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教学反思 - 范文中心

[壶口瀑布]教学反思

02/18

在结束《壶口瀑布》的公开教学后,我的内心是很复杂的。一方面,我告诉自己“公开教学已经结束,该放松了”;另一方面,我却觉得有一块更大的石头压在自己心上。

《壶口瀑布》是上海市新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的一篇散文,作者是梁衡。全文描写了作者两次在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绘了一个刚柔并济、多姿多彩的壶口瀑布,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于是,我在设计教学时,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2、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所表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民族精神的歌颂。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计划以朗读为手段,以学生的感受为主线,从文中的关键语句着手,来解析文章。

在教学设计中,我准备从四个层次上引导学生谈感受:

(1)    听介绍,看“壶口瀑布”图片,用一个词谈感受;

(2)    读“第一次看瀑布”,体会瀑布的雄伟磅礴;

(3)    重点读“第二次看瀑布”,理解多姿多彩的壶口瀑布,实际上还象征了种种的人生的态度。

(4)    升华感受:壶口瀑布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压而不服”的体现。

但在实际教学后,我却发现我想引导学生解析文章的目标并未能如愿实现。仔细想来,我觉得在第三个层次的谈感受中,完成上出现了问题。学生在读了“第二次看瀑布”后,未能如我所愿地体会到“壶口”中那千姿百态的水象人。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条:

1、朗读开展不深入。

“读”是学生领会文章的主要手段之一,要让学生较好地领悟这篇文章,应当让学生多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范读过多。

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实践的场所,讲台不应是教师的舞台。但在教学中,我却常常忽略这一点。我总是以为教师的有感情的朗读,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我没有注意“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目的还是让学生能更好地去学习文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过多地范读,不仅耗费了时间,还剥夺了学生朗读的权利。

虽然,在教学中,我也试图让学生读,但由于缺乏指导,特别是缺乏对关键词句的重点朗读,学生的朗读(无论是齐读还是个别读)还是没有明显的突破,只是在低层次上的重复,对于文章的把握没有明显帮助。

2、关键语句把握不准确,导致学生的感受徘徊于低层次。

一些语句是解读文章的关键,只有抓住这些语句,文章才能迎刃而解。

在《壶口瀑布》中, “第二次看瀑布”是文章的重点。“第二次看瀑布”中的部分语句,如:“……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都是关键的语句,只有抓住这些语句,“壶口瀑布”的种种形态才会更形象具体,才会引发学生的由水到人的联想。所以,这些语句是值得好好玩味体会。

但在教学中,我对于这些语句的关注程度无疑是不够的。我在没有充分分析体会这些语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谈体会;在发现学生理解存在问题后,又没有扎扎实实地回到关键语句,仔仔细细的进行分析;却为了保证下一环节能顺利实施,让学生在草草谈了几句后,匆匆点破。

该抓的不抓,该分析的没分析,所以,课堂教学给人一种空发议论的感觉。这一点从许多学生的课堂发言上可以明显感觉到。

3、文章处理存在缺陷。

在文章教学中,我将课文的最后一段在给学生的材料上删除了。我之所以如此安排,我觉得最后一段写得相当精彩,是作者感想的集中体现。学生在读到最后一段时,会深深为文字所吸引,会被作者的思想所打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视线将集中于最后一段,前面的文章分析将索然无味。同时,我在设计时想借最后一段把课堂教学的境界拔高到民族精神教育的高度。

但现在反观这一设计,确实存在问题。如步老师所说:这一设计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反而给学生的理解设置了障碍。

从以上三点来看,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

1、教师的读是为学生服务的,不应该喧宾夺主。

2、文章的解析应着重于关键语句的理解玩味,在读懂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下,再激发学生的感受,不应该要求学生空发议论。

3、对于文本的处理要站在学生立场上,大胆设计,反复思考,防止不恰当的设计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

总之,本次课堂教学存在许多缺陷,这篇反思可能是挂一漏万的。但发现缺陷就意味着自己的成长。

谢谢于老师,谢谢各位学友,希望能听到大家的意见。


相关内容

  • 语文教案-[紫藤萝瀑布]教学实录及反思cc
    课堂上,我们搀扶着走过 --<紫藤萝瀑布>教后 暮色时分,一个体弱多病的八岁小男孩,鼓起十二分的勇气,爬到六七米高的悬崖上的时候,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他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到.是他的父亲,鼓励他.指导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试探着挪动 ...
  •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行政区划--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二:八年级地理上册<我国的行政区划>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三节<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黄河的概况 ...
  •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认识"亦.妆"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潋滟.空蒙"等词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李白的& ...
  • 还言语以真
    "每一个学生都是语文天才.要善于发现.顺应.养护他们的言语天性与个性.潜能与才情,让他们的言语生命得到最大发展,从而使他们找到归属感和尊严感." 当被尊称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为每次布置作文教室里总会响起的哀怨声而苦恼时:当被 ...
  • 卖木雕的少年反思
    <卖木雕的少年>反思 解放小学 刘旭 上完<卖木雕的少年>,感触很多,觉得要上好一堂课真的不容易.也许是因为懂得了一些教学理论和技巧却又无法熟练地运用而产生的问题吧.这篇课文选自三语的下册,课文主要讲了"我 ...
  • 庐山的云雾教案
    课题 教材 简析 3.庐山的云雾 课型 新知探究 教师 刘萍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绮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的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分明,景物特点鲜 ...
  •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 ...
  • 10`蒲公英不说一语教学目标
    10.蒲公英不说一语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美妙的画面,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教 ...
  • 二年级下雷雨教案
    19.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后者以轻快的笔调 ...
  • 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