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获奖者 - 范文中心

诺贝尔获奖者

04/29

1930年:

汉斯·费歇尔(Hans Fischer 1881-1945)1881年7月27日出生于德国法兰

克福。1899年从中学毕业后,费歇尔先后在瑞士洛桑大学和德国马尔堡大学同

时修读化学和医学两个专业。1904年,他获得马尔堡大学化学学位,其后在1906

年和1908年分别获得医学执照和医学博士学位。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

血红素于193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费歇尔出生在德国科隆地区的奥伊斯基兴小镇,父亲是一个商人。以优异成

绩从中学毕业后,他本想进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但他的父亲强迫他

从事家族生意,直到确定他的儿子不合适经商,不得不说“这个孩子太蠢成不了

商人,只能去读书”。

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 1868-1943

,奥地利著名医学家,1868

年6月14日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继续留校,学

习化学。他因1900年发现了A、B、O、AB四种血型中的前三种,而于1930年

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1908年,兰德斯坦纳离开了维也纳病理研究所,到威海米娜医院当医生,

就是他幼年时常去玩的那家医院。这一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威海米娜医院的大厅

里传来一位妇人的痛哭声,兰德斯坦纳正好从这里经过,使驻足上前观看,原来

是她的孩子生病发烧,几天后又出现下肢瘫痪,对此医生们都毫无办法,他们认

为这是一种不治之症,无能为力。在绝望的情况下,妇人除了痛哭之外还有什么

办法呢?兰德斯坦纳不能见死不救,他仔细检查了一下病儿,似乎觉得并非只有

死路一条,因为根据他多年研究的结果,从理论上讲治疗这种病是有一定依据的,

只是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兰德斯坦纳将这种情况告诉了患儿的母亲,已经绝望的

母亲似乎又看到了一丝希望,她决定让兰德斯坦纳试一试。兰德斯坦纳运用血清

免疫的原理把病人的病原因子输到一只猴子身上,待猴子产生抗体之后,再把猴

子的血制成含有一种抗体的血清,将这种血清接种到病人身上,生病的孩子很快

就被救治了。

1931年:

瓦尔堡(Otto Heinrich Warburg 1883-1970)德国生物化学家,1883年10月8

日生于德国弗赖堡,1970年8月1日卒于西柏林。他是柏林大学E.H.菲舍尔的

学生,1906年获化学博士学位。1911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因发现

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于193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1年由于是犹太血统,瓦尔堡被迫离职,但鉴于他的国际声誉,以及他

的研究十分重要,不久又恢复了他的职务。

1932年:

1933年:

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 1866-1945)1866年9月25日出生在Kentucky

州的Lexington。他在Johns Hopkins学院研究胚胎学,并获得博士。因创立染色

体遗传理论于193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小摩尔根10岁的时候,在他的反复要求下,父母同意把家中的两个房间给

他专用。于是,他动手刷油漆、糊壁纸,按照自己的意愿把两个房间重新装饰一

番,然后在里面摆满了自己亲手采集和制作的鸟、鸟蛋、蝴蝶、化石、矿石等各

种标本。直到摩尔根逝世后,这两个房间里的摆设还保持着他少年时的原样。

1934年:

惠普尔(George Hoyt Whipple 1878-1976)1878年8月28日生于美国新罕布什

尔州,1976年2月1日卒于纽约州罗彻斯特。惠普尔1900年毕业于耶鲁大学,

1905年得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学位。因发现治疗贫血的肝制剂于1934

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墨菲(William Parry Murphy 1892-1987)1882年2月6日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

斯托顿。墨菲在俄勒冈大学读书,1914年毕业,之后又在1920年获哈佛大学医

学学位。因发现治疗贫血的肝制剂于193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迈诺特(George Richards Minot 1885-1950)1885年12月2日生于美国马萨诸

塞州波士顿,1950年2月25

日卒于马萨诸塞州布鲁克林。迈诺特是哈佛大学的

学生和研究生,1912年取得医学学位。因发现治疗贫血的肝制剂于1934年获得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6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简介

亨利·哈利特·戴尔,英国神经科学家,175年6月9日出生,1968年7月23日逝世,

他研究乙酰胆碱,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与奥托·勒维一起获得1936年的诺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奥托·勒维,奥地利-德国-美国药理学家,生于法兰克福,毕业于慕尼黑大

学与斯特拉斯堡大学,后前往奥地利格拉茨大学从事研究。他与亨利·哈

利特·戴尔一起因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而获得1936年的诺贝尔生理

学或医学奖。为躲避纳粹在1940年十移民至美国而后归化美国公民,并在

纽约大学担任教职,1961年病逝于纽约市。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科学界对在突触处信号到底是化学信号呢还是电信号

存在争议。戴尔认为突触处的信号是化学信号,并早在1914年就和他的同

事们首先提出乙酰胆碱可能是一种神经递质。随后,勒维通过实验证明了

突触间的信号是化学信号,但并不知道这种物质是什么,当是勒维将其命

名为迷走神经激素,这种物质在后来被证实为乙酰胆碱。勒维在1921发表

了实验文章。在这里有一个关于勒维的一个小故事。在1923年,勒维做梦梦见一个可以证明神经元之间的所有传递信号都是化学信号,而不是电信号。勒维醒后将实验方法写在纸上,然后继续回去睡觉,但是当他第二天醒来时,却看不懂自己在纸上写的是什么。勒维在之后回忆中说那是他一生中最漫长的一天。不过皇天不负有心人,勒维在当天晚上又梦见了呢个试验方法,于是勒维马上醒来,来到实验室进行试验。

由于戴尔和维勒两人都为证实神经突触间的信号是化学信号做出了杰出贡献,两人与1936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卡勒(Karrer,Paul,1889-1971)

瑞士化学家

因父母侨居俄国生于莫斯科,1899年回瑞士。1911年毕业于

苏黎世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还曾获欧洲许多大学名誉学位。1

912年到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在细菌学家埃尔利钸指导下从事研究

工作。1918年回瑞士,任有机化学教授,1919-1959年任化学系

主任。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其他一些国家科学院院士。

卡勒是研究类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的先驱之一。1933年

与霍沃思等合成维生素C,1934年与库思合成维生素E,1939年又分离出维生素K1。由于在研究维生素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1937年与霍沃思同获诺贝尔化学奖。

霍沃思 Haworth,WalterNorman,1883-1950英国化学家

生于乔利。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1910年获格廷根大学哲学

博士学位。1912年任英格兰圣安德鲁大学化学教授。1920年任纽

卡斯尔阿姆斯特朗学院教授。1925-1948年任伯明翰大学教授。19

2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4年获戴维奖章。是哈勒姆、

布鲁塞尔、慕尼黑、维也纳、芬兰许多科学院名誉院士。1944-19

46年任英国化学学会会长。

1937

年,因糖类化学、维生素方面研

究成就,与卡勒同获诺贝尔奖。

霍沃思在圣安德鲁大学工作期间,与欧文从事糖类化学研究。在此以前,欧文与珀辖已把糖类首选转化为甲基醚以鉴定。霍沃思则把此方法用于鉴定糖分子中产生闭环的关节点方面。还与赫斯特共同研究糖类分子结构,辊简单糖的环结构,特别昌简单糖的环结构,指出甲基糖苷通常存在于呋喃糖环结构中。霍沃思"端基"法是测定多糖重复单位特性的有效方法。

霍沃思后期从事维生素研究。在伯明翰大学期间,与同事们共同阐明了维生素结构,并于1933年合成维生素C。

二战期间,霍沃思研究了用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还研究血浆的糖类代用品。霍沃思主要著作有《糖的构成》一书,于1929年出版。

阿尔伯特·森特·哲尔吉是20世纪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生

于1893年,1986年逝世,出生于匈牙利,二战后移居美国。

哲尔吉的一生可以这样概括:科学研究生涯达73年之久,在

至少4个国家从事过科学研究工作,涉及的领域从植物学到

定量生物学,因维生素C的发现和分离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在生物氧化研究领域成果卓著,如三羧酸循环的发现,二战

期间,德国盖世太保追捕他,战后,从事肌肉运动的生物学

过程研究,是最早研究自由基和癌症关系的科学家之一。

库恩(Richard kuhn.1900.12.3-1967.8.1)

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18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1921年至慕尼黑大学改读博士学位. 1922年获博士学位留校研究糖化

酶.1926-1928年任苏黎世大学教授.1929年回德国任海德堡大学

教授.兼任威廉·凯泽医学研究所化学部门领导.1937年升任所长.

成就

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研究植物色素时发明了柱色谱

法.这种方法是把硅藻土〔现在常用石英砂或氧化铝粉末〕粉末置于玻璃管中,在上端倒入混合物溶液.待溶液被硅藻土粉末吸附后用待分离的溶剂淋洗,当溶剂流下时,由于不同成分的吸附能力不同而分开.若是有色物质则形成一围圈色带.库恩利用这个被埋没多年的方法,用氧化铝和碳酸钙粉末的色谱柱成功地将胡萝卜素分离成α和β两个同分异构体.此后他又发现了多种新的类胡萝卜素.并制成了纯品进行结构分析,大大丰富了人们对类胡萝卜素的认识.

20世纪30年代以后,人们对维生素的兴趣日增.库恩着手研究维生素A,确定了其结构,并于1937年成功地进行了维生素A的全合成.1933年库恩从53 000升牛奶中分离出了1克维生素B2(核黄素),测定了其结构,并于1934-1935年成功地合成了核黄素,对维生素化学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库恩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研究工作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39年授予他193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但由于德国纳粹的阻挠.库恩未能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按规定,发出授奖通知一年内未去领奖.奖金自动回归诺贝尔基金会.战后当库恩在1949年7月去斯德哥尔摩补作受奖学术报告时,只领回了诺贝尔金质奖章和证书.

1938年库恩又成功地分离出维生素B6,并测定了它的化学结构.以后库恩主要从事抗生素的合成和性激素的研究工作,继续在化学领域作出贡献.

柯奈尔‧海门斯 (法语:Corneille Jean François Heymans,

1892年-1968年),比利时医学家,因发现了颈动脉窦和主动

脉弓调节呼吸的作用,于193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科内尔·海门斯(1892-1968)因其在呼吸和血液等的研究方

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193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科内尔·海门斯是比利时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主要贡

献在于研究呼吸、血液等方面。

海门斯曾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毅然投笔从戎,担任炮兵军

官,在抗击德国侵略者和光复国土的战斗中,海门斯英勇善战,

多次荣立战功,获得多枚勋章。

1930年,海门斯成为根特大学药物动力学和药理学系的主任教授和根特大学海门斯研究所所长。1933年,他出版了专著《颈动脉窦》,1935年又发表了专论《呼吸中枢》。从1930年起,海门斯先后荣获比利时、法国、德国的各种奖金和奖章,1938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

1940年5月,希特勒占领海门斯的祖国比利时,海门斯再次入伍,在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和光复祖国的战斗中再立战功。

二战结束后,他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又取得很多成就。被任命为比利时议会科学政策委员会副主席,成为国际药典专家委员会成员,国际生理科学协会和国际药理学家协会主席。1959年,海门斯应中国科学院邀请来我国访问,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做了三次学术报告,受到热烈欢迎。

他的父亲吉恩·海门斯是根特大学著名教授、根特大学药物动力学与治疗学研究的创始人。小科内尔从幼年起就深受父亲的影响,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家。他稍稍长大一点之后,就开始缠着父亲不放,要父亲讲故事给他听,向父亲提数不胜数的问题。这正是父亲所希望的,所以这位父亲有问必答,并尽量使儿子感到满意。当有一天,小海门斯仰起脸对父亲表示自己长大了也要当一名科学家的时候,父亲欣慰极了,但他也没有忘记提醒儿子:"

科学

家需要勇气、需要毅力、需要百折不回的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你能做得到吗?"小海门斯竟使劲地点了点头。

父亲高兴之余,也意识到要帮助儿子达成这个目标是需要很大付出的。父亲经过精心思考,开始从各个方面引导小海门斯,着意培养他。海门斯也很争气,父亲指点之处,他似乎一听就明白。他学习也非常用功,有着很强的韧劲和耐心。小海门斯中学毕业后,父亲就指导他考入了自己任教的根特大学药理系,进一步栽培他。

有一次,父子俩散步时,海门斯问父亲:"爸爸,为什么潜水前越是多做深呼吸,就越能长久地呆在水下呢?"

父亲回答说:

"这是因为多做深呼吸以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多,呼吸自然减慢,甚至可以暂停片刻。呼吸意味着人体的新陈代谢,供给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剩得越少,氧气贮存越多,呼吸暂停的时间就越久。"

海门斯听明白了,但还不满足,接着又问道:"那为什么潜水到了最后,心脏会跳得很厉害,胸口也很憋闷,总感到非出水面呼吸空气不可呢?这是由于血液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的缘故吗?"

父亲做了简单明了的阐释之后,告诫海门斯道:"孩子,这是一个庞大的领域,其中还有很多未知数,你要做一名药理学家,首先得是一名生理学家。"

后来,海门斯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游学欧洲各国,受益匪浅。在他获得根特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就与父亲一起合作进行科学研究。

他的父亲在其生活和事业上都扮演着一个相当关键的角色。正是父亲坚持不懈的引导,使海门斯走上了成功之路。

教育启迪

海门斯的成长经历使我们了解到子女教育中的目的性问题。

现在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实际上是很盲目的。他们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想法,亦并不注重孩子的兴趣,他们只是一味按照社会上流行的教育方式,或者自以为是的教育法则来勾勒孩子的教育图景,这肯定是不对的,而且更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对孩子对学习或者对家庭的认识产生相当不好的影响。

海门斯的父亲首先发现了孩子的兴趣所在,当他发现海门斯在家庭的潜移默化作用下已经立志要当一名科学家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全部心力放在了完成这个目标上面。也就是说,海门斯父亲的教育是有着比较明确目的性的。而他在对海门斯的教育当中大多采取的是启发式的教育方法。由于这位父亲本身就有着卓著的成就,他在给予儿子正确的指导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他与海门斯一同进行科学研究,把自己的所知所想都贡献给儿子,这里面渗透着一名父亲伟大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须知,做一名家长就是在不断地付出,对孩子

的成长道路予以关注,并不断敦促孩子在这条路上行得正,走得直,不断给他鼓励和支持,为他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努力,这才是一个家长真正应该做的事情。那种一味惩罚或者一味的严格,由于缺乏目标,常常是无的放失,使孩子和家长都受到伤害。

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卢齐卡(Leopold Ruzˇieka),

简介:瑞士化学家。1887年9月13日生于克罗地亚, 20世纪30年代卢齐卡确定了睾丸激素等几种雄性激素的分子结构并合成制得。卢齐卡因研究环状分子和萜烯(多种植物油中的一类烃),而与德国化学家A·布特南特共获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卢齐卡于1976年9月26日在苏黎世去世,享年89岁。

阿道夫·布特兰特(Adolf Frederick Johann Butenandt)

简介:德国化学家。1903年3月24日生于不来梅港的莱赫(现在的威悉蒙德)。布特南特突出的工作是分离性激素和鉴定其结构。第一个1929年被分离出来的性激素--雌酮。1934年布特南特分离了另外一种对于妊娠过程中的化学机理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女性激素---孕甾酮。1939年他与卢齐卡(Leopold Ruzicka 1887—1976)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

1939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格哈德·多马克(Gerhard Johannes Paul Domagk)

简介:出生于德国勃兰登堡邦。 多马克由于发现了能有效对抗细菌感染的药物,而获得了193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过却由于纳粹政权的强迫而拒绝获奖,并于一周后遭盖世太保逮捕。直到战后的1947年,多马克才正式接受了诺贝尔奖。 卢齐卡(Leopold Ruzˇieka)小故事:

人工制作香料专家卢齐卡:诺奖易得 故国难回

汽车在国境线边的哨卡被拦下时,化学家利奥波德•卢齐卡(Leopold Ruzicka)以为这只是一次例行检查。阔别多年的祖国就在眼前,他难以掩饰内心的欣喜。

但是,这位42岁的科学家很快就发现自己错了,这次短期旅行恐怕难以继续。

卫兵验过入境签证和身份证明后,正准备放行,一名中士却叫停了他们。中士怀疑卢齐卡的身份。

此时是1929年,南斯拉夫王国刚刚成立,一些西欧商人乘机来做投机生意牟取暴利,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而卢齐卡的证件显示,他既是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化学系主任,又是瑞士一家香水制造厂的厂长。正是厂长的身份,让他遭受怀疑。

其实,当局已经邀请卢齐卡回国效力,但他还是想先做一次短期旅行,来考察一下新政府的诚意。毕竟在此之前,卢齐卡曾有过非常不愉快的经历。

20多年前,制桶匠的儿子卢齐卡在中学毕业后,难以割舍对化学的兴趣,离开寡母,独自出国到瑞士苏黎世工业学院学习。在那里,这个原本不怎么用功学习的小伙子,开始没日没夜地做实验,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当他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便迫不及待地回到故土。然而,当时的贝尔格莱德尚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下,对学术研究等行为有种种限制。学有所成的卢齐卡博士尽管满怀报国热情,在政府那里并不受欢迎。他的才学不仅不被赏识,科学活动还被肆意阻挠。

“他们摧残科学人才,无疑是扼杀一个人宝贵的生命。我不得不离开我的故乡。”后来,卢齐卡回忆道。不过在当时,面对这一切,他毫无反击之力。一怒之下,卢奇卡回到了苏黎世。

他自筹资金,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建起香水制造厂,开始研究天然香味化合物。他发现麝香酮和香猫酮分子分别含15和17个碳环。这两种分子对香料业有重要意义。在此之前人们认为碳原子数大于8的碳环太不稳定,不可能存在。

卢齐卡的研究不仅彻底改变这种局面,为人工制作香料提供了可行性,也让他在科学界获得了一席之地。在同行们越来越重视卢卡奇时,新成立的南斯拉夫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个流落他乡的科学家,并向他发出邀请。

收到祖国的邀请,这个背井离乡的人自然激动不已。然而,这颗火热的报国之心,迅速在边境哨卡里变得冰凉无比。

中士通过电话向贝尔格莱德方面请示时,卫兵们则把卢齐卡小汽车里的行李从头到尾彻查好几遍。整整3个小时后,仍未等来任何放行的消息。

备感屈辱的科学家,从卫兵手里要回自己的证件,然后收拾好行李,钻进车里,按原路返回,从此再未踏上祖国的土地。

回到苏黎世后,失望之极的卢齐卡随即加入瑞士国籍。

而他的科学研究,则看到了新的希望。卢齐卡开始致力于研究大环化合物和多萜烯化合物,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确定了异戊二烯规则,还发现并合成了许多释放香气的物质。同时,经过实验,卢齐卡确定了睾丸激素等几种雄性激素的分子结构。

这一系列的成绩,最终引起学界同行的注意。瑞典皇家科学院更是将193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卢齐卡,以表彰他对环状分子和萜烯的研究。

获奖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两年后,那个令卢齐卡十分伤心但又时常挂念的祖国,随着德军全面入侵而沦亡了。

不过,在失去祖国的日子里,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并不孤独。他从出国读书开始便交游甚广。当初这位博士流落瑞士时,正是他在大学时结交的朋友向他伸出了援手。而现在,卢齐卡的朋友,既有来自梵蒂冈的神学家,也有来自莫斯科的科学家。

他们见证了卢齐卡的荣耀,也见证了这位大科学家的慷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卢齐卡陆续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每次他都公开声称,自己所得的一切荣誉都应归功于整个团队和合作者。这也让卢齐卡这一生赢得了尊重。

1976年,89岁的老人在对祖国的惦念中客死他乡。

尽管卢齐卡再也没有踏上过故乡的土地,人们依旧在他的出生地武科瓦尔市为他建起了卢齐卡博物馆。只可惜在1991年的战火中,整个城市几乎被炸成一片废墟,卢齐卡博物馆也只剩下残垣断壁。

临终前深深惦念的那个故国,卢齐卡是再也回不去了。


相关内容

  • 诺贝尔医学获奖者与佛教高僧的对话
    由南海慈爱基金会.诺贝尔奖医学峰会.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企业专项基金联合发起的名为:"中国诺贝尔奖医学峰会暨生命的意义--科学与人文"高端对话论坛,将于5月8日在北京召开. 届时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印顺大和尚.2013年诺 ...
  • 中国与诺贝尔奖
    中国与诺贝尔奖 摘要:本文主要分四部分介绍了中国与诺贝尔奖,首先介绍了诺贝尔奖的由来,以及20世纪科技史上中国几位科学家王淦昌.赵忠尧等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史料,然后提出诺贝尔奖的精髓在于原始的创新,并提出了创新性文化环境,指出唯有营造创新 ...
  • 莫言得奖感言
    莫言得奖感言‏ 一番打赌,一阵喧嚣之后,诺贝尔文学奖瓜熟蒂落,落到中国作家莫言头上.十月,因为莫言,中国人感觉诺贝尔文学奖变得如此亲切,格外温柔.网络上洋溢着满满的笑脸.祝贺,各种版本的戏说和调侃,让网友们奢侈地过了一把文学狂欢节.看过和未 ...
  • 第21章 女性科学家
    第21章 女性科学家 我与克里克都极为赞赏她那正直的品格和宽宏大量的秉性.只是 在多年之后,我们才逐渐理解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妇女.她为了取得科 学界的承认进行了长期的奋斗,而这个世界往往把妇女仅仅看作是研究工作之余的一种消遣玩物.在她意识到自 ...
  • 历年诺贝尔获奖者及贡献
    1901年12月10日第1届诺贝尔奖颁发 奖项 获奖者 国家及地区 弗雷德里克 ·帕 西 和平奖 (Frédéric 法国 Passy 1822-1912) 琼·亨利·杜南 和平奖 (Jean Henry 瑞士 Dunant 1828-19 ...
  • 华裔数学家陶哲轩获300万美元"豪华版诺贝尔奖"
    作者:老任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4-6-24 11:08:33 人民网6月24日讯 据BBC报道,被喻为"豪华版诺贝尔奖"的"科学突破奖"首度颁发了奖金高达300万美元的数学奖:五名欧美学者 ...
  • 最新作文素材:屠呦呦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医学奖 2015年10月05日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
  • 屠呦呦和青蒿素
    2006年11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承诺:今后3年内,中国向非洲提供3亿元人民币无偿援款防治疟疾,用于提供青蒿素类药品及设立30个抗疟疾中心.疟疾是怎么回事?青蒿素是什么?在当时,中国的老百姓,甚至很多具有生物学 ...
  • 莫言诺贝尔获奖演讲.让人感到doc
    莫言演讲 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零点30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领奖演讲.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在约40分钟的演讲中,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 ...
  • 中外著名文学奖项
    中外著名文学奖项 诺贝尔文学奖 根据阿尔费雷德.诺贝尔遗嘱所设,"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颁奖单位是瑞典文学院,首届文学奖于1901年颁发.公布日期通常是在每年10月的某个星期四. 都柏林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