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文革,不一样的电影 -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Mtime时光网 - 范文中心

一样的文革,不一样的电影 -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Mtime时光网

07/13

中国人向来是不缺少灾难的。天灾是老天爷愤怒的结果,人祸却是人类自己作孽搞出来的。前者固然是我们不可避免的,后者却是一些多余的罪恶。相比天灾而言,人祸往往更具有破坏性,伤痛的经历永远存在我们心中。若干年后,我们这一代或者后人兴许会模糊汶川地震的记忆,但是对于那些疯狂、可悲、滑稽、残忍、血腥的人祸,一代代人都会将它们写进教科书。“文化大革命”在此刻提出来是个不太“和谐”的题目,毕竟今年都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了。但是最近看了都梁的《亮剑》,却难以忍耐地想冷饭热炒,旧事重提。

在中国电影节“混”(姑且用混来形容)是有几大禁区是不能碰的。除了朦胧的不能再朦胧的89年“学潮”,还有就是这鼎鼎大名的“文化大革命”了。对此,我不得不再次鄙视广电总局那些老古董们(或许这也是他们的无奈吧)。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电影最为强大的功能是宣扬意识形态。当然对于有悖于当局路线的电影,只能说一声“生错了时候”。看看我们那“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金鸡”,“百花”吧,有多少“主旋律”是广大影迷(特别是青年影迷)看过的?反观中国的文学创作,除了“学潮”事件,其它的历史灾难都被我们尊敬或者矫情的作家们认真地重现在我们眼前。解放电影内容(鄙人自创,其实和“分级制”也有莫大关系)这条路,我们还需要走多久?

“文革”的首站

关于原著中的文革内容,全都被“阉割”了

2004年的央视热播剧《亮剑》让很多朋友都热血沸腾了一把,我也是极度热爱这部电视剧。但是后来当我看完原著小说以后,我觉得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如果说,北上的香港经常要面临“挨一刀”的危险,那么这部《亮剑》就是被高位截肢了,说成“阳痿版”那都是夸奖电视剧。实质上是整部小说的精髓差不多都被“过滤”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电影人多少还是努力地还原历史的真相。虽然在这些电影人的一些“违禁”作品在当时被打入了冷宫,但是大浪淘沙,终究会淘出金子来。而这些当时的文艺青年们,如今也媳妇熬成婆,成了中国电影最醒目的标志——第五代。毕竟是对文革有深刻体验的,因此他们的电影完全不同于后来逐渐走进人们视野的后继者(一般都说这是第六代)。不用说,当今中国最能称为腕儿的几位大导演或多或少都有影视作品与“文化大革命”挂钩。然而本人阅历有限,仅谈谈几部相对出名或者为普罗大众熟悉的电影作品。

《活着》活不成就是一种悲哀

我不明白为什么张大导的《活着》会被那些道貌岸然的家伙“枪毙”。破坏共产党的形象?还是侮辱了政府?我只坚信小平同志(也是党经常提到的)经常说的话:实事求是。关于“枪毙”这个问题,我只能蜻蜓点水地带过。因为这部电影“是公是母”还有待讨论。我想谈的是,张大导眼中的“文化大革命”是什么样子或者观众看到这部《活着》对文革的印象是什么样子。再形象一点,就是电影色彩(和镜头画面没关系,此色彩非彼色彩)的问题了。

看得出“文革”的味道吗

原著小说作者余华当时将小说《活着》连载在报刊上,引起了读者热烈讨论。(从这点可见我们的政府还是开明的,只是弄不懂为啥电影没有这种待遇)张艺谋导演把故事的地点从农村变成了城镇。就原著精髓而言,还是没有多大变化。(略微变动的是结局,如果除了男主角,人都死完了,这部电影面临的不仅仅是被“枪毙”,后果省略)整部电影站在叙述者的角度,把主人公的一辈子展现在我们眼前。我对影片没有融入感,从头到尾静静地看了一个人的一生。历史变革摆在眼前,你不得不去服从。套用《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句话:我们都被体制化了。作为一名以写实手法著称的导演(《秋菊打官司》那叫一个写实),张艺谋在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里还是客观公正地还原了历史(至少是他心中认为真实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大革命”。

我们从这部电影中得到的“文化大革命”信息应该都是客观的。一些曾经杰出的人号召一帮热血的人做了一些错误的事情。这就是我对此下的结论。“文化大革命”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不是恶魔,当然也不会是幸福。电影十分质朴地制造了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的祖辈或者父辈在这场浩劫中的苦难。因此,给我十个脑袋,我也依旧想不通《活着》为什么活不了。

《芙蓉镇》不卖豆腐卖历史

虽然前文说到主要讨论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不妨也顺带讨论讨论第五代的前辈们的作品。谢晋导演今年也去了,提提他对“文化大革命”的记忆,也算是一种纪念吧。这位在“文化大革命”中拍过《春苗》等上纲上线电影作品的电影大师最终也勇敢地讲起了真话。巴金老人不也是在暮年写了《沉思录》,以此来反省自己,同时也反省历史嘛。

人生就是苦难啊!

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最多是影射文革,并没有直接反映文革。同样是历史,“三反”“五反”一样有问题。老百姓在文革之前的生活同样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同样是小说改编,可见我国在文学方面的管理的确要比电影开明得多。一场大的灾难,特别是人祸,都是有基础的。建国后多次错误地曲折地前进路线,就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兆。正如小说《亮剑》中田墨轩老人的语言一样,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终究发生了。

《芙蓉镇》是大社会中的小社会。各色小人物粉墨登场,在残酷恐怖的现实面前,人心惶惶。电影诗意地抒写了一个看似偏僻的小镇,实际却把中国文革前期的方方面面都囊括了进来。苦涩却不乏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这还不是主人公在文革中说出来的。可以想象,文革中的黎明百姓活着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芙蓉镇》在秋风萧瑟中,灰扑扑地扫掉了历史的烟岚,给了我一个痛并过瘾着的现实生活。(基本上还是客观讲述)不幸中的万幸,谢晋导演的这部作品在八十年代的反思中,走进了全国的电影院,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心中。

《霸王别姬》是人生“文革”

《霸王别姬》当今在国内影迷们心中的地位的确是源于它那出类拔萃的品质的结果。可是不能不说的,它同样讲述了文革。有趣的是,葛优凭借《活着》在戛纳电影节夺得影帝,《霸王别姬》在戛纳电影节摘得金棕榈大奖,而且这两部电影诞生的时间较为接近。一方面可以看出葛大爷的能力的确不是京片子“吹”出来的(他也参演了《霸王别姬》),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有那么几位优秀的导演更是在卯足了劲拍片。(1996年的《阳关灿烂的日子》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后文详细分析)

你能经历几次“文革”?

关于本片的艺术性,本片的主演,我尽量避开不谈,一切都要切合本次博客的主题。(如有兴趣者,请看鄙人另一篇博客《陈凯歌的乌江自刎》)那么,在这部电影中“文化大革命”又是什么样子呢?因为电影的人物魅力太大,观众没有投入感是不可能的。这一次,我们不再是旁观者了。我们是程蝶衣,我们是段小楼,我们也是菊仙,我们是其中任何一个人物。“我也要揭发!”,字字滴血。当我听到这句话时,说文革是魔鬼也是很正常的了。如梦如幻的戏,亦颠亦狂的文革!

戏可以让人疯魔,殊不知,文革让人可以成魔。多感人的故事啊,虽然剧本是来自香港的李碧华小姐所创作。大背景中的小人物(可能不算,毕竟是名角儿)为了爱情,为了艺术而牺牲的勇气让人唏嘘。绚丽的画面中,总是铺上一层朦胧的意识。你侬我侬,看不透,摸不着。在文革这种绝境下,不要说程蝶衣,估计就是梅兰芳先生都扛不住!李碧华小姐应该没有经历过文革,她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用文革这一宏大背景来丰富人物的性格。而陈凯歌导演更多的是关注影片整体思想和艺术性,文革只是一个素材而已。不过,身处祖国大陆的同胞却不可能对文革没有强烈的感受。总之,我在观看这部影片时,似乎有代入感,真切地知道了文革的可怕。

《阳关灿烂的日子》的确很阳光

姜文的文革回忆似乎和众人迥然不同。这当然不是说导演姜文有些另类。只是就电影而言,导演一般会把自身的一些感受和记忆投入到拍摄工作中。《阳光灿烂的日子》之所以能够这么阳光,这对从小生活在军区大院的姜文来说,就显得再自然不过了。在这里,文革是青春期懵懂的记忆,文革是展示自我的一个舞台。对于当年无数的“红小兵”,他们的革命浪漫主义是值得怀念的(戈达尔也推崇不已),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惜,激情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

在漫天金黄的夏日,干草烧出了青少年的成熟。姜文和崔健的记忆没有那么多沉重主题,他们是在用这次机会对童年进行一次无尽的追忆。《阳关灿烂的日子》里,“文化大革命”不再有那么多的资产阶级,那么多的反动分子。一群即将成熟的少男少女,在祖国激进的潮流下欢歌笑语,健康成长。不知道是哪位伟人认为先不要在军队中开展“文化大革命”的,我在这里感谢他!

我的“文革”我的梦

我认为,如果反映“文化大革命”的电影都拍成反思批判就不是一件好事情了。艺术是自由的,电影也应该是自由的。对于历史,多角度,多方面来描写,这样才可能最大程度还原历史。只要不歪曲史实,通过自己的经历感受拍出富有特色的作品,这才是值得人尊敬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在1996年风光无限,估计也是这个道理。观众不会不知道文革的伤痕,姜文导演自然也明白(要不他还主演《芙蓉镇》呢)。但是毕竟再怎么苦,文革中的中国依旧是有人生活的国度,自然有那么些快乐,哪怕是一丝丝呢?

结语:本人某些地方记忆可能有错,或者有点观点不能被大家接受。不过,正如我在文中的观点:一个搭建起来的平台是拿来使用的。我们可以各抒己见,可以讨论问题。这样对于自己,对于他人,对于电影,都是有极大的好处。

原文地址:http://i.mtime.com/moviemen/blog/1601646/


相关内容

  • 黄金时代影评
    <黄金时代>影评 影片里有有一句台词,是借鲁迅夫人许广平之口传达,私以为是许鞍华导演对这部<黄金时代>的最好注解. 电影黄金时代演职信息 片名:黄金时代 (2014) 外文名:The Golden Era 片长:17 ...
  • 类型电影赏析
    <情人> 剧情:80多岁的法国女作家回忆往事.那是在20年代,当时她15岁半,和母亲.兄弟住在越南.她在西贡读书,放假回沙堤母亲家度假.他们虽然是白人,但家境拮据. 一次,从沙堤坐轮渡回西贡的时候,她在船上遇到一个中国富家子弟. ...
  • 中国电影的帝国大厦
    作者:刘树生 电影创作 2000年03期 一 中国电影已然走入低谷,这肯定是个不争的事实.八十年代那红火场面已经被疲软和低迷所替代.进入九十年代,我国的九个有拍片权的制片厂,几乎无一例外地完不成拍摄指标.因为现在的电影厂,拍一部赔一部!像北 ...
  • 怒海潜将影评
    篇一:怒海潜将观后感 <怒海潜将>观后感 在"立人教育"的活动期间,我们班级组织全班观看了一部励志电影--<怒海潜将>."梦想是美丽的,现实是残酷的,当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一刻,一切都是值得 ...
  • 英国病人影评
    英国病人影评(一) 本片改编自加拿大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同名小说.曾获69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9项大奖,成为了影史上不朽的经典. 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一辆英国飞机沿着壮丽的沙漠,在夕阳里静静的划过空中.德军发现了,于是将飞 ...
  • [山河故人]影评:贾樟柯的乡愁 (山河故人 影评)
    <山河故人>影评:贾樟柯的乡愁 崔汀 5 2015-10-29 20:30:01 贾樟柯几乎每部电影都带有浓郁乡愁,他的电影故事大多植根于山西汾阳,讲得普通人的生老病死,但是他的电影很容易征服了文艺影迷和国外观众.何解?先不说文 ...
  • 公民凯恩影评(精选6篇)
    <公民凯恩>观后感 <公民凯恩>作为一部制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影片,它的经典地位是后世诸多制作精良的影片所不可企及的,时至今日还能在影史排行中位居榜首,能够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部堪称教科书式的影片. 影片<公民凯 ...
  • 有关[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影评写作
    有关<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影评写作 悬赏分:15 - 提问时间2007-12-22 13:53 怎样写<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影评 提问者: 难道真的那样 - 试用期 一级 其他回答 共 5 条 --<大红灯笼高高挂 ...
  • 蝴蝶效应影评09-7-20
    蝴蝶效应名词来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发现.为了预报天气,他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为了更细致地考察结果,他把一个中间解取出,提高精度再送回.而当他喝了杯咖啡以后回来再看时竟大吃一惊:本来很小 ...
  • 老领导祝寿词
    重阳节祝寿词 (2014.9.27) 尊敬的各位寿星.各位老同志: 大家好!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为诸位寿星举行祝寿大会.在 此,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诸位老师大寿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也对来参加这次活动的 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