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寓言两则(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 范文中心

语文教案-寓言两则(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08/03

语文教案-寓言两则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掩耳盗铃、铃铛、守株待兔、树桩、乐滋滋、锄头”。 2.朗读和背诵课文。抄写《守株待兔》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的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 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 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 3,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4.背诵《掩耳盗铃》这则寓言。 第二课时 -、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铃》这则寓言,同学们很喜欢,谁能说一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说)能把课文背下来吗?(指名背)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 (板书课题。“株”、“待”二字带拼音) “株”指什么?“待”又指什么?这则寓言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学习能解决这些问题。 二、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确立学习目标 (或出示上节课学习目标投影、由学生自己订本节课学习目标。)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全文 1.提出自学要求,布置自学。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③在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后面做上记号。 ④思考题目“守株待兔”的意思。 ⑤完成学习任务后同小组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词投影片检查字词的读音及词语理解。 ②指读课文。(正音通句) ③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株:树根或树桩。待:等待。题目的意思是说:守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3.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看《守株待兔》动画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第一二自然段。 (1)过渡:那只兔子是怎样死的? (抓住“不知怎么的”、“一头撞到”,理解兔子撞桩而死完全是偶然的。)能读出这个意思来吗?(学生试读)他为什么这样乐滋滋的?(“没花一点儿力气”、“自捡”)他还会想什么?(启发想象)能读出这个种田人此时的心情吗?(试读) 2.第三自然段。 (1)如果你碰到这种事该怎样想,怎样做? (事情完全偶然,不必专门等这件事再发生,该做什么事做什么事。) (2)这个人是怎么做的?(“整天坐在”,“等着”,“看看有没有……”) 当时他会怎么想?(着急、盼望、失意。)学生想象。如果你看见了,会怎样劝他? 3.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呢?对事情的这个结果你感到怎样?(可笑)能读出这个意思来吗?(学生读)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讨论:《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不能存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要主动地努力去做。) 2.“守株待兔”是一个成语,就是从我们所学的这个寓言故事中来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3.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发生过?你是怎么做的?以后应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分四个步骤:(1)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指导理解题意。(2)组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3)借助媒体,生动形象地描绘。(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两则寓言。通过学习懂得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有正确的处事态度:做事要老老实实;做错事要及时改正。 探究活动 学生自由组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拓展,再次体会寓意。


相关内容

  • [井底之蛙]详
    读中习法 读中明理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
  • 源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源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鹬蚌相争 刻舟求剑 鹏程万里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亡羊补牢 惊弓 之鸟 杯弓蛇影 抱薪救火 二十六. 源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安步当车 暗渡陈仓 按图索骥 程门立雪 班门弄斧 兵不厌诈 三顾 茅庐 二十七. 首尾同字的成 ...
  • 四年级成语大全
    四年级成语大全 四(2)班成语大全 成语大全中,大部分是四字成语,本页对常用成语进行了分类: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万象更新.抱头鼠窜.鸡鸣狗盗.千军万马.亡羊补牢.杯弓蛇影.鹤立鸡群.对牛弹琴.如鱼得水. 鸟语花香.为虎作伥.黔驴技穷.画龙点 ...
  • 小学语文五年级资料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复习资料之一 1<师恩难忘> 一.填空: <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他通过对小学一年级一位教导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我对文中&qu ...
  • 成语大全(七)
    成语大全(七) 二十二. 花草树果 花 花红柳绿 花色迷人 花香醉人 花枝招展 百花齐放 百花盛开 百花争艳 绚丽多彩 五彩缤纷 万紫千红 春暖花开 鸟语花香 姹紫嫣红 花红柳绿 百花争艳 锦上添花 火树银花 昨日黄花 春花秋月 过时黄花 ...
  • 含有哲理的成语
    成语集锦 含有哲理的成语 树大招风 自知之明 随波逐流 百折不挠 欲速不达:无欲则刚 人无完人 柔能克刚 含比喻义的成语 引狼入室 鼠目寸光 狐假虎威 井底之蛙 马到成功 飞蛾扑火 指鹿为马 狼狈为奸 鹤立鸡群 蛛丝马迹 含夸张的成语 狼吞 ...
  • 白兔与月亮教案
    白兔和月亮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1.理解寓言的含义2.学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1.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2.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
  • 小学语文试卷中华成语千字文(打印稿)
    中华成语千字文 1 民族神话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自然造化,大块文章. 千岩万壑,层峦叠嶂.电闪雷鸣,狂涛巨浪. 鸿蒙未辟,宇宙洪荒.亿万斯年,四极不张.盘古开天,浊沉清扬.天高地厚,乾坤朗朗. 日月经天,星宿列张.江河行地,浩浩汤汤.女娲 ...
  •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生字表一组词
    二年级语文下册生字词表生字表(一) 第一单元 1.找春天 羞(害羞)(羞愧)(蒙羞)(恼羞成怒) 遮(遮挡)(遮阳)(遮盖)(一手遮天) 掩(掩饰)(掩护)(掩映)(掩耳盗铃) 躲(躲藏)(躲避)(躲雨)(躲躲闪闪) 探(侦探)(探索)(钻 ...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文言文三则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