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 - 范文中心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

08/01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政治理论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题 目: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班 级: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

摘要:

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具有多重的视角;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关系的历史变迁;认清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之间存在的问题;知道生态经济与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把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不仅可以弥补过去“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单项研究之不足,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从理论、实践和对策三个方面展开,其研究成果对理论的构建和实践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突破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史以来就存在,而且从来都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无论是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敬畏、崇拜和依附自然,还是农业文明时期改造、利用和支配自然,人与自然都保持着和谐共生的状态,人比自然要渺小。然而,进入农业文明后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愈演愈烈,追求经济利益的欲望极度膨胀,控制、征服和掠夺自然成为常态,人类步入了堪称“黑色文明”的工业文明时期。在这一时期里,环境破坏严重、资源面临枯竭,生态危机凸显。究其原因,核心问题在于没有摆正人的欲望与自然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反映在社会建设上,就是割裂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1] 那么,如何使人类摆脱“黑色文明”的困扰,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同步发展呢?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犹如久旱后的两场及时雨,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

目前,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关系的主流观点有两种:第一种认为二者是一对矛盾的对立体,搞经济建设必定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但是现在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又为时过早,必然阻碍经济前进的步伐;第二种认为二者是相互融合的统一体,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物质基础,生态环境的改善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多重视角

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多重意义,我们只有从多维的视角去看待、去把握,才有可能更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意义,也才有可能从多角度地去实施其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文明形态的一种进步,又是社会发展目标的一种完善;既是文化观念的一种提升,又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转变。

首先,建设生态文明是文明形态的一种进步。文明是一个“人造”的世界,人类社会在过去三百年中所获得的工业文明是人们创造的结果。当传统工业文明形态的缺陷和束缚日益暴露,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地球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时,就表明它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了,人类需要开创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它的生存。[2-3]

其次,建设生态文明也是社会发展目标的一种完善。这是党对历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包括“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是对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一种完善。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这样的高度,不仅体现了生态文明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更体现了我们党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道路的决

心和信心。

再次,建设生态文明是文化观念的一种提升。建设生态文明是涵盖于科学发展观之中的一种文化新观念。这是一种蕴含着平等、均衡、互补、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会极大地推动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提升。[4] 最后,建设生态文明也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复杂的任务,由于我国经济增长中长期粗放惯性的影响;由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受到来自体制、机制、科技进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制约,这种转变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同样也必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关系的历史变迁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没有形成之前,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就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此关系的发展在我国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在这一阶段,环境保护始终处于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地位,自然环境就是被征服、被利用的对象。当时很流行的一个国家发展生产的思路就是: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

第二个阶段是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至1992年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时期。

1993年之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发酵,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努力下, 可持续发展逐步升级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的相继召开,使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质的转变,成功实现了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1996年至2003年大张旗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期。

2002年,国家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协调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是2003年之后倡导科学发展观,尤其是2007年正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后。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以更加坚定、更加全面、更加朴实的语言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宏观的部署、提出了具体深刻的要求,构建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实质上,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更高的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其他建设的前提条件。[5]

所以,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是经过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广大专家学者、全体劳动人民数年的认识和实践的积淀,不断突破、不断升华的,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曲折的过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国民素质等各方面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轨迹。

三、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之间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人类盲目的中心主义观念及发达国家转嫁生态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膨胀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更加激烈,甚至引发严重的利益冲突。经济冲突的不断扩大导致生态危机的出现,发达国家为了转嫁生态危机,利用发展中国家相对廉价的自然资源与劳动力将污染大,能耗大的企业建立在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生态危机的转嫁,导致不发达国家面临着各种环境威胁,人类整体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2.片面发展经济,忽视环境保护。

这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自己落后的经济状况,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忽视了生态安全。此外,生产技术落后,环保意识低下等都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污染。恶劣的环境激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河北省张官屯小朱庄因为化工污染导致水中苯胺含量超标,动植物在饮用被污染水源后死亡,即使是400米深处的井水也呈粉红色,地下水质恶化,影响民众生活与生产,激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进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与生态经济出现严重失衡。

四、生态经济与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析

1.经济与生态发展两手抓,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

经济发展应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进程中,实现当代人受益的同时,兼顾后代子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以人类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人本主义的经济生态观,满足人们基本“衣食住行”需求,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经济发展既不超前也不滞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步伐相协调,相一致。

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实质上,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更高的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其他建设的前提条件。[5]

所以,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是经过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广大专家学者、全体劳动人民数年的认识和实践的积淀,不断突破、不断升华的,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曲折的过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国民素质等各方面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轨迹。

三、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之间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人类盲目的中心主义观念及发达国家转嫁生态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膨胀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更加激烈,甚至引发严重的利益冲突。经济冲突的不断扩大导致生态危机的出现,发达国家为了转嫁生态危机,利用发展中国家相对廉价的自然资源与劳动力将污染大,能耗大的企业建立在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生态危机的转嫁,导致不发达国家面临着各种环境威胁,人类整体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2.片面发展经济,忽视环境保护。

这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自己落后的经济状况,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忽视了生态安全。此外,生产技术落后,环保意识低下等都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污染。恶劣的环境激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河北省张官屯小朱庄因为化工污染导致水中苯胺含量超标,动植物在饮用被污染水源后死亡,即使是400米深处的井水也呈粉红色,地下水质恶化,影响民众生活与生产,激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进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与生态经济出现严重失衡。

四、生态经济与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析

1.经济与生态发展两手抓,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

经济发展应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进程中,实现当代人受益的同时,兼顾后代子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以人类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人本主义的经济生态观,满足人们基本“衣食住行”需求,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经济发展既不超前也不滞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步伐相协调,相一致。

2.“以人为本”,坚持人本主义经济与生态发展模式。

人是经济活动中主要开展者,在发展经济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利益与幸福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人在经济生活中除了经济利益的需求,更存在着对生态环境的安全诉求,因此在发展经济与生态时坚持“以人为本”,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本主义经济与生态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同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3.立足国际,积极创造合理公平的国际经济发展新秩序。

在长期的经济与生态发展中,人、社会与自然是主体因素,存在着人到社会到自然的依次连接关系。该发展模式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地位,发达国家始终占据技术、科技上的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只能以牺牲自然环境、浪费自然资源为代价获取经济的短暂发展。这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发展秩序作用的结果。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势必要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发展新秩序,减少生态危机转嫁,世界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同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的意义价值

既然建设生态文明也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转变,那么它们之间内在的紧密联系就决定了应该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价值。

第一,这种研究可以弥补过去“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单项研究的不足。

目前,在学术理论界还没有看到把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方式结合在一起研究的专门论著,其研究基本处于或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问题的研究中,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问题的研究上。

就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来看,从20世纪中叶开始,人们在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反思中开始了以生态理论和原则为导向的生态文明的广泛研究,这种研究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神学、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等方面,并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扩展开来。在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6]主要是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或是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中探讨文明转型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从价值理念的层面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其伦理意蕴;从科学发展观视域中阐释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等。应该说,这些研究为我国文明建设的转型及其发展奠定了观念的和理论的基础。但由于其更多的是处在一种对意义、问题、原则层面

的理论阐释上,实践中可操作的深层挖掘明显不足。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原则、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使其不仅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种观念、方向和目标,而且也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即把生态文明的研究进一步引入到经济领域的研究之中,这应该是今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所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对“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的研究目前也尚处在“点题”或初步论证阶段。由于这是一个比较新的命题,因此对它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并系统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够,只是散见于对其中所蕴含的单项内容(如对“经济增长方式”、“生产方式”或“生活方式”等要素理论)的原则阐释上,而没有从发展的意义对“经济发展方式” 整体进行研究,更没有把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文明的理论范畴联系起来。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方式也需要作出相应变革,因此,研究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应该成为未来文明与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二,从实践的层面来看,把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价值。我们知道,发展方式的研究对发展理论及发展实践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价值。因为任何意义的追寻都直接体现在人所从事的发展活动之中。在此过程中,人们或许会经常反思和追问,什么样的发展活动或发展方式是人们应该追求的,而什么样的发展活动和发展方式又是人们应该予以拒绝和回避的。尤其是在当前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危机面前,包括外在创造物的结构层面上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社会结构失调、社会关系的不和谐等;内在精神层面上的发展价值的错位、发展方向的迷失、人在发展中的异化,等等,都使人们看到了不合理的发展模式所带给社会发展的沉重代价,因而使得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选择新的发展观、新的发展战略、新的发展模式、新的发展道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在这里,我们把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以形成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理论,不仅有助于在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始终不脱离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轨道;而且也有助于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不仅仅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观念、一种方向去建设,同时也把它作为一种手段、一种发展方式去推进,这样也就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明确的立足点和可操作性。因此,这样的研究必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实践起到理论的推动作用。

第三,从理论层面来说,把生态文明的研究视角由单向转向多维,不仅仅把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看作是观念的或者是精神层面的研究范畴,同时更把生态文明建设看作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转变,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就进一步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研究视野,扩大了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研究范畴。[8-12]因而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丰富、深化和发展。

首先从理论层面上来说,可以实现对“经济发展方式内涵和构成”的科学界定,这在理论上应该是一个突破;同时也可以提升人们对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方式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为多角度、宽视野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提供新的理论支点。从实践层面上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由于受工业文明的观念、制度、体制、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影响[12],一些非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普遍存在着,要实现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向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事实上还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也正因为如此,如何有效实现其转变,特别需要在理论、体制、制度、管理、技术等方面提出更加符合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对策,应该说,这也是我们所要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所在,同时它也必然是对实践课题的一种突破。

六、结语

本质上说,生态经济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潜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今后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解决彼此之间对立的矛盾冲突,处于客观的角度合理看待人与人、人与自然,实现生态经济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张涵.从文明范式看人类文明转型与中华文明复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42-76.

[2]雷毅.生态文明的深层建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123-126.

[3]鲁献慧.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89-92.

[4]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EB/OL]. (2008-02-18)[2008-06-12].

[5]刘伟.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性变化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新华文摘, 2006(7):45-49.

[6]金碚.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新华文摘,2006(15):43-46. [7]余谋昌.环境哲学的使命:为生态文化提供哲学基础[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116-122.

[8]邱耕田.发展的意义:机遇发展哲学视阈的一种分析[J].新华文摘,2008

(8):40-43.

[9] 谭艳华.论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D].重庆:重庆大学,2011.

[10] 张小蕾.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19-20.

[11] 余达淮,孙艳丽.论生态文明建设——以江苏省可持续发展为例[C]中国伦理学会.第13次中韩伦理 学讨论会国内学者论文集.北京:中国伦理学会,2005:8.

[12] 蔡丽霞,郝正秀.化隆县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4):222-223.


相关内容

  • 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生态恶化进一步加剧 我国在获得巨大经济发展的背后,却付出了更大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生 态成本.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大量消耗甚至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生态退化的局面不但没有得到扭转反而更加严重,如果继续实行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 ...
  • 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文明的根本宗旨在于尊重与保护生态环境,它是人类文明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种注重长远的发展方式,它强调既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也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它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 ...
  • 生态文明论文
    注重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 ...
  • 国内外生态城市规划进展综述
    国内外生态城市环境规划研究进展综述 Domestic and foreign the ecological urban environment planning Research Development XX 102601XXXX (河南大 ...
  •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_意义及其路径_宋言奇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4期 双月刊2008年7月出版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意义及其路径 宋言奇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北京100732)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端正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 ...
  • 水电是清洁能源
    学号: 成绩_______ 水电是清洁能源 XXX (XX学院化XX班) 摘要 :阐述我国水电建设的战略意义以及重要性.指出优先发展水电能源既可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增加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 .保障能源安全,还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应对全球变 ...
  • 确立生态转移支付制度
    作者:舒基元 中华工商时报 2003年09期 资源区域均衡分配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区域均衡发展有赖于区域间的生态转移支付.生态环境其实是一种可耗竭资源,为了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这种补偿包括东部对西部的补偿,因为我国的 ...
  •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坚实支撑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坚实支撑(思想纵横) 潘家华 禹 湘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12日 07 版)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 ...
  • 国外先进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借鉴意义
    国外先进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借鉴意义 文献综述 班级:国贸 学生:黄蕊 学号: 132 1130630033 1引言 1.1选题背景 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农业保供给.保收入.保安全.保生态的 ...
  • 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摘要:通过对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的清查结果的分析以及对森林资源在生态系统中的用途的了解,结合中国现阶段森林资源的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分析得到:相关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措施: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在其他生产方面的应用: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