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 范文中心

农村教师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05/3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第二十四届“星火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社会科学类论文

作品名称:《农村教师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作品类别: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作品编号:

《农村教师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西电人文学院农村教师流失问题暑期调研队080014

目录

第一章 绪论…………………………………………………………………………………………..2

1.1研究背景…………………………………………………………………………………………..2

1.1.1课题提出………………………………………………………………………………………...2

1.1.2研究意义………………………………………………………………………………………...5

1.2国内外研究现状………………………………………………………………………………….6

1.3调研的过程………………………………………………………………………………………..8

1.4研究方法……………………………………………………………………………………………8

第二章 农村教师流失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9

2.1教师流失相关概念的界定…………………………………………………………………….9

2.2教师流失的有关理论………………………………………………………………………...10

第三章 平舆县农村教师流失现状……………………………………………………………12

3.1 平舆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概况……………………………………………………….12

3.2 平舆县农村教师流失情况………………………………………………………………....15

3.3 农村教师流失影响…………………………………………………………………………...16

第四章 农村教师流失原因分析……………………………………………………………….18

第五章 解决农村教师流失的对策……………………………………………………………22 结束语…………………………………………………………………………………………………28 附录 (图片) …………………………………………………………………………...........30---39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课题提出

一.农村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地位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而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到亿多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要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 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另一方面如果从教育民主化的要求来看,没有农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就不可能实现中国教育的公平原则更谈不上教育的现代化。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较低

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前行的保证,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农村教育面临很多困境:首先从我们暑期实践队在平舆县的走访调查中就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总体现状不容乐观。从平舆县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上来看,突出表现为四个“不合理”: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问题严重;二是学科结构不合理,语文、数学、英语传统学科教师多,音体美计算机专职教师少;三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大部分教师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结构残缺,不能适应新课程、新教材;四是城乡分布不合理,县城教师多,农村教师少;众所周知教师是一个学校教育的基础,目前农村教师队伍亟待优化和改善,再加上近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的现状这对原本教师资源匮乏的农村教育来说无非是雪上加霜。其次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设备落后也成为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农村教育中,学生学习资源和教师教学

资源的匮乏不仅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得、思维的扩展还影响了农村教育的质量。另外农村学生家长素质不高、思想落后等也严重影响农村教育质量。

三.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与政策引导

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并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实现教育公平、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对“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进行部署

同时,明确提出了“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2009年3 月5 日,在十一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提高1200万中小学教师待遇。

从2009年开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国家或地方“特岗计划”的实施,统筹考虑本行政区域内教师岗位需求情况,合理安排中小学教师自然减员补充,统一组织公开招聘考试,按规定程序择优聘用,不得再以其他方式和途径自行聘用教师。

四.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一直为世人所关注。近几年来教师流失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有攀升趋势。有关教师流失的相关报道屡屡被报道。据江苏省教育信息管理中心2004年第5期《教育管理信息》报道:200l 至2003年,苏北某所农村中学平均每年有20名左右的教师“南下”,三年流失60多人,其中大多是骨干教师。苏

北某县近几年来先后有295名中小学教师外流,07年初有38名教师外流。作为省重点中学的徐州市某镇中学,共有30多名教师外流,外流比

例超过13%。据07年4月7日《中国青年报》披露,湖北省蕲春县全县流失教师800多名,有些村里小学只剩下一个“留守”教师。上世纪80年代乃至90年代,黄流中学是海南教育一个响当当的牌子。但事过境迁,但近几年在全校202名教职工中,30人没有住房,70多人挤在老旧狭窄的教师宿舍里,无法安居乐业;原有的学生宿舍早成危房,大量寄宿学生租住在校外,学生的管理、安全令人担忧。师资的流失,生源质量的下降,都使得学校原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流失,教学质量艰难维持着。其实,黄流中学现象只是海南部分地区教育的缩影。据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显示,边远地区学校的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个人发展机会少,造成骨干教师流失,对艰苦地区学校的抽样调查表明,38.7%的校长反映近3 年中有教师流失情况,其中,74.6%的校长反映主要流失的是骨干教师,92.5%的校长反映主要流失的是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近10多年,优秀教师流向一些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市,屡见不鲜。这种趋势造成一种人们不愿看到的现实;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更加失衡。一位人大代表曾经这样告诉记者,村里好一点的老师都跑到乡镇去了,乡镇好一点的老师都跑到县里了,县里好一点的老师都跑到城里了。村里没有好的老师,学生怎么能留得住? 这种现象基本上存在于全国各个角落,教师流失使得一些学校特别是一些偏远农村中小学面临教师匮乏甚至面临没有教师上课的窘境。教师流失致使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教师素质下降其直接结果导致教育质量每况愈下,而教育质量下滑又直接造成学生的大量流失,学生的大量流失又导致了农村教师流失。长此以往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将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将变得遥遥无期。教师流失使农村学校的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善教育环境打造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这是摆在农村中小学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大一暑期实践的课题选择中,我们人文学院080014暑期调研队就提出了“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并得到了院里的大力支持。在此次课题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考虑地

域以及经费等原因以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农村中小学为重点调查对象,在对几所学校访谈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但为了避免单一案例可能会造成片面观点这一局限,我们调研队成员员也在暑假期间对各自家乡(商丘、周口等地)的农村师资流失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以这些工作为基础,我们以平舆县作为分析和解剖的对象,其他相关调查作为补充和比较,对农村教师流失的原因、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教师流失问题的对策建议。

1.1.2研究意义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状况及对策研究对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科教兴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社会意义,有利于使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文件和会议精神落到实处;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展观,推动科教兴国战略,构建用教育促发展,用人才保发展的农村发展格局;有利于优化配置教师资源,有效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农村教育和谐体系。二是实践意义,在城乡差别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的情况如何缩小城乡教师资源的二元结构配置,实现教师合理流动,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农村师资队伍,对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显得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农村教师流失情况的调查,探究其流失的深层原因和背景,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运用公共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人力资源理论和系统论等方法,探索农村教师合理流动、避免单向无序流失的途径和方法,为政府制订政策提供依据。本课题研究就是针对如何保持学校如何尽最大努力留住优秀教师、减少教师流失从而走出农村教育困境这一最现实、最关键的问题而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三是理论意义。首先,着力研究教师流失对策,深化对农村教育和谐的认识。研究教师流失对策,对教师而言,有利于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学校而言,有利于改善稳定其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对整个农村教育而言,有利于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对一个地区和国家而言,稳定的教师队伍有利于国家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农村教育以及农村教师流失问题一直被社会各界关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针对农村教育的研究一直存在。国外学者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建立了一些分析模式,试图找到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美国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的研究就十分重视,对教师流失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很多。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P.A .Sorokin 1889—1968) 首先对社会流动理论进行研究,教师流失是社会流动的一部分,他提出了两种基本的社会流动类型: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他认为在社会流动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一种正比关系,即社会越发展,社会流动越高。。自身的专业地位,只能靠颁发反映最高水平和最严格训练的名副其实的教师证书。美国哈佛大学博士SusanMooreJohnson 和SarahE .BirKeland 等在马萨诸塞州对50多位教师的职业生涯进行追踪调查,第3年就发现有44%的教师离开了原来的学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待遇不公、学校管理无序等,并且进一步阐述了教师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哪一方面都不可缺少。在日本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教师流失也长期存在。由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生活教学条件艰苦、交通不便,教师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对于许多人而言去农村任教是迫不得已的并且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离开学校去城市发展。不断地恶性循环使得日本农村学校教师缺乏,优秀教师更是寥寥无几,面对农村学校教师流失问题,根据日本1954年制定、之后多次修改的《偏远地区教育振兴法》的规定,都道府县必须对偏远地区学校教职工增发特殊津贴。如月津贴额不低于本人月工资和月抚养津贴的25%。总之,美国、日本等国家对教师流失问题的相关研究为我国解决教师流失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尤其是日本有关振兴农村地区教育的措施对发展我国农村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国内学者也有很多的研究成果,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后人无疑将很有启发意义.如徐中伟在他的‘教师流动与师资优化组合’(黑龙江高教研究,1996年第2期) 中,首先将教师的流动分为良性流动和非良性

流动,并进一步指出,据此标准来衡量我国教师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可以说我国教师流动处于非良性流动之中——教师流失的形势是严峻的.当前许多地方对教师的流动还没有进行有效的规范,对教师流动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不能很好的控制,尤其是对相对贫困地区而言.邵学伦在《关于中小学教师流动目题的思索》(《山东教育科研——决策与思考》,2002年第8期) 中谈到,落后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动影响至少有四个方面,一,造成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滑坡.二,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三,使本来落后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四、直接导致生源的流失朱海宾在《现代教育》上发表了《农村骨干教师易“流”难留》朱爱国在《中国教育报》上讲述了《农村教师的无奈》,清华学子张晓岩在《中国青年报》中则说《农村教师被忽略太久了》等等,从农村教师的现状出发,运用公共管理理论理性地进行分析: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结构老化,素质偏低,由于财政编制人数有限,在老教师没有退休的前提下,年轻教师很难进入教师行列中来,而且农村教师生存压力巨大,待遇不高,生活环境艰苦,要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解决当前的农村教师问题。青岛科技大学讲师孟令熙先后发表‘农村基础教育教师流动的合理性思考》、《教师流动规律及其对教师管理的启示》、《公立高中教师流失类型分析及对策研究》等文章,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着力探寻教师流动规律,根据教师流动的客观规律,研究应对教师流动的措施,认为教师流动有七种典型:趋利型、考研型、逃避型、家庭型、事业型、从众型、个性型,分析了教师流动与教师物质待遇、教师工作压力、教师个人特征、教育事业发展、教师管理模式的五种关系,提出对教师管理应当采取五项措施,合理提高教师物质待遇;适当安排教师工作任务;科学实施教师差异管理;大力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切实加强学校民主建设。

§1.3 调研的过程

一.申报准备阶段

5月25号-6月5号 这一阶段主要内容有:

①提出课题,组建调研队,收集相关资料

②参加学院暑期实践前期培训,向院团委提交项目申请书,进行课 题申报

二、深入调查阶段

7月12号-7月20号 这一阶段主要内容有:

①赴实践地点展开暑期调研,深入农村中小学进行实地调查

②对已流失教师或任职教师单独进行访谈

③走访农村小学校长,深入了解情况

三.总结分析阶段

7月21号-8月20号 这一阶段主要内容有:

①收集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找出调研中存在的不足

②撰写课题调研报告、论文并整理上交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本次调研过程是总结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收集了大量有关本课题的国内文献资料进行了查阅、归纳、整理、分析,并对相关研究体系进行综述

二.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相应的模式及方法进行推广

三.调查研究法

在平舆县调查点选取了某一乡镇中的四所小学,分别赶赴学校对各所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工作环境等进行实地调查,同时对个别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进行个案访谈、集体座谈,深入了解农村教师的生存和流失现状和背景因素

第二章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相关概念及有关理论

§2.1教师流失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师流动与教师流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流动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指教师在地区或校际间的人事变动过程,也包括教师脱离教育系统的行为,教师的流动包括向上、向下的流动,但是,教师的流动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有良性与非良性之别。合理、良性的教师流动,能够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教学的整体质量,也有利于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合理、非良性的教师流动则会导致原学校优秀教师不断的流失,不仅对原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致命的打击,进一步拉大了农村学校与城

镇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加剧了农村基层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更不利于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教师的流动是教师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对教育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筛选过程。首先,需求导致了教师的流动,学校空缺职位的多少,决定了教师流量的大小。为了补足这些空缺而引起的教师流动或引入高效示范毕业生都是合理的,也是良性的,但如果由于学校经济、环境等各方面条件差,原有的的教师不断外流,而具备教师资格的教师不愿去由此出现空缺无人填补或者出现配用代课老师或一师多教或者出现接替者不胜任教职的情况,这样的流动就是不合理的,也是非良性的。这就是教师流失的定义。合理的教师流动是双向的,不合理的教师流动则是单向的,本次研究为农村教师不合理非良性的流动:教师流失即教师流动中的非正常状态。本次课题我们研究的是不合理非良性的教师流动,农村教师合理的良性的流动不做研究

二.显性流失与隐性流失:

教师的流失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显性流失,另一种是隐性流失。教师的显性流失是指教师脱离原单位或原地区而导致教育资源的外流以及由于继任教师能力低下或因为没有继任者而引起教育质量下降的不合理的、非良性的教师流动。教师的隐性流失是指教师有辞职或者调离本岗位到更好的学校或部门工作的倾向和厌教情绪表现,以及教师因为对学校现状的不满而出现消极的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和因为不合格教师占据教师职位致使优质的已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高校师范毕业生无法进入教师队伍等的现象。教师的流动如果没有给原来的学校造成教师资源的紧缺或者教学质量的下滑,都不能称之为教师流失。教师的显性流失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指教师离开教育系统转投他行,不再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即外流型;另外一种是指教师从教学一线流向其他岗位,或者从待遇低条件差的学校调到待遇高条件更优越的学校工作,比如从农村小学调到乡镇一级小学或中学,或从农村调到城市等,即内流型。教师的隐性流失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对现实不满的教师的消极怠工和半耕半教的教师对教学马虎对待的现象;第二种是不安心于“下放”工作的支教教师在支教学校的得

过且过;第三种是不引进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却聘用素质不高的代课教师来应付教学。一线教师对现实不满,对教学工作和学生没有感情,也缺乏责任感,这种隐性流失实际上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更加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损害学生的利益,也会很快转化为显性流失。现在,人们一般重视显性流失的问题,而忽视对隐性流失问题的观察、分析和引导。事实上,教师的显性流失是可见的、有限的,而教师的隐性流失是看不见的,也是难以估计的,更应给予特别重视。

有些隐性流失性教师体现在在编不在岗。主要体现在部分教师通过其他各种途径或借调至其他效益好的机关单位,或者某些依托人事关系进入教师编制但是从不进校任课,却每个月领有工资。

§2.2 教师流失有关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种需要呈金字塔结构,只有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后,才有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是指安全秩序自由稳定及受到保护等方面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也称为社交需要、社会需要、情爱与归属的需要等,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和爱护以及为群体所接纳和认同的需要,是爱与被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是指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是指人们希望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工作,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行为始于需要,并由需要引起动机 因此,从需要出发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是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人才流动理论

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并且提出了人口迁移的“七个”法则,其中经济动机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现代劳动经济学》认为,劳动力选择流动时要付出成本的,包括新环境转移的货币成本及相应的心理成本。劳动者把这种自愿流动当成投资看待,即劳动者为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获得的收益而在早些时候承担这种投资的成本,如果与流动相联系的收益现值超过了与之相联系的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的总和,那么,劳动者就会决定更换工作,或者进行地理上的迁移,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教师是高素质人才,其迁移、流动的原因多种多样,而经济动机往往是教师流动的主要动因,教师与其他人才资源一样。首先要满足基本物质生存需要。同时教师选择流动会核算成本,

包括流动前后的货币成本与心理成本的总和的对比,如果流动后总收益较流动前多,一般选择流动,反之,则选择不流动,即继续呆在原学校。

三.博弈理论

从博弈论的观点看教师流动,用人单位(学校与教育部门) 和教师就是博弈双方,双方的目标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任何一方都没有义务也不可能为了另一方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教师可以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把用人单位的利益放在次要位置,甚至牺牲用人单位的利益,而用人单位又是期望教师为了它自身的利益而努力甚至放弃教师本身的利益需求,这些不同利益的追求必然导致教师的流动或流失。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人单位如何设计一个激励机制(博弈规则) ,使得教师有积极性来配合自己,进而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达到双赢的结果。

四.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理论

现代社会的教育,不仅具有很强的功利价值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科学技术的孵化器,同时还具有十分重要的非功利价值,具有促进社会平等、保持社会稳的功能。在存在各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中,教育由于能够给人们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弱者改善其生存状态,减少社会的不公平,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因而,教育公平成为许多国家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发展点之一。教育公平包含制度层面的定义,即指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的公平,教育资源配置、师资力量分配的公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公平既是一个原则,又是一种理想,同时也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发展和逐步实现的过程。本课题中从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入手,深入涉及对教育政策、教育资源的公平性的探讨,以发现深层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三章 平舆县农村教师流失现状

§3.1平舆县农村教师队伍概况

本课题组本着了解平舆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现状,发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加强平舆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减少农村教师流失稳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参考依据,进而更好地推进新时期农村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同时也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第一手素材,保证课题研究的

顺利进行,我们课题组成员广泛深入到农村中小学,尤其是本课题的四个挂点校(詹庄小学、西洋潭小学、 王寺台小学、老湾小学)通过采取个别访谈、电话采访、集体座谈、查阅资料等调查方法,对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总体结构(区域分布、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男女结构、学段结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教师教育及农村教师队伍的内部管理现状等方面做了深入的调查分析与研究,经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平舆县农村教师队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师年龄老化、教师资源紧张

农村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的问题,在调查中,平舆县詹庄小学教师年龄结构50岁以上竟然占据了百分之百(学生总数180人、在校教师为7人,年龄全在50岁以上),其他学校如西洋谭小学(学生总数335,在校教师13人,年龄50+)、王寺台小学(学生总数120、在校教师7人,年龄50+)、老湾小学(学生总数60、在校教师6人,年龄50+)也是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新课改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他们显得难以胜任,而学校的采取措施一般就是将一些实在难以胜任的教师让他们转入后勤或者保安之类的工作,虽然他们没有任课,但是仍在编制,这就使得学校虽然不缺编但是教师资源却很紧张,而这种现象得以解决的办法就需要年轻教师的流入,但是在平舆县的调查情况来看,近几年流入的新教师寥寥无几,教师队伍出现了明显的断层现象,教师队伍长期下来失去了活力与创新力。对于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也难以保证。

二.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农村学校教师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这些教师经过了近年来的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已取得了国家承认的专科或本科的学历,但是不少教师实际能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也就是说因为我国进修培训方式在质量上存在很大的缺陷、或者教师本身学习能力有限无法通过学历补偿教育而买文凭使得农村教师的学历的提高并不能说明教师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且很多教师家庭组合是一个为教师一个为农村,教师处于半耕半教的状态长时间忙于农活或者其他事务,教育工作上就有些忽略,得过且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知识日趋老化,并且农村教师在整体素质方面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突出表现为四个“不适应”:一是教育、教学观念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部分教师观念比较陈旧,而且更新较难;二是思想、道德素质不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三是知识能力素质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方法、新知识,

许多教师感到无法适应;四是身心素质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较差,而且中老年教师较多,心理压力却较大,教师身心素质令人担忧。

三.教师生活和工作条件较差

在平舆县一些地区的农村小学,部分校舍十分简陋,甚至还有危房,门、窗户、房顶都很破旧,根本无法遮风挡雨。农村学校的各项设备也十分缺乏,甚至不能满足基本教学的需要。有些教师在学校住宿,生活条件、住宿环境极差(后附有图片)。农村学校教师大多是办耕半教,为单职工家庭,家里还有责任田。他们既把主要精力放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对学生学习辅导上,又要腾出时间来忙家里责任田里的农活,工作和生活双重压力无疑影响到他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会影响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师各项权益未得到保障

在调查过程中,农村教师普遍反映,除了历史原因出现的拖欠工资外,至今仍然不能与县城同级教师同工同酬,教师工资不能也按时足额发放,在调查的过程中有一位王老师就谈到他的工资被拖欠了很多年,至今还没有发放完全,绩效工资也往往拖欠,有些中学学校就有些时候是半年发一次工资,改善教师福利待遇在农村也仅仅是一句空洞无力的口号,除了基本工资,农村小学教师并未能按时足额领取教师的各项津贴和补贴

五.师资培训效果不佳

农村教师学习条件本来就差,进修机会较少但是由于经费短缺和进修机制不健全导致几乎没有培训机会或者只是走走过场,并没有达到培训效果,而平舆县的教师培训机制更是严重不健全,基本为每五年有一次培训机会,国家和学校报销学费和书本费,每次是7到15天 但车费生活费自理,并且一些偏僻的地方受交通通信影响严重且农活较忙,有些教师就放弃进修培训机会。

六.骨干教师数量、规模明显不足,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目前平舆县农村中小学的骨干教师比较缺乏。这是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同时,中、青年优秀高职称教师流失严重。几年来,一大批的农村中小学中、青年优秀教师由于城乡条件的差异,福利待遇的悬殊,大都通过每年一度的进城考试而选调到城区中小学。有些一般在农村教学经过三年特岗就直接转走,这种状况的连年延续,直接导致一批农村优秀教师大量流失,除了教师的这种主动流失

之外还有一种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层层拔高”使用的做法这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优秀教师流失使得农村生源下降。城市生源增多规模扩大,又不得不再从农村中小学选拨进城任教,使得在某种程度上农村学校成了为城市学校输送骨干教师的基地。

§3.2平舆县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情况

被调查农村小学教师流失清况:平舆县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我们此次调查地点为平舆县下属几个乡镇的中小学共4个小学,其中詹庄小学学生180人,教师7人,西洋潭小学学生335人,教师13人,王寺台小学学生120人,教师7人,老湾小学学生60人,教师4人,而近年来詹庄小学仅流入1名教师,西洋谭小学算是这几所小学里条件稍好些的一所学校,其他学校校舍都很破旧,教学设备匮乏,可以即使条件较好,流入教师也寥寥无几,其他几所学校情况更是不乐观,并且每年都有年轻优秀教师流失,在采访中也有教师向我们透露,再过半学期他也要调走了,以下是我们整理的流失教师的基本情况:

第一,从学校方面来看:流失教师比流入教师层次高的学校往往处于落后的农村地区,教师待遇相对较差,办学条件也很落后,而流入教师比流出教师层次高的学校主要为城镇或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这些学校常常以较高的工资福利以及良好的教学环境等条件来吸引人才。

第二,从行业方面来看;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出教育系统后,其职业的选择主要有三种:一是流向政府或其他机关部门;二是流向商界;三是流向第三产业 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村教师虽然没有离开教师这一行业,但是他们大都选择了城区和发达地区的学校 相对于农村教师而言,这些行业往往报酬相对丰厚,福利待遇较好,经济收入

较高,工作压力较小,社会地位较高。

第三 ,从流动区域来看 ,地域性、单向性、无序性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象的显著特点。农村教师一般都是从工作条件差、收入待遇低的地区流向工作条件好、生活待遇高的地区流动;从贫困地区向

发达地区流动;从边远地区向人口密集地区流动;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小学教师流失到初中,初中教师流失到高中;从非重点学校流向重点学校。

第四,从流动教师的个体特征来看,中青年教师比年老教师流失多,男性教师比女性教师流失多,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低学历低职称教师流失多,教学经验越丰富的教师

流失多:

1、 流失教师高学历流失多,低学历相对稳定

近几年来,随着生源的自然减少,中小学校之间展开生源大战,而好的教师就是一所学校无形的广告,所以教师所受教育程度(教师的学历和职称)自然就成为各级各类招聘教师的首要条件,因此,流失教师中高学历教师较多,低学历教师比较稳定。

2、年轻教师流失较多

流失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在调查过程的农村中小学学校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流失比例占据最高

3、高职称、男教师流失量大

在调查的农村初中学校中,中一或者中二职称比例最高,中高职称较少。小学教师有大部分都是小一职称,小高职称特别少。但在流动的过程中一般是高级职称教师流失,在近几年来詹庄小学、西洋潭小学流失的都为高职称教师,且流失教师多以男教师为主,这与农村传统落后观念有很大联系,男性在农村教学多被认为是没有出息的职业,这使得高职称的男性教师流失。

§3.3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带来的影响

一.优秀学生流失严重,造成生源质量下降

农村优质学生资源的流失也是教育不均衡发展所导致的,主要是由于农村优秀学生追求更高的教育质量、追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造成的,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造成优秀学生转学,“教师不稳定,则教学不稳定”,农村优秀学生纷纷向城里学校流动,向外市、县学校流动。农民希望子女得到优质教育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但由于农村学校缺乏优秀教师,教育质量不高,农村学校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虽然城里学校学费不菲,但一些家长仍然选择了让成绩优秀的孩子异地求学。而农村学校面临生源数量不足与质量下降的双重困境,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这也加大了城镇与乡村、普通与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

二.影响农村教学结构失衡

1. 学科结构,经调查发现,平舆县农村中小学英语、音乐。美术。计算机等专业教师十分短缺,再加上近年来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基础学科语文数学教师整体水平下降,其他专业教师更是缺少,在一些小学由于流失教师的严重,也只能保证开设语文和数学的课程。在农村中小学,“所学非所教,一人兼多科”现象特别严重,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

2. 年龄结构 在平舆县农村中小学,由于长期中青年骨干老师的 流出且无年轻教师流

入,后备队伍显然不足,中青年教师匮乏,教师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极易形成教师年龄断层,不利于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 性别结构 调查中表明,在农村教师队伍中,男教师更容易流失,长期以来,传统社会观念就有一种偏见,认为中小学教师是女人的世界,男教师当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就会被认为没有出息,这也成为男人不愿意涉足此职业和在职男教师跳槽或流失的重要缘由,在平舆县农村中小学,女性教师较多,男性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导致了一些男学生性格偏向柔弱,缺乏阳刚之气,不利于学生个人性格的培养,影响了教育质量

三.增强了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难度

教育过程有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要求教师职业的相对稳定。农村教师无序、单向的流失必然会影响学校组织的稳定,长此以往给学校和学生增加了一些新的不安定因素,这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不符合教育的连续性,并且经调查和走访发现,农村流失的教师都是比较优秀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这也不仅仅引起职位空缺,还会引起其他接替其职位的教师无法胜任导致教学工作无法展开,职位的短缺让很多的学校让一些没有正式编制的教师担任代课教师,其教学能力无法与这些流失的教师相比,这无疑造成了中小学教学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优秀教师的流出又引起优秀学生的流出,而学生和教师又是学校发展的依托,所以随着学生生源的减少,优秀骨干教师的流出,根据师生规定不能补充符合要求的新教师,年老教师又根本流不动,又加上临近退休的教师更新知识意识薄弱,教学比拼的机会减少,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学水平明显下降,改善平舆县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异常困难,总而言之优秀师资的流失不仅使得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师资队伍长期处于单向流动中,教师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还使得学校多年培养优秀师资所付出的辛苦付之东流,削弱了当地的教学质量,导致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滑坡。

四.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教育的公平性和公益性特征要求教育资源能尽量做到均衡发展和配置。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要尽量保证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除了受教育机会均等外,还应享受质量平等的权利。如果学校间的教师素质的差异过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公平,也不利于这些相对落后地区的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的发展,势必造成新的恶性循环。从教师流动的方向来分析,大多数流动是从薄弱学校流向优势学校,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这必然拉大校际之间的差距,导致优势学校人才济济,弱势学校人才缺乏。就农村学校而言,农村教师的单向。无序的不合理流动带来了几方面的问

题:一是造成优质教师资源的城乡分布不均;二是加重了农村教师短缺的矛盾;三是降低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四是加剧了农村中小学生的流失导致生源质量下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教育均衡发展使人们对未来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优秀教师的流失,是教师资源的配置出现人为的差别,进而影响到教育公平,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有一大因素。经济欠发达地区此现象更是严重且愈演愈烈,给本来就薄弱的农村基础教育“雪上加霜”,一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稳定。

第四章. 农村教师流失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差异

义务教育城乡差距表征着我们整个的教育系统所处的一种“无序”状态,正是这种差距诱生了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的流失,追溯众多相互叠加的因素,“政策性”原因是根本性的。教育政策是对社会教育利益作权威性的分配,在目标群体的参与机制和政府的决策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各阶层利益的多元性和不均衡性导致了政府决策的不平等性,特别表现在政府对现实关照的缺失,造成在教育政策决策过程中农村教师处于集体“失语”的境况而无法维护自身利益。在社会转型所引发的社会变迁面前,长期被隐蔽的教育公益性、公正性和合理性等问题凸显出来,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流失的事实征兆着某种不和谐的因素和教育政策在面对这种教育公益性挑战中的缺位

二、工作压力偏大

根据我们几天的走访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较大是由多方面造成的。一是生师比不合理,一、工作负担压力偏大.依据国务院、省、市相关政策规定,初中生师比农村、县镇、城市分别为18:l 、16:1、13.5:1;小学生师比农村、县镇、城市分别为23:1、21:1、19:l ,政策不均衡,增加了农村教师的工作压力。并且农村学生生源减少,农村小学“包班”教学较普遍。根据调查显示,随着优秀教师流出带来学生生源的减少,按照生师比规定学校教师的配置存在较大困难,很难将所有需要科目的教师配置到位。农村教学中一个教师同时担任多科教师屡见不鲜,而对于农村小学来说,一些偏远山区小学几乎都是“包班”教学,即一个老师既当班主任,又担任这个班的所有科目的任课教师。并且在带这么多课的基础上,还以升学率指标、教师考核、抽考检查、学生难教、评价结果与奖惩挂钩,由此可见,农村教师教学压力很大负担很重。但是工资待遇并不高还可能会因为抽考检查中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

而被扣工资。二、人际关系压力压力、作为农村教师,我们发现他们的人际关系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地位偏低但职业角色偏重之间的矛盾压力、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和他们付出劳动不成正比之间压力。教师工作虽然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在现实生活中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处于一种不被人羡慕、甚至很低的地位,在大多农村父母和学生眼里,只没出息的人才会在农村中小学当教师,这种不正确的观念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自尊心,并且社会对于教育的舆论压力,家长对教师的要求有增无减。特别是免费教育实施后,一味地强调孩子有享受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闭口不谈家长应履行的义务和责任。一旦教育过程中出现一丝纰漏,所有的过错都要教师承担,这样低地位、高要求,高付出、低回报的巨大压迫感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教师选择去大城市发展、或者退出这个行业。三是社会责任感压力。与城市教师不同的是,农村独生子女增多以及家长纷纷外出打工,大量留守儿童出现等现实问题,也成为农村教师工作压力的来源之一,他们不仅要面临来自学校的压力。还要处理一些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一人承担教师与家长的角色。种种压力的存在使得越来越多教师外流。

三、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差

工资水平及福利待遇决定教师流动的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且这一动机甚至被部分教师认为是流失归根到底的缘由。但是从福利待遇来看,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较低,且除了工资以外,大部分学校的教师没有任何福利, 对平舆县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调查的结果表明,小学高级教师的月平均工资为2200 元,一级教师1800二级教师1500三级教师1300,在每月这么少的工资还不能足额发放的情况下,农村教师的生活状况在承担各种费用之后显得入不敷出,并且个别学校还有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有的学校甚至是半年才发一次工资,教师的劳动价值得不到承认,正当的权益得不到保护,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经调查的教师大部分对自己的福利待遇很不满,对于城乡教师之间同工不同酬、收入差距大接受采访的教师也颇有说辞。而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但是近年来国家公务员领域一直在讨论便逐步实施“高薪养廉”,然而教师的工资却没有随着公务员工资的提高而有相应的提高甚至没有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好教师的待遇长期偏低、工资足额不能按时发放、福利津贴差、导致了骨干教师大量外流(辞职、改行) 造成教育质量下降

四、工作环境艰苦

农村教育落后由来已久,大多数农村学校场地有限,教室十分简陋甚至出现危房,

教师上课没有必要的教学器材,学生活动没有去处,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室对一些贫穷的农村学校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由于投入经费的差距,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成为天壤之别,育设施,许多农村学校最基本的教学设施如校舍、教学设备、图书都难以保证,普通中小学在校舍危房率、生均图书拥有量、实验仪器达标校比例上也同样体现出明显的城乡差距。

五、学校教师管理体制不健全

民主制度不健全。教师本是社会中崇尚民主的高素质群体,但部分校领导往往采用集权化管理方式,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教师享受不到应有的民主,正当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又不愿公开抗争,于是选择逃避和转移,或调走,或考研,或辞职下海经商。、人文关怀虚乏。其外农村学校管理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据调查,不少教师反映,在农村学校生活本来就很艰难,希望得到一些关心,但情况不容乐观。一是有的学校领导不注意从生活上关心、体贴教师,尤其对于一些教师的家庭困难、子女上学就业等问题,不能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各种困难,没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有些学校领导,教师病了需要休息不管不问,只要求教师按时上课不得缺席,管理方式简单粗暴。二是有的学校领导在工作上指责过多,在调查中发现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对待工作充满热情,敢想敢做,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办事教学有些疏漏,校领导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一味责备,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同时动摇了献身农村教育的信心。三是教育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服务工作有待加强,按照《教师法》明确规定“应当定期安排教师进行身体检查”,事实上,农村很多学校教师长期以来都没有安排检查、或者检查也是表面功夫。

六、管理薄弱僵化,自身发展空间狭小,价值无法实现

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们除了满足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外,更重要的是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当自我实现的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往往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影响潜能发挥。农村教师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实现他们的价值目标困难重重,容易出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惰性心理,这表现在一方面.农村学校工作和生活环境条件差.教师缺少专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职业发展宅间狭小,提高自身素质和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需要难于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农村学校的管理相对僵化和滞后,比如:管理松散。导致工作懒散:缺乏人性化管理,教师关怀不够甚至缺失;教学评价体系单一和僵化,激励机制不健全,难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职称评选混乱,职称晋升难:教师的专业建设薄弱,敬业精神、专业知识和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强化和提升等等,加剧了教师对自身价值实现的失落感。

七、农村教师继续教育落后

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目前城镇教师比农村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因为在一些学校培训经费无处筹措,农村学校教师进修的机会较少。再者因为培训机制不健全,所以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就往往难以实现或者更多的是走走过场。这样,培训机制的不健全及经费的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瓶颈,这也使很多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教师心理落差很大,很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第五章 解决农村教师流失的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调整优化教师队伍为主线,以骨干教师队伍和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努力创设有利于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环境,建设一支数量适当、分布合理、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小学教师队伍。以此为指导思想,以建设一支稳定优质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为目的,以我们暑期调研队对平舆县农村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的研究分析为依据,我们暑期实践调研队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当前国家普遍存在的农村小学教师流失的问题: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是问题解决的大前提。农村教师与农民和农村血脉相连,只要城乡二元社会格局继续存在,城乡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农村会越来越衰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弱势地位便无法得到改变。只有城乡差距缩小了,农村发达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才会有最根本的保障。因此,国家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战略转型,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切实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积极调整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明确将“农转非”作为国家目前最根本的经济任务,取消户籍流动的障碍,快速废除歧视农村人的城市政策,消除城乡体制性壁垒,开通城乡之间要素资源顺畅双向流动的渠道,从而扭转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极端不合理性,促进农村社会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这是增加农村吸引力,推进包括中小学教育在内的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当农村繁荣发达了,农民的处境好了,城乡相互依赖,而不是农村依附城市,社会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机整体,农村教育才有可能扬眉吐气,建设一支质优、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二、提高农村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师待遇

在当前城乡仍较明显的情况下,农村学校要想留住教师,特别是其中的优秀的教

师,就要采取措施,设法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师待遇。为此国家必须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必须加大中央、省和市级政府在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中的比例。对于教师待遇问题,政府应保证教师的工资足额按时发放建立健全工资保障机制。教师的工资本来就不高,不应该拖欠教师的工资。否则势必会严重打击这些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进取心。除此以外,政府还应对在乡镇以下学校的教师实行专项“乡村教师岗位津贴”。并且越偏远的学校津贴越高;对长期坚持在乡镇学校工作的教师实行“乡村教师定期离职带薪免费进修”.加大投入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积极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要把实施对农村教师的安居工程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去,有条件的可以在农村兴建教师公寓或教师住宅小区,改善住校教师的住宿环境。另一方面给予乡村教师更多的表彰奖励和职称晋升机会并保证公平公正,防止以权谋私现象,加大监管力度。同时让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享受公平公正的福利待遇,妥善解决好他们的就医、保险、和养老等问题。这样,在乡镇和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拿着和城市教师一样的工资,进行着相比城市而言更低的消费,他们就会乐于选择并扎根农村,就不会一心想走向城市,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的法律地位及其待遇规定是教师职业社会地位及声望的重要保障,也是吸引高素质师源的重要条件,但是在《教师法》中并激没有明确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地位、福利和待遇,国家许诺的给予教师公务员待遇也没有落到实处。因此要想真正的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除了改善教师工资,提高福利待遇之外,还应该明确规定教师的职业地位,将农村中小学教师真正纳入公务员制度,并给予公务员待遇。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还会吸引大量优秀的人才来农村任教,从而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加大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和配套经费投入

拓宽多种渠道, 多方筹措资金,切实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快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建设步伐,以平舆县调查为例,当前重点要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建立完备的计算机教学设备、文体娱乐教学用具和科学课程实验器械,建立必要的实验室及其配套设施,提供农村教师必备的图书网络资源,政府在除公用经费以外,也应安排一定的专业经费,用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四、优化整合城乡教育资源

在平舆县县城和城镇之间实行区域统一管理,及统一调配本区内教师人力资源,

统一福利待遇。当前,对英语、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等专业教师实行城乡统筹安排,确保偏远农村中小学有一定比例的专业教师,逐步优化农村教师队伍专业结构。要在农村推广中心学校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以县区为单位的区域性的教师轮岗制度,在一定时间内让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间实行教师的轮岗。扎实推进城镇学校与农村中小学的对口支援工作。鼓励和引导城镇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与农村中小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关系,通过多种形式,落实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五、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营造“以人为本”的环境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是通过对人的管理来组织和科学运作人、财物、事、信息等其他管理要素,协调和完成各项管理内容 所以,现代学校的管理应该树立以人为本即以师为本的管理理念 ,应该明确管理中既要重视管,又要突出理,理就是规律,即要求各项管理工作都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构建现代学校的管理模式 从管理角度留住人心、留住人才,稳定教师队伍,最终实现教师和学校的共同成长。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要尊重每一位教师,知人善任,使教师对学校产生归属感,要创造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在学校人际关系和谐的宽松环境中,更能发挥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同时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感情留人,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一切为了师生,为了一切师生,为了师生的一切”.加强人文关怀,学校政府以及其他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应该积极主动倾听农村教师的心声.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做教师的贴心人。增强学校凝聚力和教师的团结合作.并以此缓解教师内心的压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六、建立农村教师长效培训机制

农村教师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消息也比较闭塞、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落后。定期进行教育培训显得十分必要。但目前的教师培训机制并不健全,这对于农村教师素质的提高、队伍的建设十分不利。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体制是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素质的重要环节,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注重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机制,让培训出质量。我们在调查研究中整理了以下几个建议:第一、建立健全各级中小学教师进修与培训机构。财政要拨专项费用用于这些教师培训,所需教师可委托师范学校或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也可以到城镇教育质量高的学校跟班学习,或者聘请一

些这方面的专家、学者或者骨干教师及时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第二、针对农村教师需要,增强教师培训实效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从单一的培训者先向咨询者、计划者、服务者和培训者转变。培训机构要树立“以教师专业为本”改变传统的以培训机构为中心的办学模式。教师培训工作应该结合农村教师实际,针对农村教师需要,增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提高广大农村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在培训之前,认真调查了解培训对象的需求,科学制定培训方案;在培训内容上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加大新课程师资培训力度,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培训对象的主体地位,实施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把培训变成教师展示自我、合作交流、促进反思、探究对策的平台。切实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第三、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的费用应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全额负担,或者由教师自己承担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也可以对优秀的农村骨干教师,可以免费培训作为奖励方式。第四、实行配套的升薪和晋级制。以此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地参加培训。同时,学校也应该注重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教育部门可以划出一定的年龄杠杆、学历标准、对年龄允许的代课教师给予免费培训的机会,达到学历标准的取得上岗资格证书,允许从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对于经过培训仍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或年老体弱不宜担当教师的代课教师,按教龄给予适当补助后,转移到其他行业

七、加强师德教育

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意见。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加快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弘扬高尚师德,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努力建设一支稳定的、业务精湛、师德优良的农村教师队伍

八、建立高效公平的教师管理体制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加快农村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作为教育人事管理部门必须通过相应的管理制度改革。首先要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建立一个畅通的教师进入和退出机制。教师退出渠道的阻塞是阻碍我国农村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一个瓶颈环节,不合格的教师无法退出教师队伍,合格优秀的教师便无法进入教师队伍。在这一方面可以改革教师内退制度,将农村教师的内退年龄提前,动员年纪偏大的教师提前退休将更多的机会留给年轻人。另一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每年选拨一批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教师任教,为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不断优化

和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并且保证农村教师的稳定供给。即使在超编的情况下,也要逐年接纳一定数量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全面推行向全社会招聘人才制度,加快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也要想方设法引进一批计算机、美术、英语等紧缺学科教师。最后在师资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建立高效公平的教师管理体制,从而提高有限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高效公平的教育管理体制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教师激励和评价机制,良好的教师激励和评价机制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是有限的师资发挥最大的效果。教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要公开、透明、民主、教师的职务晋升、职称的评定和教师流动等方面也要杜绝各种以权谋私现象。其次是、建立公平竞争机制,使教师体验“自我实现”所带来的满足感。

九、加强教师人事管理改革,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和淘汰机制

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的人事管理,积极引导农村教师的合理流动。教师的合理流动最终目的是达到教育均衡发展,这点我们可以效仿其他国家的做法如日本就实行教师轮岗制度并纳入国家法律,公立学校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一个教师不能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超过5年,政府干预在教师流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教育部门可以从全局角度根据实际制定出一套关于教师定期流动的制度保证城乡的教育质量平衡,避免大城市教师过剩,而边远贫困地区师资匮乏现象。在保证了农村教师数量充足的前提下,特别是在国家保证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并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纳入公务员制度后,实行农村教师淘汰机制,继续积极稳妥地做好代课教师的转正或辞退工作,对于思想或是能力都很差的应坚决给予辞退,逐步清理不合格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支优质的有活力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才能有效保障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平舆县隶属驻马店市,由于平舆县市经济基础薄弱,各乡镇地区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因此,关注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农村教育事业的发

展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调研队专题调查研究教师流失问题,根据我们调研组调查发现:经济因素制约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度的执行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作为支柱,在经济情况不利的情况下则更需要具有切合实际的政策保障.目前农村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现状严重,年龄知识结构老化的教师无法正常退出,导致了农村教师年龄老化、知识僵化,而农村教师来源又严重受阻,直接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威胁.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暑期实践调研组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提出了促进农村教师合理流动的对策并撰写此文,希望能够为平舆县乃至整个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资料,能够为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平等地享受教育而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能够唤起更多的社会人士关注农村、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回顾研究过程,由于受资金和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课题在立项时对相关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所涉及的研究方向比较宽泛,有些预定研究的问题(流失教师流失方向、城乡教育差距引起的流失、中学教师流失、教育管理部门有关教师流失采取的措施)没有深入进行研究,有的问题虽然有所涉及,但深度广度不够。 还有就是我们此次课题的研究只限于公立学校的教师没有将民办教师考虑在内,这点做的十分欠缺。另一方面教师流动原因本身就具有多样性,农村教师流失问题涉及到教育、管理、经济、心理等学科,而我们由于刚上大二,学科基础知识薄弱,考虑问题不尽全面,很多学科涉及知识有所漏洞,在调查走访的过程中,在调查教师对象方面由于时间问题研究不到位。另外,文章在提出对策时,始终处于一种较理想的精神状态,对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给教育事业带来的变化估计不足,使得提出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因本人学识浅薄能力有限,对论文投入的精力还很不够,文章中一定存在不少问题,真诚希望各位老师提出批评和指正。

詹庄小学(上图) 条件较好的西洋潭小学(下图)

孩子们上课的教室!!!(下图一、图二、图三)

操场(下图)

采访王老师家景(下图)

詹庄小学校长家

住校教师环境特别恶劣(下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31

32

捐赠的詹庄小学

这是以前的教室(下图一、图二)

33

认真学习的孩子(下图)

34

老师的办公室(下图一、图二)

35

理想的分量(下图

)

触目惊心的教室门(下图)

36

标语?警醒?

37


相关内容

  • 高质量课外活动的特征分析
    1 高质量课外活动的特征分析 盖笑松 闫津廷 谢燕萍 邓梦蕙 徐楠楠 130024) 刘晓东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 一.前言 青少年拥有潜在的品格优势,但这些潜在的品格优势需要通过适宜的活动经验才能得以实现和发展.因此,青少年积 ...
  • 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浪费
    安 徽 财 经 大 学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浪费 院 (系)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所在班级 2010级 行政管理(1)班 姓 名 张高翔 学 号 2010990027 指导老师 袁华萍 讲师 日 期 2014年 ...
  • 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 昭通渔洞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建议 崔元磊(昭通渔洞水库管理局) 摘要:本文就昭通渔洞水库水资源环境现状和保护.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保护.治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环境保护 渔洞水库 昭通渔洞水库 ...
  • 浅谈农业面源污染原理及防治措施
    开 发 应 用浅谈农业面源污染原理及防治措施范海妮(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摘 要:本文以农业面源污染为例,论述了面源污染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危害,并对面源污染的防 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
  • 20**年春开学情况汇报
    小江中学开学情况汇报 2012年春季学期,我校严格按照县教育局的工作布署和校历规定,做到早研究.早部署.早安排,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开学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 开学基本情况 (一)教师到位情况 我校现有教职工 ...
  • [20XX年中农大]农林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论文方向:财政金融 对市场经济下财政的认识 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存在的理论基础 我国的国债规模与财政风险防范 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抉择 中国财政和税收体制的改革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统计工作 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对优 ...
  • 写调研报告怎样把握重点
    [写调研报告怎样把握重点] 做好调研工作,写好调研报告,无论是对领导还是文秘人员来说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写调研报告怎样把握重点.写好调研报告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基础,党的三代中央领导核心都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没 ...
  • 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 要]古往今来,我国教育经历了一段相曲折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教育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体系,并且实现了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但是,由于我国教育所经历的特殊经历,因此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同时,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 ...
  • 研究报告范例
    <农村幼儿园本土资源创设环境现状分析 与指导策略研究> 研究报告 执 笔 人 课 题 类 别 所 在 单 位 保定市清苑县魏村镇魏村东街幼儿园 联 系 电 话 [1**********] <农村幼儿园本土资源创设环境现状分 ...
  • 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陈芳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年第04期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从整体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