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自考 管理思想史重点 - 范文中心

四川 自考 管理思想史重点

10/23

管理思想史

第一章 绪论

1、 泰勒名著《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及法约尔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的发表为 管理科学诞生的标志。 2、 广义的管理概念:哈罗德~孔茨《管理学》:认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经营理论和管理科学。可以把它看成一种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的活动。

3、 狭义的管理概念:推法约尔为代表。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职能活动,去有效配置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4、 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1)影响管理科学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2)管理科学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过程;

3)管理科学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4)通过对各种管理思想的广泛运用而产生的主要社会影响

5、 管理思想史的研究视角:

1)时间系列视角;2)研究领域系列视角;3)研究方法系列视角。

6、 借助以上3个视角,管史的基本研究方法概括为:

将各种管理思想放入相应的时间系列、研究领域系列和研究方法系列中,以理清各种管理思想产生、形成

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主要过程和历史地位,进而解释管理科学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7、 促进管理思想演进的主要原因:管理思想的历史演进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产物。而文化是我们整个社会的遗 产,它包含着与人类行为相联系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多种形式。

8、 古代早期:

《圣经》旧约全书《出埃及记》;

苏格拉底:管理的普遍性,认为公众事业的管理技术和私人事业的管理技术是可以相互通用的。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论劳动的专业化;2)论部门分工;3)论集权、分权及代表制;4)论协作 孔子:提倡按才能选拔和提升官员制度。查那卡亚~考底里耶:古印度。《政事论》。刘邦:用人之长 威尔~杜兰特:希腊。文明社会的兴衰本质。

9、 我国的古典:如《周礼》,有对行政管理制度和责任的具体叙述。《墨子》、《孙子兵法》等书对于管理的只能如计划、组织、指挥、用人等,都有不少适用于今天管理活动的精辟见解。

10、 中世纪:阿奎那的管理思想。《神学大全》。从自然法的观点出发。

他指出:1)每一个人对于获得仅与自然有关的东西,胜过对所有的人或许多别人的共同事物的关系。

2)当各人有他自己的业务需要照料时,人世间的事物酒会处理的更有条理

3)如果各人都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满意的话,可以使人类处于一种比较和平的境地;相反的,在那

些联合地和共同地站有某种东西的人们中间,往往最容易发生纠纷。

阿奎那的思想与后来管理思想中关于人性的某些基本假设中的伦理学基础的探讨有明显的关联性。

11、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意大利人。管理思想有:1)“性本恶”的人性假定;2)物质利益决定论3)共和制优于君主制的政体观。4)强调了领导者的素质问题。

12、 托马斯~莫尔。管理思想有:1)指出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2)提出了“乌托邦”的构想3)主张按民主的方式管理国家;4)设想整个社会经济按照一定的统一原则管理。

13、 工业文明:现代管理思想是工业文明的产物,而工业文明的发展则是以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为前提的。资本主义精神的确立、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工业革命分别从思想、政治和产业三方面为工业文明的繁荣和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4、 行会制度类型:1)商人行会 2)手工业行会

15、 资本主义精神三大支柱:1、新教伦理 2、自由意志伦理3、市场伦理

16、 新教伦理: 马丁~路德在德意志,提出“天职”概念。瑞士的加尔文提出“选民”和“弃民”概念。

在 “天职”“选民”观念上,新教衍生4条重要伦理准则:1)浪费时间是万恶之源,因为所浪费时间都是履行“天职”的机会;2)乐于工作,不劳动者不得食;3)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是神的一直,因为使得技术提高,丰富了物质,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神意如此,教徒应尽心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4)超过基本需求的消费是浪费,是有罪的。

17、 市场伦理:亚当~斯密,《国富论》,市场与竞争是经济活动的调节器。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是市场竞争效

率的主要源泉。

18、 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标志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1775——1789美

国独立战争。1789,法国大革命将之本主义传遍欧洲。

19、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大生产代替一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又称为产业革命。始于18

世纪60年代。

20、 现代管理思想的萌芽:代表性思想:1、关于管理的重要性2、关于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3、关于管

理体系和管理职能 4、关于劳动分工问题5、关于工厂的生产经营管理

21、 关于劳动分工:最早研究者:詹姆斯~斯图亚特爵士1767出版《政治原理研究》,先于亚当~斯密提出劳

动分工概念。亚当~斯密,分工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1、分工使劳动者技术熟练速度很快提高;2、分工是每个人专门从事某种工作,减少从一项工种转到另一项工种所失去的时间;3、分工使专门从事某项作业的劳动者经常改革劳动工具和发明机器。

22、 关于工厂的生产经营管理:詹姆斯~瓦特和马修~鲁宾逊~博尔顿强调:1、必须进行市场的预测和研究,将一切生产和销售简历在市场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2、右击选选择厂址;3、有计划进行符合工艺要求的机器的布置;4、应制定生产工艺的流程和机器作业标准,并按照所要完成的工艺流程安排详细的工作规划;5、建立内部控制制度;6、试行产品部件的标准化;7、对工厂中的各项工作要有先进的控制制度和统计制度,作为管理决策的依据;8、建立详细的会计记录,实施有效的会计控制和监督;9、进行工作研究;10、在工作研究基础上,实行按成果付酬的工资制度(计件工资制、福利制度)。

23、 丹尼尔~A~雷恩:管理即是环境产物又是其过程。早期人道主义。

24、 我国芮明杰教授:狭义的管理学主要由组织研究个管理方法研究构成;广义的还要加上经营领域研究。

25、 21世纪对管理学的挑战:1、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学的挑战;2、信息爆炸时代对管理学的挑战;3、经

济全球化对管理学的挑战;4、文化和利益多元化对。。。。;5、生态和环境问题对。。。;6、新经济体制对。。。。

26、 管理学未来发展新趋势:1、创新仍然是未来管理学发展的主旋律:1)管理视角的创新,2)管理内容

的创新,3)管理方法的创新;2、学科体系的完善是未来管理学发展的重要方向;3、社会效用的经一部扩大是未来管理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二章 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

27、 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是管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28、 古典管理理论形成的时代条件:1、宏观背景 2、现实原因

29、 宏观背景:1、市场和企业的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2、对企业制度化管理的的重视程度投入增强;3、

管理者和管理者组织的出现。

30、 现实原因:1、劳资关系及激励问题;2、管理人才的缺乏;3、工人掌握技能及工人的劳动效率问题;

4、政府机关如何提高管理效率。

31、 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之父。1895年《计件工资制》,1903《工场管理》,1912《科学管理原理》

32、 泰勒认为工人“磨洋工”有以下原因:1、管理问题;2、工人的认识问题;3、工人的传统习惯问题。

33、 泰勒为解决“磨洋工”所做实验:1、铁块搬运实验,2、铲掘实验,3、金属切削实验

34、 科学管理理论的前提假设:1)科学管理能有效的提高资源利用率,解决当时普遍存在的劳资问题;2)

工人是“经济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物质收益;3) 单个人可以取得最大效率,集体行动反而导致效率下降。

35、 科学管理的目的:获得最高效率,即泰勒认为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36、 科学管理的内容:1)作业管理:首先把每次操作分解为动作,并把动作细分为要素,然后研究每项动

作及要素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去掉不合理的动作,依据经济合理的原则对必要动作进行改进。2)工人的选择和培训;3)激励性的报酬制度;4)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5)职能工长制;6)例外原则;7)管理哲学。

37、 科学管理的哲学或者它的真正基础在于相信劳资双方的利益和一致性。科学管理是人类第一种较为系统

的管理思想,从此,管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8、 亨利~法约尔,管理过程学派创始人。1916,《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国家在管理上的无能——邮政

和电讯》、《公共精神的觉醒》等。

39、 泰勒是从生产角度提出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从组织角度提出一般管理理论。

40、 法约尔认为:管理有5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41、 法约尔认为:企业中出现金字塔组织机构是职能增加的结果。职能的发展是水平方向的。有能力有知

识的参谋人员是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得到延伸。

42、 指挥是一种以对工人的品质和对管理一般原则的了解为基础的艺术。合格的指挥人员应做到:1)透彻

的了解自己的下属;2)淘汰不胜任的员工;3)通晓约束企业和员工的协议;4)以身作则;5)定期检查组织的账目;6)召开会议;7)不在细节上浪费精力;8)保持职工团结。

43、 协调是使企业的一切工作和谐配合以利于企业经营的顺利进行并且有助于企业取得成功。

44、 控制就是注意一切是否按已制定的规章、下达的命令和计划进行,并对偏差进行纠正,对物、人、计划

都可以进行控制 。

45、 法约尔的14项管理原则:1)专业分工;2)权责对等;3)遵守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合理报酬;8)适当集权和分权;9)等级制度;10)秩序;11)公平;12)保持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人员团结。

46、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韦伯研究了政府机关的复杂性,由此产生“理想行政组织”学说。

47、 理想行政组织的特征:1)确定的目标;2)分工明确;3)指挥链;4)非人格化的人员关系;5)规范

录用;6)实行任命制;7)管理职业化;8)公私有别;9)遵守纪律;

48、 韦伯对权利的分类:1)合理的法定权利;2)传统的权利;3)神授的权利。

49、 科学管理理论的传播:甘特发明了甘特图;弗兰克~吉尔布雷斯是动作研究之父,莉莲~吉尔布雷斯是他

的夫人,被称为“第一位女管理学家”。

50、 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厄威克是组织设计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最大贡献是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综合。

51、 卢瑟~哈尔西~古利克,提出7种职能,POSDCORB 。分别是: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 预算。

第三章 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52、 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政治背景、经济背景、人文背景。

53、 政治背景:工人开始有组织的与雇主进行斗争,工会组织蓬勃发展;经济背景:20世纪20年代开始,

美国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频繁爆发经济危机,破产企业增多,经济体系混乱。人文背景:首先,工业心理学在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其次,依据霍桑实验建立的人际关系学说,开辟了管理学的新领域,为行为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54、 行为科学:广义:包括研究人的各种行为(以至于动物的行为)的一个学科群,它不单指一门学科,而

是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是社会科学的同义语,因而在英文中用复数形式来表示。狭义:把行为科学视为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工作环境中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而不是一个学科群。

55、 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人际关系学说;2)个体行为理论;3)群体行为理论;4)组织领导理论。

56、 人际关系学说: 乔治~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人。他主持的霍桑实验成为管理思想史上最著名的事

件之一。历时8年。霍桑实验的4个阶段:1)车间照明实验—“照明实验”;2)继电器装配实验—“福利实验”;3)大规模的访谈计划—“访谈实验”;4)继电器绕线组实验—“群体实验”。

57、 照明实验结论:1)影响生产效率的环境因素不止一种,照明只是其中一种;2)由于影响因素众多,所

以实验过程难以控制,照明与产量的精确关系难以测定。

58、 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要点: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管理

的关键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59、 非正式组织是指为了维护成员的共同利益,自发形成核心人物和行为规范的相对稳定的群体。

60、 个体行为理论。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对霍桑实验“社会人假设”的补充。5级金字塔:从低到高: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就是那些会造成职工不满的因素,如果改进它们能够消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励职工士气,职能保持职工现有士气,维持现有的工作状态,因此保健因素也称“维持因素”。他们多与工作环境相关,如:公司政策、行政管理、工资福利、工作监督以及各种人际关系等。

激励因素:就是那些能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如果改进他们能让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励职工士气,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如果没有改进也不会产生不满意。它们多与工作本身有关,如:成就、赏识、挑战性工作、增加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等。

戴维~麦克利兰提出“成就需要论”。个人在工作情景中有3种重要需要:1)成就需要: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一种需要;2)权力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一种需要;3)亲和需要:渴望被他人喜爱和接纳的一种需要。他的理论并没有考虑到低层次水平的需要,不适用所有的劳动者,只适用于卓越的成就者。

维克托~弗鲁姆,期望理论,他认为,个人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是效价和期望的乘积。M=V*E。M :激励力,V :目标效价,E :期望值。弗鲁姆第一个把视野从人们的“内在缺乏”拓展到了“外在目标”。

莱曼~波特和爱德华~劳勒在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综合激励理论”。内容为:1)努力=f(效价*期望值),即人们的努力及努力的程度取决于对事物的效价和期望值的评价。2)人们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他能力的大小、努力程度以及对所需完成人物理解的深度;3)奖励必须以工作绩效为前提,因为会影响人们衡量下次完成同样事情的期望值;4)奖励不一定能带来员工满意;5)满意感会影响员工的效价评价。

61、 “人性”理论。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X —Y 理论”。X 理论:这1理论对人性的假设包括:1)人生性好逸恶劳,尽量逃避工作;2)人生性不愿负责,为逃避责任,宁愿被人领导;3)人生性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身需要而漠视组织需要;4)人生性保守,反对变革;5)人生性愚蠢易于受骗,随时被煽动者当做挑拨是非的对象,作出不适宜的举动。 基于以上假设,X 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管理工作要点包括:1)管理者要以利润为出发点把各项生产要素(金钱、物资、设备、人员)组织起来;2)管理过程就是指挥、控制并矫正员工的不适当行为,使之适合于组织需要的过程;3)管理方法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即以金钱为激励手段以严格的制度为控制手段。Y 理论:这1理论对人性的假设包括:1)人并非生性好逸恶劳,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2)人并非生性不愿负责,在适当条件下,人们不但能接受,而且会追求责任,逃避责任是经验的产物而非人的天性;3)人并非生性以自我为中心,只要管理适当,人们会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4)多数人都具有相当搞的想象力、灵敏度和创造力以作出决策,只是人们的智力的潜能往往只得到了部分发挥,其余的没有充分利用而已。基于以上假设,Y 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管理工作要点包括:1)管理者要通过有效地综合运用各项生产要素(金钱、物资、设备、人员)来实现经营目标。2)管理过程是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引导辅助、教育员工实现组织目标和自身需要的过程。

62、 埃德加~沙因,提出四种人性假设:1)理性“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注意哲学,相当于麦格雷戈

的“X 理论”;2)社会人假设;梅奥;3)自我实现人假设;由马斯洛首先提出,相当于麦格雷戈的“Y 理论”;4)复杂人假设;由沙因提出,以复杂人假设为依据产生了权变理论。

63、 群体行为理论。

库尔特~勒温,当代实验谁会心理学之父。指出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即:B=f(P*E)。B ,Behavior, 行动;P ,Person ,个人;E ,Environment ,环境;f ,function ,函数。他提出“群体动力学”,内容:1)群体是非正式组织,同组织一样,也包含活动、相互影响和情绪三要素;2)群体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一种力场,叫做“生活场所”或“自由运动场所”。3)群体拥有自己的目标,以维持群体的存在,使群体能够持续发挥作用;4)群体的结构中包括正常成员、非正常成员、领导者和孤立者;5)群体有三种不通的领导方式:专制式、民主式和自由放任式;6)群体参与者的数量和参与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群体规模群体领导方式;7)人物不同,群体规模亦不同,一般说来,效率高的非正式组织往往是规模较小的群体。

64、 领导行为理论。

领导品质理论。早期的领导品质论开辟了对领导主体及其内在构成的原因进行研究的新领域。它认为领导者是天生的,它忽视下属需要和环境条件的变化。

65、 詹姆斯~库赛基和贝瑞~波斯纳的领导品质理论。前四位的领导品质是:诚实、有远见、鼓舞人心、能力

卓越。现代的领导品质理论否定了早期的领导天赋论,指出领导品质仅仅是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必要条件,也考虑到了下属的需要和环境条件的变化。

66、 领导方式理论。

斯托格迪尔的领导四分图理论。最后归纳为2个独立维度:1)结构维度:领导者以工作为中心,注重组织需要,强调自己与下属的角色差异;2)关怀维度:领导者以人际关系为中心,注重职工需要,同下属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体谅的关系。

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论。有5种典型的领导方式:1)“1.1型领导”—贫乏型领导2)“1.9型领导”

—俱乐部型领导 3)“9.1型领导”—任务型领导 4)“5.5型领导”—中庸型领导 5)“9.9型领导”—团队型领导。

67、 领导权变理论。

领导权变理论所关注的是环境与领导行为的相互影响,以沙因的“复杂人”假设为出发点。

菲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型。赫塞和布兰查德的“情境领导理论”,又叫“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它认为,领导当时应由任务行为、关系行为、下属成熟度这3个因素来决定。根据人物行为、关系行为2个维度可以组合成4种领导风格:1)指示型(高工作—低关系)2)推销型(高工作—高关系)3)参与型(低工作—高关系)4)授权型(低工作—低关系)。根据下属成熟度的4个阶段特点如下:1)低成熟度的员工,适合指示型领导。2)中低成熟度员工,适合推销式领导。3)中高成熟度员工,适合参与型领导。4)高成熟度员工,适合授权型领导。情境领导论认为,随着下属成熟度的由低到高,领导方式按以下序列推移:“高工作—低关系”到“高工作—高关系”到“低工作—高关系”到“低工作—低关系”。图P90。此理论与其他权变理论的不通之处在于,它强调了被领导者,重视下属对于领导行为的作用,而且该理论容易理解、易于操作。

68、 行为科学论对管理思想史做出如下几方面的贡献:1)使管理对象的重心由“物”转到“人”。2)使管

理范围由“正式组织”扩大到“非正式组织”。3)使管理方法由“监督管理”转变为“人性化管理”。4)借鉴和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形成了完善的学科体系。

69、 行为科学的局限性:1)研究对象存在片面性;2)研究方法过于简单化。

第四章 管理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70、 管理科学理论是指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最新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数学、系统思想、计算机运用是管理科学的三大基础。

71、 管理科学理论主要包括管理科学学派和系统学派的理论。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的伯法等人。

72、 运筹学在管理科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布莱克特教授也许是写关于运筹方面文献的最早的人。人们对运

筹学的系那个区增长的另一个标志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城里了2个积极活动的协会,1952年成立美国运筹学协会(其期刊为《运筹学》),1953年成立美国管理科学学会(其刊物为《管理科学》)。

73、 系统思想就系统学派理论的最基本含义来说 ,是关于事物的整体性观念、相互联系的观念、演化发展

的观念。20世纪40年代后期,相继出现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系统理论。“三论”本身是相互联系渗透的,“三论”自然成为管理系统理论的重要基础理论。

74、 管理科学理论的主要特点:1)将数学应用到组织管理中;2)在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3)将系

统观念引进到管理方法中;4)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

75、 运筹学:是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种系统最优化问题的学科,动机是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目的是求解系统最优化问题,即制定合理地运用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优方案。

76、 运筹学与其他科学学科的区别::1)系统导向性;2)多学科性;3)重视效益与费用的比较,在降低成本费用的基础上追求系统效益和产出的最优化。

77、 运筹学研究的主要问题:1)规划问题;2)排队问题;3)对策问题;4)决策问题;5)库存问题;6)搜索问题。

78、 运筹学的主要特点:1)从系统观点出发研究各种功能的关系;2)应用多学科交叉配合的方法;3)应用模型化和定量化来解决问题;4)随情况的变化而修改模型,求出新的最优解。

79、 对“一般系统理论”作出最大贡献的是路德维希~贝塔朗菲,是现代系统论的创始人。提出“有机体系

统理论”的概念,这是一般系统理论的萌芽。

80、 一般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1)整体观点,即一切有机体都是一个整体——系统;2)动态观点。即一切

生命现象都处于一种积极活动的状态,并趋于某种稳定;3)层次观点,即各种有机体都是按照严格的等级层次组织起来的。

81、 诺伯特~维纳提出“控制论”。

82、 系统分析这一概念于1949年由美国兰德公司提出。系统分析: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逻辑推理

和科学分析的计算方法,在确定条件或不确定条件下,找出各种可行的备选方案加以分析比较,进而选出一种最优方案。

83、 系统分析的步骤:1)确定目标,重要的一步;2)收集资料,拟定对比方案;3)建立各种分析模型;4)

分析对比各种方案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然后进行综合分析或试验,以便确定方案;5)实施、总结、反馈。

84、 系统管理的特点:1)以目标为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2)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决

策时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而不是强调子系统的最优化;3)以责任为中心,每个管理人员都被分配给一定

任务,衡量其投入和产出;4)以人为中心,每个工作人员都被安排进行有挑战性的工作,根据其成绩来付出报酬。

85、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被称为“老三论”,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协同学、突变论、耗散结构论的“新

三论”。比利时物理化学家,普利高津,提出耗散结构理论;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1969提出协同学; 2者均称为“系统自组织理论”。

第五章 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86、 切斯特~巴纳德,美国管理学家,是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现代管理李忠系统学派的创始人。1938

年《经理人员的职能》,被誉为管理学界的经典。

87、 巴纳德认为,协作是整个社会得以正常运转,基本而又重要的前提条件。协作组织都是正式组织,包含:

1)协作的意愿;2)共同的目标;3)信息联系三大要素。他提出“有效性”和“能率”2条原则。个人若想痛他人建立协作关系,必须处理好相关的社会因素,它们是协作系统得以成立的最基本条件。社会因素包括5方面:1)协作体系中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2)个人和集体之间的相互作用;3)作为协作体系影响对象的个人;4)社会目的和协作的有效性;5)个人动机和协作的能率。他将组织定义为“把2个以上的人的各种活动和力量有意识的加以协调的体系”,这个定义后来成为关于组织最有名也最有影响的定义。

88、 赫伯特~西蒙,是在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的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西方管

理决策学派创始人之一,堪称社会科学通才,1978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管理方面唯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理性人——具有“有限理性”的人,即基于“令人满意”而不是“最优”方案的决策模型和完善了社会系统论。

89、 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1)管理就是决策;2)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西蒙的决策包括4个阶段:1、

搜集情况阶段;2、拟定计划阶段;3、选定计划和实施阶段;4、评价计划阶段);3)合理性的决策标准(“有限理性”原理是西蒙的现代决策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也是他对经济学的一项重大贡献,在决策时很难求的最佳方案,原因有几点:1、信息的不完整性;2、预测的困难性;3、穷尽可行性的困难性)4)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结构良好的决策,不经常出现的、非常规的事情作出的决策一般都是非程序化决策。根据决策条件,决策还分为:肯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肯定型决策。肯定型决策指决策执行后只有一种结果的决策,又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一般说来,这种决策是很少的,大多数都是风险型决策。)

90、 彼得~德鲁克,经验主义学派,“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是第一个提出“管理学”概念的

人。首次提出“组织”概念,奠定了组织学基础。1954年,《管理实践》,提出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一门学科,奠定了管理大师的地位。1973年,《管理:任务,责任,实践》,该书被誉为“管理学”的“圣经”。

91、 经验主义学派理论内容:1)管理应侧重于实际应用;2)管理者的任务是了解本机构的特殊目的和使命,

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了解本机构对社会的影响和对社会的责任;3)实行目标管理的管理方法。德鲁克给管理学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提出任务(或目标)决定管理。并据此提出目标管理法。

92、 权变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

“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其代表人物有卢桑斯、菲德勒、豪斯等人。

93、 卢桑斯,权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菲德勒被称为“权变管理的创始人”,。权变:权益应变。

94、 管理实务取决于环境,在管理中要根据内外条件随机应变,其主要观点为:1)突破传统理论把组织看

成是静止的、相对封闭的系统的局限,认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理想的组织管理模式。 2)提出环境变量和管理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这种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函数。这是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环境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各个变量和外部环境的各个变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管理变量指各种管理观念和技术。组织根据不通的关系采取适当的管理方法。3)为了有效的解决问题,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然后把组织情况进行分类,建立模型,据此选择和调整有效的组织方式,建立模型时应考虑:组织的规模、工艺技术的复杂性、管理者地位的高低、管理者的权利、下级个人之间的差别、环境的不确定性等。 95、 对权变理论的评价:1)权变理论学派痛经验主义学派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不同;2)权变理论为人们

分析和处理各种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用的方法;3)权变学派存在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即没有统一的概念和标准。

96、 经理角色学派代表人物是亨利~明茨伯格。经理角色学派采取的方法是:一方面采用日记的方法对经理

的工作活动进行系统的观察记载,另一方面又在观察的过程之中及观察结束以后对经理的工作内容进行分

类。

97、 经理工作的6个特点:1)工作量大,步调紧张;2)工作的简短|多样和琐碎;3)把现实的活动放在优

先地位;4)爱用口头交谈方式;5)重视同外部和下属的信息联系(主要为三方面:上级、外界、下属);6)权利和责任相结合。

98、 经理所承担的角色:1)作为挂名首脑的经理;2)作为领导者的经理;3)作为联络者的经理;4)作为监听者的经理;5)传播者;6)发言人;7)企业家;8)排除故障者;9)资源分配者;10)谈判者。10种角色可以分为3类: 1)组织的正式权威和地位,产生了经理人的人际关系角色;2)人际关系角色又会使经理人成为信息中枢,产生了经理人信息角色;3)掌握信息的独特地位和组织赋予的权力地位,使经理人的决策尤其是战略中处于中心位置,产生了经理人决策角色。

99、 简评:经理角色学派得出的十种角色是靠归纳得出的,对管理者的调查由于数量较少而受到怀疑。明茨

伯格所得出的管理行为是否包含了所有管理行为很值得怀疑。

第六章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

100、 生产质量管理的实践与理论的演变:1)传统质量管理阶段;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3)全面质量管理

阶段。

101、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沃特~阿曼德~休哈特进行事先的预防。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全面质量管理:是美

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工程师阿曼德~费根堡姆于1956年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设计过程、制造过程、辅助过程、使用过程四个过程的质量。

102、 戴明,质量管理领域的泰斗,“质量管理之父”。

103、 全面质量管理14要点:1982年,《转危为安》,是他最为成熟的管理著作。本书中14要点,是20世纪

全面质量管理(TQM )的重要理论依据:1)持续改进产品和服务;2)采用新的哲学思想;3)停止依靠大规模检验去保证质量的方法;4)废除只以价格为衡量采购标准的习惯;5)坚持不懈地改善计划、生产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6)建立现代岗位培训办法;7)改善领导方式是管理阶层的工作;8)排除恐惧;9)打破部门之间的障碍;10)取消对员工的标语训语和告诫;11)取消定额管理和目标管理,用领导力来代替;12)消除打击员工工作情绪的考评;13)鼓励学习和自我提高;14)采取行动实现转变。这14点内容,概括起来有3个方面:方向、系统和文化。

104、 戴明环:“PDCA 循环”。P ,计划,指规划以改善为目标的变革或实验;D ,执行,执行计划里面的变

革或实验;C ,检测,检测执行过程中的状况,看有没有出现偏差;A ,行动,采取变革、放弃或是新一轮的循环。

105、 朱兰,1904年12月24日生于罗马尼亚布莱勒,是犹太人。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质量手册》

被公认为当代质量管理领域最权威的著作。还著有《质量计划》、《管理突破》。

106、 质量三元论:朱兰三部曲为“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

107、 突破历程理论:7个环节:1)突破的取得;2)突出关键的少数项目;3)寻求知识上的突破;4)进

行分析;5)决定如何克服变革的阻力;6)进行变革;7)建立监督系统。 108、 朱兰的质量螺旋:(定义)是质量管理基本理论模式,是开展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通过13个环节来说

明连续的质量活动,指出经过各个环节的相关质量职能作用,使产品符合适用性要求,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13个环节呈螺旋状的无止境的上升过程,表明产品质量水平应该是不断提高的。

109、 朱兰对质量管理的贡献:1)将质量列入管理范畴;2)从顾客的使用角度出发,将质量定义为产品的“适

用性”;3)提出一些影响深远的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

110、 杰克~韦尔奇,6σ 理论。6σ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摩托罗拉公司成型并付诸实践,形成一种企业

文化的事是在韦尔奇领导下的通用电气公司。

111、 6σ意为“6倍标准偏差”,意味着每一百万个产品中最多只有3.4个不合格品。定义:寻求同事增加顾

客满意和企业经济增长的经营战略途径。内容:1)6σ目标是产品活服务的缺陷为3.4,倡导以顾客为中心,提升各环节的服务质量的方针;2)6σ能实现满足顾客最大满意度的目标,是提升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3)6σ管理中强调建立以黑带链为团队的组织结构,组织层次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顾客、绿带、黑带、黑带大师、项目负责人、执行负责人和总裁,黑带是从事6σ工作的骨干人员,黑带大师宜由外部聘请的6σ专家担任。

112、 6σ的主要内容,6个主题:1)、真正关注顾客;2)以数据和事实驱动管理;3)采取的措施应针对过

程;4)预防性的管理;5)无边界的合作;6)力求完美,容忍失败。

113、 6σ实践的基本途径:1)业务变革;2)战略改进;3)解决问题。

114、 ISO :英文全称: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是一个组织的简称,翻译成中文为“国际

标准化组织”。ISO 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于1947.2.23,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国际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简称“ISA ”。

115、 随着ISO 系列标准的广泛应用,以ISO9000为基础的第三方认证也迅速发展。“认证”一词的英文原意

是出具证明文件的行为。

116、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1)以顾客为中心;2)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4)过程方法;5)管理的系统方

法;6)持续改进;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117、 贯彻ISO9000标准的意义:1)消除贸易壁垒,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2)提高企业质量信誉,

谋求质量效益的重要管理手段;3)规范企业内部质量管理。

第七章 战略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18、 在商业领域引入战略一词最早是纽曼和摩根斯顿,合著《博弈理论与经济行为》。真正为企业战略下定

义的第一人是钱德勒,他将其定义为“确定企业基本长期目标、选择行动途径和为实现这些目标进行资源分配”。

119、 凯菲指出,定义战略的思想方法有2个版本:“线性模式”和“适应性模式”。“线性模式”:战略管理者

集中于建立目标和制订计划,寻求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向和连续的内在一致性;“适应性模式”:战略管理者总是试图在企业资源与企业环境之间寻找最佳的匹配。

120、 明兹伯格将战略的各种定义概括为5种,简称5P 定义:1)战略是计划PLAN ;2)战略是模式PA TTERN ;

3)战略是定位POSITION ;4)战略是观念PERSPECTIVE ;5)战略是策略PLOY 。

121、 企业战略管理的定义: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制定战略决策、实施战略方案、控制战略

绩效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122、 战略管理理论学派,10个:1)设计学派;2)计划学派;3)定位学派;4)企业家学派;5)认识学派;

6)学习学派;7)权利学派;8)文化学派;9)环境学派;10)结构学派。10学派分成3类:说明性学派(1-3)、描述性学派(4-9)、综合性学派(10)。

123、 企业家学派:将战略形成看做一个预测的过程。一些杰出的学者长期一直把战略同企业家紧密联系,并

根据优秀的领导者创造性的远见来描述战略形成过程。从企业家学派,衍生出一个很小很重要的认识学派。 124、 战略管理理论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演变:1)、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战略规划理论;2)

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产业组织理论;3)以资源、能力为基础的资源、能力基础理论。

125、 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1)企业战略的基点是适应环境;2)企业战

略的目标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3)企业战略的实施要求组织结构具有变化性与适应性。

126、 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至少存在的不足:1)缺少对企业将投入竞争的一个或多个产业进行

分析与选择;势必导致企业所追求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十分有限;企业往往被动地适应环境,处于被动追随领先者的困境之中,充其量只是战略的追随者。2)缺乏对企业内在环境的考虑。

127、 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产业组织理论,波特的竞争战略,考虑以下几点:1)要选择有吸引

力的、高潜在利润的产业;2)要选择的产业中确定自己的优势地位。

128、 产业组织理论比经典战略理论前进了一大步:它分析了企业在分析产业和市场结构竞争环境的基础上制

定竞争战略的重要性,从而有助于企业将其竞争和眼光转向对其具有吸引力的产业的选择上。竞争战略理论仍然企业法对企业内部环境的考虑。

129、 以资源、能力为基础的资源、能力基础理论假设: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形成了独特的能力,资源不能

在企业间自由流动,对属于某企业特有的资源,其他企业无法得到或复制;企业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实现战略管理的基础。

130、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是战略规划年代。“规划”定义:PLANNING 是战略规划学说的基本概念,

“规划”有2层含义:1、指有意识地去实现某种目标;2)指为实现目标把行动纳入有条理的顺序之中。实际上,前者指规划的内容,后者指规划实现的手段。

131、 战略规划的核心是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132、 战略规划的产生:最早是战略规划思想是20世纪初的预算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是控制偏差。长期规

划使用的一般方法是差距分析。

133、 安德鲁斯提出评估备选战略的4条原则:1)一致性(战略的目标、策略必须一致);2)协调性(战略

应当对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的重要变化作出适当反应);3)可行性(战略必须有助于在选定的活动领域内建立或保持竞争优势);4)可行性(战略执行既不能造成可用资源的紧张,也不允许带来难以解决的新问题)。

134、 乔治~斯坦纳,战略规划经典模型,包括6个阶段:1)目标确定阶段;2)外部审查阶段;3)内部审查

阶段;4)战略规划阶段;5)战略评价阶段;6)战略运用阶段。

135、 安索夫,战略管理之父,主要贡献:1)环境干扰原理;2)一定条件下的战略成功范例;3)实时战略

管理(一套实用性的管理程序,建立在一定条件下的战略成功范例基础上,帮助企业的管理者们在动荡的、不可预测的环境中取得成功)。认为最有效的战略规划方法应该是权变的,战略规划的好坏与组织面临的环境变化程度密切相关。他提出2*2*3的矩阵,一维变量是管理问题;二维变量是过程;三维变量是环境。 136、 1973年爆发了全球性的石油危机。环境学说的基本观点是:战略管理的本质是组织适应。环境适应学说的思想主要来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环境适应学说的主要观点:1)战略的重点是对变化的现在作出灵活、快速的反应,而不是试图去适应一个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未来;2)环境监控与行为调整是同时的、持续的。

137、 钱德勒开设MBA 课程——工商史,并成功教授。主要贡献:1)《战略与结构:美国产业企业的历史篇

章》;2)《看得见的手》《规模和范围》;《战略与结构:。。。。。。。》对战略管理理论的贡献最直接。

138、 战略规划理论的基本假设:1)战略形成是一个有意识、深思熟虑的过程;2)战略控制的责任人是战略

家,战略家是企业的首席领导人;3)战略形成是一个有着很强针对性的理性分析过程;4)战略设计的结果是形成一个观念,而战略规划整整是观念具体化的过程;5)战略应该是明确的,并且保持简单;6)战略贯彻的前提是战略已经完全制定好。

139、 战略规划理论的核心思想:1)战略基点:企业适应环境;2)战略目标:市场扩张;3)战略手段:资

源配置;4)战略保证:组织结构适应战略。

140、 战略规划理论的历史贡献:1)战略规划理论奠定了战略管理的理论分析体系,使战略管理成为了一门

独立的管理学分支;2)战略规划理论将管理带入了战略管理的阶段,并彻底改变了企业经营的基本逻辑;3)战略规划理论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的应对未来的思考和方法体系。

141、 战略规划理论的缺点和不足:1)预测的谬误;2)分离的谬误;3)程式化的谬误。

142、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背景:1、随着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出现,企业兼并浪潮迭起;2、随着企业竞争的

加剧,企业越来越注重差异化;3、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也使企业的资本秘籍程度提高,行业的进入门榄大大提高,这也加剧了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和垄断的形成。

143、 判断市场是否有效竞争的标准有:1)市场结构标准;2)市场行为标准;3)市场绩效标准。

144、 迈克尔~波特,1980《竞争战略》1985《竞争优势》1990《国家竞争优势》,主要思想:1)行业结构分

析的五力模型(5种力量分别是:供应商、购买者、现有竞争对手、替代产品或服务、新加入者);2)通用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指把成本控制到比竞争者更低的程度、差异化战略:提供与竞争着不同的产品或者服务,让顾客感觉你提供了比竞争者更高的价值、专一化战略:要求企业致力于发现并服务某一特定的市场区隔、产品种类、地理范围。)3)价值链模型(企业价值活动包括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销售、售后服务,辅助活动包括企业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 145、 产业组织理论相对于传统战略管理理论的明显突破:1)强调了市场结构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强调

了行业的选择是企业战略的关键;2)认为产业组织比一般性的经济、社会因素更能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3)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将企业战略理论动态化,突出了在竞争战略的制定过程中要考虑竞争对手的反应。 146、 资源、能力基础理论的产生背景:1) 归核化的出现:20世纪80年代,许多企业纷纷清理非核心业务,

回归到几个核心业务上,理论界称之为归核化;2)日本企业实践的成功; 3)基础理论的发展和丰富。 147、 资源、能力基础理论基本思想:1)基本观点:主张从企业的内部来寻找企业成长的动因,用资源与能

力来解释企业差异的原因。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2)基本概念:区分了资源、能力2个概念。资源可有形可无形,界定标准有三,需求、稀缺和成果的可占有性。将一组资源结合使用的方法与技能就是企业的能力。3)基本假设:企业具有不通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资源在企业见是不可流动且难以复制的;独特的资源和能力是企业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战略的核心是通过积累与配置无法仿制的资源来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148、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

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核心竞争力理论倡导的企业战略中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培育、扩散和应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的关键环节

149、 资源、能力基础理论的优点:1)客服了战略规划理论,尤其是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缺陷,解释了为什

么有些企业在内外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成功;2)向去也指出了一条如何以弱制胜、以小博大,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道路。缺点:1)人们无法确定企业众多资源中,何种资源或哪组资源对企业的成功真正起到决定作用;2)可操作性是资源、能力基础理论的一大难题;3)忽视了对外部环境的分析;4) 强调了对

现有资源的分析,忽略了如何创造新的资源。

第八章 企业文化与跨文化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50、 企业文化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员工共同遵循的文化观念、价值准则、生活信念和发展目标,以及由这些因素所构成的组织文化氛围等。

151、 企业文化的研究发展新趋势:1)开展了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2)开展了企业文化与企业效益

的关系研究;3)开展了企业文化测量研究;4)开展了企业文化的诊断和评估研究。

152、 威廉~大内,举世瞩目的“Z 理论”。大内通过对美日两国典型企业的比较研究,提出了A 、J 、Z 三类

组织的分类。 153、 美国企业管理模型称为A 型组织管理模式,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型称为J 型组织管理模式。 其中A 型组

织的特点:1)短期雇佣;2)迅速评价和升级,即绩效考核期短,员工得到回报快;3)专业化的经历道路,造成员工过分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但对整个企业了解并不多;4)明确的控制;5)个人决策过程,不利于激发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6)个人负责,任何事情都有明确的负责人。J 型组织的特点:1)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使员工与企业同甘共苦;2)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3)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培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人才;4)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5)采取集体研究的决策过程,对工作机体负责;6)人们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对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以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

154、 迪尔和肯尼迪指出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有5类:1)企业环境;2)价值观;3)英雄人物;4)礼节和仪式;5)文化网络。

155、 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研究2派别:定性化:爱德加~沙因;定量化:罗伯特~奎恩。定性化:沙因把组织

文化分成3种水平:1)表面层;2)应然层;3)突然层。

156、 劳伦斯~米勒:企业文化应建立8种基本价值观:1、目标准则;2、共识原则;3、卓越原则;4、一体

原则;5、成效原则;6、实证原则;7、亲密原则;8、正直原则。

157、 松本厚治的比较管理模式 :1)日本式的管理模式。称为“企业主义”;2)中国式的管理模式。称为

“观念论”;3)欧美式的管理模式。

第九章 当代管理思想及其发展趋势

158、 “永久性革命理论创始人”——托马斯~彼得斯;“领导变革之父”——约翰~科特;“学习型组织理论

之父”——彼得~圣吉;“企业再造之父”——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

159、 托马斯~彼得斯,与同事一起思考著有被称为“管理圣经”的《追求卓越》。他的主要思想内容有:1)

“永久性革命”的理论(核心理念:企业管理根本不存在一般的模式,即使有也不是成功的标志,因为企业的成长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按照昨日已有的模式运转,那么今天则很可能要失败);2)追求卓越(8条基本原则:1、崇尚行动:贵在行动,而不是沉思;2、贴近顾客:在产品和服务上接近顾客的需求;3、自我控制:鼓励自治和放松,而不是紧密监督;4、人本管理:对雇员的态度是鼓励其生产力,避免对立情绪,以人促产;5、不离本行:专注自身,保持优势,避免风险;6、现场管理:以“走动式管理”的方式,保持与大家的紧密接触;7、精兵简政:建立简洁的组织机构,人员要保持精干;8、张弛有道:对组织目标保持松紧有度,不窒息创新的控制系统。)3)追求卓越的激情;4)解放管理与建立“讨厌鬼营地”;5)对人的认识。

160、 约翰~科特,“取得成功的方法就是75%—80%靠领导,其余20%—25%靠管理,而不能反过来”。他认

为,领导和管理是2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区别是:1、领导的工作是确定方向、整合相关者、激励和鼓舞员工,其目的是产生变革;管理的工作是计划与预算、组织及配置人员、控制并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建立秩序;

2)领导重在激励,而管理重在约束;3)领导面向未来,管理面向现在;4)领导是率领人们并引导他们朝一定方向前进,管理是负责某项工作并使其顺利进行;5)领导是管大的方面,管方向,管政策,管理是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与实施;6)变革应由领导的心态来执行,由管理的心态执行,则难逃失败的下场。P266图。

161、 科特还总结了企业(文化)变革的8个要点:1)增加紧迫感;2)建立指挥团队,成立指导联盟;3)

确定变革愿景;4)以有效沟通传播变革愿景;5)授权员工行动;6)创造短期成效;7)巩固成果并推行更多的变革;8)深植新做法与文化中。

162、 彼得~圣吉,《第5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被称为“学习型组织理论之父”,1978年获

得系统动力学博士学位。

163、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性的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个体价值得到体现,组织绩效得以大幅度提高。学习型组织的5项技能,即5项修炼:1)自我超越;2)改善心智模式;3)建立共同愿景;4)团体学习;5)系统思考。 164、 迈克尔~哈默,发明了“再造”一词。企业再造理论由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提出,产生背景:1)

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生产和分配产品已经成为现实,信息技术革命是企业的运营环境和运作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西方国家经济的长期低增长又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严峻挑战;2)他们2把当时的市场特征总结为:竞争Competition 、顾客Customer 、变化Change ,称为“3C ”;3)许多学者认识到,需要对现有额企业管理观念、组织原则和工作方法进行彻底的重组改造,才能帮美国企业迅速获得重生。

165、 他们在《再造企业——管理革命宣言》里论述了企业再造的基本观点:1)基本问题的重新思考;2)彻

底的变革;3)显著的进展;4)重新设计企业的业务流程。

166、 企业再造的简评:1、在企业管理界的影响显著;2、现实情况与哈默希望的有一定差距;3、理论界和实践者投入很大的精力进行研究,得到迅速推广,带来显著经济效益,涌现大批成功范例。

167、 虚拟组织:指2个以上的独立实体,为迅速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在IT 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在一定

时间内结成的动态联盟,是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等而作出的卓有成效的组织创新,虚拟组织理论以一个重要概念为基本前提,那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168、 虚拟组织的特征:1)有较大适应性,在内部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方面具有敏捷性;2)共享各成员

的核心能力;3)成员必须以相互信任的方式行动

169、 虚拟组织的优点:1)企业规模小、层级控制少,反应更快,具有小公司特征;2)可以利用的资源是

所有虚拟组织单位资源的综合;3)企业的专业化可以使提高整个虚拟组织的效率。

170、 虚拟组织的不足:1)对经营活动失去控制的可能性大为增加;2)需要整合独立的合作伙伴之间的流

程和系统,这种整合耗资大、耗时多。


相关内容

  •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科目表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科目表 咨询电话:028- 62336539 62336439 本校咨询老师:姜老师 [1**********] 报名地址:一环路南一段22号KEN商务大厦626(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北门东行100米) 大学生自考 ...
  • 四川师范大学
    热忱欢迎您访问四川师范大学研究学院网站:网址:http://yjsc.sicnu.edu.cn/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电话:028-84760693 一.学校概况 四川师范大学位于四川省省会成都市,创建于1946年,其诞生与东北大学 有直接的渊 ...
  • 项目简介及收费
    北京育英备才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简 介 北京育英备才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10月,注册资金200万元,主要从事高考政策咨询.院校录取推介.民办及其它知名教育机构咨询代理.大学生创(就)业咨询.继续学历教育.在职读研.职业技能证书书咨 ...
  • 马原自考真题汇编及复习重点 (1)
    2010--2015年简答.论述真题汇编及复习重点 说明: 1.考纲修改后的非选择题部分:简答+论述.其中简答题5个,题目散布在各个章节.论述题今年改为3选2(往年是2个必答题).其中历年来,哲学部分(一.二.三章)必有一题:政治经济学部分 ...
  • 护士长推荐信
    优秀护士推荐书 2005年,她带着满腔的自信,带着青春朝气,带着这份职业所给予的神圣使命来到湘潭 市中心血站,至今是踏上工作岗位整整6年余.在这个爱心的大家庭,开始了无偿献血工作 的理论和实践学习.虽然工作平凡,但献血事业的工作与医学理论知 ...
  • 20XX年自考教育经济学模拟试卷及答案
    2010年自考教育经济学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 .计量经济学 B .人力资本理论 C .劳动价值理论 D .教育资本 2.教育经济学 ...
  • 阳光少年获奖感言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就算你再努力都无法改变,所以当你可以努力的时候,绝对不要轻言放弃,就算不成功,至少对得起自己. 心理上藐视高考,行动上绝对重视高考... 加油吧 现在还有那么多时间,不要放弃. 高中三年是最充实的三年,很多人生经验.朋友 ...
  • 新大纲自考本科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简答题小抄(完美整理)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基本特点. 1.流通的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有现金和银行存款组成.2.是信用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投入到流通中去的.3是国家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对信用货币的数量和结构进行管理调控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 ...
  • 江苏自考中学历史教育学教材大纲
    28221 中学历史教育学 江苏教育学院编 第一章 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建构 一.考试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知道建构和选择历史教学模式应首先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历史课堂教学应具有基础性.民主性.活动性和层次性等基本特征.还要注意在建模和运 ...
  • 福州怎么自考大专
    福州怎么自考大专 福州自考大专是我国基本高等教育制度之一,成绩合格后由主考学院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联合颁发大学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符合条件者由主考大学授予学士学位.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国家对学习者进行的大学学历水平考试,是个人自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