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 - 范文中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

07/15

历史必修二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

一. 选择题

1.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

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A .假的, 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 .假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C .真的, 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

D .真的, 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2.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

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

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

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 .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 .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C .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 .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3.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

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 .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 .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4. 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的是20世纪三十年代某国国民经济发展

状况。该画讽刺

A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美国国民经济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

C .中国内战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D .大危机之下的世界经济状况

5. 毛泽东对苏联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曾作过生动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

给米吃。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里批判的

主要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只抓农业不抓工业

C .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 D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6. 斯大林曾经说:“能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就是说,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

和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呢? 不.不能。”为此苏联实行了

A .新经济政策 B .社会主义工业化

C .农业集体化 D .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7. 比较分析右图,从中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 .经济大危机对整个世界打击很大

B .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

C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

D .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8. 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

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

机器制造业。斯大林的这—思想

A .对苏联工业发展影响深远 B .是苏联长期“左”的思想的根源

C .是赫鲁晓夫进行改革的导火线 D .是斯大林体制的集中体现

9. 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改

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

必须根据试验做出判断。”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实验”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0.1933年,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

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其中“布尔什维克的智

慧”指的是

A .新经济政策 B .计划经济体制 C .国家资本主义 D .民主集中制

11. 法、英、德、美的工业生产在1937年比1913年分别增长1%、10.4%、19.4%、

54.3%,而苏联同期工业增长近750%,到1940年,苏联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

究其原因是

A .斯大林模式比西方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更为先进

B .苏联开创了独特的国民经济发展之路

C .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D .政府干预下的西方国家的工业复苏进程缓慢

12.1928年,苏联在斯大林的带领下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32年,苏联已由

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促成这一现象的因素包括

①“五年计划”推行 ②苏联人民“勒紧了裤腰带”

③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④斯大林改革农业,削减农业税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3. “(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已经像事实上那样迅速向前发展,因为政府提取了

大约40%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相比之下,美国只提取了大约20%的国民收入。”

材料强调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效集中全国物力 B .二战前苏联的体制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C .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 D .国民收入水平较低是苏联解体的原因

14. 前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长期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指

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国家无偿向农民征收公粮、调拨农产品和以低价

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从中得到有利的差价),苏

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主要是

A .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B .发展农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C .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化 D .增加资金积累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15. 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到苏联对社会主义所持的是怀疑态度,而1934年第二

次来到时,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的精

神。”维尔斯说这句话的主要着眼点是

A.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B. 西方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C. 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力量 D.苏联与西方暂时处于和平共处状态

16. 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¾

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

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

这一时期的苏联

A. 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B. 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 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 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17. 下图为l913和1937年英国、美国、苏联(俄国) 和法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

业产值中的比例图。其中,其中代表苏联的曲线是

A .① B .② C .⑨ D .④

18. 下图为1950—1984年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导致后来苏联与中国粮

食产量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是

A .苏联处于寒温带,中国处于亚热带

B .苏联农业集体化效率低下,中国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C .中国与苏联的农业劳动者素质不同

D .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于苏联

19. 斯大林在苏联执政时期开创的经济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这一

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A .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B .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 .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 .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20.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

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拯救苏

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 .苏联的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

B .苏联的国民文化素质迅速提高

C .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

D .苏联的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21.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

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

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

A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 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C .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

2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

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历的压制和民

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 社会主义工业化

2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B. 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C. 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D. 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有利

24.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

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农业是改革的突破口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④

25.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

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他们的经历

成为历史之后,才能得到我们的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

改革

A. 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 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26.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

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

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

C .东欧剧变的影响 D.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27.苏联国旗降下已经17年了,当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

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A .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 .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28.“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

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

和方式”体现这一思想的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工业集体化

29. 列宁在《十九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一文中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

经济。”并认为,“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下列那一政策体

现了列宁的以上主张

A .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土地法令》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0. 每一时期流行语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特征。下列语句与时代搭配错误的是

A .“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宗教改革

B .“人非工具”——启蒙运动

C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工业革命

D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勃列日涅夫

31. 新经济政策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共同点是

A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 B .实行了农产品市场定价

C .国家改变了农产品的征收方式 D .纠正了农业集体化的弊端

32.1972年5月,美苏签署的条约规定:双方的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年7

月1日实有和正在建设的水平上,苏联为1618枚,美国1054枚。苏联陆基洲际

导弹占据数量优势主要得益于

A .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

B .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 .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新经济体制”

D .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

33.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为解决“土豆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 ①实行多党制 ②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③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④推行“加速发展战略”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34.1992年9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老师还说:“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B .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

C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 D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35. 根据表格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 .赫鲁晓夫的改革效果较为明显

B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成效不大

C .戈尔巴乔夫时期经济不断滑坡,生活水平下降

D .经济停滞不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36. 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下列对本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材料中提到的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37. 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 伊万说:“那就煮!” 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 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二. 非选择题

3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

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 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材料中的“经济建设实践”主要是指什么? (8分)

(2)材料二中“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的含义是什么? 有何意义? (4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我国工业化道路在发展重点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有哪些认识? (3分)

3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认为必须以生产原则为基础自下而上地改组党的领导机关,从而保证对工农业生产的更具体的领导。在现有的边疆区、州的范围内一般成立两个独立的党组织:──在工业、建筑业、交通业、学校、科学研究所、设计机构以及其他工业生产和建筑服务的机关中工作的共产党员联合起来成立一个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实验站、农业学校和科学研究所、农业原料加工企业、采购机构以及其他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机关和组织中工作的共产党员联合起来也成立一个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为了改进对国民经济的领导,认为在苏共中央、加盟共和国党中央设立中央工业生产领导局和中央农业生产领导局。

[注]这是1962年11月23日,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根据赫鲁晓夫所作的报告中,做出《关于发展苏联经济和改组党对国民经济的领导的决议》的部分内容。

材料二:

大家知道,两年前,根据所谓生产原则,对党组织进行了改组,„„生活并没有证实这种改组是适时的和适宜的,这种改组是在缺乏应有的准备、不考虑它的全部后果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匆匆忙忙地进行的。

用所谓生产原则代替按地区生产特征建立党组织的原则,客观上使党政机关和经济组织的职能、权力和义务相互混乱,使党委会代替经济机关。改组的结果,作为行政经济单位的区,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应付不过来。

最近两年来,管理机构没有精简,州和边疆区的机构却大大的膨胀起来,而区一级环节则严重削弱。干部工作条件更加复杂了,工业中心支援农业的可能性减少了。此外,由于把党、政、工会和共青团的机关都划分为工业的和农业的机关,这样引起的困难和缺点,大大影响了对居民的服务,给他们造成了许多不便。

[注]这是1964年11月18日,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幕后,苏联共产党机关报《真理报》发表题目为“忠于列宁的组织原则”的社论中的部分内容。

材料三:

一 为了加强党及地方机关在共产主义建设中的领导作用,更加顺利地解决每个州、边疆区及共和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任务,认为必须恢复按地区生产特征建立党组织及其领导机关的原则,这一原则是党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所通过的苏共党章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 在原被分为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的州和边疆区,恢复统一的州、边疆区的党组织,把州和边疆区的所有共产党员,不论他们从事工业工作,还是从事农业生产,都联合在一起。边疆区、州的党组织建立统一的边疆区、州的党委会。

三 认为必须把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生产管理局党委会改组为区党委会,集中对各级党组织,包括该区的工业企业和建设单位党组织的领导。

撤消以前在农业地区、州中心和共和国中心建立的工业生产(地区)党委会。

[注]这是1964年11月16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把州、边疆区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合并的决议中的主要内容。

(1)依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时期加强经济中党的领导的措施。(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这一结构特征的社会条件。(6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赫鲁晓夫党组织改革的不足。(9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对党组织改革的不同点。(7分)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苏联的改革作出简要评价。(9分)


相关内容

  •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 知识整合 注:有些改革因属选修内容或未列入高考考查范围,在此不作介绍. [高考动态] 改革作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历年高考考查的热点区域.高考试题几乎每年都或多或少涉及这一问题.2002年文科综合卷以&quo ...
  • 起步时的艰难探索
    作者:张启华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5年05期 从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20多年里,我们党经历的巨大成功与巨大挫折错综交织的情况,常使今天的青年人难以理解,也令研究者在许多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其实,这种 ...
  •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评价 徐春莲 (中共安阳市委党校,河南安阳 摘要:斯大林模式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它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总结它的经验和教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 ...
  • 新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新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txt--某天你一定会感谢那个遗弃你的人,感谢那个你曾深爱着却置之你不顾的人.做一个没心没肺的人,比什么都强.________舍不得又怎样到最后还不是说散就散.新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 ...
  • 高一历史20**年-20**年第二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潮南区东山中学高一级历史科期中考试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7.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 ( ) 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B.解决澳门回 ...
  •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0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 201 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紧密联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从思想源头和实践历程上,深刻阐明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的曲折历史,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 ...
  • 20**年南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试题
    考生答题情况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33 内容: 1956 年 4-5 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指出"最近苏联 ...
  • [课堂讲义]毛概笔记-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 1 )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 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规 ...
  • 牢固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思想汇报
    牢固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以实 际行动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每一位要求入党的青年朋友,在追求党.向往党.要求加入党组织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好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自己的入党动机. 在这里,我就"如何牢固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
  • 高一历史第五.六章单元测试题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一历史第五.六章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五.六章单元测试题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