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历代关于女子的审美标准 - 范文中心

古代中国历代关于女子的审美标准

06/05

古代中国历代关于女子的审美标准

时下的中国,“美女文化”非常热,各种选美大赛举办的热火朝天。各地车展也是“香车配美女”;有时候和同学逛街游玩,也都时不时讨论着与我们擦肩而过的美女,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自古就是尚美的国度,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独特的审美观。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又在不断的变化,或许西施在当代人的眼中就是一个卖萌的小萝莉,又或许杨贵妃穿越时空与你擦肩而过,你都不乐意看那胖姑娘一眼。在历史的每个时期,对于女子美丑的评判标准也各有不同。

先秦时期:崇尚自然细腻之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的这两句诗大致能反映出先秦时期人们所崇尚的审美观,即自然朴素之美。人们欣赏女性的自然美、外在美,所谓“天生丽质”、“国色天香”。春秋时被各国王侯争相抢夺的夏姬、息妫都是天生丽质,前者生得“杏脸桃腮,蛾眉凤眼,体若春柳,步出莲花”,后者“面若桃花”号“桃花夫人”。 先秦时期自然朴素美的典型代表当属西施。“西施衣褐而天下称美”,说的是西施因家贫常穿粗布衣服,但仍掩不住她的天然朴素之美,人们形容她是“颜如玉,肤胜雪,细腰若柳,青丝如瀑”。战国末期的楚国以“小腰秀颈”的柔弱为美,歌伎舞女开始浓妆艳抹,“长袖善舞”、“明眸善睐”。 秦汉时期:崇尚端庄纤柔之美

端庄颀硕之美,本是汉代宫廷选美的正统标准,即“姿色端丽,合法相者”。如汉惠帝的皇后张嫣就是“姿相丰端,体格颀硕,庄重而弥觉其丽”。但汉代的风流帝王们却喜好能歌善舞、仪态万千的纤柔女性,崇尚纤柔之美。高祖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就是能歌善舞的美妇。汉武帝刘彻的皇后卫子夫及“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的李夫人,都是纤柔俏丽善舞。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昭仪赵合德更是以纤细娇艳著称,尤其是赵飞燕体态纤美,轻盈如燕,相传其能在掌中起舞,故称“汉宫飞燕”。她们几个,都算得上是古代的舞蹈艺术家。秦始皇的生母赵姬、三国时期的貂婵,也都是体态婀娜、舞姿美妙的绝色女子。 魏晋南北朝:崇尚个性逸雅之美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政治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其自由解放,最热情,最富个性审美意识的朝代。随着两汉经学崩溃,人们个性得到

解放,佛教开始盛行,自然飘逸的美盛行一时。女性之美开始获得了独立的价值,得到欣赏和珍视。荀粲曾说“妇女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对女性美的评判标准也开始趋于外在的个性和精致。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女性开始走向对于美的自觉的追求。这一时期的女子大多穿着广袖短襦,曳地长裙。腰部束以“抱腰”,并且用衣带来装饰,当时还流行在头上插戴花钗,这样走起路来衣袂飘飘,环佩叮当,进一步强调了女性的温婉妩媚,婀娜多姿。因此,崇尚个性美、逸雅美成为当时的审美标准。晋武帝的选美标准是:入选美女必须是出身显贵的未婚女子,而且“美貌、高个、肤白”。宫廷妇女以飘逸富丽为美,民间士族妇女则追求飘逸淡雅之美。

隋唐五代:崇尚华丽丰腴之美

隋唐的选美标准仍以“美貌、高个、肤白”为主导,如隋炀帝采选民间童女的标准是“姿质端丽者”。但在盛唐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产生微妙变化,开始崇尚丰腴肥硕的女性形象,这可从唐代仕女图与雕塑中的妇女形象得以印证。或许这一变化与武则天、杨贵妃都是丰腴肥硕相关联。武则天生得“方额广颐”,宽宽的额头,丰满圆润的面颊,是一位丰满健硕的美女。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则是古代最著名的胖美人,是古代美女中丰腴肥硕、雍容华贵之美的象征。杨玉环还有三姊妹也是丰硕的胖美人。唐肃宗的张皇后也是一位丰腴的女性。唐代集色、艺、才于一体的女性,大都反映在青楼风尘女子身上。唐末、五代时期,其审美观逐渐转为纤弱或病态之美。

宋元时期:崇尚纤弱清秀之美

宋代以后,由于国势不振,纤柔病弱之态成为女性美的主流,造就大批温柔贤淑、娇羞无力的“病美人”。宋代皇帝选妃子出现重德轻色倾向,大多选自高官显贵之家,后妃们恪守礼教,温柔恭顺,庄重寡言。宋代后妃中,以美貌出众得宠而被封为后妃的为数极少。北宋中期,缠足自宫廷传至民间,但多在上层良家女子中流行;南宋后则开始在南方普及,江南的青楼女子也把缠足作为一种时尚。于是,弱不禁风的小脚女人成为女性美的典范。到了元代,缠足更加盛行,“三寸金莲”等小脚代名词常见于元人词曲之中,甚至出现崇拜小足的拜脚狂。元末的杨铁崖常在酒席上脱下小脚妓女的绣脚载杯行酒,还号称“金莲杯”。需要说明的是,北方的契丹、女真和蒙古族所崇尚则是一种粗犷豪放之美。

明清时期:崇尚刚柔消长之美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人们审美情趣开始随潮流转变。但对于女性美的标准仍然和前朝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有增无减,表现在女性的发饰、服饰等方面。明朝女性的发型非常死板,衣服也包裹得很紧,没有什么个性可言,可谓将女性之美裹了个严严实实。直到明朝晚期,才逐渐又有了一些特色。清朝时,含蓄内敛之美,仍然是女性美的基础。清朝文人张潮在其著作《幽梦影》中,也提到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透过生动的比喻,可以看到一个文人心中要求内外兼备的审美标准。这种审美意识一直保持到民国。

总结:社会大环境决定审美标准

任何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都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关系,而影响它们的因素则是社会的变迁。也就是说社会大环境制约人们欣赏美,追求美的愿望和行为。中国古人在某一时期的审美倾向和标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回到当世我觉得,一个人的外貌决定不了什么,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努力追求心灵上的崇高和丰腴。 (全文完)

衷心的谢谢孙老师的帮助,祝每天有个好心情。

政管学院,颜佩恒


相关内容

  • 细说中国古代美女标准(书摘)
    核心提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就是说,爱美是人的天性.先秦贤哲告子说:"食色,性也."在屈原的诗赋中,就充满着对美女的向往与追求.虽然后人说他是用来隐喻君子与贤人,但借美女来比喻,则更能说明当时人 ...
  • 人的美与审美鉴赏
    人的美与审美鉴赏 一.形体美 (一)人体美的含义与性质 人的形体美是指人的身材和容貌的美,是人的生理形态呈现的美.人体具有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学上的特点,这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因素的属性.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自然' ...
  • 美术鉴赏图片解析
    上宽92厘米,下宽 47.7厘米,全长205厘米,为T 字形,画面完整,形象清晰.自上而下分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描绘出许多代表祥瑞的图案(有6条龙.3只虎.3 只鹿.1只凤和1个仙人).上段顶端正中有一人首蛇身像,鹤立其 左右, ...
  • 论宋代牡丹赋ping1
    论宋代牡丹赋 摘要: 论文详细考察了宋代牡丹玩赏之风,并将宋代六篇(存疑一篇)牡丹赋与唐代牡丹赋,宋代牡丹诗词进行了比较.由此可知,牡丹及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诸如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象征国家的繁荣昌盛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世变迁,由 ...
  • 窈窕淑女的标准後记
    中华传统女德教育系列读物1.<女四书·女孝经><女四书>是中国古代对女性进行教育所用的<女诫>.<内训>.<女论语>. <女范捷录>四本书汇集的总称.上述四种女子教本, ...
  • 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报告
    篇一:西安洛阳考察报告 西安洛阳考察报告 1.主要思想:通过观看数几个历史博物馆,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更加对书法的感悟 2.考查对象:历史博物馆出图文物 古建筑 碑刻石, 3.关键词:历史文物陈列 古建筑群 碑林刻石林立 瓦当雕刻 书法 ...
  • 中国美术赏析第三章(雕塑)教案
    学 校 教 案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复习前课所学--(展示作品,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内容) 2.课前思考--展示本节课所赏析的作品,让学生思考分析其显示的精神生活世界以及体现的艺术审美特质. 3.总结学生所答,概述本节课 ...
  • 浅谈司马迁
    浅谈司马迁 历史犹如长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它闪烁着无数日月星辰的光辉,折射出两岸风景变幻的悲喜,无数的或壮烈或平庸的生命汇入,在这滚滚洪流中激起属于自己的浪花. --题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 关于开发许慎文化资源的规划构想
    许 慎 文 化 许慎,字叔重,东汉时期汝南召陵(今属河南省漯河市)人.他编纂的<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既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古代汉字的字典,又是一部总结自春秋战国以来有关经学.小学的研究成果,进而探究汉字字源, ...
  • 中国古代十大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爱情故事 梁祝化蝶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 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 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