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冷战后美国主导的历次战争看 - 范文中心

从冷战后美国主导的历次战争看

02/23

从冷战后美国主导的历次战争看“新干涉主义的”政策的的形成及其实质

高立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成都 610064

摘要: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形式风云突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国际战略格局无论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国际战略格局下,美国势必要对其对外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不得不放弃长期以往奉行的遏制政策转而另寻他方。由此在老布什直至后来的历届政府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新的政策理念,我们姑且称之为“新干涉主义”。那么这套政策是如何形成的,是否颠覆了以往美国一贯干涉别国的传统而大有调整呢。本文就此略作简单分析。

关键词:美国 新干涉主义 实质

回顾一下美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扩张是贯穿着整个美国对外政策的一条主线,也是理解美国外交政策发展的关键。在一定意义上,美国可以说是英国商业资本扩张的产物,而美国自身的发展也同扩张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西欧到北美大陆的第一艘船就带去了商业精神、扩张意识,以及与资本主义相联系的价值观。美国独立后很自然的继承了这份遗产。

自建国直至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政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即大陆扩张时期(1776—1897)、海外扩张时期(1898—1945)、和全球称霸时期(1946年至今)与这三个分期相呼应的又具有三个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的三个政策口号。孤立主义、“门户开放政策”、遏制政策。这三者都是为扩张主义服务的。孤立主义基本上是大陆扩张时期的指导思想:“门户开放政策”是适应海外扩张的需要而提出的;遏制政策是为了全球称霸战略制定的,是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对抗的情况下出现的。

那么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美国的对外政策势必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之后的两级对抗格局业已结束,美国失去了一个明确而强大的战略对手,以往的遏制战略已不适应当今的国际形势。就如以往美国外交政策的分为三个阶段一样,各个时期都需要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国家战略以指导现实的实践。那么在这一时期一个新的国家战略也必须要被提出来。美国人宣布“我们已经入一个新的时代”然而,冷战的结束并不等于冷战思

维的死亡,并不等于没过完全的放弃了反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从冷战结束后的数十年美国外交政策来看,美国的当权者和战略家并没有完全从冷战思维中解脱出来,他们要实现在地球上完全“铲除”共产主义的目标;一方面,对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仍然采取敌视的态度,虽然有时候在方式上有所缓和和收敛,并奉行“遏制”加“西化”的战略;另一方面,对非社会主义国家中有“共产主义色彩”的力量进行打压,以图阻止其发展壮大。但是“反共主义”已很少的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中直接表现出来而更多的是以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渗透在总体外交政策和各种指导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随着时间的沉淀和实际经验的积累,一种新的适应当美国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需要的理由也逐渐的形成并趋于成熟,虽其内容实质较之于以往之“遏制战略”在本质上未有大的区别差异但在内容形式上已有很大的不同,更多的表现为隐蔽和冠冕堂皇,故我们姑且称这一外交战略为—新干涉主义。

对它国进行干涉一直以来都是美国对外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统计数据显示[2]在1798年到1945年的这147年间,美国军队侵犯其他国家就多达168次,也就是说平均一年一次还要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冷战结束时,美国更是对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干涉[3]。伴随着“干涉”的实践,在美国逐渐形成了为这种实践辩护的理论—干涉主义。冷战期间,美国将“干涉主义”与“反共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反对共产主义的扩张和威胁”作为其推行干涉主义的的主要依据和内容。那么在冷战结束后我们数的着的大规模入侵战争更是耳熟能详、历历在目。由于本文就是要从美国这在冷战结束后发动的历次战争中分析其“新干涉主义”外交战略的形成及实质,所以有必要对这几次战争有所交代。1990年6月3日,美国以利比里亚内战威胁到本国侨民的安全为借口,宣布实施“利刃”行动。派遣一支由4艘战舰、27架作战飞机和2335名作战人员组成的两栖作战军队开始入侵利比亚;1991年1月17日凌晨,美国率领的多国部队进攻伊拉克,发动了第一次海湾战争;1992年12月4日,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美国打着“人道主义援助”的旗号,宣布派遣一支2.8万人

的部队,参加在索马里的援助行动。但是从1993年起,美国就多次卷入当地的武装干涉;1994年美国借海地发生军事政变促使安理会在7月31日通过第940号决议,决定组建以美军为首的1.5万人的多国部队,采取一切手段迫使海地军政府下台。8月1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对海地军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并命令美军部队准备出兵海地。9月18日,美国大军压境;1994年为削弱波黑塞族的军事实力,迫使其接受美国提出的波黑和平方案,北约以保卫萨拉热窝等联合国“安全区”为由,动用以美国海空军为主的北约部队,于1994年8月30日及9月20日连续两周出动大批飞机对波黑塞族军事目标及部分民用设施进行猛烈轰炸,1998年为报复恐怖主义者动用“战斧”巡航导弹空袭苏丹、阿富汗;1999年3月24日—6月9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谋求欧亚大陆,特别是巴尔干地区的战略控制权,悍然对主权国家南联盟发动代号为“联盟力量”的大规模空袭。也是北约成立50年以来第一次对防区外,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侵略战争,也实现了其由一个地区性军事组织向全球性军事组织的过渡。2001年以反恐和报复“911”事件为借口入侵阿富汗,并武装占领阿富汗全境,这也开启了美国新时期美国“反恐”系列战争的序幕;2003年美国以萨达姆支持恐怖主义为由,再次发动全面战争并将萨达姆驱赶下台。冷战结束后的这短短十多年美国发动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数十场,很显然这一时期美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和理由已不是以往的“反共主义”,这已不适合其做为对外扩张的依据。对外干涉是需要理由的即使是冠冕堂皇的,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在这十几场局部和地区战争中,美国也逐渐的形成了一套自圆其说且似乎合情合理的理论。从1992年干涉索马里的“重建国家”到入侵海地,再到占领波斯尼亚,直到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新干涉理论”也由萌发而到了成熟结果的时期。而在后来的实践中,美国及其帮凶英国更是将这一理论发扬光大,逐步的将其系统化、明确化。对美国来说,对“新干涉主义”的明确阐述是与“克林顿主义”的提出相伴而生的。所谓“克林顿主义”[4],就是美国据以进行海外干预的原则,其核心就是所谓的“人道主义干涉”,实质就是强制推行美国的价值观,贯彻美国的“民主外交”原则。

既然新干涉主义与“克林顿主义”有如此渊源,那么我们就结合着“克林顿主义”的实质看一下所谓的新干涉主义。从冷战后美国发动或主导的历次战争中打出的旗号来看无外乎包含着两个主要内容,而这两项也构成了新干涉主义的两

大理论支点。一是“捍卫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在科索沃战争期间,英国首相布莱尔宣称:“我们不是为了土地而战,而是为了价值观而战”。二是“人权高于主权”提出“人权无国界”“主权有限论”等观点。

那么美国提出的这一套看似时新的理论是否是如其宣称的那样完美和正义呢?是否真的是拯救人类和维护世界和平繁荣的妙方神丹呢?我们是有必要的仔细审视一番的,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旧貌换新颜的“新干涉主义”。

就其第一个理论支点来说,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美、英等西方国家一直把捍卫他们的价值观做为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天天的喊着“自由、民主、法制”,宣扬他们的一套就是世界上完美的、独一无二的,不仅满足于此还要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兜售这一套他们认为的普世价值。冷战期间,它们认为共产主义是西方价值观的最大敌人,是与其宣扬的民主精神完全背离的,共产主义就是极权政府和暴政国家。所以一心想除掉这个眼中钉、肉中刺。所以在他们的词语中,“反共”取代了“捍卫西方价值观”而成为了关键词。而在冷战结束后,西方认为,“共产主义的大失败”已不再对西方的价值观构成大的威胁、事实也证明共产主义是成功不了的,于是“捍卫西方价值观”又被推到了外交政策的前台而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也因此有了“暴政前哨国家”“无赖国家”等等帽子。像朝鲜、伊朗、叙利亚、苏丹就成了打击和怀疑的对象了。并且在冷战结束后的新的时代背景下,“捍卫西方价值观”已经与军事集团联系在了一起而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如新时期的美日同盟等都以强调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与以往国家间的普通的政治结盟有了新的区别。而科索沃战争从某种意义说则是美欧同盟捍卫共同价值观的一次实践,不能与其合流那便是不能容忍的忤逆了,因此在美国看来惩罚它也就是合情合理说的过去的事了。

而这“人权高于主权”的这第二个理论支点较之第一个显然有了不少的创新之处,在我们今天看来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即这一理论刚刚出笼的时候也是让我们吃惊不小的,也不得不佩服这些政论家、战略家的胆识和气魄。我们说西方国家早就大力提倡并热情地推行“民主外交”、“人权外交”但都一直没有在理论上

突破和冲出这样的一个藩篱和原则,即“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但在冷战后,失去了美苏两强争霸瓜分和控制世界的这样一个大的环境,在涉及很多美国自身利益问题的时候也就没有了以往的那种十足的旁若无人的霸气了,凭借着实力不由分说的硬来在这个时代显然是行不通的。但有自己的利益不能不去追求,这不是西方人的性格更不是老大美国的性格!传统上的主权原则就成了它们干涉别国的最大障碍了。这也就到了考验美国的智库的时候了,“人权高于主权”,费劲脑汁终于拿出了这么个骇人听闻的口号,这下子就名正言顺了,也为他们干涉别国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借口也提供了最大的便利。实际上,随着冷战的结束,地缘政治的利益和所谓“人权”的利益已经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和美国的外交政策联系在一起了,威廉•海兰警告说:“它也可能把政策引向歧途,可能导致九十年代的干涉主义”[5]。我们今天来看这早已成为了现实!因为这是一种毫不讲理的强盗逻辑,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所谓强盗逻辑就是不说理地硬来硬干而不管这是否合理合法,美国人以救世主的身份喊出来让人不禁“肃然起敬”可事实显然是极其的荒谬无比!如果说可以凭借着“维护人权“的口号而随意干涉他国那世界还有宁日吗?那发动战争还要付责任吗?即使是发动者抱着维护正义的初衷也会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首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干涉?侵犯人权的程度如何界定?怎么才叫侵犯人权?多年来的实际告诉我们,西方国家是带着有色眼镜来区别对待的而并不是他们口中喊出来的一视同仁的人权卫士,可以利用的时候不管侵犯如何那都是可以利用的借口。对它国指指点点,颐指气使而对于本国和盟友却充耳不闻、视若无睹!这不就是典型的强盗逻辑嘛?其次,用什么手段干涉?经济制裁、政治谴责还是军事打击?哪一种方式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动用?1999年的北约空袭南联盟打着人权卫道士的旗帜可否在以后的情况下再次使用?这是值得考量的!第三,也是最主要和最关键的所在,由谁来干涉的问题。某一国家和地区出现了违反人道主义的事件那么由谁来干涉惩罚呢?联合国还是像北约一样的地区性、区域性组织。联合国人多嘴杂、众口难调很难达成一致决议,除了北约之外的其他地区性组织鲜有军事行动协定,如此而言也只有美国主导的西方国家的大联盟—北约可以了。不仅如此,就像“新干涉主义”的第一个理论支点一样,它们是民主政治的典范,是“自由、民主、法制”的民权国家,是维护人权的楷模,那么评定他国的人权状况也自然的就是自己“当仁不让的分内事

了”于是什么时候、对谁、怎么进行干涉也就不是问题的问题了。这套理论说下来难怪我们“不得不服了”!我们所看到的美国越来越多的以所谓“民主”“人权”作为目标和手段来干涉别国内政、强行改变别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政策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了。

由以上的分析就不难看出什么是“新干涉主义”,这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换个叫法而已掩人耳目的小把戏罢了,没有任何的新意。实质上和美国之前一贯奉行的干涉主义是一脉相承同根同源的,甚至和“殖民主义”“反共主义”也没有质的区别。“新干涉主义”不仅散发着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的气味,并且具有浓厚的“西方中心论”思想。只是为干涉它国和维护本国利益的一个口号而已。

美国一向认为,他们的国家政策,无论是言论或行动,都是“符合”其他国家利益的。并且由此认为,在国际事务中它有一种特权。这种民族自豪感和自满意识,一旦推行到极致,便就表现为,把自我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而且要设法驾驭别人。物极必反,这种霸道的作风随自诩为“发挥领导作用”“维护人权”或者“承担”什么“义务”,实质上都是在把自己置于失道寡助和力不从心的困境,迟早会把民族命运带到危险的境地。回顾历史,又有多少穷兵黩武、咄咄逼人的辉煌大帝国有好的结局?

参考书目:

[1] 杨生茂. 《美国外交政策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塞缪尔•亨廷顿 [美].《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美国对外关系—二百年美国军事系年要录》:第十分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79.

[4] 刘建飞. 《美国冷战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J].理论视野,2000(5).

[5] 俞正樑. 《美国冷战后战略初析》[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

(4).

[6] 高辉. 《新时期美国的冷战思维:人权外交》[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8

(6).

[7] 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8] 马如彪、马海师《解析“克林顿主义”及其根源》[J].法制与社会,2008

(33).

注释:

[1] 杨生茂. 《美国外交政策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P9.

[2] 《美国对外关系—二百年美国军事系年要录》:第十分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79.

[3] 杨生茂. 《美国外交政策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P5.

[4] 马如彪、马海师《解析“克林顿主义”及其根源》[J].法制与社会,2008

(33).

[5] 俞正樑. 《美国冷战后战略初析》[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

(4).


相关内容

  • 美国与以色列特殊关系评析_张雷
    第30卷第5期2009年5月 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and Social Sciences) Vol.30No.5May.2009 美国与以 ...
  • 日本民主党兴起的政治社会基础
    作者:李素华 当代亚太 2008年02期 日本民主党成立于1996年9月,其政治纲领是建立以市民为中心的社会,通过实现民众为主导的政治变革.创建以自立的个人为基础的富裕市民社会.民主党提倡"友爱精神"和"市民自 ...
  • 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变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冷战时期结束,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尤其是大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利益面临着重新审视和定位.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不断变化,且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布什时期全球战 ...
  • 冷战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与军事思想
    冷战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与军事思想 陈海宏 2012-8-31 16:37:25 来源:<理论学刊>(济南)2007年11期第103-108页 [专题名称]世界史 [作者简介]陈海宏,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 ...
  • 王立新:莫让"美国遏制中国"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不必反应过度,应该看到,美国是一个多元社会,各种声音都会有一定的市场,毫无疑问,主张遏制中国的声音将来仍然会不时出现,有时甚至声势浩大,并可能对美国政策产生影响,但这毕竟只是众声喧哗中的一种声音 摘要:美国当前对中国采取的是接触加防范的两手 ...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答案.重点.思考题.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充当主角的国际政治行为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和态势. 2. 雅 ...
  • 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 含义:雅尔塔体制上指英/美/苏三国首脑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上所达成的协议总称. 基本内容是 (1)欧洲一分为二 (2)德国 ...
  • _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_三维一体_的印度大国外交_宋德星
    "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 --"三维一体"的印度大国外交 宋德星 周 建 印度把追求"有声有色的大国"地位作为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并为此在南亚.亚洲和全球这三个层面上推行着均有明显 ...
  • 高一历史20**年-20**年第二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潮南区东山中学高一级历史科期中考试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7.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 ( ) 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B.解决澳门回 ...
  • 大国关系之变-主轴·态势·基准
    新世纪头十年国际社会之变 编者按: 新世纪头十年,整个国际社会经历了激荡变革.新年伊始,回顾总结过去十年的国际社会变化颇具意义.本刊特约请相关专家就21世纪头十年大国关系.安全局势.政治思潮的变化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大国关系之变:主轴・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