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 范文中心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02/15

专题四 中国历代的对外关系

(湖南省攸县二中高三历史备课组 主备课人皮超成)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频繁的的原因、主要内容和途径 1、原因: (1)、根本原因:国家强盛,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科技、文化繁荣,在各方面居世界。 领先地位,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4)、郑和、玄奘等外交人士作出的贡献。 2、内容 (1)、人员往来

使节:大秦、日本、朝鲜、天竺、波斯、大食等 学者和留学生:日本、朝鲜 宗教人士:印度、日本等 商人:各国 (2)经贸交流: (3)科技文化交流:

(4)战争与和平(侵略和反侵略): 3、途径 (1)、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2)、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 (3)、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 (4)、通过战争的途径

(二)中国古代各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及成因

1、两汉时期--对外开放的开创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

(1).特点①以单向性交往为主,输出多,吸收少

②输出以应用性技术为主:丝绸、水利、铸铁 ③交通以陆路为主

④同朝鲜日本西亚欧洲有直接的友好往来,形成东亚文化圈

(2).原因:

a、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和欧洲的联系。

b、秦汉的强盛与先进文明对亚洲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c、当时统治者执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 2、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繁盛时期 (1)、特点

②交往的国家地区增多

③交流的内容更丰富

④交流的层次提高,有先进制度、文化

⑤交通是水陆并重

⑥对世界影响巨大,中华文化圈形成

(2).原因:

a、政治稳定,国力强大。

b、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d、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e、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思考:唐朝的对外交往与汉朝相比有哪些进步?分析其原因。(交往的范围、层次、交通路线、物品种类、影响等)

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

①交通以海路为主,外贸港口多 ②内容以商业贸易为主

③范围更广,与欧洲、非洲有交往

4、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 (1)、特点:

①交通以海路为主 ②政策从开放到闭关

③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 ④西学东渐 (2)、原因:

a、明初国力强盛,是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根本原因。 b、明朝中期政治腐败和海防松弛是倭寇为患的主要原因。

c、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腐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空前强化;海防松弛;思想上固步自封等。

d、16~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这是欧洲殖民者东来侵略中国的主要原因。

e清朝为肃清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和防止殖民者的入侵,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思考:唐朝和清前期实行的对外政策有何不同,分析其不同的原因和产生的不同影响。 (三)、古代中国与世界上主要国家、地区交往的概况 1、与朝鲜的往来 (1).两汉时期:

①.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指马韩、辰韩和弁韩)曾多次派人赴汉。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 ”。

②.经贸往来:朝鲜檀 、 等输入。中国 、 、 等输出到朝鲜。

(2).唐朝和新罗的关系

①.新罗留学生来唐最多,最著名的是 ②.唐朝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 ”、“ ”。 ③.新罗立国参用 ,设立 ,教授 。 ④.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 ⑤.新罗人喜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

⑥.新罗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有浓厚中华文化色彩 (3)近现代:中朝联合抗日;1950年抗美援朝;90年代中韩建交。

2、与日本的往来 (1).汉朝同日本的交往: ①.我国古代称日本为“ ”。 不少中国人渡海去日本,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 “使译通于汉”。 浮海东渡的传说,在中日两国都是从古流传至今。 ②.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得赐印绶(汉赐“ ”金印已出土)。

③.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2).隋朝、唐朝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①.隋朝时,中日互派使臣。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 有13次之多。

②.日本著名的 ,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日本新政中的制度,大都

以 为蓝本。

③.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 的样式。

④.日本各级学校教授 。

⑤.中日交往中的杰出人物: (日本)、 (中国)

(3).明朝:戚继光抗倭

①.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 。

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 ,与倭寇相勾结,共同走私、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

②.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 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后戚继光又率军 与 合作,连续重创倭寇。到 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4)近现代: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1900年参与八联侵华,1904~1905日俄战争,侵略

中国东北。一战期间侵略中国山东, 年签定《21条》,1921-1922年的《九国公约》使中国

回复到 的局面,30年日本代大规模侵华,中国抗战。1972

年中日关系正常化。

3、与越南的往来

两汉时期的中越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越南的 、 、 等输往中

国。中国的 、 和 传到越南。

4、与印度的往来

(1).两汉:西汉末年,佛教经 传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度半岛南端。东汉汉

明帝派使臣到 求佛法,在 建白马寺。

(2).唐朝: 唐朝称印度称为 ,双方以 为纽带,交往大大加强。贞观时,天

竺一再遣使唐朝,送来 、 。中国的 计数法,传到天竺。唐朝的高僧 西游到天竺求佛学,高僧 浮海到天竺研究佛学,为中印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3).明朝:

郑和下西洋到达印度半岛

5、与东南亚的往来

(1).汉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与东南亚的联系。

(2).隋朝:隋炀帝时,派人出使马来半岛,半岛上的 国也派王子回访,受到隆重接

待。

(3).唐朝中国与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彼此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4).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达东南亚。

①目的: 。

②概况:从 年到 年,郑和先后 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 和 地区。

③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以中国 、 、 ,换取供皇室贵族享用的 、香料、药材等。。 ④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 ,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思考: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西欧新航路开辟的不同。

6、与西亚的往来 (1).两汉: 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西亚大国 与汉朝交往密切,并在汉朝与欧洲的 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思考:丝绸之路的开通的条件、路线、产生的影响和后来衰落的原因。 (2)隋唐: ①.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节 ②.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后客死唐朝。 ③.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做珠宝、香料生意。 ④.从唐高宗起,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中。中国的 在唐朝时传入大食。 (3).元朝:三大发明传入阿拉伯,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非洲 ( 4

).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达西亚许多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 7、与欧洲的往来 (1).汉朝与大秦的往来 ①西汉时丝绸之路往西最远到达 (罗马帝国)。 ②公元97年,班超派 出使大秦未果。166年,大秦 王朝遣使来到东汉,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2.)唐朝和东罗马的往来 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还。东罗马的 、 传入中国。唐朝的 、 大量运往欧洲。 (3).元朝:马可波罗来到中国 (4).明清: ①.1553年, 占据澳门。 ②. 占据台湾,后被郑成功赶走,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③.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 来到中国,把西方的 、数学、地理、绘画、

音乐等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 和 等学说介绍到西方。中国的与传教士合译了一些西方科技书籍。 ④.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和《尼布楚条约》 8、与非洲的往来 (1)、唐朝和非洲的往来:唐朝人 在北非、东非留下了行踪。 (2)、明朝郑和下西洋最员到达非洲东海岸 (四)古代史上的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 1、“中学西传” 四大发明的外传:宋元时期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科学技术十进位记数法:唐朝时传到天竺。

明清《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外传

思想文化隋唐:中华文化圈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学、佛教传入朝鲜日本 明清:一些传教士来华,把儒学、道学介绍到西方

两汉丝绸之路上外传的 :养蚕铸铁井渠造纸等实用技术传到西亚欧洲

生产技术隋唐外传的:制瓷制糖传入新罗,棉纺织技术在元朝传入高丽

明清时外传的:先进技术和工具传入南洋

2、“西学东渐”

科学技术 唐朝印度熬糖法传入我国,东罗马的医术传入我国

明清传教士把西方科技带到中国,如欧洲先进的水利方法

技术物种 北宋占城稻传入

明清: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我国

传入我国

唐朝是伊斯兰教传入我国

明传教士把西方音乐绘画介绍到中国

(五)、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影响和启示 1、特点

(1).先陆路后海路,汉唐以陆路为主,唐水陆并进。宋元明以海路为主

(2).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并非自由放任,以国家的组织形式进行,外贸服务于外交,经济服务于政治,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密切相关,在贸易交往中,官方贸易是主流,而且不以盈利为主

(3).伴有民族融合

(4)伴有先进的内外交流

(5).中国封建时代对外开放和相互交流的对外政策,居主导地位 2、影响

(1)对外: (2)对内: 3、启示:

(1).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2).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4).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交往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课堂练习

1.秦汉时期,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来到中国,见到西汉皇帝 B.西汉武帝时赐印授与倭奴国

C.汉代丝绸之路可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D.中国与欧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的往来

2.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是

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B.西亚、欧洲商人喜好汉朝的手工业品 C.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D.甘英到达波斯湾

3.我国古书记载的大秦王安敦派使者来华贡献礼物一事,生动揭示了①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同欧洲国家就有了直接的友好往来②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开始传入我国③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④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开始传入我国的中原地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唐朝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唐朝文化对于西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印刷、火药、导航技术等方面 B.丝绸、冶铸、水利技术等方面 C.宗教、建筑、法律制度等方面 D.造纸、纺织、印刷技术等方面 5.唐朝的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出现这一盛况的直接原因是

A.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政治制度比世界各国先进

C.开辟了发达的水陆交通路线 D.统治者以开明的态度吸纳世界先进文化 6.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体现出唐文化的

A.高度繁荣的特征 B.世界领先的特征 C.充满活力的特征 D.兼收并蓄的特征 7.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市有这样一幅对联:“继张(骞)班(超)立功异域,开哥(伦布)麦(哲伦)探险先河”。此联称颂的历史人物和事迹是

A.玄奘西游 B.马可·波罗来华 C.郑和下西洋 D.成吉思汗西征 8.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

①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②开始遭到西方殖民侵略③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④开始接受一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近代中国的外交:由闭关自守转为被迫开放 (一)晚清政府的屈辱外交

1、屈辱的外交:

(1)被迫抵抗西方的侵略,并推行妥协投降的政策。 (2)、无论战争胜负,最后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4)、1861年设立 ,这是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 ,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5)、《 》签订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规定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 ”,改总理衙门为 ,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与列强勾结,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2、被迫开放:

(1)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 、 、 、 、 等五处通商口岸,中国的大门打开。

(2)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取得在通商口岸 、 、 的特权。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兵船可以在各通商口岸“ ”。

(3)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 ,开放 、 等十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 自由航行。

(4)1860年北京条约增开 为商埠。

(5)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开放 、 、 、 等为商埠。 (6)1899年美国提出“ ”,清政府进一步向帝国主义开放。 (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妥协外交

1、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其中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2、南京临时政府在《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3、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 ,增加了反帝的内容;接着在“ ”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统一中国。

(三)、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

1、袁世凯为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 策划“南北议和”等

2、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如基本接受了1915年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 ”。

3、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各派军阀都寻求帝国主义为靠山,不惜出卖国家权益。

4、五四爱国运动中,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进行了维护中国权益的外交斗争,交涉无效,拒绝在 上签字。中国代表团坚持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立场。

5、1921-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了《 》,中国再次向帝国主义全面开放。 5、1927年初,在北伐战争中,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 和 的英租界,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部分被侵略的权利。

(四)、南京国民政府以妥协为主的外交

1、1927年,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与帝国主义勾结,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充当侵华工具,推行亲 的政策,卖国求荣。

2、1928年,国民政府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结果不了了之。

3 1931-1945年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 (1)、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推行 政策。 (2)、迫于国内人民舆论的压力又推行 “ ” 政策。 (3)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被迫 抗战。

(4)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推行 政策。

★思考:30-40年代面对日本的侵略,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4、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了近代以来的判权),这成为国民政府对外政策的最大成果。

5、抗战胜利后执行亲美反共政策,接受美国支持,出卖国家主权,积极策划并发动内战。

★课堂练习 1.(2007全国文综二)下列各项中,介绍西藏风土人情,建议政府防范外敌入侵的著作是 A.《佛国记》 B.《瀛环志略》 C.《康輶纪行》 D.《天下郡国利病书》 2.(2007全国文综一)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突显 3、(2006年 广东)“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一项条约,该条约是

拆除山海关炮台 100000元;拆除大沽南炮台 1000元;拆除大沽北炮台 3000元:„„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2006年 全国)从总理衙门的设立到其改名外务部,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清政府权力削弱过程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C.洋务运动兴起的过程 D.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衰过程

5、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其目的是

A.打破列强的外交封锁 B.换取列强的支持 C.尽快稳定国内政局 D.争取列强严守中立

6、1936年到1940年上海工人每月平均工资只增长乐2.6倍,而粮食价格却上涨5.8倍,其它生活用品增长了4倍左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B.国民政府的野蛮掠夺

C.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滥发伪币 D.日本在沦陷区对工矿企业实行统制政策 三、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从封闭保守走向主动开放 (一)、开拓外交新局面。(1949年-20世纪50年代中期) 1、背景:

新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主义与 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以 为首的敌对势力不承认新中国,采取封锁、孤立、包围和敌视政策;以 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国家同情和支持新中国。

2、基本政策

(1)奉行 外交政策。 (2)“ ”,(废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屈辱的外交关系)。 (3)“ ”,( 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4)“ ”,(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5)“ ”,( 发展与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友好关系) 3、主要成就:

(1)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开拓了外交新局面(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

(2) 1953年提出了 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 1954年召开的 ,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4)1955年,周恩来提出“ ”方针,促成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二)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期:外交环境恶化 1、背景

苏联对华实行 政策使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甚至在边境地区发生武装冲突;美利用 和 继续执行排华政策;中美关系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

2、基本方针: “两只拳头出击”, 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 3、成就: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中国又同柬埔寨、老挝、古巴等二十多个国家建交。 (三)、20世纪70年代外交的重大突破

1、背景 :

中国国力大为提高;美苏争霸呈现 的态势,美谋求改善对华关系;而苏联在威胁中国的安全;毛泽东提出“ ”的战略构思。

2、基本特点:“一条线、一大片” 3、成就: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转变的关键是 。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年第26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2)中美关系缓和: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邦交正常化:在中美关系的推动下,1972年日本首相 访华。

(4)1974年,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渐形成“ ”的划分的估计,旨在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合作,团结第二世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思考:概述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美、苏对华政策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四)、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1、经济领域的对外开放。 (1)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原则:平等互利

(3)内容:引进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对外贸易 (4)格局: “ ”。 2、外交成就 (1)背景:

美苏互有攻守的战略态势;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

(2)特点:“无敌国外交”(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国际形势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国外交政策有较大调整。 根据邓小平“在较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的认识,我国的基本国策确定为:反对 和 ,维护世界和平。

(3)具体政策的调整有: ①执行不结盟政策;

②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③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④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4)、 成就:

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思考:新中国成立前和成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原因。从中你有何启示。

★课堂练习

1.(2007广东历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2.(2007天津文综)1971 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 A.以民促官 B.国际推动 C.官方交流 D.以官带民

3.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形式转变的关键是

A.中苏关系的缓和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中美关系的改善 D.中日关系的改善

4.第五届人大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198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期满好不再延长,这表明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是

A.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B.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C.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和平外交政策 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06年 江苏)清末、民国和新中国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发生变化,试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清末我国的弱国地位是怎样形成的?

(2)为摆脱弱国地位,民国政府从1919-1945年期间做了哪些努力?最终结果如何?

(3)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国际地位有哪些提高?从新旧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中,你有何深刻认识?


相关内容

  •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及规律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既包括国家间的政治交往和人员往来,还包括文化.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的交流.由于国家经济.军事.文化及统治者施政方针的影响,历朝历代所奉行的对外政策都别具特色.借史以明鉴,探索中国古代对外交流 ...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必修二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 ...
  • 中国民间歌曲的地域性特点
    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例如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它与专业音乐的不同,主要在于创作方式,即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和专业音乐的笔头创作方式的不同,以及由于不同的创作方式而生 ...
  • 七年级下册一单元历史复习资料
    历史复习资料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杨坚(隋文帝)在581年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于589年灭陈,南北回归统一. 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人)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 隋炀帝于605年开通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 ...
  • 中美友好交往的第一人--蒲安臣
    张永东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最重要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的最老的文明古国,而美国的历史从建立到现在也不过只有二百来多年.一千年前中国曾经是世界文明和富裕国家的标志,一千前后美国又成了世界文明和富有的标志.一千年前的世界还没有发现美洲大陆,二 ...
  •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四川教育出版社)
    (川教版) 第六学习主题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基础考点]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4.618年,李渊和儿子李世民 ...
  • 高中历史专题总结
    篇一:高三历史专题全面复习总结 专题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 本专题讲授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演变过程,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主 ...
  • 在线圣经多版本对照
    <新译本圣经> http://www.edzx.com/zxdj/bible-ncv/index.html <和合本圣经> http://www.jdtjy.com/html/shengjingyuandi/jian ...
  • 日本声称拥有钓鱼岛领土权的论据辨析_郑海麟
    第19卷第7期 太平洋学报 Vol.19,No.7 July2011 2011年7月 PACIFICJOURNAL 日本声称拥有钓鱼岛领土权的论据辨析 郑海麟 1 (1.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香港) 摘要:自从上世纪70年代初中日钓鱼岛之 ...
  • 辉煌灿烂的文学说课稿
    <辉煌灿烂的文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辉煌灿烂的文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