了达到那个“不可名言”, 如果“不得不强为之名”则“或谓 之道,或谓之太极,或谓之黑暗之意识,或谓之无识之意志”的实体 世界。此外,他在阐述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问题 时,也存在超越阶级、超越现实、牵强附会等缺陷。

二、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思想 在蔡元培整个教育体系中,大学教育思想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这同 他重视高等教育密切相关,他认为要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办好高等 教育是关键。因此,他说“自己的兴趣偏于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方 面多参加点意见”,他又较长时间主持北京大学,有丰富的大学教育 实践经验。因而形成了颇有创建的比较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蔡元培 大学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和科学, 目的是要把大学办成高水平 的教学科研中心, 他不仅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大学教育理论的形成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其中许多真知灼见,如重视大学开展科学 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主张 “沟通文理”,以及“依靠既懂得教育,又有学问的专家实行民主治 校”等等,至今对于我们办好社会主义大学,仍有一定意义。 蔡元培为了扭转学生上大学为做官的陈腐观念, 强调大学性质在于 研究高深学问,而当时学生入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 官吏资格之机关,而对于学问则没有什么兴趣。蔡元培指出,这是北 大“著名腐败的总因”。因此,他认为要改革旧北大,“第一要改革 的,是学生的观念。”于是 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对 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长。 他又于 1918 年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 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 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 成学问家之人格。 ”由于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的学问, 他还提出, 大学不能只是从事教学,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他要求大学教员不是

灌输固定知识,而是对学问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 兴趣;

大学生也不是死记硬背教员的讲义,而是在教员的指导下自动 的研究学问。为了使大学能承担起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他极力主张 “凡大学必有各种科学的研究所”。他在《论大学应设各科研究所之 理由》的文章,详列了三点理由: 一是“大学无研究院,则教员易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 二是设立研究所,为大学毕业生深造创造条件。 三是使大学高年级学生得以在导师指导下,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 1. 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从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一思想出发, 提出了这一 办学原则。他认为大学应该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容纳不同学派。如果 抱残守缺,持一孔之论,守一家之言,是不可能成为真正高水平的大 学。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主要体现在对待学说和教员两方面, 由于学说必须由人提倡、宣传和发展,教员又以研究,传授学问为己 任,所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在实际中更多的是体现在 对待教员方面。蔡元培聘请教员,最重要的有无专门学问。只要由真 才实学,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就聘为教员。反之,如若学术水 平低, 则不管什么人, 坚持辞退。 而对于教员的政治见解, 学术派别, 只要不妨碍授课,则不作为取舍标准。

当然,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主张对新旧思想采取 不偏不倚的态度,恰恰相反,其本意在于打破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束 缚,发展资产阶级新文化。 2.学科设置——从偏重文理到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关于大学学科设置,蔡元培的思想,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最初,他 从“大学为研究学理的机关”这一思想出发,主张“要偏重文理两 科”。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又进一步主张“学术分校”理由有两条:第 一、文理两科,专署学里,其他各科偏重于致用;第二、文理两科, 设有研究所,实验室等设备,如若遍设其他各科,就要增设病院,工 场等,困难更大。 主张学术分校,大学专设文理两科,显然是对民国元年“大学以文理 两科为主”见解的发展,目的是为了突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学理, 在蔡元培看来, “学”与“术”可分为两个名词, “学”为“学理”, “术”为“应用”。文、理是“学”,法、商、医、工、农皆为应用, 为“术”。学与术虽然关系密切,但学为基本,术为枝干。 更可贵的是,蔡元培在看到了文、理分科所造成的流弊之后,进一步 主张“沟通文理”。他说文理是不能分科的,文科的史学、文学均与 科学有关,而哲学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同样,理科各学科都与哲学 有关,

自然哲学,尤为自然科学的归纳。而且,由于学科之间的彼此 交错, 有些学科简直无法以文、 理科来区分。 因此, 他主张沟通文理,

和为一科。1919 年,北大进行改革,撤销文、理、法三科界限。全 校设立 14 个系,废学长,设系主任。 3. 教学制度——选科制 与沟通文理思想相连系 ,在教学制度上,蔡元培主张采用选科制, 他认为这种制度使学生于专精之余,能够旁设种种有关系的学科,有 利于打破学生“专己守残之偏见”,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 自由发展。 对于实行选科制,蔡元培认为必须加强指导,为防止学生纯粹从兴趣 出发,忽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他强调学生所选的学科必 须经教员审定,学生只有相对的选择,无绝对的选择,除必修课以外 的学科,才有选择权。同时,他还指出,选科制只能行之于高等以上 学校,普通教育只可采用选科精神,而不能行选科制。 4.行政管理——教授治校 实行教授治校,这是蔡元培关于大学行政管理的基本思想。他主张教 授治校, 是为了建立民主的管理体制, 防止校长主观专断, 任意办事, 这是他民主思想的反映。 更主要的是为了依靠真正懂得教育和学术的 专家来管理学校。由此可见,民主精神和依靠专家,这是蔡元培教授 治校主张的两根支柱,教授是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主力,他们既懂得教 育又有学问,蔡元培依靠他们来管理学校,这不仅彻底扭转了旧北大 一切校务有校长等少数几个人决定的状况, 而且大大调动了教授们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出现了民主办校的生动局面。

我觉得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对今天的高 等教育仍有指导作用,而且我们也应该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大学是 学术的聚集地, 各种思想、 学说、 观念、 理论流派只有在相互的碰撞、 辩驳、接纳、融合中才能得到完善和发展。正如蔡元培所言:“我素 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 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他们并存,令 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可见,各种学说纷呈,不仅能够带来学术 上的繁荣,提高学术 水平,而且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受益,让他们有 更丰满的各种学术知识、宽广的人格,养成勇于探索的学术勇气。大 学又是新思维、新思想、新的科技知识的发源地。宽松的学术氛围、 自由的言论状态有利于新的思想的萌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是处 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发展才是硬道理”。但是发展需要动力,动力 不仅仅是新的科技知识,更应该是这种新的科技识所赖以产生的、紧 扣

时代脉搏、科学的阐释社会的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经济、法 律等诸多领域的具有巨大前瞻功能的新观点、新理论。丧失了理论上 的先导作用, 科技上的创新无从谈起。 必须给予大学更多的自由空间, 暗哑单一的学术状态禁锢着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扼制了学术的自 由发展,当然,培养出来的也只能是思想狭隘、鼠目寸光的人,对社 会发展无后劲可言。 蔡元培认为必须对纯粹是“学理”研究的文、理两科的专业门 类进行扩充并加强建设。 我们姑且不论蔡元培对文理两科的扩充问题 对现在高等学校的影响,仅就他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而言,至今仍

然值得我们借鉴。因为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谈得上高深的学术研 究,“万丈高楼从地起”,没有牢固的基础,要实现蔡元培所倡导的 “研究高深学问”的办学宗旨是不可能的。但在现在的高校内,系科 和专业的设置却和蔡元培所提倡的背道而驰,表现出极大的急功近利 性,即社会上什么专业热门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 虽然,这样做对于满 足社会急需的人才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学校在开设这样的专业的时候 却没有仔细考虑是否具备办好这种专业的人力、 物力。 在有很多专业, 连培养人才的教师也是“半路出家”,对所设专业的知识也是一知半 解,那培养出来的学生又会怎样呢?并不是说这样开设的专就培养不 出好的人才,但没有雄厚而牢固的基础,总觉得有点虚幻。 而蔡元培的教育开放思想更是对今天有很大的影响,蔡元培在北 大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教育的全方位性开放,即教育的对象和内 容都是多方面的。就教育对象来讲,从前就只能是有钱人家的子弟, 在蔡元培实行改革以前的北京大学挂着一块匾,仿佛一块虎头牌一样, 人家见着的,都认为这是学堂重地,不得撞入,把它看作全国最高的学 府,只有大学学生同教员可以进去,旁人都是不能进去的。这种思想, 在北大附近的人尤其如此,到蔡元培做校长时,便吩咐把这块匾给取 掉,为了使大家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北大第一步的改革,便是校役夜班 之开办,于是二十多年的京师大学堂里面,听差的也可以求学,这还只 大学中的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还远远不够,应使全国人民都能享受这 种权利才好,所以蔡元培又在北大开创了一所平民夜校,“平民”的 意思,即“人人都是平等的”于是人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权利,1920 年

春天蔡元培破例准许女生九人在文科旁听, , 她们都在这年暑期经过 入学考试后转为北大正式学生。1920 年 1 月 18 日,北大平民夜校开 学,共招男女合班生 350 人。以后又正式招收女生,这在我国高等教 育史上是破天荒的创举,影响所及,各地纷纷

仿效,开男女同校,教育 平等之新风。 我们现在的教育也应该是开放的, 没有国界, 没有种族, 没有性别之分,只要是想学习的都能在学校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蔡元培的改革已过去八十多年,当我们再次回首蔡元培的教育思 想的时候,我们得到的是更加宝贵的遗产。北大也被蔡元培由一所充 满封建沉疴的学堂改变为中国近代的头等学府,。对于今天的中国人 而言,北京大学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一所普通的大学。它是中国精 神的象征。北大的命运连接着中国的命运;北大的性格体现了中华民 族的性格。它不仅是学术的殿堂,更是民主的旗帜。一百多年后的今 天的北大也在进行着一些改革,而今天北大的改革究竟是喜是忧,学 术界正在进行着热烈的讨论。但无论如何,这种求变求发展的思想是 值得倡导的。

【参考文献】 1.《向参议院宣布政见之演说》,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0.


相关内容

  • 中外教育学论文
    浅谈苏霍姆林斯基"和谐全面发展"思想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斯是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活动主要阶段是在50至70年代度过,这一时期前苏联的 ...
  •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之路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李步真 摘要:教师合作教学模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其理论与实践也正逐步地完善.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充分地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
  •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的涵义与培养的基本方法 庄浪电大学前教育(专)李娟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含义以及培养的基本方法,目的在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作详细的研究和剖析,使我们更全面了解教师职业道德.在对其培养的基本方法的研究 ...
  • 上海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上海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2011)年 度 报 告 书项目名称东华大学与德国劳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 合作举办轻化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项目批准书编号 批 准 书 有 效 期至MOE31DE2A20020525O 2011 年 6 月 27 日( ...
  • 如何写教学反思和案例
    如何写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 天城中学 如何写好教学反思.教学叙事和教学案例论文 一.教学叙事 关于优秀教学叙事论文的撰写:教学叙事就是讲一个教育.教学的故事,再加一些在叙述具体事件时自己的看法和反思,即评析.由于它叙述的是教师自己身边真实的教 ...
  •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1. 语言学概论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语言学概论>是南京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语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释,为学生学习其 ...
  • 把本学科最新进展融入研究生教学--以工业催化学科为例
    课程与教学 把本学科最新进展融入研究生教学 --以工业催化学科为例 李利民 王向宇 郭益群刘寿长 刘 蒲苏运来 摘要:以工业催化学科为例,讨论了通过设置专门课程促进研究生了解本学科前沿进展的必要性,并通 过实践,对课程的实施情况与效果作了介 ...
  • [中考考点]议论文的答题公式,你会套用吗?
    议论文阅读整理 一.论点 1. 概念: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指出的见解和主张 2.区分论点和论题: n 1.论题:作者要议论的范围 n 2.论点:作者的观点 n 区别: n 论题没有任何感情倾向.没有褒贬 n 论点有明确的感情倾向:褒或贬,即 ...
  • 让书香点亮人生论文
    让书香点亮人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基于这个观点,我校采取以下措施开展了系列读书活动,并收到了显著效果. 1. 自由阅读,激发兴趣. ...
  • 经济法论文选题
    经济法论文选题 1.加强经济立法是建立和完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保障 2.试论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3.试论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及其法律调整 4.试论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 5.试比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异同 6.论网络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