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郡沿革考 - 范文中心

庐江郡沿革考

04/07

二考辨

1庐江郡

庐江者今宁国府之青弋江其别氵瓜曰鲁港即古庐江也所谓古庐子国者盖在此汉

末庐江王国本在江南后分为郡乃施旧号于江北说见前篇属县凡十有二舒居巢龙舒

临湖雩娄襄安枞阳寻阳潜皖湖陵邑松兹东汉并以六安蓼侯二国安丰阳泉安

风三县隶焉今怀宁之在城渌水大丰钦化四乡桐城之西北二乡及庐江县之西南为舒县

地为庐江郡治厥后吴魏兵争舒当孔道县废南齐置庐江郡及舒县于汉县东偏梁置相

州隋为庐江县今庐江县是也末汉时庐江郡既分属吴魏故二国各有庐江郡吴徙庐江

郡治皖魏亦置庐江郡治合肥隋因改合州汝阴郡为庐江郡唐于庐江郡置庐州明庐州府之

名本此通典及寰宇记文献通考谓庐州古庐子国大误庐州治在两汉属九江郡

于魏晋属淮南郡乃不在两汉庐江属县内矣

载民国4年怀宁县志卷一

2古南岳辨

朱书

五岳惟岱宗见于尚书馀四岳无主名尔雅岱霍恒华嵩为五岳郭璞注霍

在庐江一曰衡是即潜之天柱也他书称黄帝封禅潜之天柱山为南岳禹贡导江亦曰

至于衡山今大江经潜山天柱山之麓距湘南衡山不啻千里江赋又云衡霍磊落以作

镇皆明其去江甚近汉书谓衡山为南岳而当封号衡山者实国于庐江潜霍地则霍

山一曰衡此明验也武帝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

阳过彭蠡礼其名山川使汉武无所本必不以天柱号南岳或云湘南衡山远不能至姑以

天柱代此求其说不得又从而为之辞也夫既远过彭蠡又何难上九嶷且过彭蠡而礼名山

川安知湘南衡山不在其内耶水经明言五岳亦曰霍山为南岳在庐江潜县西南古潜县

天柱阴故岳在县西南也希水注又引地理志云潜县有祠南岳庙则南岳在潜久设祠庙

不但武汉一祭而已至衡山则只云在长沙湘南县南不曰南岳尔雅书最古水经出汉

人去古未远其前后符合既如是轩辕汉武相距数千年又历崇祀焉南岳为潜之天柱山审

矣四岳皆近帝都南岳不应独远若谓舜崩苍梧为巡行南岳之证则会稽禹穴又何说也

况孟子有卒于鸣条之说苍梧不可谓东夷又从来所疑者耶皮日休赋力主南岳在潜其说

得之衡山志辨之多方此欲私名山楚南而不考于古者也

原注云衡山志欲私南岳于湘中不惮繁曲附会杜溪但举尔雅水经最可据之二书以破之

不待皮日休主张而南岳之尊灼然皖镇无疑矣

3衡霍辨节录

光明甫

主题为考证古衡山所在牵涉颇广要点为禹贡之荆及衡阳惟荆州因推及禹治水之地

域范围与后人之增饰扩大而以辨正天柱终焉

衡山本在江北即大别山脉被说地者移于江南而古衡山国之得名及山海经之衡山

即南阳雉县之衡山皆其确证

江南之衡盖由吴芮以衡山王徙封长沙随之南移道书缘之造为黄帝定衡山为南岳

霍山为副之说为武帝移祀所本而江南之衡永冒南岳之名人遂不知古衡山之所在

衡山一名霍山本指江北之衡而言征之历史地望适合后乃一并移于江南之衡反似

江北之霍犹从江南之衡分出是为本末倒置

霍山即天柱为今潜山县之皖公山因隋分汉之潜县置霍山县后乃移山就县指县旁之

一小山以为天柱按之山形地望皆非与武帝浮江登礼天柱之径程地势亦不合

至辨证之根据撮要数点如下

一楚汉之衡山国因衡山立名后国除并入江夏郡地当大别山脉迤东是为古衡山所

在之第一根据

二山海经之衡山列于中山经明为中国中部之大山惟大别山脉足当之汉志南

阳郡雉县之衡山为大别山脉北出之枝山故亦蒙衡山名是为古衡山所在之第二根据

三史记始皇纪二十八年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叙之衡山于渡淮

水下南郡上然后浮江则衡山自在江北且距淮不远宜即南阳雉县之衡山或径指大别山脉

是为古衡山所在之第三根据

四古衡横通用衡山即横山所谓横断山脉与大别山脉之名称方位完全适合若湖南

之衡山非横断山脉安得有衡称此衡山在文字名义上唯一证明禹贡至于衡漳注衡漳

水名衡古横字谓漳水横流入河者郦道元谓之衡水又谓之横水今河北衡水县因衡漳立

名也古人依物定名义无虚附此亦衡山在本经文内之一对证

五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古荆山即今河南中部之伏牛山脉南至衡山即大别山脉以南

约包有今湖北全境为止后人据后出之荆山即鄂北南漳县之荆山申展至湖南之衡山之阳

衡山之名因之而乱此为历史地理之一大错误

六湖南之衡山不见于周秦古籍道书依傍虞舜苍梧故事推演为黄帝南巡狩定衡山

为南岳之说经注史志袭之演成地理上之错误

七禹贡虽非真虞夏之文不失为晚周以前古籍其川泽地望大江以南甚阔略西南不

及巴蜀以南尚符合当时实况后人据后起荆楚之名称将荆豫二州之境域向南扩展衡山遂

自北而南与延汉潜于四川移黑水于云南同一增饰扩大不特禹迹不能如此远届亦非作

禹贡者涉想所及

4辨识宋安庆府的两则史误

潜山县严慎之

清至民国的安庆府及有关县志有两则共同的史误一都说宋时的舒州改称过德庆军

安庆军而后才升安庆军为安庆府二都说宋嘉定十年安庆知府黄干城安庆就是移筑今

天的宜城

辨识宋代地理沿革第一手资料只能是宋史再则是清以前的地理专著与方志

宋史地理志以下简称地理志安庆府本舒州同安郡德庆军节度本团练州

建隆元年升为防御政和五年赐军额建炎间置舒蕲镇抚使绍兴三年舒黄蕲三州

仍听江南西路安抚使节制十七年改安庆军庆元元年以宁宗潜邸升为府端平三年

移治罗刹洲又移杨槎洲景定元年改筑宜城

据此先辨第一则之误

地理志中的德庆军节度和改安庆军等语本是说舒州原是设团练使的州建隆

元年升为设防御使的州政和五年再升为设德庆军节度使的州南宋初又在舒州设舒蕲镇

抚使绍兴三年舒州黄州蕲州听江南西路安抚使的节制绍兴十七年改德庆军节

度使司为安庆军节度使司庆元元年升为府是将先后受德庆军和安庆军节度的舒州升为

安庆府这般解释可从政和五年1115年赐德庆军额直到庆元元年1195年以宁

宗潜邸升为府的80年里宋史帝纪仍用舒州为此地政区之名的记述中获得证明

高宗纪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李成入舒州

绍兴元年1131年八月乙亥吕颐浩遣将李铸复舒州

绍兴十一年1141年三月癸卯岳飞发舒州辛亥还屯舒州

孝宗纪

乾道六年1170年二月丁亥复置舒州同安监

淳熙十年1183年五月废舒州宿松监

宁宗纪

庆元元年1195年冬十月乙丑升秀州为嘉兴府舒州为安庆府

这只是间隔着举几处为例还有很多处用清一色的舒州之名称呼今天的安庆市政区

最后的庆元元年更明明白白地写着升舒州为安庆府升为安庆府后帝纪中就用安

庆而不用舒州了

成书于南宋末年为后来纂修宋史的重要资料之一的舆地纪胜也明白地写道安

庆府赐德庆军国朝会要在政和五年中兴以来改安庆军国朝会要在绍兴十七

年又以宁宗潜邸升舒州为安庆府升安庆府额省札在庆元元年方括号表示为原文

夹注

潜山还有属于旧志称此地为安庆军时期11471194年的文物觉寂塔顶大覆

钵上有铭文曰大宋乾道八年1172年舒州怀宁县太平里陶定保女弟子黄氏三娘并子

胡仲文舍二百文这更是当时当地百姓称此地是舒州不称安庆军的铁证

再辨第二则之误

地理志本已明言端平三年1236年移治景定元年1260年改筑宜城明嘉靖

卅三年1554年安庆府志也说安庆城宋景定初建于盛唐湾宜城渡之阴景定庚

申1260年安抚郭知府李士达迁壬戌1261年即景定二年知府马光祖修但到清

代因在宜城发现黄干修城碑和嵌有绍定年号的城砖便以为宋史黄干传记有城

安庆事就是筑宜城而把今宜城的始建年提前到嘉定十年1217年后来的府县志书便

一律按此记述

黄干传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今潢川之地而沿边多警安庆至光山不远民

情震恐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城成干祈辄雨或未出

晨兴登郡阁望潜山再拜雨即至继而霖潦月余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全文中见不到

半点迁城的含义黄干是在旧安庆府城今潜山城上任的作为知府能够不俟报即日兴

工只能是就原地加高培厚而不可擅专移城而且登郡阁即可望见潜山霖潦则巨浸

暴至等情况今宜城不会有

考黄干知安庆的嘉定十年金人是在蒙古侵扰政局非常动荡之际想向汉水流域打开

一个新局面而突然过淮河犯光山立脚未稳第二天其主力即向西方的枣阳光化军急进

前后仅半个月时间便被宋兵打得大败而走其时驻在安徽的江淮制置使尚在前沿听便行

事安庆府北边的庐州仍觉安然无扰远隔重山的安庆府城哪会急忙迁城

按著史通例新建城池帝纪必书嘉定十年黄干城安庆事帝纪未书却在理宗

纪中写了景定二年春正月乙丑城安庆诏马光祖进二秩事可见地理志景定元年改

筑宜城的记述是准确的

明代的广舆记也在安庆府山川中说宋端平初移府治于罗刹洲又移杨槎洲至景

定初始移治宜城渡今府城是也

更有当年亲自主事筑宜城的宋沿江制置使兼安庆知府马光祖在他主修的成书于景定

二年景定建康志中说景定元年三月筑宜城为新安庆府按理没有别的资料比它更直

接了

此外在今修志大潮中潜山县又发现很多与建宜城有关的史料与文物如

一清顺治十年1653年潜山县志载崇祯八年1635年六月廿九日洪水冲崩

北门堤露出旧城石闸闸上有绍定辛卯1231年石匠吴通造数字砖上有绍定壬辰

1232年知府赵希衮监造数字

二潜山县三祖寺下的石牛古洞中的摩崖石刻上至今还有保存完好的几幅嘉定之

后安庆知府在此活动的崖刻

毗陵柴愿伯以嘉定癸未1223年即嘉定十六年侍亲庭劝耕后一日同南阳张

天骥当时的府衙官员来玩泉石之胜

绍定改元1228年重阳秋闱撤棘翌日郡守大名聂洙圣从偕贰车至此

止泓赵希衮治郡终更蒙恩予节以端平改元1234年正月辛丑来别山谷从游者

张天骥这些资料分别纪录了黄干以后的安庆柴知府仍在此地行劝耕礼仪聂知府仍在此地

主持秋闱赵知府仍在此地治郡

综合研析以上的史料和文物可以断定清后府县志书的改易记述是错误的应本宋

史明府志所记还历史的真实景定元年1260年改筑宜城为新安庆府

宋时潜水干流从今潜山城北门外经过到小市港上游与皖水汇合流入大江那时河水

深阔舟楫通行方便拆废弃的府城砖石运往宜城建新府城这是情理中事区区一块修城

碑自然也可运走清人以此为据而擅翻古案应是疏于考证

5安庆建城考辨

任自然

安庆市位于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背倚大龙山立足盛唐湾宜城渡之阴东经

11702北纬3031据苏沪上游承荆襄巨浸黄金水道要冲为皖西南经济政治文化教

育及科技中心古今言兵事者皆以此地为重镇城为宋黄干所建周九里十三步建城至解

放前夕面积仅发展至三点五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老城改造和兴建新区

1988年底扩大到十八平方公里较之民国前七百余年的发展面积市区扩大近六倍旧城

南宋时在怀宁县与怀宁同治位于皖山之阳通典说城楚灵王前540前537建即

今潜山县城该城历为三国吴庐江郡皖县东晋晋熙郡怀宁县唐宋舒州及南宋安庆府怀

宁县治宋嘉定十年1217年四月黄干知安庆府值金兵破光山沿边多警为备战守乃请示

朝廷筑新城于桐城的盛唐湾宜城渡之北即今市移府治怀宁县移治山口镇元至治三年

1323年析怀宁县西乡于府县旧治建置潜山县此即市建城之始绍定四年1231年

再次修筑但宋史和南畿志对之皆不载然修城题名碑及解放后发现的绍定辛卯

壬辰城砖犹可作证足补史志之略

建城前后先逼于金后逼于蒙古府治于端平二年1235年徙罗刹洲又至杨槎洲景

定元年1260年三月沿江制置大使马光祖继嘉定绍定之后复筑宜城城周九里十三步

城高两丈脚宽七尺顶阔三尺半开城门五东枞阳门南镇海门原盛唐门东南康济门

北集贤门西正观门又名八卦门西北万观门元末城溃筑闭建城始于黄干复筑于马

光祖历四十三年景定初始成怀宁县附郭

而后元明清各代对城池均曾加筑巩固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余阙重修增高到两丈

六尺浚重濠三引江水环之清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添筑外郭自集贤门往南直抵正

观门外江岸开金保玉虹两门光绪二十年1894年聂缉规木于金保门之南添开同安门

民国时拆除部分城墙开有建设门小栅子和大栅子

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拆除城门洞拓宽马路1980年老城改造凿通南北两道城墙开辟

柏子桥至江岸的龙山路南北出口北为龙山路口南为滨江桥口马路直贯市中心路两旁

多层建筑林立绿树成荫蔚为大观

市古为军事要隘长江要冲江淮的屏障商旅集聚经济文化发达宋舒州同安监置

监处就在市区附近西近的山口镇有宋前设立过钱监建国初西门外同安桥修路和庆中

纱厂基建曾出土大量钱币老飞机场亦发现数量可观的铜钱同安监系熙宁八年107

年置在舒州东八十里在里长度古大今小的情况下其具体方位和里程和民国时安庆市

至潜山舒州为一百二十里的距离差相吻合置监早于建城一百四十年余年此地还有

隋开皇581600年年间建立的菩提庵为佛教禅宗三祖灿卓锡处后名三祖寺北宋建隆

元年960年建造的三城寺名冠荆扬和崇宁11021106年的宝善庵等寺庙足以说明

今市在建城前已是安庆府境内经济文化发达的市聚之一

黄干之所以选择此地筑城显而易见是这里的地理位置优于旧城便于防御退可守进

可攻此处古代为吴魏兵争处吕蒙倚为重镇六朝建都南京以此为咽喉而后元兵之所

以能够长驱南来直下临安宋室半壁不保原因之一是范文虎以安庆城降所致元末余阙困

守安庆六年继之朱元璋与陈友谅反复争夺安庆明季设置巡抚有清因之开府建牙并进而

设置省会太平军竭尽全力保卫安庆安庆三次起义等等历史的发展都清楚地证明了

这一点但是近年来史志界对于嘉定建城的地点尚有不同观点

其一谓嘉定十年是就地建城在潜山县老安庆府城不是在此地此地是绍定时拆旧

城城砖修筑的嘉定修城题名碑本在潜山和城砖同时拆搬而来根据奏请筑城未俟

报即日兴工应在潜山不可能在外地此说似有理由但觉偏颇特别是拆运城砖和碑

记于异地之说有点近于猜想既然奏请筑城当然不会就地就地筑城就不存在报请朝廷

批准了奏请筑城即日兴工正好说明不在潜山筑城况且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金

人破光州沿途多警不俟报即日兴工是因形势不允许等到朝廷批复动工的大敌当前

能够设想在边防地区建立军事防御设施可以行动迟缓吗还要照章办事那真是不可思议

的了据史料记载潜山城一直到明季崇祯九年1639年史可法修筑前基本上是座土城

他所修筑而未竣工的也是土城顺治六年1649年筑有土城晼晫潜山县志谓端平三年

1236年安庆府治才从今潜山县移至江滨误应该是知府李士达委郡今安庆去晼晬迁

治于罗刹洲从宋理宗给马光祖的诏谕看安庆府早已移治于大江之滨诏谕说古舒与秋

浦相望一衣带水昔人所谓风寒地也移治以来虽建立官吏而荡无保障向之荒墟今成

坚垒晼晭不正说明了嘉定移城后经过近半个世纪府治辗转移徙城久成墟吗移治以来

是说黄干移治在马光祖于景定复筑宜城为新安庆府之前黄干始建马光祖复筑即所谓

向之荒墟今成坚垒

同时黄干传中提及两件事也可以作为异地筑城的左证一筑城之杵用钱监未

铸之铁事毕还之即用以筑城的铁工具是采取就地取材的方法来加以解决的钱监就是

舒州同安监借其未铸的铁做工具用后归还值得注意的是同安监治不在舒州潜山城

内及其附近元丰九域志说得明白不过在舒州东八十里熙宁八年置铸铜钱民国

怀宁县志说今市西门外同安桥疑为宋置监处李则纲说在枞阳晼晱中国历史地图册

标位在月山南合安路东近今市古隶枞阳隋同安唐桐城各家所说地点不一但地理方位

是一致的都在桐城境内并无矛盾宋史食货志谓舒州山口镇有古监如就地修城

就不可能借用铸钱之铁作杵否则是无法解释的据此可以佐证是在此地修城而不是在

潜山二嘉定十二年淋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舒人德之巨浸暴至显系指

滨江新城不是旧城且巨浸一般是用来指江水的并非其它朱之英重修镇皖楼记说

怀宁踞苏沪上游承荆襄巨浸淮服屏蔽江界要冲也其中巨浸两字指的就是江水还

有景定建康志马光祖复筑宜城和府县志仍治宜城复筑和仍治的内涵均意味

着系续筑而非始修始修是嘉定不是绍定更不是景定

其二拆除城墙发现山口城砖则认为嘉定黄干移府治于山口镇怀宁县随之而迁就

在山口兴筑安庆府城以御金军十五年后绍定四年迁筑于今市至景定初复筑之怀宁

县随府附廓其主要断论的依据是山口城墙砖和绍定城砖的出现晼晲因之就有了拆山口

镇城于绍定时在今地建筑安庆城的论点此说不无理由但有清自康熙以来前人关于建城

的研究在嘉定修城题名碑出现后有了重大突破订正了有关这方面的讹错张楷安庆

府志指出旧志云景定庚申1260年始移治者误也历史的真实是当时安庆迁建于

此作为府治而怀宁县则迁治山口县境东止于该处山口为古城三国吴孙权和诸葛恪曾

于该地督兵和屯田南朝陈永安三年559年徐度筑城唐武德五年622年为皖阳县治地

当皖河入江之口距市十五里亦为军事必争之地但其军事的重要地位唐宋以降已逐渐

为安庆所取代山口镇建城早于安庆六百五十八年若以军事防御城垒吕蒙城和雁汊对岸疑

城来说则又早于山口

据怀宁县志记载清代中叶怀宁知县犹至山口镇县城隍庙拜祭可以说山口镇

那时的设施尚基本齐全在宋季似不可能毁山口迁建安庆而且修城碑明白无讹地记载了

负责烧砖的是安庆府司法参军提督烧砖杨传其助手为待补国学生监烧城砖余隆礼既

然府烧砖有专职官吏负责砖窑分布当不止一处标为山口的砖似可理解为山口镇烧的城

砖犹如明天启城砖标有黄石矶和鸭儿沟烧制的砖并有陶人姓名一样其他各处是不会没

有标有地名的城砖只是没有发现罢了

修新光电影院时曙光化工厂章安庆发现印有安庆府潜山县文字的城砖今春安庆师

范学院鲁尧贤副教授和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胡悦谦在山口古城也发现了上述城砖似不能

因此而理解为安庆城为拆潜山县或山口镇的城砖而来吧况且印有潜山县字样的砖其上限

最早不过元代至治三年潜山建县时现山口既有潜山县城砖出现也绝不会是绍定拆城又

在元至治后重新修城而是嘉定时作为怀宁县治的山口镇元代重修出现标有安庆府潜山

县字样的城砖市内发现的潜山县城砖是因加修府城烧制的

总之结论只能是南宋嘉定十年黄干在本市建城绍定续修景定元年复筑始成坚垒

嘉定至景定修城长达近半个世纪才最后修好

犹如上述嘉定绍定修城虽为宋史南畿志所未载但修城题名碑文字资料和绍

定城砖可作证是可以补史志记载不足的

注释民国四年怀宁县志城池卷四第一页清康熙安庆府志碑记修城题名碑

见安庆图书馆印安庆史话绍定城砖拓片

宋史地理志安庆府

民国四年怀宁县志城池卷四第二页

宋史食货下二钱币宋元丰九域志民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同安监

同安桥庆中纱厂老机场发现古钱系城建局江忠义张助汉和鲁尧贤目睹

元至治陈皓注礼记王制古者百里当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

严慎之关于安庆府几个问题载于1990年1期安庆史志

宋史道学四黄干清康熙安庆府志黄干传民国怀宁县志黄干传

晼晫周始皖志述略潜山县

晼晬宋史孟琪传

晼晭民国四年怀宁县志城池小字注

晼晱李则纲安徽历史述要民国四年怀宁县志

晼晲安庆市编史修志通讯安庆地理沿革考附二1983年3月增刊第一期第1718页

6安庆府的建置和府治的迁移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陈怀荃

安庆古为群舒地春秋楚于衡山北麓南冈即今霍山县下符桥迁置潜邑由此南溯潜

水越过潜山出于皖口西沿衡阳开通荆舒通道在此基础上秦置潜皖二县皖县在衡

山南麓治今潜山县属九江郡汉初属淮南国文景间属衡山国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

年属庐江郡有铁官是江淮间产铁基地之一由寿春合肥南下横渡九江深入闽中于

越又西过衡山直达南郡此为东西南北交会的交通要冲之地

三国江淮间沦为战场城邑空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建安中曹操先据此城以朱光

为庐江太守屯守大开稻田吕蒙说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

宜早除之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孙权亲征攻占此城拜吕蒙为庐江太守置屯田官

兵遂成重镇

西晋平吴皖县仍属庐江郡永嘉乱后郡县俱废东晋末年安帝义熙中于皖县旧城置

怀宁县为晋熙郡治南朝宋齐因之梁置豫州又改晋州北齐改为江州陈复称晋州隋

开皇初改为熙州大业间称同安郡

唐初称东安州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为舒州领怀宁宿松太湖望江同安5县

其年割宿松置严州五年又割望江置高州又改智州六年置舒州总管府管舒严智

州七年废智州望江属严州八年又废严州望江宿松2县来属贞观元年公元63

年罢总管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同安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改盛唐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舒州

宋沿唐制改道为路路分府州军监以知府州军监事为地方行政长官重大府

州专设有大都督府都督府帅府或兼带有经略安抚使招抚使马步军都总管兵马钤辖

巡检或设有按抚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军事职称地方军政官职和称号是相当复杂的

宋代尊称帝都为京府北宋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是为四

京南宋以杭州为行在称临安府都是京府京都以外所设之府称为次府宋初见于太

平寰宇记的仅有凤翔府兴元府少数旧府元丰九域志除凤翔兴元2府外增置有颍

昌真定京兆河中太原江宁江陵成都共有10府宋史地理志说宣和四年112

年全国有京府四府三十南宋继续增置宋史地理志所列举的府共达62处这就

为后代府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地方区划以州为主宋初统一全国所接受的旧州达三百有余经过北宋一代的

不断调整到宣和四年全国有州254超过府与军监的总数一倍以上由于地望的高低和

政务的繁简州有辅望紧雄和上中下等多种等第事实上府与军监同为州级宋代

实行的实际是以州领县的两级制

军与监一般是同下州军是以加强地方保御突出军事为主的比较次要的州地长官

知军事与知府州事同为管理民事的行政官而非军职监是比较重要的工矿区宣和间全

国有监63多数为县级只有一部分为州级

宋代最大的变革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削除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节度使只是徒有高

官厚禄的空头官衔作为优待宗亲贵族和功勋显著的文武重臣的特殊待遇和荣誉称号到北

宋宣和末全国节度使多至60多议者以为滥南宋少数抗金名将有兼两镇或三镇的实为

希阔之典所有节度使所带的军额是指其专有的名称沿袭过去的军镇之军称某某军节度

使这种军职其地位和所受的礼遇虽然比较崇高但只是无所掌的空衔所带军额实际

上成为所在府州的别名不能与一般的地方行政建制相混当然更非军监之军可比

宋代的舒州属淮南西路五代南唐就置有团练使故宋史地理志说本团练州

宋初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改置防御使升为防御州到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赐德庆

军军额置节度使宋史徽宗纪记此年三月升舒州为德庆军指此南宋绍兴十七年

1147年因广东的康州改名为德庆府此军额与之同名遂取原同安郡东安州之安改称

安庆军安庆之名始此孝宗淳熙十七年1185年皇太孙赵扩迁安庆军节度使封平阳郡

王他就是后来的宋宁宗舒州就成了他的潜邸之一在他即位后庆元元年1195年十

月与改秀州为嘉兴府嘉州为嘉定府英州为英德府的同时改舒州为安庆府因秀州是孝

宗的出生地后三州都是宁宗的潜邸这说明安庆府名是来自安庆军而地方建制则是改

州为府从此安庆府就代替了舒州舒州之名不复存在而安庆军节度使的建置却不受影

响可能仍继续存在旧志作者过于强调军额名称与府名的联系遂谓由军改升为府这样

提法是不确切的

由皖城发展而为舒州再由舒州演化为安庆府这一历史名城一直屹立在衡岳之阳天

柱山麓当唐宋经济重心南移沿江航运发达的新形势下这一古城仍然僻处在皖水上游

就不免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由皖城沿皖水而下出于皖口当吕蒙任庐江太守屯驻此城时

就在皖口筑有土城以便航渡相传东晋郭璞过此盛赞此地宜城这一传说虽未见正式记

载但宜城宜城渡之名流传得很早确系事实唐宋时期为南对江池等州的重要渡口南

宋绍兴初年舒州与蕲黄等州属江南西路安抚司节制就要通过皖口上达城下舒州城要南

移到江岸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安庆城何时南移到皖口旧志多据宋史黄干传谓黄干知安庆府时金人破光山安

庆离光山不远民情震恐干遂请于朝即日兴工城安庆以备战守按金人破光山据宋史

宁宗纪是在嘉定十年1217年而此年并无任何有关迁建安庆城的记载干传所记也只

是说明比较合理兴工的情况并谓修成后晨兴登郡阁望潜山再拜而求雨这就指出他

所修筑的只是旧城加固而不是兴建新城

宋史地理志云端平三年1236年移治罗刹洲又移杨槎洲说明到南宋末年府

治才开始迁移到江岸这些洲地皆在江心既近池州界又有滩险不便筑城到景定元年

1260年才在沿江制置使司的管属下正式改筑宜城此时马光祖以沿江制置大使江东

安抚使知建康府沿江的安庆等城正是由他管辖改筑宜城等事必然由他主持宋史理宗

纪景定二年正月乙丑正月初三记有城安庆诏马光祖进二秩正与地理志所述相符

在宜城改筑的安庆新城此时已经筑成马光祖以建城之功而进二秩从此府县同迁治此

德元年1275年正月元兵攻入安庆知安庆府范文虎以城降即此新城元安庆路总管

府就治此新城并于旧城改置潜山县这种格局一直保存到现代


相关内容

  • 关于信用卡分期付款购车业务的调查报告2
    关于信用卡分期付款购车业务的调查报告 去年,我国汽车市场产销超过1,380万辆,一跃而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随着汽车市场的迅速扩大,汽车消费贷款的需求迅猛增加,且提升幅度越来越快.目前我国汽车消费贷款主要有两类共三种形式,第一类就是厂家金 ...
  • 读五果堂丁氏族谱存疑-五果堂丁氏的日志-网易博客
    读五堂丁果氏族存谱 -疑 果五堂丁氏日的志 -网易博客网 易新 闻 博微 邮 箱 闪电邮 相册 有道 机邮 印手派 像 幻人梦生 更多 博 博客首页 博客客话 题热点 题专 博客油菜地 找 友朋 客博圈子 博风格 客 手博客 机 信短博写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十一号) (相关资料: 法律8篇 行政法规2篇 部门规章293篇 司法解释5篇 其他规范性文件7篇 地方法规385篇 最高法公报案例2篇 裁判文书7093篇 修订沿革 相关论文319篇 修订沿革4篇 条文释义1篇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二十四号) (相关资料: 法律10篇 行政法规12篇 部门规章453篇 司法解释2篇 其他规范性文件39篇 最高法公报案例3篇 裁判文书355篇 修订沿革 相关论文169篇 实务指南 修订沿革4篇 条文释义1篇 实 ...
  • 组合联想发明创造技法(活动课)
    组合联想发明创造技法(活动课) 教 案 231500 安徽省庐江第二中学 束义福 一.活动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组合联想与创造的关系并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二)指导学生从组合联想到创造,通过学生分组进行联想组合发明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
  • 优秀团员个人主要事迹
    合肥学院2011年度优秀团员个人主要事迹 尊敬的团组织: 您好! 我叫xx,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xx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性别为女,年龄为20岁,民族是汉族.1999年9月至2004年7月,就读于烟岗小学:2004年9月至2007年6月 ...
  • 周庄古镇历史沿革
    周庄古镇历史沿革 周庄镇旧名贞丰里.据史书记载,北宋元祐怨念(公元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庄田200亩(13公顷多)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其恩德,将这片田地命名为"周庄",但那时的贞丰里只是集镇的雏形,与 ...
  • 民进四川省委会组织沿革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是以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性质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 民进的主要创始人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许广平.林汉达.徐伯昕.赵朴初.雷 ...
  • 历史考研资料--历代职官沿革史
    历代职官沿革史 前言 我国古代自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便出现了阶级,形成了国家,并逐渐建立了一套统治机构.国家机构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机构的演变历史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研究国家机构的演变历史,对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历史发 ...
  • 台湾地区全民健康保险初探
    台湾地区全民健康保险初探 摘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台湾地区形成了具有其特色的医疗健康保障制度.不论在健保普及.医疗品质.保费的缴纳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得到业界与民众的认可.故本文拟就台湾地区全民健康保险制度的沿革.基本内容和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