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 范文中心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06/17

〈课堂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课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德育目标

教学重点

课时安排

教学方法

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流程图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世界的人口、语言和宗教后,学习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聚落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和人们关系十分密切。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教材讲述了乡村和城市聚落的差异,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聚落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地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加上不同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物。人类历史上保留下来的众多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珍惜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意识。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且分布广泛。以前,由于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够,以及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直至今天,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现象仍经常发生。在我国加速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情况下,切实保护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任重而道远。为做好这项意义重大而且涉及面很大的工作,不仅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宣传、组织、规划和管理,而且需要每个公民都具有强烈的保护意识,以尽可能地避免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在义务教育阶段,结合世界文化地理的学习,当然应该把“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作为一项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为实现这一学习目标,在人类各方面的文化遗产中,专门选择了世界文化遗产作为知识载体。世界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重点保护的人类文化遗产。教材举了“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和“我国云南丽江古城”的例子以及阅读材料来说明保护传统聚落的

重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上期已经学习了有关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和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以及世界的气候,初步具备了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世界的人口、语言和宗教。对于本节教学内容,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性。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知道聚落的概念;

2、能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3、举例说出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4、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运用图片描述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来分析问题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并且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教学重点:

1、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读书读图、分析、归纳、综合。 教具:

1、课本插图。

2、收集整理的有关乡村和城市聚落的图片。

3、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有的居住在城市,有的居住在乡村,从事着不同的劳动。我们把人类的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不同的聚落有什么差异呢?聚落与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保护传统聚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板书)一、乡村和城市 (第一课时)

(板书)1、聚落——人类的集中居住地

从学生们居住的场所引出聚落的概念——人类的集中居住地。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二段)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聚落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回答)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承转)聚落有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它们有哪些差异呢? (板书)2、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本P78第二自然段,然后完成P79活动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图4.16中的照片A、B和图4.17,看一看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由家住乡村和城市的学生代表来描述它们的差异,注意乡村聚落的类型和乡村与城市聚落的主要生产活动。 (教师补充完整并和学生共同填写下表作为总结)

(板书)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承转)不仅乡村和城市的景观不同,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也有不同的景观特征,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 (引导学生完成活动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8的三幅照片所示的村落,提醒学生特别注意课文中的提示内容。然后判断哪个村落分布在亚洲?哪个村落分布在欧洲?哪个村落分布在非洲?

(学生回答)A图在非洲,B图在欧洲,C图在亚洲。

(教师总结)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

(承转)那么为什么有的地方聚落比较多而有的地方聚落就比较少?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

(板书)二、聚落与环境

(板书)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0“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知道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际,探究并归纳出除了课本上列出的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①地形、②土壤、③水源、④自然资源、⑤交通)外还有哪些因素?并且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填入图中(如气候、植被、地质等因素)。

(承转)看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不仅如此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会因为自然环境条件和当地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下面我们来观察一组图片,分析归纳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板书)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课本P81中关于“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的村庄”两幅图片,并阅读课文说明,知道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会因为自然环境条件和当地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观察课本“北极地区因纽特

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和“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等景观图片,分析归纳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适当补充并总结)

用投影仪放出投影图片,列出下表:

(承转)聚落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板书)3、聚落的分布

(学生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P80的“平原地区聚落众多”图, 教师同时给学生播放收集的有关“高山”、“荒漠”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聚落的分布特点:

(1)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2)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聚落有乡村聚

落和城市聚落两种类型,它们有较大的差异,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也有不同的景观。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聚落有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类型,它们有较大的差异,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也有不同的景观。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今天我们来学习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讲授新课】

(板书)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第二课时)

(板书)1、聚落的变化

(教师提问学生)根据了解到的成都的变化来说明聚落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哪些是好的?产生了哪些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这些变化都是好的;同时聚落的某些变化也给人类留下了许多遗憾——在乡村,昔日特色鲜明的民居正逐步消失,在城市,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越来越少,这些都是产生的问题。

(教师总结并承转)是啊,从我们成都这个城市的变化就可以知道聚落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在乡村,昔日特色鲜明的民居正逐步消失,在城市,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也越来越少,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呢?

(板书)2、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传统聚落有很高的价值?为什么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

(学生回答)传统聚落的价值——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很有重要意义。

(承转)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四川的九寨沟是世界自然遗产吗?云南的丽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吗?什么是世界遗产?传统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有什么关系?

(板书)3、传统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讲授新课】

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自然与文化遗产三大类。 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

传统聚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82“传统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并结合课本P83的“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和“我国云南的丽江古城”插图,让学生了解传统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重点介绍丽江和平遥两个古城,如有可能,让去过这些地区的学生来介绍,老师归纳补充。进一步了解传统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以小组的形式互相介绍和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我国和

世界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记下它们的名称,同时告诉学生还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互联网等去查询更多的有关世界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

(教师总结并承转)的确,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很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的城市要发展就必然要对传统聚落产生冲击和破坏,怎样才能做到两全其美呢?

(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种说法或观点,先组内互相讨论本组的观点,并能够找出各自的证据,然后引导各组之间展开辩论北京城市建设中关于四合院的不同观点和做法。让学生知道对于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考虑,要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明确保护传统聚落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且要能够把这种责任和义务转变成为自己自觉的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

(教师总结)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但是也给人类留下了很多遗憾,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如何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

【课后作业】指导丛书和填充图册上的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乡村和城市

1、聚落——人类的集中居住地

2、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景观特征不同

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生产活动不同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聚落的分布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聚落的变化

2、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

3、传统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课后反思:本节教材是关于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把它系统地学习和分析,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取了让同学们阅读图片,分小组讨论的形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来分析问题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非常热烈,讨论问题非常积极认真,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始终给予学生积极鼓励。我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在教学中体

现地理理念。

不足之处是学生的学习地理的能力与实际教学的要求有一点差距,个别学生没有活动起来。

教学流程图: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

【教师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成都双庆中学

曾建明


相关内容

  • 7-5-3聚落的发展变化
    7-5-3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掌握乡村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2. 学会分析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提高审美意识,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合作探究 活动一.讨论完成乡村与城市聚落的 ...
  • 初一上册地理
    初一地理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平均半径6 ...
  • 聚落学案新
    第 四 章 居 民 与 聚 落 第三节 人 类 的 聚 居 地-----聚 落 设计人:实验中学 任菲 2013-12-4 [学习目标] 1.理解聚落的含义: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掌握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及聚落 ...
  • 20**年人教版初一地理前四章知识点汇总(1)··
    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 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 (3)发生月偏食时, ...
  • 最新社区工作者考试题[1]
    1.我国领导人( )前不久应邀出访俄罗斯,并出席历史名城( )建城300周年庆典仪式. 2.党的十六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 ...
  • 初一地理复习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赤道周长:约 4万千米(坐地日行8万里,讲的就是地球的赤道周长) ▲读懂七年级上册P3图1.2,用图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 ...
  • 单项选择题之一答案
    单项选择题之一答案 (2015·潍坊测试) 读下图,回答1-2题. B .受地形影响,降水量达2 000 mm C .西部地区降水比同纬度东部地区少 D .东北部受冬季风影响大,降水量最大 [答案] A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该地区降水较 ...
  • 地域文化符号在乡村河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第26卷 第2期2011年4月 北 京 农 学 院 学 报 JOU 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 Y OF AGRICU LTU RE Vo l. 26, N o 2A pr. , 2011 地域文化符号在乡村河道景观 ...
  •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课后习题
    1.1 人口增长模式 一.选择题 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回答1-2题.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北京 B.人口死亡率最低的是西藏 C.每年净增加人口 ...
  • 24高中地理课本知识点梳理
    高中地理课本知识点梳理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