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从十不从"--汉人向满清的投降条件 - 范文中心

"十从十不从"--汉人向满清的投降条件

05/02

“十从十不从”——汉人向满清的投降条件

1、男从女不从——这从妇女没有剃头留辫子和康熙禁止妇女裏足的诏令无法推行就可以得到确证,而且汉族妇女的妆束和明朝并无大的区别也是明证。男子剃头梳辫子,女子仍旧梳原来的发髻,还因此保留了三寸金莲的陋习,甚至使旗人女子也纷纷效仿,以此为美。 清·福格《听雨丛谈》:“今据中夏之大,莫不趋之若狂,唯有八旗女子,例不缠足。京师内城民女,不裹足者十居五六,乡间不裹足者十居三四。东西粤、吴、皖、云、贵各省,乡中女子多不缠足。外此各省女子无不缠足,山、陕、甘肃此风最盛。”

清·钱泳《履园丛话·裹足》:“足之小者,莫如燕赵齐鲁秦晋之间。”。

2、生从死不从——这当然是指殡葬风俗,汉族要用棺材进行土葬,而满族据说有火葬、水葬等不同的习惯。这条即“生降死不降”。说的是人活着时穿满人服饰,死了则穿明朝服装,所以人死入殓,还是用明朝的服装。(这就是有人说我们寿衣帮的由来)

3、阳从阴不从——估计与汉族的一些五行阴阳甚至迷信有关,涉及祭祀风水之类。既然“生从死不从”,那么阴世的事,象做佛事超度等,都仍按汉族传统佛道教习俗办理,不从旗人习俗,所以叫做“阳从阴不从”。

4、官从吏不从——如果细心看官员坐堂问案的场景,会发现官员的装束已经改变,但衙役们的着装好像跟明朝也差不太多,有点像西方的政党轮替要换政务官但不换事务官一样。做官老爷的,吃皇粮办公事,观瞻所系,自然须顶戴花翎,身穿朝珠补褂马蹄袖的清廷官服。但隶役依旧是明朝“红黑帽”的打扮,这就是“官从隶不从”。

5、老从少不从——这要看明清两代的儿童画作就有更加直观的印象,那些画上的儿童的头顶好像没有什么区别,大约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履行剃头留辫的法定义务吧。孩子百无禁

忌,穿什么都可以,但一旦长成,还是要按旗人的规矩办。

6、儒从而释道不从——作为书生的儒士将来是要从政掌权的,所以必须服从满清的形象安排,但和尚尼姑和道士是方外之人,所以就免除了剃头留辫的麻烦,所以大家看无论是少林寺还是武当山,出家的爷们儿没有留辫子的。这跟“在家人降,出家人不降”意思一样。在家人必须改穿旗人的服装,并剃发留辫。出家人不变,仍可穿明朝服装,因此和尚僧人至今仍保持着明朝的服装。现在明朝服饰变成僧人的制服,只有“出家人”才穿了。 (僧道的服饰由此保留下来,现今还能看到很多明制的特点,尤其是道袍)

7、娼从而优伶不从——妓女要服从满族文化,但戏子不用。戏子要演戏,都留起辫子或者穿上满装是没法从业的,而且戏子通过演戏还在传播涨民族的传统文化,当然要争取。唱戏演员不从。戏台上既然扮演的是前朝的故事,不穿前朝的服饰怎么演?废话一句。(满清看明朝服饰的京剧看得津津有味,皇帝也有穿汉服做秀的,归根截底,我们军事上输了,可文化上却不是野蛮人能比的)

8、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出来做官是政治权利,涉及人家的统治是否牢固,那当然要跟人家一致;但婚姻只是民事权利,所以可以听由自便,继续着“六礼”“七出”“三不去”。这条可参照“男降女不降”。汉族男子投降,女子不投降,这也是指服饰。比如男女婚嫁,新郎穿的是旗人的礼服,女子则依旧穿明朝的礼服,即所谓的“凤冠霞帔”。

9、国号从官号不从——国号当然必须是大清,要不然人家既打李自成又打明王朝岂非帮干忙;但官号不从其实只是汉族官吏阶层的面子问题,又有利于统治的顺利延续,满清当然不会太计较。改朝换代了,国号大清,叫大明当然不行。但官号就不必再另起炉灶,照抄大明的六部九卿,总督巡抚等,省却许多麻烦; (估计是自己的猛安谋克制度管理部落有余管理国家不足,还好意思说什么从不从的~)

10、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役税是经济问题,非常实惠,极端重要,当然不从也得从;而语言文字其实硬是要求从也不现实,因为从的前提是会,以当时两方人数的比例,就是把所有的满族人都安排来教书,恐怕都不够,而且人家皇太极早就开始命令满族的高级官员必须学习汉文汉语了,根本不存在统治中语言不通的问题。满人有满人的语言文字,跟汉语言当然不同。满清入定中原后,满语被定为国语,同时也使用了各个的民族语言文字,后来具有许多优点的汉语终于战胜了各种少数民族语言,连旗人也不得不用起汉文,说起汉语了,使得汉语反而更象国语了。

但金人俊虽然争取到了这些“不从”的似乎还比较优容的投降条件,可是满清修的《明史》还是把他归入“贰臣”一类,所以这样的谈判实在是件极困难又极不合算的差事。据说这些条件到了乾隆时代,乾隆皇帝觉得满清方面还相当相当吃亏,曾经想予以纠正,可是因为是“祖制”,才没敢动。

摘自《聂荣臻回忆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注意最后一句话:

有些很偏僻的深山地区,山沟里只有几户人家,那里的群众同外界接触很少,高达千仞的山峦,使他们和外界隔绝起来,形成了一个独(摆渡)立的世界。象房山、宛平和涞水、涞源交界的“野三坡”,那一溜几十个村子,一直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长时间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到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才知道清朝已经灭亡了。“野三坡”的群众说:“就是燕王扫北的时候,也没有到过我们这儿。”他们推举三位老人管理这一地区的事情,老人去世一位再替补一位。这里的男人不剃头,女人不裹脚,清朝的统治始终没有能进入这一地区。


相关内容

  • 这四个皇帝,谁是合格的领袖
    这四个皇帝,谁是合格的领袖 1644年,中国有四个皇帝:顺治(其实是多尔衮).崇祯.李自成.张献忠.哪一个是合格的领袖?历史这个女人只对合格的领袖敞开怀抱.不合格者是为优胜者扫平道路的.如果把甲申年发生的一切看作是一场历史的交媾的话,那么不 ...
  • 南宋怎样才能避免灭亡
    南宋怎样才能避免灭亡 历史上,南宋是一个商业极为发达的朝代,商业繁荣远远超过了其他朝代,海外贸易和国内贸易异常发达,在政治上,南宋也是历朝最开放的社会,南宋的知识分子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还有很大的言论自由,从来没有听说知识分子因为言论被诛杀 ...
  • 李旭之:分析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2014-07-29 08:07:40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李旭之 今年又是甲午年,当下中日关系走入了一个低点,日本右翼势力近几年连续通过钓鱼岛问题,东海问题,历史问题等几个大的动作,使得中日之间紧张了气氛.现在日本又解禁了日本集体自 ...
  • 历史上闯关东的原因
    检举 问题一: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 ...
  • 大小金川之役
    大小金川之役是清乾隆帝两次派重兵镇压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金川和小金川等地藏族的事件.最终以清朝的获胜而告终. 简介两次平定大小金川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十大武功之一.与乾隆其他九大武功相比,偏居川西一隅.仅有弹丸之地.数万人口的大小金川,却致清王 ...
  • 二.机会与机遇
    刘亚洲时文选 二.机会与机遇 最不容易得到的而又最容易从指缝中溜走的,是机遇.机遇就像个小偷,来的时候无声无息,走的时候你却损失惨重.一个民族的生命固然漫长,要紧处也就那么一两步. 我个人理解,机会和机遇听起来相同,其实有区别.前者小,后者 ...
  • 震撼世界!盘点中国古今战斗力最强的十大军队
    中华上下五千年,曾经相继诞生无数支战斗力超强的英雄军队,他们往往伴随着一个强悍时代或英雄伟人和鼎盛王朝而出现,他们用他们的盖世豪情和英勇无谓的精神曾经改变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在此我们后人仅以无比赞赏和崇敬的心情对他们所创造的千古功业和伟 ...
  • [转载]历史新解:鲜卑族的崛起与O3
    历史的迷雾再一次拨开,历史记载.文化对比与分子人类学证据的碰撞再一次很好地揭示了东亚最"嚣张"的一类Y单倍群-O3-M134*(即F444)的来源与扩散的路线图! 1 鲜卑族来源后裔Y-DNA测试结果 最近一例Y测试结果 ...
  • 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
    鲁迅留日背景及< 藤野先生>的主题 张国生 一 多年来多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都认为,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quo ...
  • 中国尚武精神
    中国尚武精神杂议 在网站上看到一些忧国忧民的网友,高声疾呼中国应有尚武之精神,以为中国之尚武精神缺失了两千年. 其实不然,苏东坡尝有一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来说中国人之性格,大概也颇 为适宜,对中 ...