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研究综述 - 范文中心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研究综述

03/25

12

第lO期№10

宜宾学院学报JournalofYibinUniversity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研究综述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摘要:对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的研究范围和深度不断拓展,角度和方法更加多样,在某些方面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无论在问题的选择、还是资料和方法的运用上。这一课题都尚有继续完善的空间。

关键词: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I)6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09)10-0012一05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条件,在华东、中南、西南及西北等新近解放的地区(即“新区”,所涉农业人口数和土地面积都占全国总数的2/3以上。)继续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这一运动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引起了许多学者研究的兴趣。

到目前为止,专门论述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除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外,不少著作都对建国初土地改革运动有或多或少的论述。这些著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杜润生、董志凯、张永泉、成汉昌、罗平汉等学者所著的土地改革史著作;二是柳随年、孙健、董辅扔、武力等编著的经济史著作;三是杜润生的回忆性研究。∞近年来,也有个别学者写过这方面研究的述评圆。

近30年来,大陆学者对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十个方面:关于土地改革的准备情况;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关于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偏差问题;关于土地改革运动的总体评价;大陆与台湾土地改革的比较;关于土地改革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关于土地改革过程中的民众心理;关于土地改革中发动群众与和平土改的争论;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的阶级路线和政策;关于地区土地改革运动。鉴于相关的述评对前三个方面的问题已作了充分的论述,本文就不再赘述,而只对后七方面的研究状况加以总结。

一、关于土地改革运动的总体评价

学者们大都对新区土地改革持肯定的态度,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较有代表性的是杜润生主编的《中国的土地改革》一书的观点。该书将土地改革的意义总结为以下五点:一是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二是激发了农民的革命和劳动积极性,支援了革命战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三是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提高了农村的购买力;四是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巩固了革命

收稿日期:2009一06一Ol

政权,农民真正成了农村的主人;五是掀起了学习文化的热潮,促进了农村的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11成汉昌也认为,近代中国,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制度是一种落后和腐朽的制度,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农业生产力以及全部社会的生产力就不能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和富强扫除了基本障碍,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前提。此外,他还强调,土地改革有力地配合了当时全国各地进行的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等运动及各条战线的民主改革,在巩固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幢3

2000年以来,学术界对建国初土地改革运动评价的角度更加多样。

杜润生从政治层面对土改运动的意义作了重新解读,认为在中国,土地改革是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一个必经革命步骤。因为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党取得农民的拥护,使民主革命的胜利有了保障;新中国对于土地采取没收政策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将土地改革既作为一项经济制度的改革,又作为推进政治变革的一场阶级斗争;受战争环境的影响,在解放区如果不实行最彻底的土地改革,就不能充分满足贫苦农民的要求,就很难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土改使中央政府获得巨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使基层得以重组,上层和下层、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政令统一通行,这对于一个向来被视为“一盘散沙”的农业大国来说,其意义尤为重大。【3’

何健将土地改革说成是“中国封建社会彻底瓦解的加速器”,认为通过土改新型社会关系开始形成,真正确立起了现代意义上的行政管理制度,大大增进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从而加速了中国的社会进程。Ho

白云涛从土地改革运动与中国工业化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土地改革的意义,认为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的目的与解放战争

作者简介:卢惠(1979一),女,宁夏中卫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万方数据

2009年lO月卢惠: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研究综述

时期土地改革运动目的的最大不同,就是前者以为国家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为主要目的,后者以发动农民群众、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主要目的。建国初的土地改革运动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51

余君尝试从现代化的角度重新解读建国初土地改革运动,指出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百年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土地改革的完成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由土改到合作化是中国现代化模式发展的内在要求。【6’

李里峰从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角度对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进行了新的思考,认为在诸子平分家产制度、乡村社区生存伦理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经济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土改前夕乡村土地的集中程度和租佃率都远远低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估计,因此土地改革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方面的意义可能被高估了。对于党和国家而言,土地改革更重要的功能,在于重塑“国家——乡村社会”关系,帮助国家有效地控制和治理乡村社

A【7】

五0

尹进从社会史与经济史角度,以桂林地区为例,来说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引起乡村社会的重大变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并深远地影响以后乡村几十年的面貌。¨o

二、大陆与台湾土地改革的比较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国共两党分别在台湾和大陆进行了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这两次土地改革在大陆和台湾的历史上都是意义深远的事件。八九十年代就有学者Ⅲ’进行两场土改的比较研究,但不深入、不系统。

2000年以来这方面的研究不断加深,学者们大多从双方土改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改革的主要形式和步骤及其所采取的措施、政策实施的结果和影响等几方面作比较。陈锋通过简要比较后,更多地是强调二者的不同之处。认为两次土改都是在农村阶级矛盾十分类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大陆采取和经历了清匪反霸、减租退押等方式、措施和阶段。台湾分三步走:推行“三七五减租”;实行公地放领;实施“耕者有其田”。大陆的土改是在总结以往土改历史经验及由党和人民政府领导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而取得的,国民党由于其在台湾建立了稳固的军事、政治统治,得到农民特别是蒋介石对土改的全力支持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改在大陆连根铲除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在台湾它使封建地主经济解体,使台湾农业和工业迅速恢复,当然它只是对封建土地制度的一次改良,很不彻底。w1

陈方南则从多角度对双方土改政策的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之异同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比较分析和概括。每一方面都条分缕析地揭示了二者的异同。与陈锋不同,他认为这两场土地改革运动实行的时间大致相同,其政策实施的背景和条件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因为20世纪50年代初国共两党的土地改革政策都是在结合当时当地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制定

万方数据

出来的,所以其具体内容有很大差异。表现在:国共两党土地改

革政策的来源、性质、具体内容、征收土地的办法(一方是赎买,另一方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土地分配制度、进行土改的基本动因都不同。但政策也有相似之处:第一,两党土地改革政策中都提出要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从而实现了农民

对土地在法律上和名义上的所有权,并通过所有权实现了经济

上的权益,即经营权和收益权,同时也享有土地的处置权。第二,两党土改政策中都包含变部分土地为国有的内容。对于两党土地改革政策的实施结果和影响,他指出了相同、相似之处,但更可贵的是也总结了各自表现出的不足。他说台湾改良主义的“和平土改”理论并未真正达成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在实践中暴露出不少弱点,并成为台湾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所以才会有70年代末的第二次土地改革。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在政策实施中也表现出一些缺点:一是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后,一些系统的管理措施和管理理论的缺乏,造成土改后期大量的土地买卖,出现了土地向少数人集中,有些农民重新失去土地的不平衡现象。二是国家对农村基本建设项目和社会化服务设备与组织建设方面的投资不够,从而使小农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三是在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后各项配套措施不完善,致使建国初期的农民土地所有制的生命力缺乏,最终导致必须向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新型土地制度的转化。【l训

三、土地改革运动中的重要人物研究

一些论文对土地改革运动中邓子恢、叶剑英、邓小平、彭真、

饶漱石等重要人物进行了研究。

秦宏毅论述了邓子恢的土地改革思想,认为邓子恢是著名的农运专家,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一系列土地改革的政策、主张,为完善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为解放农村生产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u¨郑群、刘子健揭示了叶剑英在土改中对华侨的保护,指出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的叶剑英,在土改中坚持缩小打击面、保护大多数、。团结广大人民”的指导思想,从广东地处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工商业发达、民主人士多的特点出发,提出一系列符合广东实际的政策措施。【121此外,刘志愚介绍了西南土地改革中的邓小平的活动。【l纠赵友福揭示了彭真在京郊土地改革中的思想和活动。【14’莫宏伟论述了饶漱石在华东新区土地改革中的思想和活动。u纠

四、土地改革过程中的民众心理

研究这方面成果的论文目前较少,仅有个别学者作了研究。其中莫宏伟以湖南、苏南为例,对新区土地改革时期农村各阶层思想动态进行了深人探讨,认为土地改革时期,农村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工商业者等阶层以极其复杂的心态,如拥护、中立、反对、伤心等来对待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16】

另外几位学者的论文对土改中民众心理也有所涉及。高剑

14

宜宾学院学报

2009年10期

平、刘平安对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八塘镇“土改”时代的土地制度

实施以及与之相关的“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情节、土改时“阶

级成分的划分”、国家权力向乡村渗透等作了详细考察,认为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土改属于“强制性的变迁”,给农民的土地观念带来深远的影响,并留下美好的记忆。【l¨王瑞芳在《土改后的中国富农:从保存、限制到消灭》¨81一文中对富农在土地改革运动中的复杂一tl,态作了揭示。张望、左传芳力图阐释农民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心理发生的变化及其与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之间的关系。Ll引

五、土地改革中发动群众与和平土改的争论

白云涛认为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经验——发动群众.耐一tl,并坚决地做民主党派的工作,促使大多数民主人士在土地改革前改变了“和平土改”的主张。土地改革的实际进程证明:应该根据不同解放区不同的政治环境,分别采取发动群众和“和平土改”的方式。啪1何之光通过对湖南省邵阳地区土地改革的描述,认为新中国新区土地改革开始后“党中央突然下达了‘反对和平土改’的指示”,“并说这是毛主席亲自提出来的”,从此“和平土改’变成了‘暴力土改”’,“1950年反对和平土改”,“是在反民主法制、反人道、反科学的极左道路上,跨出了严重的一步。这是把新中国历史轮推向倒退的第一步!”uu何文言辞虽稍有偏激,但邵阳地区土改中出现的问题却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上述白云涛的观点,即土改应该根据不同解放区不同的政治环境,分别采取发动群众和“和平土改”的方式。

一些学者或以不同案例、或从不同角度对土地改革中的群众动员情况作了研究。李春宜考察了建国初期平江县土改的群众发动,认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二是深入各阶层唤醒民众;三是从群众中培训干部。三者有机统一,为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L22’李巧宁以陕南土改为例探讨了建国初期t【J区土改中的群众动员,认为建国初期山区土改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成功的群众动员,即土改工作组广泛开展阶级教育、“谁养活谁”的教育和翻身教育,以及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各省及时的指导纠偏工作。L233李从娜探讨了建国初期土改运动中的妇女动员,认为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采取思想教育、一齐发动、培养女干部等措施,动员妇女参加土改运动,使妇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地位也得到提高。Ⅲ’李里峰通过对土改中的“诉苦”现象的考察,从微观上对民众动员技术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土地改革运动中,“诉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民众动员技术,正是借助种种动员技术和策略,共产党得以将乡村民众纳入国家权力体系的运行轨道,顺利实现国家建设和乡村治理的目标。L250

六、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的阶级路线和政策王东“…、肖长培、李良玉、王瑞芳等撰文对土改中的富农政策进行了探讨。肖长培分析了新解放ix土改“中立富农”政策的

万方数据

产生及特点otZZT’李良玉认为1950年一1952年期间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指导思想和具体政策步骤方面较之民主革命时期I}g-1-_改运动有相当变化。在划分阶级成分方面有十一点新精神,在对待富农的政策方面有四点新内容,在土地财产的分配政策方面有六个新特点。新区土改的这些政策改进,基本保证了避免掠夺性的乱挖浮财,扩大了受益面,保护了农业经济中的商品经济和现代技术基础,减轻了社会震动。【勰3王瑞芳指出土地改革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地主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富农成为农村最有经济势力的阶层,并日益成为限制和斗争的主要对象。她通过对土改后农村富农及其经济状况作系统考察,分析中国共产党对待富农政策的转变及其r491,原因,并着力考察富农在土地改革及合作化运动中的复杂心态,试图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限制、消灭富农政策的利弊得失。Ll副

席富群探讨了土改中实行的“团结中农”政策。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农民理论中国化,制定了与俄国革命中“中立中农”政策不同的“团结中农”的政策。这一政策在建国后的土地改革中得到了完善和很好地贯彻,对国民经济的顺利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其后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又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团结中农”的政策进行了调整。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社会分化并采取合理的调节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旧1

李春宜以湖南平江为个案,考察了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中的阶级划分问题。强调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成功与准确划分阶级成分是分不开的。当时的阶级划分不仅政策性强,而且充满着斗

争,使广大农民阶级分清了敌我善恶,对提高农民觉悟起到了很

大作用。【30)

七、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很多论文论述了某一地区(省、专区、县)的土地改革运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表的这方面论文主要有:<北京市郊区土地改革运动述评》、《福建省的土地改革》旧11、《谈宁夏的土地改革运动》∞21、《长泰县土地改革情况及历史作用考察》∞”、《试述重庆市郊区的土地改革运动》ⅢJ、《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改革》∞51、《建国初期侨乡的土地改革》mJ、《天津郊区的土改运动及对全国的影响》H¨、《青海省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引、《广东的土地改革》∞91、《苏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述略》㈤】。

2000年以来,各地的区域性土地改革研究继续深入。何成学对广西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发展进程、作用和意义以及实践中的历史经验-9教训作了研究性的概述。【4”王雷平考察了山西新区的土改运动。m3黄建华具体探析了新疆农业区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原因。【433王立民探讨了上海土地改革立法与近郊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1950年至1951年间上海进行了土地改革立法,制定了《上海市郊IX土地改革实施办法》等一些地方

2009年lO月卢惠: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研究综述

15

法规,上海近郊在这一时期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作为一个地方的土地改革立法,上海与当时其他地区的地方土地改革立法有些差别。例如与《河南省土地改革条例》比较,上海的特点是实施办法和内容较为成熟,也更适合于城市郊区土地改革的需要。认为上海的土地改革立法在上海农村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自此,土地改革运动蓬勃开展,新的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同时也缓解了当时市区失业的压力。Ⅲ’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苏南土改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莫宏伟、李良玉考察了苏南土地改革中的富农问题。莫宏伟指出苏南土改对富农问题的政策根据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有关保存富农经济的方针,同时又针对了苏南的具体情况。苏南富农对待土地改革的心态是极为复杂的,拥护者有之,怀疑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苏南各地征收了半地主式富农的出租土地,保留了一般富农的出租土地,对富农的佃入土地抽动较大,对富农的其他财产全部保留。苏南在处理富农问题的过程中曾发生过对富农乱斗乱打和提升富农阶级成分等过左行为,但很快得到纠正。苏南富农在土地改革后每人平均占有的土地仍为当地平均数的两倍以上,苏南是中国大陆保存富农经济最成功的地区。富农经济的完整保存为此后苏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石。Ⅲ1李良玉从现代化的视角对苏南土改中保护富农经济、工商业等现代化成果的政策作了新的诠释。他说土改前的苏南是当时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苏南经济社会具有浓厚的由传统小农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特征,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社会相对稳定。而苏南土改保护富农经济、工商业、农村商品经济成分和技术成果、公益性和社会保障性社会成果等政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近代苏南现代化成果与新中国现代化运作的对接。【拍’莫宏伟还考察了苏南在土地改革后不久,部分地区曾出现了的土地租佃、买卖、抵押、包种、赠送等土地关系变动情况。认为由于当时地主、二流子被禁止出租和买卖土地,富农、中农担心二次土地改革,他们一般不敢买进土地,贫农、雇农没有能力买进但也不愿卖出土地,因此,土地改革后土地买卖现象并不普遍。【471此外,钟霞‘删、王瑞芳Ⅲ’考察了苏南土改中的农村公地问题。陈肖静探讨了苏南土地改革中的工商业问题。唧3张成洁考察了苏南土地改革时期斗、打偏激现象。【5”白纯探讨了苏南土改中的划分阶级成分和反封建问题。旧J

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以建国初期地区土地改革运动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其中较有深度的硕士学位论文如:2006年华中师范大学李春宜的《湖南平江县土地改革研究》,2007年湘潭大学谢雨阳的《解放初湘潭县土地改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如:2004年复旦大学王友明的《莒南县土地改革研究——194l一1951》,2007年复旦大学张一平的《地权变动与社会重构——苏南土地改革研究(1949—1952)》等。

结语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研究虽无专

万方数据

著但论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某些方面研究取得了长足进

展。研究范围和深度不断拓展,方法日趋多样,观点也日益多元。

但其存在的缺陷也显而易见,其一、资料方面,对档案资料的搜集

和利用不够充分;其二、有关问题的研究极为零碎,多为偶然之

作,未能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如对一些重要人物在土改中的思

想与活动的研究、对土改过程中民众心理的研究都嫌不足;其三、地区土改运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研究者多把目光集中在江苏、广东、福建、安徽、新疆等省区,以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个别大城市的郊区,相比较而言,深入到微观层面对众多的县乃至村的土改运动进行深入考察的成果非常少。此外,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多见。为了迸一步深化研究,今后应进一步整理和利用档案资料,挖掘出尚未披露的历史细节,加强对土改过程中民众心理等薄弱问题的研究,继续拓展土改运动的区域研究,加强多学科方法的综合研究,将研究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使历史的多面复杂性得以客观地反映出来。

注释:

①土地改革史著作主要有:杜润生<中国的土地改革>(当代中国出版

社,1996年版);董志凯、陈廷煊《土地改革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张永泉、赵泉均《中国土地改革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成汉昌《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20世纪前半期》(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版);罗平汉《土地改革运动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经济史著作有:柳随年、吴群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90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董辅劭《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舨)。回忆性研究如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共产党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②如叶明勇《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运动研究述评>(<北京党史>,

2008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杜润生.中国的土地改革[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2】成汉昌.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20世纪前半期[M).北京:中

国档案出版社。1994.

[3】何健.土地改革运动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社会大变革(J】.毛泽东思

想研究,2001(4).

[4]白云涛.土地改革与中国的工业化[J).北京党史,2002(1).

[5]余君.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J】.党史研究与教

学.2002(5).

(6]李壁峰.经济的“土改”与政治的“土改”——关于土地改革历史意义

的再思考[J).安徽史学,2008(2).

[7]尹进.建囤初期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8.

[83吕东征.大陆与台湾土地改革比较研究[J】.福建党史月刊,1991

(5).

(9]陈锋.20世纪50年代初国共两党农村土地改革政策比较研究(J】.

广两教育学院学报,2001(1).

[10]陈方南.20世纪50年代初闷共两党农村土地改草政策比较研究

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lO期

[J).社会科学战线,2006(2).

(1I】秦宏毅.论邓子恢的土地改革思想[J】.党史文苑,2004(2).[12】郑群,刘子健.叶剑英在土改中保护华侨(J】.炎黄春秋,2007(8).[t33刘志愚.邓小平与西南土地改革[J】.四川档案,2004(4).

(14]赵友福.彭真与建国初京郊土地改革[J).中共党史资料,2000(3).(15]莫宏伟.饶漱石与华东新区土地改革[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6(3).

[32]张学福.谈宁夏的土地改革运动[J】.宁夏大学学报,1987(4).(33】蒲绍祖.长泰县土地改革情况及历史作用考察[J].福建党史月刊,

1986(11).

(34)赵刚.试述重庆市郊区的土地改革运动[J].党史研究,1987(6).(35]高元庆.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改革[J).党史研究与教学,1989

(3).

【36]赵增延.建国初期侨乡的土地改革(J】.中共党史研究,1990(5).[37)徐行.天津郊区的土改运动及对全国的影响【J】.中共党史资料,

1992(2).

[38)张照庆,张书颖.青海省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J].青海社会科

学.1993(3).

[39)黄勋拔.广东的土地改革[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1).[40}许辉,吴玉琴.苏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述略[J】.学海,1996(3).{41】何成学.广西土地改革运动概述[J].广西党史,2000(6).

[42】王雷平.建国初期山西新区的土改运动[J】.中共党史资料,2001

(3).

[43】黄建华.新疆农业区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原因探析[J】.西北民族研

究,2004(2).

[44)王立民.上海土地改革立法与近郊农村的发展[J】.社会科学,2005

(4).

【45]莫宏伟.苏南土地改革中的富农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4(5).

(46】李良玉.苏南土改与现代化传统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6(3).

(47}莫宏伟.土地改革后苏南土地交换、租佃和买卖的历史(J】,广西社

会科学,2005(2).

[48]钟霞.苏南土改中的农村公地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4(5).

【16]莫宏伟.新区土地改革时期农村各阶层思想动态述析——以湖南、苏

南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05(1).

[17}高剑平,刘平安.土改:农民心中难忘的记忆——广西贵港市港南区

八塘镇土地制度变迁考察报告之一[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2).

(18}王瑞芳.土改后的中国富农:从保存、限制到消灭[J】.河南社会科

学,2004(5).

(19}张望,左传芳.从民众心理看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以重庆市

大足县龙水地区为考察对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0]白云涛.建国初土改运动中发动群众与和平土改的争论问题[c).中

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2003—11一01.

[2l】何之光.《土地改革法>的夭折[J】.炎黄春秋,2006(8).

[22]李春宜.建国初期平江县土改的群众发动[J].云梦学刊,2006(4).

{23]李巧宁.建国初期山区土改中的群众动员——以陕南土改为例(J】.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4).

[24]李从娜.建国初期土改运动中的妇女动员[J].福建党史月刊。2006

(8).

(25)李里峰.土改中的诉苦:一种民众动员技术的微观分析(J].南京大

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6)王东.建国初期“暂时不动富农”政策的形成[J].党史纵横,1988

(2).

[27]肖长培.建国初期我周新解放区土改“中立富农”政策的产生及特点

[J].福建党史月刊.1993(6).

C2a】李良玉.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4(1).

[29】席富群.新中国建立前后党的“团结中农”政策的历史演变及经验教

训[J].中共党史研究,2006(4).

[49】王瑞芳.没收族田与封建宗族制度的解体——以建国初期的苏南土

改为中心的考察[J].江海学刊。2006(5).

(50]陈肖静.苏南土地改革中的工商业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4(7).

[51)张成洁.苏南土地改革时期斗、打偏激现象的历史考察[J】.广西社

会科学,2005(7).

(52]白纯.苏南土改中的划分阶级成分和反封建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3).

C30】李春宜.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中的阶缪划分问题——以湖南平江为例

[J】.长沙大学学报,2006(4).

[31]刘裕清.北京市郊区土地改革运动述评[J].党史研究,1985,(6);

刘裕清.福建省的土地改革.党史研究,1986(2).

[责任编辑:王露]

ReviewofResearch

on

theLandReformMovementofEarlyPeople’SRepublicofChina

LUHui

(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Nanchong637002,China)

Abstract:TheachievementofdomesticlandreformmovementofearlyPRCItisexpected

to

over

thepastthreedecadeswassummarized.

drivefurtherstudy

on

thisissue.

Keywords:earlyPRC;land

reform

movement;researchsummary

万方数据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研究综述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卢惠, LU Hui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2宜宾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2009,9(10)0次

参考文献(64条)

1.杜润生 中国的土地改革 19962.董志凯.陈廷煊 土地改革史话 20003.张永泉.赵泉均 中国土地改革史 1985

4.成汉昌 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20世纪前半期 19945.罗平汉 土地改革运动史 2005

6.柳随年.吴群敢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 19857.孙健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90初) 19928.董辅礽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卷) 19999.武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 1999

10.杜润生 杜润生自述:中国共产党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 200511.如叶明勇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运动研究述评 2008(05)12.杜润生 中国的土地改革 1996

13.成汉昌 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20世纪前半期 1994

14.何健 土地改革运动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社会大变革[期刊论文]-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1(04)15.白云涛 土地改革与中国的工业化 2002(01)

16.佘君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期刊论文]-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2(05)

17.李里峰 经济的

20.陈锋 20世纪50年代初国共两党农村土地改革政策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1(01)21.陈方南 20世纪50年代初国共两党农村土地改革政策比较研究[期刊论文]-社会科学战线 2006(02)22.秦宏毅 论邓子恢的土地改革思想[期刊论文]-党史文苑 2004(02)23.郑群.刘子健 叶剑英在土改中保护华侨 2007(08)

24.刘志愚 邓小平与西南土地改革[期刊论文]-四川档案 2004(04)25.赵友福 彭真与建国初京郊土地改革 2000(03)

26.莫宏伟 饶漱石与华东新区土地改革[期刊论文]-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27.莫宏伟 新区土地改革时期农村各阶层思想动态述析--以湖南、苏南为例[期刊论文]-广西社会科学 2005(01)28.高剑平.刘平安 土改:农民心中难忘的记忆--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八塘镇土地制度变迁考察报告之一[期刊论文]-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12)

29.王瑞芳 土改后的中国富农:从保存、限制到消灭[期刊论文]-河南社会科学 2004(05)

30.张望.左传芳 从民众心理看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以重庆市大足县龙水地区为考察对象[期刊论文]-西南交

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31.白云涛 建国初土改运动中发动群众与和平土改的争论问题 200332.何之光 的夭折 2006(08)

33.李春宜 建国初期平江县土改的群众发动[期刊论文]-云梦学刊 2006(04)

34.李巧宁 建国初期山区土改中的群众动员--以陕南土改为例[期刊论文]-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04)35.李从娜 建国初期土改运动中的妇女动员 2006(08)

36.李里峰 土改中的诉苦:一种民众动员技术的微观分析 2007(05)37.王东 建国初期

38.肖长培 建国初期我周新解放区土改

40.席富群 新中国建立前后党的

45.蒲绍祖 长泰县土地改革情况及历史作用考察 1986(11)46.赵刚 试述重庆市郊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1987(06)

47.高元庆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改革[期刊论文]-党史研究与教学 1989(03)48.赵增延 建国初期侨乡的土地改革 1990(05)49.徐行 天津郊区的土改运动及对全国的影响 1992(02)50.张照庆.张书颖 青海省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1993(03)51.黄勋拔 广东的土地改革 1995(01)

52.许辉.吴玉琴 苏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述略 1996(03)53.何成学 广西土地改革运动概述 2000(06)54.王雷平 建国初期山西新区的土改运动 2001(03)

55.黄建华 新疆农业区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原因探析[期刊论文]-西北民族研究 2004(02)56.王立民 上海土地改革立法与近郊农村的发展[期刊论文]-社会科学 2005(04)57.莫宏伟 苏南土地改革中的富农问题[期刊论文]-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58.李良玉 苏南土改与现代化传统问题[期刊论文]-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59.莫宏伟 土地改革后苏南土地交换、租佃和买卖的历史[期刊论文]-广西社会科学 2005(02)60.钟霞 苏南土改中的农村公地问题[期刊论文]-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61.王瑞芳 没收族田与封建宗族制度的解体--以建国初期的苏南土改为中心的考察[期刊论文]-江海学刊 2006(05)62.陈肖静 苏南土地改革中的工商业问题[期刊论文]-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7)63.张成洁 苏南土地改革时期斗、打偏激现象的历史考察[期刊论文]-广西社会科学 2005(07)64.白纯 苏南土改中的划分阶级成分和反封建问题[期刊论文]-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佘君.She Jun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土地制度的一次最大最彻底的变革,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文章试从现代化的角度重新解读

建国初土地改革运动,指出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百年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土地改革的完成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由土改到合作化是中国现代化模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2.期刊论文 余超文 建国初期粤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述评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2)

解放初期粤北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是在北江地委和北江专署直接领导下开展的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整个运动从试点开始,经过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划分阶级、分配土地,普遍复查、颁发土地证三个阶段,分三批由点带面、点面结合有序进行.虽然在运动中出现过

3.期刊论文 何军新.HE Jun-xin 建国初期湖南土地改革运动述论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6)

建国初期湖南新区的土地改革是同清匪反霸、减租退押斗争结合在一起的,采取了以点带面、重点出击与统一管理、区别对待的方针策略,客观上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乡村社会关系的重构,为建国初期湖南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期刊论文 佘君 土地改革的现代化透视 -理论月刊2002,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土地制度的一次最大最彻底的变革,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本文试从现代化的角度重新解读这一运动,指出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百年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土地改革的完成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由土改到合作化是中国现代化模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5.学位论文 尹进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以桂林地区为例 2008

本论文以桂林地区为例,来说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引起乡村社会的重大变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并深远地影响以后乡村几十年的面貌。本论文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从社会史与经济史角度加以分析。

桂林地区自然地理面貌是山地与平原并存,是典型喀斯特地貌,虽然土改前乡村经济有一定发展,但还是典型的封建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租佃关系、雇佣关系、高利贷与捐税,残酷的封建剥削使乡村经济十分凋敝,农民极度的贫困化,从而确定土地改革的必然性与现实性。社会状况包括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秩序,文化教育,传统社会结构中乡村绅士是农民与政权的纽带,是乡村中政治权力的代表,社会组织中民团组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仅是军事组织,更是政治的组织。解放前,桂林地区土匪横行,秩序混乱,1946~1947年大灾荒更加剧了农村社会的动荡。农民文化水平低下,教育落后,愚昧封建,乡村中存在相当多的旧习陋俗,使社会风气保守愚昧落后,土地改革是乡村社会的客观需要。

1950年初开始进行土地改革的准备工作,包括剿匪反霸、减租退租运动、组织农协、成立各级土改委员会和培训骨干、土改试点等工作。剿匪斗争肃清了土匪,稳定社会秩序,为土改创造安定社会环境。反霸斗争沉重打击了地主的政治威风,有力配合剿匪斗争,初步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减租退租运动开展,使农民有组织对地主进行经济上政治上打击,农民获得了大量的斗争果实,解决了春荒困难,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阶级觉悟。建立组织农民协会,使农民协会成为土改运动的直接领导机构,有力推动农村社会运动和打击地主在政治经济上的势力。整顿农会和建立民兵,安定了社会秩序,同时颁布一系列政策法令、成立土改委员会、组织干部成立土改工作队、进行土改试点等,这些为土地改革的开展创造了一系列有利的条件。 从1950年底到1951年上半年,在桂林的8个县先后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一般分为六个阶段,一是开展动员群众,进行诉苦教育,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大力宣传土改政策,使农民掌握土改基本政策,二是向不法地主进行斗争,召开说理斗争大会,彻底打垮地主阶级政治上的威风,保证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三是结合划分阶级的政策来划分阶级,特别是对地主的划分是重中之重,四是没收和分配土地,没收地主土地财产,满足贫雇农的土地要求,五是为解决土改遗留问题,从1951年底到1952年进行了土改复查,六是颁发土地证,确立农民土地所有权,土地改革顺利完成。

土地改革取得伟大胜利,土改后的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在经济上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获得土地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普遍进行开荒、施肥、兴修塘坝,使得粮食生产比往年增加一成,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农民购买力也逐步提高,农民生活也明显改善。土改不仅仅使经济恢复发展,也使乡村社会出现新整合,确立了农会的权威,树立了贫雇农的政治优势。农民协会不仅是乡村中的土地改革的直接领导机构,也是乡村的基层政权,发挥基层民主政权的作用,同时积极发展民兵组织,保卫土改胜利果实,防止地主的反攻破坏,对地主进行监督和管制,有力的支持土改运动和乡村的政治稳定。建党建团,大力发展党员团员,从而使国家权力深入到了乡村基层,巩固了新生的政权。积极开展妇女解放,土地改革中妇女解放是二十世纪最彻底的农村妇女解放运动,结合宣传贯彻婚姻法,不仅推动了土地改革运动,也使妇女在经济、政治、社会、家庭婚姻上逐渐取得了平等的权利。乡村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初步改变了乡村教育落后的面貌,旧习陋俗的改革,使农民树立了新的价值观、新的生活方式,树立了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并影响了乡村社会以后的几十年。

虽然土地改革取得了伟大胜利,但在土改中也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一些地方发动群众不够充分,对地主打击不够;一些地方农民生产生活困难仍然困难,一些地方浪费胜利果实、滥伐林木;一些地方土匪残余猖獗,治安不稳定,甚至有地主反攻倒算现象。造成这些原因是:一是一些土改干部政策水平不高,工作不深入,执行政策有偏差;二是一些地方没有正确处理土改与生产的关系,重视和发展生产还不够得力;三是农民的小农意识的影响,反映了改造小农意识是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从土改后农村问题中可以获得一些有益启示:发展生产在农村社会变革中的中心地位不可动摇,要关心农民生活,解决农民生活困难。

6.期刊论文 李良玉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

1950~1952年期间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指导思想和具体政策步骤方面较之民主革命时期的土改运动有相当变化.在划分阶级成分方面有十一点新精神,在对待富农的政策方面有四点新内容,在土地财产的分配政策方面有六个新特点.新区土改的这些政策改进,基本保证了避免掠夺性的乱挖浮财,扩大了受益面,保护了农业经济中的商品经济和现代技术基础,减轻了社会震动.

7.期刊论文 林辉.LIN Hui 新中国建国初期福建剿匪斗争研究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9,23(2)

福建匪患由来已久.新中国建国初期,由于国民党有计划有组织地留下大量土匪,导致当时福建匪患成灾,直接威胁到刚刚建立的人民政权的巩固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了彻底剿灭土匪,1949年8月至1956年12月间,在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下,福建省委、省政府组织广大党政军警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剿匪斗争,对福建社会秩序的好转,土地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和新生政权的巩固有深远和重大的意义.

8.学位论文 李文静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建国初期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运动以及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对农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了农民的思想觉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本文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建国初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真细致地分析了建国初期党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完整深入地阐述了建国初期党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唯物辩证地对建国初期党领导的农民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评价;历史现实地总结了建国初期党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

本文运用多学科研究范式,从中共党史的视阈对建国初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加以论述,对丰富和完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出了一些尝试,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9.期刊论文 许庆贺.XU Qing-he 建国初期新区土地改革中的人民法庭 -平原大学学报2006,23(1)

在1950年冬至1953年春的新区土地改革运动中,党和政府在县(市)一级的政权中创立了人民法庭.它是接受县(市)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双重领导,依照司法程序专门负责审理与土地改革相关案件,具有一定群众性的临时特别审判机关,对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及其他一系列社会整合运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0.期刊论文 范连生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

建国之初,农村凋敝,农业生产发展迟滞以至破产,农民生活极端困苦.为了解决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bxyxb200910004.aspx授权使用: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授权号:d2dd1cfe-57e8-49f2-a31e-9e0000ed3b23

下载时间:2010年9月29日


相关内容

  • 大跃进人民公社
    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二.土地改革 1.时间:1950年-1952年底 2.内容: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 ...
  • 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发展走势及其对外贸公司的影响--文献综述
    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发展走势及其对外贸公司的影响 姓名:徐励 班级:F100212 学号:F10021225 前言: 自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开放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也不断的发展和,外贸产业不断的扩大,有着良好的发展 ...
  • 八下历史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2015年春季楼口中学八年级历史期中测试卷 命题人 何小林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把答案写在题后面括号内) 1."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尊严."这是李克强总理在 ...
  • 外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外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51133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学分:2学分 学时:36学时 开设学期:第6学期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并认识外国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基本掌握外国教育 ...
  • 中共思想政治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经验教训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完成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之后,开始并正在经历着两个新的转变:一是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 ...
  • 第二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第 一 单元 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牡丹区二十一中 武爱环 一. 课堂设计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进行及意义,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是建国初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 难点:如何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土地改革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 ...
  • 改革开放中考试题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1. (2013·湖北黄冈·1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直接为下列哪次会议的召 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三大 B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四大 10. (2012·湖南 ...
  • 浅析中国合唱艺术发展史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也在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着,中国的合唱艺术走着一条曲折和艰辛的道路,在这形成的过程中,我们的合唱艺术有过辉煌的成就但也有着巨大的挫折.在合唱艺术发展的这几十年里,主要经 ...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
    探索时期 一.单选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人民政府应扶助合作社经济发展,„„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