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汉语名词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 范文中心

论古代汉语名词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03/22

第22卷 第4期曲 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V ol. 22 N o. 4

                

2003年7月JOURNA L OF QU J I NG TE ACHERS C O LLEGE July. 2003

论古代汉语名词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刘忠华

(陕西理工学院中文系, 陕西 汉中 )

  摘 要:名词活用做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用法的句子里, 主语决定了动宾关系的建立、的意义。, :; ; 动宾关系

: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79(2003) 04-0050-05

  在古代汉语中, 一般把名词在“主—谓—宾”结构的句子里做谓语的情况, 叫做名词活用做动词。名词活用做动词的现象, 又有名词用做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情况。由于古代汉语语法专著和古代汉语教材大多采用的是定义加典型例句予以简单说明的方式, 而没有从句子内部要素入手来认识其区别性特征, 所以尽管都强调要把不同的情况区分开来、特别是要把使动与意动区分开来, 但是初学者往往不易做到; 有些句子甚至连语言学家都是各持己见、彼此矛盾。

本文紧抓主、谓、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着重从主语的作用以及动宾语义关系的特点来阐述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的根本区别。

(庄子・) (2) 惠子相梁。《秋水》

“相”用做动词, 是“惠子”担当的职务, 句子表

示的意思是惠子在梁(魏国) 作相。理解时, 要给名词谓语“相”加上一个适切的由主语发出的表示

(或担任相这个动作行为的词语, 即“相”→“作相”职务) 。句中“相”实际上是主语所发出的动作行为的结果。

(3) 父曰“(史记・) :履我! ”《留侯世家》

“履我”是“孺子履我”的省略“履”, 是主语的动作行为所直接涉及的对象, 宾语“我”是主语动作行为所关联的对象, 理解时要给“履”加上一个适切的能反映主语的动作行为的词语, 即“履”(鞋) →“穿鞋”“, 履我”就是为我穿鞋。

(4) 范增数目项王。《(史记・) 项羽本纪》

一、名词活用做一般动词及名词的

使动、意动用法的不同特点

  (一) 名词活用做一般动词的特点

名词作谓语, 如果是主语发出与谓语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语言学界视之为名词用做一般动

词, 如例(1) —(4) :

(1)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

主语范增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宾语“项王”

(眼睛) 作谓语, 突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名词“目”出了动作行为的方式, 理解时给“目”加上一个适

(眼睛、切的能反映主语动作行为的词语“目”, 眼(或) 。神) →“目视”, 即“用眼睛看”“用眼神提示”

名词作谓语活用为一般动词有如下特点:11理解时, 要给名词添加一个适切的动作行

为意义的动词。究竟加一个什么意义的动作性词语, 是由主语、宾语和名词谓语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来决定的。

21与谓语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一定是由主

句中“刃”活用做动词, 理解时需要给名词谓语“刃”加上一个适切的表示动作意义的词语, 即“刃”→“刃杀”。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所加的动词性词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由主语“左右”发出来的“, 刃”是动作行为的工具。

语发出的。

(二) 名词的使动用法及其特点

名词做谓语, 表示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物

  收稿日期:2003-04-01

  作者简介:刘忠华(1964-) , 男, 陕西洋县人, 陕西理工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 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研究。

第4期          刘忠华:论古代汉语名词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51・

发出与谓语名词所指的事物有关的动作, 或者使宾语所表示的人、物向谓语名词所指的事物转化, 语言学界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如:

(史记・(5)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晋世

) 家》

(盐铁论・) (6) 故扁鹊不能肉白骨。《非鞅》(7)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子・难) 一》

例(5) 意思, 理解时, 要给“中原人) 人转化, 宾语“之”与谓语“中国”之间的关

系是带有主观性的一种类属关系。例(9) “君”与“子其民”结成的关系表示了“君”把“其民”当成

(子女) 的意义“其民”“子”, 与“子”在客观上不在同一义类“, 其民”也没有向“子”转变, 动宾结构只是一种主观性的类属关系。例() “吾与子

) , “视作“友”(并不会因

, 即“鱼虾”和“麋

, 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伴侣和朋友, 所以“鱼虾”与“侣”“、麋鹿”与“友”之间具有的类属关系是主语主观认为的。

可以看出, 名词意动用法的句子里, 宾语既不发出与名词谓语有关的动作, 也没有向谓语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变化。

名词意动用法的特点:

11名词谓语与宾语直接构成类属关系, 这种类属关系带有主观性, 与逻辑事实相抵触。

21动宾关系不含有动态变化的意义。不能象使动用法那样给谓语名词添加一个能表示宾语的行为变化意义的动词性词语。即宾语与动作行为无关。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各有不同的的特点。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与名词使动用法, 都要给谓语名词添加一个表示动态变化意义的词语, 但是, 就名词活用做一般动词的句子来看, 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或者变化的主体; 而在使动用法句子里, 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或者变化的主体却是宾语。可见主语和宾语究竟哪一个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或者变化的主体, 这是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与名词使动用法相区别的关键。名词意动用法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既与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的特点不同, 又与名词使动用法的特点不同———名词谓语与其宾语直接构成类属关系, 动宾结构不含有动态变化的意义, 这是名词的意动用法的基本特点, 也是它与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以及名词的使动用法相区别的关键。

语“建立) 这个动作行为的发国”, 宾语“出者。例(6) 是说扁鹊不能使白骨长肉, 理解时, 要给肉加上一个适切的表示动作意义的词语, 即“肉”→“长肉”“, 长”体现的是宾语“白骨”的行为。例(7) 桓公使管仲改变了身份、担任了“相”这个职务, 理解时, 要给“相”加上一个能体现宾语“之”(指管仲) 向(成“相”转变的词语, 即“相”→“作相”为相、担任相) 。

名词使动用法的特点:

11理解时, 要给名词谓语添加一个适切的表

示行为变化意义的词语, 宾语与添加的行为变化意义的词语之间的关系是动作行为与动作行为的主体之间的关系, 即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21名词谓语与宾语构成的动宾结构含有动态变化的意义。

(三) 名词的意动用法及其特点

名词作谓语, 表示主语把宾语所指的人或事物看成名词谓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语言学界称之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

(8) 孔子之作《春秋》也, 诸侯用夷礼, 则夷之; 进于中国, 则中国之。(韩愈《原道》

(9) 今君有区区之薛, 不拊爱子其民, 因而贾(战国策・) 利之。《齐策》

(10) (吾与子渔) 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 赤壁赋》

例(8) 是说孔子作《春秋》的时候, 凡诸侯用夷

礼的, 便把他看作夷人; 夷人用中原地区礼节的, 便把他看作中原人。先看“夷之”:“夷”指夷人, “之”指用夷礼的诸侯, 用夷礼的诸侯不存在向夷人转化的问题, 宾语“之”与谓语“夷”之间的关系是带有主观性的一种类属关系; 再看“中国之”:“中国”指中原人“, 之”指采用中原礼节的夷人, 采

(指用中原礼节的夷人在实际上并没有向“中国”

二、从主语的制约作用看名词的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一) 主语决定了动宾关系的建立

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句子, 动宾关系

・52・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第22卷

的建立是由主语决定的, 如:

(11) 夺之人者臣诸侯, 夺之与者友诸侯。(荀子・) 《王制》

(12) (秦) 却宾客而业诸侯。(李斯《谏逐客) 书》

两例中“臣”“、友”、“业”是名词的使动用法。“臣诸侯”“、友诸侯”和“业诸侯”分别体现的是“诸侯变成臣属”“、诸侯成为朋友”和“诸侯立业”的意思。, ; 。那么宾语与。例(11) 的主

(争夺民心的人) 是“诸侯”向“臣”转语“夺之人者”

(争夺盟国的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夺之与者”

人) 是“诸侯”向“友”转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例(12) “诸侯”之所以立业, 是主语“秦”致使的结果。

(13)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 一年》

句中“药”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宾语“之”字指的人们议论朝政的话, 与“药”根本不属于同一种类, 也没有转变的可能, 把宾语所指(人们议论朝政的话) 作为“药”, 或者说宾语“之”与谓语名词“药”之间类属关系的建立, 纯粹是主语“吾”主观的。再如:

(14) 诸侯之宝有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

(孟子・) 玉者, 殃必及身。《尽心下》句中“宝珠玉”的“宝”是名词的意动用法。由

于“宝珠玉者”是“诸侯宝珠玉”的转指化形式, 我们还按“诸侯宝珠玉”来分析。一般情况下“, 珠玉”确实属于宝物, 但是根据前文“诸侯之宝有三:土地、人民、政事”知道“珠玉”不在“诸侯之宝”之列, 即对诸侯而言“珠玉”, 不应该是“宝”, 某些诸侯如果按常人的心理依然认为珠玉是宝, 则有“殃必及身”的后果。以上分析可见, 如果不是主语的致使作用或者主观认为, 谓语名词与宾语按理不会发生联系或者不能联系在一起, 动宾结构关系的建立完全是主语使然或主语主观臆断的。

(二) 主语的约束力决定了动宾结构的语义关系类型

尽管主语对动宾结构关系的建立起决定性作用, 但是就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句子而言, 主语对动宾关系的约束力是不同的, 从而出现

了动宾语义关系的特点不同。

11使动用法的句子, 主语致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者发生某种变化, 动宾关系表示的是一种动态的变化、或动态变化的结果。如果是名词作谓语, 那么一定是宾语所指的对象直接发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史记・) (鲁欲将吴起。《孙子吴起列传》名词“东”、“将”作谓语, 句子表示使动意义,

要给名词加上一个由宾语发出的与名词有关的适贴的动词或动词性词语, 如“东→东行(到东边

“、将→作将(担任将领) ”。动宾结构表示了去) ”

一个动态的表述, 只不过表述的对象在句法上处

(6) 、(7) 例和(11) 、于宾语的位置罢了。前述(5) 、

(12) 都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情况与此相同。

21意动用法的句子, 主语只是主观上认为宾

语所表示的人、事物就是或者属于谓语名词所表示的人、事物。在这类句子里, 以主语的主观意识为前提, 宾语与谓语名词临时形成判断或类属关系。由于意动用法的句子重在表明一种主观意识, 所以宾语在实际上是否真正属于名词谓语所表示的人、事物, 则无关紧要, 又因为意动用法的句子里, 主语不能像使动用法那样强制宾语产生变化, 所以绝对不能像使动那样给名词加上一个表示行为或变化意义的动词, 也就是说, 动宾关系所表示的意义不含有动态变化的意义。可见不含有动态变化的意义和类属关系的主观性, 是意动用法动宾关系的突出特点。如前文例(13) “吾闻

(人们而药之也”, 句中“药之”只静态表示了“之”

(即人们议论朝政的话是议论朝政的话) 是为“药”

革除治国弊病的良药) , 而且还是主观的, 绝对不能给“药”加上“变成”之类表变化意义的动词, 结

(9) 、(10) 以及例(14) 的分析, 可合前文对例(8) 、

以充分认识到名词意动用法的这一特点。

三、名词使动与意动用法的分辨与确定

就“主—谓—宾”结构的句子而言, 主语既非施事又非受事且谓语是直接用来说明宾语的句子

有使动与意动两类。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事情, 但是又是语言学界迄今尚未解决好的问题。究其因, 主要在于以往只把

第4期          刘忠华:论古代汉语名词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53・

着眼点放在句外因素如上下文语义环境以及句子的整体意义上, [1]而忽视对句内因素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分析, 特别是没有充分注意到由于主语的制约作用的不同所决定的动宾结构语义关系特点的不同。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 我们认为要将使动和意动区别开来, 除了考虑上下文语义环境以及句子的整体意义以外, 抓住主语的制约作用、着重考察动宾关系是否含有动态变化的意义, 则是简单明了的办法。简言之, 子是意动析, 。

(18) 今欲并天下, 凌万乘, 诎敌国, 制海内, 子

(战国策・) 元元, 臣诸侯, 非兵不可。《秦策》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注“子”、

“臣”是“名词用作使动”, [2]黎时斌先生则认为

[3]

“子”是意动。按, 秦想要达到“并天下, 凌万乘, 诎敌国, 制海内”的目的, 就要实现“子元元, 臣诸侯”, 而前提条件是“非兵不可”。秦国用兵所要实

(老百姓) 变成秦王的子民“现的正是“元元”, 诸侯”变成秦王的臣属, 动宾结构“子元元”、“臣诸

侯”含有宾语向谓语名词所指的事物转化的意义, 所以“子”和“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黎时斌先生的说法不妥。

比较例(9) “今君有区区之薛, 不拊爱子其民, 因而贾利之。”句中“子”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如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所言“:子其民, 以其民为

[4]

子, 就是把薛地的人民看成自己的子女。”假如按使动用法来分析, 即假如把“子其民”理解成“其

(即薛地百姓) 变成子民(或子女) , 则会导致民”

“子其民”与“拊爱”在意思上不协调。

(19) 今我在也, 而人皆藉吾弟, 令我百岁之

(史记・) 后, 皆鱼肉之矣! 《窦婴田 列传》

(即使动用“鱼肉”, 杨树达认为是“致动”

[6]

法) [5]黎时斌认为是意动。按, 即使给“鱼肉”添

(代表) 发出的动加任何一个能由宾语“之”“吾弟”作行为意义的词语, 都不符合与前文在意思上衔

(吾弟”) 也接的需要, 况且宾语“之”所指的对象“

不可能变成“鱼肉”, 杨树达的看法是错的。“鱼肉之”表示人们在主观上认为“他是鱼肉”的意思, 黎时斌解释为意动是对的。

(20)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不居关中而都(史记・) 彭城。《项羽本纪》

[7]

黎时斌先生认为“臣”是意动“、都”是使动。

其实“臣”和“都”均为使动用法。“臣诸侯”即“诸

(此侯”变成“臣”“臣”特指项王的臣属) “, 都彭城”(此即“彭城”变成“都”“都”特指项王的国都) 。假

如项羽仅仅是在主观上认为诸侯是臣属, 而实际

。, , 和例(18) , (战国策・) (21孟尝君客我。《齐策》

王力、郭锡良、朱振家等多数学者认为该句“客”是意动用法, 而黎时斌先生则认为是使动用

法。我们赞同黎时斌先生的意见“:孟尝君客我”在意义上“, 因其侧重于表现人对待事物的态度, 把它解释为‘孟尝君以我为客’是可以的; 但同时它也是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冯谖过去未能受到礼遇, 今天才真正成了孟尝君的座上客, 故也可以解释为‘孟尝君使我为客’。……应该以‘客’用

[8]如使动更好。”根据原文, 冯谖的待遇由食粗糟

的食物到食鱼再到坐车, 冯谖眼里, 变成车客才算是“客”。也正是孟尝君把冯谖变成车客以后, 冯谖才说“孟尝君客我”。这里“客我”即“我”变成

(真正的客) , 从宾语发生动态变化的意义上“客”

看, 确是使动用法。

(22) 尔欲吴王我乎? 《(左传・) 定公十年》

杨树达认为是“致动”, [9]张之强也认为是使动, [10]黎时斌认为是意动。黎时斌的看法是对的, 因为“吴王我”根本不是“我变成或者担任吴王”, 如黎时斌先生所言:“而只能是‘以我为吴王’, 亦即‘把我当作吴王那样杀死’。‘吴王’之当

[11]

为意动词, 已是显而易见的了。”

分析表明, 只有将名词作谓语而带宾语的句子(或分句) 可能表示的意义与上下文意义联系起来, 着重考察句子内部主谓宾三者的作用及其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考察名词谓语与宾语之间是否含有动态变化的意义, 才能准确判断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也才能够将两者区别开来。以往对某些句子在使动意动问题上的分歧或者误判, 都是因为没有把动宾关系是否含有动态变化的意义作为衡量的依据而造成的。

参考文献:

[1]康瑞琮编著. 古代汉语语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

社,1981:35.

・54・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第22卷

1981:102.

[5][9]杨树达. 高等国文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133.

[10]张之强主编. 古代汉语(下册) [M].北京:北京师范大

[2]郭锡良, 李玲璞主编. 古代汉语(上) [M].北京:语文出

版社,1992:326.

[3][6][7][8][11]黎时斌. 试论古代汉语中名词用如使动

词和意动词的分野[J].人大复印资料. 语言文字学,

1981, (9) :58-66.

[4]王力主编. 古代汉语(第一册) [M].北京:中华书局,

学出版社,1984:464.

Discussion about the usage of

) in archaic Chinese

Zhonghua

Sh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Hanzhong Shanxi 723000, China )

Abstract :Noun in used as simple verb , usage of Shidong (使动) and Y idong (意动) hare different specialty. In

the sentence of noun ’s usage of Shidong (使动) and Y idong (意动) , subject decided the establishment of V -S , while the restriction of subject decided whether the V -S means active meaning. If V -S means action meanings in sentences , the noun ’s usage in such sentence is Shidong. If it doesn ’t but only express the subjective belong 2ing relation in sentence , the noun ’s usage in such sentence is Y idong.

K ey w ords :Noun is used as verb ; usage of Shidong (使动) ; usage of Y idong (意动) ; verb -objective relation 2

ship

[责任编辑:周均东]

【补白】

编读往来

问:哪些做法是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答: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45条和第46条的规定, 以下做法是侵犯著作权的行为:(1)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

(2) 未经合作者许可, 将与他人合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 (3) 没有参加创作, 为谋私个人名利, 在他人作品上署名; (4) 歪曲, 纂改他人作品;

(5)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 以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或者改

编、翻译、注释、编辑等方式使用作品; (6) 使用他人作品, 未按规定支付报酬; (7) 剽窃、抄袭他人作品;

(8)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 以营利为目的, 复制发行其作品; (9) 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

(10) 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

耕 夫


相关内容

  • 意动和使动的区别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 ""以...... 为...... "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 ...
  •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基础试题 02-11 1303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报仇雪耻("使„„昭雪"), 祸国殃民(&qu ...
  • 文言文之词类活用
    文言文之词类活用 教学要点: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 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
  • 第五单元触龙说赵太后文言文学习攻略人教版
    第五单元 触龙说赵太后 文言文学习攻略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一册 第五单元 <触龙说赵太后><文言文学习攻略> 二. 学习目标: 1. 了解父母应为子女作长远打算才是真正爱护的道理,揣摩以委婉的 ...
  • 段太尉逸事状导学案教师版
    <段太尉逸事状>导学案(教师版) 一.了解柳宗元及" 状" 文体的有关常识. 1.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819)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 ...
  • [烛之武退秦师]字词中,一词多义,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
  • 研究生考试题目
    宁 夏 大 学 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文学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不用抄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明题号,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一.词语解释:(每个5分,共40分) 1. ...
  • 初中语文阅读考试技巧总汇(一)
    初中语文阅读考试技巧总汇(一) --针对不同文体的答题方法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解题原则是: 1."以文解题":看分值答题(如果多分值最好标出1.2,怕丢分不妨n+1,但有字数限制的概括题除外): 2.尽量用原句, ...
  • 20**年届中考语文专题训练:专题12: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义:()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 )通( ),义:() 3.便要还家 ()通(),义:() 4.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义:() ()通() ...
  •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小测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名词作动词,驻军. . 2.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撤兵 . 3.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 . 4.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