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句中"还"字的理解 - 范文中心

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句中"还"字的理解

01/12

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句中“还”字的理解

吴烨峰,医学院,口腔医学,3130102938,[1**********],

283799581@qq.com

摘要:对于“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通常的理解是“壮士这一去啊不再回来”。可是有人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还”理解为“回头”更恰当。这种说法确实让人耳目一新,说理分析也是有理有据,粗粗一看似乎觉得很有道理。然而,他的论证过程是存在许多问题的。本文将会围绕“不复还”层层展开,还原“还”字的正确理解。

关键词:还;复;回头;回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司马迁 《史记·刺客列传》

对于“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通常的理解是“壮士这一去啊不再回来”。可是有人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不复还”应当理解为“不回头”,“还”理解为“回头”更恰当。这种说法确实让人耳目一新,说理分析也是有理有据,粗粗一看似乎觉得挺有道理。

张港在《之“不复还”》一文中就讲了自己的观点。“‘不复还’,应该理解为:不回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意思应该是,作为壮士的我,这样的离去,头都不会回的。我是绝对坚定的,不会害怕的。这是针对之前燕太子丹‘疑其改悔’说的,是对太子丹的回答,是让太子打消疑虑,也是向大家表明自己的坚定与勇敢。”

随后,他罗列了一些“还”字作“回头”解释的古诗文例子。我在这里引用他的原文。“《国语·周语下》:‘晋孙谈之子周适周,事单襄公,立无跛,视无还,听无耸,言无远。’‘视无还’,就是不回头看,目不斜视。《汉书·陈胜项籍传》:‘楼烦欲射,羽瞋目叱之。楼烦目不能视,手不能发,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楼烦让项羽吓得跑着进入壁垒,一边跑一边回头看。这里的‘还’就是回头看。‘杨喜为郎骑,追羽,羽还叱之,喜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杨喜追赶项羽,项羽只一回头,就吓得杨喜跑出了好几里地。这里的‘还’,也是回头。汉代古诗

《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蔡琰《悲愤诗》:‘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庾信《昭君辞应诏》:‘敛眉光禄塞,还望夫人城。’王粲《七哀诗》:‘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还’回头看。”

可是,经过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张港列举的这些诗文例子中的“还”只是以单音节词出现,或者是与表示“看”的意思的字如“顾”、“望”组成双音节词,如“还顾”、“还望”,而且也没有直接的诗句能够证明“复还”可以解释为“回头”、“回头看”的意思。所以,他的说法并没有得到有力的证据支持,是站不住脚的。

我以为,就像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不复还”仍然应该解释为“不回来”。 《说文解字》:还,復也。就是去了又回来的意思。在古汉语字典中,“还”字解释为“返回;回来;回去”,其中的例句就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接着,我们再看“复”字。《说文解字》:复,往來也。就是返,还,去了又回来的意思。如《信陵君窃符求赵》:“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因此,“复”与“还”都应为“回来”之意,两者组成双音节词“复还”时,自然是理解成“回来”更好。

同样,“复还”在古诗文中多作“回来”讲,我们可以找到极多例证。例如:“赤鲤傥可乘,云雾不复还。《采石上菖蒲诗》(南北朝·江淹)”显然云雾无法回头看。“青鸟去复还,高唐云不歇。《和竟陵王游仙诗二首(其二)》(南北朝·沈约)”“去复还”作“去了又回来”解释比较好。“悲歌度燕水,弭节出阳关。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十)》(南北朝·庾信)”在这首诗中,“李凌从此去”与“荆卿不复还”对文互见,相互应和,故“去”与“还”相对,“还”解释为“回来”,而不是“回头”或者“回头看”。再如,“家寄五湖间,扁舟往复还。《江行次武昌县》(唐·卢纶)”“虞帝南游不复还,翠蛾幽怨水云间。《湘南曲》(唐·戎昱)”“你今日允了便罢,不允我与你俱夷粪壤,休想复还。《杂剧·洞庭湖柳毅传书》(元·尚仲贤)”这些诗文中的“复还”无不是作“回来”解释。

除了“复还”,还有“复返”也较为常见。

古汉语词典中,“复返”解释为返回,回还。既然“返”不可能解释为“回头看”,那么“复返”、“复还”也就没有“回头看”的意思了。我们可以根据“一去不复返”在古诗文中的例子,从而推知“一去不复还”的确切含义。

例如“荆卿西去不复返,易水东流无尽期。《如易水怀古》(唐·马戴)”这句直接说了“荆卿”“不复返”,意思极其明了。“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唐·崔颢)”同样地,黄鹤不可能回头看,解释成“回头”说

不通。又如“禅师一去不复返,长夜寘寘空是空。《少林寺同光塔铭》(唐·郭湜)”“一去姑苏不复返,岸旁桃李为谁春。《西施石》(唐·楼颖)”“谪仙一去不复返,怅望青山空翠微。《题凌歊台》(宋·庄革)”这些诗句中都讲到了“一去不复返”,显然都是指一去不会来的意思。

可见,“一去不复返”即“一去不复还”,都是一去不回来的意思。

综上所述,“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中的“还”字应当理解为“回来”。而对于其中的“还”字作“回头”讲,只能说是有些人为了别出心裁,已经在钻牛角尖了。

参考文献

[1]张港,《错!错!错!一直被误读的经典古诗词》,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2]孙许陆,《壮士此去 反也不反——教学质“疑”》,《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06期

[3]吴报晖,《“易水送别”谁“为歌”》,《语文学习》1994年04期

[4]何伟,《我看荆轲刺秦王》,《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2年03期

[5]褚峥,殷慧勤,《“白衣冠”新解》,《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2002年11期

[6]张海明,《司马迁作献疑》,《文艺研究》2013年04期


相关内容

  • 古人不远,我眼中的历史人物_1000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首词,写出了历史人物的兴衰荣辱,需要多大的气魄.曾今有这么一个人,13岁登基,22岁君临天下,39 ...
  • 易水歌荆轲
    易水歌 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赏析: 这是一个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的壮士的慷慨悲歌. 全诗仅两句.第一句写临别时的环境,萧瑟的秋风,寒冽的易水,一派悲壮苍凉的气氛.景物描写中 ...
  •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能理解文章的寓意,根据已知知识推知未知知识的能力. 2.认识当时民众的生活环境,体会民生之艰. 3.知识目标中文言词语的掌握,文章的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 文章寓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自主学习 预习检测题 一.给下列加横线的 ...
  • 六年级基础知识归纳
    一.读拼音,写词语. zī xún liú lǎn jiǎn pǔ shěn yuâ sī suǒ quán suō ( ) ( ) ( ) ( ) ( ) ( ) kuí wú lí hēi zǔ zhîu jiâ yì jǔ sànɡ ...
  • 小学语文[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
    <狼牙山五壮士> 东城区花园小学 黎桂兴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九册的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 ...
  • [文史知识]中国古代的名人刺客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太白这首<侠客行>,已在中国流传一千多年,读罢每每让人热血沸腾.中国是个讲究行侠仗义的国度,侠义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里隐约可见,历代文人都曾为侠客挥笔 ...
  • 2于易水送人
    于易水送人 学习目标: 1.在故事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易,宾,冠,昔"4个生字. 2.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诗意. 3.在读中想象诗的意境,抒发情感. 4.体会诗人的"借景抒情",明白诗人抒发的情怀. ...
  •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 ...
  • 给曾经的我的一封信
    给曾经的我的一封信 亲爱的00后: 最近还好么? 不知道你是否还在为每天铺天盖地的卷子长叹着"路漫漫其修远兮":不知道你是否还在为每天"晨星上学去,带月荷包归"而无可奈何:不知道你是否还在考试前与同学 ...
  • 重点名言名句
    重点名言名句 必修五提炼 1."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朝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2.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苏轼)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